“NP+了”结构的语义、语用分析

合集下载

贬责感叹和褒扬感叹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以“好你个+NP”为例

贬责感叹和褒扬感叹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以“好你个+NP”为例
听话 人 “ ” 你 的实 际所 作 所 为 Q明显 低 于 甚 至 相悖 于 P 辜 负 了说 话 人对 “ ” , 你 的期 望 。其 基 本语 义 构式 大 体 可 以抽 象 概括 为 :你 ” 该 P 但 N “ 本 , P实 际却 Q 了。 因此 , 在对 待 “ P 的态度上 , N ” 说话 者难 免会 产 生失 望 、 不满 甚至 愤 怒 等 消 极情 绪 。如 例句 中 的 “ 婆 ” 丈 老 对
的程 度 高 , 带有 “ 责备 ” 意 味 ; 如 : 你 个 数 码 之 的 又 好
家, 不愧是最专业的!此处则带有“ 褒扬” 的意味。
为, 这对说话人“ 老婆” 来说是一个 与期望信息相悖 的
不 当行为 , 是应当受到谴责的。将该语义带入到该类
收 稿 日期 : 0 00 - . 2 1-80 6
劫匪 ! ”
知…。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其整体 意义 、 构成要
素 、 用功 能等进 行全 方位 考察 。 语

x类 构式 作为 表 达 消极 语 气 、 递 说 话 人 对 听话 传

“ 好你个 + P 的语义功能及类型 N”
人谴责 、 不满等负面情绪的一种表达式 , 其语义前提通 常 由对 听话 人行 为 的预期 期望 P和 听话 人实 际行 为 Q 两部分组成。说话人对听话人 N P存在预期期望 P 而 ,
先界定 其整体 意义 , 而后分析其构成要素的特征及 主观 性, 并根据语用差异划分为贬 责感 叹和褒扬感 叹, 出处 于 指 不 同的语法化阶段和 等级 , 其语义重点和语用功能存在差异。
关键词 : 好你个 +N ” 语义 ; “ P; 语用 ; 语法化
中 图分 类号 : 0 0 H 3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84 3 (0 1 0 -3 90 10 -39 2 1 )40 6 - 3

短语结构类型及判断方法

短语结构类型及判断方法

短语结构类型及判断方法短语是语言中的基本单位,它由一个或多个词汇组成,能够完成某种语法功能。

短语结构类型的判断是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句法分析和语言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短语结构类型及其判断方法。

一、短语结构类型。

1. 名词短语(NP)。

名词短语是由名词充当核心成分,前面可以有限定词、形容词、数词等修饰成分,后面可以有从句或补语等成分。

例如,“这本书”、“一个大房子”、“五个小孩”。

2. 动词短语(VP)。

动词短语是由动词充当核心成分,前面可以有副词、介词短语等修饰成分,后面可以有宾语、状语、补语等成分。

例如,“她在家读书”、“他把作业做完了”、“他们一起去旅行”。

3. 形容词短语(AdjP)。

形容词短语是由形容词充当核心成分,前面可以有程度副词、限定词等修饰成分,后面可以有名词、介词短语等成分。

例如,“非常漂亮的花”、“很高的建筑”、“十分热情的欢迎”。

4. 副词短语(AdvP)。

副词短语是由副词充当核心成分,前面可以有程度副词、限定词等修饰成分,后面可以有动词、形容词等成分。

例如,“非常快地跑”、“很快地完成”、“非常小心地处理”。

5. 介词短语(PP)。

介词短语是由介词充当核心成分,前面可以有限定词、形容词等修饰成分,后面可以有名词、代词等成分。

例如,“在桌子上”、“和朋友一起”、“在学校里”。

二、短语结构判断方法。

1. 句法分析。

通过句法分析,可以确定句子中的短语结构类型。

句法分析是一种通过语法规则对句子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句子中各个成分的功能和关系。

2. 语义分析。

通过语义分析,可以确定短语结构类型。

语义分析是一种通过词义和语境对句子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中各个成分的含义和作用。

3. 上下文分析。

通过上下文分析,可以确定短语结构类型。

上下文分析是一种通过句子所处的语境对句子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句子中各个成分的逻辑关系和语法功能。

“有个什么NP”格式研究

“有个什么NP”格式研究

“有个什么NP”格式研究[摘要] “有个什么NP”格式是汉语口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格式。

格式中“个”有量词和语气助词两种情况,根据“个”的不同,这一格式有两种层次分析情况。

语义上,这一格式的典型语义是表示否定。

语用上,这一格式体现出较强的口语色彩和主观判断色彩,根据语境不同,有“自然焦点”和“对比焦点”两种信息焦点。

[关键词] 有个什么NP;格式;句法;语义;语用围绕“什么”展开的研究,一直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

除了对”什么”本身的研究外,还有一部分研究关注与“什么”有关的一些格式。

例如:“有什么X”、“没(有)什么X”、“X什么X”、“什么X 不X”等。

“有个什么NP”格式之前虽然没有专门研究,但已有学者从三个平面的角度研究过与这个结构类似的“有什么X”和“没(有)什么X”格式。

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从分析、归纳语料入手,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来考察“有个什么NP”格式。

本文语料均来源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下文简称语料库)。

一、“有个什么NP”格式句法分析“什么”是代词,可以代体词和谓词。

“有个什么NP”格式中,“NP”有时可以缺省,当“NP”出现时,NP与“有”组成动宾短语“有NP”。

“什么”起指示作用,成为NP的定语,如(1)、(2):(1)居委会有个什么活动啊,她准到场,大家也很尊敬惠珍。

(2)不过他说着说着,总觉得窗外有个什么在晃动,抬头一看,老寿抱着鞭杆,站在窗外直瞪自己。

关于“个”,学界普遍认为,有“表量”和“非表量”之分。

有的学者根据其句法作用和虚化程度进行二分或三分。

有的分为语气助词和结构助词(周明强,2002),或者三分,即再加上一个词缀(王志武,1999),例如“今儿个”。

“有个什么NP”格式中的“个”属于“动词+个+NP”的范围。

关于“动词+个+NP”中“个”的词性,我们比较赞同李洛枫(1987)的观点:“动词+个+NP”中的“个”分为两类,一类是典型的量词,如“讲个笑话”“打个饱嗝”。

“好+谓词性成分(V/VP)”的组合情况分析

“好+谓词性成分(V/VP)”的组合情况分析

“好+谓词性成分(V/VP)”的组合情况分析一、引言“好”和名词性成分(NP)组合成“好+NP”结构。

“好”具有上声和去声两种语音形式。

“好+NP”为定中结构时,“好”读上声,其语义可以概括为:A.使人满意的、优点多的:好东西、好人B.健康的:好身体C.相好、友好的:好朋友其中“A.使人满意的、优点多的”是高度概括的语义,在和语义比较具体的词语组合以后,“好”的内涵才得到具体化,比如,“好头脑”是“善于思考的头脑”,“好方法”是“有效的方法”。

“好+NP”也可以是动宾结构,这时,“好”的读音为去声,如“好面子”。

有些“好+NP”动宾结构已凝固成词,其词性为形容词,如“好客”“好酒”等。

“好”还可以和谓词性成分(VP)组合成“好+VP”结构,“好+VP”可能是状中结构,也可能是动宾结构。

“好+VP”是状中结构时,“好”有上声和去声两种读音,“好+VP”是动宾结构时,“好”只能读去声。

作状语的“好”可以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很”。

这时,受“好”修饰的谓词性成分多为形容词或心理动词,例如:(1)道静心里好难受,想说什么却说不出来。

(杨沫《青春之歌》)(2)真的好想你,真的。

(张平《十面埋伏》)以上是作为程度副词出现的“好”。

下面要探讨的“好”仍然位于谓词性成分之前,但并不是程度副词。

二、上声“好”和VP的组合(3)你留个电话,到时候我好通知你。

(引自《现代汉语八百词》)(4)这有什么好担心的?(5)咱自己有些难处,好克服,难不住。

(冯德英《迎春花》)上述三例中都有“好”字,其后均为谓词性成分(动词或动词性结构)。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好”都是以不同的意义出现的。

在例(3)中,“好”表达的意思相当于“便于”,在例(4)中,“好”相当于“可(可以、值得)”,在例(5)中,“好”相当于“容易”。

(6)a.她不讲,我也不好问。

(官伟勋《林豆豆的三次自杀(上)》)b.有什么好问的呢?(戴厚英《流泪的淮河》)例(6)中的两个“好问”的意义有所不同,(6)a中的“好”表“便于”,而(6)b中的“好”表“可以、值得”。

“NP了”的认知构式剖析

“NP了”的认知构式剖析

“NP了”的认知构式剖析“NP了”结构是汉语口语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句式。

本文从构式语法角度来探究这一结构,通过对“NP”性质的分析,进一步对“NP了”的构式义进行界定,并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探讨了一些特殊类“NP”能否能进入“NP了”结构。

“NP了”结构的经济简明性适合语言发展的趋势,这是它得以广泛使用和推广的重要因素。

标签:“NP了” 构式认知一、引言《现代汉语词典》对“了”有两种解释:①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②用在句子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或出现新的情况。

“了”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常用的动态助词,它反映的是一种动态,不是表示事情发生的时间,它表示的是事件在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动态。

“了”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即已经成为事实,大家对这一用法已达成共识。

但在现代汉语口语交际中出现了“NP了”这样一种结构,这种结构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被人们广泛使用。

在“NP了”结构中“NP”主要指一般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例如:“大姑娘了”“处长了”“博士了”“春天了”“星期天了”等等。

二、构式语法理论及“NP了”结构的界定Goldberg(1995,1996,2005)在分析论元结构时认为任何一个构式都有其自身的意义,假如“C”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应体,而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先前的构式中推知。

有关构式的另一种说法是:任何语言表达形式,只要它的形式、语义或功能的某些方面是不可预测的,就都可称之为构式。

笔者认为“NP了”结构是一种构式,它具备构式语法的所有特征。

根据构式语法的定义:任何语言表达形式,只要它的形式、语义或功能的某些方面不能从其组成成分或其他构式中推知出来,就属于构式。

“NP了”结构中,“NP了”结构的意义不能从其组成成分“NP”和“了”中推知出来,即整体意义大于部分意义之和,“NP了”结构本身具有独立性意义。

“NP+了”结构语义分析

“NP+了”结构语义分析
活中经 常 使用 的, “ 交 ” “ 己” “ 人 ” “ 而 故 、知 、成 、 中 级” 同义 书面语词一般不进入这种结构 。 等
( ) 言形 式 的 简 省性 二 语
种是词义本身没有顺序义 , 是上下文使之 临时取得
了顺序义 , 这种 临时获得 的顺序 义不 属于 词义 , 是 而
Vo . 4 No 6 12 .
De . 0 9 c2 o
“ P+了 ” 构 语 义 分 析 N 结
王会 琴
( 顶 山学 院 , 南 平顶 山 4 70 ) 平 河 600
摘 要: N “ P+了” 结构具 有 口语性 。能进入 “ P+了” N 结构 的 N P主要 有五种语 义类型 : 阶段 N 、 间 P时
“ P+了” N N 中 P是代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 , 但 不是所有名词或名词性短语都可 以进入这 一结构 , 而
() 3 已经大姑娘 了, 该买几身好 衣服 穿 了。
( ) 的 同学 多半都讲 师 了。 4他 其 中“ P+了” N 结构 中的 N “ P 朋友 ” “ 大不小 、老
是伴 随着 时间 的推 移 , 随着 时 间的推 移 , 处所 也总是
在不 断地变化 , 而使这些表示处所 的词 临时获得 了 从
顺序义 。如 : (3 1 )襄 樊一过 , 马上就 汉 口了。
阶段 N P主 要指 那些 词 义本 身含 有顺 序 义 的名
词, 是指人或事物经历 的时间序列 中的某一 阶段 的名 词。由于任何事物产生 、 发展和结束 的过 程都可分为 若 干阶段 , 每一 个 阶段 都 是 以时段 作 为标 志 的 。所 以, 阶段 N P与时间联 系紧密 。例如 :
语境意义或上下文意义 。

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认识体

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认识体

从语义、语法和语用三个层面认识体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中的词汇、语法结构以及它所表达的语用意义都可以通过三个层面进行认识。

本文将以三个层面的分析方法,对语言的语义、语法和语用进行深入探讨,以更好地理解人类交流中的语言特点。

一、语义层面语义是指语言中单词或短语所表示的意思。

语义广泛地涵盖了词汇、句子和语篇的含义。

在语义层面分析的时候,需要认识不同词汇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句子的隐含意义。

1.词汇义和词间关系语言的词汇是由不同的单词组成的,这些单词具有不同的意思,称为词汇义。

同时,词汇之间还存在一些关系,例如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超义词、下义词等等。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词汇的具体意义及其与其他单词的关系,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语义。

举个例子,当我们说“我今天感觉很累”,这里“累”就是一个词汇,它表示我们对身体疲惫的感受。

但是,如果我们换用近义词“疲倦”,就可以表达出相同的意思。

此外,如果我们使用“不累”这个反义词,则表达出的就是相反的含义。

2.句子意义与逻辑句子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它通过语义意义的构建来表达一定的含义。

但是,在句子中有些含义是隐含的,需要通过逻辑推理来理解。

例如,“我将来会见你”,这句话表面上只是表示未来的一个时间点将会和你见面,但是当我们结合上下文推断,也可以理解成“我们将来有个约会”,这就涉及到句子的逻辑关系。

3.语篇分析语篇是一段话语或对话中一系列语句的汇总,它对单句含义的解释和补充,在语用层面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语篇的层面分析中,我们需要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和语义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整段话语的含义。

二、语法层面语法是语言中用来控制句子形式和结构的规则。

语法足以使一句话变得有意义,而不仅仅是一些随意排列的单词。

在语法层面的分析中,我们需要理解句子中的不同成分和其在句子中的位置。

1.句子成分在语法分析中,我们需要考虑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

如果一个成分在句子中缺失,那么就可能会导致句子的意思和含义发生变化。

语法三个层面[详解]

语法三个层面[详解]

语法三个层面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从胡裕树在《现代汉语》一书里的首度论及到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较为系统的论述再到范晓、张豫峰等人的《语法理论纲要》的全面铺开,实现了由轮廓模糊到面目清晰再到走向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可以说,三个平面理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发展和形成起来,并为大家普遍接受的一种新型的语法研究理论。

自它诞生以后,就产生强大的生命力,渐渐在中国大地的语法学界“根深叶茂”起来。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创立、发展是群体性思考的结晶三个平面理论虽然问世于20世纪80年代,但这种思想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萌芽了。

事实上,发端于1955年7月至1956年3月之间的那场关于主宾语大讨论,已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尽管这次大讨论没能达成共识,但它的影响是深远的,起码让大家意识到光从句法平面或光从语义平面去分析主宾语都是行不通的。

许多学者如张其春、张志公、周祖漠、陈望道、高名凯、胡明扬、胡附、文炼等都认为,在语法研究中应该坚持形式和意义相统一的原则。

值得一提的是岑麒祥的观点更为超前、新颖,他认为在讨论主宾语问题时要对逻辑、语法、修辞加以区别,这可以说是三个平面的雏形。

而文炼、胡附在《谈宾语》(1955)一文中已触及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的相关问题。

朱德熙的《差一点》(1959)也涉及语用间题。

随后的60,70年代也偶有这方面的见地,如陆志韦的《试谈汉语语法学上的“形式与意义相结合”)(1961)。

所有这些无疑是构建三个平面理论大厦的奠基石。

三个平面理论自1981年提出后的头四年可谓其创立期。

这一时期由胡裕树打前锋,他针对语法学界历来研究的症结所在和汉语语法学发展之时代呼唤,首度在其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里就汉语的句子分析应如何确定语法关系时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必须区分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

”此后,胡裕树(胡附)又与其长期密切合作的学术伙伴文炼相继或合作或各自发表系列文章把三个平面理论思想逐渐阐发开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iv class="article_tit"> “NP+了”结构的语义、语用分析 </div> <span>作者&nbsp;:&nbsp; 吴青山</span> <p> 摘要:随着人们对语言交际中的口语越来越重视,现代口语中“NP+了”结构的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

本文拟从语义、语用方面探究这一结构,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这一结构及其发展。

在语义分析上,“NP+了”结构表达的是“达到某种程度或状态”,并且NP都满足[+顺序性]和[+推移性];在应用上,这种结构主要用于口语交际,主要表现在结构的省略性和NP的口语性;通过与“太/很+NP+了”比较,可以看到这一结构出现的新发展。

<br/> 关键词:“NP+了”结构语义分析运用发展<br/> <br/> 在现代汉语的口语交际中,有一种结构为“名词性词语+了”。

名词性词语主要包括一般的名词和名词性短语,这种结构一般都可以描述为“NP+了”。

例如:“大姑娘了”“春天了”“老大不小的人了”。

并不是任何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都可以进入这一结构。

例如:“*孩子了”“*椅子了”“*桌子了”“*香蕉了”“*课本了”,诸如此类则明显说不通,不适合这一结构。

有的名词可以运用,有的名词不可以运用,因此这一结构有待于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分析。

<br/> 我们拟从语义、语用方面来着重考察“NP+了”结构,在此基础上,探讨目前流行的“太/很+NP+了”与之不同之处,即其对“NP+了”的发展和完善,从而可以看出“NP+了”的发展前景。

<br/> 一、“NP+了”结构的语义分析 <br/> “春天了”表示目前的季节是春天,而不是夏天、秋天、冬天;“大学生了”表示某人已经进入大学,成为一名大学生;“小伙子了”指他已经不是小男孩,现在已经长大成为一个大小伙。

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NP+了”这一结构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状态。

在这一句式结构中,NP处于关键位置。

<br/> 能够进入“NP+了”这一结构的NP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br/> (一)客观性 <br/> 这里所谓的“客观性”主要是指此类名词性词语的意义,不因某个人的使用而改变,不因其使用的语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其本身具有大家公认的不言自明的顺序性,因而在运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br/> 1.能够循环反复且具有顺序性的名词 <br/> 这类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具有顺序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出现。

例如: <br/> (1)春天了,夏天了,秋天了,冬天了…… <br/> (2)星期一了,星期二了,星期三了…… <br/> (3)正月了,二月了,三月了…… <br/> 在这三个例子中,名词都是可以循环出现的,并且它们之间都有先后顺序,不能随意更改彼此之间的先后顺序。

例(1)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无限循环下去。

例(2)一个星期有七天,星期一过后是星期二,以此类推,直到星期天,过完星期天之后又是星期一,然后接着继续下去。

例(3)一年有十二个月,从正月到十二月是一个周期,十二月过完又要从正月开始循环。

这类循环将无穷无尽地循环下去,不会停止。

这类名词一般都是时间名词,这些时间名词一般都是客观的,可分为时间点名词和时间段名词。

时间点名词如:“腊八、八月十五”;时间段名词如:“正月、暑假”。

不管是时间点名词还是时间段名词,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成分都可以进入这一结构,并且这种名词的循环是没有尽头的,但它们中成分的个数是确定的。

<br/> 2.能够单向推移且具有顺序性的名词 <br/> 这类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从前一个阶段向后一个阶段发展,并且这种发展只能是单向的,即由低级向高级方向推进,同时,这种名词所组成的序列具有明确的顺序性。

例如: <br/> (4)中学生了。

<br/> 未入学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形成一个学历序列。

这种学历序列是随着人们年龄的成长有步骤、有顺序地行进的。

只能是从未入学儿童进入小学生、从小学生进入中学生,也就是说要想n+1,必须先进入n,即不能够由小学生直接进入大学生;也不能从博士生进入硕士生,即只能够从前往后推进不能从后向前推进。

<br/> 在这一结构中,除了起始位置的名词不能进入“NP+了”,其他都可以进入这一结构,即不可以说“*未入学儿童了”,而“中学生了”“大学生了”“硕士生了”“博士生了”则可以讲得通。

<br/> 3.能够双向推移且具有顺序性的名词<br/> 这类名词所表示的事物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并且事物之间具有前后顺序,与能够单向推移且具有顺序性的名词的不同之处是:这类名词是可以双方向推移的,可以从前一阶段推进到后一阶段,也可以从后一阶段推移到前一阶段。

例如: <br/> (5)部长了。

<br/> “部长”这一类职务名词,可以是升职了,也可以是降职了,即可以从两个方向转变而来。

这种双向推移的名词一般是职务系列的名词。

如:“科长了”。

可以是由副科长升职而来,也可能是由副处长降职而来。

职务序列中可以由低级向高级推进,也可以由高级向低级推进。

要注意的是,如果讲得是升职系列,则最低端不能进入这一结构;如果讲得是降职系列,则最高端不可以进入这一系列。

即无论从哪一端开始,起始端的名词始终都不能进入这一结构。

<br/> 4.表数量的名词性短语 <br/> 数量名词中的数词都是有顺序的,具有潜在的“顺序义”。

数量名词加“了”,表达这种数量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即具有动态义。

例如: <br/> (6)吃了五个馒头了。

<br/> (7)这本书看了两天了。

<br/> (8)跑了三里路了。

<br/> 数量名词进入这一结构表示某种行为到目前这个时间,一共累积的数量或者是时间长度。

<br/> (二)主观性 <br/> 这里所谓的“主观性”主要是指相关位置上的名词的使用是有条件的,要么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要么相关的名词表示的是人与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相对来讲,使用时限制较多,带有的主观性要强些。

<br/> 1.本身不具有顺序性,由语境赋予其顺序义的名词 <br/> 这类名词本身并不具有顺序性和时间性,只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将这类本身并无关联的名词并入一定的顺序系列中,即语境使它们临时具有了顺序性。

这类名词的出现离不开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一旦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相同的名词则不可以进入这一结构。

例如: <br/> (9)问:到哪儿了? <br/> 答:南京了。

<br/> 上例中的这种情况通常指一条交通线上有很多车站,使得同一线上的城市具有了顺序性。

在某一条交通线上,每一个地名都可以进入这一结构,比如车从北京到广州,路过南京时,问:“到哪儿了?”答:“南京了。

”需要注意的是,交通线上的起始点不可以进入这一结构。

这种交通线是可以双向推移的,但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境,单独讲“南京了”是行不通的。

因为它仅指一个地点,只有空间感,而没有时间性,因而没有顺序性,也无法进行推移。

常见的情况还有指人的名词、菜肴的名字,就其自身的意义,它们也没有顺序性或推移性,但它们所表示的事物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可以作为某个序列中的一个成员,这些词在这种特定情况下也就能进入“NP+了”结构。

经常在饭店里出现的对话――问:“下面该上什么了?”答:“酸菜鱼了。

”比赛或演讲过程中常见的对话――问:“下个到谁了?”答:“小李了。

” <br/> 2.相互结合形成一种后天关系的名词 <br/> 这类名词所指的关系是相关联的双方在后天交往过程中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并不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

例如:<br/> (10)都夫妻了,你们还不了解? <br/> (11)已经朋友了,你还不清楚他?<br/> 在上面这两个例子中,“夫妻关系”和“朋友关系”都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并不是先天所具有的关系。

“夫妻关系”要由“非夫妻关系”转换而来,而“朋友关系”也是要由“非朋友关系”转换而来。

这类名词本身不具有顺序性,由语境赋予其顺序义的名词本身是客观的、没有感情的,人为因素使它们具有了关联性;而相结合形成一种后天关系的名词之所以能够进入这一结构,是由相关双方共同努力完成的,仅凭一方是无法实现关系的转换的。

<br/> 通过对进入“NP+了”结构的不同类型的NP的分析,我们可以对NP进行语义特征的分析。

“所谓语义特征分析,是指通过分析某句法格式各个实例中处于关键位置的实词所具有的共同的语义特征,来解释、说明代表这些实例的句法格式之所以独具特色、之所以能与其他同形句法格式相区别、之所以只允许这一部分词语进入而不允许那一部分词语进入的原因。

”(陆俭明,2005) <br/> 能够进入“NP+了”这一结构,首先要求NP要具有[+顺序义],像星期一,星期二……都有明显的顺序义。

对于那些本身没有顺序义的名词,要想进入“NP+了”结构,就需要依靠语境赋予这些名词临时的顺序义,例如前面提到的某条交通线上的城市,能够进入“NP+了”依靠的就是这种特定的交通线。

<br/> 但是,仅有顺序义还不够严密,它还要具有[+推移性]。

推移性是由邢福义最早提出的。

邢福义认为:能进入“NP了”句式的NP都具有推移性,这种推移性主要是由于“了”的存在才具有的。

“NP+了”结构中,“了”的运用表示人或事物的发展由小到大、由新到旧、由低级到高级、由存在到消失等的推移。

如“教授了”(由“副教授”推移到“教授”),“中学生了”(由“小学生”推移到“中学生”)。

或者表示甲时间点推移到乙时间点,或甲时间段推移到乙时间段。

例如“星期天了”中,“星期天”由“星期六”推移而来,“夏天了”中,“夏天”由“春天”推移而来。

<br/> 同时具备了顺序性和推移性的NP就可以进入这一结构,从而将可进入这一结构的NP与不可进入的NP区分开来。

这样也就解决了上面提到的问题:为什么有些名词性词语可以进入这一结构,而另一些名词性词语不能进入这一结构。

<br/> 二、“NP+了”结构的运用 <br/> “NP+了”是个典型的口语句式,该结构主要适用于人们进行日常的口头交谈,这一特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