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合集下载

论路遥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路遥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路遥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摘要】:路遥是中国当代文学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是陕西当代文学界的杰出代表之一。

长久以来,路遥的小说被大江南北的青年读者传阅着、品味着,慰藉过一批又一批仿徨失意、柔弱无依的心灵,我想他的作品即使被誉为“新时期以来最杰出的励志教材”也不为过。

作为一位从农村走向城市的知识分子,路遥的作品展示着浓郁的乡土乡情,尤其是对土地,有着独特的情感,并有着深厚的儒家农本文化内蕴。

本文把路遥的作品放置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背景下,从路遥对黄土地难以磨灭的挚爱,路遥乡土情结产生的主要根源这两个方面加以阐释,对路遥的小说进行再解读,寻找阐释的空间,探索作品的文化轨迹,发掘其内在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路遥;乡土情结;根源,意识1.路遥强烈的乡土意识中华民族诞生在原始农业社会的摇篮里,从远古时期开始,生命的繁衍和发展便牢牢维系在土地上,因此,乡土情结在我们的民族心理中得到了充分的强化,从而形成我国民族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农业文化根性极深,在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乡野,对这片黄土地有着难以磨灭的深情。

正如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1]”。

正是这样一种与乡村,与农民的牢固的精神联系,助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精神品格,气质,包括那种农民式的尊严。

1.1 20世纪中国作家的乡土意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源于20世纪20年代,周氏兄弟(周树人、周建人)应该是这一小说流派的开山者,无论是在创作实践上还是理论奠定上,早期的乡土小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是着力描绘乡间的死生、农村的凋蔽、残酷的封建礼教和愚昧的陋习。

其次,对于生活在苦难、落后、愚昧之中的故乡人一方面充满了无限同情和哀怜,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强烈的讽刺和批判。

也就是说他们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来关注他们故乡的,从而使小说形成一种悲喜交融的艺术风格。

第三,小说大多抒发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失落,具有一种抑郁、沉重的艺术格调。

眷恋与逃离——论述路遥的“恋土情结”

眷恋与逃离——论述路遥的“恋土情结”

眷恋与逃离——论述路遥的“恋土情结”绪论路遥是当代著名作家,也是陕北人民的骄傲,更是延安大学的一面旗帜。

他的英年早逝,令所有关爱他的人痛心不已。

在当代的众多作家中,路遥无疑是一位比较特殊的作家。

在他写作的年代,各种创作思潮风起云涌,但他始终独守着自己的一片天地。

无论是《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还是《平凡的世界》,其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浓重的乡土气息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其作品因为具有积极向上和催人奋进的内在精神气质,在广大普通读者心目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华读书报》多次组织的“中国读者最喜爱的20世纪100部作品”的调查中,《平凡的世界》始终名列前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众最喜爱的小说联播”问卷调查中,《平凡的世界》名列榜首。

[i]“《平凡的世界》从1986年问世到2000年间,在十五年内至少被重印过四次……这部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作品,其生命力已远远超出了同时期的许多精心之作。

”[ii]迄今为止,对路遥的研究也数不胜数,早期主要是针对作品的评论,到《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对路遥的研究形成高潮,不仅有对其作品的研究,对作家自身的研究也很多。

在仔细地研究了路遥的作品及评论之后,我发现好多学者对路遥小说中的“恋土情结”研究颇多,而且不乏各自看法,可是在小说中作者又花很多篇幅在主人公想竭力逃遁农村的情节上,这与“恋土情结”似乎形成了矛盾,但这种矛盾在已有的研究中并不深入,研究著述也比较少,而在他的作品中这种矛盾性的呈现又十分明显。

本文主要结合作品分析路遥的“眷恋乡村”和“逃离乡村”情节的表现,以及结合作者自身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这种矛盾性的“恋土情结”的成因。

揭示这种矛盾性及其成因,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路遥及其作品。

一,路遥“恋土情结”的艺术表现路遥是吮吸着贫瘠的黄土地的乳汁长大的,是一个地道的土著作家。

他有着对土地的杜鹃啼血般的眷恋,所以他笔下的人物都表现出浓郁的土地意识。

《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的乡土情

《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的乡土情

《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的乡土情《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的乡土情小说《平凡的世界》作者用时六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用时之长和影响力都是空前的,那我们就从这部作品中品味路遥的乡土情结。

一、依靠――那土地的根在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刚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孙家的贫苦与潦倒,但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孙家人始终没有放弃或者是抱怨什么,依然忍受着,与其说是忍受不如说是生活的主旋律。

孙老汉始终在计划着自己家中的事务,为了自己的弟弟为了自己的孩子而去借钱借粮,然后自己在慢慢的偿还。

孙老汉在努力劳动着,在那片土地上,因为他把土地当成了自己虔诚的信仰,那土地是他的根,是他的依靠。

由此我们想到路遥,不幸的遭遇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

但是他没有产生憎恨,而是让自己明白“我必须一个人”,他依然爱着那片土地,因为不管发生过什么,他始终依靠着他。

他注定难以逃脱传统乡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那片土地是他的依靠,它就想一个母亲一样孕育了一切,就像在《平凡的世界》中“睡吧,亲爱的大地,我们疲劳过度的母亲”“像土地一样朴素和深厚的母亲啊”等灵魂的告白。

就像孙老汉的态度一样,即使在这片土地上有过痛苦的生活,但是那份爱是不会减少的,因为那个依靠,是自己的根。

二、依恋――那土地的美路遥的一生钟情于陕北的黄土地,对于养育他多年的那片神圣的乡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和依恋。

在并不长的生命中,路遥的创作生涯始终用深深的乡土情感和生命的沉重感来感受生活。

把那片神奇的黄土地看做创作的的源泉和根植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信仰。

“写作人的生命根植在故土中,为了生命的充实饱满,他的根须便拼命吸吮这土地的营养与水分……写作人还要把这乡土生活和地域性格升华到审美层面。

”《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历时六年,在这六年里路遥过着苦行僧的生活,他收集的东西是那么的繁杂,《平凡的世界》的创作是浩大的工程。

路遥出现在田间地头,出现在煤矿,出现在小说中的每一个情结的雏形中。

论路遥小说的乡土情结和悲剧意识

论路遥小说的乡土情结和悲剧意识

第25卷 第2期Vol .25 No .2 中州大学学报JOURNAL OF Z HONGZHOU UN I V ERSI TY 2008年4月Ap r .2008 论路遥小说的乡土情结和悲剧意识安春华(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郑州450044)收稿日期:2008-02-10作者简介:安春华(1966—),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

摘 要:试从乡土情结、悲剧意识等方面分析路遥小说的思想意蕴。

作家路遥的价值在于:他总是能以个人人格的力量和作品所蕴涵的文化品质感动读者,寻求与读者的心灵达到最大程度的共鸣。

关键词:路遥;乡土意识;悲剧意识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08)02-0038-02 路遥的作品具有严峻、质朴、雄健和悲壮的美学风格,字里行间奔涌着清新浓烈的乡土气息和强烈悲壮的意味。

路遥本人被誉为“用生命写作”的作家,他把文学视为自己的生命。

路遥人格及其作品像一面鲜艳的旗帜,净化和感召着一代代读者的灵魂。

就像别林斯基所说的那样,路遥是“把写作和生活、生活和写作视为同一件事”的、“直到最后一息都忠于神圣天职的人”[1]。

一、乡土情结:路遥小说的审美风范路遥生于陕西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作家。

无论是对家庭伦理的关注,或是对男女青年爱情的抒发,以及对农村青年人命运的探寻,都呈现出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关注和偏爱。

他这种思想的流露,又是通过乡土情结来体现的。

路遥一生钟情于陕北的黄土地,对于那片养育他多年的故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和情感,在并不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始终以深深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把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潜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

“写作人的生命根植在故土中。

为了生命的充实饱满,他的根须便拼命吸吮这土里的营养与水分……写作人还要把这乡土生活和地域性格,升华到审美层面。

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名:***学号: ************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 07级系别:人文科学系完成日期: 2011年6月指导教师:**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陈彦红(人文科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级)内容摘要: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路遥是有着重要地位的作家,也是陕西当代作家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是中国乡土人生的忠实歌者,中国农本文化精神的代言人。

本文通过路遥的作品去分析其深沉质朴的乡土情结。

第一部分对其乡土小说做以简单概述,主要从中国乡土小说及路遥小说的特点入手;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其乡土情结,首先是路遥作为广大农民的歌者形象,其次是其对农村现状的思考,最后是其对故土的怀恋与告别。

从这两大部分三个方面去对路遥的乡土情结做以全面的分析与认识。

关键词:路遥乡土小说怀恋乡土作家Lu yao's works of native land complexChenYanhong (Department Of Humanistic 2007 Grade)Abstract: LuYao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He i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writers of Shaanxi province. He is a faithful singer of Chinese vernacular life and a spokesma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culture. This article analyses lu yao's deep plain agrestic complex in his works. The first part simply overviews his novels, mainly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vernacular novels and that of LuYao; The second part analyses his agrestic complex concretely from three aspects, his image as a farmers' singer, thinking of the rural situation on the homeland, and the nostalgia and farewell to his homeland.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may fully explain LuYao's agrestic complex in his works. Keywords: lu yao ; native novel ; nostalgia ; native writers .引言路遥是陕西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作为从黄土地上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大都是农村题材,比较有影响的有成名作《惊心动魄的一幕》,《风雪腊梅》,《黄叶在秋风中飘落》,《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平凡的世界》。

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名:***学号: ************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 07级系别:人文科学系完成日期: 2011年6月指导教师:**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陈彦红(人文科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级)内容摘要: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路遥是有着重要地位的作家,也是陕西当代作家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是中国乡土人生的忠实歌者,中国农本文化精神的代言人。

本文通过路遥的作品去分析其深沉质朴的乡土情结。

第一部分对其乡土小说做以简单概述,主要从中国乡土小说及路遥小说的特点入手;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其乡土情结,首先是路遥作为广大农民的歌者形象,其次是其对农村现状的思考,最后是其对故土的怀恋与告别。

从这两大部分三个方面去对路遥的乡土情结做以全面的分析与认识。

关键词:路遥乡土小说怀恋乡土作家Lu yao's works of native land complexChenYanhong (Department Of Humanistic 2007 Grade)Abstract: LuYao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He i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writers of Shaanxi province. He is a faithful singer of Chinese vernacular life and a spokesma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culture. This article analyses lu yao's deep plain agrestic complex in his works. The first part simply overviews his novels, mainly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vernacular novels and that of LuYao; The second part analyses his agrestic complex concretely from three aspects, his image as a farmers' singer, thinking of the rural situation on the homeland, and the nostalgia and farewell to his homeland.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may fully explain LuYao's agrestic complex in his works. Keywords: lu yao ; native novel ; nostalgia ; native writers .引言路遥是陕西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作为从黄土地上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大都是农村题材,比较有影响的有成名作《惊心动魄的一幕》,《风雪腊梅》,《黄叶在秋风中飘落》,《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平凡的世界》。

论路遥创作的乡土情结

论路遥创作的乡土情结
历, 曾经 在他 幼稚的心灵上造成了 巨大 的伤痛 。这些
曾经 的伤 痛在路遥 的 内心深处 积淀 为一 生都无法 消
除的痛苦的记忆 。 路遥作 为一个在农 村文化 氛围 中成 长起来 的乡 土作家 , 作为一个 正宗血 统的农 民的儿子 , 注定难 以 彻底挣脱对 乡村文化 、 理道德 的情感认 同 , 创作 伦 其
心理始终缠绕着沉重 的乡土情结 。“ 故乡的一切和作
家的心灵 凝结成 了血 肉般难 以分割 的整体 ,又在稳 定的空 间里经过 漫长岁月 的浸润 ,从 而在心灵 深处 郁结为极 其深厚的情感 积淀 。”1 遥生前最 爱吟咏 【 2 路 的是艾青 的脍 炙人 口的诗句 :为什 么我 的眼里常含 “ 泪水 , 因为 我对 这土地爱 得深 沉” 。他与农 民在苦难 中建立起 来 的感 情不仅深 深地扎根 在心里 ,甚至渗
但 自己要 先 富起 来 ,而 且要使 全 村 人都 富起来 。但 孙少 安又是 一
自古 以来 就涌现过 无数的英雄 豪杰 与旷世伟人 。北
方 民族 的强悍与狂 放 ,传统文 化 中关 注国计 民生 的 忧患意识 , 革命 出一颗 刚健 雄浑 、 深沉博 大
的灵 魂 。
就具体家 庭环境 而言 ,不 幸的遭遇 ,坎坷 的经
学 教 育



路 遥 创 作 的 乡 土 情



路遥 的作 品把西 北黄 土高 原 自然 风 光 的雄 浑 、 瑰奇 同劳动人 民的人性美 、 人情 美密切 交融 , 使作 品
具有一种浓 郁 的令人 动情 的乡土特色 ,同时显示 出 鲜明 的乡土情 结 。本 文拟对路遥创 作 的乡土情结作

番论析。

关于黄土高原地区文学作品的乡土情结浅析

关于黄土高原地区文学作品的乡土情结浅析

关于黄土高原地区文学作品的乡土情结浅析作者:姜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7期摘; 要: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中,陕西地区优秀作家辈出,八十年代更是出现了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这样的文学巨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陕西文学以及北方文学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

陕西位于黄土高原之上,这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之地。

因此在陕西文学之中,这种关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探讨更为突出,乡土情结就是最好的体现。

关键词:当代文学;陕西文学作品;乡土情结作者简介:姜涛(1997.2-),男,汉族,陕西榆林人,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6级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02引言:自八十年代路遥相继写出《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之后,在全国范围内便掀起了一场关于陕西文学的热潮。

陕西文学的异军突起,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柳青为代表。

柳青的《创业史》堪称是当代中国十七年文学的代表。

经历了文革十年的文学荒漠之后,八十年代陕西文学开始在中国大地星光闪耀,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为其中的代表人物。

这些陕籍作家的文学创作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作品中的乡土情结,尤其是以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为典型。

分析这些文学作品背后的乡土情结,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作家的精神世界,从而进一步揭示出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本文首先论述当代陕西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结具体体现,其次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主要以八十年代的陕西作家作品为例。

一、当代陕西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结具体体现(一)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路遥是陕西派作家的典型代表,他的作品中的乡土情结最为浓郁。

在《人生》这部小说中,故事的背景便是陕西的农村。

高加林代表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地区具有现代化新思想的年轻人,他和传统的中国农民已经截然不同,典型的表现就是对城市文明的向往。

他的这种思想的转变本质上还是由于知识结构的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路遥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结(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詹兴雷)内容摘要:路遥是来自农村的一位作家,是一个传统农民的儿子。

他生长在农村,对农村生活的艰苦、落后有着深刻体验和体会。

后来又从农村进了城,对从农村进入到城市的艰辛、困惑以及生活在城市的农村青年的艰难、心酸更是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

在路遥的作品中着重表现了在城市物质文明冲击下农村青年想在城市里面奋斗的愿望和追求。

没有过农村生活体验的人,很难理解路遥的世界。

即使是在农村生活的人,如果没有那份真挚燃烧的爱也无法理解路遥。

对于那曾经养育过他的广袤贫瘠的陕北黄土地,在苦难的生活中曾经给过他爱和温暖的父老乡亲以及兄弟姐妹,甚至包括那在夕阳中暮归的老牛,傍晚袅袅的炊烟以及小沟里潺潺的流水,牧童悠扬的笛声和信天游等充满温馨的生活情调和氛围,都成为作者一生中难以忘却的情感记忆。

关键词:乡土情结;农村生活;氛围;情感在路遥的小说中,乡恋、乡情、乡思成为其重要的审美内容。

他把自己整个生命和故土融为一体,把土地、家庭和亲人联系在一起,这种“乡土情结”渗透在他创作的每个角落,在不同的人物形象身上反映出来,是路遥作品中笔墨最为浓重的一部分。

路遥对于农民的生活和困境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始终把自己当做是农民的儿子来看待。

他称自己“像个农民”,“生活习惯像个农民”,他的根是深深地扎在土地上的。

因此,在路遥笔下的无数个小说世界里,那种与土地恋恋不舍的情意洋溢于每一个角落,因而构建了他作品鲜明的乡土风格。

读路遥的作品,总有这样一种感受,他所有的小说背后似乎总有一颗不平静的心灵在急切地寻找什么,探索什么。

一、形成路遥“乡土情结”的因素1.童年经验对路遥小说创作的影响童年是一个人生命的开始,他的全部人生将在这里展开。

这一过程虽然短暂却足以给人们留下终身不灭的印象。

特别是对于作家而言,童年的生活往往打上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路遥于1949年出生于陕北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那里自然环境恶劣,物质生活贫困,7岁那年,父亲把他过继给了远在延川的伯父。

贫穷的伯父家只能勉强供他念完小学,在这五年期间生父生母极少来看他,这对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伤害。

因此,物质的贫困,亲情的缺失进一步形成了他内向、忧郁的性格。

同样,在那种环境下也练就了他刚强的意志,塑造了他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品格,在后来的创作中极大地刺激、强化了他的想象力,促使他对生活进行深入思考。

2.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路遥笔下所有的人物形象如孙少平、孙少安、高加林、刘巧珍……,都具有建国以后社会主义新人的优秀品质,同时也保持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

他们有振兴民族的责任感,奋发向上的斗争精神,也有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

在《人生》中作者赋予了巧珍和德顺爷爷一种理想化的人性——即善和美的化身;《在困难的日子里》马健强已饿的饥肠辘辘,面有菜色,但他那正直、质朴、诚实、刻苦的精神品质打动了读者;《惊心动魄的一幕》中县委书记马延雄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用自己的生命避免了两派群众一触即发的大规模武斗,舍生取义的道德精神在他身上闪光和升华。

作者对这种人性真、善、美精神的揭示,基本都是以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为标准来衡量的。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过程中,路遥汲取的是儒家文化。

可以看到,在路遥笔下,凡是积极奋进,在人生的道路上历经磨难而坚强不屈的人物及其行为,总是得到他的赞赏。

不仅如此,路遥还把儒家“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注入当代人的意识之中。

如高加林的弃旧恋新,孙少平为当矿工“走后门”,孙少安为发展砖厂“请客吃饭”等,他写出这些人物在非常的环境形态下顺应社会,“不择手段”地加入社会的竞争行列,但由于作者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的,仍然受到他深切的同情和偏爱。

二、“乡土情结”在路遥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表现1.路遥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西北高原那雄浑、博大的自然景物,其中倾注了作家对乡土的深情、依恋,对土地有一种赞美不尽的激情。

在《人生》中作者写道:太阳刚刚落山,西边的天上飞起了一大片红色的霞朵。

除过山尖上染着一抹淡淡的桔黄色光芒,川两边大山浓重的阴影已经笼罩了川道,空气也显得凉森森的了。

大马河两岸所有的高秆作物现在都在出穗吐缨。

玉米、高粱、谷子,长得齐楚楚的,都已冒过了人头。

各种豆类作物都在开花,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清淡芬芳的香味。

远处的山坡上羊群正在下沟,绿草丛中滚动着点点白色。

富丽的夏日的大地,在傍晚显得格外宁静而庄严。

这些富有魅力的黄土高原风景画,是如此的令人向往,如此地牵动着人们的情思。

作为一个在黄土地上长大的、充满了农民乡土观的年轻人,陕北黄土地的一切都渗透到路遥的每一个毛孔之中。

2.深入社会深处,勾勒出色彩鲜明具有社会内容和生活气息的风俗画,体现时代的生活和情绪。

在《人生》中作者借高加林进城卖馍,将农村农贸集市的热闹场景展示的淋漓尽致:县城南关的交易市场热闹得简直叫人眼花缭乱,一大片空场地,挤满了各式各样买卖东西的人。

以菜市、猪市、牲口市和熟食摊为主,形成了四个基本的中心。

另一个最大的人群中心是河南一个什么县的驯兽表演团,用破旧的蓝布围了一个大圈当剧场,庄稼人挤破脑袋花两毛钱买一张票,去看狗熊打篮球,哈巴狗跳罗圈。

市场上弥漫着灰尘,噪音像洪水声一般喧嚣,到处充满了庄稼人的烟味和汗味。

《平凡的世界中》当孙少安从山西娶回不要彩礼的贺秀莲时,正逢热闹的“打枣”节:妇女们头上包着雪白的毛巾,身上换上了见人衣裳,头发也精心地用木梳蘸着口水,梳得黑明发亮;她们一群一伙,说说笑笑,在地上捡枣子。

所有树上和地上的人,都时不时停下手中的活,顺手摘下或拣起一颗熟得酥软、红得发黑的枣子,塞进自己的嘴巴,香喷喷,甜咝咝地嚼着。

路遥描绘了一幅幅具有诗情画意的民俗风景画,让读者真切的感受到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道德观念、节庆仪式等。

3.在情态各类的人物形象中,路遥总是把最真挚的感情倾注在乡下人身上,他常用城乡对比的方式来刻画人物,从而更加突出农村人的传统美德。

《人生》中高加林才华横溢,为了自己喜爱的事业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

而张克南则显得唯唯诺诺,缺乏年轻人的朝气和魄力。

《在困难的日子里》马健强忍受着饥饿和寒冷的考验,即使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仍然刻苦学习。

而丰衣足食的周文明则显得不思进取,过着公子哥的生活,嘲笑讽刺他人。

还有在《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中高广厚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为乡村教育无私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清贫乐道的高广厚总是无怨无悔。

相比之下,身为教育局副局长的卢若华整天忙于官场交际,追名逐利,甚至损人利己,他的自私心和虚伪的面孔让人触目惊心。

4.路遥强烈的乡土情结不仅是对乡土自然的描绘和对乡土人情的赞颂,甚至上升到了一种哲学层面。

《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所走过的人生道路是一个圆圈:他离开了乡土,最后又回到了乡土。

小说最后,他扑在德顺爷爷脚下,两把手抓着黄土,沉痛的呼喊“我的亲人啊……”。

作者有意识的让高加林离开土地后处于精神的流浪和灵魂的失重状态,而让他再次回到土地时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支点与归宿。

其次是小说中的德顺爷,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生活的老人,他用自己一生的经验去影响、教诲高加林:人不能没有扎在乡土的“根”。

作品流露出的不仅是一种典型的农民式的乡土观念,更是富有农民式的生活经验总结和哲学概括。

三、“乡土情结”引起的城乡文化冲突路遥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农村文化有着潜在的情感认同。

后来,他又进城学习、工作,接受了蕴涵现代意识的城市文化的启迪,从而自觉地对这两种文化进行审视,并形成自己的判断。

在作家看来,农村物质条件落后,正统文化偏重于传统道德,重视人伦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孕育出一种比较狭隘、简单、保守的思维方式,导致农民很难接受现代文明。

1.城乡文化冲突在爱情领域中的表现。

城乡之间文化冲突最集中地体现在青年男女身上。

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始终是贯穿小说的情节线索。

路遥作品中爱情在人物设置上有一个稳定的三角模式,那就是围绕主角设置两位负载不同文化蕴涵的异性,通过两位异性在面对爱情的不同心理和行为来表现城乡文化差异。

比如在《人生》中,作者围绕高加林设置了刘巧珍和黄亚萍这两位女性。

刘巧珍是一位善良、淳朴、温顺、多情的农村姑娘,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农村妇女的许多传统美德。

黄亚萍则是一位大胆、泼辣、刚强、自立的城市姑娘,在她身上既凝结着城市文化赋予她的开放性、独立性,又不可避免地携带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任性、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他一方面欣赏着黄亚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又留恋着刘巧珍的温柔和顺从。

高加林面对刘巧珍、黄亚萍两位不同风格的女性表现出难以选择的困惑。

2.城乡文化冲突在现代理性和传统情感中的体现。

中国农村的历史性转折,不仅引起了经济结构的转变,也引起了土地观念、职业观念、家庭观念等变化,传统和伦理道德受到了冲击和考验。

在路遥的文化心理结构中,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他对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倾心关注。

但同时也遮掩不住作家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现代理性,并时时表现为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平凡的世界》中我们看到,在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两人身上,作者表现了一代农村青年自我觉醒的两个阶段。

孙少安的人生理想是建立于“在双水村做一个出众的庄稼人”基点上的。

而孙少平的走向城市是理性的、执着的,强烈的个性意识,使他与一般农村青年有着明显的不同。

路遥在对现代文化择取吸收或认同的同时,在道德观念的更新方面却比较畏缩。

可以这样认为,路遥的经济思想是开放的、现代的,但他的价值观却是传统的、保守的。

这是他的局限,但正因为他这种“非个性”化的文化传统表现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所以很适应广大老百姓的口味,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

总之,作者将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融入到生他养他的那片黄土地中,他对土地不仅仅是一种热爱和感激之情,更是对土地的一种理解和思考。

他对黄土文化有一种难以磨灭的热恋之情,这些浓烈的感情中交织着喜悦、悲伤、哀思等无数复杂的情感,谱写了一曲深情的黄土高原恋歌。

同时,他以冷峻的笔锋分析了农民的心里变化和性格特征,并不断对农民的历史命运和发展归路进行深刻反思。

参考文献1.路遥:《路遥精选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2.高秀芹:《文学的中国城乡》,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阎惠玲:《路遥的小说世界》,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4.吴小美、赵学勇:《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