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1)(1)

合集下载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1.结合教材内容,总结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对其进行分类。
-要求:条理清晰,分类准确,能够反映出环境问题的多样性。
2.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环境问题,深入分析其成因、影响及解决措施。
-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能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环境保护宣传海报。
-要求:主题突出,设计新颖,能够吸引人们的关注,提高环保意识。
2.教学目标:
-巩固学生对环境问题知识的掌握。
-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教学反馈提供依据。
3.教学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互相批改练习,交流答案,提高解题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分类、成因、影响及解决措施。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分类及特点,特别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学生能够掌握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主要环境问题的定义和表现。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影响范围及发展趋势。
2.掌握我国及全球范围内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成因及影响。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社区的环境保护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通过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让学生为改善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形成和谐共生的人地关系。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关于《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高中地理教案

关于《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高中地理教案

关于《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掌握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认识我国主要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危害,提高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2. 我国主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危害3. 环境问题的成因与防治措施4.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5. 学生实践与探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我国主要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危害。

2. 难点: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影响。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环境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环境问题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2. 讲解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明确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环境问题。

3. 分析我国主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危害:介绍我国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分析其对人类生产、生活及生态系统的危害。

4. 探讨环境问题的成因与防治措施:引导学生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如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城市化等,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5. 讲解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了解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6. 学生实践与探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六、教学过程(续)7.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环境问题案例,如我国雾霾治理、水污染治理等,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成因和解决办法,以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某个环境问题,讨论其产生原因、危害及解决办法。

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序号:18号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

本节课为学生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打下基础。

2.内容分析:环境问题包括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本书先解释了环境问题的概念和成因,而后通过图片资料介绍了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的形成,引发学生对于周围环境污染的思考,进一步分析环境问题在不同地区的具体表现。

在介绍过程中,教材并没有采取空洞的说教法,而是利用了大量的图文资料和具体案例进行说明,既增强了说服力,又能使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环境问题;过程与方法:运用人类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并结合实例,解释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危害;利用图表,认识并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相关资料,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和全球化趋势。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转型阶段,虽然初中已经对于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仍不具备系统的地理思维。

学生对环境问题存在一定的感性认识,只是欠缺系统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这对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分析地理事物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环境问题。

2.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结合实例,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五、重难点分析:重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全球变暖问题;臭氧层破坏问题难点:环境问题的全球性与严峻性六、教学方法基于情境的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课时:一课时八、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观看北极熊失去家园的视频。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只北极熊为什么失去了家园吗?让我们跟随它的踪迹,帮助它寻找回家的路。

高中地理第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第二册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第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第二册地理教案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性环境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人类不合理活动日益加剧,世界各地出现了共同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全球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这些环境问题被称为全球性环境问题。

2.分类(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和水资源危机等。

(2)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3.全球变暖(1)原因: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

(2)危害①全球变暖造成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沿岸低地和岛国将受到被淹没的危险。

②海平面上升还会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

③气候变化还会影响粮食、水资源等的供应与再分配,引起国际市场的动荡和有关国家的冲突。

4.大气污染与酸雨(1)大气污染:随着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越来越多。

燃煤产生的污染物有硫氧化物、烟尘等,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铅等,极大地危害人类的健康。

大气污染还会造成酸雨。

(2)酸雨①概念: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

②危害:酸雨可以毁坏森林;使江河湖水酸化;酸化土壤,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等。

酸雨还常常引起国际纠纷。

5.土地荒漠化(1)分布: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2)原因:人口激增和自然资源利用不当,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具体表现在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方面。

6.生物多样性锐减(1)原因:由于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产生的消极影响,地球上越来越多的生物物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2)危害:物种不断灭绝,必然导致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从而使某些生物的食物链断裂,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给人类造成无法估计的危害。

7.臭氧层破坏(1)作用:吸收99%的太阳紫外线,保护着地球上的生命免受紫外线伤害,因此臭氧层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教案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从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中。

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

问题1(综合思维)说明图中箭头的含义。

问题2(人地协调观)人类在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时候会产生哪类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问题3 (地理实践力)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向环境排放的过程中会产生哪类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①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①②所示);通过消费活动以废弃物的形式把物质和能量排放到环境中去(箭头③④所示);人类作用于环境(箭头⑤⑦所示);环境又把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箭头⑥⑧所示)。

②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③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污染。

2、不同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类型产生原因
自然资源枯竭
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生态破坏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环境污染
身的净化能力
三、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1说课环境问题是指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

一方面,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越来越多,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许多国家和地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类正受到某些资源匮乏的严峻挑战。

资源和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环境问题的分类方法很多,按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环境污染问题、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自然资源枯竭问题。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一)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二)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三)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危及人类健康。

讲述这部分内容要通过举例来使学生理清环境问题的各种类别及其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具准备投影图片、阅读材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2.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2.通过读图分析学会判断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的方法。

3.对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培养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必修Ⅰ中我们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我们知道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其中某要素的变化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可能出现环境问题。

下面我们学习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首先来讨论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板书: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推进新课师当今人类面临许多环境问题,什么是环境问题?板书: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阅读教材P86第一、二段,自主学习,思考:1.什么是环境问题?2.哪些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生(自主探究后回答)问题1:环境问题是指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课程主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程目标:
1.了解和认识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明白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及其与其他领域的相关性;
3.掌握相关环保知识和措施,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教学内容:
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概述;
2.空气污染;
3.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
4.土地失去肥力和土地污染;
5.生物多样性减少;
6.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

教学方式:
1.教师讲授;
2.小组讨论;
3.课堂互动。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近期大型环保事件,并对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进行调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步骤二:知识输入(20分钟)
教师讲授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土地失去肥力和土地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并讲述每个问题对人类的影响及其与其他领域的相关性。

步骤三:小组探究(2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组成小组探究一个环保问题,包括其形成原因、影响、解决办法等。

步骤四: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所学内容,提出今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步骤五:扩展(5分钟)
教师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如参与志愿活动、节约用水等。

课堂作业:
1.为班级做一个环保标语;
2.调查家庭的环保意识和做法。

教学评估:
1.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和小组探究讨论的质量;
2.根据课堂白板互动结果及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本堂课程的掌握情况。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
资源的需求量增加; ⑤ 资源与环境保护力度不够,法律法规制
度不完善。
怎么治理呢?
(二) 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
(二) 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全球物种数目分类 (单位:种)
类别 哺乳类
鸟类 爬行类 两栖类 淡水鱼类 高等植物
总计
所有物种 4629 9672 6900 4522 25000
270000 302723
濒危物种 1096 1107 253 124 734 25971 29285
【案例二】:P90活动题 生物多样性受损的原因
人类的滥捕乱猎 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
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 禁止捕猎野生动物; 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三) 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3年美国洛杉矶,当时该市的200多万辆汽车
(1)这幅图所提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气温升高、全球变暖 (2)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二氧化碳等工业废气的大量增加,
产生“大气保温效应”;滥伐森林,环境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削弱。 (3)该问题可能引起的后果是: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 (4)你认为个人采取哪些措施可以减轻或防治该问题: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
加大对环境的保护。 ⑤ 已污染的采取有效措施清除等
课堂小结
自我检测区
对点训练一 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
1.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就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下列环境问题中,由人类排放废水 引起的是( ) A.我国某些地方的“粗脖子”病 B.墨西哥湾海上油膜导致鱼类死亡 C.秘鲁附近海域因水温升高而引起的鱼类死亡 D.我国沿海近年频发的赤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本节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的几种主要的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分析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学习为主,开展阅读探究,,提高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起学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注,对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有深刻的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难点:对环境问题案例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1.认识环境问题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

讲解点二:全球气候变暖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1)科学家们通过分析19世纪后期以来的全球气象观测资料发现,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明显上升,到目前已经升高了0.3-0.6°C,如图所示:(2)全球变暖除与自然原因(如,全球气候正处于温暖期)有关外,主要是原因是人文原因:①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的燃烧,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②毁林,特别是被称为“地球肺”的热带雨林的破坏。

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全球气候变暖对当今世界和我国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一个直接后果是导致海平面上升如图所示:海平面上升引起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如下图所示:此外,据有关研究表明,近些年来频繁发生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气候异常也与全球变暖有一定关系。

(4)应对全球变暖①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②保护现有植被和植树造林。

③国际合作。

3.臭氧层的破坏(1)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地球大气中,臭氧层能够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命不受紫外线伤害。

人类使用致冷剂以及核爆炸和飞机尾气,大量排放破坏臭氧层的氟氯烃。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臭氧层破坏后,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使地球上的人类和生物遭到严重威胁,如图所示:应对臭氧层破坏①减少氟氯烃气体的排放②研制新型的制冷设备4.大气污染与酸雨(1)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分布矿物燃料的燃烧和汽车尾气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气体,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的降水,如果PH值小于5.6,就称为酸雨。

世界主要酸雨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和长江以南等地区。

(2)酸雨产生的危害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主要有下列影响: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危害土地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3)应对酸雨①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②推广清洁能源③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一、选择题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完成1~2题(2008,海南,3分)1.履行《京都议定书》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调整能源结构,受此冲击最大的产业是()A.钢铁 B.机电 C.纺织 D.电子2.由于《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减排目标,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了价值,并成为一种商品。

这种商品形成的市场称为()A.煤市场 B.碳市场 C.石油市场 D.天然气市场3.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2008,江苏,2分)()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 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 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下图为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与该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A.酸雨 B.大气保温(温室)效应C.臭氧层空洞 D.扬尘5.实施清洁生产后,该厂()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据专家预测,因全球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4-2-5”。

回答6~7题(2007,江苏,4分)图4-2-56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A.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B.滩涂面积减少C.淹没部分耕地 D.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7.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A.臭氧层破坏 B.森林被大量砍伐C.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D.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读“某日洛杉矶几种污染物浓度日变化图”,根据“光化学烟雾”的相关知识回答8~10题(2008,合肥质检,2分)8.“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污染物是()A.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 B.硫氧化合物和臭氧C.氮氧化合物和硫氧化合物 D.碳氢化合物和臭氧9.关于“光化学烟雾”及该日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7点左右CO和NO浓度达到最大值,且NO的浓度大于CO的浓度 B.O3浓度的日变化与气温的日变化相一致C.“光化学烟雾”污染物的浓度与交通流量的日变化有关D.午夜时分各种污染物的浓度最低10.关于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北纬40°~60°之间,常年受西风影响B.与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辐射关系密切C.冬季发生“光化学烟雾”的可能性大于夏季D.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夏季是“光化学烟雾”发生的高频季节二、非选择题1.根据下表4-2-5和图4-2-6,回答问题。

温室气体工业化之前浓度(1970—1980年)现在浓度(1990年)年增量在大气中衰变时间(年)CO2 2.8×10-6ml/L 2.8×10-6ml/L 1.6×10-6ml/L50—20甲烷7.9×10-7ml/L 1.72×10-6ml/L 1.5×10-8ml/L10N2O 2.88×10-6ml/L 3.10×10-4ml/L 8×10-7ml/L 150 氟里昂110 2.80×10-4ml/L 1.0×105ml/L65 氟里昂12 0 7.02.8×10-6ml/L130表4-2-5图4-2-6(1)氟氯烃化合物含量增加使气候变暖的原因有,。

(2)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过程有:,。

(3)请你提出为避免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人类主要应采取哪些针对性措施。

(4)表格中CO2浓度的变化会使图2中C部分(增大或缩小)。

(5)表格中的氟里昂的变化会使图2中A部分(增大或缩小)。

2.图2l为“195l~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受沙尘暴影响强度比例统计圈”。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08,江苏,10分)(1)我国北部受沙尘暴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 。

(2)北京市受沙尘暴影响的强度总体上为__度。

我国北部的沙尘暴多发生在___季,主要因为该季节我国北部地区气候___,植被稀少,且常有______天气系统活动,风力强劲。

(3)首钢集团的搬迁使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首钢搬迁所运用的主要环境管理手段是(填选项字母)___。

A.行政手段B.法规手段c.经济手段D.教育手段(4)为贯彻“绿色奥运”理念,你认为进一步改善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应采取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及剖析:一、1.A剖析:钢铁工业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等能源,从而需要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在限制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情况下,钢铁工业必然受得的冲击最大。

2.B剖析: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因此与之有关的应是碳市场。

3.D剖析: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的变化。

气候变暖会使我国西部山区的冰川加速融化,导致冰雪总量锐减。

4.B剖析:意在使学生认识到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气除产生一般意义的环境污染外,还会产生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

学生如果掌握各种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该厂排出的废气,可顺利确定答案。

5.D剖析:意在通过实例加深考生对清洁生产的理解,尤其改变考生可能形成的“清洁生产是无污染生产”的认识。

正确选项为D。

6.A、B 剖析:据图可知,海平面上升40~50厘米不会淹没耕地,只淹没坦途,海平面上升会导致部分港口基础设施被淹没。

7.B、C剖析: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和毁林。

8.A剖析:“光化学烟雾”是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出现的一种大气污染现象。

9.C剖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的污染物是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从图中可以看出,氮氧化合物的浓度在白天较高,尤其是早晨最高,这显然与一日内的交通流量的日变化有关。

10.D剖析: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空气水平流动性差,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洛杉矶干热的夏季,太阳辐射强烈,因此易发生“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与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有关。

二、1.(1)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氟氯烃强烈吸收地面的红外线。

(2)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的溶解(岩石的风化)(3)减少和停止含碳燃料的使用,大力开发新能源,保护现在森林,大力植树造林。

(4)增大(5)缩小2.(1)由西向东逐渐减弱(2)轻;春;干燥(少雨);冷锋(3)A(4)改善能源结构;控制废气排放;植树造林;加强风沙源地区的生态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