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练习《非攻》练习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散文《秋水》(节选)《非攻》(节选) 《察今》(节选)单元训练 苏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散文《秋水》(节选)《非攻》(节选) 《察今》(节选)单元训练 苏教版

201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散文《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察今》(节选)单元训练苏教版◎一词多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至大为攻国. (城邦)B.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国都)C.等死,死国.可乎 (国事)D.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地域)答案:A解析:国家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意动词,以……为病)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形容词,强)C.疾.风知劲草(形容词,猛烈)D.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名词,病)答案:A解析:动词,厌恶、痛恨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看见)B.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拜见、谒见)C.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表被动,相当于“被”)D.风吹草低见.牛羊(看见)答案:D解析:xiàn,出现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尔言过.矣(形容词,错误)B.是谁之过.与(名词,错误、过失)C.无乃尔是过.与(名词,错误、过失)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过分、过于)答案:C解析:动词,责备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弃甲曳兵.而走(兵器)B.上使外将兵.(军队)C.可汗大点兵.(士兵)D.兵.旱相乘(军事、战争)答案:A解析:兵器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谷不可胜.食也(美好的)沛公不胜.桮杓(shēng 能承担,能承受)B.二败而三胜.(胜利)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C.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战胜、超过)D.亦遂增胜.(胜景、胜地,优美的景色)答案:A解析:“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胜”读shēng,解释为“尽”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拘于时.,学于余(时俗、时尚)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时代)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常常、经常、不时)D.斧斤以时.入山林(时节)答案:C解析:时机、机会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定数)C.数.罟不入污池(数目多)D.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几个)答案:C解析:cù密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递交)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拿出)B.舜发.于畎亩之中(起用、兴起)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C.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爆发)D.发.其士文之悲哉(抒发、流露)答案:A解析:“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中的“发”解释为“打开、拿出”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代价,通“值”)B.中通外直.(笔直、平直)C.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径直、一直)D.直.不百步耳/直可惊天地,泣鬼神(简直、竟然)答案:D解析:“直不百步耳”中的“直”解释为“只是,仅”11.下列句子中加点“而”不全表转折关系的一项是()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不患寡而.患不均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答案:C解析:“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而”作连词,表并列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人朝夕退而.游焉(连词,表假设)军惊而.坏都舍(动词,如同,像)B.东面而.视(连词,表修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秋水》《非攻》同步训练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秋水》《非攻》同步训练苏教版必修3

《秋水》《非攻》(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基础巩固(每题3分,共15分)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涘.渚崖之间涘:水边、岸。

B.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危险。

C.众闻则非.之非:诽谤。

D.以亏.人自利也亏:损害。

解析C项“非”为形容词作动词,非难,责怪。

答案 C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B.①野语有之.曰②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C.①望洋向.若而叹曰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D.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②策之不以其道.解析A项“见”均表被动。

B项“之”,①代词,俗语的内容;②结构助词“的”。

C项“向”,①面对;②假使。

D项“道”,①道理;②方法。

答案 A3.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辩牛马B.望洋向若而叹曰C.始吾弗信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解析A项,“辩”同“辨”,分辨,区分。

答案 A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B.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C.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解析A项“至于”是“到达”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指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B 项“面目”用的是本义,即指“脸”;现代汉语中指脸的形状,人的相貌。

C项“以为”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都是“认为”的意思。

D项“大方”指深明大道理的人;现代汉语中则是指: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答案 C5.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我尝闻少仲尼之闻B.秋水时至C.今我睹子之难穷也D.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解析A项“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项“时”,名词作状语;D项“亏”,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C二、课内精读(20分)(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10题。

(12分)……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练习:第4单元_秋水(节选)_非攻(节选)_训练—落实提升有答案.doc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练习:第4单元_秋水(节选)_非攻(节选)_训练—落实提升有答案.doc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解析】 B 项,攘:偷盗,偷窃。

【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导学号:76722099】 A.⎩⎪⎨⎪⎧我之.谓也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B.⎩⎪⎨⎪⎧望洋向若.而叹曰以为莫己若.者 C.⎩⎪⎨⎪⎧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解析】 D 项都是连词,那么,就。

A 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的。

B 项,名词,海神名/动词,比得上,赶得上。

C 项,介词,到/介词,表被动。

【答案】 D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76722100】例句:秋水时.至 A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B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C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D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解析】 C 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

A 项,意动用法。

B 项,使动用法。

D 项,形容词用作名词。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76722101】A.东面..而视B.此何故..也C.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解析】A项,古义:面向东。

今义:方位词,东边。

C项,古义:脸。

今义:面貌或面子,脸面。

D项,古义:深明道理的人,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今义:对于财物不计较;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答案】 B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亏人自利也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B.我之谓也C.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D.闻道百【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A项为被动句。

C项为介词短语后置句、省略句。

D项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 B阅读《秋水(节选)》,完成6~9题。

6.下列各句中,与“以为莫己若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知之B.震之以威怒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解析】A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江苏专用)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4.5 秋水(节选) 非攻(节选)课时训练(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江苏专用)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4.5 秋水(节选) 非攻(节选)课时训练(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秋水(节选)非攻(节选)一、夯基训练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非.至于子之门非:如果不是众闻则非.之非:指责,非议B.轻.伯夷之义者轻:轻视攘.人犬豕鸡豚攘:骚扰C.见笑.于大方之家笑:耻笑杀不辜.人也辜:罪行、罪过D.不辩.牛马辩:同“辨”,分辨苟.亏人愈多苟:假如解析:B项,攘:偷盗、偷窃。

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秋水时.至A.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B.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C.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解析:A项,意动用法;B项,使动用法;C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D项,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C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东面..而视B.此何故..也C.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解析:B项,古今意义相同。

A项,古义为面向东;今义指东边。

C项,古义指脸;今义指脸的形状、相貌。

D项,古义指指深明道理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为不吝啬,不拘束,不俗气。

答案:B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亏人自利也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B.我之谓也C.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D.闻道百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A项,被动句;C项,状语后置句、省略句;D项,定语后置句。

答案:B5.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译文: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B.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译文:在这时候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C.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文: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我就是这么说的了。

D.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译文: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

解析:C项,“我之谓也”意思是“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语文浙江专版:课文回顾练(十四) 秋水(节选) 非攻(节选)+Word版含答案.doc

语文浙江专版:课文回顾练(十四) 秋水(节选) 非攻(节选)+Word版含答案.doc

课文回顾练(十四) 秋水(节选) 非攻(节选)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不仁兹甚 兹同滋,更加 2.泾流之大 泾同径,直 3.不辩牛马辩同辨,分辨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见⎩⎪⎨⎪⎧①不见.水端 动词,看见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介词,与“于”一起表示被动③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动词,召见、接见2.若⎩⎪⎨⎪⎧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名词,海神名②以为莫己若.者 动词,比得上③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连词,假如3.以⎩⎪⎨⎪⎧①以.亏人自利也 介词,因为②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介词,凭借③作《师说》以.贻之 介词,表目的,来④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介词,用,拿4.穷⎩⎪⎨⎪⎧①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动词,穷尽②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形容词,处境艰难,环境险恶③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 形容词,竭,尽④穷.山恶水 形容词,贫瘠,荒僻5.向⎩⎪⎨⎪⎧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介词,朝向,面对②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名词,方向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动词,渐近,将近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副词,过去6.殆⎩⎪⎨⎪⎧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形容词,危险②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副词,大概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副词,几乎,接近于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动词,精神疲倦而无所得7.非⎩⎪⎨⎪⎧①众闻则非.之 动词,指责②仆非.敢如此也 副词,不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动词,不是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动词,没有三、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秋水时.至 名词作状语,按时节 2.顺流而东.行 名词作状语,向东 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少,认为……轻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古义:脸向东 今义:方位名词,东边 2.于是..①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②①古义:在这种情况下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②古义:面部表情,脸色 今义:面貌、脸面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古义: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今义:对于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 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古义: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语文必修3课时训练:专题四+第17课 秋水(节选)+第18课 非攻(节选)+Word版含解析

语文必修3课时训练:专题四+第17课 秋水(节选)+第18课 非攻(节选)+Word版含解析

专题四 第17课 秋水(节选) 第18课 非攻(节选)课时跟踪检测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 百.川灌河(众多)今我睹子.之难穷也(指海神若) B.⎩⎪⎨⎪⎧ 秋水时.至(按照时令)两涘.渚崖之间(水边,岸) C.⎩⎪⎨⎪⎧ 旋.其面目(掉转)众闻则非.之(指责) D.⎩⎪⎨⎪⎧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缺少)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解析:D 项,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少,小看。

答案:D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B .以为莫己若者C .大王来何操D .君何以知燕王解析:A 为被动句,B 、C 、D 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A3.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译文: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B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译文:在这时候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C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文: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我就是这么说的了。

D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译文: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

解析:C 项,“我之谓也”,意思是“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答案:C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人。

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今存《庄子》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B.《秋水(节选)》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C.墨子,名翟,鲁人。

先秦墨家创始人。

“非攻”即反对战争。

D.《非攻(节选)》运用比喻和对比从小事到大事,一步步推理,指出攻人国家的战争是不义的。

解析:C项中“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它与一般的非攻是有区别的。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课时训练:4.5 秋水(节选) 非攻(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x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课时训练:4.5 秋水(节选) 非攻(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x

秋水(节选)非攻(节选)课时达标训练15秋水(节选)非攻(节选)一、夯基训练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非.至于子之门非:如果不是众闻则非.之非:指责,非议B.轻.伯夷之义者轻:轻视攘.人犬豕鸡豚攘:骚扰C.见笑.于大方之家笑:耻笑杀不辜.人也辜:罪行、罪过D.不辩.牛马辩:同“辨”,分辨苟.亏人愈多苟:假如解析:B项,攘:偷盗、偷窃。

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我之谓也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B.望洋向若而叹曰以为莫己若者C.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上为政者得则罚之解析:A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的。

B项,名词,海神名/动词,比得上、赶得上。

C项,介词,引出对象/介词,表被动。

D项,都是副词,那么,就。

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秋水时.至A.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B.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C.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解析:A项,意动用法;B项,使动用法;C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D项,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C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东面..而视B.此何故..也C.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解析:B项,古今意义相同。

A项,古义为面向东;今义指东边。

C项,古义指脸;今义指脸的形状、相貌。

D项,古义指指深明道理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为不吝啬,不拘束,不俗气。

答案:B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亏人自利也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B.我之谓也C.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D.闻道百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A项,被动句;C项,状语后置句、省略句;D项,定语后置句。

答案:B6.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译文: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高中语文(秋水(节选) 非攻(节选))练习 苏教版必修3 试题

高中语文(秋水(节选) 非攻(节选))练习 苏教版必修3 试题

第四专题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学业达标评价】一、阅读《秋水(节选)》,完成1~7题。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直)B.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掉转,这里指改变)C.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像)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解析】选C。

若:比得上。

2.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B.少仲尼之闻C.我之谓也D.轻伯夷之义【解析】选C。

“之”为宾语前置句的标志,其余均为助词“的”。

3.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秋水时至,百川灌河.B.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至于北海,东面..而视【解析】选B。

A.河:古代专指黄河。

C.大方:古义为修养很高、明白大道理的人。

D.东面:古义为面向东。

4.以下六句,能够显示河伯愧疚的一项是( )①东面而视,不见水端②望洋向若而叹③“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④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⑤睹子之难穷⑥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A.①②③B.②③⑥C.①④⑤D.④⑤⑥【解析】选B。

①④⑤均为客观事件的叙述,没有情感特征。

5.对原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开篇描写秋天百川灌河的宽广浩瀚,起笔不凡,气势雄伟。

河伯对此暗暗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字,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B.两个“于是焉”领起的内容将河与海的不同境界,河伯的不同心态加以对比,塑造了先沾沾自喜而后幡然醒悟的河伯的形象。

C.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显得趣味横生,通俗形象,易为人所接受和理解。

D.本文引用野语,意在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是说明这种盲目自大是不可救药的。

【解析】选D。

河伯的“盲目自大”不是不可救药的,他醒悟后改正了错误。

6.这则寓言包含着什么哲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或:求学之路,永无止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迎联考《秋水》《非攻》练习班级:_____姓名:______
阅读《秋水》一文,完成下列题目。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泾(jīng)涘(yǐ)渚(zhǔ) B.泾(jìng)涘(sì)渚(zhě) C.泾(jīng)涘(sì)渚(zhǔ) D.泾(jìng)涘(yǐ)渚(zhě)
2.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水时至按季节
B、旋其面目掉转
C、野语有之曰粗俗的
D、不见水端尽头
3.与“以为莫己若者”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A、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是寡人之过也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下列划横线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至于北海
C、百川灌河
D、以为莫己若者
5.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B.两涘渚崖之间
C.泾流之大
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6.下列划线字与例句词类活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闻少仲尼之闻
A.顺流而东行
B.而轻伯夷之义者
C.秋水时至
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7.下列“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一项是()
例句:东面而视
A.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B.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C.夜,缒而出
D.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8.下列“于”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A.君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D.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9.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百川灌河
A.我之谓也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古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D.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10.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泾流之大
B.共其乏困
C. 抶而仆之
D.不辩牛马
1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于是欣然自喜,志得意满。

B.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的转变是值得肯定的。

C.在河伯的感叹里,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D.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的。

12.翻译。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译文:
(2)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文:
(3)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
阅读《非攻》一文,完成下列题目。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
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12.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抓到
B、窃其桃李偷盗
C、此何故也缘故
D、众闻则非之诽谤
13.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尽头
B、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困厄
C、以亏人自利也损害
D、今至大为攻国最
14.下列划横线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亏人自利也
A、敢以烦执事
B、以其无礼于晋
C、谈笑以死
D、敛赀财以送其行
15.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不仁兹甚
B.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C.吾其还也
D.又欲肆其西封
16.下列“故”字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B.故余与同社诸君子
C.故曰:弊在赂秦也
D.是何故也
1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臣死有余僇
B.当与秦相较
C.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D. 其不仁兹甚
18.下列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B. 百川灌河
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 若亡郑有益于君
19.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
B.烛之武退秦师
C.以其亏人愈多
D.抶而仆之
20.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偷窃桃李这样的行为说起,因为这样做“亏人以自利”,所以“众闻
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B.接着又以“攘人犬豕鸡豚”“取人马牛”“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来
论证亏人越多越不义、罪越大的道理。

C.本文义正言辞的正面谴责了侵略,锋芒直指不义战争。

D.此段通过比喻和层层推论,抨击了攻略他国的不义战争,从而说明掠夺战争是
最大的不义行为,必须坚决反对。

10.翻译
(1)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译文:
(2)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译文:
(3)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译文: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1)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下能言之上能听之则王道光矣。

谏于未形者,上也;谏于已彰者,次也;谏于既行者,下也。

违而不谏则非忠臣夫谏始于顺辞中于抗议终于死节以成君休以宁社稷。

《书》云:“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取材于《忠经·忠谏章第十五》,汉·马融撰)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