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后路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的随访观察
腰椎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退变不稳的临床观察

腰椎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退变不稳的临床观察颜永存;乐丽花【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ernal fixation on lumbar vertebra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combined with instable lumbar vertebral degeneration. 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combined with instable lumbar vertebral degeneration, who were treated in orthopaedics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3 to April 2014,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who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non-fixation operation and observation group who were treated with the methods of lumbar diskectomy, lumbar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ntervertebral bone graft fusion. To compare the treatment effect, the situation of bone graft fusion, the pain situation, the lumbar function,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and the bone fusion rate were 95.00% and 95.00% in observation group, while which were 81.67% and 85.00%i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as sta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VAS and ODI scores after operation had more significantly improvement than before operation, while which in observation group had more significantly improvement than i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as sta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lower,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 Internal fixation on lumbar vertebra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combined with instable lumbar vertebral degeneration has ideal effect, high recovery rate,low failure rate, and high safety, and has positive clinical significance.%目的:探讨腰椎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退变不稳的临床疗效。
腰椎融合术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临床经验118腰椎融合术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李 进 孙文广 黄 建 陈道裕 商远廷成都第一骨科医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31【摘 要】目的:评价腰椎融合术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对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0例腰4-5节段退行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两组: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组(A组),半椎板切除椎间融合组(B组)。
分别评价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的影像学指标变化,及临床效果变化。
结果:A组患者中ASD的发生率为83.9%(73/87),B组患者中ASD的发生率为39.5%(32/81),患者的VAS和ODI评分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
结论:全椎板切除减压腰椎融合术后ASD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半椎板切除术后。
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在预防腰椎融合术后ASD的发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腰椎;脊柱融合术;后方韧带复合体;邻近节段退变随着对脊柱生理功能和生物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研究发现脊柱融合术后因融合节段运动功能丧失,导致椎间应力传导发生异常改变,相邻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的压力明显增加,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逐渐成为融合手术的主要并发症[1]。
我们设计了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的腰椎融合手术,并与传统手术方式在ASD的发生发展上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0例腰4-5节段退行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78例(43.3%),女性102例(56.7%),平均年龄52.5±7.6岁(35~60岁)。
发病时间为3-28个月,平均为14个月。
主要临床症状包括34例(18.9%)伴有腰背部疼痛,42例(23.3%)伴有下肢放射痛,104例(57.8%)同时伴有腰腿疼痛。
入选标准:(1)伴或不伴有神经症状的腰腿疼痛,严格保守治疗6个月无效;(2)经X线、CT和MRI证实的腰4-5单节段退变;(3)35岁≤年龄≤60岁。
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后伤口深部感染的治疗观察

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后伤口深部感染的治疗观察发表时间:2012-01-05T09:18:25.8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21期供稿作者:杨先甲胡建斌汪亚玲[导读]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腰椎不稳、间盘退变性疾病。
杨先甲胡建斌汪亚玲(湖北恩施市中心医院创伤外科 445000)【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1-0154-02 【摘要】目的评估使用再次手术清创或延长抗生素的方法治疗腰椎椎间融合术后伤口深部感染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从2003年8月至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病例中行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进行随访,其中5例被诊断为深部伤口感染(1.2%)。
术后进行再次手术清创或者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治疗,所有5例患者获得了康复,术后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从1.5年至3.5年,平均2.6年。
结果 5名患者再次进行手术清创,反复伤口冲洗并缝合伤口。
无1例患者取出内固定,所有5位病人接受4至5周的静脉抗生素治疗,随后5-8周口服抗生素。
在随访过程中无椎体或者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结论腰椎椎间融合术后出现了深部的椎间隙感染没有必要取出内植物。
可以采用包括再次手术清创或者延长抗生素的使用时间等方法来治疗。
【关键词】腰椎间融合术内固定伤口感染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腰椎不稳、间盘退变性疾病。
手术中在完整摘除椎间盘后椎间植骨有效的恢复椎间盘高度,并且可以维持腰椎的生理前凸[1,2]。
深部伤口的感染文献报道很少[3,4]。
有作者讨论了腰椎融合术后伤口感染的一般治疗和处理[7]。
但作者并没有重点关注椎间融合术后的感染。
本人的治疗方法是再次手术清创,冲洗伤口及延长抗生素治疗。
所有5名病人经治疗后5例临床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收集从2003年8月至2008年8月我院收治的病例中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的患者进行随访,其中5例被诊断为深部伤口感染(1.2%)。
腰椎固定节段与相邻椎间盘退化的影像学相关性

突出 、 椎体不稳 、 椎管狭 窄 、 骨 赘形 成 、 小 关节 病变 、 退行 性侧
凸、 椎体压 缩性骨 折… 。以影像 学 出现退 变而无 症 状 的 A s —
床 症状及体征 , 严格经过 3~ 6个 月保 守治疗 , 患者 症状 无好 转或加重。 ( 2 )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 腰椎正 、 侧位 X光平 片 , 正侧位过伸过屈位 x线 平片 及 MR I 检查 。衡 量椎 间不 稳依
关键词 : 腰椎固定 ; 手术 ; 相邻节段椎 间盘退 变 ; MR I 表现 ; 随访研究
1 9 1 1 年H i b b s 首次报道 脊柱融 合手 术治疗 , 随 着脊 柱外 科及 内固定技 术迅猛 发展 , 脊 柱 内固定融合术 在治疗腰 椎退 行性疾病 中大量应用 , 并且疗效满 意。但是 , 腰椎融 合固定术
高胜 山 , 杨庆国, 张银 顺 , 汪大 明
( 安徽 医科 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骨科三病 区, 安徽 合肥 摘要 : 目的 2 3 0 0 2 2 ) 2 0 0 6年 3
随访观察腰椎融合 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 问盘退 行性 变的 MR I 表现 , 讨 论二者 之间 的相关性 。方 法
月—2 0 1 0年 3月 2 6 8例在该 院行腰椎 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后腰椎 固定 融合节段相邻椎 问盘术后退变与 MR I 表现 , 探讨二者 之间
像技术对椎 间盘退 变进行了分级 ( 表 1 ) 。 目前 已被大家广 泛 接受并且 应用 于临床。本研究拟从 2 0 0 6年 3月—2 0 1 0年 3
通信作者 : 杨庆 国, 男, 主任医 师, 研究方 向 : 脊柱 外科 , E — m a i l : Y Q G Y
LY@ 1 2 6. c o n
后路内固定+360°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观察

后路内固定+360°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观察王俊东;彭小龙【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年(卷),期】2011(013)017【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后路内固定+360°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以来28例行后路内固定+360°融合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病变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其中腰椎滑脱症8例,腰椎不稳症7例,腰椎管狭窄症11例,腰椎退变术后翻修2例.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3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所有病例症状不同程度缓解,无1例内固定松动、断裂、感染.所有病例均达到骨性愈合,骨融合率100%.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法进行评定,疗效结果,优23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6.4%.结论:后路内固定+360°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良好方法.【总页数】1页(P81)【作者】王俊东;彭小龙【作者单位】337000,江西萍乡市人民医院骨二科;337000,江西萍乡市人民医院骨二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100例临床观察 [J], 马震;洪晓苹2.后路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脊柱结核临床观察 [J], 骆新波;向剑平;戚剑;秦本刚3.后路内固定辅助复位加360°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J], 陈柏龄;刘少喻;李佛保;韩卫东;梁春祥;韩国伟;张旭华4.后路内固定+360°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观察 [J], 王俊东;彭小龙5.不同BMI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经腰椎后路360°融合术治疗效果及预后对比 [J], 孙英飞;石东平;张启栋;李中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护理措施

腰椎后路融合术是一种常见的脊柱外科手术,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等疾病。
术后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以下是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护理措施:一、术后初期护理1. 术后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腰部平直,避免腰部过度弯曲或扭转。
2. 术后第1-2天,患者可进行踝泵运动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每天2次,每次30分钟,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3. 术后第3-5天,患者可进行直腿抬高锻炼,每天2次,每次20次,分两组进行,每组10次。
注意,如患者原发病为腰椎管狭窄或腰椎间盘突出等,术中进行神经根减压,术后早期行直腿抬高锻炼,是防止神经根粘连的有效措施。
4. 术后第5-7天,患者可逐渐增加直腿抬高锻炼的次数和幅度,同时进行腰背肌锻炼,如小燕飞、平板支撑等。
5. 术后1-2天内,患者需保持尿管和引流管通畅,定期更换,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质。
6. 术后1-2天内,患者需多饮水,保持尿量充足,以促进代谢废物排出。
7. 术后第1-2天,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轴线翻身,避免腰部受力。
8. 术后第1-2天,患者需在床上进行肌肉收缩锻炼,如臀桥、腹部肌肉锻炼等。
二、术后中期护理1. 术后1-2周,患者可逐渐增加活动时间,但仍需佩戴腰围保护腰部。
2. 术后1-2周,患者可进行床上功能锻炼,如直腿抬高、侧卧起坐等。
3. 术后1-2周,患者可进行站立位锻炼,如靠墙站立、步行等。
4. 术后1-2周,患者需定期复查,了解手术部位愈合情况。
5. 术后1-2周,患者需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三、术后长期护理1. 术后3-6个月,患者可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2. 术后6个月以上,患者可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以增强腰背肌力量。
3. 术后1年内,患者需定期复查,了解手术部位愈合情况。
4. 术后1年以上,患者可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但仍需注意腰部保护。
5. 术后长期,患者需注意饮食调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腰部受伤。
四、心理护理1. 术后患者可能存在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需给予关心和安慰,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融合节段对相邻节段退变影响的临床分析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融合节段对相邻节段退变影响的临床分析目的:探讨融合节段的长短与相邻节段退变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8年5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69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将其按融合节段数分为A、B、C三组:单节段融合24例为A 组;双节段融合26例为B组;多节段融合19例(3个节段及以上)为C组。
分别在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测量X线片上固定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椎体滑移距离、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并通过影像学评价标准评定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析融合节段数与邻近节段退变的关系。
结果:随访时间为18~72个月,平均为31.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神经损害加重症状。
末次随访时,A组有2例(8.3%)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B组为4例(15.4%),C组为4例(21.1%)。
A、B两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会增加相邻节段退变,融合固定节段越多,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越高。
标签:腰椎融合术;相邻节段退变;融合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各种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标准术式。
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或伴有神经根压迫症状需要减压重建腰椎疾病的有效方法[1]。
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腰椎术后融合率逐渐提高,但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ASD的发生可影响腰椎手术疗效,可导致腰腿部症状复发甚至再次手术影响ASD发生的因素有很多[2],其中融合节段长短是目前讨论较多手术因素,但其是否对ASD的发生产生影响还存在争议。
为此,笔者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6月-2008年5月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患者69例,旨在探讨融合节段长短与ASD 发生的相关性。
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临近节段退变的手术治疗

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临近节段退变的手术治疗刘涛;孙中毅;王振江;强晓军【摘要】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手术后临近节段退变实施再手术的疗效。
方法对17例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再次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术后目测类比评分、ODI 指数及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脊柱学者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
结果术前及术后目测类比评分:平均术前8.5,术后3.5。
VAS 评分:术前平均86.16.%,术后平均32.29%。
术前术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脊柱学会相关评定标准,总优良率70.59%(12/17)结论对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实施再手术治疗疗效肯定。
【期刊名称】《河南外科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2页(P109-110)【关键词】邻近节段退变;腰椎融合术后;二次融合【作者】刘涛;孙中毅;王振江;强晓军【作者单位】河南濮阳市油田总医院骨一科濮阳 457001;河南濮阳市油田总医院骨一科濮阳 457001;河南濮阳市油田总医院骨一科濮阳 457001;河南濮阳市油田总医院骨一科濮阳 457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腰椎间盘摘除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是治疗腰椎退变疾病的金标准,但长期随访结果表明,在融合良好的病例中,部分患者症状并未改善。
国内外学者陆续报道脊柱融合可造成邻近节段的退行性变或加剧已存在的脊柱退行性变[1-2]。
并提出应用腰椎动态固定治疗的概念。
但是对于已行腰椎融合手术的患者,术后再次发生临近节段退变的治疗方法难以形成统一。
2010-01—2014-01间,我院对17例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因为滑脱、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管狭窄等引起临近节段再次退变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7例中男5例,女12例;年龄55~72岁。
L2~3病变4例,L3~4病变7例,L4~5病变5例。
患者术前均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以及腰椎MRI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南 通 大 学 第 二 附 属 医 院 脊 柱 外 科 ; 2影像科 2 2 6 0 0 1江苏省南通市)
【 摘要 】目的 : 分析单节段后路腰椎 固定融合( P L I F ) 术后 邻 近 节 段 关 节 突 关 节 ( f a c e t o i n t , F J ) 退 变 的 影 像 学 特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 0 1 7年第 2 7卷第 l 0期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却 i n e a n d s p i n n c 0 r d , 2 0 1 7, V o 1 . 2 7, No . 1 0
8 8 3
腰椎后路 单 节段 固定融合 术后邻近 节段 关节 突关节退 变的随访观 察
患 者 组 内手 术 前 后 对 比 , 术后退 变程度加重 , 与术 前比较均有统计学 差异 ( 0 . 0 5 ) ; 两 组 问 比较 , A组术 前 F J
退 变 程 度 与 B组术 前 无 统计 学 差 异 ( P > 0 . 0 5 ) ; 但 A组术后 F J 退 变 程 度 评 分 较 B组 术 后 评 分 高 ,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义( P < O . 0 5 ) 。结 论 : 腰 椎 后 路 单 节 段 固定 融 合 术 可 能 会 加 速 邻 近 节段 关 节 突关 节 的退 变 , 以关 节 间 隙狭 窄 和
软 骨 下 骨 的 侵蚀 最 为 常见
【 关键词 】腰椎 ; 脊柱融合术 ; 邻 近节段退 变 ; 关节突关节 ; 随访研究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4 — 4 0 6 X. 2 0 1 7 . 1 0 . 0 4
中 图分 类 号 : R 6 8 1 . 5 , R 6 8 7 .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 4 0 6 X( 2 0 1 7 ) 一 1 0 — 0 8 8 3 — 0 6
组) 4 0例 , 手术 邻 近节 段 共 1 2 2个 关 节 突 关 节 。观 察 两 组 患 者 手 术 前 后 病 变邻 近 节 段 F J 的C T和 MR I 影 像 学
特征及退变发生率 , 依 据 We i s h a u p t 分级系统对 F J 进行分级 , 采用 行 平 均 分 差 检 验 , 对 两组 患 者 手 术 前 后 病 变
无统计学差异 ; 术后两组发生率均较术前显著性增 加( P < 0 . 0 5 ) , 且 两 组 间 比较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P < O . 0 5 ) 。按
照 We i s h a u p t 分级 , A组 1 4 0个 关 节 突 关节 中 .术 前 0级 3个 , 1 级9 5 个, 2级 3 4个 , 3级 8 个 ,退 变 发 生 率 为
邻近节段 F . I 的退 变 程 度 进 行 组 内 和 组 问 比较 。 结 果 : 两 组 患 者 的性 别 比 、 年龄 、 随访 时 间及 手 术 节 段 差 异 均 无
统计学意义 ( 尸 > 0 . 0 5 ) 。F J退变 常见 的影 像 学 表 现 为 骨 赘 形 成 、 关 节 间 隙狭 窄 、 软骨 下骨 的侵 蚀 、 软 骨 下囊 肿 、 关
征. 探讨 P L I F对 融 合 邻 近 节 段 F _ I 退 变 的 影 响 。方 法 : 选取 2 0 0 5年 1月~ 2 0 1 4年 1月 采 用 单 节 段 P L I F或 单 纯
髓 核 摘 除 术 治 疗 的患 者 共 8 4例 , 其中P L I F组 ( A组) 4 4例 , 手术邻近节段共 1 4 0个 关 节 突 关 节 ; 髓核摘除组 ( B
9 7 . 9 %; 术 后 0级 1 个, 1 级 4 9个 , 2级 5 9个 B组 1 2 2个 关 节 突 关 节 中 , 术 前
O 级 4个 , 1 级 8 2个 , 2级 3 0个 , 3级 6个 , 退变 发生率为 9 6 . 7 %; 术 后 0级 2个 , 1级 6 O个 , 2级 3 9个 , 3级 2 1 个, 退变发生率为 9 8 . 4 %, 两 组 手 术 前 后 退 变 发 生 率 差 异均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尸 > 0 , 0 5 ) 。采 用行 平均 分 差 检 验 , 两组
节突关节对位不 良、 关 节 突关 节 空气 征 、 关 节 突关 节 积 液 、 关 节 突 再 塑 形 以及 关 节 突关 节 融 合 。 A组 术 前 关 节 间 隙狭窄 、 软骨 下骨 的侵 蚀 发 生 率 分 别 为 5 2 . 9 %、 3 1 - 4 %, 术后 为 7 5 . 7 %、 6 2 . 1 %; B组 术 前 关 节 间 隙 狭 窄 、 软 骨 下 骨 的侵 蚀 发 生 率 分 别 为 5 1 . 6 %、 3 0 . 3 %, 术后为 6 3 . 9 %、 5 0 %。两 组 患 者 关 节 间 隙 狭 窄 、 软骨 下 骨 的侵 蚀 术 前 发 生 率
Ad j a c e n t f a c e t j o i n t d e g e n e r a t i o n a f t e r p o s t e r i o r s i n g l e - l e v e l l u mb a r f u s i o n : a mi d - t e r m f o l l o w- u p / C HE N J i a j i a ,GON G S h e n c h u , B AO G u o f e n g ,e t a l / /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S p i n e a n d S p i n a l C o r d ,2 0 1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