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探索(一)

合集下载

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若干思考

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若干思考

创新 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 的主渠道 ,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中
更具有举足轻重 的作用 。 目前 , 国博士研究生教育取得 了重大 我
修课程 。在培养方 案的要求下 , 学生 可 自由选各种类 型课程 . 拓 宽研 究生 的知识 面 , 研究生获得 系统的专业知识 结构 , 使 适 研
塑 塾
N O. 8 T ME D A I N I E UC T O Au t us
提 高博 士研 究 生培养质量 的若干思考
孙利 顾 雪平
摘要 : 士研 究 生培 养质 量对一个 国家的科技创 新能力具有举足轻 重的作用。笔者从博 士研 究生的入 学选拔 、 程体 系改革 、 博 课 实 践性训 练 、 文件体 系、 完善 培养过程的 奖惩机制 、 导机制等几个方面 阐述来提 高博士研 究生培养质量。 督
②复试主要是考查科研创新能力 , 通过面试测试考生反应和 创新 思维 、 逻辑思维等 能力 , 重视研究生科研背景和学 习经历 , 争
取选拔出具有宽广 、 坚实专业 基础知识 的创新人才 。改革 目前 的 博士复试方式进行 , 建立 博士考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的评价指标
建高校 和企业研究 机构之 间的合 作平 台。充分利用社会 力量参
①加强 高校与社会 的联 系 , 开展产学研 深层次合作 , 校有 学
计 划地选送 博士生 到企业 、 科研 院所开展合 作研究 , 提升博 士生
的 工 程 实 践 能 力 、 技 创 新 能 力 和组 织协 调 能 力 。 实 现 博 士 生 的 科
“ 程化 ” 工 实践要求 , 弥补博 士生工作实践 的不足 , 培养博 士研 究
与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 。这些 校外 培养 基地 不仅 提供研究 项 目、

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探索

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探索

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探索[摘要]重视学科建设与抓好研究生教育,已成为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

要从根本上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就必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聚集一流师资,提升科研条件,建设实力雄厚的研究生培养基地。

[关键词]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质量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

那么,如何才能完成好这项任务?从根本上说,只有努力建设一批实力雄厚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创造良好的办学环境,才能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三个国家重点学科、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下面就如何创建一流学科,谈谈我们的体会。

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为了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要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

”然而学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不仅要经过长期坚持,看准方向,组织起一个有较高水平的优秀学科团队,而且还要有非常好的设备、环境等基础条件,才能有所建树。

2001年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的600多个反映当时我国高校在各学科领域最高水平的重点学科点中,东南大学信息学科与工程学院的通信与电子学科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均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紧接着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选中,我院毫米波实验室和移动通信实验室又有幸入围。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院建立了“通信与信息系统”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和两个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在教育部公布的新的一轮全国重点学科名单中,我院又增加了一个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

最近教育部、国家计委等部门对我院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给予较高的评分。

全院四个学科均设有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

2007年两个一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在我院发展历程中,历届院系领导和学科带头人都认识到:学科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而重点学科则是高等教育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

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立项的通知-

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立项的通知-

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立项的通知正文:---------------------------------------------------------------------------------------------------------------------------------------------------- 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立项的通知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关于下发〈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立项办法〉的通知》(晋教研[2006]16号)和《关于申报2008年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的通知》(晋教研函[2008]9号)精神,在各单位推荐的基础上,经组织专家评审,决定对“研究生职业生涯指导模式建构的探索与研究”等59项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予以立项。

项目经费由我厅财务处另文下达。

各有关高校要加强对研究课题的组织和管理,支持项目承担者的研究工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对被确定的重点课题应给予不少于1:1的配套经费,对一般课题视学校财力酌情给予支持。

课题承担者要做好课题研究计划,按期完成课题研究,对于能够结题的课题及时报我厅验收、备案。

二○○九年九月二十七日附件:2009年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立项课题项目编号课题名称申报人申报单位20092001研究生职业生涯指导模式建构的探索与研究梁晓燕、刘丽、杨继平、胡三嫚山西大学20092002山西省研究生教育三十年回顾与总结郑湘晋、郎永杰、张主社山西大学20092003当代教师教育改革视野下的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变革研究韩红升(集体)山西师范大学20092004创新管理体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张治民中北大学20092005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研究生培养处胡双启、郭艳丽中北大学20092006非学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骞宪忠山西医科大学20092007基于FAHP的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建构周立业山西医科大学20092008工科研究生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及网络课堂的研究与构建王锐、张婧、姚晓红、吕XXX太原理工大学20092009依托网络平台的地方高校博士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与实践赵文晶、曹京华、王建英、树学锋太原理工大学20092010推免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许并社、张存伟、王文先、张红霞、王利芬太原理工大学20092011面向重大技术装备行业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研究刘翠荣太原科技大学20092012科学哲学教程郭贵春、殷杰山西大学20092013迭代学习控制及应用于少娟太原科技大学20092014市场规制法研究王继军山西大学20092015管理决策论张所地山西财经大学20092016仿生智能算法及其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温淑花太原科技大学20092017企业管理硕士生的多元化、创新性培养模式与管理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刘兴华、李志强、王生平、张苏串山西大学20092018法学硕士生交流式教育模式研究陈晋胜山西大学20092019创新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的研究生教育机制董江爱山西大学20092020研究生环境科学双语教学模式研究段毅豪山西大学20092021走向田野与社会--社会史专业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山西大学20092022山西省人文社科类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研究李培风、郎永杰、吴文清、张主社山西大学20092023计算机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生的创新培养模式与实践王文剑山西大学20092024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问题研究王蜀磊(集体)山西师范大学20092025社会学研究性学习研究吕世辰(个人)山西师范大学20092026运用SWOT分析法创新教育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董新良(集体)山西师范大学20092027MATLAB模块化课程冀玉领(个人)山西师范大学20092028提高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方法与技巧研究贾文毓(集体)山西师范大学20092029化工与兵器类研究生培养研究与实践化工与环境学院中北大学20092030山西省高校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张记龙中北大学20092031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辅助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张慧琴中北大学20092032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车辆与动力工程系中北大学20092033材料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刘亚青、赵贵哲、张彦飞、杜瑞奎、付一政中北大学20092034动态测试与测试系统动力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张志杰中北大学20092035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双效培养模式研究白培康李志勇刘富强张治民中北大学20092036研究生指导教师评聘及考核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吴志远、胡双启、郭艳丽中北大学20092037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团队制培养模式研究封启龙山西医科大学20092038医科院校研究生读写能力的现状分析及教改思路高燕山西医科大学20092039实验动物学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宋国华刘田福徐爱平陈朝阳王志平山西医科大学20092040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课程评价体系研究王志栋山西医科大学20092041车辆工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王铁、张翠平太原理工大学20092042煤矿装备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杨兆建、任家骏、树学锋、廉自生、贾爱芳太原理工大学20092043环境类研究生“三促一补”教学法研究与实践彭林、张弛、李平、范建平太原理工大学20092044强化工程训练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安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栗继祖、刘智灵太原理工大学20092045实现导师团组融合,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王云才、郝玉英、杨玲珍太原理工大学20092046将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方法融入《矩阵论》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魏毅强、刘进生、王彩贤太原理工大学20092047提高理工科院校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问题的研究史彦虎、姚建军太原理工大学20092048在艺术类研究生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王时敏太原理工大学20092049非英语专业硕博研究生英语教学协作研究模式董艳、刘晓虹、赵海萍、杨晓丽太原科技大学20092050材料加工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与质量保障的研究与实践刘建生太原科技大学20092051依托学科建设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张井岗郭晓东马文凯太原科技大学20092052工科研究生能力培养方式的实践与探索孙志毅太原科技大学20092053基于职业规划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油晓峰、张建文、曹国栋山西财经大学20092054我国财经类硕士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研究谭建立、沈沛龙山西财经大学20092055硕士研究生培养及管理模式研究兰丕武山西财经大学20092056经济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山西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谢学仁、焦斌龙、赵红梅山西财经大学20092057提高兵器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薄玉成、徐继开、王志军、王惠源、李强、刘瑛中北大学20092058现代医学研究生科研临床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张恒中医药研究院20092059基于装备研究所需求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朱波侯轩张富强梁平孙泓盛锦国北方自动控制研究所——结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论文选题参考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指出:积极应对法学高等教育的机遇和挑战2、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媒体资源利用现状与前景研究--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4、体现法学用户意愿的资源建设与营销——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为例5、体现用户意愿的资源建设与营销--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为例6、夯实工作基础、净化学术环境——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制度建设实践为例7、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问题调查分析——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为例8、高校图书馆读者利用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9、填补世界会计史的空白——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郭道扬10、伟大的人格,卓越的贡献——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纪念杨时展教授逝世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11、相对“就业易”形势下财会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心理与指导——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为例1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代政治经济学丛书”评介——兼评《生产关系二维理论与产权分析》和《交汇与分野》13、论公法学博士培养机制改革——基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其他典型培养单位的比较分析14、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在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探索--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为例15、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及对策思考——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为例16、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的先行者——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吴汉东17、特色鲜明成绩显著——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学博士点导师文集18、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杨灿明同志为《湖北财税》题词19、探索就业举措抵御就业寒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试行本科生导师制促进毕业生充分广泛就业20、水污染防治须出台“硬’’法——专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吕忠梅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论文题目大全1、人文社科类高校工科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2、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战略及其实现机制——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3、中国新型法治智库研究的实践探索与制度创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徐...4、民族地区产权制度发展模式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卢现祥教授访谈5、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王波作品选登6、高校研究生导师聘任制度研究——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7、科研训练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研究——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文杯”项目为例8、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现代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综述9、将风险评估引入食品安全风险行政调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戚建刚谈风险评估与行政调查1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台生刘哲瑜曾经的合唱队领唱讨厌现在的民进党11、基于ESP需求分析的高校法律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以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为视角12、高校学术型研究生实践教学问题研究——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13、关于《世界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教学的若干思考——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14、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社会资本对其就业的影响研究——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为例15、第六届全国民商法学博士研究生论坛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召开16、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践行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1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5年7-12月份SCI/SSCI/CPCI收录快报(26篇)18、法治校园的探索——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用法治理念化解校内矛盾19、多层次阅读推广案例分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的实践2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5年1-6月份SCI/SSCI/CPCI收录快报(37篇)三、热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球类运动馆结构设计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及学生论文2014-2015年被转摘篇目一览表3、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思考——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影像中南”为例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践行“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2010年工作回顾5、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学科简介6、不慕名利不事雕琢——访中国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发展规划部部长卢现祥教授7、一位财政史学家的深度与厚度人生——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财政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陈光焱教授8、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有何不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杨虎涛教授访谈录9、新《预算法》引领财税改革新征程——访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叶青10、高校第三方服务平台盈利模式与发展壁垒思考——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商铺为例调查分析11、英语专业学生“三位一体式”培养模式的探析——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英语系为例12、寒门贵子金融名家——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宋清华教授13、巾帼智慧——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原金融学院院长朱新蓉14、试论高校推行养老保险社会化的阻滞性因素及改进意见——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15、基于岗位设置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人才胜任力模型与开发——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岗位设置调研为例16、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思想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青年学术文库)17、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模式探索——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为例18、下大力加强博士后培养管理提高青年专家人才培养质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19、研究生二级管理体制实证调查报告--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20、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召开“信访立法”专家委员会座谈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会议)四、关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论文题目1、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若干个问题探讨——基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的思考和探索2、图书馆海量信息存储系统模式的选择与设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图书馆信息存储系统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教育发展战略研究4、正确认识和积极实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深研究员刘思华5、武汉市高校社科类专业双学位教育现状分析——基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调查研究6、两种正义观:马克思、罗尔斯正义思想比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学术丛书7、论产业结构演进与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代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胡立君教授访谈录8、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案例教学问卷调查与启示9、完善研究生创业教育体系的调查与分析——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10、研究生学制选择背后的思索——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考察对象11、CA认证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网上办公系统中的应用12、论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和谐社会发展关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思华访谈录13、论“五位一体”创新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基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调研14、关于专任教师岗位设置管理的若干思考——基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专任教师岗位设置管理的首轮聘期实践15、构筑院(系)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631工程”的建构与运作16、亚洲货币问题——罗伯特·蒙代尔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演讲观点概述17、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研究生教学创新探析——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研究生教学创新实践为例18、积极推动就业工作是时代的使命——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陈小君19、为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大开方便之门——专访湖北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过文俊20、金融学的巨子——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周骏五、比较好写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论文题目1、兴趣为师,治学为生——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邹进文2、“全面深化改革与公法学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召开3、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为例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杨灿明:坚持人生三“情”5、学生组织参与高校化管理状况的调查评估——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专门委员会为例6、统计软件课程在财经类院校的开设现状与探讨--基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7、中级财务会计习题集(第3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财务系列教8、践行公益守护正义——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稻草人法律咨询9、校园超市调研报告——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校园超市为例1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及学生论文2014年被转摘篇目一览表(4)11、财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召开12、不断推进政府采购学科创新性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采购学科建设实践与展望13、“生态文明和环境法治”学术研讨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召开14、评教系统的SWOT分析及改革建议——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15、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自动化测评报告16、在哲学与经济学之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届哲学与经济学对话会观点综述17、对新时期独立学院大学生践行雷锋精神的探讨——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经济系为例18、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19、公共财政的身体力行者车改之路的星火燎原人——访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青20、君子之风学者之魅——著名财政学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杨灿明教授访谈录。

博士生培养人才培养定位、目标、未来5年的工作思路

博士生培养人才培养定位、目标、未来5年的工作思路

博士生培养人才培养定位、目标、未来5年的工作思路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博士生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研究生阶段的最高学位,其培养工作尤为重要。

对于博士生的培养工作,学校需要制定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并制定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思路,以确保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和效果。

一、博士生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博士生培养的定位在于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和学术领军人才。

博士生应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和创新的科研能力,具备解决复杂科学问题的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竞争力。

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培养出能够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高端科研人才。

二、未来5年的工作思路1. 提高招生标准:要在招生入学时就把握好博士生培养的起点,加强选拔,提高录取门槛,确保招收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学术基础和研究潜力。

2. 优化培养计划:要根据博士生的学科特点和个性化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学术方向,确保培养计划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3. 强化导师指导:导师是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人物,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加强对博士生的指导和激励,确保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获得充分的培养。

4. 加强学术交流:要鼓励博士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国际交流能力,促进国际合作,提高学术水平。

5. 强化实践能力:要培养博士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倡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鼓励博士生主动申请国内外科研项目,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6. 提高学术道德:要加强博士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直的学术素养,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风气。

通过上述工作思路的实施,可以确保博士生培养工作的全面推进,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和效果,为科学研究和学术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0字】第二篇示例: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博士生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探索

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探索

维普资讯
10 2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2 0 第 2期 ( 0 8年 总第 18期 ) 0
但选修 哪些 课程 由研 究 生根 据 学 科 特点 自行 决定 ,
没有必 修 课 。设 立 的课 程 课 堂讲 授 较 少 ,以 试验 、
研 究 能力较 强 的学 生 。
担风 险较 大 的创新 性课 题 ,因为风 险课题 如果 遇 到
挫 折那 么 就意 味着 博士 生 要延期 毕 业 。 2 课程 培 养 .
博士 生前 1 . ~1 5年 以课 程 学 习 为 主 ,基 本 不
安 排论 文与研 究 环 节 。第 1 5 . ~2年 安 排 严 格 的 资
[ 图分 类 号 ]G 4 中 63 [ 献标 识码 ]A 文 [ 章 编 号 ] 1 7—7 7 2 0 )20 1—3 文 6 20 1 (0 80 —1 90
格 考核 ,考 查学 生 对科研 基 本理 论 、技术 的掌握 程


前 言
度 ,科 研能 力 等 。资格考 试 不及 格者 将被淘 汰或 转 读 硕士 ,通 过者 进 入 2 5 . ~4年 完 整 的博 士研 究 阶 段 ,一 般需 要 4 ~6年才 可 以获 得博 士学位 _ 。 2 J
国外 博 士 生 的 课程 学 习需 要 完 成规 定 的学 分 ,
[ 稿 日期 ]2 0 .23 收 0 71—0 [ 作者 简 介 ]姚 若 河 ( 9 1) 1 6 ,男 ,广 东 省 揭 阳 人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教 授 ,博 士 ,主 要 从 事 半 导 体 器 件 及 物 理 的 教 学 和 科研 。
讨论和 学 生 网上 主 动 学 习为 主 ] 。这 不 仅 可 使 学 生掌握 实验 所需 的基本 技能 ,也 可为进 入课题 研究 打下基础 ,更 重要 的是学生 可 以了解 自己的能力 和

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研究与探索

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研究与探索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4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 4 1 0 7 ( 2 0 1 3 ) 0 4 — 0 0 7 1 - 0 2
改革 开放 以来 , 我 国研究 生教 育 基本 实现 了立 足 国 内 自主 培养 高层 次人 才 的战略 目标 , 基 本 建成 了学科 门 类 比较 齐全 、 培 养类 型多 样 的研究 生 教 育体 系 。但 从 总 体上看 , 随 着 研究 生招 生 规 模 的 不 断扩 大 , 现有 研 究 生 教 育 资源 逐 渐无 法 满 足 日益 快 速 发展 的研 究生 教 育 需 求, 研 究 生 选拔 方 式 不够 灵 活 , 学术 学 位 与 专业 学 位 研 究 生培养 定位 区分不 够 , 研 究生教 学 内容 与导 师科 研 方 向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逐渐显现 , 致使研究生生源质量 不高 , 研 究 生 培养 特 色不 鲜 明 , 科研 、 创 新 能 力缺 乏 , 培 养 质量 出现 下滑 。如何 逐 步提 高研 究生 培 养质 量 , 保 证 学 位授 予水 平 , 实 现研 究生 教育 规模 、 质量 、 效益 的 和谐 与可持 续发 展 ,是摆 在高 校 面前 迫切需 要 解 决 的任 务 。 坚持内涵式发展方式 , 系统深入地实施研究生人才培养 质 量工 程 ,是不 断提 高研 究生 教 育质 量 的重 要举 措 , 是 为创新 型 国家建 设提 供智 力支 持 的重要 保 障 。
( 总第 1 0 5 2期 )
S e r i a l N O. 1 05 2
■研 究生教 育
. __
同 校研 究生人 才培 养质量 工程 的研 究 与探 索
C=,
I l _ .
李琳 琳

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探索

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探索

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探索作者:梁海鹰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48期梁海鹰(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湛江524088)[摘要]该文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办世界一流的教育”两个新目标,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结合多年研究生培养实践,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完善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就如何主动对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行业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和研究生的主体作用。

从导师能力建设、科教融合、社会实践和立德树人等方面着手,改进研究生培养方法和教育教学方式,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担当,丰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全面提升研究培养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能力;育人导向[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东海洋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探索”(202006);2018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粤教高函〔2018〕1号);2017年度广东海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双百工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索”(XJG201785);2017年度广东海洋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服务需求,提高质量’发展主线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索”(201707)[作者简介]梁海鹰(1971—),女,湖南怀化人,博士,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8-000-03 收稿日期] 2020-10-05一、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与意义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体系教育的顶端,是高层次人才和高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教育部制定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要继续坚持“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主线,全面推进内涵发展,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战略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探索(一)
摘要]重视学科建设与抓好研究生教育,已成为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

要从根本上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就必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聚集一流师资,提升科研条件,建设实力雄厚的研究生培养基地。

关键词]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质量
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

那么,如何才能完成好这项任务?从根本上说,只有努力建设一批实力雄厚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创造良好的办学环境,才能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三个国家重点学科、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下面就如何创建一流学科,谈谈我们的体会。

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为了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要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

”然而学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不仅要经过长期坚持,看准方向,组织起一个有较高水平的优秀学科团队,而且还要有非常好的设备、环境等基础条件,才能有所建树。

2001年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的600多个反映当时我国高校在各学科领域最高水平的重点学科点中,东南大学信息学科与工程学院的通信与电子学科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均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紧接着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选中,我院毫米波实验室和移动通信实验室又有幸入围。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院建立了“通信与信息系统”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和两个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在教育部公布的新的一轮全国重点学科名单中,我院又增加了一个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

最近教育部、国家计委等部门对我院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给予较高的评分。

全院四个学科均设有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

2007年两个一级(4个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在我院发展历程中,历届院系领导和学科带头人都认识到:学科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而重点学科则是高等教育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

作为全国最早建立的无线电工程系,1952年院系调整,这里汇集了华东地区各高校的精英,拥有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在培养高层次人才、建设国家级的知识创新与科技创新基地、增强学科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中都有所作为。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发明四等奖1项。

1988年起无线电工程系不断扩大招收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人数,培养了一批在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人才,每年在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数不断增加,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数居全校之首。

这吸引了一批国内外优秀人才,研究出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使我
院不仅在全校和全省确立了重中之重的地位,而且在全国同领域中也享有了较高声誉。

二、以教学和科研为两翼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

培养一流人才必须有一流的教师、教材、教学计划和教学水平。

我院对长期侧重基础课教学的教师,让其以教学为主;而对于理工科专业课的教师,则要求他们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又要有较强的科研动手能力,还要有跟踪国际科技前沿的能力,使其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来教育学生。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毕业生供不应求,又进一步吸引优秀生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我院管致中、何振亚、谢嘉奎等知名教授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著书立说,编写的教材已成为经久不衰的全国统编教材。

我院独创的系统实验平台课,多次在全国教改会议上介绍经验并获奖。

1989年在全国首届各学科50个教改特等奖评比中,获全国电子学科中唯一的一项教改特等奖,此后又多次获全国教学改革一、二等奖。

2001年我院二年级本科生戴戈同学独立研制的便携式“多功能示波器”获全国挑战杯特等奖,2005年研究生二年级的戴戈再次以
“掌上智能示波器”获得全国挑战杯特等奖。

研究生教育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比中获奖一次,获省级优秀博士论文奖7次,获优秀硕士论文奖9次,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院施行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的方针,2002年招收本科生人数与研究生人数已经持平。

当前教学观念更新的重点是要求教授、博导亲自授课,编写新教材,同时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推广双语教学,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尽快与国际接轨。

我院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同时,大力开展科学研究,2005年科研经费达7000多万元。

研制出以第三代移动通信CDMA的基站系统、高速集成电路、精确制导技术等为代表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标志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CDMA与3G基带处理、ASIC与RF芯片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与中试基地将以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应用基础研究支撑,以江苏东大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和南京东大宽带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力量和现有产品成果为核心,联合省内外相关企业,形成上下游企业的联动,建成移动通信芯片核心技术产业化成果转化与示范工程基地,为提高我国通信领域国际竞争力,增强国防实力做出了贡献。

为了瞄准国际通信发展的趋势,我院与德国西门子公司等单位共同研制第四代移动通信取得新进展。

并适时启动了面向2010年的无线通信产业发展的国家863重大项目FuTURE计划,以及相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三、以抓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无论是科技竞争,还是综合实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有了一流的人才,才能创建出一流的学科、研究出一流的成果。

我院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努力创造和谐的人才发展环境,做到环境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创建人吴伯修教授,热心培养程时昕教授,程时昕教授又主动让年轻的尤肖虎教授脱颖而出,使他36岁就担起全国第三代移动通信总体组组长的重任。

何振亚教授精心培养的博士生、博士后,留在系里工作的就有20多位。

全系已形成了一个青年学者群体,目前三、四十岁的青年教师占全系教师的80%,已完成了新老教师的交替工作。

全院四个学科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可谓人才济济,战将如云。

目前拥有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加拿大皇家工程院、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攀登计划首席科学家、4名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9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5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名全国各学科专家组成员、15名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人选。

院党政领导坚持开拓创新,以人为本,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增进活力和战斗力,努力争取校友和企业来院设立奖教金,连续4年,200多名教师每人均获1000~5000元不等的奖教金,从而增强教师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为了使师生热爱我们的集体,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学科带头人也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王志功教授从德国回来后,使本来发展较弱的电路与系统学科马上兴旺起来。

在他的影响下,短短的五年时间里,引进了一批优秀教师,出了一批国际高水平的成果。

四、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
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社会对人才层次要求的重心上移,对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对高校通过知识创新和高科技孕育新的经济生长点的期望值增大,经济发展对知识、技术创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因此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呈不断增长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