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峰《语文建设》文言副词“并”的来源

合集下载

福建省武平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无答案) 新人教版

福建省武平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无答案) 新人教版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二)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不蔓不枝《爱莲说》名词作状语箬蓬覆之《核舟记》名词作状语石青糁之《核舟记》名词作动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名词作动词居右者椎髻仰面《核舟记》名词作形容词其色墨《核舟记》意动用法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形容词作名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大道之行也》形容词作名造化钟神秀《望岳》意动用法一览众山小《望岳》使动用法恨别鸟惊心《春望》形容词作名虽乘奔御风《三峡》形容词作名空谷传响《三峡》形容词作动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名词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名词作状语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观潮》形容词作动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名词作动词皆披发文身《观潮》形容词作动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名词作动词客此《湖心亭看雪》动用法、意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之a. 渔人甚异之:为a. 武陵人捕鱼为业:b.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 水陆草木之花:c. 不足为外人道也:c. 无丝竹之乱耳d. 为宫室:e. 中轩敞者为窗:d. 何陋之有: f.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属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焉a. 不复出焉:。

b. 神情与苏、黄不属: b.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 属引凄异: c.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舍a. 便舍船:志a. 处处志之:b. 屋舍俨然:b.寻向所志:寻a. 寻向所志:奇a.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b. 寻病终: b. 八分有奇:可a. 高可二黍许:云a.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b. 珠可历历数也: b. 盖大苏泛赤壁云:译。

行a. 复前行:闭a. 是故谋闭而不兴:b. 大道之行也: b. 故外户而不闭:曾a. 计其长曾不盈寸:虽a. 老妪力虽衰:b. 荡胸生曾云: b. 虽乘奔御风:自a. 自三峡七百里中:绝a. 沿溯阻绝:b. 自非亭午夜分: b. 绝崦多生怪柏:c. 自康乐以来: c. 哀转久绝:与a. 选贤与能:观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 天下之伟观:c. 念无与为乐者:能a.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b. 以此夸能:d. 相与步于中庭:e. 天与云与山与水:仅a. 仅如银线:势a. 势极雄豪:b.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b.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更a. 是日更定:一a. 上下一白:b.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b. 惟长堤一痕:白a. 上下一白:者a.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四)古今异义类型例句古义今义出处词义转移芳草鲜美指食物的味道好《桃花源记》词义转移屋舍俨然好象《桃花源记》词义转移阡陌交通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桃花源记》词义转移悉如外人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桃花源记》词义转移问所从来从过去到现在《桃花源记》词义缩小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专指男子法定的配偶《桃花源记》词义转移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走投无路的境地《桃花源记》词义转移无论魏晋表条件关系的连词《桃花源记》词义转移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够,不充足《桃花源记》词义转移诣太守,说如此这样《桃花源记》词义转移惟吾德馨散步很远的香气《陋室铭》词义转移往来无白丁平民、百姓《陋室铭》词义转移宜乎众矣合适《爱莲说》词义转移罔不因势象形因为《核舟记》词义转移罔不因势象形指一种动物《核舟记》词义转移佛印居右居住《核舟记》词义转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修理、修建《核舟记》移之词义转移男有分过分《大道之行也》词义转移女有归返回《大道之行也》词义转移盗窃乱贼而不作没有秩序《大道之行也》词义转移造化钟神秀指一种计时的器具《望岳》词义转移良多趣味好《三峡》词义扩大四时俱备时间《答谢中书书》词义转移晓雾将歇休息《答谢中书书》词义转移夕日欲颓变坏《答谢中书书》词义消失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词义转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记承天寺夜游》词义转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耳朵《记承天寺夜游》词义转移吞天沃日肥沃《观潮》词义转移海涌银为郭指一种姓氏《观潮》词义转移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骑马《观潮》词义转移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指一种体育器材《观潮》词义缩小人物略不相睹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所描写的人《观潮》词义转移江干上下十余里干燥《湖心亭看雪》词义转移余拿一小船用手或其他方式抓起《湖心亭看雪》词义转移用毳衣炉火炉子和火/炉子中的《湖心亭看雪》火词义转移仍怜故乡水可怜《渡荆门送别》古今异义的类型:词义缩小、词义扩大、词义转移、色彩变化、词义消失。

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两则

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两则

文言文两则解析
第三章
《学弈》解析
故事背景:春秋 时期弈秋教两个 学生下棋
主要人物:弈秋、 两个学生
故事情节:两个 学生学习态度不 同结果也不同
寓意:学习态度 决定学习效果要 专心致志持之以 恒
《两小儿辩日》解析
故事背景:孔子游历途中遇到两个 小孩在争论太阳距离的远近
争论焦点:太阳距离的远近
添加标题
文言文特点
语言简洁:文言文用词精炼表达简 洁明了
词汇丰富:文言文中有许多成语、 典故等丰富了语言的表达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语法特殊:文言文语法与现代汉语 有所不同如倒装句、省略句等
意境深远:文言文往往通过简洁的 语言表达出深远的意境和哲理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词汇:文言文常用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语法:文言文多用倒装句、省略句等现代汉语则更注重语法规范 句式:文言文多用四字句、六字句等现代汉语则更灵活多变 语气:文言文多用文言语气词现代汉语则更注重语气表达
培养语感
多读多背:反复阅 读和背诵文言文培 养语感
理解词义:理解文 言文中的词义提高 语感
学习语法:学习文 言文的语法提高语 感
结合语境:结合上 下文语境理解文言 文的含义提高语感
学会运用
理解文言文含义:通过注释、翻译等方式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掌握文言文语法:了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如词类活用、句式结构等 积累文言词汇:积累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和成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练习文言文写作:通过仿写、改写等方式提高文言文写作能力
文言文对现代的意义
第五章
传承中华文化
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古代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文化素养 学习文言文可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总结归纳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总结归纳

一、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在八年级上册语文中,文言文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古朴、典雅的特点。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包括语言形式、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文言文的基本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文言文的语言形式1. 文言文的语言形式较为古朴、典雅,使用较多的古代汉字和词汇,如“乃”、“斯”、“焉”等。

2. 文言文中使用的句式结构较为严谨,多采用平仄、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以体现文章的优美和雍容。

3. 文言文的篇幅大多较长,篇幅长的文章多是史书、诗文等文学作品,通过这些文章的阅读可以更好地熟悉文言文的语言形式。

三、文言文的词汇特点1. 文言文中的词汇相对较为古老,需要我们熟悉一些古代汉字和古词,如“斯”、“焉”、“乃”等。

2. 文言文中的词汇也较为丰富,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简洁表达,文言文中的词汇用词较为丰富,具有更多的修辞和表达方式。

四、文言文的语法特点1.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句法较为严谨,需要我们熟悉并掌握一些古代文法知识,如平仄、对仗、排比等。

2. 文言文的语法要求严谨,语序灵活变化,需要我们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来提高文言文的语法水平。

五、文言文的阅读策略1.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通过分析文章的语言、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来掌握文章的意义。

2. 阅读文言文需要耐心和细心,对于一些生僻词和句子结构需要多加思考和琢磨,可以通过注释和翻译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六、文言文的写作技巧1. 在掌握了文言文的语言形式、词汇和语法特点后,我们可以尝试进行一些文言文的写作练习,通过模仿古文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2. 在写作文言文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古代名句或者修辞手法作为参考,通过练习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写作水平。

七、文言文的经典名篇1. 在八年级上册语文中,我们编选了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名篇,如《论语》、《孟子》等,通过对这些名篇的阅读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言文的优美之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基础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基础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基础知识一、文言文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学习文言文对于八年级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下面将介绍一些八年级语文学习中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1.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使用的是古代的语法结构和词汇。

相较于现代汉语,文言文较为正式、严肃,结构较为严谨,修饰手法较多。

因此,学习文言文需要熟悉其特点,包括古代词汇的理解,句式的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2. 常见的文言文句式文言文中有一些常见的句式结构,比如"兼程而进"、"所见所闻"、"安之若素"等等。

这些句式的使用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文化氛围,同学们需要通过多读多练,熟悉并掌握这些句式的用法。

3. 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通过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具有感染力。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等。

同学们需要通过大量阅读和分析,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在写作中灵活运用,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语言环境的变化,学习现代文阅读对于八年级的语文学习同样重要。

现代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语言形式,学习现代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现代语言。

1. 阅读技巧与理解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时,同学们要注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这包括提取关键信息、理解上下文、推理判断等。

通过多读多练,同学们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2. 提升写作能力通过阅读现代文,同学们可以学习到丰富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在写作时,可以参考优秀的现代文作品,借鉴其中的表达方式和句子结构,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写作技巧在八年级语文学习中,写作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通过写作,同学们可以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并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1. 构思与组织写作之前,同学们要养成良好的构思和组织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知识点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知识点,让大家对中华文化的精髓再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句法结构文言文有天然的诗意、古雅的美感。

首先,我们来看看文言句子结构。

文言文句式呈现经典的并列、独立和从属三大结构。

并列结构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短语、分句、句子相互并列,一般用“、”或“。

”分隔。

独立结构是两个意思独立的句子,并列起来,中间用“;”分隔。

从属结构则是由主、谓、宾构成的句子,并由其他成分修饰。

这里建议学生多读古诗文,认真体会。

词语选用现代汉语的词汇丰富多彩。

而部分文言汉字的使用,例如“耶”、“鲲”、“旦”等,现代汉语已经不再采用。

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文言词汇是十分必要的。

“典”“雅”“细致”的文言汉字,最大特点是多音字或者羽音,以及音相近的异形字、同形异音字。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必须依赖上下文,灵活巧妙地加以理解。

用字规范文言文字体规范,线条简洁,笔画流畅,极富功夫,堪称艺术。

文言文字体的规范要求,包括笔画要撇点纵横伸缩合理,字形要整洁融通,特殊字称六书、标注要统一规范。

因此,初学者更需要学习书法,在书写中融会贯通。

文言文学习还需策略相结合。

我们可以通过读写、理解、技能训练等多种形式来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缩短学习时间,达到高效的学习目的。

总结以上就是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知识点的介绍。

文言文璀璨绝伦、典雅深远,对于我们中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加强文言文的学习,用正确的姿势,体验它的优美。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内涵浅析王智辉_1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内涵浅析王智辉_1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内涵浅析王智辉发布时间:2021-09-09T01:29:02.429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7期作者:王智辉[导读] 语文是学生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作为自己的首要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中学 859100摘要:语文是学生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作为自己的首要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知识素养内容中的第一要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主要探究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真实内涵,让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教学下促进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言建构与运用;内涵引言:新课程改革要求下教师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师应当重视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运用,通过语言建构与运用与语文课堂的结合帮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加强自身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认识。

一、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语文学科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习科目,通过语文科目的学习,学生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加强自己对语言文字的认识与理解,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在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中[1]。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语言建构与运用都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也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体现了语文课程地位和必然性。

语文是一门语言类的学科,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习的出发点,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的学习基础就已经决定了他的学习出发点,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会觉得某一部分的知识比较难,自己无法理解,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他现有的知识基础已经不能够支撑他学习新的内容,他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达不到学习新知识的要求,这一特点在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中最为明显。

第五单元(单元复习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第五单元(单元复习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 chǎng
shè
qiú
zhú
多音字
基础知识
称 ①匀称( chèn) ②称呼(chēng) 模 ①模样( mú ) ②模拟( mó ) 间 ①间距( jiān ) ②间谍( jiàn ) 刹 ①霎时( chà ) ②刹车( shā ) 轧 ①轧钢( zhá) ②轧马路( yà ) 纤 ①纤夫( qiàn ) ②纤细( xiān ) 塞 ①瓶塞( sāi ) ②边塞( sài ) ③敷衍塞责( sè ) 着 ①着眼( zhuó) ②着数( zhāo ) ③着急( zháo)
作家作品
基础知识
周定舫(1931—1993),浙江定海人,记者。1953年8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 学新闻系,后来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负记者。主要从事首都城市建设、工 农业、文教、政治等方面的采访,担当过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 报道任务,先后发表几千篇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被众人称为“ 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无法效仿的视察家”(达尔文语)。他 的著作《昆虫记》又译为《昆虫世界》《昆虫的史诗》《昆虫物语》《昆虫学 札记》。
根据语境应该选用“井然有序”。三个空依次选填的词语是:活灵活现-显示-井然有序。
文体知识
基础知识
说明文概念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实用性文体 。它通过对客观 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性质、种 类、关系等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等能有科学的认识。
说明文分类
按照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按照语言风格可分为 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科学小品文)。
形似字
基础知识
瞻仰(zhān)/供养(shàn) 隧道(suì)/深邃(suì) 崇高(chóng)/作怪(suì) 雄姿(zī)/咨询(zī) 弧形(hú)/狐狸(hú)/孤独(gū) 沦落(lún)/轮渡(lún)/奇妙绝伦(lún) 石砌(qì)/彻底(chè)/沏茶(qì) 遐思(xiá)/瑕疵(xiá)/无暇(xiá) 喧嚣(xuān)/寒暄(xuān)/渲染(xuàn) 洨河(xiáo)/比较(jiào)/学校(xiào)

高中语文课件八年级(上)文言文复习总结

高中语文课件八年级(上)文言文复习总结

八年级(上)全册文言文知识归纳通假字: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类型: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四)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的类型:词义缩小、词义扩大、词义转移、色彩变化、词义消失
文言句式(五
1、判断句: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4)尝贻余核舟,盖大办泛赤壁云。

(5)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澡、行交横,盖竹柏影也。

(7)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倒装句:
(1) 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
(2)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连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宾语前置)
(3)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疋语后置)
(4)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定语后置)
(5)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疋语后置)
(6)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疋语后置)
(7) 吴儿善泅者数百。

(定语后置)
(8)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状语后置)
(9)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状语后置)
(10)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
(11)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状语后置)
(12)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状语后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副词“并”的形成机制[摘要]“并”由动词演化出方式、范围和语气副词的根源均在于其本义:方式副词的出现是“同时”语义特征的突显结果;范围副词的出现是“同时”语义特征抽象化为“都”的结果;其独特的语气副词根源仍在其本义——由本义更进一步抽象出的“双方之间的一致关系”,这个语义特征的突显导致“并”演化出一般总括副词所不具有的语气副词用法。

[关键词]并;副词;语义基因[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并”的副词化过程(一)“并”由动词向方式副词和范围副词的演化《说文》:“併,並也。

”“竝,併也。

”“幷,相从也。

”“併、竝、幷”三字音、义、用法不尽相同,但最终合并为“并”,故下文仅论“并”,不再提及其它几个。

“併、竝”辗转为训(“並”与“竝”为古今字),“幷”字“相从”之义无文献证据,甲骨文中也未见用例;据形体本义当是“并V(立、存……)”之义,从甲骨文用例来看,最初其所关涉论元如其形体所示仅为两个,故其更确切本义是“甲乙同时V(立、存……)”,如:车并驳。

(小屯·殷墟文字甲编 298)七日己巳夕总,有新大星并火。

(殷墟书契后编下 92)甲骨文中“并”已引申出连接、接近之义,可用为及物动词,可见“并”已是常用词。

胡勇[1]P98认为“并”于春秋战国时演化为副词,其实此时已见,如:丙午卜,旅贞:翌丁未其侑于祖丁。

丙申卜:並酒祖丁暨父丁。

(小屯南地甲骨 68)并V”在这些用例中强调的是时间的统一性,即同时V,故有学者将“并”称为时间副词(沈培[2]P161,张玉金[3]P54),时间的统一性又可理解为V的方式,故有学者又称之为方式副词(胡勇[1]P99),甚至情状副词(温锁林[4]P14)。

早在先秦“并”就已由方式副词演化出范围副词,如:既醉而出,并受其福。

(诗·小雅·宾之初筵)方式副词与范围副词的不同在于,前者表示“同时V”,时间上的同一性得到突显;后者表示“都V”,可能是“同时V”,也可能是“不同时V”,但时间性被淡化,突显的是V与其所有关涉对象的关联性,“同时”时间性的淡化导致“并”由方式副词演变为范围副词。

当然,这种区别适仅应于典型方式副词和范围副词,因语法化均是连续过程,“并”也不例外。

其早期方式副词用法其实已经蕴含着范围副词因子,“同时V”其实蕴含着“都V”,“都”表示关涉对象的范围,这样,就为方式副词向范围副词演变提供一种可能,只需适宜的语用条件,就会发生演变。

(二)“并”向语气副词的演化胡勇[1]P106从“并”所关涉对象的位置和数量的转换推测,“并”向语气副词的语法化源于其副词用法,始于宋代。

其实,唐代就已见“并”的成熟语气副词用法,如:遣小婢细辛酌酒,并不肯先提。

(游仙窟)(明皇后)讳昭君……少明悟,强族多聘之,并不肯行。

(北齐书·卷九)更有学者将这种用例的出现时间溯至东汉,如葛佳才[5]P186:大佞材高……因丽美之说,人主之威,人主心并不能责……(论衡)胡[1]P107认为当“并”的论元为单一个体时,其就丧失了总括对象,就完全变成了语气副词。

但为何总括性无所附着就变成语气副词呢?这里似乎缺少逻辑必然性,也未见两位学者对此的论证。

有学者对此观点并不认同,如董秀芳[6]P315认为“并”“发展出强调义的语义基因是‘全部’,侧重于对一个集合中所有成员的全部覆盖,无一例外”,但为何表“全部”的典型副词“都、均、皆”等未发展出这种用法呢?董文未曾探讨。

我们认为,如下面我们对“并”的语气副词来源分析,“关涉对象的位置和数量的转换”也许只是“并”向语气副词转化的句法表现,而不是其根源。

“全部”的语义基因说也无法解释为何其它总括副词没演化出这种语气用法。

总之,“并”的语气副词来源问题尚需重新探讨。

二、“并”的副词化来源(一)方式副词和范围副词来源“并”原为动词,表“甲乙同时V(站立、存在……)”,单独做谓语,这个V的意义也是由“并”字承载,具体意义取决于语境。

后由此引申出副词用法,用于动词前,构成“并V”结构,仍表示“甲乙同时V”,不过“同时”的意义单独由“并”承担,V可适应表义需要为不同动词。

我们认为,“并”语法化为副词的决定性因素是其本义所包含的两个语义特征:“同时”与“V(站立、存在……)”。

最初,“并”字单独表现了一个相对较完整的动作过程,包括动作本身V和动作情状“同时”。

但其地位不同:“V(站立、存在……)”是动作过程的核心,是核心语义;动作情状“同时”是动作伴随信息,是边缘语义。

也就是说,“并”由动词向副词的转化其实是由表动作过程向表动作伴随特征的转化,这种转变是怎么发生的呢?如上所述,单独做谓语动词的“并”的核心语义特征V的语义随语境变化,这样就需听者花费更大认知努力于语境,否则很难确定其具体意义。

很显然,这违背了言语交际中的省力原则;故“并”若不想被淘汰只得借助其它手段来清楚表义,其最终顺应汉语总体发展趋势,选择了双音化这个方式,借助其它动词来配合表义,形成“并+动(立、行……)”构式。

在此构式中:“动”是为弥补不易确定的核心语义V而来,故其占用的是V的位置。

这样,“动”就剥夺了“并”的核心语义,“同时”的附属时间特征成了“并”唯一承载对象。

这样,新构式中,“并”同“动”,分别表时间和动作,很自然形成“状中”组合,副词“并”由此而成。

当然,副词“并”是逐渐形成的,这个过程中,“并”和“动”之间构成从连动到状中的连续统关系。

“并”在现代汉语中作为构词语素保留了其副词用法,如“并行不悖”、“并存”、“并列”等等。

因语义特征“同时”可视为动作情状,“并”最初形成的副词是方式副词,其由方式副词向范围副词的演变机制见(一)中分析。

(二)语气副词来源近代汉语中否定词前加强否定的语气副词“并”又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呢?从时间看,“并”先有方式副词、范围副词,最后才出现语气副词,故有学者(胡勇[1]P106)认为“并”的语气副词用法来自其表总括的范围副词用法。

但我们认为“并”的语气副词来源并非如此简单,范围副词也许只是语气副词出现前的一种经历,却不是其最终来源。

因为,这种来源说无法合理解释为何也可表总括的“都、皆、均”等副词却没有发展出相同的语气副词用法,据历时语感,这几个才是典型的总括副词。

以“并”和“都”为例,二者虽都可做范围副词,但用法却不尽相同,如: 器物都无,唯有铜镜一枚。

(西京杂记)宁都亡诸宝,不失斯珠。

(六度集经)“都”的语义指向多样,可指向主语、宾语,显然其发展更为成熟;而“并”的指向要单一的多,早期甲骨文中虽有指向宾语用例,但其单用时语义指向多为主语,极少数为宾语,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江左殷太常父子,并能言理。

(世说新语)“都”的范围副词用法涵盖了“并”的范围副词用法,很难想象某种语气副词用法会由用法较狭隘的“并”演变而出而较活跃的“都”却没有相同演变。

故,“并”的语气词用法显然不是来自范围副词,其来源,我们认为需从本义来追溯。

本义所提供的语义特征就像语义基因,在语词流转过程中往往规塑着语词的各种引申义。

那么,“并”的本义是如何制约着其语气副词用法形成的呢?首先,让我们对“并”在现代汉语中的典型语气用法略做分析:我的书你为何还不还? 我没借你的书啊! 我并没借你的书啊!虽然,两句回话均表明同一个客观事实:我没借你的书,但很显然其语用效果不一样,下句的反驳意味相对更强,这实际是“并”的出现所带来的语气意义。

这种语气意义从何而来呢?见下面分析:①我的书你该还了! 预 设 ②借了书。

④我没借你的书! 实 际 情 况 ○并 句①蕴含了一个预设②,但这个预设只是说话人的推测,现实可能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③;但问话人直接认定②并发出以②为基础的问句①,故谴责意味较多。

对答话人来说,③才是真实情况,答话人用“并”就是向问话人表明现实情况是和问话人预设②相反的另外一种情况③相一致,这样就摧毁了问话①的存在根基从而达到了反驳目的。

所谓的“加强否定语气”的作用就是由这种回答方式带来的,这种方式显然比直接否定式的反驳意味要强。

“并”的语气义仍是由其本义“甲乙同时V ”引申出来的,表示两方之间“一致关系”。

就上例而言,突显的是实际情况和某一种可能情况之间的一致关系,其实也是两方之间的一致关系,这也许就是为何典型的总括副词“皆、俱、都”等(其典型用法所关涉论元为多个)没能引申出这种语气用法的根本原因。

“并”无论是做方式、范围还是语气副词,其所源自的语义特征均是“双方之间的一致性”,但抽象程度有区别,很显然,表示“关系一致”的语气副词要更抽象一些,故其出现得最晚,这导致部分学者将语气副词归源于范围副词。

总结:某类词的语法化过程往往表面上非常相似,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其根源就在于其本义特征的制约。

语义由具体到抽象的引申其实就是淡化某些特征而一致关 系突显另外一些特征的过程,本义特征的抽象度决定了其引申时间的早晚,但每个引申义的根源仍在其本义,只要语用条件成熟,某个特征就会被引申出来,并最终导致某种新用法的产生。

参考文献:[1]胡勇.语气副词“并”的语法化[A].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沈培.殷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3]张玉金.甲骨文语法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4]温锁林.语气副词“并”的语法意义[J].语文研究,2009,(3).[5]葛佳才.东汉副词系统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5.[6]董秀芳.量与强调[A].量与复数的研究——中国境内语言的跨时空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