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膜腔积液常规检验步骤

合集下载

浆膜腔积液常规检查标准化操作规程20150921 - - 副本

浆膜腔积液常规检查标准化操作规程20150921 - - 副本

一、浆膜腔积液理学检查1目的:掌握浆膜腔积液理学检查内容和方法。

2范围:适用于体液室,急诊化验室3定义:无4内容:4.1试验原理因漏出液和渗出液的产生机制不同,故各种体液的颜色,透明度,凝固性等也有不同,可以通过肉眼和感官的方法区别。

4.2标本要求最好留取中段液体于消毒容器或试管内约需2ml,于室温下立即送检,必要时用EDTA抗凝管留取。

4.3操作步骤4.3.1观察颜色:肉眼观察浆膜腔积液的颜色,渗出液浑浊,可呈深浅不同的黄色、红色、乳白色等;漏出液多为淡黄色,稀薄透明根据观察到的颜色如实报告。

4.3.2观察透明度:观察时可轻摇标本,以肉眼观察浆膜腔积液透明度的变化。

漏出液清晰透明;渗出液可出现不同浊度。

4.3.3观察凝固性:倾斜浆膜腔积液试管,肉眼观察有无凝块形成,渗出液常有凝固性,漏出液一般无凝固性。

4.3.4报告方式:根据不同性状和颜色如实报告。

4.4 参考值:漏出液为浅黄色清晰透明或微浑;渗出液为黄色,黄红色,褐色,咖啡色等不同的颜色,浑浊。

4.5 注意事项:4.5.1标本:收集后应立即送检,除此之外为防止出现凝块,细胞变性,细菌破坏自容等,宜用EDTA.K2 抗凝,加留一管不加抗凝剂的以观察有无凝固现象。

4.5.2结果判读:当标本颜色或透明度改变不明显或难以观察时,可在试管后以白色或黑色为背景,灯光下仔细观察。

4.5.3妥善处理残余标本:检验完毕后,余留的标本和使用的器皿应按照《临床实验室废物处理原则》的规定处理,以免造成污染。

二、浆膜腔积液黏蛋白定性试验检查1 目的:掌握浆膜腔积液蛋白定性(李凡他)的方法。

2 范围:适用于体液室,急诊化验室3 定义:无4 内容:4.1 试验原理浆膜腔积液漏出液中,只有微量的黏蛋白,李凡他试验为阴性。

当炎症时,浆膜腔上皮细胞被刺激,分泌黏蛋白增多,李凡他试验为阳性。

黏蛋白是一种酸性糖蛋白,等电点或PH 为3-5,因此可在稀乙酸中出现白色沉淀。

4.2 标本浆膜腔穿刺液4.3 器材100ml量筒滴管吸头4.4 试剂冰乙酸蒸馏水4.5 操作4.5.1 加试剂:在100ml量筒加入0.1ml冰乙酸,再加入蒸馏水100ml,使PH值为3-5,充分混匀静置数分钟。

浆膜腔穿刺液检查方法

浆膜腔穿刺液检查方法

浆膜腔穿刺液检查方法引言浆膜腔穿刺液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和诊断腔隙液体的性质和病因。

本文将介绍浆膜腔穿刺液检查的方法和步骤,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检查前准备在进行浆膜腔穿刺液检查之前,医生应该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告知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并获得患者的充分同意。

同时,还需要对患者的相关病史进行调查,以便更好地理解病情和判断结果。

在准备设备方面,需要准备以下物品: - 静脉采血器或注射器 - 收集容器 - 消毒药物(如酒精或碘酒) - 消毒棉球 - 注射针头 - 针头盒此外,还应做好个人防护,包括戴手套、口罩和护目镜,以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和卫生。

检查步骤1.准备工作:将所需的物品准备齐全,并在清洁平整的工作台上放置。

同时,将患者的皮肤消毒药物放在适当的位置。

2.准备患者:患者应取坐位或卧位,暴露穿刺部位(通常是浆膜腔所在的部位,如腹部或胸部)。

用消毒药物擦拭穿刺部位,以确保无菌环境。

3.穿刺操作:取出一支无菌的注射针头,用手将其上覆盖的保护帽拿下。

然后,将针头与注射器连接起来。

以30至45度角刺入穿刺部位,并逐渐推进到穿刺腔内。

在穿刺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可能的并发症。

4.采集样本:当针头进入穿刺腔时,可以逐渐注射无菌盐水或气体,以收集腔隙液体样本。

同时,要注意收集足够数量的样本,以便后续实验室检查。

5.结束操作:当样本收集完成后,将注射器从针头上拔出,并立即放入收集容器中。

然后,迅速将针头放入锥型废针容器中,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最后,用消毒棉球擦拭穿刺部位,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注意事项•检查前,应仔细查阅患者的病历和相关资料,以便更好地了解病情,评估并判断结果。

•在检查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体征,合理选择穿刺部位和穿刺角度。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穿刺针头的位置和深度,避免损伤重要组织结构。

•严格遵守消毒规范,确保操作环境的无菌性和安全性。

•样本收集后,及时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查,并按照实验室要求保存和处理样本。

浆膜腔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浆膜腔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浆膜腔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程序1 检验目的浆膜腔液常规检查对许多疾病及并发症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2 检测原理一般性状检查采用目测法;李凡它(蛋白)定性试验;细胞学检查采用显微镜手工检查法。

3 性能参数浆膜腔液常规检查是手工试验,目前还没有试验性能指标。

4 标本采集与接收4.1 浆膜腔液标本由临床医师行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或心包穿刺术分别采集。

送验标本最好留取中段液体于消毒容器试管或消毒瓶内,常规及细胞学检查约留取 2 毫升,生化检验留 2 毫升,厌氧菌培养留 1 毫升。

如查结核杆菌则约需 10 毫升。

为防止出现凝块,细胞变性、细菌破坏自溶等,除应即时送验及检查外,常规及细胞学检查宜用 EDTA-K2 抗凝,生化检查标本宜用肝素抗凝。

加留 1 管不加任何抗凝剂用以观察有无凝固现象。

4.2 标本采集后要立即送检,因为放置时间过久,其性质可能发生改变,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采集的浆膜腔液标本应尽量避免混入血液。

5 设备和试剂5.1 仪器:复星公司 ACT-2000 超高倍显微镜系统,Sysmex XT-4000i 分析仪。

5.2 试剂:冰醋酸。

5.3 设备:血细胞计数池。

6 容器和添加剂浆膜腔液常规检查试验的容器为消毒的玻璃试管,一般情况下添加剂(可用EDTA 盐抗凝 1:10 抗凝)。

7 操作步骤7.1 检验申请单及标本的审核检察浆膜腔液常规检验申请单标本,审核合格后,对浆膜腔液检验申请单姓名和标本标识进行复查,确认一致后进行检测。

7.2 一般性状检查浆膜腔液的颜色和透明度测量采用目测法。

7.3 李凡它定性试验7.3.1 取冰醋酸 2ml 置于 100ml 量筒内,用滴管滴入浆膜腔液 1~2 滴,衬以黑背景,立即观察结果。

7.3.2 结果判断: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弱阳性: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阳性:有明显白色浑浊或浓絮状沉淀;强阳性:有白色絮状物凝块。

7.4 细胞计数7.4. 1 手工法:对澄清的浆膜腔液混匀后用滴管直接滴入一次性计数板,用低倍镜计数全部方格内细胞数;混浊或带血的浆膜腔液可用细胞稀释液或者生理盐水稀释后加入事先准备好的管壁带有冰乙酸的小试管中,混匀后滴入一次性计数板内,用低倍镜计数全部方格内细胞数。

1实验一浆膜腔积液理学检查

1实验一浆膜腔积液理学检查
②标本呈黄色一般为渗出液,多见炎症性积液, 呈云雾状混浊样,甚至呈脓性,凝固性高、比密 增高;浅黄色透明的标本一般为漏出液,清晰或 微混、一般无凝固。
③当标本中含有大量的纤溶酶时,可将纤维蛋白 溶解,使渗出液看不到凝块,应结合其它试验分 析标本情况。
4.妥善处理残余标本 检验完毕后余留的标本和 所用的器皿应按《临床实验室废物处理原则》 (S/T/49)的规定处理,以免造成污染。
实验一 浆膜腔积液理学检查
【目的】 掌握浆膜腔积液理学检查的内容 和方法。
【原理】 因漏出液与渗出液的产生机制不 同,故各种体液的颜色、透明度、凝固性 等也有不同,可以通过肉眼和感观的方法 区别。
【操作】 1.观察颜色 2.观察透明度 3.观察凝固性 4.测定比密
【注意事项】
1.保持比重计干净、刻度准确,测定比密后, 应立即浸泡、清洗干净,以免蛋白质凝固在比重 计上,影响准确性。如标本量少,可采用折射仪 测定比密。
2.浆膜腔积液标本一般分装在2支试管内送检: 一管作细胞学检查,为避免标本凝固引起细胞变 性破坏而影响结果,应加100mg/ml乙二胺四乙酸 二钠或二钾抗凝,每 0.1ml可抗凝6ml标本;另一 管不加抗凝剂,用以观察有无凝固现象。
3.判断结果
①当标本颜色或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度改变不明显或难以观察时, 可在试管后以白色或黑色为背景,灯光下仔细观 察。

诊断实验浆膜腔积液检查

诊断实验浆膜腔积液检查

实验十四浆膜腔积液检查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实验目的与要求】1.熟悉牛鲍氏计数板结构原理及应用。

2.熟悉浆膜腔积液常规检查方法。

3.掌握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

一.牛鲍氏计数板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实验原因及结构】牛鲍氏计数板即血细胞计数板(图1-1),计数板中央有两个刻度平台(即细胞计数池),每个平台划分为9个大方格,每个大方格长宽各为1mm,其面积为1mm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0.1mm,故每一大方格的容积为0.1mm3(0.1ul)。

四角的四个大方格等分为16个中方格,作为白细胞计数用(图1-2);中央一大方格用双线等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等分为16个小方格,作为红细胞计数之用(图1-2,图1-3)。

【实验方法与步骤】直接用微量吸管吸取一滴浆膜腔积液,充入改良牛鲍氏计数板上下两个计数池,静置2-3min后,低倍镜下计数两个计数池的四角和中央大方格,共十个大方格内的细胞数,此为浆膜腔积液细胞数/ul,×106即得出每升浆膜腔积液细胞总数。

为了准确计数,对于压在线上的细胞计数可采用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以避免重复或漏数。

见图1-4。

图1-4 细胞计数原则(计数黑点,不计数白点)二.浆膜腔穿刺液一般性状检查人体的胸腔、腹腔、心包腔统称为浆膜腔,生理状态下,腔内有少量液体起润滑作用,不易采集到。

病理状态下,腔内有多量液体潴留,称为浆膜腔积液。

根据积液产生原因及性质不同将其分为漏出液和渗出液两大类。

漏出液为非炎性积液,形成原因有: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低及淋巴回流受阻。

渗出液为炎性积液,炎性时由于微生物的毒素、组织缺氧以及炎性介质等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血液中大分子物质如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及各种细胞成分都能渗出血管壁。

渗出液形成主要原因:①感染性:如化脓性细菌、分枝杆菌、病毒或支原体等。

②非感染性:如外伤、化学性刺激(血液、尿素、胰液、胆汁和胃液)。

浆膜腔积液常规检测规程

浆膜腔积液常规检测规程

浆膜腔积液常规检测规程1. 目的检测分析浆膜腔积液性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2. 检测项目浆膜腔积液颜色、透明度、比密、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3. 检测原理3.1 肉眼观察和显微镜形态学识别。

3.2蛋白定性(李凡它反应):浆膜粘蛋白在酸性条件下可产生白色云雾状沉淀。

3.3 蛋白定量:双缩脲法。

4. 标本采集及运送4.1 标本采集:浆膜腔积液标本由临床医师行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或心包穿刺术分别采集。

4.2 标本要求:送验标本最好留取中段液体于消毒容器试管或消毒瓶内,至少留2ml。

为防止出现凝块,细胞变性、细菌破坏自溶等,应即时送验及检查,生化检查标本宜用肝素抗凝,常规检验宜用EDTA-K2 抗凝。

4.3 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室温运送。

4.4 标本拒收标准:污染、久置、无标识、条码标本拒收。

5. 仪器、器材及试剂仪器:TOSHIBA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光学显微镜器材:牛鲍氏计数板;比重计;移液器试剂:TOSHIBA 总蛋白检测试剂盒;李凡他试剂;冰乙酸6. 检验程序6.1 浆膜腔积液理学检查6.1.1 观察浆膜腔积液颜色6.1.2 观察浆膜腔积液透明度观察时可轻摇标本,以肉眼观察浆膜腔积液透明度变化。

6.1.3 比密测定充分混匀的浆膜腔积液,缓慢倒入比重筒中,以能悬浮起比重计为宜。

将比重计轻轻放入装有浆膜腔积液的筒中并加以捻转,待其静置自由悬浮于浆膜腔积液中(勿使其接触比重筒壁),读取液体凹面相重合的比重计上的标尺刻度数值并作记录。

6.2 浆膜腔积液蛋白定量检测参见临床生物化学TOSHIBA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总蛋白检测操作规程。

6.3 浆膜腔积液白细胞计数及分类6.3.1 浆膜腔积液白细胞计数6.3.1.1取洁净试管一只,滴入1-2 滴冰乙酸,转动试管,使内壁沾有冰乙酸后倾去之。

6.3.1.2充分混匀浆膜腔积液,滴加3-4 滴于试管内。

6.3.1.3数分钟后将标本混匀,用微量吸管吸取标本充入牛鲍氏计数板,计数10 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

临床检验基础:浆膜腔积液检查

临床检验基础:浆膜腔积液检查

二、一般性状检查
(四)凝固性 1.参考区间 不易凝固。 2.临床意义 漏出液一般不易凝固或出现凝块。渗出液由于含有较 多的纤维蛋白原和细菌、细胞破坏后释放的凝血活酶,可有凝块形 成,但若其中含有纤溶酶时,可不出现凝固。
二、一般性状检查
(五)比重 1.测定方法 比重计法。 2.参考区间 漏出液<1.015,渗出液>1.018。 3.临床意义 积液比重的高低取决于所含溶质的数量及种类。漏出 液中由于含细胞、蛋白质成分少,所以比重<1.015;渗出液中由于 含有较多的细胞和蛋白质,故比重常>1.018。
一、标本采集与处理
3.保存和接收 ①妥善保存:标本收到后应及时检查,浆膜腔积 液常规及化学检查必须在采集后2小时内完成,否则应将标本冷藏保 存。如果进行细胞学计数和分类可将标本保存24小时。②注意标 识:采集标本容器的标识与检验申请单一致。 4.标本处理 应按照《临床实验室废物处理原则》(WS/T/2492005)的方法处理实验后的残余标本和所用器械,以免污染环境和 造成室内感染。可将残余标本与1∶50的84消毒液混合消毒12分钟后 倒掉。
5.方法学评价 与脑脊液细胞计数基本相同。
三、显微镜检验
(二)有核细胞分类计数 1.计数方法 (1)直接分类法:细胞计数的同时,在高倍镜下根据细胞核的形 态,将单个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间皮细胞)数与多 个核细胞数记录下来,最后用百分比表示。若白细胞< 150×106/L,可不进行分类计数。 (2)染色分类法:若直接分类区分细胞较难时,可将积液离心,取 沉淀进行涂片染色,油镜下分类。此时若有异常细胞,应另行描述 报告。 2.参考区间 漏出液<100×106/L;渗出液>500×106/L。 3.临床意义 漏出液一般以淋巴细胞及间皮细胞为主;渗出液根据 病因、病情不同而变化,积液中有核细胞分类及临床意义见下表。

浆膜腔积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手册

浆膜腔积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手册

浆膜腔积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手册1.目的:建立浆膜腔积液常规检查的标准化操作;2.范围:适用于浆膜腔积液的常规检查(物理检查、蛋白定性、细胞检查);3.标本采集:3.1标本种类:浆膜腔积液标本由临床医师行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或心包穿刺术分别采集。

3.2 标本要求:送验标本最好留取中段液体于消毒容器试管或消毒瓶内,常规及细胞学检查约留取2毫升,生化检验留2毫升,厌氧菌培养留1毫升。

如查结核杆菌则约需10毫升。

3.3 为防止出现凝块,细胞变性、细菌破坏自溶等,除应即时送验及检查外,常规及细胞学检查宜用EDTA·K2抗凝,生化检查标本宜用肝素抗凝。

加留1管不加任何抗凝剂用以观察有无凝固现象。

标本种类:脑脊液,由临床医师进行腰椎穿刺采集,必要时可从小脑延脑池或侧脑室穿刺获得。

4.标本储存:立即送检。

5.标本运输:室温运输。

5.标本拒收标准:污染,久置标本。

6.器材试剂:量筒,乙酸;细胞计数板;显微镜。

7.物理检查:7.1目测浆膜腔积液颜色、透明度、凝块等一般性状。

(1)观察颜色。

(2)观察透明度。

(3)观察凝块、薄膜和沉淀物。

需要时可测定比密,比密用比密计或折射仪测定,前者标本用量多,后者只需数滴。

观察凝块或薄膜:收集脑脊液于试管内,静置12-24小时,正常脑脊液不形成薄膜、凝块和沉淀物。

7.2 结果判断与分析:7.2.1积液量:该项由病室医护人员用量筒测定或将全部由检验人员测其总量。

液量可随病情,部位和抽取目的不同而异,可由数毫升至上千毫升。

7.2.2 颜色多为深浅不同的黄色,可用淡黄色、黄色、深黄色表示。

一般漏出液颜色较淡,渗出液体深。

红色多为血性,可用淡红色、红色、及暗红色报告之。

可能为结核菌感染、肿瘤出血性疾病、内脏损伤及穿刺损伤所致淡黄色脓样多系化脓性感染,由于大量细胞和细菌存在所致乳白色如胸导管淋巴管阻塞所致称真性乳糜液,当积液中含量脂肪变性细胞时也呈乳糜样,叫假性乳糜液,可用脂蛋白电泳、乙醚试验及镜检等加区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浆膜腔积液常规检验步骤
一、一般性状检查:记录标本颜色、透明度、有无凝块,可按浆液性、黏液
性、黄色透明、脓样混浊、乳糜样、血样等到报告。

二、蛋白定性(李凡他试验):取100ML量筒,加蒸馏水100ML,滴入冰乙
酸0.1ML,充分混匀,静止数分钟,将穿刺液千近量筒液面逐滴轻轻滴下,在黑色前景下观察白色雾状沉淀的发生及下降速度
结果判断:阴性:清晰不显雾状可疑(±):渐呈白雾状
阳性(+)加后呈白雾状(2+)白薄云状(3+)白浓云状
注意应与生化蛋白结果相吻合
三、细胞总数
1.非血性标本:混匀标本直接充入计数池,计数4个大方格红、白细胞总数,
总数÷4×10即为计数结果(如细胞较多可计数一个大方格后×10为计数结果),报告为计数结果×106/L
2.血性标本:将混匀的标本用生理盐水稀释液稀释后进行计数,稀释比例按细
胞总量决定
四、白细胞计数
1.非血性标本:小试管内放入冰乙酸1-2滴,转动试管,使内壁沾有冰乙酸后
倾去之,然后滴加混匀的标本3-4滴,数分钟后,混匀充入计数池,计数4个大方格白细胞总数,总数÷4×10即为计数结果(如细胞较多可计数一个大方格后×10为计数结果),报告为计数结果×106/L
2.血性标本:将混匀的标本用白细胞稀释液稀释后进行计数,稀释比例按细胞
总量决定,计数结果应按下公式进行校正
白细胞校正数=积液标本白细胞计数结果—积液标本红细胞计数结果×外周血白细胞数÷外周血红细胞数(单位应一致)
3. 白细胞分类:计数过程中直接进行分类,如需进一步进行形态学检查,应对穿刺液离心取深沉物涂片瑞氏染色镜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