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文化
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实施方案

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圈子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文化形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圈子文化以共同兴趣、共同爱好或共同目标为纽带,将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圈子。
而码头文化,则是指在特定场所或特定社群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社区感。
二、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实施方案1. 创建圈子文化交流平台建立一个圈子文化交流平台,为不同兴趣爱好的人们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圈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通过该平台,可以发布圈子活动信息、分享圈子经验,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圈子文化的讲座和交流,丰富圈子文化的内涵。
2. 开展圈子文化推广活动通过举办圈子文化推广活动,吸引更多的人们参与到圈子文化中来。
可以组织一些主题活动,如摄影展、手工艺品展示、音乐会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圈子文化中来,增强圈子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3. 打造码头文化体验区在特定的社区或场所,打造一个码头文化体验区,展示当地特色的码头文化,让人们亲身感受和体验。
可以通过搭建仿古的码头建筑、展示传统的渔民生活方式、举办民俗文化活动等方式,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社区文化。
4. 加强圈子文化教育通过开展圈子文化教育活动,提升人们对圈子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开设圈子文化课程,组织圈子文化考察活动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圈子文化中来,推动圈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 建立圈子文化保护机制建立圈子文化保护机制,加强对圈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开展圈子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等方式,保护好每一个有价值的圈子文化,让其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总结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实施方案的推行,将有助于促进圈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社区凝聚力和认同感。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可以为圈子文化的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推动码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社会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码头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

码头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码头是连接陆地和水域的重要交通枢纽,是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一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运输的发展,码头地位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这篇文章将介绍一些与码头相关的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希望能够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码头的历史与发展码头作为水陆交通连接的重要场所,起源可追溯至古代。
当时人们利用自然的港湾、滩涂等地形进行货物的装卸和船只的停靠。
随着工业革命和贸易的发展,码头逐渐形成了现代交通枢纽的模样。
码头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不同国家的码头发展水平也有所差别。
二、码头的功能与特点码头不仅仅是交通运输的枢纽,还承担着其他重要的功能。
首先,码头是货物装卸和仓储中心,是物流运输的重要环节。
其次,码头也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城市的海港码头成为了知名的旅游景点。
此外,码头还承担着海关、边防等国家重要机构的职责。
码头具有几个特点。
首先,码头通常位于沿海地区或内陆水系交汇处,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其次,码头需要有足够的深水和宽广的堤岸,以便停靠大型船只和进行货物的装卸。
最后,码头通常拥有完善的设施和设备,如起重机、码头平台等。
三、码头文化的内涵与传承码头不仅仅是物质交流的场所,还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文化记忆。
许多码头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比如中国的泰山港、青岛码头、香港港口等,都是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地方。
这些码头见证了国家的历史变迁,也是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传统的码头文化包括了许多方面,如商业贸易、航海文化、民俗传统等。
在这些码头文化中,包含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和传说,如渔民的渔歌、码头上的市井生活等。
保护和传承码头文化不仅仅是对历史遗产的珍视,更是对城市文化多样性的呈现。
四、码头文化的保护与利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老旧的码头逐渐被淘汰和拆除,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遗憾,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一种损失。
保护和利用码头文化成为了许多城市规划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码头文化文档

码头文化引言码头作为一个交通和物流的重要节点,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除了具有实际功能和经济价值外,码头还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码头文化是指以码头为背景的文化现象和传统,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人文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介绍码头文化的定义、特点和影响,并探讨码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码头文化的定义码头文化是指以码头为核心的一系列文化元素和活动。
它包括了码头的建筑、设施、管理和经营模式,以及与之相关的语言、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
码头文化还涵盖了与码头相关的民俗、风俗和传统,以及码头周边社区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活动。
码头文化的特点1.多元融合:码头文化融合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例如,一些国际性的港口城市的码头文化融合了多种语言、音乐和美食,展现了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特点。
2.代表性建筑:码头通常会建造一些代表性的建筑,如仓库、码头大楼和灯塔等。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际功能,还成为了城市的地标,代表着码头的历史和地域特色。
3.创意产业:一些码头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转型为创意产业的聚集地。
例如,一些老旧的仓库被改造成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吸引了大量创意人才和企业。
4.活动丰富:码头常常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音乐节、海洋文化节、手工艺市集等。
这些活动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吸引了游客和外地居民前来参观和体验。
码头文化的影响码头文化对城市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1.经济发展:码头作为物流和交通的重要枢纽,对城市的经济起到了支撑作用。
而码头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则为城市带来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
2.城市形象:具有代表性的码头建筑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城市塑造了独特的形象和品牌。
这种形象可以吸引游客和投资者,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3.社区凝聚力:码头作为一个社区的核心,码头文化对社区居民的凝聚和认同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区居民通过参与码头文化活动,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加强了社会联系。
巴渝码头文化

码头文化即巴渝文化,它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
码头文化可以分为两种:一般来说指中下层围绕河岸货运为中心的一群人的文化,以“利”字当头;而以“义”字为口号的,带有浓厚的江湖气。
形“义”实“利”的人往往成为赢家。
这些人“五湖四海”,看似开放,其实很保守。
常常限于一地一己、一时一事的当下利益,而难有更宽大的眼光。
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
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
巴人的军队参加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战争,总是一边唱着进军的歌谣,一边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春秋战国时代,巴族的民歌也相当有名,它不但流行于巴境,而且在楚国也胜炙人口。
《昭明文选》就有关于巴山调广为民间传唱的记载:“客有歌于郡中者,其下始于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这时说的郡,指的就是楚国的都城,即现在湖北江陵。
巴山调在楚国尚有千人和唱的壮观景象,在巴国本地就更不用说了。
作为山歌的巴山调,亦称竹枝词,经民众创作和传唱,文人受其影响而纷纷效仿。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就曾仿民歌作《竹枝词》九首,其中,“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以天气的晴、雨巧妙隐喻男女恋情而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自刘禹锡之后,竹枝词开始成为一种富有民歌味的诗体形式,保存在我国历代诗词集中,足见巴山调对我国文学创作的重大影响。
大山大川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
长江像一条碧绿的飘带,弯弯曲曲穿行在巴山丛中。
自古至今的重庆人,在歌吟爱情生活时,往往离不开对水的咏叹。
比如,江边的渔夫追情妹,就借水起兴来传情:“小河涨水大河清,打渔船儿向上拼;打不到鱼儿不收网,缠不上妹儿不收心。
”山里小伙想试探情妹对自己是否忠诚,也不忘随时向江水发出深情的叩问:“隔山喊妹山在应,隔河喊妹水应声。
“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及“好人主义”思想专项整治情况汇报及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发言材料

“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及“好人主义”思想专项整治情况汇报及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发言材料尊敬的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是XXX,今天很荣幸有机会在这里向大家汇报和分享关于“圈子文化”、“码头文化”以及“好人主义”思想专项整治情况的报告及整改措施。
同时,我也将与大家分享我个人的自查报告,以及对这些不良思潮的整改措施。
首先,我将简要介绍一下“圈子文化”、“码头文化”以及“好人主义”思想的内涵和特点。
“圈子文化”是指一种以小团体为中心,追求狭隘利益,以保持自身利益和地位为目的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圈子文化”中,人们往往只与同一个圈子里的人交流、合作,形成封闭的小圈子,容易导致信息闭塞、自我封闭等问题。
“码头文化”是指一种以滑稽低俗、庸俗娱乐为特点的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往往强调短暂的刺激与快感,忽视价值观的培养和正面的思想影响。
例如,在网络娱乐平台上,一些低俗、暴力、不符合社会公德的内容满天飞,容易给年轻人以错误的价值观念。
“好人主义”思想是指一种以道德感作为荣誉勋章,以人为核心,强调个体情感、情绪和个性,忽视了法治、规则和制度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容易导致个人情感和主观意志在行动中的过度强调,形成以自我感受为基准的行为标准,影响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接下来,我将向大家汇报我所在单位关于“圈子文化”、“码头文化”以及“好人主义”思想的整治情况。
我们单位高度重视这些有害思潮的蔓延,并制定了相关的整治措施。
我们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相关培训,加强对员工和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以及加强监管和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现在,大家对这些不良思潮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行为上也有所改观。
同时,我也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个人的自查报告和整改措施。
在整治“圈子文化”、“码头文化”以及“好人主义”思想的过程中,我深感自身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在工作和学习中曾过度追求个人利益,忽视了集体利益和共同进步。
其次,我在娱乐和消遣上也陷入了一些低俗和庸俗的文化中,对自己的价值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码头文化 (2)

码头文化
码头文化是指与码头相关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习惯。
在许多沿海城市,码头是一个重要的地标和文化象征,与渔业、海洋、海运等密切相关。
码头文化有以下特点:
1. 海洋生活:码头上居住和工作的人经常与海洋产业有密切联系,比如渔民、船员等。
因此,码头文化往往具有浓厚的海洋氛围和海洋生活方式。
2. 民俗传统:码头作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常常是海上贸易、渔业活动的集散地。
在码头上,人们会举行一些传统的庆祝活动和仪式,来祈求海洋的安全和丰富渔获。
3. 船舶文化:码头是船只停泊和交流的地方,船舶文化也是码头文化的一部分。
码头上的人们对船舶和航海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崇拜,同时也保留了许多与船舶相关的传统和习俗。
4. 地方文化:每个码头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和民族特色。
在一些地方,码头文化与当地的民俗、音乐、舞蹈等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码头文化不仅是沿海城市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现在,一些城市已经将码头改造成为文化艺术中心、休闲娱乐区等,希望通过保护和发展码头文化,促进城市的发展和文化传承。
好人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存在问题

好人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存在问题好人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存在问题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人们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圈子。
其中,好人主义圈子文化和码头文化是两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类型。
然而,随着这些文化圈子的不断扩大,在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愈发显著,特别是好人主义圈子文化和码头文化在传播方向、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的较大问题。
一、好人主义圈子文化的问题好人主义圈子文化是指以正能量、纯良、高尚、善良等为主题的文化圈子,在社交网络上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这样的文化圈子起初是为了鼓励人们在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寻找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然而,在这种文化圈子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好人主义圈子文化过于片面。
这种文化主张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积极乐观,让人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好的情绪状态。
但是现实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可能会引起人们负面情绪的事件,如自然灾害、社会事件等。
如果简单的强调积极乐观反而可能让人们对这些问题缺乏积极的应对和处理能力,从而影响到生活品质。
其次,好人主义圈子文化存在过度营销现象。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种文化圈子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正能量、纯良等词汇,带动着商品卖点、广告标语等言语的变化。
可以说,正能量营销已经成为了一种商业策略。
而在这种商业策略下,今非昔比的正能量文章、道理、诗歌,大批士气昂扬的励志英雄模样、感人至深的商业广告,在网络上满天飞,却其实没有太多实际作用,也让人们变得习惯了表面上的做作。
二、码头文化的问题码头文化从字面上来看就是指码头上流行的一种文化,指那些以粗俗荤段子为主题的文化圈子,这种文化圈子的特点是以猥亵、暴力、庸俗、色情等为主要话题,并在互联网上大肆发酵。
这种文化反映了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社会犯罪、性问题等。
首先,码头文化有助于遏制社会犯罪。
在社会犯罪活动中,犯罪分子们经常会跟进社会的思想文化情况,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犯罪嫌疑人或罪犯经常会选择流行的文化或音乐作为自己的生活习惯。
码头文化的名词解释

码头文化的名词解释码头文化是指一种特定地区或城市独有的文化现象,是该地区独特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现。
码头作为连接陆地与海洋的重要交通枢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元素。
在码头文化中,人们流传着许多与港口相关的故事、传统和艺术形式,它们共同构筑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认同感。
一、历史渊源码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城市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在古代,码头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它们凝聚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汇,见证了这些地方的发展和繁荣。
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码头如上海外滩、伦敦泰晤士河畔的泰晤士码头以及纽约的曼哈顿码头等都成为了城市地标,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二、经济价值码头作为海陆交通的重要节点,是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在码头周边,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氛围和城市风貌。
码头旁边的集市、酒吧和特色小吃等都成为吸引游客和居民的热门去处。
码头文化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游览船、旅游服务、文化衍生品等,形成了一条独特的产业链,为城市经济带来了新的动力。
三、人文景观码头作为城市重要的文化景观,承载着人们对于海洋的向往和想象。
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壮丽的海景,感受到来自海洋的力量和自然美。
码头还容纳了许多文化艺术的表演和展览,如街头艺术、音乐节、摄影展等,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
同时,码头周边的建筑和雕塑也成为了城市的地标,体现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四、社会交流与认同码头文化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象征,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特色,还是人们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体现。
当地居民以码头作为自己的文化符号,传承着码头上的故事和传统。
他们通过码头文化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传播着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
同时,码头也成为了各种社交活动的中心,人们在这里相聚、交流,彼此分享着生活的点滴。
五、生态保护与传承码头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考虑。
作为一个与海洋紧密相连的地方,码头文化关注并强调了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码头文化的切题点 1应和城市发展历史 自民国中期,铁路确实促进了工商业发展和人口的迁徙。 不过铁路对新移民的引入效应极其有限,开埠伊始淮河铁 桥的建设,主要是拉动了水上运输。截至抗战移民和物流 都是以淮河漕运为主,直到王安忆的蚌埠回忆录,70年代 的上海知情往返五河还是坐船。因此主体还是渔民传承的 码头文化,而不是铁路造就的现代移民。一般来说铁路拉 来的城市,以火车站为中心,但是火车站往北就很郊区了, 直到本世纪初,蚌埠的市中心淮河路二马路依然靠近三个 码头,朝阳路也于80年代承接了水运工业建材的便利。 2应和市井文化 3与当下年轻人的文化爱好有关 就像武侠小说一直在年轻人中有市场一样,中国人的英雄 主义往往寄托在江湖道义之上。 另一方面,出身于蚌埠的足球运动员——李毅,也被作为 中国年轻人中“屌丝”文化的代名词。随着这种青年亚文化的 逐渐成熟,近期还出现了著名的“帝吧出征”事件反映出了即 便自称“屌丝”,但是年轻人用自己的赤子之心和后现代的表 达方式表达了对国家,社会的关爱。
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夏之兴也以涂山”(《史记》),明确指 出了涂山是我国第一个朝代夏文化的诞生地。 《左传》说:“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 万国。”从涂山里走出 “华夏”二字便成了代表整个国家的名称, 华夏族也就成了我国各民族的总称。所以应 当说蚌埠这块土地是中华古文化的发祥地之 一。
综合考虑,以上“殿堂级”文化过 于脱离当下蚌埠发展的现状, 与蚌埠市民生活相去甚远,而 且与小吃街这样的业态相关度 也较低。
其次,在城市的形象建设和旅游文化产品 上缺乏特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标识。大禹文化、 双墩文化、花鼓灯艺术等没有加以整合浓缩形 成特有的地域性文化标识,从而没有能够融会 贯通在新规划建设的城市标识、城市主体色、 城市景观设计等城市整体视觉形象中。地域文 化在旅游产品的转化和创新方面也不够多样与 充分。——《蚌埠提炼地域文化元素 城市“颜 值”彰显地域内涵》蚌埠文明网
码头文化 核心:快意恩仇
说起蚌埠,惯常的说法是:这是一座火车拉来的 城市。极言它的交通便利。其实,除了铁路交通, 淮河航运也是它的优势,几十年前,淮河之上, 千帆竞技的场景随处可见。铁路也好,航运也罢, 货物集散的地方最易滋生的是码头文化。 要谈蚌埠人的性格,这个就不得不说。 码头文化的特点,有人总结说,一个是吸纳意 识,一个是过客心态。吸纳是就积极的一面说, 能包容,善汲取,对新鲜事物,拥有一种海纳百 川的姿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百货大楼东侧有 个港台街,专卖新潮服饰,从名称上就能听出它 的自信。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这条百米来长的街 巷吸引了周边很多城市里赶时髦的人。于是,蚌 埠又有“小上海”的美称,步伐紧随时尚最前沿。 过客心态是就不好的一面说。因为整天面对的 都是来来往往的过客,人与人之间缺少多次博弈 的过程,做的大多是一锤子买卖。能蒙则蒙,能 骗则骗。当年二马路小商品批发市场里,商贩们 面对零散客户就是这种心态,销售如同施舍,那 叫一个不耐烦。 曾经问过一个搞民俗的人,为什么蚌埠人那么爱 吃、那么讲究穿?他说这跟蚌埠所处的地理位置 有关。虽然大禹治水的故事传了几千年,但是淮 河以前从未被真正治理好过,不然建国初就不会 有伟人专门批写“一定要把淮河治好”了。洪水 一发,淮河两岸的人就得外出逃荒,即便不逃, 也会损失惨重。
概念探索
双墩文化
双墩新石器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共 出土了607件陶器刻划符号,所包含的内容 之丰富是同时期任何遗址所无法比拟的。仅 就已知的内容看,有山川、河流、太阳、动 物、植物、房屋等写实类刻划,也有猎猪、 捕鱼、网鸟、俘鹿、种植、养蚕、编织、饲 养家畜等生产生活类刻划,以及记事、记数 等几何类刻划符号,内容涉及双墩人的衣食 住行以及天文历法、宗教信仰等,几乎涵盖 了生产、生活、精神方面的全部内容,堪称 原始社会的“档案馆”。
码头元素
码头元素
存了点家产,怎么办?只好吃了,穿了,用了。 攒着、积着倒成了最不明智的选择。这是历史积 淀下的生活传统。一旦吃穿之风形成,再加上相 互攀比,就益发如此了。 所有这些特征经年累月沉积在市井文化里,对 人的性格影响至深。 因为见多识广,于是会生出一种豪气,对什么 都不在乎,对什么都存着一丝不屑。犹如皇城根 下的老百姓,开口闭口自会露出一份姿态。“可 是滴该”“算熊”“老B啥该”“不尿你”“你算 老几”“就你吊能台”。 除了豪气,还有些痞气,曾经流传过一个顺口 溜:“淮南偷,蚌埠抢,阜阳没有……”八九十 年代,社会治安很糟,抢劫偷盗时有发生。人们 见怪不怪,对江湖“黑话”倒是津津乐道。像 “给几毛钱花花”“这人太不町了”“放爪子” 等等。 如今无论冬夏,大街上经常看到睡衣党,羁拉 着拖鞋,叼着香烟,脖子上晃着手指粗的金项链。 悠然自得地走着逛着,全然不顾别人的眼神,完 全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有人说这是“乌浪神”, 其实不然。你可以讨厌,可以旁观,但这就是市 井生活。 蚌埠人可爱的地方当然很多,他们坦诚,直白, 有一说一,他们热情好客,都是讲究人。就连 “续茬口”这样的事也很少遮掩,朋友聚会,经 常能看到“二嫂子”的身影。你要是把蚌埠女孩 惹毛了,她立马劈脸呼你,毫不含糊。 这是一群从码头上走来的人,他们胸怀宽广, 又有些粗俗,他们精明强悍,又带着痞气,他们 直爽好客,又吊儿郎当。
大禹文化
夏朝是中华民族第一个王朝,它的缔造 者禹和启皆出自以涂山为中心的蚌埠地区。 蚌埠是我国中华民族原始社会最后一个 首领大禹的第二故乡,是他结婚、生子、会 诸侯的地方,蚌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 启的家乡和诞生地。
花鼓灯艺术
中匡民间歌舞,花鼓灯是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歌舞,是淮河文化在歌舞方面的集 中体现,它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系统的音乐舞蹈语言体系,是世界上最能用肢体语言 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的民间舞蹈之一。自古及今,花鼓灯始终以华夏文明的主体形 象出现,屹立在世界音乐舞蹈文化之林。二○○六年,花鼓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务院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过走访和调研,沈姮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 看,蚌埠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提 炼与利用,大禹文化、双墩文化等相关文化资 源目前对于老百姓而言只是概念,从城市的形 象识别等具体的角度方面感受不到这种地域历 史文化的存在。目前的蚌埠尚未形成一个具有 广泛认知度和认可度的典型意义上的地域文化 与城市形象,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较低。 沈姮认为,目前老百姓对本 土文化的认知 度还是偏低的。大禹文化、双墩文化等目前很 大程度上只是一个文化概念,没有及时加以提 炼浓缩,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通 过特定的色彩、图案等形成具有地域性的文化 符号,使得地域文化难于宣传,老百姓难于认 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