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9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5课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是三年级教科版科学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物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于水作为一种溶剂的溶解能力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理解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物质。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科学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物质。
2.难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盐、糖、胡椒粉等。
2.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量筒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了解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物质。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和器材,向学生讲解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和解决问题,巩固对水溶解物质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水溶解物质的能力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物质。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回家后,尝试用水溶解一些常见的物质,如盐、糖、胡椒粉等,并记录实验结果。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水能溶解多少物质的关键点。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新教科版(2019年新教材)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第5课 水能溶解 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2019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水能溶解【学习内容】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水能溶解»【学习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2、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学习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学习难点】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学习准备】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筷子、小勺、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开瓶器、注射器。
【学习过程】一、聚焦1、把食盐放入试管水中振动,观察食盐会怎样?认识溶解2、说一说还有哪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3、如果我们把食盐一直不断地加入水中,它们会继续溶解下去吗?二、探索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2、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3、设计一个实验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同。
(学生完成活动手册)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交流完善实验设计。
(1)、在两个透明玻璃杯中分别放入50毫升清水。
(2)、分别取大约20克食盐和小苏打,再把它们平均分成8份。
(3)、取一份食盐,加入一个盛水的杯子中,用搅拌棒充分搅拌。
在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食盐,继续搅拌……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
(4)、按同样的办法,将小苏打一份一份的溶解,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5)、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在50毫升水中的份数。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教师巡视指导。
三、研讨1、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2、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吗?3、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的实验时,要一份一份的加入?四、随堂验收食盐和小苏打谁的溶解能力强?五、课堂小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最新2019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5课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课件

数的不同,因此要经过多次实验,或汇总大多数小组的数据。通常情况下,50毫升水中
能溶解7份食盐(约18克) ,能溶解2份小苏打(约5克)。
新知讲解
研 讨 2 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食盐溶解的份数要多于小苏打溶解的份数,说明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不同。 在20℃时,100毫升的水中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10克小苏打。 研 讨 3 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 如果将食盐或小苏打全部加入到水中,就只能确定一杯水能否溶解20克食盐或小苏打, 无法确定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新知讲解
探 索 1 说说我们知道的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新知讲解
说说我们知道的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如果不确定某种物质 是否溶于水,可以取一 点放入水中,看看是否 能够溶解。
我知道能够溶解在水中 的物质有食盐、冰糖、 小苏打、奶粉、洗衣粉 ……
除了生活中我们知道的溶于水的物质,不了解的物质我们可以取少量放入水中进行实 验,观察是否能够溶于水,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的物质要分别放入不同容器盛装的水中,不可 以都放在同一容器的水中。除了一些固体物质外,有些液体也可以溶解在水中。
(3)取一小份食盐,加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中,用搅拌棒充分搅拌。在食盐完全溶解后,再 加人第二份食盐,继续搅拌……直到食盐不再溶解为止。 (4) 按这样的办法,将小苏打一份一份地溶解,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新知讲解 (5)记录食盐和小苏打分别溶解在50毫升水中的份数。 实验记录:
1份 2份 3份 4份 5份 6份 7份 8份
板书设计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食盐 约18克 溶解能力强
小苏打 约5克 溶解能力弱
名称
1
2
3
【2020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同步练习附答案

小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习题(附答案)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食盐和红糖会_____在水中。
2、实验时一份份地把物质加入水中,为了准确观察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______大小。
3、物质溶解静止后不会出现_____现象。
4、物质溶解于水后并没有_____。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白糖、木屑、食盐、醋、油、面粉都能溶解于水。
()2、物质溶解于水后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
()3、物质溶解于水后就消失了。
()4、小苏打比食盐的溶解能力强。
()5、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的很难溶解于水。
()6、当物质和水形成饱和溶液时,物质不再溶解于水。
()三、实验题下面是某组同学探索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的实验,请完成相关试题。
1、实验操作①在两个透明杯中分别放入50毫升清水②分别取大约20克食盐和小苏打,再把它们平均分为8份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按同样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在50毫升水中的份数2、食盐和小苏打溶解能力的比较记录表物质50毫升水溶解物质的份数溶解能力比较实验结论食盐7 ①②小苏打 33、实验时为什么一份份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问答题1、红糖溶解于水,沙子溶解于水,溶解的结果有何不同?2、物质在水中为什么不能无限溶解?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溶解2、溶解能力3、沉淀4、消失二、判断题1、✘2、√3、✘4、✘5、√6、√三、实验题1、③取一小份食盐,加入一个盛水的杯子中,用搅拌棒充分搅拌。
在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食盐,继续搅拌……,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④将小苏打一份一份地溶解,直到不能溶解为止2、①食盐比小苏打溶解能力强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3、为了准确观察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小四、问答题1、红糖溶解于水变成人眼看不见的微粒,沙子沉淀在水底下。
三年级新教科版科学《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说课稿

三年级新教科版科学《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初步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通过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差异。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到对自然现象有好奇心,产生探究的欲望;意识到学习与生活有密切关系,愿意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准备1.水、食盐、高锰酸钾、方糖、小石子、沙子、面粉等实验材料。
2.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滴管、过滤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差异,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
2.教学难点: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差异。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溶解这个词吗?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与溶解有关的现象呢?(2)学生回答。
(3)教师:很好,同学们已经举了很多例子。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这个话题。
2.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1)教师演示实验:将食盐放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让学生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
(3)教师提问: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这说明溶解是什么?(4)学生回答。
(5)教师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食盐可以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中,形成透明的水溶液,并且不能用过滤纸把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
这说明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3.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1)教师提问: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否一样呢?我们以高锰酸钾、方糖、小石子、沙子、面粉为例,来做一个实验。
(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将这些物质放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哪些物质会溶解,哪些物质不会溶解。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高锰酸钾和方糖可以在水中溶解,而小石子、沙子和面粉不能在水中溶解。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附反思含板书设计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三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是否有颗粒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板书 是否有沉淀
是否可以过滤分离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把着力点放在“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上, 新的课程标准把认识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1 、通过教学发现:整堂课的教学内容,一环紧扣一环,从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而且,过程中至始至终不离开所教的内容,食盐、沙、面粉,三者紧扣, 实验到位,学生在这样的调动下,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抢先知道自己的想法 , 2、在实验方法的指导上,重点放在第一个的实验,要求指导到位,促使学生清楚 实验的步骤,实验中的注意点,在教学中,我掌握了这点,后面的实验方法都是 在前面的前提下,学生自己完成的,这样的话,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就提高了。 3、在过滤实验中,我适当替换了实验器材,学生操作方便。
物质状态 现象
小袋中的食盐 搅拌前的 搅拌后的食
食盐
盐
4、各组统一实验步骤: 第一步:观察口袋中的食盐,观察方法(摸、看) 第二步:倒入水中,不搅拌,观察2分钟。 第三步:搅拌后,观察食盐的变化 活动二和三:沙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1、刚才,我们研究了食盐在水中的变化,那如果换成沙,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2、学生猜想后,就可以直接让学生进行验证实验,在这里教师提醒学生实验的 细节和现象的观察 3、交流:教师板书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
五、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法通过实验观察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 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指导学生物已类举的方法自主实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 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透明的玻璃杯、食盐、面粉、沙、搅拌棒、滤纸、漏斗、锥形瓶、水等 ,记录纸。 本课说学法:【探究学习是通过实验观察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一、教学内容:第1单元5.水能溶解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知道一些物质能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
2、通过“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验--得出结论”的完整探究过程,学生能尊重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
3、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深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白糖、味精、食用油、沙子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教学难点:理解溶解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示范指导,多体辅助,适当讲解。
五、教学准备教具:烧杯、、玻璃棒、食盐、药匙、白糖、沙子、食用油、实验记录单、PPT 课件。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40ml),玻璃棒,药匙等。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阅读了小红军巧送盐的故事,知道了盐放入水中,颗粒会慢慢变小,越来越少,最后全部消失了。
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生:溶解。
师:说得真好!那么,除了盐,水还能溶解那些物质呢?想知道吗?生:想知道。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水能溶解哪些物质”。
(板书:水能溶解哪些物质)(二)探究1.活动一:“教师演示实验”。
(1)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味精、白糖、沙子、食用油。
(2)请同学们做出猜想,制定研究计划。
(3)教师演示试验:先让学生观察放入水之前的白糖是什么样子的?再取一小勺白糖放入水中,同学们观察白糖颗粒有什么变化?接着用玻璃棒轻轻搅动,学生观察白糖颗粒有什么变化?最后得出结论:水能溶解白糖。
2.活动二:学生分组实验:(1)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烧杯、味精、白糖、红糖、沙子、食用油。
做试验前我们先来熟悉一下实验步骤:第一步:拿到后,请先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些物质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再把他们放入水中,不要搅拌,也不要晃动,认真观察它们在水中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这是实验的第一步。
第二步:我们要观察搅拌过程中,这些物质有什么变化?这里需要一边搅拌一边观察。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11)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11)一. 教材分析《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作为一种溶剂的特性,以及溶解的原理。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发现水能溶解许多物质,但并不是所有物质都能被水溶解。
这一节内容既是对溶解概念的深化,也是对溶液概念的引出。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是对于溶解的概念和原理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溶解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作为一种溶剂的特性,知道水能溶解许多物质,但并不是所有物质都能被水溶解。
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溶解的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作为一种溶剂的特性,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2.难点:溶解的原理,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掌握溶解的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各种固体物质(如盐、糖、面粉等)、容器、搅拌棒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溶解吗?水能溶解哪些物质?以此引起学生对溶解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溶解现象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的过程,加深对溶解概念的理解。
操练(1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有些物质能被水溶解,有些物质则不能。
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总结水能溶解哪些物质,不能溶解哪些物质。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水能溶解许多物质,但并不是所有物质都能被水溶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c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5课教学设计
课题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单元 一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
学习
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2.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3.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4.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重点
了解和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难点
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红糖放进水里会变成红糖水(出示图片)及和红糖水的好处。把食盐放入水里,会怎么样?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夏天出汗多,身体的盐分流失也多,盐分流失多,所以我们要补充身体流失的盐分,可以每天饮用适量的盐开水,达到身体的平衡。观看视频,溶解现象。 小组自由回答。 学生交流,猜测。 旨在让学
生知道水
能溶解一
些物质。
讲授新课 食盐、红糖等物质能在水中一直溶解下去吗? 我们曾经把食盐和红糖放人水中,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还有很多物质也能在水中溶解。如果我们把它们一直不断地加人到同样多的水中,它们还能继续溶解下去吗?回想下,我们把食盐和红糖放人水中,如果食盐或红糖的量很大,结果会怎样。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把一些物质溶解在水中,想象一下,如果在一汤匙的水中放人一袋红糖会怎样? 结果会发现,汤匙中的水只能溶解一点点的红糖,其他的不能溶解。想要探究一定量的水到底能溶解多少物质,我们就需要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 说说我们知道的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小苏打、食用碱、奶粉、味精等。 如果不确定某种物质是否溶于水,可以取一点放入水中,看看是否能够溶解。我知道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有食盐、冰糖、小苏打、奶粉、洗衣粉……除了生活中我们知道的溶于水的物质,不了解的物质我们可以取少量放入水中进行实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猜想,回答问题。 谁能容积
一些物质,
但不能够
一直溶解
下去,想要
知道一定
量的水能
溶解多少
物质,就需
要控制水
量,再来比
较溶解的
物质的量。
cc
验,观察是否能够溶于水,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的物质要分别放入不同容器盛装的水中,不可以都放在同一容器的水中。除了一些固体物质外,有些液体也可以溶解在水中。 实验材料: 透明玻璃杯2个、搅拌棒2根、食盐、小苏打、水、天平、量筒等。 实验步骤: (1)先分别取大约20克食盐和小苏打,再把它们分别平均分成8份。 利用天平先称出20克,将它倒在纸上,纸对折后再用小勺将它们大致拨成两份。然后不断重复,分到8份,每份2.5克。或直接用电子天平称量,分成2.5克一份。 提示学生:(1)用小勺取食盐不能保证每次取的量都相同,所以可以事先将食盐平均分好份数。 (2)散落在桌面的食盐和小苏打也要收集起来放入原材料中。 (2)在2个透明玻璃杯中分别放入50毫升清水。 (3)取一小份食盐,加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中,用搅拌棒充分搅拌。在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加人第二份食盐,继续搅拌……直到食盐不再溶解为止。 (4) 按这样的办法,将小苏打一份一份地溶解,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提示:为了保证实验的公平性与科学性,两杯水的量要相同,每次分别加入的食盐和小苏打的量也要相同。每次都要充分搅拌,且每次要在完全溶解之后再倒入下一份物质。 (5)记录食盐和小苏打分别溶解在50毫升水中的份数。 1份 2份 3份 4份 5份 6份 7份 8份 食盐是否溶解 小苏打是否溶解 我的发现 学生进行实验,交流猜想。 小组代表或课代表
除了生活
中我们知
道的溶于
水的物质,
不了解的
物质我们
可以取少
量放入水
中进行实
验,观察是
否能够溶
于水。
要求学生
知道物质
在水中可
以溶解多
少的能力。
cc
我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都能够在水中溶解,但是溶解的份数是不一样的。 实验分析: 相同体积的水,能溶解不同量的食盐和小苏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大约18克食盐(7左右),能溶解约5克小苏打(2份左右)。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实验结论: 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的量不同,说明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不同。 物质在水中可以溶解多少的能力称为物质的溶解能力。在溶解的过程中已经溶解的物质达到一定的含量,且再次加入的此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此溶液的饱和状态。观看视频,加深理解。 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 由于在均分食盐和小苏打的时候,会出现分的不均匀的情况,造成实验过程中溶解份数的不同,因此要经过多次实验,或汇总大多数小组的数据。通常情况下,50毫升水中能溶解7份食盐(约18克) ,能溶解2份小苏打(约5克)。 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食盐溶解的份数要多于小苏打溶解的份数,说明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不同。在20℃时,100毫升的水中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10克小苏打。 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 如果将食盐或小苏打全部加入到水中,就只能确定一杯水能否溶解20克食盐或小苏打,无法确定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通过研讨,使我们进一步得知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不同。食盐和小苏打分的份数越多,每份的克数就越少,越能精确出加入多少克食盐或小苏打,能使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汇总结果汇报。 学生交流实验方法等。
通过研讨,
使学生进
一步知道
食盐和小
苏打的溶
解能力不
同。
不同物质
的溶解能
力不同,相
同体积的
水,在外界
条件不变
的情况下,
溶解一种
物质的量
是固定的。
cc
拓展:搜集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
解能力不一样。
实验目的:对比生活中白糖和味精的溶解能力。
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2个、搅拌棒2根、白糖、味精、水、
天平、量筒等。
实验步骤:(1)先分别取大约120克白糖和味精,再把它们分
别平均分成60份。
(2)在两个透明玻璃杯中分别放入50毫升清水。
(3)取一小份白糖,加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中,用搅拌棒充分
搅拌。在白糖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白糖,继续搅拌……
直到白糖不再溶解为止。
(4)按同样的办法,将味精一份一份地溶解,直到不再溶解为
止。
(5)记录白糖和味精分别溶解在50毫升水中的份数。
实验记录:
物质 50毫升水溶解物质的份数
白糖 51份(约102克)
味精 18份(约36克)
实验结论:白糖和味精在水中溶解的量不同,说明食盐和味
精的溶解能力不同。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知道食盐、白糖、味精、红糖等物体在水中能够溶解,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通过实验研究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对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比较,明白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且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cc
科学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