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指代性副词
初中文言副词归纳

初中文言副词归纳
本文为你提供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副词归纳,帮助你更好地理
解和运用这些副词。
1.时间副词
早已、已经、还、还要、仍、终于、曾经、先、开始、起初、
一直、还未、暂时、短暂、立即、不久、刚刚、岁进、嗔、速、即、俄、初(犹有时间向前的意味)、走(用以成分中多时间顺序)、
积年、积、制、然、
2.程度副词
甚、实、多、偏、深、微、汪、强、稍、尚、颇、极、半夜、才、刚、无、如(有时也可担义日、至、因、骤、也可引领句子后
半程)、终、更、愈、尤、犹、只、便。
班、
3.方式副词
正、可、遂、甚、尽、须、突、轰、恂、蓦、竟(多含否定义)、歇、特、再、筒、临、曲、固、凸、责、轩、周、啖、躁、唯、只、更、漫、僻、正、略、豪、群、只、都、却、似、会、常、
保、用、就、猛、复、缓、先、不时、总、总是、也、尽、一时、
一起、众、
4.稿副词
亦、同、如、甚、俱、皆、远都、回、适、原(多用于句首)、且、慢、就、席、至、聊、飘、尽、只、虽、才、故、刚、就、和、仍、且、敢、既、还、
5.程度副词
究竟、何以、广、前、恐、索、近、只、示、已、约、利、而、绝、大
6.语气副词
止、了、延、矣、耳、得、可、连、更、适、欤、矣、耳、得、已、同、忽、反、若、极、起、夺、犹、实、各、敢、犹、不、纷、适、喏、筒、沓、敢、日、寤、欲、必、
希望以上归纳对你有所帮助!。
文言文中的副词有哪些

文言文中的副词有哪些
二、范围副词
1、表范围广:悉、咸、皆、尽、毕、具、胜、并、既。
2、表范围有限:但、徒、第、直、独、止、啻、惟、唯。
3、表总共或共同:凡、共、俱、并、同、相、相与。
三、时间副词
1、表过去:向、曩、尝、曾、业、业/既已、即、适。
2、表正进行或正巧方、会、适、质
3、表时间短:俄、俄而、有顷、顷刻、少顷、旋、寻、斯须、少间、未几、既而、已而。
4、表动作将发生:行、行将、且、垂。
5、表时间终结:卒、终、遂、竟。
四、情态副词
1、表动作快:立、即、遽、猝、暴、亟、乍。
2、表动作连续或反复:乃、遂、更、复、亦、辄。
3、表动作经常与持久:每、时、雅、数、亟、恒、累、素。
4、表动作短暂或特意:聊、且、姑、故、固、权。
五、肯定副词
表的确、确实:诚、信、良、必、果。
六、否定副词
表否定:弗、毋、无、勿、莫、微、未、非、匪。
七、语气副词
1、表猜测:殆、庶、几。
2、表祈使:幸、唯、愿。
3、表转折:顾。
4、表反诘:岂、其、宁、独。
八、谦敬副词
1、谦词:窃、请、敢、敬、谨。
2、敬词幸、垂、辱、惠。
文言中其的用法与例句及翻译

文言中其的用法与例句及翻译一、文言中“其”的用法与例句在文言文中,“其”是一个频繁出现的代词,具有丰富的含义和灵活的用法。
它可以作为代词、形容词、副词以及连词,在不同的语境下表达不同的意思。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其”的用法,并给出相应的例句和翻译。
1. 作为代词:“其”作为代词时,常常表示指示或指代前文提到过的事物、人物或概念等。
例如:(1)尚书策:“放夷攸北,以固陇右之守险。
”翻译:《尚书·冀戎》中写道:“放箭射伤了野蛮人,使他们退回北方,这样可以巩固陇右边关险要。
”(2)《左传·昭公十年》:“则臧获庶也。
”翻译:《左传·昭公十年》中记载:“臧行污与周公子比干一块捕鱼。
”2. 作为形容词:“其”作为形容词时,常常修饰名词,并表示该名次所属或所具备的特性。
例如:(1)孟子:“教之而不穷,造之而不遗。
”翻译:孟子说:“教育他们而不会感到疲惫,制作物品而不会遗憾。
”(2)《论语·卫灵公》:“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翻译:《论语·卫灵公》中写道:“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受习惯的影响变得各有差距。
”3. 作为副词:“其”作为副词时,一般修饰动词、形容词或整个谓语,并表示程度、方向、方式等。
例如:(1)楚辞:“于穆清净!”翻译:楚辞中有句歌曲,“于穆清净!”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
(2)《后汉书·贾谊传》:“牛马日益峻速。
”翻译:《后汉书·贾谊传》中记载:“牛和马日渐变得强壮快速。
”4. 作为连词:“其”作为连词时,常常连接两个并列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
例如:(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南昌城郭与敌隔离防守,老百姓胜利地安定下来。
”翻译:《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描述:“南昌城郭与敌隔离防守,老百姓最终获得了胜利并且安定下来。
”(2)《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那争强闹富的,不论多少房都是骗之黑窝子。
若见太多有些醒悟者,其人又事居心巧便。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文言文指代性副词

文言文指代性副词在古汉语中,常常可以看到两个具有指代作用的两个特殊副词“相”和“见”。
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指代动作行为受事者的作用。
“相”和“见”用在及物动词前面,从语法形式上看,是副词作状语;从语义表述上看,却类似于前置宾语。
一、相指代性副词“相”用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类似于人称指代,可以表自称、对称和他称。
1、表自称。
例如:○《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百万,不肯相救.。
(现在大王和我早晚之间就要死去,可是你拥有几万士兵,不肯救我。
)本例中指代性副词“相”用在动词“救”之前,类似于前置宾语,表自称,可译为:我。
○《曹植·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来是从一条根上长出来的,煎熬我怎么这么急迫!)本例中指代性副词“相”用在动词“煎”之前,类似于前置宾语,表自称,可译:我。
2、表对称。
例如:○《后汉书•冯鲂传》:汝知悔过伏罪,今一切相赦.。
(你知道悔过服罪,现在一切都赦免你。
)本例中指代词副词“相”用在动词“赦”之前,类似于前置宾语,表对称,可译为:你。
○韩愈《答李翊书》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向我韩愈问的人多,考虑你的话用心不急切为利,姑且为你说这些。
)本例中指代性副词“相”用在介词“为”之前,类似于前置宾语,表对称,可译为:你。
3、表他称(指代第三人称的人和物)。
例如:○《孔雀东南飞》: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现在就立即答应他家(指代太守家)吧,马上成就两家的婚姻。
)本例中指代性副词“相”用在动词“许”之前,类似前置宾语,表他称,可译为:他。
○《柳宗元·黔之驴》: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
(渐渐地出来靠近它,提心吊胆地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本例中指代性副词“相”用在动词“知”之前,类似于前置宾语,表他称,可译为:它。
注意:“相”的这种用法,在成语中经常可见。
如:拔刀相助、倒屣相迎、豆萁相煎、反戈相向、刮目相看、降心相从、解囊相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等。
浅谈古汉语副词的语法功能

浅谈古汉语副词的语法功能依据古代汉语副词的意义,可以将副词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表态副词、谦敬副词六类。
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1、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性质的程度。
可分为三种:(1)有的程度副词表示某种情况的最高程度。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最”、“甚”、“极”、“绝”、“殊”、“太”、“尤”等。
例如:①群臣争功,岁余不决。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
(《史记萧相国世家》)②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贾谊《论积贮疏》)③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④嫪毒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
(《史记吕不韦列传》)⑤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⑥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史记主父偃列传》)⑦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
(《史记张丞相列传》)(2)有的程度副词表示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愈、益、弥、加等。
例如:①承相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晁错传》)②汉矢且尽,广乃令持满勿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
(《史记李将军列传》)③退而修《诗》《书》《礼》《乐》,**弥众。
(《史记孔子世家》)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3)有的程度副词表示程度较轻。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差”、“少”、“略”、“颇”等。
例如:①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
(《后汉书光武纪》)②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赵策》)③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项羽本纪》)④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2、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范围的副词。
可分为两种:(1)有的表范围的全部,如“皆”、“尽”、“悉”、“悉”、“举”、“徧(遍)、“咸”、“毕”等。
例如:①盎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皆争为死。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②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中考语文常考 18 个文言虚词汇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常有的文言虚词有 20 个。
文言文中,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下面仅列出部编初中语文的18个文言虚词及课文中的例子。
供大家集中复习和参照。
一、之1、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
问所向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 》)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情况。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况。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曹刿轮战》)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相当于“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够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夫专诸之刺王僚也(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古代汉语副词

副词(一)程度副词表示程度高的主要有“最、绝、极、太、殊、尤、甚”等;表示程度加深的主要有“弥、益、愈”等;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主要有“少、略、微、稍、颇”。
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论衡·别通)(二)范围副词表示总括全部的有“皆、悉、尽、咸”等;表示范围小的有“但、徒、特、第、直、仅”。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乐府诗集·木兰诗)不可,直不百步耳,就是亦走也。
(孟子·梁惠王)(三)时间副词“行、垂、且、将”等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方、正、适、会”等表示正在进行;“既、已、业、尝、曾”等表示已经过去;“长、常、雅、素、俄、暂、姑、”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
(四)情态副词方式:俱、并、间、微、窃、故、固;速度:暂、遽、猝、立、即、旋、稍、渐;频率:数、亟、累、屡、仍、辄、每(五)否定副词常用的有“不、弗、毋、勿、未、非、否”等。
1.不与弗:都就是表示一般的否定。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就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在秦汉以前,“弗”字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一般来说,“弗”字后面的动词只能就是及物动词,但动词后面却不带宾语。
这就是与“不”的用法显著不同的。
例如:功成而弗居。
(老子)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墨子·兼爱上)“弗”字后面动词带宾语的例子,在先秦非常少见。
例如: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孟子·告子上)2、毋(无)与勿:都经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意思就是“不要”或“别”。
这就是与“不、弗”的重要区别。
例如:苟富贵,无相忘。
(史记·陈涉起义)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孟子·梁惠王上)有时“毋”与“勿”用于陈述句,则表示一般的否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指代性副词在古汉语中,常常可以看到两个具有指代作用的两个特殊副词“相”和“见”。
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指代动作行为受事者的作用。
“相”和“见”用在及物动词前面,从语法形式上看,是副词作状语;从语义表述上看,却类似于前置宾语。
一、相指代性副词“相”用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类似于人称指代,可以表自称、对称和他称。
1、表自称。
例如:○《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百万,不肯相救.。
(现在大王和我早晚之间就要死去,可是你拥有几万士兵,不肯救我。
)本例中指代性副词“相”用在动词“救”之前,类似于前置宾语,表自称,可译为:我。
○《曹植·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来是从一条根上长出来的,煎熬我怎么这么急迫!)本例中指代性副词“相”用在动词“煎”之前,类似于前置宾语,表自称,可译:我。
2、表对称。
例如:○《后汉书•冯鲂传》:汝知悔过伏罪,今一切相赦.。
(你知道悔过服罪,现在一切都赦免你。
)本例中指代词副词“相”用在动词“赦”之前,类似于前置宾语,表对称,可译为:你。
○韩愈《答李翊书》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向我韩愈问的人多,考虑你的话用心不急切为利,姑且为你说这些。
)本例中指代性副词“相”用在介词“为”之前,类似于前置宾语,表对称,可译为:你。
3、表他称(指代第三人称的人和物)。
例如:○《孔雀东南飞》: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现在就立即答应他家(指代太守家)吧,马上成就两家的婚姻。
)本例中指代性副词“相”用在动词“许”之前,类似前置宾语,表他称,可译为:他。
○《柳宗元·黔之驴》: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
(渐渐地出来靠近它,提心吊胆地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本例中指代性副词“相”用在动词“知”之前,类似于前置宾语,表他称,可译为:它。
注意:“相”的这种用法,在成语中经常可见。
如:拔刀相助、倒屣相迎、豆萁相煎、反戈相向、刮目相看、降心相从、解囊相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等。
4、与范围副词“相”的区别1)“相”作范围副词时,跟其他范围副词的用法并不相同,其具有反身作用,所以“相”修饰的动词通常不带宾语。
“相”表示范围时,可以表互指也可以表递指。
例如(1)表互指用在不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前,既表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又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者,通常表示“互指”。
例如:○《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本例中范围副词“相”指代“爷和娘”,做动词“扶”的状语,表互称。
可译为:相互。
本例中范围副词“相”指代“邻国”,做动词“望”的状语,表互指。
可译为:相互。
○《史记·孙吴列传》: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
本例中范围副词“相”指代“梁赵”,做动词“攻”的状语,表互指。
可译为:相互。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窃闻秦王本例范围副词“相”指代“赵王和秦王”,做动词“娱乐”的状语,表互指,可译为:相互。
(2)表递指“相”表示动作行为一个一个地相继出现。
例如:○《战国策•赵策四》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本例范围副词“相”指代“子孙”,做动词“继”的状语,表“递指”。
可译为:代代传。
○《赤壁之战》: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本例范围副词“相”指代“首尾”,做动词“接”的状语,表“递指”。
可译为:只只连。
○《司马光·训俭示康》: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本例中范围副词“相”指代“清白”,做动词“承”的状语,表“递指”。
可译为:世世传。
○《商君书·更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本例中范围副词“相”指代“帝王”,做动词“复”的状语,表“递指”。
可译为:个个。
2)“相”做指示性副词与“相”做范围副词的特点(1)相同点。
○“相”做指代性副词和做范围副词,均用在动词前,并具有指代作用。
(2)不同点○“相”做指代性副词时,主要用于表人称,可以表自称、对称和他称。
而“相”做范围副词时,虽然可以表指代,但主要表互指和递指。
○“相”做指代性副词时,其类似于前置宾语,但“相”做范围副词时,就没有这种类似前置宾语的作用。
○“相”做指代性副词时,施事主语可以不出现,而“相”却类似于受事宾语。
“相”做范围副词时,施事主语必须出现,而“相”反身指代施事主语,表示互指或递指。
二、见“见”与指代性副词“相”的用法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作为指代性副词的“见”,不用在介词前,只用在动词前,仅表示自称,偶表示他称。
例如:1、表自称。
例如:○《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生下六个月的时候,慈爱的父亲就离开了我。
)本例中指代性副词“见”用在动词“背”之前,类似于前置宾语,表自称,可译为:我。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加少孤露,母兄见骄。
(又加上年少时因失去了父亲,身体瘦弱,母亲和哥哥就骄惯我。
)本例中指代性副词“见”用在动词“骄”之前,类似于前置宾语,表自称,可译为: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所以今天详细说明原委,希望您或许能谅解我。
)本例中指代性副词“见”用在动词“恕”之前,类似于前置宾语,表自称,可译为:我。
注意:在现代汉语中:“见笑”、“见谅”、“见教”、“见怪”等,都属于“见”的这种用法。
2、与表被助词“见”的区别1)相同点。
“见”做指代性副词和助词时,均用在动词前。
例如:○《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本例中“见”做指代性副词,用在动词“录”之前。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本例中“见”做助词,表被动,用在动词“欺”之前。
2)不同点。
“见”做指代性副词时,动词的施事者是句子中的主语,也即充当主语与施事者是一致的,而“见”为助词,表被动时,则句子中的施事者,一般不要出现。
○《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本例中“见”做指代性副词,主语“君”是动词“录”的施事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本例中“见”为助词,表被动,动词“欺”的施事者“秦王”没有出现。
即“见”后省略了施事主动者“秦王”。
1、“所”,加在谓词性成分前面,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
“所”字结构可以分成三类:(1)、“所”+动词——意义相当于动词的宾语。
例如…“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所欲”,即想要的东西。
“所恶”,即厌恶的东西。
形容词或名词如果出现在“所”的后面,则活用为动词,这时的意义也相当于动词。
如:“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所贵”、“所贱”、“所卑”、“所尊”,都是形容词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所”字结构指代动词的宾语。
(2)、“所”+介词+谓词性成分——意义相当于介词的宾语,表示工具、处所、原因等。
例如…“是吾剑之所从坠。
”——“所从坠”,即坠落下去的地方。
“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所以持国”,指保卫国家的手段、方法。
“是乱之所由作也。
”——“所由作”,指内乱发生的原因。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所与饮食者”,即和他一起吃饭喝酒的人,“所与”指代动作行为的相关者。
(3)、“所”+(介词)+谓词性成分——这类“所”字结构可视为介词省略。
表达的语义相当于被省略的介词的宾语。
例如…“冀之北土,马之所生。
”——“所生”相当于“所(以)生”,指代生的地方。
“诺,恣君之所使之。
”——“所使之”相当于“所(以)使之”,指使用他的方法。
2、“者”,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
“者”字结构可有两类:(1)、谓词性成分(动词、形容词、数词)+“者”——“者”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
例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老者”、“少者”都是形容词与“者”结合后构成的名词性结构,相当于年老的人、年少的人。
“赦之,以劝事君者。
”——“事君者”为动宾词组同“者”字的结合,意思相当于事奉国君的人。
(2)、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者”——“者”起复指名词性成分的作用,使这个名词性成分得到强调。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名词“陈涉”和“者”字连用。
“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
”——“所”字结构和“者”字连用。
“者”都起复指前面的名词性成分(“所”字结构也是名词性的)的作用,使名词性成分得到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