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太阳钟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太阳钟》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太阳钟》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太阳钟》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钟的定义、原理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太阳钟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天文观测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太阳钟的定义:太阳钟是一种以太阳作为参照物,通过观测太阳的位置变化来测量时间的计时仪器。

2. 太阳钟的原理:太阳钟的工作原理基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通过观测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可以推算出当前的时间。

3. 太阳钟的特点:太阳钟不需要外部能源,操作简便,精度较高,适用于野外探险、露营等活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太阳钟的定义、原理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太阳钟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包括如何选择材料、制作过程、调试方法等。

3. 实践: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太阳钟,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太阳钟,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回答太阳钟的定义、原理和特点。

2. 学生能熟练操作自己制作的太阳钟,测量时间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

3. 学生能通过制作太阳钟,提高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太阳钟制作材料包(包括木板、竹签、胶水等)。

2. 观测工具(如望远镜、太阳帽等)。

3. 教学课件和素材。

六、教学步骤1. 准备材料: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太阳钟制作材料包。

2. 讲解原理:详细讲解太阳钟的工作原理,让学生明白太阳钟是如何工作的。

3. 制作过程:分步骤讲解太阳钟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4. 调试与观测:指导学生调试太阳钟,并进行观测实践。

5. 成果展示: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太阳钟作品,分享制作与观测的心得。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阳钟的原理、制作方法和观测技巧。

2. 示范法:教师演示太阳钟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3. 实践法:学生动手制作太阳钟,提高实践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交流制作心得,分享观测体验。

太阳钟教学设计

太阳钟教学设计

太阳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太阳钟”。

教材主要介绍了太阳钟的原理、制作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太阳钟的定义、太阳钟的工作原理、太阳钟的制作方法、太阳钟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钟的定义、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对太阳钟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太阳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太阳钟的原理、制作方法和应用。

难点:太阳钟的制作方法和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太阳钟模型、PPT、教学视频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测量工具、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太阳钟,引导学生思考太阳钟的原理和作用。

2. 知识讲解:通过PPT和教学视频,讲解太阳钟的定义、原理和制作方法。

3.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太阳钟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例题讲解:分析太阳钟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与太阳钟相关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成果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太阳钟,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太阳钟原理:……制作方法:……应用:……七、作业设计1. 描述太阳钟的原理,并简述其制作方法。

答案:……2.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太阳钟的应用。

答案:……3. 谈谈你在制作太阳钟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讲解、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太阳钟的原理、制作方法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太阳钟的制作过程中存在疑问,需要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

拓展延伸:邀请天文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太阳钟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天文观测中的应用。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太阳钟制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08太阳钟教案教学设计(2)

08太阳钟教案教学设计(2)

《太阳钟》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中的第4课。

本课由部分组成,首先是对上节课遗留问题的处理,进而引入今天的话题----影子方向与长短变化的条件。

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后,研究太阳照射下影子的的长短和方向随太阳位置变化而产生的变化规律。

第二部分,太阳钟(日晷)的设计原理和分类。

第三部分,用硬卡纸和指南针制作一个日晷,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强化学生对日晷知识点的消化吸收,体现stem的教育理念。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影子是熟悉的,但并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大部分学生对日晷的认知程度仍然属于没听说过,不知道的水平。

学生能够形成影子,并不代表学生深入分析过影子形成的条件。

对于太阳照射下影子变化的特点也是片段式的,并未形成系统的变化规律。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动手制作日晷的操作能力,需要教师辅以指导,强调操作细节要点。

三、学习目标❖能描述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使用和制作简易的古代的测量仪器模型,如日晷;❖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日晷的工作原理;难点:制作日晷。

五、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手电筒、铅笔、橡皮泥、竹篾等。

学生材料:硬卡纸、胶水、剪刀、笔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在探究上节课的问题时,你们有什么发现吗?上午9点和下午3点的太阳高度角是相同的。

它们比中午时分的太阳高度角要小。

对我们的探究问题:上午9点和下午3点的太阳高度角有什么不同?大家有答案了吗?谁来说一说。

角的顶点、开口方向是不同的。

还有就是影子的方向也是不同的。

这就要和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有关了。

(板书:太阳钟)【意图解析】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下两节课衔接起来。

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连贯性,探究活动有基础。

(二)探究新知1.研究影子方向与长短的变化与光源的关系让我们来观察两幅图片。

《太阳钟》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太阳钟》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太阳钟》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太阳钟的定义和作用。

激发学生对太阳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太阳钟的定义和作用。

太阳钟的历史和发展。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太阳钟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太阳钟的历史和发展。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兴趣表现。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情况。

第二章:太阳钟的原理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太阳钟的原理和工作方式。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2 教学内容太阳钟的原理介绍。

太阳钟的工作方式。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实验演示法,讲解太阳钟的原理和工作方式。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太阳钟的工作原理。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情况。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情况。

第三章:太阳钟的设计与制作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太阳钟的设计原则和制作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3.2 教学内容太阳钟的设计原则介绍。

太阳钟的制作方法介绍。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动手操作法,讲解太阳钟的设计原则和制作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和制作太阳钟。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合作情况和动手操作情况。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情况。

第四章:太阳钟的应用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太阳钟的应用领域和实际意义。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2 教学内容太阳钟的应用领域介绍。

太阳钟的实际意义介绍。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讲解太阳钟的应用领域和实际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太阳钟的实际应用。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讨论情况。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情况。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太阳钟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激发学生对太阳钟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展望。

5.2 教学内容太阳钟的学习总结。

太阳钟的未来发展展望。

5.3 教学方法采用总结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总结太阳钟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太阳钟的教学设计

太阳钟的教学设计

太阳钟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钟的定义和原理;2.掌握太阳钟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3.学习太阳钟的应用领域;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1.太阳钟的定义和原理;2.太阳钟的制作方法;3.太阳钟的使用技巧;4.太阳钟的应用领域。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引入话题:“你知道什么是太阳钟吗?”2.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3.介绍太阳钟的定义和原理。

第二步:理论讲解(20分钟)1.讲解太阳钟的原理:太阳钟是通过太阳的位置和角度来测量时间的一种仪器。

当太阳光线垂直射入太阳钟的时候,光影会与太阳钟上的刻度对齐,从而指示时间。

2.讲解太阳钟的制作方法:太阳钟的制作材料有很多种,最常用的是竹子、纸板和罗盘等。

制作太阳钟首先要确定光影指针的位置和角度,然后根据这个角度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来刻度。

3.讲解太阳钟的使用技巧:使用太阳钟时,要确保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在刻度上,而且刻度盘要始终保持水平。

4.介绍太阳钟的应用领域:太阳钟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测量时间和导航等方面。

第三步:操作示范(30分钟)1.给学生展示一个简单的太阳钟制作过程,并解释每个步骤的关键点。

2.让学生跟着演示一遍,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纠正错误。

3.让学生自己制作太阳钟,提供必要的材料和工具。

第四步:小组讨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和讨论自己制作太阳钟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制作的太阳钟,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五步:总结评价(2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太阳钟的定义、原理、制作方法、使用技巧和应用领域。

2.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检测他们对太阳钟的理解程度。

3.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夸奖他们的努力和创造力。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制作不同材料和形状的太阳钟,并观察它们的差异。

2.让学生尝试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使用太阳钟,比较得出结论。

教学资源:- PowerPoint课件-太阳钟制作材料(竹子、纸板、罗盘等)。

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及评析

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及评析

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及评析这一段教学充分利用日晷这个教学工具,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观察提问的基础上,使得学生对日晷这一古老的计时工具,有了充分的认识。

同时,教师还适时地引入一些古代的计时名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下面是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及评析,一起来看看吧。

通过前一段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日影的移动反应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是匀速的,利用这个规律,我们可以制作一个太阳钟。

教科书中的插图,画的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太阳钟,据说是牛顿小时候做的――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时,在棍影的终点放一块石头做记号,记下时间。

摆石头记影子,又在石头上记时间,多简单,多巧妙!教材还为我们展示了古代利用日影计时的两种日晷――“地平日晷和赤道日晷”。

左图是晷针倾斜的地平日晷,晷针与晷面的夹角是当地纬度值(此外,还有晷针与晷面垂直的地平日晷)。

右图是赤道式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与地面夹角为90º――当地纬度值;晷针与晷面垂直,上端指向天北极,下端指向天南极。

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年间就发明了这种日晷。

教材还为我们介绍了一种平躺式的钟表,实际上就是地平日晷的雏形,构造与日影仪相同,只是晷盘上有刻度。

使用时,晷盘平放在地上,故以此得名。

展示这三种太阳钟的用意在于使学生认识太阳钟的多样性,激发他们自己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太阳钟。

用太阳计时的方法多种多样,教材中还为我们介绍了一个有趣的手掌日晷。

它流传于民间,体现了人民的智慧。

使用方法是: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枝笔,使笔与手掌垂直。

拇指关节对着正南。

影子落在手上的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所有的这些多种多样的计时工具,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计时方法,又反映了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对照当今的计时工具学生就可以大致了解到计时工具的发展历程,从而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本课为学生准备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学具袋中有备)、手表等。

《太阳钟》教学设计

《太阳钟》教学设计

《太阳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钟是利用太阳与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2.了解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及其原理。

3.能做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4.意识到掌握利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服务。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国家、不同制作方法的太阳钟的工作原理。

2.难点:根据当地的纬度制作太阳钟。

【教学准备】每组卡纸一张,指南针一个,硬纸板若干块。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太阳和物体影子的关系,知道了物体的影子随着太阳运动方位的变化而变化。

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物体的影子投向哪里?中午,太阳在什么方向?物体的影子投向哪里?傍晚,太阳又在什么方向?物体的影子投向哪里?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物体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

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

(板书课题:太阳钟)二、认识古代的几种计时工具—太阳钟1.请同学们看课本第4页的几幅图片。

(1)第一幅:这是三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日晷,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回答: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常聪明。

(2)第二幅:这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赤道日晷,你知道它怎么用吗?学生汇报完,教师小结:赤道日晷双面都有指针和刻度,至于怎么看时间,一会看音像资料时,认真看,注意听讲解。

(3)第三幅:地平日晷,它的刻度盘平行于地面。

(4)第四幅:欧洲人沿用至今的日晷,它属于垂直日晷。

2.日晷有很多种形状,你还知道有哪些不同形状的日晷或太阳钟吗?3.请同学们想一想,人们根据什么知识制造了这些不同形状的日晷。

4.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光盘资料,注意看,认真听,了解日晷的用法,尤其是赤道日晷怎么用。

放光盘资料。

5.谁来回答用赤道日晷怎么看时间?为什么要分季节两面看?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每年的春分、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从春分到秋分,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半球的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要看上面的刻度;从秋分到次年的春分,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半球的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要看下面的刻度。

《太阳钟》教学教案

《太阳钟》教学教案

《太阳钟》教学教案《太阳钟》教学教案(精选7篇)《太阳钟》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会慢慢的变化,日晷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计时器。

过程与方法: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学习使用简易日晷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人探索时间的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

【教学难点】制作使用太阳钟计时。

【教学准备】关于日晷计时的资料、立竿、制作太阳钟的套材(小组)。

【教学过程】一、引入:1、如今,我们只需要看一看钟表就能知道现在几点了。

可过去的人们并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钟表,在时钟发明之前,古人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学生充分交流)2、揭题:太阳钟。

(板书课题)二、用太阳来计时:1、关于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资料交流。

如:一天是怎么确定的?(古人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如:古时候一天分为几小时?是怎样划分的?阅读课本P52资料等等。

三、用光影来计时:1、师:古代的人还常常用光影来计时。

他们是怎样做的呢?2、引导思考:在太阳下,将一根木棒竖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会有一个木棒的影子。

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方向、长短会花生变化吗?3、组织观察活动。

(课前老师画一次影子,课中和学生再去画一次,使用太阳钟时还可以画一次。

)4、如有录象片段,可适当代替上面的观察光影的活动。

5、讨论: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的光影来计时的?6、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图,解释怎样计时。

7、师结合日晷面介绍“时辰”资料。

8、师提供太阳钟套材,小组合作组装。

9、师介绍使用方法,学生尝试计时。

四、延伸:1、为什么古人选用太阳来记录一天时间的流逝呢?2、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弊端?板书设计:太阳钟资料:日晷“天”“时辰”《太阳钟》教学教案篇2太阳钟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做一个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钟》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中的第4课。

本课由部分组成,首先是对上节课遗留问题的处理,进而引入今天的话题----影子方向与长短变化的条件。

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后,研究太阳照射下影子的的长短和方向随太阳位置变化而产生的变化规律。

第二部分,太阳钟(日晷)的设计原理和分类。

第三部分,用硬卡纸和指南针制作一个日晷,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强化学生对日晷知识点的消化吸收,体现stem的教育理念。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影子是熟悉的,但并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大部分学生对日晷的认知程度仍然属于没听说过,不知道的水平。

学生能够形成影子,并不代表学生深入分析过影子形成的条件。

对于太阳照射下影子变化的特点也是片段式的,并未形成系统的变化规律。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动手制作日晷的操作能力,需要教师辅以指导,强调操作细节要点。

三、学习目标❖能描述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使用和制作简易的古代的测量仪器模型,如日晷;❖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日晷的工作原理;难点:制作日晷。

五、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手电筒、铅笔、橡皮泥、竹篾等。

学生材料:硬卡纸、胶水、剪刀、笔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在探究上节课的问题时,你们有什么发现吗?上午9点和下午3点的太阳高度角是相同的。

它们比中午时分的太阳高度角要小。

对我们的探究问题:上午9点和下午3点的太阳高度角有什么不同?大家有答案了吗?谁来说一说。

角的顶点、开口方向是不同的。

还有就是影子的方向也是不同的。

这就要和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有关了。

(板书:太阳钟)【意图解析】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下两节课衔接起来。

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连贯性,探究活动有基础。

(二)探究新知1.研究影子方向与长短的变化与光源的关系让我们来观察两幅图片。

一幅是下午3点测量太阳高度角时拍摄的照片,一幅是用手电筒照射一根竖立的木条,观察它们的影子。

请大家思考: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呢?教师引导出:光源、遮挡物、屏说的没错,左面这幅图中,光源是什么?太阳人是遮挡物,屏是草坪。

同学们,现在我们用手电筒来照射竖立的木条,观察它的影子。

我们发现了人的影子也在变化,现在你能改变木条的的影子吗?请同学们拿出实验器材,寻找方法。

汇报改变影子方向和长短的方法。

总结一下实现的方法就是?改变照射的方向和高度。

非常棒,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其他发现?在什么情况下影子会不见吗?竖直向下照射!【意图解析】基本概念的学习。

看似无目的的观察,却能够给学生建立起稳固的关于影子的概念,还能够从“无目的”中发现很多不同的现象,为下面的探究做准备。

既然已经知道了影子会变化,同学们有没有什么继续研究的方向吗?下面我们来模拟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从而观察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是怎样改变的。

太阳是东面升起,西面落下,在天空中变化的轨迹呈现半圆形,我们可以用竹篾模拟太阳运行的轨迹;用手电筒模拟太阳。

把手电筒放在竹篾上贴合移动。

在竹篾上分别标注7:00;9:00;12:00;14:00;17:00时间的位置,手电筒分别放在这样一些位置。

手电筒照射方向面朝木条上部。

请大家及时记录5个位置的影子大小和方向,可以把影子绘制在底板上。

实验中,老师提醒大家,绘制的时候每个影子旁边都要标注好对应的时间点,便于后期对比是进行区分。

操作时把数据记录在我们的活动手册上。

汇报记录情况根据大家记录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太阳位置变化时,物体影子也随之发生变化;早晨和傍晚影子最长,中午最短。

【意图解析】实验探究,发现太阳变化时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为下面引出太阳钟做好铺垫。

2.介绍太阳钟古代人早就注意到太阳的移动与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有关系,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于是制造出了计时工具。

这一类计时工具在西方被称为“太阳钟”,在中国被称为“日晷”。

请大家观察图片,左侧是地平式日晷,右侧是赤道式日晷,你认为这些日晷是怎么工作的?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举手回答说的没错,日晷正是利用了太阳的位置变化对物体的影子的影响是有规律的原理做成的。

他们之间有的是平铺在地面的,有的与地面成一定的夹角。

【意图解析】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日晷正是一个人类的需求的设计作品,这也正说明了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给学生普及科学史,感受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益处。

3.制作日晷了解了日晷,大家想不想做一个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日晷,亲自去室外计时。

做日晷需要使用的器材有:半圆形硬卡纸、三角形硬卡纸、胶水、直尺、笔制作的步骤是:1、在半圆形的硬卡纸上按刻度示例图标明刻度和方向。

2、按成品效果图,把三角形的硬卡纸竖直粘贴在半圆形硬卡纸上。

3、确定好方向后,根据三角形硬卡纸的投影确定时间。

请同学们注意,三角形硬卡纸要竖直粘贴。

否则影响计时准确度。

学生动手操作成品展示,错误指导。

同学们,下课之后,大家可以尝试着在阳光下计时,计时结果和教室的钟表核对,看一看自己制作的日晷是不是能准确地计时。

如果计时不对,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课后可以咨询老师。

【意图解析】感受日晷之类的科技发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在人类进步道路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锻炼动手动脑能力,增加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体现stem 的教育理念。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四)教师总结大家今天的收获可真多,我们知道了影子形成的条件,知道了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带来影子方向和长短规律性变化,一天中中午影子最短,早晚的影子最长;我们感受了古代人的聪明智慧,知道了日晷,制作和使用了这样一个简易的古代的测量仪器模型;大家可以在课后进行实际计时操作,作为课后拓展,把你的收获可以分享给身边的人,比如你的爸爸妈妈和同学们。

今天和同学们一起愉快地完成了这节课,我感到非常高兴,谢谢大家!下课。

七、板书设计太阳钟影子形成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屏一天中中午影子最短,早晚的影子最长;一、选择题1.为了测量一杯水的温度,温度计下端的液泡应该()A.一半浸在水里一半露在空气中B.全部露出睡面C.先浸在水里再拿出水面D.一直浸泡在水中,读数后再拿出水面2.在夏天的烈日下,很多物体摸上去很烫这是太阳的()造成的。

A.传导B.对流C.辐射D.散热3.冬季,有时水缸、自来水管会被冻裂,这是因为()A.水缸或自来水管里的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把水缸或自来水管胀破了B.水缸里的水结冰时都凝聚到一起了,这样把水缸或自来水管冻裂了C.水缸或自来水管本身遇冷就会破裂4.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物体上受冷后凝结的小冰晶是()A.露B.霜C.雨D.雪5.二氧化碳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固体,叫做()。

A.气冰B.液冰C.干冰6.胎生动物一般都用( )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A.哺乳B.寄生C.找食物7.丹顶鹤的跳舞行为属于鸟类繁殖行为中的( )。

A.求偶B.交配C.筑巢D.育雏8.下列不属于鸟类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繁殖行为的是( )。

A.占窝、筑巢B.求偶、交配C.胎生、哺乳9.下列植物中,( )不是靠动物传播种子的。

A.苍耳B.椰树C.野葡萄10.根据下列植物果实或种子具有的特点推测,利用动物来传播种子的是()。

A.果实在成熟时会突然炸裂B.有小刺或多肉好吃C.轻、带翅或绒毛11.孔雀的求偶方式是()。

A.特殊的声音B.开屏C.鲜艳的羽毛12.下列动物中和猫生殖方式相同的是()。

A.鸭嘴兽B.狗C.乌龟13.剪开的蚕茧后,蛹的变化()A.外面的温度太低,蛹会被冻死B.正常发育C.不会发生变化14.蚕蜕皮是因为()。

A.它身上的皮长老了,要换一层新的。

B.它身体长大,外面的皮紧裹着它,只有蜕掉旧皮,才能长得更大。

C.因为它身上的皮破了,必须蜕掉再长一层好的。

15.关于蚕蛾翅、脚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有一对翅、六只脚B.它有两对翅、八只脚C.它有两对翅、六只脚二、填空题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17.热在金属中是以________方式传递的,热在酒精中是以________方式传递的。

18.物体的冷热程度叫________。

19.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形态。

20.不同物质具有的________性能不同。

21.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________状态。

22.如图所示,油菜果荚表面并不是光滑的,上面有棱角,有一些花纹,且容易开裂。

根据油菜果荚的这种特点,我们知道油菜传播种子的方式是________23.像猫、狗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________,用这种方式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做________。

24.蚕宝宝是从________开始蜕皮的,蚕蜕皮的原因是________。

25.蚕最喜欢的食物主要是________,蚕是靠________来呼吸的;蚕生病了要________;蚕生活的环境要________、________。

26.刚出壳的蚕很________,如果想让小蚕挪地方,应该用________帮助它。

27.我国西汉时候的张骞打开了通往西域各国的贸易通道,这条通道称为________。

28.蚕丝的长度一般在________到________米,最长达________米。

29.蚕蜕皮是因为旧皮阻碍了________,它蜕皮后身体长大了,颜色变浅了。

30.蚕的主要食物是________。

三、判断题31.温度用摄氏度、华氏度作单位,人体的一般温度是37℃。

()32.水在海洋、天空、陆地之间循环运动,永不停息。

()33.水和沙子在相同的条件下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一样的。

()34.椰子、蒲公英、柳树都是属于风传播的。

()35.胎生动物又称为哺乳动物。

()36.蚕蛾不吃东西也不会飞。

37.蚕宝宝是由蚕卵变来的。

38.蚕丝是高级的纺织原料,有“纤维皇后”“第二肌肤”的美称。

39.蚕丝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纤维皇后”“第二肌肤”的美称。

()40.第一次脱皮后的蚕宝宝叫起蚕。

()四、解答题41.铜球加热和冷却后有什么变化?42.想一想,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哪些?这些传播方式与什么有关?43.判断以下动物哪些是卵生,哪些是胎生?44.蚕宝宝是什么开始吐丝的?45.观察蚕卵,说一说蚕卵是什么样的?46.认真阅读下列表格中的辨认方法,了解辨认蚕蛾的方法。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D解析:D【解析】【解答】测量一杯水的温度,温度计下端的液泡应该一直浸泡在水中,读数后再拿出水面。

故选D。

【分析】本题考查温度计的使用。

2.C解析:C【解析】【解答】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