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学案练习及答案
《秋水》答案

《秋水》练习卷班级姓名学号一、解释加点字:1、秋水时至(到来),百川灌(注入)河,泾流之大,两涘(河岸;水边)渚(水中的高地;沙洲)崖(同“涯”,水边的陆地)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在这个时候)焉(助词,无实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到达)北海,东面(面向东)而视,不见水端(尽头)。
于是焉河伯始(才)旋(掉转,改变)其面(脸)目,望洋(抬头仰视的样子)向(面对)若而叹曰:“野语(俗话)有之(这样)曰,‘闻(懂得;听说)道百,以为(认为)莫(没有什么)己若(及;比得上)’者,我之谓也。
且夫(何况)我尝(曾经)闻()少仲尼之闻(学说),而轻伯夷之义者,始(起初)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穷尽)也,吾非(如果不是)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吾长见笑于大方(懂大道)之家。
”2、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谈论)于海者,拘(约束)于虚(同“墟”,居住的地方)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限制)于时(季节)也;曲士(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你)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才)知尔丑(鄙陋),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归向;流向)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满出来);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停止)而不虚(空;枯竭);春秋不变,水旱不知(影响)。
此其过(超过)江河(长江、黄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计算)。
而吾未尝以(凭借)此自多(认为……多;夸耀)者,自以(认为)比(生成)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正)存乎见少,又奚(什么)以( 凭借 )自多!计( 考虑 )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 蚁穴 )之在大泽(湖泊 )乎计中国( 中原地方 )之在海内,不似稊米( 细小的米粒 )之在大仓( 大粮仓 )乎号( 称呼 )物之数( 数目;数量 )谓之万,人处一焉( 助词,无实义 );人卒( 同“萃”,会聚 )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 通行 ),人处一焉;此其比( 相比较 )万物也,不似豪( 同“毫”,细小 )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 推辞;拒绝 )之以为( 来博取 )名,仲尼语之以为( 来显示 )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 原先 )之自多于水乎”二、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之:1、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助词,定语和中心语之间)2、野语有之曰(这样;代词)3、犹小石小牧之在大山也(无实义;助词,消独)4、我之谓也(无实义;助词,宾前标志)5、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同3)以: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凭借,介词)7、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同上)8、自以比形于天地(认为;动词)9、伯夷辞之以为名(来;表目的连词)而:10、顺流而东行(连词,表修饰)11、不知何时止而不盈(连词,表转折)1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连词,表并列)于:13、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介词,被)14、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介词,表处所,在,到)15、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介词,表比较,比)16、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介词,表对象,对于)三、解释下列加点字,指出其活用情况。
【初中课内阅读】九级语文课课练《秋水》附答案

【初中课内阅读】九级语文课课练《秋水》附答案《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填空:(1)庄子,名,中期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的思想,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2)《庄子》有篇,七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研究者的多认为是庄子所作。
2.解释加点的词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不辨牛马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始旋其面目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者子之难穷则殆矣大方之家3.指出下列“之”的含义。
野语有之日()我之谓也()少仲尼之闻()泾流之大()4.古今异义(1)百川灌河古:今:(2)至于北海古:今:(3)于是焉古:今:5..一词多义始河伯始旋其面目见不见水端始吾弗信见笑于大方之家闻闻道百面东面而视少仲尼之闻伯始旋其面目若望洋向若而叹少少有大志以为莫己若者少仲尼之闻之泾流之大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吾非至于子之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野语有之曰我之谓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而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望洋向若而叹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庄子·秋水》课后作业及答案

《庄子·秋水》课后作业答案
1、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庄子》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
”结合此篇选文谈谈对《庄子》语言风格的认识。
由《庄子·秋水》可以看出,《庄子》运用了许多排比句,使其具有宏肆有力的语言气势强化了语言的气势和说理的力度。
《庄子》往往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达思想,想象丰富,境界开阔,语言风格别树一帜。
《庄子》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交融,其寓言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大胆借鉴神话传说,有时用韵,颇富有诗意。
2、怎样理解文中“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万物的量是无穷无尽的,时间是没有终点的,得与失的禀分没有不变的常规,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固定。
这句话告诉我们,看问题不能局限于某一点,应当全方位、多角度。
即河外有海,天外有天。
3、仔细体会本文所虚构河伯与海若对话结构形式的说理效果。
通过海神和河伯的对话,借用了当时就很有名气的孔子和伯夷来让人明白永远不要自满、自得、自夸,而是要虚心好学,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这对人类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秋水》练习及答案

《秋水》配套练习以及答案一、选择填空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泾jīng 涘yǐ渚zhǔ B.泾jìng 涘sì渚zhěC.泾jīng 涘sì渚zhǔ D.泾jìng 涘 yǐ渚zhě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A、东面.而视B、秋水时.至C、顺流而东.行D、东.面而视3、在《秋水》中包含三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了这三个,你还知道《庄子》中的哪些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完成文后习题。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上,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鸱得腐鼠 B、发于.南海止于.北海..惠子恐于是C、惠子相.梁欲代子相.D、子知之.乎仰而视之.2.与“或谓惠子曰”中的“或”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莫如以吾之所长攻其所短,或能负乎? B.或坐或卧,或仰或俯C.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 D.而或长烟一空3.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惠子相.梁担任相国 B.或.谓惠子日有人C.非梧桐不止.停止 D.非练.实不食精熟、精美4.对本文中庄子的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B.井蛙不可与之语海C.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参考答案】一、1、C 2、A 3、欣然自喜望洋兴叹贻笑大方;朝三暮四庖丁解牛呆若木鸡游刃有余切中肯綮目无全牛东施效颦相濡以沫扶摇直上邯郸学步等等二、1、C 2、B 3、C 4、A。
大学语文秋水节选练习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秋水节选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在《秋水》中,庄子用“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作喻来说明A.人的认识受空旬限制B.人的认识受时间限制C.人的认识受先天素质限制D.人的认识受后天教育限制答案:B2、《秋水》一文中,庄子用“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作喻来说说明A.人的认识受时间限制B.人的认识受空间限制C.人的认识受后天教育限制D.人的认识受知天素质限制答案:B3、下列文章中,批判仲尼的认识有限的是A.《季氏将伐颛臾》B.《赵威后问齐使》C.《寡人之于国也》D.《秋水》答案:D4、先秦诸子中,激烈抨击“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黑暗社会现实的是A.孔子B.孟子C.庄子D.荀子答案:C5、庄子用五帝、三王、仁人、任士、伯夷、仔尼来证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种论证方法是A.例证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答案:A6、《秋水》开头部分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其主要寓意是A.惊叹大自然的多姿多彩B.赞美祖国江山的壮丽C.为河伯改变态度作铺垫D.比照两种不同认识境界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论据,通过类比法来阐析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观点的有A.井蛙不可以语于海B.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似晷空之在大泽C.曲士不可以语于道D.仁人之所忧,任土之所劳E.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答案:ABC2、下列论据,通过例证法来阐析人的认识有限这一观点的有A.河伯在见到北海若前“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B.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C.中国之在海内,似稀米之在大仓D.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E.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答案:DE3、下列成语,从庄子《秋水》一文中引申出来的有A.舍本逐末B.井底之蛙C.祸起萧墙D.功亏一篑E.望洋兴叹答案:BE4、《庄子,秋水》一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有A.例证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E.驳论法答案:ACD5、《庄子,秋水》一文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有A.排比B.比喻C.反诘D.对比E.夸张答案:ABCD6、下列作品中,写到大海并采用了拟人化手法的是A.冰心《往事》(一之十四)B.庄周《秋水》C.李白《行路难》(其一)D.高尔基《海燕之歌》E.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答案:ABD7、下列文章中具有寓言性质的有A.《寡人之于国也》B.《秋水》C.《种树郭橐驼传》D.《论毅力》E.《谏逐客书》答案:BC三、名词解释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诶者崖之间,不辩牛马答案:时:按季节。
秋水阅读附答案

秋水阅读附答案庄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厚,语言运用自如,灵便多变,能把一些奥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附答案,欢迎大家参考!秋水——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因此焉,河伯怅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因此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
(1)百川灌河_________(2)东面而视_________(3)河伯始旋其面目_________(4)而轻伯夷之义者_________2.翻译下面句子。
(1)(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篇寓言的寄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注入(2)面向;朝向(3)旋转;掉转(4)认为……轻2.(1)(河伯)认为天下一切美妙的东西全都会萃在自己身上。
(2)“晓得良多,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意对便可)3.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由对照,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见笑于人。
或:一个人应当有自知之明,要晓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以管窥天。
【题解】《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么去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份组成。
前一部份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形成本篇的主体。
这个长长的对话依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段,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段,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照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段,以确知事物和断定其大小极其不容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整体的无限性所影响。
(完整word版)秋水练习附答案

本练习附带答案,答案为白色文字,全选文本,改成黑色即可 高二《秋水》练习答案一、解释下面加点字词(共36分,1空1分) 1、百川灌河.( 黄河 ) 2、泾流..之大( 直通的水流 ) 3、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在这个时候 ) 4、东面.而视( 面对着,面向 ) 5、不见水端.( 边际、末端 ) 6、始.旋.其面目..( 才 ) ( 掉转、转变 ) ( 脸面、面貌 ) 7、望洋..向若.( 抬头仰视的样子 ) ( 海神的名字 ) 8、野语..有之曰( 俗语 ) 9、始.吾弗信……则殆.矣( 开始 ) ( 危险 ) 9、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 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之人 ) ( 谈论 ) 10、乃知尔丑..( 你的 ) ( 鄙陋、低劣 ) 11、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参与 ) 12、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满溢 ) 13、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减少 ) 14、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觉,影响 ) 15、不可为量.数.( 指斗、斛一类的量器 ) ( 计算 ) 16、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自以为多 ) 17、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 蚁穴 ) 18、计中国...之在海内..( 谋算、考虑 ) ( 指黄河流域一带,是古代九州之一,中原大地 ) ( 古人以为九州之外是四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 19、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细小的米粒 ) ( 大粮仓 ) 20、号.物之数.谓之万( 称呼 ) ( 数目 ) 21、人处.一焉( 占有,据有 ) 22、舟车之所通..( 通行的地方 ) 23、伯夷辞.之以为名( 辞让 ) 24、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先前,刚才 ) 二、指出加点字活用情况,并解释(共8分,1空1分) 1、秋水时.至( 名作状 ) 按时,按季节 2、顺流而东.行( 名作状 ) 向东 3、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 意动用法 ) 以……为少,以……为轻 4、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形作动 ) 走到尽头 三、指出通假字,并解释(4分,1空1分) 1、不辩.牛马( 同“辨”,辨认 ) 2、拘于虚.也( 同“墟”,指所居之处 ) 3、豪.末之在于马体( 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 4、人卒.九州( 同“萃”,聚集 ) 四、解释下面加点虚词(11分,1空1分)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语气词 ) 2、乃.知尔丑( 才 ) 3、野语有之.曰( 代词,代“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这句野语 ) 4、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结构助词,的 ) (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把……看作 ) 6、伯夷辞之以为..名( 把……作为 ) 7、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认为 ) ( 表并列 ) 8、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 表修饰 ) 9、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表转折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完整word版)《秋水》练习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秋水》练习班级学号姓名一、文学常识以及文意理解:1、庄子,名,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的思想,后世并称“”。
课文选自《••》2、在《秋水》中包含三个成语:,,。
除了这三个,你还知道《庄子》中的哪些成语?,。
3、《秋水》中所说的“三王五帝”,三王指,,。
五帝指,颛顼,帝喾,,。
4、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
文章的积极意义是,文章的局限性在于二、词语解释的归类:(一)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5、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通,。
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通,。
7、人卒九州:通,。
8、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通,。
(二)找出句子中词类活用的字,写出活用方法和意义:9、秋水时至:,,。
10、顺流而东行:,,。
11、东面而视:,,。
12、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
13、其峡盖自昔禹凿以通江:,,。
(三)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5.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16.计中国之在海内:。
17.望洋兴叹:。
(四)解释下列加点字:18.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19.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20.今我睹子之难穷也:21.拘于虚也:22.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23.方存乎见少:24.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也:25.今尔出于崖涘,乃知尔丑:26.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27.乃知尔丑:28.又奚以自多:29.水旱不知:30.过江河之流:三、翻译句子,并指出它们的句式:1.东面而视。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5.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6.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7.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四.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笃于时也B. 自以比形于天地C. 拘于虚也D. 束于教也《秋水》练习答案:1、周战国道老子老庄《庄子•外篇》2、欣然自喜望洋兴叹井底之蛙贻笑大方;朝三暮四庖丁解牛呆若木鸡游刃有余东施效颦相濡以沫扶摇直上学步邯郸等等3、夏禹商汤周文王;黄帝尧舜4、“诋孔子之徒”、“”明老子之说”(或“宣传道教的相对主义思想,攻击儒家学派的学术思想及其代表人物”);启示人们:宇宙无穷,知识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因此学无止境,人不应该满足已有的知识成就,而应努力冲破局限、超越自我,体悟大“道”;含有将“相对”绝对化,否定“相对中的绝对”,否定一切人为的努力,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的“相对主义”5、“辩”同“辨”,辨认6、“虚”同“墟”,所居之地7、“卒”同“萃”,聚集8、“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9、时,名词作状语,按时,按季节10、东,名词作状语,朝东11、面,名词作动词,面对着,面向12、少,形容词意动,以¬……为少;轻,形容词意动,以……为轻13、通,使动,使……畅通14、大道之家,指有很高学识的人15、长江黄河16、黄河流域一带的中原地区17、连绵词,指抬头仰视的样子18、危险19、掉转20、尽,指走到尽头21、约束,局限22、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之人;谈,说23 、正24、称呼;占有,据有25 、才26、先前,刚才27、鄙陋,低劣28、满足29、觉,影响30、超过翻译1.面向东面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秋水》(共一课时)
一、基础驿站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径流渚崖辩别望洋向若
B.泾流劝谏旋转欣然自喜
C.争辩穷匮孀妻遗笑大方
2.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伯夷之义(轻视)
B.少仲尼之闻.(名声)
C.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危险)
D.我之谓说
....(说的就是我)
3.“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的意思是()
A.现在我要看到你是那样的困难。
B.现在我想看到你,那是不困难的事。
C.现在我看到你是这样的无边无际。
D.现在我看到你,真是一言难尽。
4.文学常识填空。
《秋水》选自,庄子,名周,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是。
与并称“老庄”。
《庄子》又叫,是由所著。
全书现存篇。
5.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
①以天下之美()
②野语有之曰()
③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④我之谓也()
二、综合园地
6. 请根据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出两个四字成语:
7.与“莫己若”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
A.秋水时至
B.何陋之有
C.顺流而东行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8.下列句子中都有通假字的是()
①以为莫己若者②指九天以为正兮③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④终老不复取⑤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A.①⑤
B.②④
C.③④
D.④⑤
9. 下列各句与其它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是社稷之臣也
D.非我也,岁也
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以天下之美.为己任
B.少.仲尼之闻
C.而轻.伯夷之义者
D.泾流之大.
11.课文中只对河神的神态和语言进行了描写,而未对海神展开描写,请你想一下,当海神听了河神说的一番话后,又有什么表现呢?不妨写下来。
(50字左右)
20.《秋水》1.A“径流”应写作“泾流”。
2.B“少仲尼之闻”的“闻”应该是“学问,学识”。
3. A注意句式特点和“难穷”的理解。
4. 道家《庄子》《庄子》又叫《南华经》,是由庄周
和他的门人所著。
全书现存三十三篇。
5. ①助词,的②代词,这样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实在
意义。
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6.望洋兴叹贻笑大方7. B“莫己若”与“何陋之有”均为宾语
前置。
8.B ②“正”通“证”④“取”通“娶”9.A A项是被动句,其余为判断句。
10.D A
项“美”形容词作名词,指美好的事物。
B项“少”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
C项“轻”
形容词意动用法。
11. 可联系当时情景写出海神的谦虚、博大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