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琳琅邪临沂人。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

合集下载

郗超与谢玄不善原文及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

郗超与谢玄不善原文及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

郗超与谢玄不善原文及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
《郗超不以爱憎匿善》
【原文】
郗超与谢玄不善。

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唯超曰:“是必济事。

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出自《世说新语》)【注释】
1.郗超:即郗景山。

2.问晋鼎:攻取晋氏江山。

传说夏朝铸九鼎,将其作为国宝,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

3.狼噬:攻取。

4.桓宣武:即桓温。

5.履屐之间:比喻处理小事情。

6.元功:首功,大功。

举:成,实现。

【译文】
郗超和谢玄不和。

这时,苻坚打算灭亡晋朝,已经攻取了梁州、歧山,又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淮阴。

当时朝廷商议派谢玄北伐苻坚,人们私下里有些不赞成的论调。

只有郗超同意,他说:“这个人一定能成事。

我过去曾经和他一起在桓温的军府共事,发现他用人都能让人尽其才,即便是小事,也能使各人得到适当安排。

从这里推断,想必他能建立功勋。

”大功告成以后,当时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敬重他不因为个人的爱憎而埋没别人的长处。

文言文《王珣传》解析

文言文《王珣传》解析
“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错误,原文“献之惊曰:‘所 望于法护。’”意为“王献之惊讶地说:‘我期望法护 这样做。’”所以王献之是理解和支持的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
当时桓温筹划治理中原,始终没有安宁的时刻,桓温 把军队中机要的事务全部委托王珣办理。
王珣传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
掾属 属吏
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
被动句
武官持旄节 专制一方
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 将帅兵权或遣使四方,给 旄节以为凭信
。皆难得之才也。”珣转主簿。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
判断句
转任
筹划 谋划
中国 华夏
始终
成功
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
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
指高级官员(如三公、
“朗寤”。
清楚明晰
大将军、将军等)
颖悟;敏悟
精通
成立府署,选置僚属
流之美,公私所寄也。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
判断句
寄望,寄托希望
历经险阻
充分 被动句 被嫉妒诽谤逼迫
谤,才用不能尽,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薧,使出京师,
• B王瑜富有才学为文颇有造诣。皇帝特别委任王珣为尚书令,王珣梦见有人 把如椽大笔交予他,他认为这是有大手笔之事的预兆后王珣之梦果应验。
• C王绚不计前隙深切表达哀情。虽然王谢二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 珣表达了想去为谢安哭灵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珣坚持己见。
• D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王珀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 可惜他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嫌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

《晋书·王珣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晋书·王珣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

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皆难得之才也。

”转主薄。

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

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

从温讨袁真,封东亭候,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

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

太傅谢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

时人希安意,乃出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

除散骑常侍,不拜。

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

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与王恭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

王国宝自媚于会稽,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令。

梦人以大笔如橡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

”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

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

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

”恭乃止。

四年,以疾解职。

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

珣神情朗悟,经史明,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

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

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

”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晋书·王珣传》,有删节) 【注】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

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B.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C.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D.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晋书·王恭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晋书·王恭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晋书·王恭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晋书·王恭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晋书·王恭传》原文及翻译晋书原文:王恭,字孝伯,光禄大夫蕴子,定皇后之兄也。

清操过人,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

谢安常曰:“王恭人地可以为将来伯舅。

”起家为佐著作郎,叹曰:“仕宦不为宰相,才志何足以骋!”因以疾辞。

俄为秘书丞,转中书郎。

除吏部郎,迁中书令,领太子詹事。

孝武帝深相钦重,时陈郡袁悦之以倾巧事会稽王司马道子,恭言之于帝,遂诛之。

其后,帝将擢时望以为藩屏,乃以恭为平北将军、兖青二州刺史、假节,镇京口。

及帝崩,道子执政,宠昵王国宝,委以机权。

及赴山陵,罢朝,叹曰:“榱栋虽新,便有《黍离》之叹矣。

”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恭乃遣使与殷仲堪、桓玄相结,抗表京师曰后将军国宝得以姻戚频登显列不能感恩效力而专宠肆威将危社稷昔赵鞅兴甲诛君侧之恶臣虽驽劣敢忘斯义表至,内外戒严。

道子收国宝,赐死,深谢愆失,恭乃还京口。

谯王尚之说道子,藩伯强盛,宰相权弱,宜多树置以自卫。

道子乃以王愉为江州刺史,割庾楷豫州四郡使愉督之。

由是楷怒,遣子鸿说恭曰:“尚之专弄相权,欲假朝威贬削方镇,及其议未成,宜早图之。

”恭以为然,复以谋告殷仲堪、桓玄。

玄等从之,推恭为盟主,克期同赴京师。

朝廷使元显及王殉等距之。

元显使使说恭司马刘牢之,啖以重利,牢之乃斩颜延以降。

因恭曜兵,轻骑击之。

恭败,收送京师,道子于建康倪塘斩之。

临刑,神无惧容,谓监刑者曰:“我暗于信人,所以致此,原其本心,岂不忠于社稷!但令百代之下知有王恭耳。

”恭自在北府,以简惠为政,家无财帛,唯书籍而已,为识者所伤。

及玄执政,上表理恭,诏赠侍中、太保,谥曰“忠简”。

(节选自《晋书·王恭传》)译文:王恭,字孝伯,是光禄大夫王蕴的儿子,定皇后的兄长。

他有过人的高尚节操,自负才能超拔门第高贵,一直有做辅弼大臣的愿望。

谢安常说:“凭王恭的才品和门第,将来可以做一方诸侯。

”王恭最初拜官为佐著作郎,他感叹道:“做官不做宰相,才能志向怎么能得到施展呢!”于是称病辞谢不就。

高中文言文阅读:,琅邪临沂人也。与高祖①讳同,故称字。曾祖暠,晋骠骑将军。祖胡之,司州刺史。父茂

高中文言文阅读:,琅邪临沂人也。与高祖①讳同,故称字。曾祖暠,晋骠骑将军。祖胡之,司州刺史。父茂

高中文言文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敬弘,琅邪临沂人也。

与高祖①讳同,故称字。

曾祖暠,晋骠骑将军。

祖胡之,司州刺史。

父茂之,晋陵太守。

敬弘少有清尚,起家本国左常侍,卫军参军。

性恬静,乐山水,为天门太守。

敬弘妻,桓玄②姊也。

敬弘之郡,玄时为荆州,遣信要令过。

敬弘至巴陵,谓人曰:“灵宝见要,正当欲与其姊集聚耳,我不能为桓氏赘婿。

”乃遣别船送妻往江陵。

妻在桓氏,弥年不迎。

山郡无事,恣其游适,累日不回,意甚好之。

玄辅政及篡位,屡召不下。

高祖受命,补宣训卫尉,加散骑常侍。

永初三年,转吏部尚书,常侍如故。

敬弘每被除召,即便祗奉,既到宜退,旋复解官,高祖嘉其志,不苟违也。

复除庐陵王师加散骑常侍,自陈无德不可师范令王固让不拜又除秘书监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本州中正又不就。

太祖即位,又以为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领江夏王师。

元嘉三年,为尚书仆射。

关署文案,初不省读。

尝豫听讼,上问以疑狱,敬弘不对。

上变色,问左右:“何故不以讯牒副仆射?”敬弘曰:“臣乃得讯牒读之,政自不解。

”上甚不悦。

六年,迁尚书令,敬弘固让,表求还东,上不能夺。

改授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给亲信二十人。

让侍中、特进,求减亲信之半,不许。

及东归,车驾幸冶亭饯送。

二十四年,薨于余杭之舍亭山,时年八十八。

追赠本官。

顺帝升明二年,谥为文贞公。

敬弘形状短小,而坐起端方,桓玄谓之“弹棋八势”。

所居舍亭山,林涧环周,备登临之美,时人谓之王东山。

太祖尝问为政得失,敬弘对曰:“天下有道,庶人不议”。

上高其言。

子恢之被召为秘书郎,敬弘为求奉朝请,与恢之书曰秘书有限,故有竞。

朝请无限,故无竞。

吾欲使汝处于不竞之地太祖嘉而许之。

敬弘见儿孙岁中不过一再相见,见辄克日。

恢之尝请假还东定省,敬弘克日见之,至日辄不果,假日将尽,恢之乞求奉辞,敬弘呼前,既至阁,复不见。

恢之于阁外拜辞,流涕而去。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二十六》,有改动)(注)①高祖,南朝宋的开国之君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史称宋武帝(宋高祖)。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

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皆难得之才也。

”转主薄。

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

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

从温讨袁真,封东亭候,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

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

太傅谢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

时人希安意,乃出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

除散骑常侍,不拜。

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

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与王恭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

王国宝自媚于会稽,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令。

梦人以大笔如橡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

”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

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

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

”恭乃止。

四年,以疾解职。

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

珣神情朗悟,经史明,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

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

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

”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晋书·王珣传》,有删节) 【注】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

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B.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C.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D.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王筠字元礼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筠字元礼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筠字元礼文言文阅读答案王筠字元礼文言文阅读答案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

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

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

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

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谢有览举,王有养炬。

”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

起家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

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筠曰:“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

”乃欣然就职。

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

筠为文能压强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

约常从容启高祖曰:“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

”昭明太子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其见重如此。

普通元年,以母忧去职。

筠有孝性,毁瘠过礼,服阕后,疾废久之。

六年,除尚书吏部郎,迁太子中庶子,领羽林监,又改领步兵。

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

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

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其自序曰:“余少好书,老而弥笃。

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

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载矣。

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

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

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

子史诸集皆一遍。

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余卷。

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

”又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

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

沈少傅约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

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节选自《梁书·王筠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有居郎署者居:任职B.以母忧去职忧:忧虑C.老而弥笃笃:执着D.身为四代之史身:亲自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时人为之语曰吾羞,不忍为之下B.乃欣然就职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C.其见重如此其翼若垂天之云D.不足传之好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晋书·王彬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晋书·王彬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晋书·王彬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晋书·王彬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晋书·王彬传》原文及翻译晋书原文:王彬字世儒。

少称雅正,弱冠,不就州郡之命。

后与兄廙俱渡江,为扬州刺吏刘机建武长史。

元帝引为镇东贼曹参军,转典兵参军。

豫讨华轶功,封都亭侯。

愍帝召为尚书郎,以道险不就。

迁建安太守,徒义兴内史,未之职,转军谘祭酒。

中兴建,稍迁侍中。

从兄敦举兵入石头,帝使彬劳之。

会周顗遇害,彬素与顗善,先往哭顗,甚恸。

既而见敦,敦怪其有惨容,而问其所以。

彬曰:“向哭伯仁,情未能已。

”敦怒曰:“伯仁自致刑戮,且凡人遇汝,复何为者哉!”彬勃然数敦曰:“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及门户。

”音辞慷慨,声泪俱下。

敦大怒,厉声曰:“尔狂悖乃可至此,为吾不能杀汝邪!”时王导在坐,为之惧,劝彬起谢。

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敦曰脚痛孰若颈痛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

后敦议举兵向京师,彬谏甚苦。

敦变色目左右,将收彬,彬正色曰:“君昔岁害兄,今又杀弟邪?”先是,彬从兄豫章太守棱为敦所害,敦以彬亲故容忍之。

及敦死,王含欲投王舒,王应劝含投彬。

含曰:“大将军平素与江州云何,汝欲归之?”应曰:“此乃所以宜往也。

江州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

睹衰厄,必兴愍恻。

荆州守文,岂能意外行事!”含不从,遂共投舒,舒果沈含父子于江。

彬闻应来,密具船以待之。

既不至,深以为恨。

敦平,有司奏彬及兄子安成太守籍之,并是敦亲,皆除名。

诏曰:“司徒导以大义灭亲,其后虽或有违,犹将百世宥之,况彬等公之近亲。

”乃原之。

卒官,年五十九。

(节选自《晋书·王彬传》)译文:王彬字世儒。

从小就以品行端正著称,二十岁时,不接受州郡的任命。

后来与其兄王廙一起渡江,任扬州刺史刘机的建武长史。

元帝召他为镇东贼曹参军,转任典兵参军。

参预征讨华轶有功,封都亭侯。

愍帝召他为尚书郎,以道路险阻没有就任。

升任建安太守,调任义兴内史,没有就职,转任军谘祭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阅读 2019.11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

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

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

王掾当作黑头公①。

皆难得之才也。

”珣转主簿。

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

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

从温讨袁真,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

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

太傅谢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

时人希安意,乃出珣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

除散骑常侍,不拜。

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

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

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

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

王国宝自媚于会稽,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令。

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

”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

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

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珣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

”恭乃止。

四年,以疾解职。

岁余,卒,时年五十二。

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

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

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

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

”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

”于是直前哭之甚恸。

法护,珣小字也。

(注)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

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

(《晋书·王珣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B.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C.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
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D.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B.杖节,指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于四方,给予旄节以为凭信。

C.崩,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晏驾,晏,迟;驾,皇帝的车驾。

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珣年少得志,为桓温所赏识。

王珣年青时与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二人敬重有加,认为两人是难得的人才,将来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B.王珣富有才学,为文颇有造诣。

皇帝特别委任王珣为尚书令,王珣梦见有人把如椽大笔交予他,他以为这是有大手笔之事的预兆,后王珣之梦果应验。

C.王珣不计前隙,深切表达哀情。

虽然王谢二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珣表达了想去为谢安哭灵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珣坚持己见。

D.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

王珣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可惜他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嫌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人希安意,乃出珣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

(2)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

1, 【答案】1.B 2.D 3.C
4.(1)当时的人为了迎合谢安的意旨,于是外任王珣为豫章太守,王珣不去就职。

(2)皇帝非常(向来)喜好典籍,王珣与王恭、郗恢等人一起凭借才学文章而被皇帝亲近。

【解析】1.“先事而发”,是事先发起进攻的意思,不应该断开,排除AD项。

“窃发”的目的是“于京辇”,不应断开,排除C项。

故选B。

2.D项,“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错误,“晏驾”,为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

《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此称法。

故选D。

3.C项,“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错误。

由原文“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

’于是直前哭之甚恸。

法护,珣小字也”分析可知,王献之惊讶地说:“我期望法护这样做”。

所以王献之还是理解和支持的。

故选C。

4.(1)“希”,迎合;“意”,意旨;“乃”,连词,于是;“出”,离京为官,外迁;“之”,到……去。

(2)“雅”,平素、一向;“好”,喜好、喜爱;“并”,一起;“以”,介词,凭借;“见”,介词,被;“昵”,同“暱”,亲近、亲昵;“于”,介词,引出对象;“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王珣,字元琳,是琅琊临沂人。

二十岁时与陈郡人谢玄共为桓温的属吏,一起被桓温敬重。

桓温曾对他们说:“谢掾在四十岁时,一定拥有使臣所执的旄节。

王掾应当作身居高位的青年人。

都是难得的人才。

”王珣转任主簿。

当时桓温筹划治理中原,始终没有安宁的时刻,桓温把军队中机要的事务全部委托王珣办理。

文臣武将数万人,王珣全都能认识他们的面孔。

王珣跟随桓温征讨袁真,被封为东亭侯,转任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

王珣兄弟都是谢氏的女婿,因为猜忌而产生了嫌隙。

太傅谢安与王珣断绝婚姻关系,因此两个家族结成冤家。

当时的人为了迎合谢安的意旨,于是外任王珣为豫章太守,王珣不去就职。

任他为散骑常侍,王珣不接受任命。

谢安死后,王珣升任侍中,孝武帝十分信赖他。

转任王珣为辅国将军、吴国内史,王珣在郡中受到士人庶族的爱戴。

朝廷征召王珣为尚书右仆射,兼领吏部。

皇帝非常(向来)喜好典籍,王珣与王恭、郗恢等人一起凭借才学文章而被皇帝亲近。

王国宝向会稽王谄媚,而与王珣等人不和,孝武帝考虑到自己辞世后诸人必定会产生仇怨,因而派遣王恭、郗恢出京担任一方之长,而委任王珣为尚书令。

王珣梦见有人给他如椽大笔,梦醒后,他对人说:“这预示着将有大手笔之事。

”不久,孝武帝去世,哀册谥议等所有文章,都由王珣起草。

隆安初年,王国宝掌握实权,谋议废黜旧臣。

王恭赴帝陵谒墓,想杀掉王国宝,王珣制止说:“王国宝虽然终将酿成祸乱,但关键在于他的罪行尚未显露,如果事先发起进攻,一定会使朝野大失所望,不是好的计谋。

况且我们拥有强兵,私自发兵至京城,调动军队惊动百姓,谁会说这种举动不是叛逆呢?王国宝如果顽固不改,罪
恶遍布天下,这之后我们顺应时人的愿望而除掉他,无须忧虑不会成功。

”王恭便打消了原来的想法。

隆安四年,王珣因病解职。

一年多后,死去,当年五十二岁。

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号献穆。

王珣神情开朗聪颖,精通经史,具有公私都有所寄望的风流之美。

时势艰难,他历经坎坷,饱经风霜。

迫于嫌隙诽谤,没有充分发挥才用。

当初,王珣与谢安有矛盾,在东都听说谢安逝世,就出都城,到了族弟王献之处,说:“我想去为谢安哭灵。

”王献之惊讶地说:“我期望法护这样做。

”于是王珣径直去为谢安哭灵且十分悲痛。

法护,是王珣的小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