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的艺术精神

合集下载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一、戏曲的概念和历史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戏剧形式,包含多个门类、多种风格。

它由歌唱、说白、杂技、舞蹈、音乐等元素组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早在唐朝时期,中国戏曲就开始有所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戏曲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文艺形式之一。

而自20世纪以来,戏曲经历了现代化、洋化等风潮,同时也受到了一些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是它的传统基调没有改变。

直至今日,戏曲仍然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艺术之家。

二、不同门类和风格1. 京剧京剧是中国最主要的戏曲门类之一。

它起源于北京市和周边地区,流行于北方地区。

京剧极其讲究唱、念、做、打等四大部分的协调和融合。

经过多年的发展,京剧的艺术水平和表现力得到了不断提高。

代表作品有《霸王别姬》、《窦娥冤》等。

2. 粤剧粤剧是中国南方的传统戏曲门类之一,以广东、香港为主要表演地区,所以也被称为广东戏。

在粤剧中,唱腔独特,表演技巧灵活多变,是一个大家庭风格的戏曲门类。

代表作品有《黄金龙》、《红楼梦》等。

3. 川剧川剧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特色戏曲,流行于四川、重庆等省市。

川剧的唱腔宏亮有力,表演细腻而又充满了激情和饱满感。

代表作品有《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4. 豫剧豫剧是河南地区的传统戏曲门类之一,流行于河南、山西、陕西等地。

豫剧的唱腔圆润婉转,表演风格清新朴实,充满了乡土气息。

代表作品有《水浒传》、《山海情》等。

三、戏曲的艺术价值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不容置疑。

首先,戏曲通过表演和表达,传播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伦理等方面的珍贵内容,具有很高的教育和文化价值。

其次,戏曲作为艺术表现形式,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演员需要掌握说唱、舞蹈、杂技、音乐等多种技能,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综合性和完整性。

最后,戏曲在表现主题时,多以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传说或现实生活为素材,是展现了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四、戏曲的现状与保护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文化多元化,戏曲的受众面临着下降的趋势。

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

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

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洗礼与磨练,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它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艺术、文化等各个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究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历史背景、类型特点、艺术精髓,以及如何对现代社会产生影响。

一、历史背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那时最流行的是“乐府”文学,通过音乐曲调和诗歌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叙事性、行动性、趣味性的艺术表现形式。

到唐朝时期,戏曲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而且与宗教、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紧密相关。

五代时期,单调的说唱艺术日益衰落,从而促使戏曲艺术得以快速发展,成为古代文化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二、类型特点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根据地区不同和表演方式的不同,分为京剧、豫剧、越剧、粤剧等不同的剧种。

每个剧种都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和表演方式。

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它的表演方式是以唱腔、曲调、唱腔做为主体,强调唱、念、做、打、舞等方面的全面表现,而且注重角色的心态表现和声音、肢体、面部的协调统一,表现个性和精神的高度统一,被称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国粹”。

豫剧:豫剧是中国河南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它与其他剧种相比,一般以表现简练、激烈见长,强调武戏和原生态的民间性格,表现出一种拙朴豪迈的艺术气质。

越剧:越剧是江南地区的一种传统剧种,也是“十大声乐”之一,强调唱腔和角色的形神兼备,但对于舞蹈和打击乐的表现却不是很强调,以叙事和人物形象塑造为其特点。

粤剧:粤剧是广东地区的传统剧种,它十分注重唱腔的音律和音效,还强调身段和动作的抑扬顿挫和舞蹈的艺术特色,是粤语地区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

三、艺术精髓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无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魅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它的艺术精髓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深刻的思想内涵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是一种充满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文化传统价值

中国戏曲文化传统价值

中国戏曲文化传统价值中国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传承着千百年来的传统价值观念。

中国戏曲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文化瑰宝,更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它蕴含着深厚的道德观念、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道德修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戏曲文化传统价值的第一重要特点是道德观念。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秉承着崇尚正义、宣扬善良的价值观念。

在中国戏曲中,很多剧目都以正义战胜邪恶为主题,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通过戏曲,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深厚内涵,从而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其次,中国戏曲文化传统价值体现在其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上。

中国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族精神。

在中国戏曲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礼仪的生动表现,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戏曲,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最后,中国戏曲文化传统价值还体现在其对审美情趣的培养上。

中国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表演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关注。

通过戏曲,人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总之,中国戏曲文化传统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道德修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中国戏曲文化传统价值,让它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戏曲传统文化介绍

戏曲传统文化介绍

戏曲传统文化介绍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宝贵遗产。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承凝聚了中国人智慧、情感和价值观的文化方式。

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音乐和舞蹈,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众,并成为了中国文化交流中重要的桥梁。

戏曲起源于古代宫廷音乐和民间歌舞,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多个剧种,如京剧、豫剧、越剧、评剧等。

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但它们共同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延续着中国人民的情感和思想。

戏曲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

演员通过艺术化的动作表演、音乐和歌唱的配合,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戏曲还注重形象塑造,演员能通过妆容、服饰和道具的运用,将角色性格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戏曲的表演艺术需要演员具备丰富的表演技巧和文化素养,他们不仅要能够唱、念、做,还需要具备精湛的身段功底和情感表达能力。

戏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它经常以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为题材,通过艺术再现的方式,让观众了解和思考历史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的变革。

戏曲也传递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

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关乎着中国文化的未来。

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戏曲,保护和传承戏曲,我们需要加强戏曲教育和推广工作。

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培养更多的新一代戏曲人才,推动戏曲艺术的创新与传播。

同时,加强对戏曲剧团和演员的支持和保护,提高他们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也是保护戏曲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总之,戏曲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瑰宝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刻的内涵和感人的表演,打动着世界各地的观众。

继承和发展戏曲传统,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弘扬戏曲文化,让这一宝贵的传统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夺人心魄的光彩。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是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

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需要弘扬戏曲精神。

戏曲精神是指戏曲艺术中所呈现的中国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例如崇高的情操、深沉的人生观、正义和道德观念等。

传承戏曲精神可以通过加强对经典剧目的演绎和创作,以及培养戏曲艺术家的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来实现。

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需要加强戏曲教育和培训。

戏曲教育是培养和选拔戏曲人才的重要途径。

要加强戏曲专业教育的质量和实效,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戏曲知识和技能培训。

同时,也要开展普及性的戏曲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戏曲艺术中来。

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需要积极探索戏曲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方式和途径。

戏曲作为传统艺术形式,面临着现代社会的挑战和变革。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创新剧本和舞台表演形式,打破传统的界限,吸引更多的观众,提升戏曲艺术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还需要政府、社会和民众的共同努力。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支持戏曲艺术的发展和传承;社会组织和文化机构可以加强戏曲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民众可以通过参与观赏戏曲演出、学习戏曲知识等方式来支持戏曲文
化的传承。

总之,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

只有通过扎实的工作和创新的尝试,才能使戏曲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传统戏曲的音乐精神

中国传统戏曲的音乐精神

2012年第9期山东社会科学No.9总第205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5中国传统戏曲的音乐精神张慧(济南大学音乐学院,山东济南250022)[摘要]中国传统戏曲在近现代文化艺术变革中走向式微,其艺术精神遭到误读甚至误解。

与近代在译介和学习西方戏剧基础上产生的现代话剧不同,传统戏曲并不像话剧那样单纯讲求故事叙事与真实再现社会生活,而是注重以“歌舞表演故事”。

戏曲中的音乐、诗歌和舞蹈作为表现手段的独特性和它们各自独立的审美存在使得戏曲更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其中的音乐(曲)性质,在传统戏曲中占有重要和特殊的位置,这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客观存在。

[关键词]中国传统戏曲;歌舞表演故事;音乐精神[中图分类号]J82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9-0093-03晚清以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几个照面,就逐渐败下阵来,随之面对西方文化皆仰视之。

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切推倒重来,对西方文化的推崇与对传统文化的贬抑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五四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刻意排斥在当时不破难立的情况下,的确情有可原,但是它所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以中国传统戏曲而言,比如以西方强调戏剧表演要真实反映现实的“第四堵墙”理论来衡量传统戏曲,中国传统戏曲几乎称不上是戏剧;以西方戏剧“冲突论”来评价中国传统戏曲,有许多传统戏曲根本没有“冲突”而难以成为戏剧;以西方的悲剧理论打量中国传统戏曲,中国便没有悲剧了……当然,五四一代的人,他们从传统走出来,对于传统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的批判和否定是特定时代不破难立的社会环境使然。

但是,后学者既没有五四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更无暇检视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的内在理路,他们只是以近百年的传统为传统,正所谓无知者无畏,面对传统文化更加浮躁更加无所顾虑,由是积非成是,以致谬种流传,波及更为广大的读者受众。

古代中国戏曲中的历史意义与人文精神的传承

古代中国戏曲中的历史意义与人文精神的传承

古代中国戏曲中的历史意义与人文精神的传承1. 引言古代中国戏曲是一种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具有娱乐性,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意义和人文精神。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古代中国戏曲中所体现的历史意义和人文精神,并说明其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

2. 历史意义的传承2.1 反映时代背景戏曲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

通过剧中人物、故事情节等元素揭示出社会风貌和历史事件,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过去。

2.2 保存历史记忆许多戏曲作品以真实或虚构的方式记录了重大历史事件和名人故事,成为保存历史记忆的重要渠道。

这些作品可以为后世提供珍贵的资料和参考,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古代历史,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2.3 传承文化传统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合了音乐、舞蹈、戏剧以及文学等元素,通过观赏和演绎传播着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戏曲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的重要载体。

3. 人文精神的传承3.1 高尚道德观念在古代中国戏曲中常常赋予主角真善美的形象,强调高尚的道德观念。

通过塑造这些角色并展示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所坚持的原则与品质,戏曲积极地引导人们追求正义、善良与道德。

3.2 弘扬民族精神戏曲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表达精神内涵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它能够概括和体现中华民族的情感、智慧、精神风貌等,不仅弘扬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也对塑造社会共同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3.3 传递人生智慧古代中国戏曲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通过角色的表演和故事情节的展开,传递给观众宝贵的人生经验和启示。

这些智慧包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面对挑战、追求理想等方面,对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4. 传承与现代价值古代中国戏曲虽然产生于古时期,但其历史意义和人文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

通过对古代戏曲的学习和研究,在当下社会背景下创造出新的舞台呈现方式和解读方式,并结合现代文化元素进一步丰富戏曲艺术,使之更好地与现代观众产生共鸣。

京剧的意义和魅力

京剧的意义和魅力

京剧的意义和魅力
京剧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中的一种,源于明代的杂剧。

京剧的意义和
魅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传承历史文化:京剧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元素,如官场、
家庭、恋爱、军事等,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中华
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京剧的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艺术表现形式:京剧的表演形式有唱、念、做、打四个基本技艺,
表演者需要集多项技能于一身,其中尤以其独特的唱腔、化妆和动作演绎,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和感性的享受。

3.建立民族精神:京剧的歌、词、曲、舞,不仅仅是为了展示一种演
艺形式,更是为了彰显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

京剧凝结着南北文化的糅合,蕴含着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等多种文化内涵。

4.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京剧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已经
成为了中国文化海外推广的重要方式之一。

京剧在世界各地都拥有着大量
的爱好者和学习者,有助于扩大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总的来说,京剧的意义和魅力在于,它既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又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部分,而且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艺术内涵,对弘
扬中国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
积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戏曲的艺术精神中国几千年的诗歌,本身又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传统的诗歌,从早期四言的诗经,到东汉末年的五言诗,从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再到盛唐诗歌,从宋词再到元曲,这种广义的诗歌成为明清以前中国文学的主流,诗歌语言与口语事实上在不断的接近中,但每一次接近之后,又渐渐离开,这口语的离与合便标志着诗坛的新生与衰老。

比如,唐代以后,宋代诗歌随着自身的程式化和文人的老化而走向衰落,宋词作为一种崭新的诗歌(广义上的)形式出现并发扬光大,和诗歌相比,宋词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散文化。

而元曲更是由宋词的语言俚俗化和散文化演变而来,元代“散曲”之“散”就是指曲词的口语化和散文化,这种口语化和散文化说明元曲已经无法像传统诗歌那样通过语言概念达到美学意义上的诗性超越。

失去了凭藉自身语言超越现实的活力时,散曲中的隐逸成分便成为替代品,所以说从散曲过渡到元杂剧,其叙事和故事性的加强是自然而然的,但是,这种叙事仍然是诗歌的叙事而非日常生活语言的叙事。

也就是说,散曲无论如何“散”,仍然是诗,而非叙事文学中的日常用语,从诗经一直到散曲,其语言的发展变化是巨大的,但这变化仍然是“诗歌”文体内部的变化。

元散曲进而发展到杂剧,成为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其诗性语言特征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不是从表演的角度而是从脚本的角度看传统戏曲,那无疑更像是词而非戏曲。

传统戏曲中的这些曲词,比比皆是,如果我们把它们单独拿出来和宋词比较,非常相近,甚至有些本身就是词。

它们和戏曲中的说白共同构成了戏曲的脚本。

这些曲词在戏曲脚本中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它们本身就是构成戏曲脚本的主体部分,这和作为叙事文学的小说以诗词作为表现手段不一样,比如《红楼梦》中古典诗词非常多,但它仍然是以古白话叙事为主;也和西方戏剧或是五四以来的话剧不一样,后者人物语言主要是以模仿、反应现实生活的日常用语。

因此就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传统戏曲脚本以诗词为主,怎么讲述故事?实际上,传统戏曲讲的故事更多是一个故事大概,或是类型化的故事,它的目的不在于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这和西方戏剧通过注重生活细节和细节真实的表演来反映和再现生活是不一样的,是两种不同的审美情趣。

传统戏曲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讲故事的目的是为了抒情,或者说抒情在传统戏曲中处于更为重要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故事往往与诗歌和音乐一样,是为表达情感服务的,这与整个传统艺术精神相一致。

因此,“以歌舞演故事”,剔除受西方戏剧理论的影响,传统戏曲应该理解为以歌舞表演故事,歌、舞以及故事都是服从于戏曲抒情需要,而非像西方的戏剧讲究故事的情节和冲突,讲究真实再现社会生活。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西方戏剧理论中的“三一律”、“第四堵墙”与中国传统戏曲“四折加一楔子”有着多么遥远的距离。

音乐在传统戏曲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所谓“戏曲”即是“戏”和“曲”,前者是指故事,后者是指音乐。

传统戏曲以歌舞表演故事,这“歌”即指诗歌,就是诗和音乐。

王骥德《曲律》云:“唐之绝句,唐之曲也,而其法宋人不传。

宋之词,宋之曲也,而其法元人不传。

以至金、元人之北词也,而其法今复不能悉传。

是何以故哉?国家经一番变迁,则兵燹流离,性命之不保,遑习此太平娱乐事哉。

今日之南曲,他日其法之传否,又不知作何底止也!为慨,且惧。

”③作者把唐诗宋词元曲称作“曲”,也即是音乐。

中国古代诗乐不分,诗和音乐就像一个钱币的两面,比如诗经既是诗同时也是音乐。

正因为如此,对于传统戏曲的欣赏,观众一般都习惯说“听戏”;今天我们看到传统戏曲多以折子戏演出,而较少对一出戏作完整的演出,原因就在于演员和观众重视的是音乐而非故事。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戏曲中的音乐,并非仅仅是指戏曲中唱的部分,戏曲中的“说白”也是音乐性的。

传统戏曲讲究“唱”、“念”、“做”、“打”,“念白”其实就是旋律简单、没有伴奏的唱,演出中常常由“唱”带“念”,由“念”转“唱”,但这“念”绝不等同于话剧中的对白,其同样是具有节奏感的“音乐”,是具有节奏性、旋律性、音韵性的音乐语言,只是相对而言,它的音乐抒情感染力要弱于“唱”。

戏曲中的“唱”或“念”,所表现的一般是剧中人的对话、自言自语或内心独白。

尽管在表现形式上有“唱”、“念”之分,但就每一个角色而言,它都是同一个剧中人在“说话”;就整部戏的众多角色而言,则是互相有着交往的若干剧中人彼此间在“说话”。

这当中,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人是惯于用与生活语言形态迥异的音乐化的声乐语言———“唱”来“说话”的④。

这也是戏曲演员讲究字正腔圆的原因,和话剧演员的要求并不一样。

话剧中的对白强调模仿现实生活、讲求真实的人物对话,与此相比,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念白”可谓“不是人话”,它是高度程式化的诗性语言。

今天的观众感觉传统戏曲中的对白是“拿腔捏调”,实际上,我们不会把唐诗、宋词作为日常口头表达语言来审视,但是却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日常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待戏曲中的“念白”,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一个世纪以来西方话剧传统影响所致。

那么,传统戏曲“以歌舞表演故事”,怎么样用“歌”演绎一个故事?音乐在其间的作用又是什么呢?音乐就其本质而言是情感激化的产物,歌咏之声表达的情志不是常规逻辑语言的叙事、达意、说理,而是用变化的音阶、节奏、旋律所组成的音乐语言来宣泄情感,是情感的直接语言。

因为“凡属人类,不论他是到了怎样的文化程度,遇着说出来的话不能够满足他的内界要求的时候,他总是会由内界发出一些声响来,或欢笑、或愁叹,这些由人们内界发出来的自然的声响,就是音乐的元素,音乐是用来补救说话的缺乏的一种语言。

”⑤音乐的长处在于描绘情感,描绘文字难以描绘的情感。

因此当高度抽象化的语言符号难以表达感情时,音乐的补充随即开始。

所以美学家们指出:“歌词配上了音乐以后,再不是散文或诗歌了,而是音乐的组成要素。

它们的作用就是帮助创造、发展音乐的基本幻象,即虚幻的时间,而不是文学的幻象,后者是另一回事。

……歌曲绝非诗与音乐的折衷物,歌曲就是音乐。

……当一个作曲家为一首诗歌谱曲的时候,他把这首诗变成一支歌,原诗就不复存在了。

这就是为什么肤浅的、伤感的抒情诗也能像那些不朽的诗作一样成为好的歌词。

”⑥这一原则,当然也适用于戏曲中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有些唱词粗俗鄙陋、文理不通,但在戏曲演出中竟会深受观众欢迎的原因。

其实,音乐在整个戏曲演出中固然为整出戏的主旨服务,但音乐本身的艺术性和可欣赏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以至于在“以歌舞表演故事”的戏曲中,观众在欣赏它通过剧情所塑造的人物、所反映的生活之外,还经常把更多的注意力倾注于赏鉴演员歌喉的优美。

有些地区在生活用语中,把欣赏戏曲演出叫做“听戏”就是这个原因。

再有,折子戏的演出和欣赏也非常有力地说明这一点。

在折子戏中,观众对音乐的欣赏和重视肯定超过对整出戏的故事情节的关注。

就好比今天的大型音乐节目“同一首歌”,即使我们把一台节目中所有演员的音乐组成一个具有文学性的故事,我相信观众还是非常清楚这是音乐会而非看电影。

与戏曲语言的诗化、音乐化相对应,传统戏曲表演中的动作也是高度程式化、舞蹈化的。

传统戏曲的诗化、音乐化决定了戏曲不是以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而表演故事,而是以抒情表意为主,与戏曲中的诗歌、音乐一致,表演者的动作也是高度程式化、舞蹈化的。

在“以歌舞表演故事”的传统戏曲中,舞蹈和音乐的功能与地位相似。

首先,戏曲中的舞蹈要服从于戏曲“表演故事”的需要,舞蹈在戏曲中以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诗歌、音乐一起共同“表演故事”。

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符号,动作的程式化既是戏曲艺术长时期以来的积累,也是形体语言在“三尺舞台”上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就像经过符号化的语言文字得以成为交流的工具一样,动作如果不尽可能地程式化也绝无可能承担传统戏曲中如此高密度的信息传递。

戏曲中的舞蹈与动作的程式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舞蹈有着自己的表现方式,它与音乐、诗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内既紧密结合又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礼记》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同时他们也认识到,“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

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⑦古人对诗乐舞的审美认知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认识戏曲中舞蹈的地位和重要性。

既然传统戏曲以诗歌、音乐和舞蹈作为表现手段,就要遵从诗歌、音乐和舞蹈自身作为艺术的存在方式和内在规律。

就像莱辛在批评《拉奥孔》时指出的那样,受自身艺术形式影响,雕塑《拉奥孔》所反映希腊神话中拉奥孔的痛苦和荷马史诗对此的表达是不一样的。

因为二者使用的艺术材料不同,艺术表现美的可能性和方式也就有着很大的不同。

雕像所表现的拉奥孔不像在荷马史诗里那样痛极大吼,是因为雕刻的物质的表现条件在直接观照里显得不美(在史诗里无此情况),因而雕刻家(画家也一样)须将表现的内容改动一下,以配合造型艺术由于物质表现方式所规定的条件。

这是各种艺术的特殊的内在规律,艺术家若不注意它,遵守它,就不能实现美,而美是艺术的特殊目的⑧。

同样,产生于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方话剧相比,一个是以“歌舞表演故事”,一个是通过模仿现实生活的语言和动作力图再现生活,其间的距离恐怕不亚于雕塑和史诗之间的差异。

其次,戏曲中的舞蹈本身就是一个自足的审美对象,具有独立的形式审美因素。

戏曲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高度程式化的,作为一种表现手段,这些程式化的动作一招一式都有着丰富的含义,和现实生活有着明显区隔,因而不能用现实生活的动作去作简单理解。

同时这些动作又充分发挥着它们在形式美方面的优势,给人们提供有价值的审美享受。

在一些情况下,戏曲内容与舞蹈二者应是互相结合,有机统一。

但并非绝对的以内容为主、形式只能服从内容;或形式的价值只在于表现内容、为内容服务。

事实上,在戏曲表演中,也允许、或应当让形式的美占据主导地位,而暂时少顾及内容方面的意义。

这是在戏曲创作与表演的实践中被证实的,比如梅兰芳就认为“人们在欣赏戏曲时,除去要看剧中的故事内容而外,更着重看表演。

……群众的爱好程度,往往决定于演员的技术。

”⑨梅兰芳所指出的群众欣赏戏曲既“着重看表演”,又“看剧中的故事内容”,并着重强调“演员的技术”的作用,非常符合戏曲表演艺术的实际情况。

传统戏曲以歌舞表演故事,音乐和舞蹈在演绎一个故事的同时,也展现各自的独特审美价值,这种美学取向在明清以后的戏曲发展中越来越清晰。

明清戏曲自洪升和孔尚任以后,传统戏曲逐渐自“文学的时代”进入“演员的时代”,观众欣赏的重点不再是她的文学性故事性,而是演员的色艺,传统戏曲进入只有演员没有作家的时代。

进入演员时代的中国传统戏曲,有名的演员大都有自家的保留节目,观众多有固定的票友,吸引观众的与其说是那些个一演再演的老套故事,毋宁说是名角演员的唱腔和表演,这和欣赏以讲求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的话剧截然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