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的茎与切块技术
如何种出高产优质的马铃薯你知道吗

如何种出高产优质的马铃薯你知道吗马铃薯属于茄科、茄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
主要特点是可利用块茎繁殖、种子繁殖和茎段繁殖。
分布遍及欧、亚、非、美、大洋洲。
有8000年的栽培历史。
1650年传入我国,现在我国各地普遍种植。
东北、西北及西南高山地区粮菜兼用,华北及江淮流域多用作蔬菜。
形态特征根:土豆属浅根系作物,根系大部分分布在土壤表层,一般根系向外伸展范围较小,约50㎝,根系分布在地表下30~40㎝,深可达70㎝。
马铃薯的根是吸收营养和水分的器官,同时还有固定植株的作用。
茎:马铃薯的茎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
地上茎绿色或附有紫色素,主茎以花芽封顶而结束,地下茎包括主茎的地下部分、匍匐茎和块茎。
叶:马铃薯的叶子和其他绿色植物的叶子一样,它的叶绿体吸收阳光,把根吸收来的营养和水分,以及叶片本身在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制造成富有能量的有机物质(糖、淀粉及蛋白质、脂肪等),同时释放出氧气。
这些有机物质,通过地上茎、地下茎、匍匐茎,被输送到块茎中贮藏起来,供应根、茎、叶、花等生长时应用。
花:马铃薯的花,既是马铃薯进行有性繁殖的器官,又是鉴别马铃薯品种的一个明显依据,也是进行人工杂交育种的惟一部位。
果实和种子:马铃薯的果实及其种子,是马铃薯进行有性繁殖的唯一特有器官。
生长条件土壤:土豆对土壤适应范围较广,除过粘、过酸、过碱的土壤外,都可种植。
但以耕作层深厚、疏松,排水通气良好,富含有机质的肥沃砂质壤土为适。
在弱酸性土壤中(pH值5.5-6.5),马铃薯生长良好。
但酸性过大(pH值4.8以下)时,植株叶色变淡,易早衰枯死,产量下降;土壤碱性过高(pH值7以上),则产量下降更快,而且易发生疮痂病。
水分:马铃薯是需水较多的作物,即每形成1kg干物质,消耗400~600 kg水。
因此,土壤水分的多少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和产量有很大影响,在马铃薯各生长发育期必须保证有适宜的水分,才能获得较好的品质和较高的产量。
温度:马铃薯喜冷凉、不喜高温,生育时期期间平均气温17~21℃为适宜。
马铃薯的栽培技术

马铃薯的栽培技术马铃薯别名土豆、洋芋、地蛋。
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块茎富含淀粉、蛋白质、矿物盐、营养丰富,既可作菜又可作粮食、饲料,还可作为食品或工业原料,用途极广。
马铃薯生长期短、产量高、耐运输贮藏,能与玉米、棉花等作物间套,被誉为不占地的庄稼。
在蔬菜上有堵淡补缺的作用,销路极广,国内外马铃薯的栽培面积发展极为迅速。
生物学特征特性马铃薯用块茎繁殖的植株无主根,只有须根,须根分布在土壤耕作层内,入土较浅。
马铃薯用种子直播的实生苗根系入士较深。
马铃薯的茎可以分为地上茎、匍匐茎和块茎三种。
地上茎高20厘米~70厘米,茎呈三角形或多角形,有直状或波状茎翼,是识别不同品种的依据。
匍匐茎又称地下茎,呈水平方向伸展,分布在耕作层内,长2厘米~30厘米不等,栽培上宜选匍匐茎短的品种,以利马铃薯收获及与其他作物间套。
块茎是马铃薯的产品器官,由匍匐茎尖端积累养分膨大而成。
块茎上有芽眼,愈近顶端,芽眼愈密。
块茎的皮色有白、黄、粉红及红色。
肉色有黄、白两种。
国际市场上以黄皮、黄肉受欢迎。
叶为奇数羽状单叶。
马铃薯用块茎无性繁殖,在江淮流域许多品种都不开花。
为节约养分促使块茎肥大,开花的品种也应及时将花摘去。
马铃薯为天然自花授粉植物,聚伞花序,花冠漏斗状,花瓣有白、浅红、紫红及蓝紫色,无蜜腺。
果实为浆果,种子呈芝麻状,千粒重0.4克~0.6克,每果含种子80~300粒。
在江淮流域春季能正常开花结实的有丰收白、友谊3号、红纹白、丰收等品种。
马铃薯用种子播种生长期较长,管理费工,现有的马铃薯品种多数是杂种,后代因性状分离,所结薯块大小、形状、皮色、肉色很不一致。
在生产上大量使用有性繁殖,至今尚无成功的实例。
马铃薯喜温怕寒不耐热。
已经渡过休眠期的块茎在4C~5C时发根,5C~7C时发芽,幼芽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18C,茎叶生长以21C为宜。
薯块形成以15C~18C为宜,超过25C薯块生长缓慢,超过30C 不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茎叶及薯块长期处于-1C~2C时植株就会冻死,薯块芽眼就会死亡。
土豆茎块繁殖方法

土豆茎块繁殖方法土豆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它是一种块茎作物。
土豆的繁殖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利用土豆茎块进行繁殖。
本文将详细介绍土豆茎块繁殖的方法。
选择健康的土豆作为繁殖材料。
土豆的外表应该完整,没有破损或腐烂的地方。
同时,选择的土豆应该是去年收获的,而不是存放已久的土豆。
接下来,将选好的土豆块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让其稍微风干一段时间。
这样可以减少茎块腐烂的可能性,提高繁殖成功率。
然后,将土豆茎块切割成大小适中的块状。
切割时,要保证每块茎块上都有至少一个“眼”,这是土豆的萌发点。
茎块的大小应该适中,太小的茎块可能无法长出新的植株,太大的茎块则容易腐烂。
接着,将切好的土豆茎块放置在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土壤中。
土豆喜欢充足的阳光,但也需要避免暴晒。
土壤的排水性能也很重要,过于潮湿的土壤容易导致茎块腐烂。
在种植土豆茎块时,可以选择直接将茎块埋在土壤中,也可以将茎块放在浅盘或盆中,然后覆盖一层土壤。
如果是在浅盘或盆中种植,可以在土豆茎块上方放一些湿润的纸巾,以保持适宜的湿度。
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给土豆适量的水分。
土豆喜欢湿润的环境,但也不能过于湿润。
每次浇水时,要保证土壤的湿度适中,避免水分过多造成茎块腐烂。
在种植土豆茎块后,大约过了两周左右,就可以观察到茎块上开始长出新的绿芽。
这时,说明土豆茎块已经成功发芽了。
接下来,只需要继续给土豆提供适宜的光照和水分,等待它们长大成熟即可。
当土豆植株长到一定高度时,可以适当地培土,以增加土壤的深度。
这样可以促使土豆植株在地下茎部分长出更多的块茎,增加产量。
在土豆植株生长的过程中,还要定期除草和松土。
除草可以减少杂草对土豆植株的竞争,松土可以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
土豆的收获时间一般在播种后90-120天左右。
当土豆植株的叶子开始枯黄时,就可以开始收获了。
收获时,可以用铁锹或铁耙轻轻挖起土豆,注意不要损坏块茎。
土豆繁殖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利用土豆的种子、利用分蘖等。
四川土豆种植技术

四川土豆种植技术土豆可以在很多地区种植,那么你们知道四川土豆如何种植吗?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四川土豆种植技术,一起来看看。
四川土豆种植技术选择良种。
秋马铃薯宜选择早熟、结薯快、休眠期短的“费乌瑞它”、“东农303”、“中薯三号”等良种。
适时播种。
马铃薯是喜凉作物,播种时间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
因此,宜提早播种,越早越高产。
浸种催芽。
采用春播秋收的马铃薯做种,播前必须解除薯块休眠,进行催芽处理,以促及时出苗。
方法如下:1、切块消毒。
50克以下的种薯不切块,50克以上的大种薯要切块。
马铃薯种购回后不要急于切块,先让其在通风阴凉处薄摊一个星期以上再切块。
秋薯切块催芽要掌握一个"凉"字。
催芽前先将大种薯用快刀沿顶芽向下纵切成3-4块,每块保留1-2个芽眼,每块重25-30克。
切块过程中若发现烂薯要及时除去。
切刀要消毒,防止病菌传播。
随切随即将切块放入凉水中,洗去切面的淀粉浆,以利切面愈合。
然后放入0.5-1PPm的赤霉素(九二0)水溶液中浸泡30分钟(九二0应先用高浓度白酒或酒精溶解);捞出后,将薯块切面向上薄摊1天,待切面结皮后上床催芽。
2、适时催芽: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进行。
催芽床要选择通风、阴凉的空房,以地下室或地窖最好。
催芽时,床底放一层湿润物(稻草或河沙或黄土),上面放置马铃薯;马铃薯较多时,可一层稻草一层马铃薯摆放,但马铃薯层数不能太多,以3-4层为宜,顶上盖稻草或湿润河沙(或细黄土)。
保持25-28℃,湿度以表层河沙不过干为好。
经7-10天可出苗,芽长1厘米时即可播种。
精细播种。
秋马铃薯播种过早,因气温高,易烂种;迟播生育期短,易造成霜冻死苗。
最好在9月上旬播种,力争10月1日前出齐苗;介绍一种稻田稻草覆盖免耕马铃薯套作油菜播种技术,方法如下。
在水稻收获后,利用秋冬季空闲时间,采用免耕技术,直接将马铃薯放在稻草表面,利用稻草将马铃薯盖上。
1、稻田处理。
在水稻收获时齐泥割稻茎,浅留稻桩。
马铃薯最新种植管理技术

马铃薯最新种植管理技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主要分为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西南一二混作区和南方冬作区。
近三年来,我国马铃薯面积稳定在7500万亩左右。
为科学指导今年马铃薯生产,现将主要生产技术介绍如下。
一、北方一作区该区种植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的37%左右,细分为东北、华北和西北3个一季作区,东北一季作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东部和辽宁北部,华北一季作区包括内蒙古中西部、山西和河北北部,西北一季作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全部及陕西北部。
(一)东北一季作区1.选用优良新品种。
适合种植早熟和中晚熟、抗晚疫病的品种,可根据市场需求适当搭配早熟品种和加工型品种。
有灌溉条件的地区选择抗病、高产和优质品种。
2.种薯选择与处理。
选用符合 GB18133-2012国家标准的一、二级大田用脱毒种薯。
播种前15-20天出窖(库),在室温15-18℃下催芽,芽长0.5-1厘米,散射光下壮芽。
切种应切成立体形状,切忌切成片状,切刀用75%的酒精或0.3%-0.5%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消毒。
每个切块重25-35克为宜,保留1-2个完整芽眼。
切块用杀真菌剂和杀细菌剂拌种。
种薯生产提倡35-50克重小整薯播种。
3.选地及整地。
地块要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团粒结构好、排水保水性能好、通气性好,且轮作倒茬三年以上未种过马铃薯及其他茄科作物,前茬未使用过咪唑乙烟酸、氟磺胺草醚、氯嘧磺隆、甲磺隆、异噁草松等除草剂。
推荐进行秋耕整地,整平耙细,耕深35-40厘米以上,有条件的地区可随耕翻整地亩施充分腐熟农家肥2-3吨或适量商品有机肥作基肥,配合施用微生物菌剂。
4.适期播种。
土壤10厘米地温稳定(连续三天)在7-10℃时播种。
黑龙江省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其中南部地区一般4月下旬至5月初,北部地区一般5月初至5月中旬播种。
5.合理密植。
采用垄宽80-90厘米的垄作方式,根据品种、土壤肥沃程度和产品用途确定密度。
一般早熟品种每亩4000-4500株、晚熟品种3000-3500株为宜,肥沃土壤种植密度适当小一些,贫瘠土壤适当增加密度。
马铃薯种薯切块技术

马铃薯种薯切块技术(一)种薯大小与切块办法1、50克以下小薯可整薯播种。
2、51~100克薯块,纵向一切两瓣。
3、100~150克薯块,一切三开纵斜切法,即把薯块纵切三瓣。
4、150克以上的薯块,从尾部按照芽眼多少依芽眼螺旋罗列纵斜方向向顶斜切成立体三角形的若干小块,并要有2个以上健全的芽眼。
切块时充分通过顶端优势,尽量带顶芽。
切块应在逼近芽眼的地方下刀,以利发根。
(二)切块大小每公斤种薯切25块左右,单块重35~40克。
每个切块带2~3个健全的芽眼(三)切种时光:普通在播种前3~4天左右。
(四)切刀消毒:切块使用的刀具用75%的酒精或0.5%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做到一刀一沾,每人两把刀轮番使用,当用一把刀切种时,另一把刀浸泡于消毒液中,换一把刀,防止切种过程中传扬病害。
法是。
发觉烂薯时准时淘汰,切刀切到烂薯要把切刀擦拭整洁后再用酒精消毒。
(五)防止切块腐烂的措施切块后采纳草木灰或药剂拌种。
1、草木灰拌种:切块后每50公斤种薯用2公斤草木灰和100克甲霜灵加水2公斤举行拌种,拌种后不积堆、不装袋,置于闲房地表24~48小时后即可播种。
2、药剂拌种:切块用2公斤70%甲基托布津加1公斤72%的农用链霉素匀称拌入50公斤滑石粉成为粉剂,每50公斤种薯用2公斤混合药拌匀,要求切块后30分钟内,匀称拌于切面。
3、切块时,应注重使伤口尽量小,而不要将种薯切成一片一片。
(六)种薯切块注重事项1、存在以下状况之一时,不宜切块:1)当播种地块的土壤太干或太湿、太冷或太热或切块播种目前,南方各地在正常的天气条件下,土温应当不存在问题,关键是土壤墒情不宜太湿。
2)种薯的生理年龄太老,即种薯发蔫发软、薯皮发皱、发芽长于2厘米时,切块易引起腐烂。
3)切块不宜过小,越小腐烂率越高。
4)夏播和秋播因温、湿度高,极易腐烂,普通不能切块。
2、切块时注重剔除杂薯、病薯和纤细芽薯。
3、切刀一定要消毒,避开因切块增强病害传扬和引起种薯块腐烂而导致缺苗。
秋马铃薯高产把五关

秋马铃薯高产把五关一、选择良种关种子宜选用表皮光滑、芽眼较浅,30~50克的健康小块薯。
贮藏在低温、通风的地方。
切块需切后凉3~5天再栽,以保证秋播出苗整齐。
二、浸种催芽关将选好的薯块,沿顶向下纵切成两块,用凉水冲净切口处渗出的溶液和淀粉,再放入1%的石灰水(石灰粉1份,清水100份)中浸泡1小时,然后取出置于荫凉处晾干催芽。
其催芽方法有两种:1、自然催芽法:选择通风凉爽、温度较低的地方,把马铃薯切成小块(每块保证芽口1~3个),再用凉水洗汁、凉干后在室内用湿润沙土分层盖种催芽,堆积三、四层,面上盖稻草保持水分,温度保持在20℃左右。
当芽长到1~1.5厘米,取出放在室外阴凉处炼芽1~3天即可播种。
2、霉素催芽法:用5~8ppm 的赤霉素浸种0.5~1小时,捞出后随即埋入湿沙床中催芽。
沙床应设在阴凉通风处,铺湿沙10厘米,一层种薯一层沙,摆3~4层。
经10~15天,芽长到2厘米左右即可炼芽播种。
三、整地与播种关1、防旱①先处理好种块,等待墒情足够时再播种。
②大田按3m宽开畦,挖好播种沟,行距约40~50cm。
播种前1~2大,引水灌沟浸畦或人工淡水增墒。
使播种沟及两侧土块渗水湿润。
播种地,掏松土层,按20cm的株距摆放种块。
③播种如遇大晴天,最好在上午10∶00时前或下午5∶00时后进行,行与行之间实行错株条播,以利于通风采光。
一般不要起垄。
④盖种的土杂肥,事先要整细拌匀并加水湿润;施后还要在上面薄薄盖上一层细土。
⑤播种后在畦面上铺上稻草、茅草、麦秆之类的覆盖物,待出苗20%~30%后揭去。
2、适时播种播种期掌握在9月上中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0℃以下时为宜。
播前防治好地下害虫,可选用48%乐斯本或穗丰1000倍液喷施。
做到边播边覆土,覆土后667平方米用90%禾耐斯50~60克兑水100千克均匀喷雾,防除杂草。
同时,在畦面上盖稻草或青草保湿、防雨、降土温、以利出苗。
3、合理密植秋马铃薯一般667平方米栽5500~6000穴,667平方米用种量160~180千克,宽行窄株,行株距为40×25厘米。
马铃薯块茎空心形成的形态解剖与生理特点的研究

马铃薯块茎空心形成的形态解剖与生理特点的研究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是一种具有块茎的作物。
马铃薯的块茎是由地下茎(称为地下茎或块茎)发育而来的,而不是根。
它的形态解剖与生理特点对于了解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形态解剖:马铃薯的块茎外观呈球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通常有皮肤。
它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块茎分叉构成,每个块茎分叉都由一节茎干和多节茎状枝干组成。
块茎内部通常有多个分离的空腔,这些空腔通常呈环状排列,使块茎在切割切开时形成多个环状截面。
块茎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皮层、中央区和木质部。
1. 皮层:由多层表皮细胞构成,主要包括表皮细胞和次生表皮细胞。
皮层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内部组织免受损害。
2. 中央区:也称为薯肉,是块茎的主要部分,含有大量的淀粉颗粒。
中央区的细胞排列紧密,没有明显的细胞间隙。
3. 木质部:分布在块茎的中央区和外围。
它主要由导管组织组成,用于输送水分和营养物质。
生理特点:马铃薯块茎的形成受到多个生理因素的调节。
1. 光周期:马铃薯对光周期敏感,长日照条件下易于形成块茎。
短日照条件下会抑制块茎的形成。
2. 温度: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块茎的形成和发育。
高温会抑制块茎的增大和淀粉积累,低温会导致块茎的软化和腐烂。
3. 营养物质:块茎的形成和发育需要充足的养分供应,特别是氮、磷和钾等营养元素。
4. 激素调控:植物激素如赤霉素和脱落酸等对块茎的形成和发育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研究马铃薯块茎的形态解剖与生理特点有助于优化马铃薯的栽培管理和品种选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此外,对马铃薯块茎形成机制的深入理解还可以为其他作物的块茎形成研究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地下茎
(1 )位置: 主茎的地下部位。从地表向下至母薯 。
(2)形态特征: 其表皮为木栓化的周皮,皮孔大而稀,无色素层,
横断面为近圆形 。 地下茎的长度因品种、播种深度和生育期培土
高度而异,一般为10cm左右。 节数多为8节,个别品种也有6节的,在播种深
小结:
1.马铃薯茎的种类 2.茎的再生特点在生产上有何应用 3. 切块技术
课后作业
1.如果块茎小(20-30g),能直接播种吗? 2.小整薯播种的有哪些好处?
马铃薯茎的再生能力很强。
2.利用
掰芽、分株、扦插、切块、 茎尖脱毒等都是利用这种 特性来加快种薯的繁殖和 提高块茎的产量。
三、顶端优势及利用
1.什么是顶端优势?
在块茎萌芽时,顶芽 最先萌发,而且幼芽生 长快而壮;从顶芽向下 的各芽眼,依次萌发,其 发芽势逐渐减弱,称这 种现象为顶端优势。
问题讨论:
1.切块时如何充分发挥顶端优势?
2.切块时如何充分发挥顶端优势?
(1)切块
① 切块大小以不小于20~30g左右为宜,每个切块带1~2个芽眼。 ② 种薯小应采取自薯顶至脐部纵切法,将每个块茎切成两块或四块; ③ 种薯大时,切块时应从脐部开始,按芽眼排列顺序螺旋形向顶部斜切,
最后再把顶部一分为二。
(2)小整薯做种
上节内容回顾:
2.马铃薯叶子形态——奇数羽状复叶
马铃薯食用部分是根? 还是茎?
学习目标:
1.会描述马铃薯茎的种类及特征 2.知道茎的再生特点及生产应用 3.能描述顶端优势的定义及切块技术
重点:
1.马铃薯茎的种类及特点 2.块茎切块技术
难点:
块茎切块技术
学习内容:
一、马铃薯茎的分类 1. 地上茎 2. 地下茎 3. 匍匐茎 4. 块茎
中在地表0—10cm土层内; 匍匐茎具有地上茎的一切特性,担负着输送营
养和水分的功能; 匍匐茎长度一般为3-10cm,野生种可达1-3m
。பைடு நூலகம்
生产现象分析
1.匍匐茎过长好不好? 2.茎叶徒长(放空秧子)和大量匍匐茎穿
出地面而形成地上茎的原因? 3.中耕培土的作用?
生产现象分析总结
1.匍匐茎过长好不好? 是一种不良性状,因为过长的匍匐茎,势必要过多消耗养分
它们都源于同一器官,但其形态和功能却各 不相同。
植株形态图
地上茎 地下茎 匍匐茎 块茎
1.地上茎
(1)发生:是由块茎芽眼萌发的幼芽发 育形成的地上枝条(简称茎)。
(2)形态: 地上茎大多直立,有些品种在生育后
期略带蔓性或倾斜生长。 茎的横切面在节处为圆形,节间部分
为三棱、四棱或多棱。 茎秆呈绿色。某些品种呈现出紫色
,造成结薯晚,薯块小,结薯分散,给田间管理和收获带来困难 。 2.茎叶徒长和大量匍匐茎穿出地面而形成地上茎的原因?
在氮肥施用过多的情况下,如遇高温多湿,特别是气温高达 29℃以上时,块茎形成和生长受到抑制,光合产物全部用做 茎叶生长和呼吸消耗,常造成。。。。。 3.中耕培土的作用? 增加结薯层次,防止匍匐茎穿出地面。
度和培土高度增加时,可略有增加。 地下茎每节上 先 长出放射状匍匐根3—6条。
再发生一个匍匐茎,有时也发生2—3个。
(1)发生:
3.匍匐茎
由地下茎节上的腋芽发育而成的,其顶端膨大形成块茎
。
(2)形态特征:
多为白色,发生后略呈水平方向生长,顶端呈钥匙形弯曲状
3.匍匐茎
(3)匍匐茎生长特性 匍匐茎具有向地性和背光性,入土不深,大部集
上节内容回顾:
1.马铃薯根系特点
① 马铃薯由种子繁殖产生的实生苗根系为直根系 ② 马铃薯用块茎繁殖所发生的根系为须根系。根据其发生的时期、部位
、分布状况及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类: 芽眼根(节根):初生芽基部发生的不定根, 这是发芽早期发生的根系 ,分枝能力强,入土深而广,是马铃薯的主体根系; 匍匐根:地下茎上部各节上发生的不定根, 一般每节上发生3-6条,成群 分布在茎节的周围,分枝能力较弱,长度较短,分布在表土层。 马铃薯的根系一般为白色。主要分布在30cm土层内.
4.块茎
(1)块茎的形成:是缩短而肥大的变态茎,既是经济器官,又 是繁殖器官。块茎具有地上茎的各种特征。
1.顶部 2.芽眉 3.芽眼 4.皮孔 5.脐部
4.块茎
(2)块茎的大小: 变异很大,主要决定于
品种的遗传特性和生长 条件。 (3)块茎形状:
主要三种类型,即圆形 、长筒形、椭圆形。
二、马铃薯茎的特点及利用 1.马铃薯茎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