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松药作用的监测

合集下载

ERK信号通路在烧伤大鼠骨骼肌对非去极化肌松药抵抗形成时γ-AChR上调中的作用解析

ERK信号通路在烧伤大鼠骨骼肌对非去极化肌松药抵抗形成时γ-AChR上调中的作用解析
laxants in
non—depolarizing muscular
re—
skeletal muscles of burned rats.Methods
Thirty adult male SPF Sprague・Dawley rats,weighing

230—250 g,aged 9—10 weeks,were
ml Kreb 7S液。近端用丝线固定于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i±s)表示,组 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IC,。的比较采用u检 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g/kg
于神经刺激电极。将张力换能器连接ALC— MPA2000m型多导联生理监测仪(上海奥尔科特生 物科技有限公司),平衡30 min后,调整至肌条的最 适初长度,测试胫骨前肌收缩功能。调节参数:波宽
0.05
ms,刺激强度15 V,频率0.1 Hz,记录肌张力作
为基线。随后加入罗库溴铵,浓度依次为0.0I、
Ho印ital,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Medical Sch001.
Shanghai 200080,China(Wang H,Wu.,,Li Shitong) Corresponding author:Wang Hong,Email:wh201071@163.con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n=10 each)using
ERKl/2
random number
table:control group(C group),burn group(B group)and
The surface exposed
to
area

何谓去极化肌松药Ⅰ相阻滞与Ⅱ相阻滞

何谓去极化肌松药Ⅰ相阻滞与Ⅱ相阻滞

何谓去极化肌松药Ⅰ相阻滞与Ⅱ相阻滞【术语与解答】Ⅰ相阻滞与Ⅱ相阻滞简述如下:1. Ⅰ相阻滞是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特有的神经-肌肉阻滞效应,因琥珀胆碱分子构型与乙酰胆碱(ACh)神经递质相似,ACh与神经-肌肉接头后膜的N2型胆碱能受体(AChR)结合后,可使终板膜产生去极化效应,骨骼肌先成束状收缩,而后呈现肌肉松弛,该终板膜持续性去极化称为Ⅰ相阻滞。

此外,终板膜的持续性去极化,致使AChR对来自神经-肌肉间隙的Ach不再被激活,从而终板膜形成持续性去极化阻滞。

Ⅰ相阻滞的特征为:①首次静脉注射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后,在骨骼肌松弛之前一般先出现肌纤维成束状收缩;②对强直刺激或四个成串刺激不出现衰减征象;③无强直刺激后易化现象;④去极化肌松药产生的去极化阻滞效应不能被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所逆转。

需要指出的是,若大剂量或长时间持续性应用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神经-肌肉接头后膜去极化阻滞的性质易演变为非去极化阻滞,其肌松时效可明显延长,此时已由Ⅰ相阻滞演变为Ⅱ相阻滞。

演变为Ⅱ相阻滞后,采用四个成串刺激可出现衰减征象,强直刺激出现易化现象,患者肌力恢复往往延迟,同时表现为呼吸抑制延长。

2. Ⅱ相阻滞①去极化肌松药Ⅱ相阻滞(简称Ⅱ相阻滞,也称非去极化阻滞,还称之为脱敏感阻滞或双向阻滞)是指给予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后的一段时间内机体出现另外一种状态的神经-肌肉传导阻滞;②Ⅱ相阻滞通常发生于大剂量或长时间以及反复应用琥珀胆碱之后,也可出现血浆假性胆碱酯酶异常患者应用正常剂量的琥珀胆碱之后。

也有学者认为是神经-肌肉接合部存在过多的琥珀胆碱分子,致使接头后膜的AChR反复开放,从而导致接头后膜电位失衡;③琥珀胆碱长时间静脉输注,其终板膜持续性去极化,有可能因其他因素引起AChR的离子通道和构型发生改变而产生Ⅱ相阻滞;④如琥珀胆碱与酯类局麻药普鲁卡因同为血浆胆碱酯酶水解,早年的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琥珀胆碱与普鲁卡因复合)则可促成琥珀胆碱在终板膜上的去极化效应转变为非去极化,即Ⅱ相阻滞;⑤正常情况下,应用临床剂量的琥珀胆碱所呈现的是去极化阻滞(Ⅰ相阻滞),而使用琥珀胆碱期间出现Ⅱ相阻滞(非去极化阻滞)其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故Ⅱ相阻滞是一种颇为复杂的现象;⑥去极化肌松药所产生的Ⅱ相阻滞,能对强直刺激和四个成串刺激出现衰减,神经-肌肉接头终板膜的去极化已演变为非去极化,从理论上讲,Ⅱ相阻滞能被胆碱酯酶抑制药所逆转,但出现Ⅱ相阻滞能否用胆碱酯酶抑制药拮抗至今还有争议,有人认为Ⅱ相阻滞是一个过程,全身各肌肉之间或同一肌肉不同肌纤维所产生的Ⅱ相阻滞有可能不在同一程度,若是典型的Ⅱ相阻滞,则可以用新斯的明拮抗。

去极化与非去极化肌松药间的相互作用

去极化与非去极化肌松药间的相互作用

去极化与非去极化肌松药间的相互作用去极化药物与非去极化药物联合应用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传统观点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拮抗作用,但在某种条件下亦可产生增效作用。

充分了解去极化肌松药与非去极化肌松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非去极化肌松药物;去极化肌松药物;相互作用在临床用药中,往往会混合应用去极化以及非去极化肌松药物。

例如在手术前予以琥珀胆碱进行气管内插管,然后按照亚肌松剂量追加中长效的非去极化肌松药物,能够预防和控制琥珀胆碱术后可能存在的肌痛等不良反应。

在手术结束前,应用琥珀胆碱以加深肌松,以便于关腹,有效避免长效非去极化肌松药物所致术后长时间呼吸抑制等[1]。

本文就去极化药物与非去极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一综述。

1预给药非去极化肌松药物对于去极化肌松药的影响临床研究发现,应用非去极化肌松药物进行预处理时,其对于去极化肌松药物的起效时间、气管插管条件、神经肌肉的阻滞程度以及肌松恢复时间等均具有一定的影响。

国外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对患者应用3mg筒箭毒碱、20mg加拉碘铵或者1mg泮库溴铵进行预处理,能够使单独应用琥珀胆碱1mg/kg时的起效时间由原来的63s依次延长到122s、115s以及102s,这种效应对于需要快速进行插管的饱胃患者而言非常危险。

此外,有研究资料显示,在琥珀胆碱注射前3min 予以筒箭毒碱按照2mg/m2的剂量注射,剂量为3mg/m2的琥珀胆碱无任何的颤搐抑制作用,而单纯应用相同剂量的琥珀胆碱时,其颤搐抑制作用可达66%。

在剂量为40mg/m2的琥珀胆碱时,其恢复至10%、50%以及90%的时间分别从原来的7.2min、8.4min以及10.4min明显缩短至5.5min、6.7min以及8.0min[2]。

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应用加拉碘铵或者筒箭毒碱进行预处理对琥珀胆碱所具有的效应无明显影响。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研究方法、病理以及药物剂量等不同所致。

应用小剂量的非去极化肌松药进行预处理以后,可减缓去极化肌松药的起效时间,降低其阻滞程度,并缩短肌松恢复时间。

闭环肌松注射系统

闭环肌松注射系统
刺激方式: 四个成串刺激 TOF刺激 (Train Of Four stimulation)
电极贴片 放置


传感器放置

连接电极线


注射参数 设置

闭环参数 设置
电极的放置
● 用酒精棉球清洁皮肤。
● 将远心端电极置于尺侧屈 腕肌与桡神经的交叉处。
● 近心端电极置于肘部尺神经 2-3CM处。
传感器的放置
行时间。
诱导起效: 间接记录反应药物诱导起效的时间。 通过记录
从系统注射监测开始,到肌松监测值小于 增药条件所需的时间 ,来反应药物诱导起效的时间。最小记录为2分钟。
增药记录: 显示每次系统自动增药的时间,及增药量。
使用流程
注释 计数:肌松的一个监测指标,是TOF%为0时,对刺激的反应次数,总共为4个计数。
四个成串刺激(TOF)
神经肌肉功能完整

电刺激周围运动神经达到阈值


肌肉收缩产生肌力

刺激强度超过阈值

所有肌纤维收缩
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力
给肌松剂后, 肌肉反应性降 低的程度与被 阻滞肌纤维的 数量呈平行关 系,保持超强 刺激程度不变, 测得的肌肉收 缩力强弱就能 表示神经肌肉 阻滞的程度。
四个成串刺激(TOF)
增药
本例病人设置 增药条件 TOF% 大于8
停药
拔管
完全恢复 送回病房
瑞库溴胺 200 4 100 10 2.5 0 0.2 0.01 0.1 5.0 0.2 1.0
哌库溴胺 200 4 100 10 0.1 0 0.05 0.01 0.02 1.8 0.1 0.5
设备连接
参 数 设 置

麻醉学麻醉监测

麻醉学麻醉监测
全身麻醉时,脑电图频率随麻醉加深与减浅呈现顺 序变化 ,与麻醉药浓度呈函数关系 。
脑电图监测作为无创、可连续反映大脑 皮层生理功 能的重要工具,不断地被用于麻醉研究。
监测指标
脑电功率谱和双频谱
动物麻醉监测的内容
对肝肾功能的监测
麻醉与肝脏的功能密切相 关 通过对肝功能的检测来评价药物的毒性,以评价药
麻醉监测是应用人的感观、电子、声、光学等技术及时发现动物机体各种生理指标的变化,将感官监测与仪器监测相结合,更好的判
断复麻苏醉 过深程度的,主是要保保障障麻,醉也安是全评心和价提麻电高醉图麻药醉物、质的量主血的要氧诊依断据饱手之段一和。。度、 心率、体温、脉搏 、血压等内容 。
脉搏通过触诊监测 肛门反射是指突然刺 激肛门时,肛门括约肌出现收缩。
体温仍多采用直肠温度来代表动物的体温 断麻醉深度,是保障麻醉安全和提高麻醉质量的诊断手段 。
眼睑反射是指刺激眼内角皮肤或沿着睫毛滑动手指引起的反应,此反射在小动物外科麻醉中期将消失
通过心电图可以了解心率、心脏节律 通过听诊监测心率、心脏节律、声音强度和性质
吸气和呼气 内氧和二氧化碳含量(f分压)、潮气量、每分通气量、呼吸周期和气流压力的描记等监测项 目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合。 肛门反射是指突然刺 激肛门时,肛门括约肌出现收
缩。 因个体差异和不同药物对各种反射的影响不尽相同,
且生物反射的评价通常为定性的,多数为 “全”或 “无”,但仍是常规的监测项目之一
动物麻醉监测的内容
肾脏是动物体 内代谢产物排泄的主要器官,麻醉药物及代谢产物从肾脏排泄过程 中,可能对肾脏功能 造成影响,所以在评价一种麻醉 药物时,有必要对肾 脏进行监测。 随着新麻醉药品的不断问世,其毒副作用也越来 越小,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也越来越难以监测。

一文了解麻醉恢复延迟

一文了解麻醉恢复延迟

一文了解麻醉恢复延迟麻醉恢复延迟是指麻醉后苏醒的延迟,在手术麻醉后,正常情况下60min~90min内患者应恢复意识,能被唤醒,可以维持自主呼吸保持通气,恢复指令动作,定向能力。

苏醒延迟的的定义为全身麻醉在按计划停止给药后恢复时间超过90min,患者不能恢复自主意识而且对声音和疼痛等一些外界的刺激没有做出回答和反应可视为麻醉恢复延迟。

大多数人对于麻醉的理解不够全面,对于麻醉延迟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甚至会有一些恐慌。

接下来就为大家简单介绍麻醉的一些相关知识。

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到麻醉延迟的原因及处理。

麻醉是指用药物或者其他一些方法使病人整个机体或机体的一部分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手术中无痛的目的。

麻醉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主要作用是为外科、妇产等手术病人提供无痛、安全、良好的手术条件;利用复苏急救知识和技术,对危重病人发生的呼吸、循环和肝肾功能衰竭进行处理。

一、麻醉的类型分类:1.全身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非吸入性麻醉药则是从静脉或肌肉注射等方法将药物注入体内。

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疼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

当药物被代谢或从体内排出后,病人的神志及各种反射逐渐恢复。

2.局部麻醉局部麻醉也称之为部位麻醉,是指患者在保持清醒的状态下,将局麻药应用于手术区的周围注射麻醉药物,使某一部分的感觉神经传导暂时被阻滞,运动神经传导保持完好或同时有不同程度的阻滞状态。

局部麻醉相对来说是比较方便,简易,对患者的伤害小。

3.复合麻醉复合麻醉就是应用两种以上麻醉方法同时进行,用于手术或者治疗。

联合用药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每种药物的作用,还可减少每种药物的副作用。

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麻醉的质量同时也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二、麻醉苏醒延迟的原因:1.药物过量是苏醒延迟做常见的原因,可能使用麻药过多,吸入麻醉药相对过量。

即使根据体重计算了正确的药物剂量,但是由于病人带有别的疾病也可能导致苏醒时限延长。

超声技术在麻醉中的有什么用处

超声技术在麻醉中的有什么用处

超声技术在麻醉中的有什么用处邮编:625000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超声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超声技术在临床中用于重症监护、手术麻醉以及疼痛治疗方面。

超声技术作为可视化的治疗部分在麻醉中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能够在麻醉手术中有更好的展望。

很多人熟悉超声技术也熟悉麻醉手术,但是将超声技术运用在麻醉中却不够了解,本次就为大家讲解一下超声技术在麻醉中的作用。

超声技术超声技术就是指采用超声波对患者进行检查,因为超声波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方向性很好,因此在测量、检测、消毒杀菌方面都有巨大的优势,除此之外,超声波在医学、农业、工业上的运用也是非常的广泛。

超声波在医学上的运用主要是在血管穿刺、麻醉、临床监护、治疗指导方面。

随着技术的发展,当前超声技术逐步进入麻醉应用中,其临床运用效果已经得到肯定。

麻醉在临床中,麻醉可以分为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局部麻醉主要通过注射的方式给药,药物包括脂类和酰胺类。

全身麻醉主要通过静脉注射将麻醉药物注入人体,药物包括镇静药、镇痛药、肌松药等。

在麻醉药物的作用下,使人体的中枢神经以及周围神经系统暂时的受到可逆性抑制,这种抑制的效果就是使人体暂时丧失知觉、暂时感觉不到疼痛,使整个手术能够顺利的进行。

目前,麻醉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中的一种专门和独立的学科,其主要的内容含:麻醉学、急救复苏医学和重症检测治疗医学等。

同时这一学科也是对麻醉学、镇痛学以及急救复苏等进行研究的综合性科学。

临床麻醉属于麻醉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超声技术在麻醉过程中的运用在早期需要通过超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在进行麻醉之前,医生需要通过二维超声心电图了解患者的室壁运动幅度、心腔大小、壁室厚度等。

在不同的麻醉手术中,超声技术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在麻醉中超声技术主要用于这几种情况:(1)超声技术在小儿麻醉中的运用。

在手术前进行风险评估关系到患儿的安危,超声引导在小儿外周神经阻滞的应用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超声引导下可以观察患儿的神经分布、周围血管和脏器情况。

麻醉监测技巧

麻醉监测技巧
麻醉监测技巧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1
目录
• 麻醉监测基本概念 • 生理监测 • 麻醉深度监测 • 麻醉气体监测 • 特殊患者的监测
01
麻醉监测基本概念
监测的重要性
01
02
03
保障手术安全
通过监测麻醉深度和生理 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优化麻醉管理
通过监测数据,调整麻醉 药物用量和麻醉方案,提 高麻醉效果和患者舒适度 。
03
麻醉深度监测
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
总结词
脑电双频谱指数是一种通过分析脑电信号的频率和功 率来评估麻醉深度的监测方法。
详细描述
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通过测量脑电信号的频率和功率 ,结合数学模型,计算出一个介于0到100之间的指数 值,用于评估麻醉深度。该指数值越高,表示麻醉深 度越浅,患者越清醒;指数值越低,表示麻醉深度越 深,患者越处于睡眠状态。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具有 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能够实时反映患者的麻醉状 态,指导麻醉医师调整麻醉药物剂量,确保手术安全 顺利进行。
监测呼出麻醉气体需要使用专门的呼 气阀和气体分析仪,能够检测出呼出 气体中的麻醉气体浓度。
麻醉气体分布监测
麻醉气体分布监测是指对麻醉气体在手术室内的分布情况进行监测,以确保手术 室内空气的清洁和安全。
通过监测麻醉气体的分布情况,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气体泄漏等问题,保障手术 室内人员的安全。
05
特殊患者的监测
听觉诱发电位监测
总结词
听觉诱发电位监测是通过刺激听觉系统并记录其电生理反应来评估麻醉深度的监测方法 。
详细描述
听觉诱发电位监测通过向患者播放短声刺激,并记录大脑对刺激产生的电生理反应。根 据反应的波形和潜伏期等参数,可以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该方法具有无创、无刺激的 优点,适用于各种年龄段的患者。听觉诱发电位监测能够提供连续、客观的麻醉深度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松药作用得监测 现代全麻包含了全身麻醉药,麻醉性镇痛药与肌肉松弛药。肌松药得应用,对维持适当麻醉,避免麻醉过深所导致得生理干扰、为手术提供安静术野与良好得操作条件,增加机体对气管插管得耐受具有不可替代得作用,已成为现代全麻得三要素之一。但就是多年来,临床评价肌松药得标准多以临床征象为主,如睁眼、抬头、举臂、吐舌、潮气量及吸气负压等试验,因影响因素多,且很不精确,其实验结果评价肌松作用有很大局限性,故并不可靠、许多文献报道,可采用神经刺激器等进行肌松药得监测,有些可达定性,有些指标具有定量意义,对临床合理应用肌松药有很强得指导意义。 一、全麻期间肌松监测得意义 (1)决定最佳得气管内导管插管时机。 (2)维持适当得肌松,保证对气管内插管得良好耐受,为术者提供松弛,安静得术野,保证手术各阶段顺利进行,尤其精细手术得进行。 (3)避免琥珀胆碱过量,并对其用量过多引起得II相阻滞作出正确诊断。 (4)合理使用药物,可节省肌松药量。 (5)决定肌松药逆转得时机及拮抗药得剂量。 (6)指导肌松药得使用方法与追加肌松药得时间。 (7)对术后呼吸功能不全进行原因得鉴别,确诊就是否存在肌松药得残余效应,及决定最佳拔管时机。 二、肌松药作用得监测方法 1。神经刺激器 就是临床上常规应用得肌松药作用监测仪,要求操作简单,轻便,安全可靠。脉冲宽度0。2—0、3ms,单相正弦波,电池使用时间长。理想得神经刺激器应为桓流,呈线性输出。输出电压300—400V,当皮肤阻抗为0—2.5千欧姆时,输出电流25-50mA,最大电流60—80mA。但末梢较冷时.皮肤阻抗增大(>2。5-5千欧姆),则输出电流减少,对刺激得反应降低,为克服上述缺点,神经刺激器应有电流指示及低电流报警,避免判断错误。远端电极放在近端腕横纹1cm尺侧屈腕肌桡侧,近端电极置于远端电极近侧2-3cm处。对尺神经刺激,产生拇指内收与余四指屈曲,凭视觉与触觉估计肌松程度。此方法系客观指标,主观评价得方法。 2、加速度仪 为新型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监测仪。基本原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即力等于质量与加速度得乘积,公式为f=ma,因质量不变,力得变化与加速度呈正比,即加速度可反映力得变化、测定时将微型加速度换能器,固定于拇指端腹侧,将刺激电极置于尺神经体表处, 刺激方法与神经刺激器相同,技术要求恒流60mA,阻抗小于5千欧姆,脉冲信号4。2-4、3ms。当尺神经受刺激后,拇指移位换能器转换为电信号,输入加速度仪进行分析,可自动显示各项参考数并有图像与数据,以及趋向与打印、加速度仪监测神经肌肉功能得精确度与机械测定相似。而且换能器不易受外界影响,操作简单、方便,就是可用于临床及临床科研工作得极好工具、 3、肌机械图(MMG) 对腕部尺神经行超强刺激,用力移位换能器能测定拇收肌或外展小拇肌产生得收缩力,转换成电信号,经放大后显示在荧光屏上或打印记录。为测量准确并重复性后,需加一定得前负荷(50-300g),以使肌肉在收缩前处于等长状态。若前负荷低或没有前负荷、均可使肌肉产生得收缩力降低,影响测定得准确性、该方法主要用于临床研究。 4。肌电图(MEG) 诱发MEG就是观察与记录肌肉得复合动作电位,评定相应肌电反应。电极可放在手部、腕部、前额或足底、但以刺激之神经为主,测定反应振幅与肌电活动得积分,代表运动单位肌电反应得总与。MEG主要用于科研与教学。测定肌电部位相对较多,准确性虽高,但不及肌机械图、因MEG测定得不就是肌肉产生得收缩力,而就是产生收缩力之前得电活动,可用于婴幼儿。 三、电刺激得类型与方式 1、单次颤搐刺激(single twich stimulation) 刺激频率0.1-1Hz,刺激时间0。2ms,一般每隔10秒刺激一次,也可每秒刺激一次,以便使神经肌肉终板功能恢复至稳定状态。刺激频率越快,肌肉收缩幅度降低越明显,储存得乙酰胆碱消耗也越快。衰减与频率呈正比、单次颤搐刺激需在用肌松药测定反应对照值,用药后得测定值以对照值得百分比来表示神经肌肉功能得阻滞程度。其优点就是简单,可用于清醒病人,并可作重复测试。缺点就是敏感性差,终板胆碱能受体有75%-80%被阻滞时,颤搐反应才开始降低,90%受体被阻滞时才完全消失。故单次颤搐刺激恢复到对照值水平时、仍有可能存在非去极化肌松药得残余作用。 2。四个成串刺激(train of four stimulation,TOF) TOF又称连续4次刺激,频率2Hz,每次0。5ms得四个超强刺激,波宽0。2-0。3ms。,每组刺激为2秒,两个刺激之间相隔12秒,以免影响4次颤搐刺激得幅度。在给肌松药之前先测定对照值,4次反应颤搐幅度相同,即TOF(T4/T1)=1.0。用非去极化肌松药与琥珀胆碱引起II相阻滞时,出现颤搐幅度降低,第四次颤搐反应(T4)首先发生衰减,第一次颤搐反应(T1)最后发生衰减,根据TOF比值,判断神经肌肉接头部位功能阻滞类型与深度。T4消失表明阻滞程度达75%,T3与T4消失阻滞程度分别达到80%与90%,最后T1消失,表明阻滞达100%程度。如4次颤搐都存在则表面阻滞程 度不足75%,去极化肌松药阻滞时,使4次颤搐反应幅度同时降低,但不发生顺序衰减,如剂量过大,可发生II相阻滞,T4/T1比值小于50%并有强直后增强现象、TOF就是临床应用最广泛得刺激方式,可在清醒时取得对照值、即使没有对照值,也可直接读数,同样有临床指导意义。 3、强直刺徽(tetanic stimulation) 当刺激频率增加时,肌肉可发生强直收缩,目前临床上采用50Hz持续5秒得强直刺激。其所诱发得肌肉收缩力量相当于人类自主用最大力量所能达到得肌肉收缩强度、大于50Hz则肌肉不能迅速作出反应,非去极化阻滞及琥珀胆碱引起II相阻滞时,强直刺激开始,神经未梢释放大量乙酰胆碱诚,神经肌肉功能阻滞被部分拮抗,肌肉收缩反应增强,出现衰减现象(fade)、衰减程度取决于神经肌肉功能阻滞得深度,刺激频率与次数。停止强直刺激后,乙酰胆碱得合成量增多,颤搐反应增强,称强直后增强(post-titanic potentiation)。但在部分非去极化阻滞时,应用强直刺激后,因乙酞胆碱得合成与消除率加快,肌颤搐幅度可增强一倍以上,即谓强直后易化(post—titanic facilitation,PTF)现象、 4。强制刺激后计数(post-titanic count stimulatiom ,PTC) 当肌松药作用使TOF与单次颤搐刺激反应完全消失时,在此无反应期间,先给1Hz单次颤搐刺激,然后用50Hz强宜刺激5秒,3秒后用1Hz单次刺激16次、记录强直刺激后单次颤搐刺激反应得次数,称PTCo PTC与T1开始出现时间之间得相关性很好,就是较深度肌松得良好指标,并可预计神经肌肉收缩功能开始恢复得时间。 5、双爆发刺激(double burst stimulation,DBS) 连续2组0、2ms与频率50Hz得强直刺激,每两次间隔20ms,两组强直刺激间相隔750ms,称DDS。如两次短阵强直刺激有3个脉冲,则称谓DBS3、3。但也有学者研究DBS3、2及DBS4、3。DBS得衰减与TOF得比值密切相关,应用DBS可在较深肌松条件下评价神经肌肉传递功能得状况。临床上应用DBS还可用于没有记录装置时能更敏感地用拇指感觉神经肌肉传递功能得恢复程度。 四、肌松药作用监测得临床意义 可指示肌肉松弛程度。判断肌松恢复过程。监测非去极化肌松药阻滞与恢复过程、 主要应用TOF监测,一般从注药到TOF完全消失为起效时间,TOF消失期间为无反应期,T1消失为中度阻滞,注药到T4出现为T1高度25%恢复,T1高度25%—75%得时间为恢复率或称恢复指数,TOF仅有一次反应为90%-95%阻滞。TOF四次反应都出现,指示神经肌肉传递功能60%-95%恢复。在没有记录得情况下,目测或用拇指感觉不能精确地估计起 效与恢复时间,其价值只能监测肌松药用量过多,不能完全排除肌松药得残余作用。 琥珀胆碱双相阻滞: (1)I相阻滞,静注琥珀服碱0、5-1、5mg/kg后.产生典型得去极化神经肌肉功能阻滞。TOF与强直刺激反应无衰减,也无强直后易化现象、 (2)II相阻滞,血浆胆碱脂酶异常,用大剂量琥珀胆碱及正常患者持续静滴琥珀胆碱过量,可发生非去极化II相阻滞,又称脱敏感阻滞.TOF及强直刺激反应发生衰减,并出现强至后易化现象、用琥珀胆碱持续静滴时,TOF监测可避免用量过多。胆碱脂酶正常得病人发生II相阻滞,可谨慎地用新斯得明拮抗,但胆碱脂酶异常者拮抗无效。 PTC得临床意义: (1)判断非去极化肌松药得阻滞深度。一些复杂精确得外科与眼科手术,必须防止病人突然移动,应维持PTC=0,保证没有咳嗽与呃逆,横纹肌完全麻痹、 (2)指导非去极化肌松药得连续输注。根据PTC数目调整输注速度、PTC数目减少表示阻滞深度增加,PTC<10,TOF消失,PTC 5—10,可保证适当深度得阻滞。 (3)了解肌松作用恢复时间,以便及时追加药物或使用拮抗药。 五、肌松药作用监测得注意事项 1.选择适当得刺激方法 如麻醉诱导时常选用单次颤搐与TOF,手术期间中度阻滞及恢复期间用TOF监测,如需深度阻滞则采用PTC,在恢复室病人应用TOF与DBS。 2.熟悉监测仪得性能 多数情况下应用神经刺激器,目测或拇指感觉以主观判断肌松程度。但应备有能记录得神经肌肉传递功能分析仪,这在肝肾疾患、神经肌肉病变、肌松药持续输注得病人尤为适用。 3.电极安放部位必须正确 用酒精清洁皮肤,并可涂电极胶,使皮肤阻抗小,刺激后可取得良好反应,使结果正确可靠。刺激部位以尺神经最常用。也可选用股后神经、腓总神经及面神经。 4,先测定对照值 在使用肌松药前先测定单次颤搐刺激与TOF反应得对照值,以了解肌松程度及恢复期。应注意在患者入睡后再测定基础值,以免引起不舒服得感觉、 5、注意其她因素对肌松作用得影响 对有可能发生神经肌肉功能阻滞延长得病人,应加强肌松作用监测,并注意全麻药、局麻药、抗生意等与肌松药得相互作用,还应注意体温、肝肾功能、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等其她多种因素可能对肌松效应产生得影响,对监测结果作出正确分析与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