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第三单元导学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第三单元导学案

六年级第三单元导学案

六年级第三单元导学案一、单元主题与目标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真情”,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体会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情感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书写和运用。

3、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够根据给定的情境或话题,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选取了《穷人》《金色的鱼钩》《桥》等经典课文。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文章通过对桑娜一家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他们虽然生活贫困但善良、勤劳、富有同情心的品质。

《金色的鱼钩》讲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尽心尽力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故事,歌颂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桥》塑造了一位在洪水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老支书形象,赞扬了他在危难时刻心系群众、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怀。

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人间真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写作范例。

三、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但在情感的感知和表达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提升。

部分学生在阅读时可能会忽略细节描写,难以深入理解人物的情感;在写作时,可能会出现情感表达空洞、不真实的情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方法,并通过实践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和情感的方法。

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书写和运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情感力量,培养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美好品质。

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所学的描写方法,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字、新词,分析课文的重点段落和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回顾拓展导学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回顾拓展导学案
苏坊镇中心小学导学案
年级
六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
回顾拓展三第一课时
时间
主备人
代文娟
审核人
黄小亚兰小玲
班级
姓名
学习
目标
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学习

难点
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同步导案
【自主学习】
1.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2.读一读交流平台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合作探究】
1.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
2.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
【课堂检测】
说说本组课文在写作中的特点。
【课后作业】
说说你了解到的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苏坊镇中心小学导学案
年级
六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
回顾拓展三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交流:从诗《囚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2.交流课外搜集的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3.交流课外找到的一两本书,说说自己的体会。
【课堂检测】
背诵一两首革命诗词
【课后作业】
默写《囚歌》。
时间主备人代文娟源自审核人黄小亚兰小玲班级
姓名
学习
目标
1.积累革命诗歌。
2.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学习

难点
积累革命诗歌。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同步导案
【自主学习】
1.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
A.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导学案)

整理和复习20=1570(cm3)1570cm3=1.57L>1.5L 答:这壶水够喝。

知识点2:等积变形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材第38页练习七第2题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积是28.26m2,高是2.5m。

用这堆沙在10m宽的公路上铺2cm厚的路面,能铺多少米?分析:沙堆由圆锥形变为长方体,其体积不变。

求沙能铺的长度,也就是求长方体的长。

可以先求出沙堆的体积,再用它除以长方体的宽和高就得到长方体的长。

答案:28.26×2.5×1/3÷10÷0.02=117.75(m)答:能铺117.75m。

2.(2018·湖北英山县)把一块长12cm,横截半径是3cm的圆柱形钢坯铸成一块底面半径是6cm的圆锥形钢坯。

圆锥形钢坯的高是多少厘米?答案:3.14×32×12=339.12(cm3)339.12×3÷(3.14×62)=9(cm)答:圆锥形钢坯的高是9cm。

知识点3:知识点3:组合图形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第38页练习七第3题一块蜂窝煤如图所示(图见教材)。

做一块蜂窝煤大约需要用煤多少立方分米?分析:根据题意求用煤多少立方分米就要用大圆柱的体积减去所有小圆柱的体积。

答案:3.14×(12÷2)2×9=1017.36(cm3)3.14×(2÷2)2×9×12=339.12(cm3)1017.36-339.12=678.24(cm3)=0.67824(dm3)3.如图,一个直角梯形绕轴旋转一周后形成的立体图形的体积是多少?答案:3.14×42×5+3.14×42×(8-5)答案:3.14×(6÷2)2×8=226.08(cm 3)=226.08(mL )答:最多能装水226.08mL 。

6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学生

6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学生

2018学年下学期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导学案学生版主备人:叶丽芳审核人: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家长签名__________日期____ _课题__圆柱的认识第1课时【学习目标】⒈我能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⒉我能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⒊我会描述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认识圆柱的特征。

2、难点是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⒈情境引入。

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答:二、自主探究⒈圆柱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1)拿一个圆柱形的实物,看看圆柱有哪几部分组成?自学课本18页。

我的发现:圆柱有两个和一个组成。

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周围的面叫做;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

(2)圆柱有什么特征?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圆柱的特征:圆柱的两底面都是,并且大小;圆柱的侧面是;有条高,长度都相等。

⒉圆柱的侧面、底面及之间的关系。

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剪一剪再展开。

我的发现:沿圆柱的高剪开侧面,侧面是,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

⒊做一做。

(1)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

是的在()里打√()()(2)指出下面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1、做一做转动长方形ABCD,生成右面的两个圆柱。

说说它们分别是以长方形的哪条边为轴旋转而成的,底面半径和高分别是多少。

答:长方形ABCD如果以AB边为轴旋转,会形成(1)号圆柱。

底面半径是()cm,高是()cm。

长方形ABCD如果以AD边为轴旋转,会形成(2)号圆柱。

底面半径是()cm,高是()cm。

2、解决问题(1). 一个圆柱形茶叶桶的侧面贴着商标纸,圆柱底面半径是5cm,高是20cm。

这张商标纸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请你先想一想长方形的长与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呢?答:(2)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的展开图(单位:cm)?答:(1)()圆柱的展开图。

因为圆的周长是( )×( )=( )(cm),与长方形的( )相等,所以是圆柱的展开图。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英语第三单元导学案(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英语第三单元导学案(教案)

课题:《Unit 3 Where did you go?》课时:总18课时分第1课时主备人:集体备课组:六年级英语备课组【教学目标】1.能听说读写单词及词组: rode, rode a horse, rode a bike, went ,went camping, hurt, hurt my foot and went fishing.2.能听说认读句子:Where did you go last Saturday? I went toa forest park. What did you do there? I rode a bike.3.会唱歌曲《Tell me about your holiday》【教学重点】学习五个短语,注意ride, go,hurt的过去式。

【教学难点】学生能用句型进行简单的对话。

【教具准备】1.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课件。

2.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学法指导】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图片展示法。

【习惯培养】培养学生敢于交流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复习热身(3-5分钟)1.Show the pictures and Go over the phrases of Unit2.S1:watched TV S2: I wathched TV S3: I wathced TV last weekend.同样的方法复习cleaned my room, washed my clothes, stayed at home, reada book, saw a film, had a cold and slept.2.Free talk. ---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watched TV./ ...二、新课呈现(5-8分钟)、1. 教学短语(1)Show the picture of ride a horse. 教读短语T: ride a horse I often ride a horse. (学生跟读)Go camping, hurt my foot,go fishing.(用同样的方法复习这些词组)(2)呈现句子T: I rode a horse last weekend.同样的方法教学短语rode a bike, went camping, hurt my foot,went fishing.(3)T: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Ss: I rode a horse/ went camping …(学生多操练)2. T: Where did you go last Saturday? I went to a forest park.师生互答。

六上第三单元导学课教案

六上第三单元导学课教案

六上第三单元导学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学课教案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学习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包括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等。

三、学法指导
1. 课前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带着问题听课。

2. 课堂听讲: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好笔记,掌握重点和难点。

3. 课后复习: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通过练习和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4. 小组合作: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互相学习和帮助。

5. 自主探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四、学习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呈现新知:通过实例、演示等方式呈现新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3. 互动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4. 归纳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练习和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
1. 总结本节课的得失,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今后改进。

2.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三单元全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三单元全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三单元全套
目标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阅读和理解相关文本。

-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 课文:《白兔家族》
- 重点词汇和短语:光彩照人、惊叹不已、跳跃、雪白、矫健、羡慕
- 教学活动:
- 听读课文,并进行语音、语调、语速的模仿练。

- 分组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 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人物对话情境。

第二课时
- 课文:《蜻蜓》
- 重点词汇和短语:优雅、张扬、修长、浑然一体、充满活力、四处觅食
- 教学活动:
- 背诵课文,并注重发音和语调的准确表达。

- 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 通过图片展示和讨论,了解蜻蜓的生活性和生态环境。

第三课时
- 课文:《乌鸦喝水》
- 重点词汇和短语:喃喃自语、沉思
- 教学活动:
- 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和朗读表达能力。

- 分组合作,归纳整理课文中的乌鸦形象描写和细节。

- 借助多媒体资源,展示乌鸦的形态特征和行为性。

教学评价
-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提问回答的积极程度等。

- 作业完成度: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 课后练:布置相关阅读练和写作练,检验学生综合运用语言
能力。

使用的教具
- 音频设备:用于播放课文录音和音频资源。

- 课件和图片: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主题图片。

-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视频和展示电子资料。

语文六下第三单元导学案

语文六下第三单元导学案

第三单元单元备课一、单元教材分析:本组教材的主题是“红色的记忆、深深的怀念”。

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

本组课文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第十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我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被捕后,备受酷刑,但面对敌人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第十一课《灯光》:解放战争中的郝副营长,在一次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壮烈牺牲;第十二课:《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虽然没有具体介绍张思德的事迹,但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战士张思德打仗、纺线、烧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救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第十三课:《一夜的工作》:开国总理周恩来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劳。

因此,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本组教材中的人物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

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因此,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围绕革命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加强各篇课文教学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尝试进行单元整组教学。

紧扣单元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的是“我的理想”,希望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并将自己的理想和革命先烈的理想联系起来。

“回顾·拓展”安排的是交流课文的写法,阅读、积累一些革命诗歌,并在课外阅读一些革命题材的名著。

二、单元学习目标: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词语,能读会写会用。

2、学习课文内容,纪念为国家民族解放而做出牺牲的革命先辈,了解他们的事迹。

3、练习自学课文、收集资料的能力。

4、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单元重难点学习重点:1、了解革命先辈的事迹2、练习收集资料3、习作学习难点:1、习作2、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四、教学措施及手段1.本组教材不仅内容感人,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去发现。

2.本组课文距离学生生活都比较远,因此课前应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在重点、难点上给以必要的点拨,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成正比例的量)
教师提问,指名回答。
(1)问:大家能看懂这个图吗?纵向的轴表示什么?横向的呢?哪里表示的是实验结果?也就是我们例1中的底面积?
(2)从图中你发现什么?
(3)表示水的高度在5厘米的地方是哪儿?那么相对应的当水的高度在5厘米的时候,在纵轴上表示体积的点在哪儿?
(4)看例2题目的要求,如高度是7厘米体积是多少?要怎末才能不通过计算得出体积呢?要先找到什么
1.教学例1.(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
(1)问:大家看到例1中的一排杯子,是什么形状的?杯子的高度是相等的,里面装着一些水,经过测量统计出了一个表格,那位同学说说这个表格的意思?
(2)表中有哪几种量是已知量?我们刚才说当水装到2厘米时,体积为50立方厘米;当水装到4厘米时,体积为100立方厘米……这说明水的高度这种量变化了,体积这种量怎么样了?(也变化了)
10X=320×1
X=
X=320
答语。
(三)教学例3例3.解比例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X:10=2: 50.4:X=1.2:2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教师说明:像这样,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c)请每位同学先取一组相对应的数据,然后计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
教师板书:90:1=90 180:2=90 270:3=90……
5.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板书:
7.练习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3)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4)大家观察例1中的数据,水的体积是怎样随着高度变化的?
(5)我们看这个表格(投影例1表格),从左往右看当水的高度到6厘米的时候体积是多少?这个时候水的高度和体积分别是2厘米高度时的多少倍?高是多少倍?体积呢?我们从右往左看,又发现了什么呢?
12∶16 4.5∶2.7 10∶6
教师提问: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三)教师小结
4.5∶2.7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4.5∶2.7=10∶6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流程】
(一)比例的意义(课件演示:比例的意义)
例1.指导学生观察教材32页图。
六年年级数学科导学案
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主备人:刘晓敏审批: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学习判定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重点预设】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预设】判定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知识链接】
(一)教师提问复习.
1.什么叫做比?2.什么叫做比值?
(二)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d)教师提问: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教师板书: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3).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我们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路程:时间=速度,速度都是(一定)90千米/小时。
(三)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
①3×40=8×5②2.5×0.4=0.5×2
【备注】(学生笔记)
【反思】
六年年级数学科导学案
课题:成正比例的两个量主备人:刘晓敏审批: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预设】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②教材的做一做第2题
5.填空
(1)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比例.
(2)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的.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演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以60∶40=15∶10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难点预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知识链接】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流程】
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
6∶9和9∶12 1.4∶2和7∶100.5∶0.2和6.2:2和7.5∶1
(四)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五)、课后作业.
根据3×4=2×6写出比例.
【备注】(学生笔记)
六年年级数学科导学案
课题:解比例主备人:刘晓敏审批: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6)大家再把表格填写完整,根据我们所学的圆柱的体积公式,完成这个表格。大家观察一下结果有什么特点?
(7)实际上这个底面积又相当于圆柱体积和圆柱高的什么?(比值)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例1中水的体积和水的高之比的比值,即底面积是一样的,是相等的.
(8)哪位同学能把刚才所观察到的小结一下?水的高度和体积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时候有什么规律?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流程】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1.教师提问:从上面两图中可以看到,这些国旗的长和宽都相同吗?但不管大小,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分别是多少?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两个比的比值都是都相等)
2.教师明确:两个比的比值都是,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2.4:1.6=60:40=所以2.4:1.6=60:40也可写成竖式:
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4.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五、课后作业
思考: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做练习7第一题
【备注】(学生笔记)
【反思】
六年年级数学科导学案
购买练习的本数(本)
1
2
4
6
9
总价(元)
0.80
1.60
3.20
4.80
7.20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流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常见数量关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外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师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二)教学例3
1.投影出例3表格与例1表格。大家观察以下例3与例1有什么不同?
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6∶10=9∶15
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
外项积是:80×5=400
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四、课堂检测
(一)解下面的比例.
0.8:4=x:8
(二)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与的比.
2.和的比等于和的比.
3.等号左端的比是1.5∶,等号右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4.8.
五、课后作业
(一)解比例
(二)育新小区1号楼的实际高度为35m,它的高度与模型高度的比是500:1模型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三﹚,教学自编例题
1.投影出示例题。加工一批零件,每小时加工的个数和所需的时间如下表。
每小时加工个数
60
30
20
15
12
……
加工时间(小时)
5
10
15
20
25
……
2.要求学生看题目,思考以下问题。(投影出问题)
课题:成反比例的量主备人:刘晓敏审批:
【学习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重点预设】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难点预设】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知识链接】
1.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2.回忆: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2.继续学习补充例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