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谈创作

合集下载

汪曾祺新时期散文创作解析

汪曾祺新时期散文创作解析
景线 。

汪 曾祺 写 饮 食 , 不 仅 注 重 对 口 感 的 描 述 , 而 且 会 在
家常酒菜 》 读者 ,成为新 时期乃至九十 年代 中国文坛 上一道亮 丽 的风 视觉上 先声夺人 ,像是呈现 一道视觉大餐 。 《

篇 里 , 写 的 都 是 家 庭 中 最 普 通 的 菜 肴 , 作 者 却 让 一 道
趣 ,不管什 么 食物 都要 尝一 尝 , “ 多 东西 ,乍 一 吃 , 许
炭 ! ”看 完 这 ~ 段 ,读 者脑 海 中一 定 会 立 刻 浮 现 出 生 动 的 个 道 理 : 多 积 累 一 点 生 活 知 识 , 增 加 对 人 、 对 生 活 的 兴
关 饮 食 的 文 章 , 是 “ 翁 之 意 不 吃 不 惯 , 吃 吃 就 吃 出 味 儿 来 了 ” 。 同 样 在 《四 方 食 醉 在 酒 ” ,他 将 饮 食 和 文 化 结 合 起 来 , 经 常 引 用 各 个 朝 代 关 事 》 之 《口味 》 中 , 汪 曾 祺 也 号 召 大 家 “ 个 人 的 口 一
淡的生活天地,成为新时期散 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 :汪 曾祺散文
故 乡情结 饮食文化
平和 冲淡
在 二 十 世 纪 的 中 国 文 坛 上 , 汪 曾 祺 是 一 位 独 具 特 色
《 乡的食物》一篇 中就写到 1 种吃食 ,从家中的 “ 故 7 炒米
端午 的鸭蛋 ”到河里的 “ 头鲨、 昂嗤鱼 、 虎 的作家 ,虽 以小说 创作享誉 文坛 ,但 同时也是一个职 业散 和焦屑 ”、 “ 野鸭 、鹌鹑 、斑鸠 ”和 文家 。他 曾说 自己写散文是 “ 搂草打兔 子,捎带脚 ” ,然 砗螯 、螺蛳 、蚬 子”、野禽类 的 “ 而这 “ 捎带 ”出来 的散文 ,在某种程度 上并不逊色 于其小 野 菜 类 的 “ 蒿 、 枸 杞 、荠 菜 、 马 齿 苋 ” ,对 闻 名 全 国 的 蒌 说 。其 散文 “ 记人 事、写风 景、谈文化 、述掌故 ,兼及草 高 邮咸 蛋的描写尤 为细致 。而在 《 故乡 的野菜 》中则专 写 木虫鱼 ,瓜果食物 , 皆有情 致。兼做 小考 证 ,亦可 喜 。娓 故乡 的另一类饮 食—— 野菜 ,写到荠菜 、枸杞 、萎蒿 、马 娓而谈 ,态度亲切 ,不矜持 作态 。文求 雅洁 ,少雕饰 ,如 齿 苋 、 莼 菜 等 野 菜 的 做 法 和 吃 法 。 《 明 的 雨 》 除 雨 中 的 昆 行 云流水 。春 新初韭 ,秋末晚菘 ,滋味近似 ”[ ,在新 时 花木之 外 ,他津津 乐道 的是 昆明的各种菌 子和雨 中的水 果 期 的散文领域 中独 具风格 。丰富 的饮食 文化赋予他 的散文 杨 梅 。他还 在 《 明的果 品 》 中专 门列 出 昆明的 多种 果 昆 浓 厚的生活和文 学 内涵 ;对 故乡人事和 风俗 的细 致描绘 , 品,宝 珠梨 、火 把梨 、宜 良石榴 、桃 、火 炭梅 、木瓜 、地 抒 发了他深沉 的故乡情 结;平和冲淡 的散文风格 使他 的散 瓜 、胡萝 卜、核 桃糖 、糖炒 栗子等 ,让人 不禁对 昆明的美 文平 淡而不失枯瘦 , 自然而 兼具热情 。作为京派 散文在 当 食 心 驰神 往 。 代 的再度辉煌 ,其 散文与众 不同 的艺 术个 性 ,吸 引了无数

汪曾祺小说的叙事艺术

汪曾祺小说的叙事艺术

绪论汪曾祺是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他既是一个“早熟”又是一个“晚成”的作家。

汪曾祺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发表作品,由于历史、政治的原因一度搁笔30年,到80年代又“重操旧业”,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拾地发表了大量的作品,由此确定了他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汪曾祺不仅是一个跨越现当代两个时期的作家,而且是少有的一个将自己的创作风格从创作初期一直延续下来的作家。

汪曾祺80年代后的创作风格,在其40年代发表的小说《老鲁》《鸡鸭名家》中已显露出来。

汪曾祺80年代的繁华,只不过是将“多年的花结成果”。

汪曾祺在一篇文章里这样说过,“我家的后院有一棵藤本植物,家里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因为它从来不开花。

有一年夏天,它突然暴发似地一下子开了很多白色、黄色的花。

原来这是一棵金银花。

我80年代初忽然写了不少小说,有点像那棵金银花。

”①汪曾祺的小说,正如他家后院的那株金银花,开的只是些白色、黄色的花,没有姹紫嫣红的喧闹,没有香气袭人的浓郁,只有一份淡淡的愉悦。

读汪曾祺的小说,就像陶渊明诗中所说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在他的小说里面,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情节人物,他只是在记录一种生活,一份对生活的感觉。

汪曾祺正是以这种“散文化小说”的叙述,树立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他散文化的小说有明清小品文的遗韵。

作为富有个性的作家,汪曾祺营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

他用最经济的文学体裁——短篇小说来描摹市井百姓生活中的精彩一刻。

汪曾祺曾谈到:“一个短篇小说,是一种思索方式,一种情感形态,是人类智慧的一种模样。

或者:一个短篇小说,不多,也不少。

”②通过短篇小说来塑造人物,其形象难免会缺乏立体感,没有传统小说的向心力。

但是读完汪曾祺的作品,那些小人物鲜活的面孔依然历历在目。

而且会产生这样一个印象:有相当一部分作品不太像小说,即失去了某些传统小说的特性。

按常规小说是应当对一个故事情节进行完整的叙述,或是对某种典型性格的刻画。

汪曾祺作品的语言之美

汪曾祺作品的语言之美

汪曾祺作品的语言之美汪曾祺作品的语言之美汪曾祺的作品平中显奇,淡中有味,具有独特的经久不衰的文学魅力,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汪曾祺作品语言的一些看法,欢迎大家阅读!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身上有一种文人雅士的闲适、恬淡和从容。

汪曾祺的主要创作是散文和小说,他善于用诗化的语言描写生活中的凡人小事,抒写人间的真善美。

他在文论《“揉面”――谈语言》中写到:“有一位评论家说我的语言有点特别,拆开来看,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

我想谁的语言不是这样?拆开来,不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汪曾祺文集自序》还有这样一句话:“我希望青年作家还能从我这里接受的一点影响是:语言的朴素。

”可见,汪曾祺作品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平淡自然,朴素而有韵味。

一、注重用词和句子的韵律美汪曾祺笔下都是一些平凡的事物,但他将那略带艰苦的生活写的十分平淡闲适,在平淡中又彰显出无穷的韵律,读来如诗歌一般。

比如《端午的鸭蛋》中,他那家常话一般的叙述,以及他对岁月苦楚的轻描淡写。

其中描写鸭蛋的好吃,将那鸭蛋内的红油生动形象地用一句话描述:“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用的“吱”字仿佛是一个音符,把人的食欲都调出来了。

而在《故乡的食物》中有这样一句话:“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这句话将食物的味道用这样几个简单的词抑扬顿挫地表达了出来。

当然汪曾祺的作品除了单音词语的和谐之美,还有许多多音节词语运用的韵律之美。

再如,《故乡的食物》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砗螯壳稍呈三角形,质坚,白如细磁,而有各种颜色的弧形花斑,有浅紫的,有暗红的,有赭石,墨蓝的,很好看。

”二、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汪曾祺作品中灵活地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如《胡同文化》中将胡同比喻为贯通大街的网络,将四合院比喻为盒子。

同一中的差异——汪曾祺小说创作论

同一中的差异——汪曾祺小说创作论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6期
N o. 200 6, 6




20 0 6年 1 2月
Dee., 2006
Ac adem i c E xpl aton or i
同 一 中 的 差 异

( 云南大学 中文 系。 南 昆明 60 9 ) 云 501
汪曾祺 小说 的原初景观 。 关键词 : 自然人性 ; 叙述者 ; 人生哲学 ; 创作心理 中图分类号 : 5 t4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 2x 2o )6 02 — 7 1 6 73 ( 6 0 — 1 0 0 0 0
人民文学 出版社 1 2 9 年出版了《 9 中国当代作 家选集丛书 ・ 汪曾棋》 一书, 汪曾祺在为它所写的 序言中, 以不无幽默 的 口吻, 自己比作一条 还 把 活着 的整鱼 , 以此表达他 对文学研究界通行 的这 做法强烈不满 : 按年代 把一个作家分割成几段 分别加以研究 。的确 , 一个文学 现象 、 一位作 家 的作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 只有透过其整体性才 能获得完整 的认识 和全 面的把握。本 文着重从 价值尺度 、 叙述者 的存 在方式 、 人生哲学 、 创作心 理特征四个方面深入考察汪 曾祺小说 的整体性 , 细致辨析其中蕴涵着 的悖论和矛盾 , 彰显 出同一 中的差异 , 而在 同一和差异 的互动 中, 可能 进 尽 复现汪曾棋小说 的原初景 观。这有助 于人们从 总体上认知 、 阐释和把 握其 思想 高度 和艺术成 就, 为确立他在 2 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位置 O

收 稿 日期 :06—1 —0 2O 1 2
作者简介 : 张志平(97 16一
10 2
)男 , 。 云南昆明人 , 云南大学中文 系副教授 , 文学博士 , 主要从 事中国现 当代文学研究。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备考:高考模拟作文审题立意练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备考:高考模拟作文审题立意练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高考模拟作文审题立意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汪曾祺在《谈一谈创作》里说:“作家与其作品中的人物有三种态度:一种是仰视的,另一种是俯视的,还有一种是平等的。

而我认为作家与人物要采取平等态度。

你不要有意去歌颂他,也不要有意去批判他,你只有理解他,才可能把人物写得亲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汪曾祺的创作观,由三句话构成。

第一句为是综述作家对作品中人物的三种态度:仰视、俯视、平等看待(平视)。

第二句和第三句话是汪曾祺自己的创作观,要平等看待(平视),不要用仰视与俯视的眼光来看待。

只有理解他,才能把笔下的人物写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汪曾祺所言是一种创作态度,又何尝不是一种为人处世的生活态度。

平等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一个崇高的社会目标。

《现代汉语词典》对平等的解释: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的待遇,泛指地位相等,如平等互利、男女平等。

而在英语语境中,“平等”一词一般被解释为相等、同等。

可见,平等的基本含义是社会主体能够获得同等的待遇。

平等是一种最好的视觉方式,是一种抛却杂念而显现出的真诚、纯洁的人生态度。

能认同自己与作品中的人物(也可看成是他人、社会、自然)的平等,不因身份地位差异而拜高踩低,是一种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自信力的考验,是以平等姿态交流、以平常心去品评人的格调与心性。

真正的平等应该是相互的,是精神共同在场的双向流动。

它表现为人与人,人与世界间的相互敞开、接纳、承认和包容。

它超越了给予与被给予,支配和被支配的狭隘,它拒绝疏离、控制和虚伪,呼唤理解、沟通与真诚。

平等一些,人与人之间就和谐一些。

平等能使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客观公正地认识他人与其他事物,历史和现实反复告诉我们,以偏概全、是非不分,盲目自大、盲目自卑,往往都源于不能平等相待。

汪曾祺谈小说创作

汪曾祺谈小说创作

汪曾祺谈小说创作汪曾祺谈小说创作我小时候没有想过写戏,也没有想过写小说。

我喜欢画画。

喜欢画,对写小说,也有点好处。

一个是,我在构思一篇小说的时候,有点象我父亲画画那样,先有一团情致,一种意向,然后定间架、画“花头”、立枝干、布叶、匀筋……;一个是,可以锻炼对于形体、颜色、“神气”的敏感。

我以为,一篇小说,总得有点画意。

引我进入小说创作之门的是沈从文先生。

我好象命中注定要当沈从文先生的学生。

在西南联大时,我选读了沈先生的三门课:“各体文习作”、“中国小说史”和“创作实习”。

我追随沈先生多年,受到教益很多,印象最深的是两句话。

一句是“要贴到人物来写”。

他的意思不大好懂。

根据我的理解,有这样几层意思:第一,小说是写人物的。

人物是主要的,先行的。

其余部分都是次要的,派生的。

作者要爱所写的人物。

沈先生曾说过,对于兵士和农民“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

“温爱”,我觉得提得很好。

他不说“热爱”,而说“温爱”,我以为这更能准确地说明作者和人物的关系。

作者对所写的人物要具有充满人道主义的温情,要有带抒情意味的同情心。

第二,作者要和人物站在一起,对人物采取一个平等的态度。

除了讽刺小说,作者对于人物不宜居高临下。

要用自己的心贴近人物的心,以人物哀乐为自己的哀乐。

这样才能在写作的大部分的过程中,把自己和人物融为一体,语之出自自己的肺腑,也是人物的肺腑。

这样才不会作出浮泛的、不真实的、概念的和抄袭借用来的描述。

这样,一个作品的形成,才会是人物行动逻辑自然的结果。

这个作品是“流”出来的,而不是“做”出来的。

人物的身上没有作者为了外在的目的强加于他身上的东西。

第三,人物以外的其他的东西都是附属于人物的。

景物,环境,都得服从于人物,景物、环境都得具有人物的色彩,不能脱节,不能游离。

一切景物、环境,声音、颜色、气味,都必须是人物所能感受到的。

写景,就是写人,是写人物对于周围世界的感觉。

这样,才会使一篇作品处处浸透了人物、散发着人物的气息,在不是写人物的部分也有人物。

论汪曾祺与意识流小说创作

论汪曾祺与意识流小说创作

论汪曾祺与意识流小说创作汪曾祺从20世纪40年代创作伊始,就借鉴西方现代派手法,大胆进行文体试验。

汪曾祺运用得最多的是意识流手法,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他的创作影响很大,所写的相当一部分小说都采用了意识流的手法。

汪曾祺对意识流手法的理论认识也别具一格,认为意识流不是理论问题,而是自然产生的。

汪曾祺还将西方意识流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相比较,认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意识流,实际上有两个“根”:一个是来自西方文学,一个则是来自于传统。

标签:汪曾祺;40年代;意识流小说汪曾祺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平津文坛“新写作”的后起之秀,他受西方哲学、文学思潮影响,大胆进行文体试验。

对西方现代派手法,汪曾祺运用得最多的是意识流。

1993年汪曾祺在回顾自己的小说创作时认为:“受西方文学的影响比较大。

……我是较早的,也是有意识的动用意识流方法写作的中国作家之一。

”①40年代,汪曾祺的小说《绿猫》、《小学校的钟声》、《复仇》等就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最早的意识流作品的代表。

“意识流”本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

它最早见之于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1884年)。

英国小说家梅·辛克莱在其文学评论文章中首次使用了“意识流”这个术语。

她肯定了英国小说家托洛塞·李查森在《人生旅程》序言中所提出的“女性现实主义”,要写“被沉思默想的现实”,“思想和信仰的真实”的观点,并把李查森的小说称为意识流小说。

这是英语文学批评理论中引进“意识流”概念的源头。

汪曾祺对意识流小说的认同与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汪曾祺在谈到英国文学时指出,“英国文学里,我喜欢弗·伍尔夫。

她的《到灯塔去》、《浪》写得很美。

我读过她的一本很薄的小说《狒拉西》,是通过一只小狗的眼睛叙述勃朗宁夫人的恋爱过程,角度非常别致”②;“我喜欢弗吉尼亚·伍尔夫那种如云如水,东一句西一句的,既叫人不好捉摸,又不脱离人世生活的意识流的散文。

汪曾祺《我的创作生涯》原文及赏析

汪曾祺《我的创作生涯》原文及赏析

汪曾祺《我的创作生涯》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汪曾祺《我的创作生涯》原文及赏析【导语】:我的创作生涯是汪曾祺写的一篇散文,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赏析吧我的创作生涯我生在一个地主家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 谈创作 汪曾祺 说“千万不要冷嘲”,这是对于生活的态度,也是写作的态度。

我在旧社会,因为生活的穷困和卑屈,对于现实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又读了一 些西方的现代派的作品,对于生活形成一种带有悲观色彩的尖刻、嘲弄、玩世不 恭的态度。

有的作家、评论家问我,小说 里边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说最重要的是思想。

思想就是作家对生活的看法、 感受和对生活的思索。

我觉得,小说的形成当然首先得有生活。

我比较同意老的 提法:“从生活出发”。

但是,有了生活不等于可以写作品,更重要 的是对这段生活经过比较长时间的思索,它到底有什么意义?写作要经过一个时 期的酝酿或积淀, 所谓酝酿和积淀, 实际上就是思索的过程。

有的人生活很丰富, 但他并没有成为一个作家。

我在内蒙认识一个同志, 这个同志的生活真是丰富。

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打过 游击,年轻时候从内蒙到新疆拉过骆驼。

他见多识广,而且会唱很多民歌。

草原 上的草有很多种,他都能认识。

他对草的知识不亚于一个牧民。

他是好饭量、好酒量、好口才,很能说话,说得很生动。

他说过很多有关动 物的故事 ,不像拉封丹写的寓言 式的故事.是生活里的故事,关于羊的啰、狼的啰、母猪的啰,他可以说很 多,但是他不会写作。

为什么呢?因为他不善于思索。

我觉得要形成一个作品, 更重要的是对于你所接触的那段生活经过长时期的思索。

有时候, 我写作品很快, 几乎不打草稿,一遍就成,但是我想的时间很长。

我写过一篇很短的小说《虐猫》,大约九百字,从一个侧面反映文化大革命 对人性的破坏,不但是大人你斗我、我斗你,连小孩子都非常残忍。

我最后写了 这几个孩子把猫放了, 表示人性还有回归的希望。

这个结尾是经过几年思索才落 笔的。

我还写过一篇小说,是写我在昆明见到的一个小孩。

那小孩未成年,应该是 学龄儿童,可他已挣钱养家,因为他家生活很苦,他老挎一个椭圆形的木桶,卖椒盐饼子西洋糕。

所谓椒盐饼子就是普通的发面饼子,里面和点椒盐,西洋糕就 是发糕。

他一边走一边吆喝卖,我几乎每天都听到他吆喝。

他是有腔有调的: “椒盐饼子西洋糕”, 谱了出来就是“556—6532”。

这篇小说我前后写了四次。

结尾是,有一天,这孩子放假,他姥姥过生日,他上姥姥家去吃饭,衣服穿 得干干净净的,新剃了头。

他卖椒盐饼子西洋糕时,街上和他差不多年龄的上学 的孩子都学着他唱,不过歌词给他改了:“捏着鼻子吹洋号”。

他跟 孩子们也没法生气。

放假那天,他走到一个胡同里头,回头看没有人,自己也捏 着鼻子,大喝了一声:“捏着鼻子吹洋号”。

写了以后觉得不够丰满,我就把在昆明所接触的各种叫卖声、吆喝声,如卖 壁虱药的、卖蚊香的、卖玉麦粑粑的、收破烂的,写了一长串,作为小孩的叫卖 声的背景。

这样写就比较丰满,主题就扩展了一些,变成:人世多苦辛。

很多人活着都是很辛苦的,包括这个小孩,那么小他就被剥夺了读书、游戏 的机会。

我的小说《受戒》,写的是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那篇小说的生活,是四十 三年前接触到的。

为什么隔了四十三年?隔了四十三年我反复思索,才比较清楚 地认识我所接触的生活的意义。

闻一多先生曾劝诫人, 当你们写作欲望冲动很强 的时候,最好不要写,让它冷却一下。

所谓冷却一下,就是放一放,思索一下. 再思索一下。

现在我看了一些年轻作家的作品,觉得写得太匆忙,他还可以想得 更多一些。

关于小说的主题问题 我在山东菏泽有一次讲话, 讲完话之后有一个年轻的作家给我写过一个条子, 说:“汪曾祺同志,请您谈谈无主题小说”。

他的意思很清楚,他以 为我的小说是无主题的。

我的小说不是无主题,我没有写过无主题小说。

我写过一组小说, 其中一篇叫 《珠子灯》 , 写的是姑娘出嫁第一年的元宵节, 娘家得给她送一盏灯的习俗。

这家少奶奶, 娘家给她送的灯里有一盏是绿玻璃珠 子穿起来的灯。

这灯应该每年点一回,可她这盏灯就只点过一次,因为她丈夫很 快就死了。

我写她的玻璃珠子穿的灯有的地方脱线了,珠子就掉下来了,掉在地 板上,她的女佣人去扫地,有时就可以扫出一些珠子,她也习惯了珠子散线时掉 下来的声音。

后来她死了,她的房子关起来,屋子里什么东西都没动,可在房门 外有时候能听到珠子脱线嘀嘀嗒嗒地掉到地板上的声音。

这写的就是封建贞操观 念的零落。

我的作品还是有主题的。

我觉得,没有主题,作品无法贯串,我曾打过一个比喻,主脑就好像是风筝 的脑线,作品就是风筝。

没有脑线.风筝放不上去,脑线剪断,风筝就不知飞到 哪去了。

脑线既是帮助作品飞起来的重要因素, 同时又给作品一定的制约。

好像我们 倒杯酒,你只能倒在酒杯里,不能往玻璃板上倒,倒在玻璃板上怎么喝?无主题就有点像把酒倒在玻璃板上。

当然,有些主题确实不大容易说得清楚。

人家问高 晓声他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他说:“我要能把主题告诉你,何必写小说,我 就把主题写给你就行了。

” 综观一些作家的作品,大致总有一个贯串性的主题。

比如契诃夫,写了那么 多短篇小说,他也有一个贯串性的主题,这个贯串性的主题就是“反庸俗 ”。

高尔基说,契诃夫好像站在路边微笑着对走过的人说:“你们可 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

这就是他总结的契诃夫整个小说的贯串性主题。

鲁迅 作品贯串性的主题很清楚,即“揭示社会的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

”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 他作品的贯串性主题是“民族品德的发现和 重造”。

另外,跟思想主题有关系的就是作家的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或者作品的社 会功能。

没有社会功能,他的小说能激发人什么?我是意识到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的。

有人说:我就是写我自己的,不管自己的作品在社会上起什么作用。

我认为 这是不负责任的。

作品产生的作用往往是不一样的,有的比较直接,有的比较间 接,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晦。

有的作品确实能让人当场看了比较激动,有 所行动。

比如解放区农村上演《白毛女》,人们看了非常气愤,当时报名参军, 上前线打敌人,给白毛女报仇。

这个作用当然就很直接。

但有很多小说从接受心理学来说, 起的作用不是那 么太直接, 就好像中国的古话“潜移默化”。

一个作品给人的思想情 绪总会有影响,要不就是积极的,要不就是消极的。

一个作品如果使人觉得活着 还是比较有意义的,人还是很美、很富于诗意的,能够使人产生一种健康向上的 力量,它的影响就是积极的。

尽管这是不大容易看得清楚的,这也是一种社会效 果。

我觉得,文学 作品 对人的影响就好像杜甫 写的《春夜喜雨 》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好像一场小小的春雨似 的,我说我的作品对人的灵魂起一点滋润的作用。

我很同意法国存在主义者加谬的说法,他说任何小说都是“形象化了 的哲学”。

比较好的作品里面总有一定哲学意味,不过层次深浅不一样。

但总会关连作者自己独到的思想。

如果说,一个作者有什么独特的风格,我说首 先是他有独特的思想。

但是,有的作品主题不那么明显,而有的主题可以比较明显,比较单纯。

现代小说的主题一般都不那么单纯。

应允许主题的复杂性、丰富 性、多层次性,或者说主题可以有它的模糊性、相对的不确定性.甚至还有相对 的未完成性。

一个作品写完后,主题并没有完全完成。

我们所解释的主题,往往 是解释者自己的认识,未必是作家自己的反映。

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 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这一千读者所解释的哈姆莱特都有它的道理,你 要莎士比亚本人解释,他大概也不太说得清楚。

所以说主题有它一定的模糊性。

林斤澜有一次讲话,说人家说他的小说看不明白,他说,我自己还不明白,怎么 能叫你明白?确实有这种情况,一个作者写完了以后,自己也不大明白。

为什么 说不确定性呢?你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也行。

主题的解释不能有个标准答案, 愿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

但是有一点,必须有你自己独到的理解,有一点你自己 感到比较新鲜的理解。

《红楼梦 》的主题是什么?现在也是众说纷纭。

有的说是四大家族的兴衰史,有的说 是钗黛恋爱的悲剧,你叫曹雪芹自己来回答《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他也可能 不及格。

下面讲语言问题。

我觉得小说以及其他文学作品, 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我这几年讲语言比较多, 人家说你对语言的重要性强调过多,走到极致了,也许是这样。

我认为小说本来 就是语言的艺术, 就像绘画, 是线条和色彩的艺术。

音乐, 是旋律和节奏的艺术。

有人说这篇小说不错,就是语言差点,我认为这话是不能成立的。

就好像说这幅 画画得不错,就是色彩和线条差一点;这个曲子还可以,就是旋律和节奏差一点 这种话不能成立一样。

我认为,语言不好,这个小说肯定不好。

关于语言,我认为应该注意它的四种特性:内容性、文化性、暗示性、流动 性。

语言的内容性 过去,我们一般说语言是表现的工具或者手段。

不止于此,我认为语言就是 内容。

大概中国比较早提出这问题的是闻一多先生。

他在年轻时写过一篇关于 《庄 子》的文章,有一句话大致意思是:“他的文字不只是表现思想的工具, 似乎本身就是目的。

”我认为,语言和内容是同时依存的,不可剥离的, 不能把作品的语言和它所要表现的内容撕开,就好像吃桔子,语言是个桔子皮, 把皮剥了吃里边的瓤。

我认为语言和内容的关系不是桔子皮和桔子瓤的关系, 它 是密不可分的,是同时存在的。

斯大林在论语言问题时说:“语言是思想 的直接的现实”。

我觉得斯大林这话说得很好。

从思想到语言,当中没有 一个间隔,没有说思想当中经过一个什么东西然后形成语言,它不是这样,因此 你要理解一个作家的思想,唯一的途径是语言。

你要能感受到他的语言,才能感 受到他的思想。

我曾经有一句说到极致的话,“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语言的文化性 语言本身是一个文化现象, 任何语言的后面都有深浅不同的文化的积淀。

你 看一篇小说,要测定一个作家文化素养的高低,首先是看他的语言怎么样,他在 语言上是不是让人感觉到有比较丰富的文化积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