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配套练习及答案
【初中课内阅读】九级语文课课练《秋水》附答案

【初中课内阅读】九级语文课课练《秋水》附答案《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填空:(1)庄子,名,中期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的思想,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2)《庄子》有篇,七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研究者的多认为是庄子所作。
2.解释加点的词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不辨牛马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始旋其面目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者子之难穷则殆矣大方之家3.指出下列“之”的含义。
野语有之日()我之谓也()少仲尼之闻()泾流之大()4.古今异义(1)百川灌河古:今:(2)至于北海古:今:(3)于是焉古:今:5..一词多义始河伯始旋其面目见不见水端始吾弗信见笑于大方之家闻闻道百面东面而视少仲尼之闻伯始旋其面目若望洋向若而叹少少有大志以为莫己若者少仲尼之闻之泾流之大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吾非至于子之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野语有之曰我之谓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而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望洋向若而叹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秋水》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秋水》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秋水》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秋水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秋水时至 (2)两涘渚涯之间(3)不辩牛马 (4)今我睹子之难穷也2.翻译下列句子(1)闻道百,以为莫已若(2)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3.写出与本段文字有关的两个成语并解释其中一个的含义.成语:含义:4.请你谈谈从这则寓言中受到的启示:(以上是2003年威海巿中考题)5.“河伯欣然自喜”的原因是什么?后来又为什么而叹?6.河伯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7.毛泽东给女儿李讷的信中说:“读了秋水篇,你不会再做河伯了吧……”他要勉励女儿什么?8.仿照例句,请写一个句子。
(2004年上虞试题)母爱是人生的一首歌:责备是低音,呵护是高音,牵挂思念是母爱的主旋律。
(提示:可以把知识,友谊,青春等作为写的对象。
)答案:1.(1)按时(2)水边(3)同“辨”分辨 (4) 尽,完2.(1)听到一些道理,就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已。
(2)我曾经听说有人看不起孔子的`学问,轻视伯夷的义3.望洋兴叹:本义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力量的藐小。
现在用来比喻要做一件事情(条件)不足,感到无可奈何。
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的人或精于某种技艺的人。
贻笑大方:让内行人见笑。
4.1骄傲自满是由于见闻不广造成的.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3在事实面前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4即使有点资本也不要骄傲.5."自喜"的原因是"百川灌河",河伯"以天下之美尽为在己",后又叹息上因为到达北海后,发觉自己与北海相比太小了.6.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由先前的骄傲自大到后来的自我批评,自我解剖.原因有:1看到了北海的广阔;2他善于比较(将黄河与北海比较,将自己与海神比较),并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3具有自我批评的精神.7.高干子女不要有优越感,不要盲目自大,骄傲自满.8.感情是人生的一本书,亲情是序言,友情是目录,爱恨恋想是感情故事的主题.友谊是人生的一首歌,真诚是词,信赖是曲,理解尊重是友谊的主旋律.青春是人生的一首歌,成功是词,拼搏是曲,永不懈怠是青春的主旋律。
《秋水》练习及答案

《秋水》配套练习以及答案一、选择填空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泾jīng 涘yǐ渚zhǔ B.泾jìng 涘sì渚zhěC.泾jīng 涘sì渚zhǔ D.泾jìng 涘 yǐ渚zhě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A、东面.而视B、秋水时.至C、顺流而东.行D、东.面而视3、在《秋水》中包含三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了这三个,你还知道《庄子》中的哪些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完成文后习题。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上,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鸱得腐鼠 B、发于.南海止于.北海..惠子恐于是C、惠子相.梁欲代子相.D、子知之.乎仰而视之.2.与“或谓惠子曰”中的“或”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莫如以吾之所长攻其所短,或能负乎? B.或坐或卧,或仰或俯C.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 D.而或长烟一空3.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惠子相.梁担任相国 B.或.谓惠子日有人C.非梧桐不止.停止 D.非练.实不食精熟、精美4.对本文中庄子的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B.井蛙不可与之语海C.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参考答案】一、1、C 2、A 3、欣然自喜望洋兴叹贻笑大方;朝三暮四庖丁解牛呆若木鸡游刃有余切中肯綮目无全牛东施效颦相濡以沫扶摇直上邯郸学步等等二、1、C 2、B 3、C 4、A。
秋水考试题及答案

秋水考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秋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______家,其作品以______见长。
答案:道;哲学思考2. 《秋水》一文出自《庄子》中的______篇。
答案:外物3. 文中提到的“秋水时至”指的是______季节的景象。
答案:秋季4. “百川灌河”中的“河”指的是______河。
答案:黄河5. 庄子在《秋水》中通过______与______的对话,阐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答案:庄子;惠子6. “北海若”在文中象征着______。
答案:大海7. “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出自《秋水》,用以形容______。
答案:见识短浅的人8. “望洋兴叹”这个成语也出自《秋水》,意指______。
答案:因力量不足而感到无奈9. 《秋水》中提到的“大鹏”是庄子用来比喻______的象征。
答案:志向远大的人10.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______。
答案:超越世俗束缚,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秋水》一文中,庄子通过秋水的景象,表达了以下哪种思想?A. 人应顺应自然B. 人应积极进取C. 人应追求物质享受D. 人应追求精神自由答案:A2. 在《秋水》中,庄子与惠子的对话主要围绕哪个主题展开?A. 政治哲学B. 人生哲学C. 道德哲学D. 自然哲学答案:B3.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这句话中,“灌”字的意思是?A. 灌溉C. 淹没D. 流淌答案:B4. “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在《秋水》中是用来形容哪种人?A. 有远见的人B. 有学问的人C. 见识短浅的人D. 有勇气的人答案:C5. “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在《秋水》中是用来形容哪种情况?A. 因成功而感到自豪B. 因失败而感到沮丧C. 因力量不足而感到无奈D. 因困难而感到恐惧6. 在《秋水》中,庄子用“大鹏”来比喻哪种人?A. 有学问的人B. 有勇气的人C. 志向远大的人D. 有道德的人答案:C7. “逍遥游”在庄子哲学中,主要指的是?A. 物质上的自由B. 行动上的自由C. 精神上的自由D. 社会地位上的自由答案:C8. 《秋水》中提到的“北海若”象征着什么?B. 湖泊C. 大海D. 池塘答案:C9. 在《秋水》中,庄子认为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A. 人是世界的主宰B. 人应该征服自然C. 人应该顺应自然D. 人应该逃避现实答案:C10. 《秋水》一文中,庄子通过哪些方式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A. 寓言故事B. 直接论述C. 诗歌D. 历史记载答案:A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秋水》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这句话的寓意。
(完整版)《秋水》习题精选及参考答案

《秋水》习题精选及参考答案一、基础题1、文学常识(1)本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作者庄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名周,宋国蒙人。
(2)庄子与老子合称为“老庄”。
(3)秋水指“清澈的眼波”,水,这里指秋天的洪水。
2、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C)A、泾流(jìng)殆(dài)B、渚崖(zhù)睹(dǔ)C、仲尼(zhòng)矣(sì)D、伐纣(zhòu)伯夷(yì)涘(sì)渚(zhǔ)少(shǎo)殆(daì)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百川灌河(注入)两矣渚崖(俟: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的河岸)欣然自喜(喜悦)至于北海(到达)东面而视(向东望去)不见水端(尽头)望洋向若而叹曰(叹息)(望洋:迷茫直视的样子)旋其面目(转变态度)大方之家(有很高学识的人)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天下的美景看作完全存在于自身)于是焉(在这个时候)秋水时至(按季节到来)泾流之大(泾流:直流,通流河面宽广)4、翻译下列句子。
(1)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3)河伯欣然自喜于是河神很喜悦(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5)望洋向若而叹曰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7)顺流而东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8)河伯始旋其面目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9)两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10)少仲尼之闻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5、默写(1)《秋水》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2)河伯见到海神若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野语有之曰),‘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
大学语文秋水节选练习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秋水节选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在《秋水》中,庄子用“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作喻来说明A.人的认识受空旬限制B.人的认识受时间限制C.人的认识受先天素质限制D.人的认识受后天教育限制答案:B2、《秋水》一文中,庄子用“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作喻来说说明A.人的认识受时间限制B.人的认识受空间限制C.人的认识受后天教育限制D.人的认识受知天素质限制答案:B3、下列文章中,批判仲尼的认识有限的是A.《季氏将伐颛臾》B.《赵威后问齐使》C.《寡人之于国也》D.《秋水》答案:D4、先秦诸子中,激烈抨击“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黑暗社会现实的是A.孔子B.孟子C.庄子D.荀子答案:C5、庄子用五帝、三王、仁人、任士、伯夷、仔尼来证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种论证方法是A.例证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答案:A6、《秋水》开头部分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其主要寓意是A.惊叹大自然的多姿多彩B.赞美祖国江山的壮丽C.为河伯改变态度作铺垫D.比照两种不同认识境界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论据,通过类比法来阐析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观点的有A.井蛙不可以语于海B.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似晷空之在大泽C.曲士不可以语于道D.仁人之所忧,任土之所劳E.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答案:ABC2、下列论据,通过例证法来阐析人的认识有限这一观点的有A.河伯在见到北海若前“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B.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C.中国之在海内,似稀米之在大仓D.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E.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答案:DE3、下列成语,从庄子《秋水》一文中引申出来的有A.舍本逐末B.井底之蛙C.祸起萧墙D.功亏一篑E.望洋兴叹答案:BE4、《庄子,秋水》一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有A.例证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E.驳论法答案:ACD5、《庄子,秋水》一文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有A.排比B.比喻C.反诘D.对比E.夸张答案:ABCD6、下列作品中,写到大海并采用了拟人化手法的是A.冰心《往事》(一之十四)B.庄周《秋水》C.李白《行路难》(其一)D.高尔基《海燕之歌》E.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答案:ABD7、下列文章中具有寓言性质的有A.《寡人之于国也》B.《秋水》C.《种树郭橐驼传》D.《论毅力》E.《谏逐客书》答案:BC三、名词解释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诶者崖之间,不辩牛马答案:时:按季节。
秋水练习题及答案

秋水练习题及答案第六单元20 秋水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川灌河(众多的)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指海神若)B.秋水时至(指按时令、季节) 两涘崖渚(水边、岸).旋其面目(掉转)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D.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缺少)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没有)提示:D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中的“少”作“缺少”讲不正确,应作“贬低,小看”讲。
答案:D2.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B.吾非至于子之门.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提示:A项“东面”在句中意思为“脸朝东”;今口语中指“东边”;B项“至于”在句中是“到”的意思,今为连词,表示“达到某种高度或另提一事”;项“于是”意为“在这时候”,今为连词。
答案:D3.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②吾非至于子之门③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④斧斤以时如入山林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提示:①为宾语前置的标志,②为助词“的”,③为动词“认为”,④为介词“按照”。
答案:B4.填空。
(1)本节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名__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家代表人物,与________并称“老庄”。
《庄子》又叫________,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著。
全书现存________篇。
(2)《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式,讨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与课相关的学化知识。
(完整word版)秋水练习附答案

本练习附带答案,答案为白色文字,全选文本,改成黑色即可 高二《秋水》练习答案一、解释下面加点字词(共36分,1空1分) 1、百川灌河.( 黄河 ) 2、泾流..之大( 直通的水流 ) 3、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在这个时候 ) 4、东面.而视( 面对着,面向 ) 5、不见水端.( 边际、末端 ) 6、始.旋.其面目..( 才 ) ( 掉转、转变 ) ( 脸面、面貌 ) 7、望洋..向若.( 抬头仰视的样子 ) ( 海神的名字 ) 8、野语..有之曰( 俗语 ) 9、始.吾弗信……则殆.矣( 开始 ) ( 危险 ) 9、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 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之人 ) ( 谈论 ) 10、乃知尔丑..( 你的 ) ( 鄙陋、低劣 ) 11、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参与 ) 12、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满溢 ) 13、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减少 ) 14、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觉,影响 ) 15、不可为量.数.( 指斗、斛一类的量器 ) ( 计算 ) 16、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自以为多 ) 17、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 蚁穴 ) 18、计中国...之在海内..( 谋算、考虑 ) ( 指黄河流域一带,是古代九州之一,中原大地 ) ( 古人以为九州之外是四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 19、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细小的米粒 ) ( 大粮仓 ) 20、号.物之数.谓之万( 称呼 ) ( 数目 ) 21、人处.一焉( 占有,据有 ) 22、舟车之所通..( 通行的地方 ) 23、伯夷辞.之以为名( 辞让 ) 24、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先前,刚才 ) 二、指出加点字活用情况,并解释(共8分,1空1分) 1、秋水时.至( 名作状 ) 按时,按季节 2、顺流而东.行( 名作状 ) 向东 3、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 意动用法 ) 以……为少,以……为轻 4、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形作动 ) 走到尽头 三、指出通假字,并解释(4分,1空1分) 1、不辩.牛马( 同“辨”,辨认 ) 2、拘于虚.也( 同“墟”,指所居之处 ) 3、豪.末之在于马体( 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 4、人卒.九州( 同“萃”,聚集 ) 四、解释下面加点虚词(11分,1空1分)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语气词 ) 2、乃.知尔丑( 才 ) 3、野语有之.曰( 代词,代“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这句野语 ) 4、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结构助词,的 ) (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把……看作 ) 6、伯夷辞之以为..名( 把……作为 ) 7、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认为 ) ( 表并列 ) 8、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 表修饰 ) 9、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表转折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水》配套练习以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以及文意理解:
1、庄子,名,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
的思想,后世并称“”。
课文选自《··》
2、在《秋水》中包含三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了这三个,你还知道《庄子》中的哪些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水》中所说的“三王五帝”,三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帝指__________,颛顼,帝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
文章的积极意义是,文章的局限性在于。
二、词语解释的归类:
(一)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5、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_____通_____,_________。
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_____通_____,__________。
7、人卒九州:_____通_____,__________。
8、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_____通_____,__________。
(二)找出句子中词类活用的字,写出活用方法和意义:
9、秋水时至:_____,,___ _______。
10、顺流而东行:_____,,___ _______。
11、东面而视:_____,,___ _______。
12、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13、其峡盖自昔禹凿以通江:_____,,___ _______。
(三)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_______ ________。
15.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_______ ________。
16.计中国之在海内:_______ ________。
17.望洋兴叹:_______ ________。
(四)解释下列加点字:
18.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_______________
19.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______ ____
20.今我睹子之难穷也:_______ ___
21.拘于虚也:__________
22.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3.方存乎见少:__________
24.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也:_____ _____ _____ _____ 25.今尔出于崖涘,乃知尔丑:_____ __ ___
26.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________ __
27.乃知尔丑:_______
28.又奚以自多:_______
29.水旱不知:
30.过江河之流:
三、翻译句子,并指出它们的句式:
1.东面而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笃于时也
B. 自以比形于天地
C. 拘于虚也
D. 束于教也
答案:
1、周战国道老子老庄《庄子·外篇》
2、欣然自喜望洋兴叹井底之蛙贻笑大方;朝三暮四庖丁解牛呆若木
鸡游刃有余东施效颦相濡以沫扶摇直上学步邯郸等等
3、夏禹商汤周文王;黄帝尧舜
4、“诋孔子之徒”、“”明老子之说”(或“宣传道教的相对主义思想,攻击儒家
学派的学术思想及其代表人物”);启示人们:宇宙无穷,知识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因此学无止境,人不应该满足已有的知识成就,而应努力冲破局限、超越自我,体悟大“道”;含有将“相对”绝对化,否定“相对中的绝对”,否定一切人为的努力,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的“相对主义”
5、“辩”同“辨”,辨认
6、“虚”同“墟”,所居之地
7、“卒”同“萃”,聚集
8、“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9、时,名词作状语,按时,按季节
10、东,名词作状语,朝东
11、面,名词作动词,面对着,面向
12、少,形容词意动,以……为少;轻,形容词意动,以……为轻
13、通,使动,使……畅通
14、大道之家,指有很高学识的人
15、长江黄河
16、黄河流域一带的中原地区
17、连绵词,指抬头仰视的样子
18、危险
19、掉转
20、尽,指走到尽头
21、约束,局限
22、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之人;谈,说
23、正
24、称呼;占有,据有
25、才
26、先前,刚才
27、鄙陋,低劣
28、满足
29、觉,影响
30、超过
翻译
1.面向东面看。
(宾语前置)
2.“知道很多道理,认为没有谁赶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呀!(宾语前置;判断句)
3. 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耻笑了。
(被动句)
4.孤陋寡闻的人不能跟他们谈论大道理,是因为他们被所受的教养给束缚了。
(判断句;介宾短语后置;被动句)
5.天下的河流,没有比海大的。
6.我正想自己的见闻太少,又凭什么自我满足呢?(宾语前置)
7.伯夷以辞让君位来博得美名,孔子以谈论天下来显示(自己的)渊博,这些就是他们的自我显扬,不正如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我夸耀一样吗?
选择题
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