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留下遗憾的课,胜利之处已表示在优秀教案并在说课设计中进行了分析,现在谈留下遗憾的原因:
第一,高估学生。

由于对教学对象的认识缺乏,缺乏对他们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的了解,所以,在教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比方用“反语”表达讽刺,学生不能解决,让教学发生了困难。

同时,又因为要赶进度,又没有给学生将知识分析清楚。

第二,取舍不当。

这是一篇内涵丰富的书信,文本也比较长,要想在一节课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需进行一些大胆取舍。

我想,在这节课中至少可以舍去如下几个问题:
1、课前导语,直接开门见山,切入正课。

2、预习的检查。

3、压缩谈圈点词句的感悟。

4、对“难能可贵”的认识,将之融合到第二个问题之中。

假如舍去了这样几个问题,就能够留出时间进行朗读训练。

第三,节外生枝。

有这样两处,导语时对学生进行的一番说教,分析“难能可贵”时教师谈到的题外话。

另外,因为学生的回答不尽人意,教师代替的讲解过多了一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_教学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_教学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
学习这节课的时候,八年级历史刚好讲完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这一部分。

我是知道这点的。

在上这节课前的几分钟,我让学生拿出历史课本看有关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片段,以帮助学生理解本人的写作背景。

我认为学习本文的重点在于要让学生掌握反语这种修辞和理解作者雨果站在人类的高度上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因此,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
1.雨果对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行为持赞同还是反对意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雨果的这种态度是爱国还是不爱国?对于第一个问题的第一问,所有学生都回答的是“反对”。

我借此问“那雨果为什么要说英法联军干的‘漂亮’,还说这是给他们的‘全部赞誉’呢?”有几个学生马上想到了,在这儿用的是反语。

第二个问题出现的争议较大,两种观点几乎各占一半。

我试着问认为雨果爱国的同学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他们回答不上来,或者干脆说是“直觉”。

这个现象在我意料之中,这和狭义上的“爱国”思想有关。

经我解释,绝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雨果这种行为和精神,并从中有所领悟。

我认为这是开学至今我上的最成功的一课。

因为我不仅顺利的完成了预定的目标,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世界观。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八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八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八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八课的重要篇目之一,作为学生接触到的一篇历史文献,其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

因此,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使学生真正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一、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为《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主要讲述了英法联军在中国的侵略,其中一位英军将领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描述了当时的战事和中国的形势。

通过这封信,学生能够了解到那个时代中国的内忧外患,和人民的苦难。

二、教学设计1. 感知阶段:通过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背景和大致内容,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章。

2. 体验阶段:在课堂中通过小组合作或者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将自己融入到那个时代中去,体验中国的苦难和艰难。

3. 理解阶段: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篇文章的意义和价值,并使用相关的知识点展现其文化底蕴。

4. 实践阶段:通过类似的历史文献或者外国媒体报道,引导学生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和理解,帮助学生明白中国在那个时代的困境和现实,从而唤醒学生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体会1. 多元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小组合作和模拟情境的方式,学生们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2. 让学生感受历史: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了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影片或图片,让学生感触到当时中国的困境和苦难,从而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献。

3. 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这篇文献,从而唤醒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精神。

在实践阶段,我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和理解,了解时代的变迁与人类命运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对民族情感的建立。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从而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通用5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通用5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通用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在自主与合作中完成。

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2、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不能割裂的,所以我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来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加深对雨果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认识。

3、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文道统一,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们知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少年强,则中国强!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个别问题深度不够,如圆明园它的价值体现在哪?其中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剪影,学生没有答出来,教师应再加以引导。

在课堂上学生选择的是默读的方式,所以显得课堂气氛不活,影响了一些同学的思维。

1、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⑴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高效的目的,使学生在极短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消化吸收,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强化了阅读训练。

⑵重视朗读,以个别赛读、教师范读、全体齐读等方式反复诵读。

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预留了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

⑶抓住重点环节以点带面,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突出后半部分的探究思考,使教学思路清晰可感。

⑷注重学生阅读、写作、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回信”的教学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锻炼了积极创造与合理想象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及时反馈了教学效果。

2、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⑴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前言在现代教育之中,人们常常会通过文学作品来传递历史信息和价值观。

而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时期,正是一段充斥着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历史。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这样一篇以史为镜,教育后人的文学作品。

本文将对这篇著名文章进行反思和探究。

文本全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一篇 Satirical 的作品。

总体而言,这篇文章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一次嘲讽反思。

文章的构成形式是作者 John Hay 冒充当时的一位军官,给他的同仁 Butler 写信,要求提供一份中国历史方面的概述。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中国这个个体的知识与认识的落后。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 John Hay 模拟了一些英美对于中国的荒唐之言,将其与中国大陆上各个民族和地区进行比较。

接下来,作者又提出了太平天国、义和团等反对洋人的事件,指出中国的封闭简直就像是一只海星,各个臂膀之间相互独立。

在之后的段落中,作者通过巴特勒的口吻,以前十二个月为时间轴,追溯了联军远征的起因、进行及结果。

最后,作者更是或妄想,或真事流传,在信里捏造了中国人颁布《庚子勿忘国耻日》的假新闻,藉以表达对中国人反击的敬意。

对历史的反思这篇文章对于那个时代的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对于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民的饱受外来侵略与荼毒,进行了当时人们难于言语的反思。

在中国人眼中,《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更像是一个有根有据的“中国百科全书”,而西方读者则会从中领略到当时西方知识界对于中国的谬论。

本文作者 John Hay 的写作手法,细致入微,刻画了当时多重事件发生的经过,突出了那个时代的国家与个体之间的命运联系。

无论是作为围观该历史事件的历史见证,还是作为对中国历史与文化进行思考的教材,这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对教育的反思这篇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以文学的形式进行教育,传递信息与价值观。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4、我们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3、我们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1. 欣赏世界各国艺术代表建筑: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意大利罗马的斗兽场、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中国的圆明园2.圆明园简介: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 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

到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洗劫了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

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东西,就任意打碎、践踏。

最后一把火把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的“万园之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3.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

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

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二.检查预习1.作者及作品: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长篇小说。

他在这些作品里对人民的不幸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社会黑暗提出了强烈的控诉,本文选自《雨果文集》2.字音词义三.整体感知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世界奇迹”(总称)“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及反思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及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知识与能力】1、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结构。

2、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文的特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3、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雨果的良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2、激发学生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理想和斗志。

三、【过程和方法】1、为学生提供必需的背景资料,辅助他们自主学习课文。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结合,以多媒体展示教学过程。

四、【教学重点】4、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结构。

5、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文的特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6、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2、了解“铺陈”、“浪漫”“类比”“反语”等概念的内涵与表达效果。

3、掌握结合相关背景准确把握中心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可以通过介绍圆明园或作者导入。

2. 检查预习的情况,了解学情,为后面调整教学策略做准备。

3. 读通、读顺课文。

这篇文章比较长,生字词也比较多,读通、读顺课文是学好全文的基础。

可分这样几个步骤:(1)听读课文(范读或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给生字注音。

(2)教师出示生字词(以“字词积累”为主,结合学情适当增补)。

明确生字的读音,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同桌间互相听读、听写、提问,注意字音、字形。

这一步骤需要扎实有序,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识记生字的方法。

(3)学生自由朗读,读准读顺。

教师可以抽几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4. 默读全文,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勾画文中重点语句。

(2)同桌交流,说说这封信是针对什么事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注意这里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

老师不必在课堂上做过细的讲解,只要大家能活动起来,去读书、去交流就好。

八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背景的介绍是必须的,由于没有多媒体,对于圆明园的了解不够直观。

对于雨果的精神解读,部分学生能够感受到他的博大的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还有部分学生只能理解到他站在中国的立场上说话。

设计“给雨果回信”的教学环节感觉效果较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锻炼了积极创造与合理想象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及时反馈了教学效果。

自我感觉对课文的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轻负高质下,感觉自己的“精讲”功力须深化提高。

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练,没有时间观念,课堂气氛紧张不起来,学生投入不到真正的学习,整堂话我说得多,学生说的少,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特别是在问题的引导上,驾驭能力着实欠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课堂教学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性目标-----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的知识;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2:技能性目标:进行速读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性目标:进行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1:快速阅读,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读完课文,要求学生看得快,记得准,教师三分钟后就课文具体内容提问了十个问题。

2:展示有关圆明园的幻灯片以及一些网上下载的其他有关图片,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个感性的认知。

3:小组讨论探究:你能够体会到从这看似平凡的信中折射出的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6—11段,然后小组讨论探究,最后教师小结。

4:布置课后作业:学过全文,请你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的感受。

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与高效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与新课改的精神,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3: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重点环节,以点带面。

4: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的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应该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