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加点字练习及答案
《秋水》答案

《秋水》练习卷班级姓名学号一、解释加点字:1、秋水时至(到来),百川灌(注入)河,泾流之大,两涘(河岸;水边)渚(水中的高地;沙洲)崖(同“涯”,水边的陆地)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在这个时候)焉(助词,无实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到达)北海,东面(面向东)而视,不见水端(尽头)。
于是焉河伯始(才)旋(掉转,改变)其面(脸)目,望洋(抬头仰视的样子)向(面对)若而叹曰:“野语(俗话)有之(这样)曰,‘闻(懂得;听说)道百,以为(认为)莫(没有什么)己若(及;比得上)’者,我之谓也。
且夫(何况)我尝(曾经)闻()少仲尼之闻(学说),而轻伯夷之义者,始(起初)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穷尽)也,吾非(如果不是)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吾长见笑于大方(懂大道)之家。
”2、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谈论)于海者,拘(约束)于虚(同“墟”,居住的地方)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限制)于时(季节)也;曲士(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你)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才)知尔丑(鄙陋),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归向;流向)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满出来);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停止)而不虚(空;枯竭);春秋不变,水旱不知(影响)。
此其过(超过)江河(长江、黄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计算)。
而吾未尝以(凭借)此自多(认为……多;夸耀)者,自以(认为)比(生成)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正)存乎见少,又奚(什么)以( 凭借 )自多!计( 考虑 )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 蚁穴 )之在大泽(湖泊 )乎计中国( 中原地方 )之在海内,不似稊米( 细小的米粒 )之在大仓( 大粮仓 )乎号( 称呼 )物之数( 数目;数量 )谓之万,人处一焉( 助词,无实义 );人卒( 同“萃”,会聚 )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 通行 ),人处一焉;此其比( 相比较 )万物也,不似豪( 同“毫”,细小 )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 推辞;拒绝 )之以为( 来博取 )名,仲尼语之以为( 来显示 )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 原先 )之自多于水乎”二、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之:1、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助词,定语和中心语之间)2、野语有之曰(这样;代词)3、犹小石小牧之在大山也(无实义;助词,消独)4、我之谓也(无实义;助词,宾前标志)5、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同3)以: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凭借,介词)7、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同上)8、自以比形于天地(认为;动词)9、伯夷辞之以为名(来;表目的连词)而:10、顺流而东行(连词,表修饰)11、不知何时止而不盈(连词,表转折)1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连词,表并列)于:13、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介词,被)14、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介词,表处所,在,到)15、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介词,表比较,比)16、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介词,表对象,对于)三、解释下列加点字,指出其活用情况。
《秋水(节选)》:课后巩固练习及答案

高二第一册《秋水(节选)》:课后巩固练习一、解释下列加点字(每空1分,共17分)1.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2.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3.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4.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5. 拘于虚..也()()6. 乃知尔丑.()7.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8. 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9.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10. 人卒.九州()11.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分)1.下列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A. 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B. 野语有之曰C.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D. 谷食之所生三、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共15分)1.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3分)()()2.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分)()成语“”即出自于此。
(1分)3.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3分)()()四、填空、简答题(共7分)1.庄子,名,他继承并发了家学派的思想。
它与该学派另一代表人物并称“”。
(3分)2.《秋水》是一篇寓言,本文运用的说理方法,如“,;,”两句,以“井蛙”“夏虫”为喻,说明了的道理。
(4分)高二第一册《秋水(节选)》:课后巩固练习参考答案(共41分)一、解释下列加点字(每空1分,共17分)1.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按时、按季节)(注入)2.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水边)(水中的沙洲)(通“辨”,辨认)3.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改变)4.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听说)(见闻)5. 拘于虚..也(被)(通“墟”,所处的地方)6. 乃知尔丑.(低劣、浅陋)7.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见识短浅的人)8. 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停止)9.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大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10. 人卒.九州(通“萃”,聚集)11.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先前、之前)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分)1.下列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B)A. 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B. 野语有之曰C.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D. 谷食之所生三、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秋水》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秋水》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秋水》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秋水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秋水时至 (2)两涘渚涯之间(3)不辩牛马 (4)今我睹子之难穷也2.翻译下列句子(1)闻道百,以为莫已若(2)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3.写出与本段文字有关的两个成语并解释其中一个的含义.成语:含义:4.请你谈谈从这则寓言中受到的启示:(以上是2003年威海巿中考题)5.“河伯欣然自喜”的原因是什么?后来又为什么而叹?6.河伯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7.毛泽东给女儿李讷的信中说:“读了秋水篇,你不会再做河伯了吧……”他要勉励女儿什么?8.仿照例句,请写一个句子。
(2004年上虞试题)母爱是人生的一首歌:责备是低音,呵护是高音,牵挂思念是母爱的主旋律。
(提示:可以把知识,友谊,青春等作为写的对象。
)答案:1.(1)按时(2)水边(3)同“辨”分辨 (4) 尽,完2.(1)听到一些道理,就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已。
(2)我曾经听说有人看不起孔子的`学问,轻视伯夷的义3.望洋兴叹:本义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力量的藐小。
现在用来比喻要做一件事情(条件)不足,感到无可奈何。
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的人或精于某种技艺的人。
贻笑大方:让内行人见笑。
4.1骄傲自满是由于见闻不广造成的.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3在事实面前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4即使有点资本也不要骄傲.5."自喜"的原因是"百川灌河",河伯"以天下之美尽为在己",后又叹息上因为到达北海后,发觉自己与北海相比太小了.6.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由先前的骄傲自大到后来的自我批评,自我解剖.原因有:1看到了北海的广阔;2他善于比较(将黄河与北海比较,将自己与海神比较),并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3具有自我批评的精神.7.高干子女不要有优越感,不要盲目自大,骄傲自满.8.感情是人生的一本书,亲情是序言,友情是目录,爱恨恋想是感情故事的主题.友谊是人生的一首歌,真诚是词,信赖是曲,理解尊重是友谊的主旋律.青春是人生的一首歌,成功是词,拼搏是曲,永不懈怠是青春的主旋律。
[古诗文阅读]庄子《秋水》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庄子《秋水》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f7fad3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dc.png)
[古诗文阅读]庄子《秋水》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庄子《秋水》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3题。
(12分)秋水《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百川灌河(2)东面而视(3)河伯始旋其面目(4)而轻伯夷之义者12.翻译下面句子。
(6分)(1)(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译:。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
13.这篇寓言的寓意是:。
(2分)答案:11.4分(1)灌:注入;汇入(2)面:面向;朝向;面朝(3)旋:旋转;掉转;转过脸(4)轻:认为……轻;认为……不值得看重;轻视12.6分(1)(河伯)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或者: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认为#from 本文来自九象,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end#天下壮美的奇观完全在自己这里)(2)“知道很多,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或:“听到一点点道理就觉得谁也不如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13.2分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或者: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
)(言之有理也可)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秋水》·加点字词

《秋水》加点字词1 秋 水庄 子秋水时.(按时,名作状)至,百川灌.(注入)河.(黄河);泾流之大【句式:定语后置】,两涘.(水岸)渚崖.(高的水岸)之间不辩.(同‚辨‛辨认)牛马。
于是焉.(语气助词)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把…当作)尽在己,顺流而.(连词,表修饰)东.(向东,名作动)行,至于..(到达,古今异义)北.海,东.(向东,名作状)面.(面向)<之>而.(连词,表修饰)视,不见水端.(尽头)。
于是焉河伯始.(才)旋.(调转)其面目..(表情),望洋..(抬头仰视的样子)向若而.(连词,表承接)叹曰:‚野语..(俗谚)有之曰:‘闻道百【句式:定语后置】,以为莫己若者【句式: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句式:宾语前置】。
且夫我尝闻少.(以…为少)仲尼之闻,而轻.(以…为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取消句子独立性)难穷.(尽,走到尽头)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吾长.(长久)见笑于大方之家(有很高学识的人)。
【句式:介宾后置】‛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 之 >语.(说)于海者,拘.(拘束)于虚.(同‚墟‛所居之处)也【句式:被动句】;夏虫不可/以<之>语于冰者,笃(限制)于时也【句式:被动句】;曲士不可/以<之>语于道者,束(束缚)于教也。
【句式:被动句】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才)知尔丑.(鄙陋,低劣),尔将可与 <尔>语大理..(大的道理,正道)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句式:介宾后置】。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止息)而.(连词,表转折)<海>不盈.(满);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海>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觉,影响)。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计算)。
而吾未尝以.(因为)此自多.(.赞美..)【句式:宾语前置】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在大山也。
秋水练习题及答案

秋水练习题及答案第六单元20 秋水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川灌河(众多的)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指海神若)B.秋水时至(指按时令、季节) 两涘崖渚(水边、岸).旋其面目(掉转)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D.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缺少)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没有)提示:D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中的“少”作“缺少”讲不正确,应作“贬低,小看”讲。
答案:D2.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B.吾非至于子之门.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提示:A项“东面”在句中意思为“脸朝东”;今口语中指“东边”;B项“至于”在句中是“到”的意思,今为连词,表示“达到某种高度或另提一事”;项“于是”意为“在这时候”,今为连词。
答案:D3.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②吾非至于子之门③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④斧斤以时如入山林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提示:①为宾语前置的标志,②为助词“的”,③为动词“认为”,④为介词“按照”。
答案:B4.填空。
(1)本节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名__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家代表人物,与________并称“老庄”。
《庄子》又叫________,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著。
全书现存________篇。
(2)《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式,讨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与课相关的学化知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秋水练习题及答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秋水练习题及答案秋水一、基础知识 1、庄子战国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的文章大多由组成,取材广泛,奇特,开阔,生动,形成了一种汪洋恣肆的主义的独特风格。
2、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1)两��( ) (2)径( )流(3)渚( )崖(4)冯( ) (5)始旋( )二、语段精读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3.选出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顺流而东行 D.侣鱼虾而友麋鹿 4、对下列两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两�邃狙轮�间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A.①水中的小陆地②尽,尽头,此指达到尽头 B.①水边②尽,尽头,此指达到尽头C ①水边②您的困境 D.①水中的小陆地②您的困境 5、以下六句,能够显示河伯愧疚的一项是①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③吾非至于子之门④‘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⑤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⑥望洋向若而叹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6、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答:7、翻译:(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三、拓展延伸陈相见孟子《孟子•滕文公上》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指滕文公)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腾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损害)民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粗麻衣)。
庄子《秋水》阅读理解答案(精选12篇)

庄子《秋水》阅读理解答案(精选12篇)庄子《秋水》阅读理解答案篇1《秋水》具有剧烈的文学颜色。
文章一开头,用"秋水时至不辩牛马'寥寥二十二个字,就把涨水时那种汹涌澎湃、气象万千而又浩淼无边的壮阔景象毫不费劲地描绘了出来,给读者以不尽的吟味。
下面是第一我整理的《秋水》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阅读。
《秋水》阅读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阅读题目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百川灌河 (2)东面而视(3)河伯始旋其面目 (4)而轻伯夷之义者12.翻译下面句子。
(6分)(1)(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译:。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
13.这篇寓言的寓意是:。
(2分)《秋水》阅读答案(1)灌:注入;汇入 (2)面:面对;朝向;面朝(3)旋:旋转;掉转;转过脸(4)轻:认为轻;认为不值得看重;轻视12. 6分 (1)(河伯)认为天下一切美妙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或者: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认为天下壮丽的奇观完全在自己这里)(2)"知道许多,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或:"听到一点点道理就觉得谁也不如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13. 2分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假如傲慢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或者:一个人应当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水
秋水时(名作状,按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直通的水流)之大,两涘(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之间,不辩(通“辨”)牛马。
于是焉(语词,无意义)河伯欣然(……的样子)自喜,以(把)天下之美为(看成)尽在己。
顺流而(连词,表修饰)东(状语)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表修饰)视,不见水端。
於是焉河伯始(才)旋(调转,此指改变)其面目(神情),望洋(抬头仰视的样子)向若而(表修饰连词)叹曰:“野语有之(这样)曰:‘闻道百(句式:定语后置),以为莫己若’者(句式:宾前),我之谓也(句式:宾语前置)。
且夫(再说)我尝闻少(意动,以……为少)仲尼之闻而轻(意动,以……为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不)信,今我睹子之(取独,无意义)难穷(浩瀚无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句式:被动)。
”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句式:省略、介后),拘于虚也(句式:被动)。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句式同前)今尔出于崖涘(句式:介后),观于(到)大海,乃(才)知尔(你的)丑,尔将可与(句式:宾前)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句式:介后),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满);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止)而不虚。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用)量数(计算)。
而吾未尝以(凭借)此自多(形作动,夸耀)者,自以(知道)比形(生成形态)于天地(句式:介后),而受气于阴阳(句式:介后)。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取独)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句式:被动),又奚以(凭借)自多(句式:宾前)?计(考虑)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蚁穴)之在大泽(旷野)乎?计中国之(取独)在海内,不似稊米(细小的米粒)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于之)。
人卒(聚集)九州,谷食之(取独)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豪”通“毫”,动物身上的细毛)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伯夷辞之(天下)以为( 凭借……获得)名,仲尼语(谈论)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 先前)之自多于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