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切除术后凶险感染-OPSI
全脾切除术后的凶险性感染(OPSI)

中图分类号 :69 3 R 1 .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0 6 9 92 0 0 10 —0 7 (0 8)8一o 1 0 2一o 2
l 临床资料 15 9 2年 Ki n g和 Sh mahr cu ce 报告 10例患先天性球形 红 0 细胞增 多症 患儿 , 在脾 全切术后 , 5例术 后在 3 有 ~6年发生 了化脓性脑膜 炎和败血症 , 2例死亡 。Ona&Mc oa el D nl d报告 1 7例成人脾切除 l 8 0例死 于 O S , 率为 2 1 P I概 . %。V1e 收 i r d 集的 6 8例外 伤性脾破 裂脾 全切术 病例 , 死于 O S , 8 4例 P I概 率为 0 6 . %。C td aa o收集 文献 1 1 l 8 6例 ,2例 死 于 OP I0 l S( . 6 %) a l&Flr 6 。E kl i 统计 1 1 s l e 4 3例切脾儿童 ,5例 O S 。国 2 PI 内无 OP I S 的详 细统计报告 。O S 发病率平均 14 %( , L PI .5 4 J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为2 , % 成人 为 1 , %) 为正常人的 5 倍 , 亡率统计 为 7 %, 8 死 0
远远高于一般感 染 。发病时 间在 2月 ~3 0年 , 童及免疫功 儿 能缺陷者发 病率 高 , 病越 早 死亡 率越 高。O S 发 P I的病 原菌
5 %为肺炎 双球 菌 , 0 其次是流感 嗜血 杆菌 、 溶血性链 球菌 、 大 肠杆 菌及假 单 孢 菌 属。而 且 多数 病 原 菌带 荚 膜 , 现抗 药 呈
症 防治 : 肾、 、 肝、 心 肺等功能衰竭 的防治 。 预 防措施包括 : 留脾 脏。保守 治疗 外伤性脾破 裂 , 保 l级 损伤 ( 膜下脾破裂或 轻度 脾及被 膜裂伤 ) 被 。无 多发伤 , 放 开
肝胆外科问答题总结

肝胆外科:一、肝脏疾病:(一)细菌性肝脓肿和阿米巴性肝脓肿鉴别:(二)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方法:1.AFP:血清AFP≥400ug/L,持续性升高,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等。
2.血液酶学和其他肿瘤标记物检查:部分病人CA199或CEA会升高。
3.超声: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能发现直径1cm左右的肝癌。
2.CT:分比率较高,诊断符合率可达90%以上。
3.MRI:对良恶性病变,特别与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优于CT。
4.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诊断符合率可达95%以上,创伤性检查,必要时采用。
5.超声引导下肝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具有确诊意义,但易造成肿瘤扩散,不主张采用。
(三)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式:1.手术治疗,①部分肝切除:首选治疗,包括根治性肝切除和姑息性肝切除;②肝移植。
2.肿瘤消融:适用于小肝癌(<3cm)和不用手术或不适应手术的患者。
3.放射治疗:对一般情况较好,不伴有严重肝硬化,无黄疸、腹水、脾抗、食管静脉曲张,肿瘤较局限者,可采取辅助放疗。
4.TACE:用于治疗不可切除的肝癌和术后辅助治疗。
5.化疗。
二、门静脉高压症:(一)门静脉与腔静脉系之间的交通支:1.胃底-食管下段交通支。
2.直肠下段-肛管交通支。
3.前腹壁交通支。
4.腹膜后交通支。
(二)门静脉高压形成后的病理变化:1.脾大和脾功能亢进:门静脉高压形成后首先出现充血性脾大,门静脉高压时可见脾窦扩张,脾内纤维组织增生,单核、吞噬细胞增生和吞噬红细胞现象。
2.交通支扩张:最有临床意义的是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
3.腹水:由多种原因形成。
(三)肝功能异常的CHILD-PUGH分级:其中A级:5-6分,B级7-9分,C级10分以上。
(四)食管-胃底静脉丛破裂出血的治疗:1.建立有效静脉通道,扩充血容量,采取措施监测病人生命体征。
2.药物止血:常用药物有三甘酸酰赖氨酸加压素(特利加压素)、生长抑素、奥曲肽等。
3.内镜治疗。
4.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是暂时控制出血的有效办法,一般不超过24小时,在等待内镜治疗或放射介入治疗期间作为过渡治疗。
脾破裂治疗(仅供参考)

补术、部分脾切除术、全脾切除术
急救护理
1.病人入院后立即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神志、面色、脉搏、呼吸及的静脉通路,根据医嘱及时输液及给药。
3.立即检查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异物,给予氧气吸入,观察血氧饱和度。休克者给予中凹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舌后坠。
2.自发性脾破裂:一般无明确外伤史而发生的脾脏突发性或隐匿性破裂,临床少见,占全部脾破裂的3%~4%,主要发生于病理性脾脏,一般仔细追询病史,多数仍有一定的诱因,如剧烈咳嗽、打喷嚏或突然体位改变等。
临床症状和体征
临床症状:腹部疼痛,失血性休克
体征:腹膜刺激征,移动性浊音,腹胀,腹部肿块
诊断
1.超声波检查:可发现腹腔内积液,脾脏增大,尤其对被膜下脾破裂能及时做出诊断,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脾破裂
脾是腹部内脏最容易受伤的器官。脾破裂的发生率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占20%-40%,在开放性损伤中约占10%。由于脾脏血管丰富,组织脆弱,遭受外力很容易破裂出血,且不易止血,出血凶猛,就诊病人多伴有失血性休克,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治会因出血性休克危急病人的生命。
脾破裂病因
1.外伤性脾破裂:①发生在腹部开放性损伤,多由锐器伤造成,如刺伤、子弹伤等,往往伴有其他内脏的损伤②发生在腹部闭合性损伤,多由于摔跌、车祸、拳击等直接暴力及间接暴力作用于左上腹而造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腹部损伤。
2.血栓形成和栓塞:一般认为其发生与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升高有关后,血小板计数>1000X109/L时应用肝素等抗凝剂预防治疗。
3.腹腔脓肿:表现为术后数日高热,伴有腹痛、腹胀、呃逆,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多提示腹腔脓肿的形成。
脾切除术的护理

4.操作步骤
(1)术前准备 ①一般患者:急诊脾切除应在积极 进行扩容等抗休克治疗,处理其他危及患者生命的 合并伤,如张力性气胸、四肢骨折等的同时,急诊 剖腹探查;择期脾切除,术前准备应检查血常规、 出凝血时间,了解肝肾心肺功能,术前应根据病情 至少备血800ml。 ② 肝功能不良患者的术前准备:肝功能不良者,术 前应进行保肝治疗,使肝功能基本恢复,按Child 分级应在B级以上,或转氨酶正常,血浆总蛋白 50g/L以上,白蛋白30g/L以上,凝血酶原时间不 超过正常50%,血胆红素不超过14μmol/L。术中 应避免低温和酸中毒。
2.适应症
(1)脾本身疾病 (2)原发性脾功能亢进 (3)充血性脾肿大 (4)感染性疾病 (5)其他规范性手术的脾切
除
3.禁忌症
• (1)全身状况很差的患 者,常需适当延长手术 准备时间,对于心、肺、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也 应较好控制后才进行手 术。
• (2)肝功能Child分级C 级,明显黄疸、腹水或 伴有肝性脑病,均属手 术禁忌。
• 3.血栓形成和栓塞:
一般于术后1~2周达高峰即是血栓形成的 高发期。最常见的是门静脉的栓塞,亦可 发生于视网膜动脉、肠系膜动静脉等部位, 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门静脉血栓常发生 于脾切除后2周,临床表现为上腹钝痛、恶 心、呕吐、血便、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 增多及血沉加快等。目前最有效的检查方 法是彩超和CT对比增强扫描。一旦确诊如 无禁忌症时可试用纤溶疗法。通过抗凝、 禁食、输液及抗生素治疗渡过急性期后, 门静脉亦可再通。预防脾切除术后血栓形 成可采用肝素疗法。
⑥处理脾蒂:脾游离以后,将其翻向内侧, 用纱布钝性自上而下在脾蒂后方轻轻推开 胰尾,再将脾脏翻向左侧,用3把大号血管 钳夹住脾蒂,在贴近脾门的血管钳的内侧 切断,移除脾脏。脾蒂残端先用粗丝线结 扎,再以中号丝线贯穿缝扎。最后将血管 各分支的断端分别结扎。
常见普外科手术并发症

四、胆囊切除、胆道结石手术并发症
13、术后胆管残留结石(发生率约2~3%)。 14、术后结石复发(肝内胆管结石复发率约20~30%)。 上述二者需胆道镜取石或二次手术,6~8周后经胆道镜 反复多次取石,最终仍可能残留结石。 15、应激性溃疡,胆道出血。 16、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长期腹泻、疼痛症状不能缓解)。 17、粘连性肠梗阻。 18、切口积液、血肿、感染,愈合延迟,切口疝。 19、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手术死亡率约25 ~30%。
四、胆囊切除、胆道结石手术并发症
手术类别:单纯胆囊切除术,胆囊切除、 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胆肠吻合术,十二指 肠乳头切开成形术,胆总管囊肿切除术。
1、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 2、术中大出血、失血性休克,严重者死亡(门静 脉等重要血管损伤) *3、胆道损伤,胆汁性腹膜炎,至肝胆管狭窄、黄 疸、胆管炎等(发生率约1~2%)。 4、肝脏、胰腺、胃肠道损伤(发生率<1%)。
三、肝脏手术并发症
手术类别:肝癌切除术,肝血管瘤切除术, 肝脓肿切开外引流术、肝囊肿切开内引流术, 肝内结石、肝部分切除术,肝外伤、肝修补 或切除术。
1、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 2、术中大出血、失血性休克,严重者 死亡(门静脉、下腔静脉、肝动脉等重 要血管损伤)。 3、肿瘤无法切除。
三、肝脏手术并发症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13、女性不孕症(约20~30%女性不孕症 有阑尾切除史)。
14、按现代医学水平,慢性阑尾炎误诊率 高达30%以上,因此术后症状不能缓解甚 至加重不是罕见现象。
二、疝修补/成形手术并发症
手术类别:斜疝修补/成形术,直疝修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成形术,滑疝修补/成形术,复发疝手术
脾切除术后范文脾切除的术后护理

脾切除术后范文脾切除的术后护理1 护理方法1.1 术前护理患者一到院,接诊护士稳、准、快地将伤员送入抢救室,协助医师全面检查,尽快做出诊断。
同时立即开通静脉通道,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积极抗休克。
一旦确诊,快速做好各种术前检查及术前准备、配血并做好输血准备,及时送手术室。
同时安慰患者及家属,做好心理护理,稳定情绪,以取得配合。
有合并伤者视病情给予处理。
1.2 术后护理精心护理、严密观察BP、P、R、瞳孔及腹部情况,定期翻身,预防褥疮的发生。
保护好各种留置导管,防止脱落、折叠和感染,认真记录出入量,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1.3 结果本组15例除1例死亡外均治愈出院。
术后恢复顺利,切口甲级愈合,无持续高热、再次出血发生,无切口感染、褥疮发生,平均住院2周。
2 护理讨论2.1 术前建立静脉通道,止血、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及时有效的处理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2.2 积极抗休克立即中等度持续吸氧,心电循环监测,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每15min测P、R、BP 1次并观察瞳孔及意识变化。
2.3 患者麻醉清醒后及时开展心理护理患者对突发的意外伤害毫无思想准备,难以接受这种刺激和打击。
容易产生焦虑、急躁、恐惧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情绪波动大。
在护理中,要善于和患者交谈,利用沟通技巧,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提高应对能力和患者的承受能力,使患者一直处于最佳治疗状态。
2.4 加强各项基础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床单整洁干燥,做好皮肤护理,定时翻身,预防褥疮,并给予饮食指导。
2.5 引流管的护理脾切除术后患者均带有各种引流管,应妥善固定,防止脱落,常规护理术后引流管接好无菌引流袋,同侧引流管连接到同侧,保持引流管通畅,经常挤压引流管,防止凝血块等阻塞引流管,术后早期密切观察各种引流管引流液的颜色及引流量,及时准确记录24h引流量。
如腹腔引流物为血性液体,颜色鲜红而且进行性增加则高度怀疑腹腔内再次出血,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抢救。
2.6 膀胱冲洗在无菌操作下进行膀胱冲洗,冲洗液可用生理盐水250ml加庆大霉素8万u或甲硝唑100ml每日1次,防止尿路感染。
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

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ov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infection,OPS)是一种极端严重的全身性脓毒症,可发生于术后6个月至数年,多见于术后2~3年。
其临床特点是发病隐匿,病初可能有轻度流感样症状,继而骤然寒战、高热,随即出现头痛、恶心、呕吐、上腹部弥漫性疼痛、腹泻、全身乏力等,病情发展快,迅速发生昏迷,并伴有明显酸中毒、休克、凝血功能障碍,可在几小时内死亡[1]。
本文就OPSI的风险因素及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预防等方面做一综述。
标签:脾切除;暴发性感染;危险因素及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预防;脾切除治疗脾损伤等疾疾患已有400余年的历史,长期被认为对身体是无害的。
1919年Morris[2]等证明无脾动物的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有脾动物高。
早在1929年,O’Donnell[3]在《大不列颠医学杂志》中首先报到了1例患儿切除脾脏后发生”暴发性脓毒症”,但在当时并未引起医学界足够的重视。
直到1952年,King和Schumacker报道了脾切除后发生严重感染的儿童病例,人们才逐渐认识和了解脾切除后暴发性感染(ov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infection,OPS)这一综合征。
WaghormDJ[4]等认为OPSI的发生率约为1%~10%,其死亡率高达45%以上。
近年来由于国外对OPSI的发生非常重视,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其发生率逐渐下降。
1 OPSI的危险因素及发生机制1.1危险因素行脾切除术后的患者都存在着罹患致命性脓毒症感染即OPSI 的危险,引发OPSI的主要因素有:行脾切除术时的年龄、脾切除术后间隔的时间、行脾切除的原因、脾切除后患者的免疫状态。
OPSI在切脾后数日终生可发病,但术后2年内发病的高危时期[5],概率有60%~70%。
这可能与术后血清中IgM的含量持续降低有关。
虽然OPSI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是儿童尤其是2岁以内的儿童[6],其发生率、死亡率均高于成年人。
普通外科学(医学高级):脾切除的适应征及其疗效考试题三

普通外科学(医学高级):脾切除的适应征及其疗效考试题三1、单选下列哪项不是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而行脾切除的适应证() A.出血严重,危及生命B.起病急,有黄疸者C.大剂量激素治疗能暂时缓解,但鉴于激素(江南博哥)治疗的副作用,而剂量又不能减少者D.激素应用禁忌者E.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或治疗后多次反复发作者正确答案:B2、单选下列对造血系统疾病进行脾切除的描述,哪项是不正确的A.丙酮酸激酶缺乏脾切除不能纠正贫血,但有助于减少输血量B.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对消除贫血和黄疸有效C.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后贫血、黄疸和血液中球形红细胞多在短期内消失D.“地中海贫血”脾切除适应于巨脾并有脾功能亢进者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脾切除适应于激素治疗无效者正确答案:C3、单选男性,30岁。
腰背部外伤4小时。
查体:P120次/分,BP70/50mmHg。
神志清、面色苍白。
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明显,以左上腹部为甚。
B超提示腹腔积液,腹腔穿刺抽出暗红色不凝血。
诊断首先考虑()。
A.肝破裂B.胰腺破裂C.脾破裂D.胃破裂E.肾破裂正确答案:C4、单选下列对造血系统疾病进行脾切除的描述,哪项是不正确的()A.丙酮酸激酶缺乏脾切除不能纠正贫血,但有助于减少输血量B.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对消除贫血和黄疸有效C.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后贫血、黄疸和血液中球形红细胞多在短期内消失D.“地中海贫血”脾切除适应于巨脾并有脾功能亢进者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脾切除适应于激素治疗无效者正确答案:C5、多选下列关于脾功能亢进的描述,正确的是()A.都有多种外周血细胞减少B.都是由肝硬化所致C.减少的血细胞的前体细胞在骨髓中增生或正常D.大多数病例合并脾肿大E.脾切除术后,上述症状多数能缓解或恢复正常正确答案:C, D, E6、单选关于脾切除术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非肿瘤性脾囊肿不需要脾切除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以行脾切除术C.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可以行脾切除术D.3岁的儿童可以行选择性脾切除术E.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以行脾切除术正确答案:A7、单选患者,22岁,雪后路滑跌倒,背部撞到栏杆上,未倒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1.11.2020
鉴别诊断
尿路感染 脑膜炎 肺炎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未知原因的细菌感染 脑膜炎球菌血症
.
21.11.2020
预防与治疗
接种疫苗 如23价肺炎球菌疫苗,可覆盖73-90%的致病菌株。对于儿童来说,一般5年后肺 炎球菌疫苗产生的抗体水平即会降低。因此,每3-6年复接种一次,可维持其免 疫水平。
.
21.11.2020
预防与治疗
血培养 依据血培养结果选择特异性的抗生素,缩窄抗生素使用范围,防止滥用可能引起 的继发感染。
免疫球蛋白 有专家表明,免疫球蛋白的持续应用对OPSI的治疗有积极作用,但遗憾的时目前 并无明确的文献及数据支持这样说法。
以上措施的及时有效可大大提高OPSI患者的生存率及治愈率,有部分相关数据表 明,死亡率可由70%锐减至10%左右。
.
21.11.2020.21.11.2020谢谢观看
.
2020/11/2
主要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奈瑟菌等。
一项对349名因脾免疫功能缺失而继发感染的患者的统计调查表明,57%的患者 感染肺炎链球菌,6%的患者感染流感嗜血杆菌,而3.7%的患者感染脑膜炎奈瑟 菌。
.
21.11.2020
流行病学
同时,像疟疾(如由镰状疟原虫引发)、巴贝西虫病(Babesiosis)也是可引发 OPSI的疾病。
.
21.11.2020
概述
OPSI的发生率较小,约0.23%,但死亡率约38-70%。
患者终身均有发病风险,但多数于全脾切除术后2年内发生,尤其是儿童脾切除 术后,年龄越小发病越早。
有数据表明全脾切除术后91-365天内OPSI的发生率提高4.6倍,1年后则降至2.5 倍。
.
21.11.2020
概述
.
21.11.2020
诊断
一般依据手术史、临床症状及外周血WBC水平诊断
近期有研究提示,脾切除术后检测体温及血小板计数可能有助于早起诊断及判断 术后感染。研究数据表明,未感染患者的血小板升高水平明显大于感染患者。术 后第一周患者血小板计数若未升高至200×103/mm3及以上,应警惕隐匿性的感 染可能。
充分的健康教育 教育患者或患儿积极预防感染的措施,了解感染症状的初始发病症状、进展过程 及各项风险等。早发现早就诊早治疗。
.
21.11.2020
预防与治疗
有效的支持治疗 通过积极的液体输注优化组织灌注,必要时血管加压药物调节血容量,维持血压。
及时的抗生素治疗 在血培养采样之后,应尽快进行经验性的抗生素治疗。对于肾功正常的成年人来 说,首选万古霉素联合头孢曲松,若对其过敏或其他原因无法使用,可选用左氧 氟沙星,若明确致病菌为犬咬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可选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或哌 拉西林他唑巴坦。
其发生亦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
因血液系统疾病而行脾切除术的患者发病的风险较因创伤而行脾切除术的患者要 高。
包括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免疫性血小板减 少性紫癜、淋巴瘤等疾病或多或少会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增加感染风险。
.
21.11.2020
流行病学
对于脾免疫功能缺失或减弱的患者来说,引起感染最主要的病原体为 Encapsulated organisms
Overwhelming Post Splenectomy Infection (OPSI)
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
曹连盟
.
21.11.2020
目录
1 概述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症状
4 诊断 5 鉴别诊断 6 预防与治疗
.
21.11.2020
概述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外周淋巴器官,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与体 液免疫的中心。 OPSI是一种脾切除术后特有的全身感染性并发症。 常见于先天性脾缺如,以及因脾功能亢进或脾损伤后的全脾切除术后。
还有被犬类咬伤后的犬咬二氧化碳嗜纤维菌(Capnocytophage canimorsus) 感染。
.
21.11.2020
临床症状
临床上常为隐匿性起病。
初始症状多为轻度感冒样症状,如乏力、头晕、咳嗽等,然后可在短时间内发展 为高热、头痛、恶心、神志不清,甚至昏迷、休克等。
若缺乏及时有效的临床干预,可在几小时至十几小时内并发菌血症、弥漫性血管 内凝血(DIC)、呼吸衰竭等,致使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