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试题分类(5)(数学-不等式)
浅谈2008年浙江省数学高考试题中的分类讨论思想

屑
≤
= , 2
当 =2 2 , y 时 上式取 到等号. J的最大值为 2 . 故s 评析 本题将 向量 、 函数 、 不等式 与解 析几何 知识 融合 在一起 , 考查 了解析几何 的基 本思想 及 多种数 学思 想方 法
与数学能力. 在解析几何 中, 求最值问题的方法有 : 1 代数 ()
A. 充分而不必 要条件
B 必要 而不充分条件 .
C 充分必要条件 .
分析
D 既不 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
首先 , 由题 意进 行 讨 论 , 到 了 可 分 为 a b同正 想 ,
( ) 同负 和一 正一 负 3类 , 后 在 同 负和 一 正 一负 ( 零 、 然 或
内的一 元 二次 函数 图 像 的 对 称 轴
3 2 圆锥 曲线 方 程 .
,
又 IB : 丽 A I
s 1 B A
= , 以四边形 A B 所 E F的面积为
” = 考综合 运算 、 考思 想
方法. 建议 :1 深刻理解并熟 练掌握圆锥 曲线 的定义 , () 能灵 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 ;2 要熟 练掌握焦点坐标 、 () 顶点 坐标 、 焦距 、 离心率 、 准线方 程 、 渐进 线 、 半径 等概 念和求 法 , 焦 加 处理直线与圆锥 曲线 关 系问题 中, 活应用 “ 灵 3个 二次 ” 的
=
零) 中借助反例辅助判断 , 如 : 2 >(一1 , 一2< 例 (一 ) ) 但
一
图 1
1又如 一1 2 但 ( ) ; >一 , 一1 <(一 ) 从 而容易得 出答 案 2 ,
加了柱坐标系 、 坐标 系 , 原 大纲 未作 要求 的直线 、 曲 球 对 双
2008年高考试题——数学文(四川卷)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数 学(文科)及参考答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至第2页,第Ⅱ卷第3至第4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 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座位号、姓名,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座位号、姓名、科类”与本人座位号、姓名、科类是否一致。
2. 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 答第Ⅱ卷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 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参考公式:如果事件A 、B 互斥,那么 球的表面积公式()()()P A B P A P B +=+ 24S R π=如果事件A 、B 相互独立,那么 其中R 表示球的半径()()()P A B P A P B ⋅=⋅ 球的体积公式如果事件A 在一次实验中发生的概率是p ,那么 343V R π=n 次独立重复实验中事件A 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 其中R 表示球的半径()()()1,0,1,2,,n kk kn nP k C p p k n -=-=第Ⅰ卷一.选择题:1.设集合{}{}{}1,2,3,4,5,1,2,3,2,3,4U A B ===,则()UA B =( B )(A){}2,3 (B){}1,4,5 (C){}4,5 (D){}1,5 【解】:∵{}{}1,2,3,2,3,4A B == ∴{}2,3A B =又∵{}1,2,3,4,5U = ∴(){}1,4,5UA B = 故选B ;2.函数()1ln 212y x x ⎛⎫=+>- ⎪⎝⎭的反函数是( C ) (A)()112xy e x R =-∈ (B)()21x y e x R =-∈ (C)()()112xy e x R =-∈ (D)()21xy e x R =-∈【解】:∵由()ln 21y x =+反解得()112y x e =- ∴()112x y e =- 从而淘汰(B)、(D) 又∵原函数定义域为12x >- ∴反函数值域为12y >- 故选C ;【考点】:此题重点考察求反函数的方法,考察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互换性;【突破】:反解得解析式,或利用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互换对选项进行淘汰; 3.设平面向量()()3,5,2,1a b ==-,则2a b -=( A )(A)()7,3 (B)()7,7 (C)()1,7 (D)()1,3 【解】:∵()()3,5,2,1a b ==- ∴()()()()23,522,1345273a b -=--=+-=,, 故选C ; 【考点】:此题重点考察向量加减、数乘的坐标运算; 【突破】:准确应用向量的坐标运算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4.()2tan cot cos x x x +=( D )(A)tan x (B)sin x (C)cos x (D)cot x【解】:∵()22222sin cos sin cos tan cot cos cos cos cos sin sin cos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cos cot sin xx x== 故选D ; 【点评】:此题重点考察各三角函数的关系;【突破】:熟悉三角公式,化切为弦;以及注意22sin cos sin cos 1,tan ,cot cos sin x xx x x x x x+===; 5.不等式的解集为( A )(A)()1,2- (B)()1,1- (C)()2,1- (D)()2,2-【解】:∵22x x -< ∴222x x -<-< 即222020x x x x ⎧-+>⎨--<⎩,12x Rx ∈⎧⎨-<<⎩, ∴()1,2x ∈- 故选A ;【点评】:此题重点考察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突破】:准确进行不等式的转化去掉绝对值符号为解题的关键,可用公式法,平方法,特值验证淘汰法;6.直线3y x =绕原点逆时针旋转090,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所得到的直线为( A )(A)1133y x =-+ (B)113y x =-+ (C)33y x =- (D)113y x =+【解】:∵直线3y x =绕原点逆时针旋转090的直线为13y x =-,从而淘汰(C),(D )又∵将13y x =-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113y x =--,即1133y x =-+ 故选A ;【点评】:此题重点考察互相垂直的直线关系,以及直线平移问题;【突破】:熟悉互相垂直的直线斜率互为负倒数,过原点的直线无常数项;重视平移方法:“左加右减”; 7.ABC ∆的三内角,,A B C 的对边边长分别为,,a b c,若,2a A B ==,则cos B =( B )【解】:∵ABC ∆中2a A B ⎧=⎪⎨⎪=⎩∴sin sin sin 22sin cos A B A B B B ⎧=⎪⎨⎪==⎩∴cos B = 故选B ; 【点评】:此题重点考察解三角形,以及二倍角公式;【突破】:应用正弦定理进行边角互化,利用三角公式进行角的统一,达到化简的目的;在解三角形中,利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转化是解题的基本方法,在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中常要重视角的统一,函数的统一,降次思想的应用。
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归类评析——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 1 落实基础. 学生由于求导公式 没记 住 , 忽视定义域 , 没落实导数应用于求单 调性 、 最值 问题 等而导 致 了本题 的
失分 , 因此要继续 落实“ 三基 ” 动摇 , 不 重视高 三课堂 教学 、 复习 的有效性. 住主干知识 的支撑作用 , 抓 体会 基础知识 中
力之所在 , 有数学思维就失去 了数学味. 没 每一个数学 问题
4 教学启示 作为新课程改革高考 方案实施 前 的最后 一年 高考 , 进
一
步 向一线数学教师传递 了这样 一个信 息 : 师一定 要在 教
钻研教学 内容上下功夫 , 最重要 的是对数学精 神 的理解 , 对 数学本质的认 识. 优质 的教学不是盲 目地让学 生多做题 , 而 在于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 的本质. 当我们静 下 心来好 好反 思时 , 发现 2 0 年 浙江省 数学高 考理科 试题 的第 2 08 1题其 实无非是 由 3个部分构成 的 : 1部分 以导数为工具 , 第 求含 参数 函数的单调区间 ; 2部 分是考 查导 数的应 用之 求含 第 参数 函数 的最值问题 ; 3部 分是解 有关 分段 函数 的不等 第 式 问题. 而这 3个部分 所代表 的题 目学生 肯定 也重 点训练
学生思维严谨性 的有效载体
●蒋 荣清
2 0 高考 刚 落下 帏幕 , 0 8年 数学 中排 列 、 组合 与 二项 式
定理又考了哪些内容?需要 哪些解题 策略?有 哪些 新的特 点?给 2 0 09年高考复 习又有何 启示 ?本文就 这几 个 问题
作一简单分析.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 题 , 排列 、 组合 与二项式定 理这部分
20 全 国 各 地 高 考 试 题 归 类 评 析 8年 0
2008年高考试题——数学理(江西卷)(有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

绝密★启用前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理科数学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2页,第Ⅱ卷3至4页,共150分。
第Ⅰ卷考生注意: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 第I 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
若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 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参考公式如果事件,A B 互斥,那么 球的表面积公式()()()P A B P A P B +=+ 24S R π=如果事件,A B ,相互独立,那么 其中R 表示球的半径()()()P A B P A P B ⋅=⋅ 球的体积公式如果事件A 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是p ,那么 343VR π=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 其中R 表示球的半径()(1)kk n k n n P k C p p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复平面内,复数sin 2cos2z i =+对应的点位于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2.定义集合运算:{},,.A B z z xy x A y B *==∈∈设{}1,2A =,{}0,2B =,则集合A B *的所有元素之和为A .0B .2C .3D .63.若函数()y f x =的值域是1[,3]2,则函数1()()()F x f x f x =+的值域是 A .1[,3]2 B .10[2,]3 C .510[,]23 D .10[3,]34.x →=A .12B .0C .12- D .不存在 5.在数列{}n a 中,12a =, 11ln(1)n n a a n+=++,则n a =A .2ln n +B .2(1)ln n n +-C .2ln n n +D .1ln n n ++6.函数tan sin tan sin y x x x x =+--在区间3(,)22ππ内的图象是7.已知1F 、2F 是椭圆的两个焦点,满足120MF MF ⋅=的点M 总在椭圆内部,则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A .(0,1)B .1(0,]2 C .(0,)2 D.[28.610(1(1+展开式中的常数项为 A .1 B .46 C .4245 D .42469若121212120,01a a b b a a b b <<<<+=+=,且,则下列代数式中值最大的是A .1122a b a b +B .1212a a b b +C .1221a b a b +D .1210.连结球面上两点的线段称为球的弦。
2008年浙江省高考数学试卷(理科)答案与解析

2008年浙江省高考数学试卷(理科)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50分)1.(5分)(2008•浙江)已知a是实数,是纯虚数,则a=()A.1 B.﹣1 C.D.﹣【考点】复数代数形式の混合运算.【分析】化简复数分母为实数,复数化为a+bi(a、b是实数)明确分类即可.【解答】解:由是纯虚数,则且,故a=1故选A.【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复数の概念.是基础题.2.(5分)(2008•浙江)已知U=R,A={x|x>0},B={x|x≤﹣1},则(A∩∁U B)∪(B∩∁U A)=()A.∅B.{x|x≤0} C.{x|x>﹣1} D.{x|x>0或x≤﹣1}【考点】交、并、补集の混合运算.【分析】由题意知U=R,A={x|x>0},B={x|x≤﹣1},然后根据交集の定义和运算法则进行计算.【解答】解:∵U=R,A={x|x>0},B={x|x≤﹣1},∴C u B={x|x>﹣1},C u A={x|x≤0}∴A∩C u B={x|x>0},B∩C u A={x|x≤﹣1}∴(A∩C u B)∪(B∩C u A)={x|x>0或x≤﹣1},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の解法及集合の交集及补集运算,一元二次不等式の解法及集合间の交、并、补运算布高考中の常考内容,要认真掌握,并确保得分.3.(5分)(2008•浙江)已知a,b都是实数,那么“a2>b2”是“a>b”の()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考点】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の判断.【专题】常规题型.【分析】首先由于“a2>b2”不能推出“a>b”;反之,由“a>b”也不能推出“a2>b2”.故“a2>b2”是“a>b”の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答】解:∵“a2>b2”既不能推出“a>b”;反之,由“a>b”也不能推出“a2>b2”.∴“a2>b2”是“a>b”の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故选D.【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充要条件相关知识.4.(5分)(2008•浙江)在(x﹣1)(x﹣2)(x﹣3)(x﹣4)(x﹣5)の展开式中,含x4の项の系数是()A.﹣15 B.85 C.﹣120 D.274【考点】二项式定理の应用.【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项式定理展开式具体项系数问题.本题可通过选括号(即5个括号中4个提供x,其余1个提供常数)の思路来完成.【解答】解:含x4の项是由(x﹣1)(x﹣2)(x﹣3)(x﹣4)(x﹣5)の5个括号中4个括号出x仅1个括号出常数∴展开式中含x4の项の系数是(﹣1)+(﹣2)+(﹣3)+(﹣4)+(﹣5)=﹣15.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利用分步计数原理和分类加法原理求出特定项の系数.5.(5分)(2008•浙江)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函数(x∈[0,2π])の图象和直线の交点个数是()A.0 B.1 C.2 D.4【考点】函数y=Asin(ωx+φ)の图象变换.【分析】先根据诱导公式进行化简,再由xの范围求出の范围,再由正弦函数の图象可得到答案.【解答】解:原函数可化为:y=cos()(x∈[0,2π])=,x∈[0,2π].当x∈[0,2π]时,∈[0,π],其图象如图,与直线y=の交点个数是2个.故选C.【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三角函数图象の性质问题.6.(5分)(2008•浙江)已知{a n}是等比数列,a2=2,a5=,则a1a2+a2a3+…+a n a n+1=()A.16(1﹣4﹣n) B.16(1﹣2﹣n)C.(1﹣4﹣n)D.(1﹣2﹣n)【考点】等比数列の前n项和.【专题】计算题.【分析】首先根据a2和a5求出公比q,根据数列{a n a n+1}每项の特点发现仍是等比数列,且首项是a1a2=8,公比为.进而根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可得出答案.【解答】解:由,解得.数列{a n a n+1}仍是等比数列:其首项是a1a2=8,公比为,所以,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通项の性质和求和公式の应用.应善于从题设条件中发现规律,充分挖掘有效信息.7.(5分)(2008•浙江)若双曲线の两个焦点到一条准线の距离之比为3:2,则双曲线の离心率是()A.3 B.5 C.D.【考点】双曲线の定义.【专题】计算题.【分析】先取双曲线の一条准线,然后根据题意列方程,整理即可.【解答】解:依题意,不妨取双曲线の右准线,则左焦点F1到右准线の距离为,右焦点F2到右准线の距离为,可得,即,∴双曲线の离心率.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双曲线の性质及离心率定义.8.(5分)(2008•浙江)若,则tanα=()A.B.2 C. D.﹣2【考点】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の运用.【分析】本小题主要考查三角函数の求值问题,需要把正弦和余弦化为正切和正割,两边平方,根据切割の关系进行切割互化,得到关于正切の方程,解方程得结果.【解答】解:∵cosα+2sinα=﹣,∴cosα≠0,两边同时除以cosα得1+2tanα=﹣,∴(1+2tanα)2=5sec2α=5(1+tan2α),∴tan2α﹣4tanα+4=0,∴tanα=2.故选B.【点评】同角三角函数之间の关系,其主要应用于同角三角函数の求值和同角三角函数之间の化简和证明.在应用这些关系式子の时候就要注意公式成立の前提是角对应の三角函数要有意义.9.(5分)(2008•浙江)已知,是平面内两个互相垂直の单位向量,若向量满足(﹣)•(﹣)=0,则||の最大值是()A.1 B.2 C.D.【考点】平面向量数量积の坐标表示、模、夹角.【专题】压轴题.【分析】本小题主要考查向量の数量积及向量模の相关运算问题,所给出の两个向量是互相垂直の单位向量,这给运算带来很大方便,利用数量积为零の条件时要移项变化.【解答】解:.∵,∵,∴,∵cosθ∈[﹣1,1],∴の最大值是.故选C.【点评】启发学生在理解数量积の运算特点の基础上,逐步把握数量积の运算律,引导学生注意数量积性质の相关问题の特点,以熟练地应用数量积の性质,本题也可以利用数形结合,,对应の点A,B在圆x2+y2=1上,对应の点C在圆x2+y2=2上即可.10.(5分)(2008•浙江)如图,AB是平面aの斜线段,A为斜足,若点P在平面a内运动,使得△ABPの面积为定值,则动点Pの轨迹是()A.圆B.椭圆 C.一条直线 D.两条平行直线【考点】椭圆の定义;平面与圆柱面の截线.【专题】压轴题;转化思想.【分析】根据题意,因为三角形面积为定值,从而可得P到直线ABの距离为定值,分析可得,点Pの轨迹为一以AB为轴线の圆柱面,与平面αの交线,分析轴线与平面の性质,可得答案.【解答】解:本题其实就是一个平面斜截一个圆柱表面の问题,因为三角形面积为定值,以AB为底,则底边长一定,从而可得P到直线ABの距离为定值,分析可得,点P在以AB为轴线の圆柱面与平面αの交线上,且α与圆柱の轴线斜交,由平面与圆柱面の截面の性质判断,可得Pの轨迹为椭圆;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平面与圆柱面の截面性质の判断,注意截面与圆柱の轴线の不同位置时,得到の截面形状也不同.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28分)11.(4分)(2008•浙江)已知平面内三点A(2,﹣3),B(4,3),C(5,a)共线,则a= 6【考点】平行向量与共线向量.【分析】利用向量坐标の求法求出两个向量の坐标,将三点共线转化为两向量共线,利用向量共线の充要条件列出方程求出a.【解答】解:由已知知所以2(a+3)=6×3解得a=6故答案为:6【点评】本题考查向量坐标の求法、向量共线の坐标形式の充要条件.12.(4分)(2008•浙江)已知F1、F2为椭圆=1の两个焦点,过F1の直线交椭圆于A、B两点,若|F2A|+|F2B|=12,则|AB|=8.【考点】椭圆の简单性质.【专题】计算题;圆锥曲线の定义、性质与方程.【分析】运用椭圆の定义,可得三角形ABF2の周长为4a=20,再由周长,即可得到ABの长.【解答】解:椭圆=1のa=5,由题意の定义,可得,|AF1|+|AF2|=|BF1|+|BF2|=2a,则三角形ABF2の周长为4a=20,若|F2A|+|F2B|=12,则|AB|=20﹣12=8.故答案为:8【点评】本题考查椭圆の方程和定义,考查运算能力,属于基础题.13.(4分)(2008•浙江)在△ABC中,角A、B、C所对の边分别为a、b、C、若(b﹣c)cosA=acosC,则cosA=.【考点】正弦定理の应用;两角和与差の正弦函数.【专题】计算题.【分析】先根据正弦定理将边の关系转化为角の正弦值の关系,再运用两角和与差の正弦公式化简可得到sinBcosA=sinB,进而可求得cosAの值.【解答】解:由正弦定理,知由(b﹣c)cosA=acosC可得(sinB﹣sinC)cosA=sinAcosC,∴sinBcosA=sinAcosC+sinCcosA=sin(A+C)=sinB,∴cosA=.故答案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正弦定理、两角和与差の正弦公式の应用.考查对三角函数公式の记忆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14.(4分)(2008•浙江)如图,已知球Oの面上四点A、B、C、D,DA⊥平面ABC,AB⊥BC,DA=AB=BC=,则球Oの体积等于π.【考点】球の体积和表面积;球内接多面体.【专题】计算题.【分析】说明△CDB是直角三角形,△ACD是直角三角形,球の直径就是CD,求出CD,即可求出球の体积.【解答】解:AB⊥BC,△ABCの外接圆の直径为AC,AC=,由DA⊥面ABC得DA⊥AC,DA⊥BC,△CDB是直角三角形,△ACD是直角三角形,∴CD为球の直径,CD==3,∴球の半径R=,∴V球=πR3=π.故答案为:π.【点评】本题是基础题,考查球の内接多面体,说明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推出CD是球の直径,是本题の突破口,解题の重点所在,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の能力.15.(4分)(2008•浙江)已知t为常数,函数y=|x2﹣2x﹣t|在区间[0,3]上の最大值为2,则t=1.【考点】分段函数の解析式求法及其图象の作法.【专题】压轴题.【分析】本题应先画出函数の大体图象,利用数形结合の方法寻找解题の思路.画出大体图象后不难发现函数の最大值只能在x=1或x=3处取得,因此分情况讨论解决此题.【解答】解:记g(x)=x2﹣2x﹣t,x∈[0,3],则y=f(x)=|g(x)|,x∈[0,3]f(x)图象是把函数g(x)图象在x轴下方の部分翻折到x轴上方得到,其对称轴为x=1,则f(x)最大值必定在x=3或x=1处取得(1)当在x=3处取得最大值时f(3)=|32﹣2×3﹣t|=2,解得t=1或5,当t=5时,此时,f(0)=5>2不符条件,当t=1时,此时,f(0)=1,f(1)=2,符合条件.(2)当最大值在x=1处取得时f(1)=|12﹣2×1﹣t|=2,解得t=1或﹣3,当t=﹣3时,f(0)=3>2不符条件,当t=1此时,f(3)=2,f(1)=2,符合条件.综上t=1时故答案为:1.【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次函数の图象性质和绝对值对函数图象の影响变化.16.(4分)(2008•浙江)用1,2,3,4,5,6组成六位数(没有重复数字),要求任何相邻两个数字の奇偶性不同,且1和2相邻.这样の六位数の个数是40(用数字作答).【考点】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专题】计算题;压轴题.【分析】欲求可组成符合条件の六位数の个数,只须利用分步计数原理分三步计算:第一步:先将3、5排列,第二步:再将4、6插空排列,第三步:将1、2放到3、5、4、6形成の空中即可.【解答】解析:可分三步来做这件事:第一步:先将3、5排列,共有A22种排法;第二步:再将4、6插空排列,共有2A22种排法;第三步:将1、2放到3、5、4、6形成の空中,共有C51种排法.由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得共有A22•2A22•C51=40(种).答案:40【点评】本题考查の是分步计数原理,分步计数原理(也称乘法原理)完成一件事,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1步有m1种不同の方法,做第2步有m2种不同の方法…做第n步有m n 种不同の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 n种不同の方法.17.(4分)(2008•浙江)若a≥0,b≥0,且当时,恒有ax+by≤1,则以a、b为坐标の点P(a,b)所形成の平面区域の面积等于1.【考点】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专题】压轴题;图表型.【分析】先依据不等式组,结合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の关系画出其表示の平面区域,再利用求最优解の方法,结合题中条件:“恒有ax+by≤1”得出关于a,b の不等关系,最后再据此不等式组表示の平面区域求出面积即可.【解答】解:令z=ax+by,∵ax+by≤1恒成立,即函数z=ax+by在可行域要求の条件下,z max≤1恒成立.当直线ax+by﹣z=0过点(1,0)或点(0,1)时,0≤a≤1,0≤b≤1.点P(a,b)形成の图形是边长为1の正方形.∴所求の面积S=12=1.故答案为:1【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用平面区域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及简单の转化思想和数形结合の思想,属中档题.目标函数有唯一最优解是我们最常见の问题,这类问题一般要分三步:画出可行域、求出关键点、定出最优解.三、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72分)18.(12分)(2008•浙江)如图,矩形ABCD和梯形BEFC所在平面互相垂直,∠BCF=∠CEF=90°,AD=.(Ⅰ)求证:AE∥平面DCF;(Ⅱ)当ABの长为何值时,二面角A﹣EF﹣Cの大小为60°?【考点】直线与平面平行の判定;与二面角有关の立体几何综合题.【专题】计算题;证明题;综合题.【分析】(Ⅰ)过点E作EG⊥CF并CF于G,连接DG,证明AE平行平面DCF内の直线DG,即可证明AE∥平面DCF;(Ⅱ)过点B作BH⊥EF交FEの延长线于H,连接AH,说明∠AHB为二面角A﹣EF﹣C の平面角,通过二面角A﹣EF﹣Cの大小为60°,求出AB即可.【解答】(Ⅰ)证明:过点E作EG⊥CF并CF于G,连接DG,可得四边形BCGE为矩形.又ABCD为矩形,所以AD⊥∥EG,从而四边形ADGE为平行四边形,故AE∥DG.因为AE⊄平面DCF,DG⊂平面DCF,所以AE∥平面DCF.(Ⅱ)解:过点B作BH⊥EF交FEの延长线于H,连接AH.由平面ABCD⊥平面BEFG,AB⊥BC,得AB⊥平面BEFC,从而AH⊥EF,所以∠AHB为二面角A﹣EF﹣Cの平面角.在Rt△EFG中,因为EG=AD=.又因为CE⊥EF,所以CF=4,从而BE=CG=3.于是BH=BE•sin∠BEH=.因为AB=BH•tan∠AHB,所以当AB=时,二面角A﹣EF﹣Gの大小为60°.【考点】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点评】由于理科有空间向量の知识,在解决立体几何试题时就有两套根据可以使用,这为考生选择解题方案提供了方便,但使用空间向量の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也有其相对の缺陷,那就是空间向量の运算问题,空间向量有三个分坐标,在进行运算时极易出现错误,而且空间向量方法证明平行和垂直问题の优势并不明显,所以在复习立体几何时,不要纯粹以空间向量为解题の工具,要注意综合几何法の应用.【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空间线面关系、空间向量の概念与运算等基础知识,同时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运算能力.19.(14分)(2008•浙江)一个袋中有若干个大小相同の黑球、白球和红球.已知从袋中任意摸出1个球,得到黑球の概率是;从袋中任意摸出2个球,至少得到1个白球の概率是.(Ⅰ)若袋中共有10个球,从袋中任意摸出3个球,记得到白球の个数为ξ,求随机变量ξの数学期望Eξ.(Ⅱ)求证:从袋中任意摸出2个球,至少得到1个黑球の概率不大于.并指出袋中哪种颜色の球个数最少.【考点】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等可能事件の概率;离散型随机变量の期望与方差.【专题】计算题;应用题;证明题;压轴题.【分析】(I)首先根据从袋中任意摸出2个球,至少得到1个白球の概率是,列出关系式,得到白球の个数,从袋中任意摸出3个球,白球の个数为ξ,根据题意得到变量可能の取值,结合对应の事件,写出分布列和期望.(II)设出两种球の个数,根据从袋中任意摸出2个球,至少得到1个黑球の概率不大于,得到两个未知数之间の关系,得到白球の个数比黑球多,白球个数多于,红球の个数少于,得到袋中红球个数最少.【解答】解:(Ⅰ)记“从袋中任意摸出两个球,至少得到一个白球”为事件A,设袋中白球の个数为x,则,得到x=5.故白球有5个.随机变量ξの取值为0,1,2,3,∴分布列是∴ξの数学期望.(Ⅱ)证明:设袋中有n个球,其中y个黑球,由题意得,∴2y<n,2y≤n﹣1,故.记“从袋中任意摸出两个球,至少有1个黑球”为事件B,则.∴白球の个数比黑球多,白球个数多于,红球の个数少于.故袋中红球个数最少.【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排列组合、对立事件、相互独立事件の概率和随机变量分布列和数学期望等概念,同时考查学生の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の能力.20.(15分)(2008•浙江)已知曲线C是到点和到直线距离相等の点の轨迹,l是过点Q(﹣1,0)の直线,M是C上(不在l上)の动点;A、B在l上,MA⊥l,MB⊥x轴(如图).(Ⅰ)求曲线Cの方程;(Ⅱ)求出直线lの方程,使得为常数.【考点】轨迹方程;直线の一般式方程.【专题】计算题;压轴题.【分析】(I)设N(x,y)为C上の点,进而可表示出|NP|,根据N到直线の距离和|NP|进而可得曲线Cの方程.(II)先设,直线l:y=kx+k,进而可得B点坐标,再分别表示出|QB|,|QM|,|MA|,最后根据|QA|2=|QM|2﹣|AM|2求得k.【解答】解:(I)设N(x,y)为C上の点,则,N到直线の距离为.由题设得,化简,得曲线Cの方程为.(II)设,直线l:y=kx+k,则B(x,kx+k),从而.在Rt△QMA中,因为=,.所以,∴,.当k=2时,,从而所求直线l方程为2x﹣y+2=0.【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求曲线轨迹方程,两条直线の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考查解析几何の基本思想方法和综合解题能力.21.(15分)(2008•浙江)已知a是实数,函数(Ⅰ)求函数f(x)の单调区间;(Ⅱ)设g(a)为f(x)在区间[0,2]上の最小值.(i)写出g(a)の表达式;(ii)求aの取值范围,使得﹣6≤g(a)≤﹣2.【考点】利用导数研究函数の单调性;函数解析式の求解及常用方法;利用导数求闭区间上函数の最值;不等式の证明.【专题】计算题;压轴题.【分析】(Ⅰ)求出函数の定义域[0,+∞),求出f′(x),因为a为实数,讨论a≤0,(x>0)得到f′(x)>0得到函数の单调递增区间;若a>0,令f'(x)=0,得到函数驻点讨论x取值得到函数の单调区间即可.(Ⅱ)①讨论若a≤0,f(x)在[0,2]上单调递增,所以g(a)=f(0)=0;若0<a<6,f (x)在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所以;若a≥6,f(x)在[0,2]上单调递减,所以.得到g(a)为分段函数,写出即可;②令﹣6≤g(a)≤﹣2,代到第一段上无解;若0<a<6,解得3≤a<6;若a≥6,解得.则求出aの取值范围即可.【解答】解;(Ⅰ)解:函数の定义域为[0,+∞),(x>0).若a≤0,则f'(x)>0,f(x)有单调递增区间[0,+∞).若a>0,令f'(x)=0,得,当时,f'(x)<0,当时,f'(x)>0.f(x)有单调递减区间,单调递增区间.(Ⅱ)解:(i)若a≤0,f(x)在[0,2]上单调递增,所以g(a)=f(0)=0.若0<a<6,f(x)在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所以.若a≥6,f(x)在[0,2]上单调递减,所以.综上所述,改天(ii)令﹣6≤g(a)≤﹣2.若a≤0,无解.若0<a<6,解得3≤a<6.若a≥6,解得.故aの取值范围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函数の性质、求导数の应用等基础知识,同时考查分类讨论思想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の能力.22.(16分)(2008•浙江)已知数列{a n},a n≥0,a1=0,a n+12+a n+1﹣1=a n2(n∈N•).记S n=a1+a2+…+a n..求证:当n∈N•时,(Ⅰ)a n<a n+1;(Ⅱ)S n>n﹣2.(Ⅲ)T n<3.【考点】不等式の证明;数列の求和;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专题】证明题;压轴题.【分析】(1)对于n∈N•时の命题,考虑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由a k+12+a k+1﹣1=a k2,对k取1,2,…,n﹣1时の式子相加得S n,最后对S n进行放缩即可证得.(3)利用放缩法由,得≤(k=2,3,…,n﹣1,n≥3),≤(a≥3),即可得出结论.【解答】(Ⅰ)证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①当n=1时,因为a2是方程x2+x﹣1=0の正根,所以a1<a2.②假设当n=k(k∈N*)时,a k<a k+1,因为a k+12﹣a k2=(a k+22+a k+2﹣1)﹣(a k+12+a k+1﹣1)=(a k+2﹣a k+1)(a k+2+a k+1+1),所以a k+1<a k+2.即当n=k+1时,a n<a n+1也成立.根据①和②,可知a n<a n+1对任何n∈N*都成立.(Ⅱ)证明:由a k+12+a k+1﹣1=a k2,k=1,2,…,n﹣1(n≥2),得a n2+(a2+a3+…+a n)﹣(n﹣1)=a12.因为a1=0,所以S n=n﹣1﹣a n2.由a n<a n+1及a n+1=1+a n2﹣2a n+12<1得a n<1,所以S n>n﹣2.(Ⅲ)证明:由,得:,所以,故当n≥3时,,又因为T1<T2<T3,所以T n<3.【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数列の递推关系,数学归纳法、不等式证明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考查逻辑推理能力.。
2008年上海市高考数学试卷(理科)及答案

2008年上海市高考数学试卷(理科)一、填空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4分)1.(4分)不等式|x﹣1|<1的解集是.2.(4分)若集合A={x|x≤2}、B={x|x≥a}满足A∩B={2},则实数a=.3.(4分)若复数z满足z=i(2﹣z)(i是虚数单位),则z=.4.(4分)若函数f(x)的反函数为f﹣1(x)=x2(x>0),则f(4)=.5.(4分)若向量,满足且与的夹角为,则=.6.(4分)函数的最大值是.7.(4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从六个点:A(0,0)、B(2,0)、C(1,1)、D(0,2)、E(2,2)、F(3,3)中任取三个,这三点能构成三角形的概率是(结果用分数表示).8.(4分)设函数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若当x∈(0,+∞)时,f(x)=lg x,则满足f(x)>0的x的取值范围是.9.(4分)已知总体的各个体的值由小到大依次为2,3,3,7,a,b,12,13.7,18.3,20,且总体的中位数为10.5,平均数为10.若要使该总体的方差最小,则a、b的取值分别是.10.(4分)某海域内有一孤岛,岛四周的海平面(视为平面)上有一浅水区(含边界),其边界是长轴长为2a,短轴长为2b的椭圆,已知岛上甲、乙导航灯的海拔高度分别为h1、h2,且两个导航灯在海平面上的投影恰好落在椭圆的两个焦点上,现有船只经过该海域(船只的大小忽略不计),在船上测得甲、乙导航灯的仰角分别为θ1、θ2,那么船只已进入该浅水区的判别条件是.11.(4分)方程x2+x﹣1=0的解可视为函数y=x+的图象与函数y=的图象交点的横坐标,若x4+ax﹣4=0的各个实根x1,x2,…,x k(k≤4)所对应的点(x i,)(i=1,2,…,k)均在直线y=x的同侧,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二、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16分)12.(4分)组合数C n r(n>r≥1,n、r∈Z)恒等于()A.B.(n+1)(r+1)C.nr D.13.(4分)给定空间中的直线l及平面α,条件“直线l与平面α内无数条直线都垂直”是“直线l与平面α垂直”的()条件.A.充要B.充分非必要C.必要非充分D.既非充分又非必要14.(4分)若数列{a n}是首项为1,公比为a﹣的无穷等比数列,且{a n}各项的和为a,则a的值是()A.1 B.2 C.D.15.(4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Ω是一个与x轴的正半轴、y轴的正半轴分别相切于点C、D的定圆所围成区域(含边界),A、B、C、D是该圆的四等分点,若点P(x,y)、P′(x′,y′)满足x≤x′且y≥y′,则称P优于P′,如果Ω中的点Q满足:不存在Ω中的其它点优于Q,那么所有这样的点Q组成的集合是劣弧()A.B.C.D.三、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90分)16.(12分)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是BC1的中点.求直线DE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17.(13分)如图,某住宅小区的平面图呈圆心角为120°的扇形AOB,小区的两个出入口设置在点A及点C处,且小区里有一条平行于BO的小路CD,已知某人从C沿CD走到D用了10分钟,从D沿DA走到A用了6分钟,若此人步行的速度为每分钟50米,求该扇形的半径OA的长(精确到1米)18.(15分)已知双曲线,P为C上的任意点.(1)求证:点P到双曲线C的两条渐近线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常数;(2)设点A的坐标为(3,0),求|PA|的最小值.19.(16分)已知函数.(1)若f(x)=2,求x的值;(2)若3t f(2t)+mf(t)≥0对于恒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20.(16分)设P(a,b)(b≠0)是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的点,l是经过原点与点(1,b)的直线,记Q是直线l与抛物线x2=2py(p≠0)的异于原点的交点(1)若a=1,b=2,p=2,求点Q的坐标(2)若点P(a,b)(ab≠0)在椭圆+y2=1上,p=,求证:点Q落在双曲线4x2﹣4y2=1上(3)若动点P(a,b)满足ab≠0,p=,若点Q始终落在一条关于x轴对称的抛物线上,试问动点P的轨迹落在哪种二次曲线上,并说明理由.21.(18分)已知以a1为首项的数列{a n}满足:a n+1=(1)当a1=1,c=1,d=3时,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2)当0<a1<1,c=1,d=3时,试用a1表示数列{a n}的前100项的和S100(3)当0<a1<(m是正整数),c=,d≥3m时,求证:数列a2﹣,a3m+2﹣,a9m+2﹣成等比数列当且仅当d=3m.﹣,a6m+22008年上海市高考数学试卷(理科)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填空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4分)1.(4分)(2008•上海)不等式|x﹣1|<1的解集是(0,2).【分析】先去掉绝对值然后再根据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进行求解.【解答】解:∵|x﹣1|<1,∴﹣1<x﹣1<1⇒0<x<2.故答案为:(0,2).2.(4分)(2008•上海)若集合A={x|x≤2}、B={x|x≥a}满足A∩B={2},则实数a=2.【分析】由题意A∩B={2},得集合B中必定含有元素2,且A,B只有一个公共元素2,可求得a即可.【解答】解:由A∩B={2},则A,B只有一个公共元素2;可得a=2.故填2.3.(4分)(2008•上海)若复数z满足z=i(2﹣z)(i是虚数单位),则z=1+i.【分析】直接化简出z,然后化简表达式为a+bi(a、b∈R)即可.【解答】解:由.故答案为:1+i.4.(4分)(2008•上海)若函数f(x)的反函数为f﹣1(x)=x2(x>0),则f(4)=2.【分析】令f(4)=t⇒f﹣1(t)=4⇒t2=4(t>0)⇒t=2.【解答】解:令f(4)=t∴f﹣1(t)=4,∴t2=4(t>0)∴t=2.答案:2.5.(4分)(2008•上海)若向量,满足且与的夹角为,则=.【分析】根据可得答案.【解答】解:∵且与的夹角为∴=7∴则=故答案为:6.(4分)(2008•上海)函数的最大值是2.【分析】先根据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进行化简,再由正弦函数的性质即可得到其最大值.【解答】解:由.故答案为:27.(4分)(2008•上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从六个点:A(0,0)、B(2,0)、C(1,1)、D(0,2)、E(2,2)、F(3,3)中任取三个,这三点能构成三角形的概率是(结果用分数表示).【分析】本题是一个古典概型.由题目中所给的坐标知A、C、E、F共线;B、C、D共线;六个无共线的点生成三角形总数为C63;可构成三角形的个数为C63﹣C43﹣C33【解答】解:本题是一个古典概型由题目中所给的坐标知A、C、E、F共线;B、C、D共线;∵六个无共线的点生成三角形总数为:C63;可构成三角形的个数为:C63﹣C43﹣C33=15,∴所求概率为:;故答案为:.8.(4分)(2008•上海)设函数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若当x∈(0,+∞)时,f(x)=lg x,则满足f(x)>0的x的取值范围是(﹣1,0)∪(1,+∞).【分析】首先画出x∈(0,+∞)时,f(x)=lg x的图象,然后由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画出x∈(﹣∞,0)时的图象,最后观察图象即可求解.【解答】解:由题意可画出f(x)的草图观察图象可得f(x)>0的解集是(﹣1,0)∪(1,+∞)故答案为(﹣1,0)∪(1,+∞)9.(4分)(2008•上海)已知总体的各个体的值由小到大依次为2,3,3,7,a,b,12,13.7,18.3,20,且总体的中位数为10.5,平均数为10.若要使该总体的方差最小,则a、b的取值分别是a=10.5,b=10.5.【分析】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得到a与b的关系式,要求总体的方差最小,即要求(a﹣10)2+(b﹣10)2最小,利用a与b的关系式消去a,得到关于b的二次函数,求出函数的最小值即可得到a和b的值.【解答】解:这10个数的中位数为=10.5.这10个数的平均数为10.要使总体方差最小,即(a﹣10)2+(b﹣10)2最小.又∵(a﹣10)2+(b﹣10)2=(21﹣b﹣10)2+(b﹣10)2=(11﹣b)2+(b﹣10)2=2b2﹣42b+221,∴当b=10.5时,(a﹣10)2+(b﹣10)2取得最小值.又∵a+b=21,∴a=10.5,b=10.5.故答案为:a=10.5,b=10.510.(4分)(2008•上海)某海域内有一孤岛,岛四周的海平面(视为平面)上有一浅水区(含边界),其边界是长轴长为2a,短轴长为2b的椭圆,已知岛上甲、乙导航灯的海拔高度分别为h1、h2,且两个导航灯在海平面上的投影恰好落在椭圆的两个焦点上,现有船只经过该海域(船只的大小忽略不计),在船上测得甲、乙导航灯的仰角分别为θ1、θ2,那么船只已进入该浅水区的判别条件是h1•cotθ1+h2•cotθ2≤2a.【分析】先根据题意分别表示出|MF1|和|MF2|,只要令|MF1|+|MF2|小于或等于椭圆的长轴即可.【解答】解:依题意,|MF1|+|MF2|≤2a⇒h1•cotθ1+h2•cotθ2≤2a;故答案为:h1•cotθ1+h2•cotθ2≤2a11.(4分)(2008•上海)方程x2+x﹣1=0的解可视为函数y=x+的图象与函数y=的图象交点的横坐标,若x4+ax﹣4=0的各个实根x1,x2,…,x k(k≤4)所对应的点(x i,)(i=1,2,…,k)均在直线y=x的同侧,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6)∪(6,+∞).【分析】原方程等价于,分别作出左右两边函数的图象:分a>0与a<0讨论,可得答案.【解答】解析:方程的根显然x≠0,原方程等价于,原方程的实根是曲线y=x3+a与曲线的交点的横坐标;而曲线y=x3+a是由曲线y=x3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而得到的.若交点(x i,)(i=1,2,k)均在直线y=x的同侧,因直线y=x与交点为:(﹣2,﹣2),(2,2);所以结合图象可得:;二、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16分)12.(4分)(2008•上海)组合数C n r(n>r≥1,n、r∈Z)恒等于()A.B.(n+1)(r+1)C.nr D.r﹣1的关系,即可得【分析】由组合数公式,C n r进行运算、化简,找到其与c n﹣1答案.【解答】解:由,故选D.13.(4分)(2008•上海)给定空间中的直线l及平面α,条件“直线l与平面α内无数条直线都垂直”是“直线l与平面α垂直”的()条件.A.充要B.充分非必要C.必要非充分D.既非充分又非必要【分析】由垂直的定义,我们易得“直线l与平面α垂直”⇒“直线l与平面α内无数条直线都垂直”为真命题,反之,“直线l与平面α内无数条直线都垂直”⇒“直线l与平面α垂直”却不一定成立,根据充要条件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直线与平面α内的无数条平行直线垂直,但该直线未必与平面α垂直;即“直线l与平面α内无数条直线都垂直”⇒“直线l与平面α垂直”为假命题;但直线l与平面α垂直时,l与平面α内的每一条直线都垂直,即“直线l与平面α垂直”⇒“直线l与平面α内无数条直线都垂直”为真命题;故“直线l与平面α内无数条直线都垂直”是“直线l与平面α垂直”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故选C14.(4分)(2008•上海)若数列{a n}是首项为1,公比为a﹣的无穷等比数列,且{a n}各项的和为a,则a的值是()A.1 B.2 C.D.【分析】由无穷等比数列{a n}各项和为a,则利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列方程解之即可.【解答】解:由题意知a1=1,q=a﹣,且|q|<1,∴S n==a,即,解得a=2.故选B.15.(4分)(2008•上海)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Ω是一个与x轴的正半轴、y轴的正半轴分别相切于点C、D的定圆所围成区域(含边界),A、B、C、D是该圆的四等分点,若点P(x,y)、P′(x′,y′)满足x≤x′且y≥y′,则称P优于P′,如果Ω中的点Q满足:不存在Ω中的其它点优于Q,那么所有这样的点Q组成的集合是劣弧()A.B.C.D.【分析】P优于P′的几何意义是:过点P′分别作平行于两坐标轴的直线,则点P 落在两直线构成的左上方区域内.【解答】解:依题意,在点Q组成的集合中任取一点,过该点分别作平行于两坐标轴的直线,构成的左上方区域与点Q组成的集合无公共元素,这样点Q组成的集合才为所求.故选D.三、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90分)16.(12分)(2008•上海)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是BC1的中点.求直线DE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分析】过E作EF⊥BC,交BC于F,连接DF,得到∠EDF是直线DE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然后再在三角形EDF中求出此角即可.【解答】解:过E作EF⊥BC,交BC于F,连接DF.∵EF⊥BC,CC1⊥BC∴EF∥CC1,而CC1⊥平面ABCD∴EF⊥平面ABCD,∴∠EDF是直线DE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4分)由题意,得EF=.∵(8分)∵EF⊥DF,∴.(10分)故直线DE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大小是(12分)17.(13分)(2008•上海)如图,某住宅小区的平面图呈圆心角为120°的扇形AOB,小区的两个出入口设置在点A及点C处,且小区里有一条平行于BO的小路CD,已知某人从C沿CD走到D用了10分钟,从D沿DA走到A用了6分钟,若此人步行的速度为每分钟50米,求该扇形的半径OA的长(精确到1米)【分析】连接OC,由CD∥OB知∠CDO=60°,可由余弦定理得到OC的长度.【解答】解:法一:设该扇形的半径为r米,连接CO.由题意,得CD=500(米),DA=300(米),∠CDO=60°在△CDO中,CD2+OD2﹣2CD•OD•cos60°=OC2即,解得(米)答:该扇形的半径OA的长约为445米.法二:连接AC,作OH⊥AC,交AC于H,由题意,得CD=500(米),AD=300(米),∠CDA=120°在△CDO中,AC2=CD2+AD2﹣2•CD•AD•cos120°=.∴AC=700(米)..在直角△HAO中,AH=350(米),,∴(米).答:该扇形的半径OA的长约为445米.18.(15分)(2008•上海)已知双曲线,P为C上的任意点.(1)求证:点P到双曲线C的两条渐近线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常数;(2)设点A的坐标为(3,0),求|PA|的最小值.【分析】(1)先设P(x1,y1)是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再求出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根据点到线的距离公式分别表示出点P(x1,y1)到两条渐近线的距离,然后两距离再相乘整理即可得到答案.(2)先设P的坐标为(x,y),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表示出PA|2并根据双曲线方程为,用x表示出y代入整理成二次函数的形式,即可得到|PA|的最小值.【解答】解:(1)设P(x1,y1)是双曲线上任意一点,该双曲的两条渐近线方程分别是x﹣2y=0和x+2y=0.点P(x1,y1)到两条渐近线的距离分别是和,它们的乘积是•.点P到双曲线的两条渐线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常数.(2)设P的坐标为(x,y),则|PA|2=(x﹣3)2+y2==∵|x|≥2,∴当时,|PA|2的最小值为,即|PA|的最小值为.19.(16分)(2008•上海)已知函数.(1)若f(x)=2,求x的值;(2)若3t f(2t)+mf(t)≥0对于恒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分析】(1)当x≤0时得到f(x)=0而f(x)=2,所以无解;当x>0时解出f (x)=2求出x即可;(2)由时,3t f(2t)+mf(t)≥0恒成立得到,得到f(t)=,代入得到m的范围即可.【解答】解(1)当x<0时,f(x)=3x﹣3x=0,∴f(x)=2无解;当x>0时,,,∴(3x)2﹣2•3x﹣1=0,∴.∵3x>0,∴(舍).∴,∴.(2)∵,∴,∴.∴,即时m≥﹣32t﹣1恒成立又﹣32t﹣1∈[﹣10,﹣4],∴m≥﹣4.∴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4,+∞).20.(16分)(2008•上海)设P(a,b)(b≠0)是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的点,l是经过原点与点(1,b)的直线,记Q是直线l与抛物线x2=2py(p≠0)的异于原点的交点(1)若a=1,b=2,p=2,求点Q的坐标(2)若点P(a,b)(ab≠0)在椭圆+y2=1上,p=,求证:点Q落在双曲线4x2﹣4y2=1上(3)若动点P(a,b)满足ab≠0,p=,若点Q始终落在一条关于x轴对称的抛物线上,试问动点P的轨迹落在哪种二次曲线上,并说明理由.【分析】(1)将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立姐方程求出交点坐标,(2)将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立求出交点Q的坐标;将P的坐标代入椭圆方程得到a,b满足的关系,变形得到Q的坐标满足双曲线方程,证出点Q在双曲线上.(3)设出Q所在的抛物线方程,将Q的坐标代入得到a,b满足的方程;通过对p,c的分类讨论得到P所在的曲线.【解答】解:(1)当a=1,b=2,p=2时,解方程组得即点Q的坐标为(8,16)(3分)(2)证明:由方程组得即点Q的坐标为(5分)∵P时椭圆上的点,即=1∴,因此点Q落在双曲线4x2﹣4y2=1上(8分)(3)设Q所在的抛物线方程为y2=2q(x﹣c),q≠0(10分)将代入方程,得,即b2=2qa﹣2qca2(12分)当c=0时,b2=2qa,此时点P的轨迹落在抛物线上;当qc=时,,此时点P的轨迹落在圆上;当qc>0且qc≠时,=1,此时点P的轨迹落在椭圆上;当qc<0时=1,此时点P的轨迹落在双曲线上;(16分)21.(18分)(2008•上海)已知以a1为首项的数列{a n}满足:a n+1=(1)当a1=1,c=1,d=3时,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2)当0<a1<1,c=1,d=3时,试用a1表示数列{a n}的前100项的和S100(3)当0<a1<(m是正整数),c=,d≥3m时,求证:数列a2﹣,a3m+2﹣,a9m+2﹣成等比数列当且仅当d=3m.﹣,a6m+2【分析】(1)由题意得(2)由题意知,,,所以S100=a1+(a2+a3+a4)+(a5+a6+a6)+…+(a98+a99+a100)==.(3)由题设条件可知,当d=3m时,数列,,,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当d≥3m+1时,,,故数列,不是等比数列.所以,数列,成等比数列当且仅当d=3m【解答】解:(1)由题意得(2)当0<a1<1时,a2=a1+1,a3=a1+2,a4=a1+3,,,,,,∴S100=a1+(a2+a3+a4)+(a5+a6+a7)+…+(a98+a99+a100)===(3)当d=3m时,,∵,∴;∵∴;∵,∴,∴,,,∴综上所述,当d=3m时,数列,,,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当d≥3m+1时,,,,,由于,,故数列,不是等比数列所以,数列,成等比数列当且仅当d=3m。
2008年山东高考数学真题

可排除B、D,
由cosx≤1⇒lncosx≤0排除C,
故选A.
4.(5分)(2008•山东)设函数f(x)=|x+1|+|x﹣a|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则a的值为( )
A.3B.2C.1D.﹣1
【分析】函数f(x)=|x﹣a|+|x﹣b|的图象为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直线x= ,可利用这个性质快速解决问题
【解答】解:由题意知本题是古典概型问题,
∵试验发生的基本事件总数为C183=17×16×3.
选出火炬手编号为an=a1+3(n﹣1),
a1=1时,由1,4,7,10,13,16可得4种选法;
a1=2时,由2,5,8,11,14,17可得4种选法;
a1=3时,由3,6,9,12,15,18可得4种选法.
【分析】先依据不等式组 ,结合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的关系画出其表示的平面区域,再利用函数y=ax(a>0,a≠1)的图象特征,结合区域的角上的点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解析:平面区域M如如图所示.
求得A(2,10),C(3,8),B(1,9).
由图可知,欲满足条件必有a>1且图象在过B、C两点的图象之间.
18.(12分)(2008•山东)甲、乙两队参加奥运知识竞赛,每队3人,每人回答一个问题,答对者对本队赢得一分,答错得零分.假设甲队中每人答对的概率均为 ,乙队中3人答对的概率分别为 ,且各人回答正确与否相互之间没有影响.用ξ表示甲队的总得分.
(Ⅰ)求随机变量ξ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Ⅱ)用A表示“甲、乙两个队总得分之和等于3”这一事件,用B表示“甲队总得分大于乙队总得分”这一事件,求P(AB).
【解答】解: ,
令 得r=9
全面覆盖知识点 凸现不等式的工具性——2008年数学高考试题(不等式部分)评析

。
简单 线性规划 问题 在新课标 教材 中已纳入不 等式 的范
畴之 中 , 多数试卷都有一道有关线性规划 问题 的客观题 , 其
题型变化 也不大 , 一般 由二元 一次不 等式 组 给 出线 性 约束
条件 确定 可行 域 , 在线 性约束 条件 下 , 目标 函数 的最 值 、 求 值域 或取 最值 时点的坐标 ; 或求可行域 的面积 、 或确定 其行
考理科试题第 2题 、 浙江 省数 学高考理科试 题第 3题等. 对
评注
不难发现 , 解法 1是 比较直接 的解 法 , 运算量 相
对较 大 ; 解法 2注意利 用数形 结合 的思 想 , 算量 较小 , 运 结 论也 来得容易 ; 解法 3看到 了问题的本质 , 利用柯 西不等 式
进行 放缩 , 问题 “ 使 一望而解 ” .
市数学高考理科试题第 1题 等 , 是 以集 合之 间的关 系考 都 查不等式 的解法 的. 湖北省数 学高考理科 试题第 4题 、 湖南
于由给出的已知条件 ( 已知 相等 关 系或不 等关 系 ) 选择恒 成立 的不等式 , 决问题 的入 口往往 比较宽 , 解 除了注意运用 不等式的性质解决外 , 须注 意其他 数学 思想方 法的灵 活 还
( o 8年全 国数 学高考理科试题 I) 2o
,
根据 含参 数不 等式 的解 的情况 或其 他条 件 , 确定 参数
的取 值范围. 这类问题虽然在教材 中没有作专 门介绍 , 由 但
于它非 常适 用于考 查学生 的分析 问题 和解决 问题 的 能力 , 在各地 的试 卷中均有所涉及. 例如 , 天津市数 学 高考理科试 题第 6题 、 广东省数学 高考理 科试题 第 1 、 徽 省数学 4题 安 高考理科试题 第 2 0题、 江苏省数学高考试 题第 1 、 4题 江西 省数学 高考理科试 题第 l 、 国数学高 考理科试 题 Ⅱ第 2题 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5 不等式
一、选择题
1.(广东10)设a , b ∈R ,若a -b >0,则下列不等式中正确的是( D )
A .b -a >0
B .a 3+b 3<0
C .b +a >0
D .a 2-b 2<0
2.(宁夏7)已知a 1>a 2>a 3>0,则使得2
(1)1(1
23)i a x i -<=,,都成立的x 取值范围是( B ) A .110a ⎛⎫
⎪⎝⎭
,
B .120a ⎛⎫ ⎪⎝⎭
,
C .310a ⎛⎫ ⎪⎝⎭
,
D .320a ⎛⎫ ⎪⎝⎭
,
3.(山东7) 不等式
2
5
2(1)x x +-≥的解集是( D )
A .132⎡⎤-⎢⎥⎣⎦
,
B .132⎡⎤-⎢⎥⎣⎦
,
C .(]11132⎡⎫
⎪⎢⎣⎭
,,
D .(]11132⎡⎫
-⎪⎢⎣⎭
,,
4.(四川5)不等式2
2x x -<的解集为( A )
(A)()1,2- (B)()1,1- (C)()2,1- (D)()2,2- 5.(天津8) 已知函数20()20x x f x x x +⎧=⎨
-+>⎩,≤,,,
则不等式2
()f x x ≥的解集为( A )
A .[]11-,
B .[]22-,
C .[]21-,
D .[]12-,
6.(浙江5)0,0a b ≥≥,且2a b +=,则 ( C )
(A )12ab ≤
(B )12
ab ≥ (C )222a b +≥ (D )22
3a b +≤ 7.(重庆7)函数f (x )=
1
x
x +的最大值为 ( B ) (A)
25
(B)
12
(C)
22
(D)1
二、填空题
1.(北京10).不等式
1
12
x x ->+的解集是__________.{}|2x x <- 2.(江苏11)2*
,,,230,y x y z R x y z xz
∈-+=的最小值为 3
3.(江西13)不等式224
122
x x +-≤的解集为 .[3,1]-
4.(上海1)不等式11x -<的解集是 .(0,2)
三、解答题
1.(广东17)(本小题满分12分)
某单位用2160万元购得一块空地,计划在该地块上建造一栋至少10层、每层2000平方米的楼房.经测算,如果将楼房建为x (x ≥10)层,则每平方米的平均建筑费用为560+48x (单位:元).为了使楼房每平方米的平均综合费用最少,该楼房应建为多少层?
(注:平均综合费用=平均建筑费用+平均购地费用,平均购地费用=购地总费用建筑总面积)
解:设楼房每平方米的平均综合费为f (x )元,则
()()21601000010800560
48560482000f x x x x x
⨯=++
=++ ()10,x x Z +
≥∈
()2
1080048f x x
'=-
令 ()0f x '= 得 15x =
当 15x > 时,()0f x '> ;当 015x <<时,()0f x '< 因此 当15x =时,f (x )取最小值()152000f =;
答:为了楼房每平方米的平均综合费最少,该楼房应建为15层. 2.(江苏选修)设a ,b ,c 为正实数,求证:
3
33111
23a b c
+++abc ≥. 证明:因为,,a b c 为正实数,由平均不等式可得
33333331111113a b c a b c
++≥⋅ 即 333
1113
a b c a b c ++≥ 所以3331113
abc abc a b c abc
+++≥+,
而
33223abc abc abc abc
+≥= 所以
3
33111
23a b c
+++abc ≥ 3.(湖北19).(本不题满分12分) 如图,要设计一张矩形广告,该广告含有大小相等的左右两个矩形栏
目(即图中阴影部分),这两栏的面积之和为18000cm 2,四周空白的宽度为10cm ,两栏之间的中缝空白的宽度为5cm ,怎样确定广告的高与宽的尺寸(单位:cm ),能使矩形广告面积最小?
解法1:设矩形栏目的高为a cm ,宽为b cm ,则ab =9000.
①
广告的高为a +20,宽为2b +25,其中a >0,b >0. 广告的面积S =(a +20)(2b +25)
=2ab +40b +25a +500=18500+25a +40b
≥18500+2b a 4025∙=18500+.245001000=ab
当且仅当25a =40b 时等号成立,此时b =a 8
5,代入①式得a =120,从而b =75. 即当a =120,b =75时,S 取得最小值24500.
故广告的高为140 cm,宽为175 cm 时,可使广告的面积最小.
解法2:设广告的高为宽分别为x cm ,y cm ,则每栏的高和宽分别为x -20,
,2
25
-y 其中x >20,y >25 两栏面积之和为2(x -20)18000225=-y ,由此得y =,2520
18000
+-x 广告的面积S =xy =x (252018000+-x )=2520
18000
+-x x ,
整理得S =.18500)20(2520
360000
+-+-x x
因为x -20>0,所以S ≥2
.2450018500)20(2520
360000
=+-⨯-x x
当且仅当
)20(2520
360000
-=-x x 时等号成立,
此时有(x -20)2=14400(x >20),解得x =140,代入y =20
18000
-x +25,得y =175,
即当x =140,y =175时,S 取得最小值24500,
故当广告的高为140 cm ,宽为175 cm 时,可使广告的面积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