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合集下载

叙事详备编年体史书第一部

叙事详备编年体史书第一部

叙事详备编年体史书第一部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一部较为详尽的早期编年体史书,是在孔子所作的史书《春秋》的基础上加以填补详尽的一部作品,应该也是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之一.与其齐名的同时期史书还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

《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春秋年鉴》是中国最早的史书,由春秋末期鲁国历史学家左秋明撰写。

“春秋”一词最初是东周历史学家编年史的总称。

古人之所以重视历史写作,是因为历史不仅是祖先生活的记录,而且可以从中学习各种知识来指导这个世界的生活。

据说孔子写《春秋》的目的是为了观察原文的结尾,看到繁荣,知道衰落,惩处恶魔,弘扬善良,纠正混乱。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孔子在写作中非常注意单词和句子的选择。

这就是子孙后代所说的:一个赞美和批评的词。

古人非常重视《春秋》。

汉代建立了春秋公学,被列为五经之一。

春秋最著名的经典著作是《左传》,《公羊传》和《古梁传》,统称为“春秋三剑”。

在隋代,左传很流行,另两个传记逐渐衰落。

叙事详备编年体史书第一部

叙事详备编年体史书第一部

叙事详备编年体史书第一部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记述了始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27年(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它周密而详细地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真实地记录了当时重要的政治人物的活动及言论,生动地描写了奴隶社会处于崩溃时期的历史进程,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一部极为宝贵的历史文献。

1《左传》简介《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为《左传》。

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 (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 (鲁哀公二王七年)。

作品中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2《左传》的文学成就首先体现在叙事上,其叙述真实生动,头绪清楚,注意伏线,重点突出。

其叙事方法也多种多样,奇正变化,神妙莫测;其次,是《左传》写人的艺术。

《左传》所写人物众多,范围较《尚书》、《春秋》远远扩大。

对同一类人,作者也多能突出他们的鲜明个性,对同一个人,有时注意到其前后性格的发展变化,在刻画人物方面,作者也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方法;再次,《左传》的语言,简练而丰润,含蓄而畅达,曲折尽情,极富表现力,无论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大都能如此。

最后是《左传》的叙事特点。

《左传》叙事的文学成就很高,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的手法具有很大的特色。

对事件描述时,带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在事情发展前或之中就预示了结果,甚至还有此智者的预兆。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

A.《左传》B.《论语》C.《国语》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

A.《左传》B.《论语》C.《国语》D.《战国策》答案:A《左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第一节《左传》的传授过程前一章讲到《春秋》一书。

因为《春秋》叙一件事,只是寥寥几个字,很不容易了解,于是后人有给它作解说的“传”。

根据《汉书·艺文志》,解说的《春秋》“传”有五家:(一)《左氏传》三十卷(二)《公羊传》十一卷(三)《谷梁传》十一卷(四)《邹氏传》十一卷(五)《夹氏传》十一卷但《汉书·艺文志》又说:“邹氏无师”,就是没有人为它传授下来。

又说:“夹氏未有书”,连成文的课本都没有。

因此,现在所存的只有《左氏传》《公羊传》和《谷梁传》三种。

《左氏传》简称《左传》。

古代《春秋》和“三传”(即左、公、谷)本“各自单行”,就是《春秋》是一种书,《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各自单独成书。

《左传》不附《春秋》“经”文是肯定的。

到后来,《春秋》经文按年分别写在《左氏传》文每年之前,成了目前这种本字。

《左氏传》成于战国时,本是用战国时文字写的。

到汉朝,通行当时的隶书。

《公羊传》和《谷梁传》写于汉代,当然是用汉隶写的。

所以便把《左氏传》叫“古文”(“文”就是“字”),《公羊》和《谷梁》叫“今文”。

《公羊传》和《谷梁传》两者“立于学官”,就是在国立大学开设专门课程,请专家讲授;《左氏传》却只在民间传授。

《左传》的流行,在战国已经开始。

一文学史部分熟记1.中国第一部史书菲散文集是娜本

一文学史部分熟记1.中国第一部史书菲散文集是娜本

一文学史部分熟记1.中国第一部史书菲散文集是娜本
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孔子整理。

2.《尚书》:我国第一部散文集。

3.《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孙武著。

4.《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5.《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著。

6.《晏子春秋》:我国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

7.《论语》: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作品。

8.《战国策>:我国第一部记录策士谋臣言行的专集。

9.《离骚》: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屈原著。

10.《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

11.: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明代罗贯中著。

27.《西游记》: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明吴承恩著。

28.《水浒传》:我国第一部以农民战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明代施耐庵著。

29.《儒林外史》: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清吴敬梓著。

30.《聊斋志异》:我国第一部由作家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清蒲松龄著。

31.《尝试》: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胡适著。

32.《狂人日记》:我国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鲁迅著。

33.《阿Q正传》: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中篇小说,鲁迅著。

34.《呐喊》:我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35.《女神》:我国第一部影响最大、成就突出的新诗集,郭沫若著。

36.《包身工》:我国现代文学中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夏衍著。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

《左传》是中国第一本详细叙述历史的史书。

据说《左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左秋明注释的历史书。

它与公羊传和古梁传记一起被称为“春秋三传”。

作zhu,作zhu的全名,是十三本儒家经典之一。

左传不仅是汉族的著名历史著作,也是文学上的杰作。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详细叙述的年表作品。

据说,它是根据春秋战国鲁国史编撰的,是春秋战国后期鲁国历史学家左秋明编撰的。

叙述范围从陆殷公元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陆殷公元27年(公元前468年)。

左传介绍春秋时期的左氏传的原名是左氏春秋。

在汉代也称为春秋作事和春秋内传。

汉代以后称为左传。

该书共35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十三本中最长的。

它被列为《四库全书》中的经典部分。

记录范围从公元前722年(公元Lu Yin到公元前468年)(Lu of AI公爵27年)。

作品主要记录了东周初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这是研究先秦历史的宝贵文献,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杰作。

左传的文学成就首先,它反映在叙述中。

叙述真实生动,主题清晰,重点突出。

它的叙述方法也多种多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变化莫测。

其次,这是《左传》中写作人的艺术。

“左传”中有很多字符,范围比上书和春秋大得多。

对于同一类人,作者还可以突出他们的独特个性。

对于同一个人,有时他会注意到自己前后个性的发展和变化。

在表征方面,作者还使用了多种方法。

第三,左传语言简洁丰富,含蓄流畅,曲折曲折,富有表情,叙事语言和文字语言都可以这样。

最后是左传的叙事特征。

左传的叙事文学成就很高,闪回,叙事,插曲和补充叙事技巧具有很大的特点。

事件的描述具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征。

它指示事件发展之前或过程中的结果,甚至是一些智慧的预兆。

最全古代文学常识汇编

最全古代文学常识汇编

最全古代文学常识汇编一、散文(一)历史散文(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 多年的史事。

(2)《国语》:我国第一部的国别体史书,共21 卷。

传为左丘明所著。

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 余年的史事,从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

《国语》和《左传》区别是《国语》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3)《战国策》:即《国策》,《国语》后又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年刘向所编订,共33 编。

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该书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 “南辕北辙”等。

(二)诸子百家散文(1)道家老子,又称老聃、李耳,道家学派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时期。

主张“无为”,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代表朴素辩证法观点。

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现存《庄子》一书,33 篇,又名《南华经》。

代表作《逍遥游》。

(2)儒家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20 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论”,读lún ,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叙事详备编年体史书第一部

叙事详备编年体史书第一部

《左传》之学据说,这是鲁国史学家左秋明写的。

《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实,具体而完整地反映了当时的大势。

《左传》叙事婉转,叙述细致,充满故事和戏剧性的情节。

它以鲜明的文字和简洁细腻的语言刻画人物。

尤其擅长描写战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添加:书一号1. 《诗经》:中国第一部诗集,由孔子编撰。

2. 《尚书》:中国第一本散文集。

3.《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作者孙武。

4. 《国舆》:中国第一部国家史书。

5. 《左传》:中国第一部按时间顺序详细叙述的历史书,据说是左秋明写的。

6. 《晏子春秋》是中国第一部记录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

7. 《论语》:中国最早的引语式散文。

8. 战国:中国第一本记录谋士言行的专集。

9. 《离骚》:中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作者是屈原。

10. 《史记》:中国第一部纪章通史,西汉司马迁著。

11. 《汉书:中国第一部编年史》,东汉班固著。

12. ·论文:中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曹丕著。

13.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古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专著,刘勰著。

14. 《诗品》:中国第一部诗歌理论与批评专著。

15. 《孔雀东南飞》:中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

16. 《释说新语:中国第一本小品集》,作者刘一清。

17. 《昭明选集》:中国第一本诗集,南朝梁孝通主编。

18. 《水井柱》:中国第一部水文地质专著,作者李道元,北魏。

19. 《说文解字》:中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著。

20.尔雅:中国第一部字典。

《马氏文通:中国第一本语法书》,由汉代人著。

22. 《修辞学》: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著作。

23. 《子志通鉴》: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宋司马光编著。

《西笔谈》:我国第一部科普著作,宋代沈括著。

25. 《徐霞客游记》:中国第一本日记式游记,作者徐鸿祖。

三国演义:中国第一章风格的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在明代。

《西游记》:中国第一部浪漫神话小说,明代吴承恩著。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左传僖公》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左传僖公》

文言文专题训练-----《左传·僖公》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纵敌患生,违天不祥。

必伐秦师。

”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

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

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

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

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晋、陈、郑伐许,讨其贰于楚也。

楚令尹子上侵陈、蔡。

陈、蔡成,遂伐郑,将纳公子瑕。

门于桔柣之门。

瑕覆于周氏之汪,外仆髡屯禽之以献。

文夫人敛而葬之郐城之下。

晋阳处父侵蔡,楚子上救之,与晋师夹泜而军。

阳子患之,使谓子上曰:“吾闻之,文不犯顺,武不违敌。

子若欲战,则吾退舍,子济而陈,迟速唯命,不然纾我。

老师费财,亦无益也。

”乃驾以待。

子上欲涉,大孙伯曰:“不可。

晋人无信,半涉而薄我,悔败何及,不如纾之。

”乃退舍。

阳子宣言曰:“楚师遁矣。

”遂归。

楚师亦归。

大子商臣谮子上曰:“受晋赂而辟之,楚之耻也,罪莫大焉。

”王杀子上。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B.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C.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D.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衰绖,古人丧服胸前的麻布叫衰,围在头上或缠在腰间的麻绳为绖,衰绖合在一起可统指为丧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
《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

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 “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

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

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

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

清朝的纪旳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

康有为则认为是刘歆所作。

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

现在一般认为《左传》为吴起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

《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
明《春秋》的纲目。

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

《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左传》受到学界重视是在魏晋时期,先后有郑玄、杜预为其
作注解,以后成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

《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记录了当时各方面的历史。

共18 万字。

1. 隐公11年(公元前722年——前712年)
2. 桓公18年(公元前711年——前694年)
3. 庄公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
4. 闵公2年(公元前661年——前660年)
5. 僖公33年(公元前659年——前627年)
6. 文公18年(公元前626年——前609年)
7. 宣公18年(公元前608年——前591年)
8. 成公18年(公元前590年——前573年)
9. 襄公31年(公元前572年——前542年)
10.昭公32年(公元前541年——前510年)
11.定公15年(公元前509年——前495年)
12.哀公27年(公元前494年——前468年)
13.书末附悼公4年及智伯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