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儒_法家思想与西方管理心理思想的比较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哲学家和他们的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哲学家和他们的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哲学家和他们的思想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拥有众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这些著名哲学家不仅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哲学史贡献良多。

他们的思想与哲学理论在各个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塑造了中国传统思维和价值观。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几位著名哲学家以及他们的思想。

【段落1: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又称孔夫子,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的思想被后世称为“儒家思想”,对中国及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德”,强调通过教育培养人们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提倡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基石。

【段落2:庄子】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主张“自由无为”和“自然无为”。

庄子的思想被合称为“道家思想”,强调人应该遵从自然的变化,摒弃功利的追求,去追求身心的自由和内心的安宁。

庄子的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寓言和幽默,给予读者独特的启示和思考。

【段落3:墨子】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主张“兼爱非攻”。

墨子的思想被称为“墨家思想”,强调实践和实用主义。

墨子主张爱和公平的普世价值观,反对战争和压迫。

他提倡技术发展和实用主义,对于冶铁和光学等技术有深入的研究,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段落4:荀子】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治哲学家之一。

荀子的思想被称为“法家思想”,主张政治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

他认为人性本恶,强调国家的良好秩序和社会伦理的重要性。

荀子的思想对于中国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段落5:老子】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主张“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

老子的思想被称为“道家思想”,强调人应该追求心灵的宁静和与自然的和谐。

法家思想总结评价

法家思想总结评价

法家思想总结评价法家思想总结评价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种重要学派,也是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史上最有实用性和政治性的学派之一。

法家代表了统治者的利益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其核心原则是法治,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国家的治理。

下面将对法家思想进行总结评价。

首先,法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以法治代替德治。

在法家看来,人性本恶,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会做出不道德的事情。

因此,依靠道德教化和行为规范很难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相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能够通过明确的规定和严格的惩罚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

法家认为国家应该设立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通过法律和刑罚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者的权益。

这一观点体现了法家思想的实用性和现实主义。

其次,法家思想强调集权和重视国家利益。

法家认为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国家的根本目标是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为了实现国家的利益,法家主张集权和专制统治。

法家着眼于国家全局,注重制度和法律的建设,目的是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法家思想在尊重国家的角度上强调了国家利益的维护与最大化,体现了法家思想的功利主义和权谋性。

再次,法家思想注重实践和客观规律。

法家认为治理社会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对策,不拘泥于空洞的理论和虚无的道德准则。

法家思想强调通过实践和经验总结来获取治理社会的智慧,尽量减少主观臆断和意志干预。

法家重视客观规律的发现和利用,通过了解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心理,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控制措施,以实现治理的目标。

最后,对于法家思想的评价是复杂的。

一方面,法家思想的实用性和现实主义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和政治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法治观念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另一方面,法家思想强调权威和集权,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缺乏关注,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专制统治。

同时,法家思想对人性的悲观看法也有一定偏颇,忽略了人的善良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总而言之,法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种重要学派,强调法治、集权、实践和客观规律,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和政治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学科思想史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学科思想史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学科思想史知识教育学科思想史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通过学习教育学科思想史,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深入掌握教育方法与教育原理,提升教学水平与教育素养。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以及中国教育思想等方面,探讨教育学科思想史的重要性与应用。

一、古代教育思想1.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等。

儒家强调礼仪、道德与人伦关系,注重孝道、义理,对于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重要影响。

道家注重个体修身养性,强调自然而无为的境界。

墨家则提倡平等教育,鼓励普及教育,倡导兼爱和利益最大化。

2. 西方古代教育思想西方古代教育思想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教育思想,以及基督教的教育理念。

古希腊罗马时期,教育被视为人类获得智慧、德育和知识的重要途径。

基督教的教育理念则强调人的尊严、爱和关怀,重视个体的内在品质和灵魂成长。

二、现代教育思想1. 进化主义教育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化主义的教育思想在欧美诞生并影响深远。

进化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应促进人类个体的全面发展,强调适应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的能力培养。

此外,进化主义还倡导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重视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

2.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20世纪初期,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迅速兴起。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实用性和功能性,关注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实用主义者认为学校应通过培养实用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有用之人。

三、中国教育思想1. 新教育思想20世纪初,中国新教育思想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蔡元培等。

新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倡导培养独立人格和自主思考能力,提倡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2. 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进入社会主义教育时期。

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劳动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中西管理思想比较ppt

中西管理思想比较ppt

中国管理思想重视实践的经验和智慧,认为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管理的精髓。
西方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强调科学
西方管理思想强调科学的方 法和工具,认为只有通过科 学的方法和工具,才能更好 地理解和解决管理问题。
强调理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西方管理思想强调理性的思 考和决策,认为只有理性的 思考和决策才能避免错误的 判断和决策。
战略管理
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竞争优势 ,通过制定战略规划实现企业的 长期目标。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战略管理思想启示企业应具备前 瞻性和战略眼光,从全局角度规 划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05
中西管理思想的比较与 融合
中西管理思想的异同点
文化背景
中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 谐统一;而西方文化以基督教和科学思想为主导,强调个 人自由、独立和竞争。
西方管理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
科学管理
以效率为核心,通过科学的组织 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 益。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科学管 理思想启示企业应注重工作流程 的优化和规范化,提高生产效率 和产品质量。
行为科学
关注人的行为和心理,从社会学 、心理学角度研究管理问题。在 现代企业管理中,行为科学思想 启示企业应重视员工的需求和心 理,采取激励措施,提高员工的 积极性和创造力。
全球视野
中西管理思想的融合拓宽了全球视野,使得管理 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差异和挑战。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7
中西管理思想在当代的 启示与影响
中西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 战略视角:中国管理思想强调宏观战略眼光,注重长远规划,而西方管理思想则强调微观细节,关注数据 分析和流程优化。现代管理中应结合两者优点,既关注长远规划,又注重细节执行。

汉朝铁骨铮铮的法家思想

汉朝铁骨铮铮的法家思想

汉朝铁骨铮铮的法家思想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涌现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儒家和法家了。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道德,注重礼教和人伦关系,而法家思想则是以法律为核心,强调法治和利益的平衡。

本文将重点介绍汉朝铁骨铮铮的法家思想。

一、法家思想的兴起汉初社会处于一个混乱时期,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治理难度极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便是推广法家思想,将法家的一些观点和原则融入到了国家制度和政策中。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家思想才得以兴起和广泛传播。

二、法家思想的主要思想1. 法律至上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权威和地位,认为法律是治理社会的基础。

在法家看来,只有大家都遵守一定的法律规定,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2. 利益最大化法家思想的另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利益最大化。

法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

在法家看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可以通过调动人们的自私心理来实现,只有让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能力,追求自身的利益,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3. 管理人性法家思想认为,人性本恶,难以管理。

因此,法家提出了一些管理人性的方法,比如刑法惩罚、奖励机制、等级制度等等,通过这些手段来调整人们的行为和心态,从而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4. 德育与法治相辅相成法家思想并不否定道德和德育的作用,法律和德育是相辅相成的。

法家认为,在实践中,德育和法治可以互相促进,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三、法家思想的成就和局限法家思想在汉朝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法家思想强调了法律的权威和地位,促进了封建社会的转型和发展。

其次,法家思想推崇利益最大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此外,法家思想在管理人性、调整社会秩序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法家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法家思想强调法律,但并没有重视道德和伦理。

其次,法家思想的利益观念过于强调自身的利益,缺乏对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的认识。

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11)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文化大革命”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影响进一步减弱。
(1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界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同时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
7.明朝: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二)对道家思想的认识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状态;《道德经》包含有辩证的思想,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成为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的社战国初期鲁国人墨翟创立墨家学派。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墨家的思想符合平民的利益,是进步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五)进步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1.战国:荀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2.东汉:王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思想家,代表作是《论衡》,他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鬼论,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人死不为鬼”。
3.南朝:范缜著《神灭论》,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大发展。
4.唐朝:柳宗元认为天地没有意志,不可能赏罚,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人类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并非“圣人”所定。刘禹锡探索天与人的关系,认为天与人各有其特点,“人能胜乎天者,法也”。他说当是非颠倒、法制不行时,人们就不得不把一切归之与天命了。

古代儒、法家思想与西方管理心理思想的比较

古代儒、法家思想与西方管理心理思想的比较

古代管理思 想与 西方 管理 心理 思想的比较 , 可启发我 国管理者在 已有的管理思 想和 策略 中融入 西方的管理心 理思
想 , 形 成 适 合 我 国 国情 的 管 理 理 论 。 以 中 图分 类 号 : C 3— 5 B 2 9 0 ;2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 4 7 ( 07 0 09 0 0 9— 4 4 2 0 )4— 0 6— 4
用 。 即使 生存 受到威 胁 , 体也 当 “ 主 无求 生 以害 仁 ,
二、 以韩 非 子 和 商鞅 为 代 表 的 先 秦 法家 “ 性本 恶 ” 人性 假 设 及 其 崇 尚法 的 治 的 思 想 与 马 斯 洛 关 于 人 的 需 要 层 次 理 论
“ 人 莫 贵 乎 生 , 乐 乎 安 ”( 苟 子 集 解 ・强 故 莫 《 国篇第 十六 》 , ) 即是说 生存 和安 全 是人 生 的第 一需
c ne t no eC n c ns epeQnp r dac rswt a dsme ht ies rm tew s r o cpi fh o u i i i t r— i e o cod i n o w a df r f et n o t f a m nh i h o h e
是一 切社 会关 系 的总和 ” 的论断 以及 霍 桑试 验 中的
管理思 想对我 国封建社 会产生 了深远影 响 。
班 图拉 、 推尔 倡导 了一场 强调 社 会 学 习 的行 为革 罗 命 , 期 行为 主义 者 只强 调 客观 行 为 的基 础 上 引 在前
入 了观 察学 习 、 交互 决定 论 , 内控 、 外控 两 种 控 制 点 等 一 系列 理论 , 问题 的核心 转 移 到社 会 环 境 对 人 把 性 的影 响 以及人 在 环境 中学 习 的 主动 性 上来 , 与

管理心理学第二章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历史发展

管理心理学第二章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历史发展
管理心理学第二章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 想历史发展
诸子百家中,儒、道、法三家对后代产生 了较大的影响。
儒家倡导人本、明德、中庸、修己立人。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讲究法、术、势相 结合,在管理的制度、技巧、权威等方面提出了 不少见解。 道家管理心理思想的主要精神是以“道” 为中心,讲求“无为而治”,偏重与对管理的规 律、方式和艺术的探索 。
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得到充分的发展,汉代 董仲舒将儒家学说定为独尊,并将之逐步体系化,成 为社会主流思想。这一时期,管理思想,尤其是人力 管理思想逐步精细化。从《吕氏春秋》、《淮南子》、 《论衡》,到三国时期曹操、诸葛亮以及刘劭的《人 物志》,再到魏晋时期的玄学、北齐颜之推的《颜氏 家书》等的理论中都包含了丰富的管理心理思想。
1、强调天人合一。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易传·文言》
2、彰显变易。 《系辞》曰:“一阖一辟谓之变。” 。《周易》作为一个系统, 是动态、开放的系统。这个系统,实际上就是现代管理所谓的动态系统。
3、强调进德修业《易传》反复强调学问思辩、进德修业,挖掘人的德性。为 了实现管理的最终目标,管理者应具有宽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德修养。例 如乾卦强调在成为最高管理者之前后要采取的不同决策;坤卦和泰卦说的 是内刚外柔的品行和宽厚远大的胸怀;中孚卦说的是管理者具备的诚信品 格;谦卦说的是管理者应具备中谦和退让的品德;比卦、同人卦、观卦和 咸卦说的是管理者应当亲比下民,体察民情,关心民众疾苦,有的放矢, 制定相关策略,实现宏大的管理目标等。
管理心理学第二章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 想历史发展
第二章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 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历史发展 二、形成阶段 时期:先秦时期,这一时期既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开 端,也是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产生和奠基时期。 特征:各种管理心理学的思想百家争鸣,是管理心 理学的发展空前繁荣的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8月J OURNAL OF SOUTHWEST JI A OTONG UN I V ERSI TYA ug .2007第8卷 第4期(Socia l Sciences)V o.l 8 N o .4收稿日期: 2007 03 20作者简介: 张国琼(1980-),女,四川广安人。

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管理心理学研究。

E m a i:l qiong_zgq @126.co m 。

古代儒、法家思想与西方管理心理思想的比较张国琼,陈 果(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64)关键词: 儒家思想;法家思想;管理心理;管理思想摘 要: 先秦儒家 人性本善 的假设及其 以人为本 的思想与西方某些管理心理思想不谋而合又有些许差异,以韩非子和商鞅为代表的先秦法家 性本恶 的人性假设及其崇尚 法治 的思想与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颇有共通之处,融合了法家管理理念的儒家思想与布莱克和莫顿的管理方格理论可谓异曲同工。

通过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心理思想的比较,可启发我国管理者在已有的管理思想和策略中融入西方的管理心理思想,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 C93-05;B2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9-4474(2007)04-0096-04Co mparison bet ween t he Thought of Ancient Confucianis m and LegalistsandW esternM anage m ent Psychology Thought Z HANG Guo qiong ,CHEN G uo(School of Public Ad m inistration ,S ichuan University,Che ngdu 610064,China )K ey w ords :Con f u cian is m;legalist though;t m anage m ent psycho logy ;though t o fm anage m ent Abstract :The assum ption o f or i g i n al goodness of hum an nature and the peop le oriented conception o f the Con f u c i a n is m i n the pre Q in period accords w ith and so m e w hat d iffers fr o m t h e w ester n m anage m ent psychology t h ough.t The assum ption of or i g i n al ev il o f hum an nature of the Lega li s ts represented by H an Fe izi and Shang Yang and their idea o f r u le by la w correspond w ith M aslo w s theory o f h ierarchy of needs .The Confucianis m w ith the Lega listm anage m ent concepti o n has si m ilariti e s w it h B lake and M outon s m anage m ent g ri d theory .The co m parison bet w een Chinese ancientm anage m en t thought and w estern m anage m ent psycho l o gy can inspire Ch i n ese m anage m ent personnel to i n tegrate the w estern m anage m ent psycho l o gy thought i n to the m anage m ent thought and strategy o f China so as to for m the m anage m en t theory in li n e w ith Ch i n a s specific situation .一、先秦儒家 人性本善 的假设及其 以人为本 的思想与西方某些管理心理思想儒家思想被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国之道,同时孕育了这一时期的繁荣。

回顾儒家思想对统治者的启示,其核心无非在于 以人为本 ,即把社会的最大组成部分!!!个体的人作为制定、实施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我国儒家思想与西方某些强调人性的心理学观点不谋而合而又有些许差异。

下面将儒家思想分为早期及后期两个阶段,分别与西方的某些管理心理思想相比较。

1.以孔孟为代表的早期儒家代表人物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对人的划分及相应的管理措施先秦时期的儒家对作为主体的人作了三种划分,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思想∀1#:(1)对主体个体性存在的管理。

强调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学习达到这个目的的必要性。

孔子第4期张国琼古代儒、法家思想与西方管理心理思想的比较说: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即是说人是有意志、能思想的,通过努力,客观规律可以为人所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等,都是强调学习可以使主体由自在的蒙昧状态走向自为的理性状态。

(2)对主体社会性存在的管理。

强调 忠与 和的思想。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把社会化人格的塑造提到应有的地位,与后来马克思关于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以及霍桑试验中的人际关系理论颇有相通之处。

(3)对主体精神性存在的管理。

精神性存在即意识,对主体的外在行为有决定性作用。

孔子认为人的精神性存在应以诗、乐、礼、义等为主要内容: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并认为精神性存在独立于物质存在并高于物质存在,对主体行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即使生存受到威胁,主体也当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被誉为美国心理学之父的威廉%詹姆士(1842~1910)将自我划分为经验的自我(即 被动我,指一切被知晓的关于 我的东西)和纯粹的自我(即 主动我,指去知晓一切的那个东西),又将经验的自我划分为物质的自我、社群的自我、精神的自我∀2#。

詹姆士对经验自我的划分与早期儒家代表人物对人的三种存在的划分相对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格恒同感∀2#等概念,为美国心理学关于人格的讨论奠定了基础。

2.儒家后期代表人物荀子 人之性恶的假设及其 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与西方行为主义者后期的社会行为学习理论相对于孔孟以 人性本善为基础的对人的三种存在的划分,儒家后期代表人物荀子提出了 人之性恶的假设,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其管理思想。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荀子%性恶&)。

这里的 性指人的天赋、本质﹐亦即人的自然属性; 伪指人的社会属性,指人在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行为准则。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是恶的,但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而去恶变善,因而他主张 化性起伪,强调后天的教育、管理对人性的改造。

基于这种理论,荀子特别强调建立严明的组织秩序,明确规定人们的名份、职位、等级、地位(相当于现代管理中所说的组织的建立、群体的分工以及角色的认可)。

继孔子将人分为 君子和 小人之后,荀子在人才培养上提出了 士、君子、圣人三个层次,把培养重点放在士、君子阶层(圣人标准过高,不易达到),在选拔人才时强调统一的德才标准,必须 内不可以阿弟子,外不可以隐远人,能中是者取之(∃荀子%君道&)。

作为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管理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60年代,西方行为主义后期代表人物班图拉、罗推尔倡导了一场强调社会学习的行为革命,在前期行为主义者只强调客观行为的基础上引入了观察学习、交互决定论,内控、外控两种控制点等一系列理论,把问题的核心转移到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以及人在环境中学习的主动性上来∀2#,与儒家后期代表人物强调后天教育对人性的改造作用相通。

其个人、环境、行为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交互决定论可以说是其系统化的理论成果∀2#。

二、以韩非子和商鞅为代表的先秦法家 性本恶的人性假设及其崇尚法治的思想与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故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安(∃荀子集解%强国篇第十六&),即是说生存和安全是人生的第一需要。

以荀子的该见解为基础,法家认为, 养身安乐是管理百姓的第一要义。

其代表人物韩非子说: 有欲甚则邪心胜∋∋故曰:祸莫大于可欲。

(∃韩非子集解%解老第二十&)就是说人们在过分追求满足个人需要、欲望的时候会产生邪念,有了邪念就会产生祸患,即 人性本恶。

而商鞅概括的 名利之所凑,则民道之(∃商君书%算地第六&),则是说名利所指,就是百姓乐于效力的地方,即人都是受利益驱动的,只要不过分,就没有什么善恶之辨,因而应 顺民心, 从民欲(∃管子%牧民&),但还要求达到作为驱动力的 利和作为约束力的 义两者间的完美结合。

人性的善恶是可以诱导的, 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修之为,待尽而后备者也(∃荀子集解%荣辱篇第四&),强调外界环境和学习对最终形成人性的影响。

建立在 人性本恶基础之上的法家思想强调法治,认为真正的明君应该行法、操术(包括官吏的97任用、绩效的考查、生杀大权的掌握、提拔群臣中有才能的人)、乘势(威望、权势),即颁布全国上下统一的法令,用术来驾驭臣民,凭势加强君主权威,才能政治清明,国泰民安。

法家用法治这个客观标准取代了儒家 礼治的主观标准,虽然残酷,但因其公平性,即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集解%有度第六&),而为封建统治者所推崇。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往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3#。

认为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3#。

自此以后的西方管理者都非常重视对员工需要的研究,并从满足需要上去激励员工的行为,加强对员工的管理。

我国先秦法家提出的 养身安乐的思想无疑与马斯洛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思想不谋而合,只是限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更高级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