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哲学视域中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建构
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
主体性理论强调作者或读者的单一主体视角,而主体间性理论则注重作者、读者和文本之间的交互和对话。
本文首先回顾了主体性理论在文学理论中的主导地位,然后分析了其面临的挑战和局限性,最后探讨了主体间性理论如何为文学理论带来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主体性理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将指出,随着文学研究的深入和多元化,主体性理论已经无法满足对文学现象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因此,主体间性理论的兴起成为文学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接下来,我们将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我们将分别探讨主体性理论和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应用范围,并通过具体的文学文本和案例来分析这两种理论在文学批评和解读中的实际运用。
我们将总结主体间性理论对文学理论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性。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深化对文学理论发展历程的理解,同时推动主体间性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更广泛应用。
我们相信,随着主体间性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将为我们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角来理解和研究文学作品。
二、主体性文学理论主体性文学理论,顾名思义,是以作者或读者的主体性为核心的研究视角。
这一理论流派在文学批评和理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尤其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早期。
在主体性文学理论中,作者被视为创作过程中的主导者,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视角决定了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这种理论强调作者的意图和动机,认为读者应当努力理解和解读作者的意图,以此来把握作品的核心意义。
因此,作者被视为作品的唯一解释者,他们的主体性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强调和突出。
然而,主体性文学理论也面临一些挑战和批评。
一些批评家指出,这种理论过于强调作者的主体性,忽视了作品在读者接受过程中的变化和演变。
他们认为,作品的意义不仅仅由作者决定,更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和解读所构建。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解析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在20世纪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分为前期哲学观和后期哲学观。
语言游戏说是其后期哲学的核心。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德语sprachspiel)最初在《蓝皮书》中提出,指“孩子刚开始使用语词时的语言方式”、“语言的原始形式”或“原始语言”(维特根斯坦,1964)。
后来在哲学研究中他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阐述。
他认为,真正说来我们根本就不能给出语言游戏概念的定义,而只能通过一系列例子来例示它的定义。
把“语言游戏”归结为由语言和构成语言的行为所组成的整体。
语言游戏具有多样性,这几乎包括我们语言的一切活动。
“语言游戏说”中的“游戏”沿袭了整个西方哲学对游戏这个概念的理解,比汉语中所指的“娱乐和玩耍”含义要广,即指人类的活动。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打破以往语言研究中的实体论倾向,转向讨论语言具体用法,着眼于人们使用语言的整体性动态活动。
强调在重视和遵守语言的正确用法(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考察语言的意义。
语言游戏具有无限多样性、主体的参与性以及语词和语句的工具性。
语言游戏的基本内容:《哲学研究》是维特根斯坦的代表作,在此论著中,他对语言游戏的论述最为全面。
遵守规则、语言意义、家族相似性都是主要论述的内容。
此外,与语言相关的哲学概念如私人语言和生活形式也有所提及。
本文就其主要内容加以论述。
1遵守游戏规则语言游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遵守规则(杨宁芳)”。
既然维特根斯坦把语言比喻为一种游戏,那么必然有游戏规则。
语言游戏的规则就是语言游戏的逻辑。
规则不是一种先于行动的理论构造,是由语言使用者的习惯决定的(维特根斯坦,1996)。
规则与游戏没有孰先孰后的问题,任何游戏都只有在参加者共同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而参加者又只能在游戏中学会如何遵守规则。
我们往往是在不知道规则的前提下开始行动的,我们也常常是参加语言游戏中潜意识地遵守规则。
语言哲学视阈内主体间性之建构

C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I n t e r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f r o m t he Pe r s pe c t i v e o f Phi l o s o ph y o f La n g ua g e
i n t e r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T h e r e f o r e 。d i s c o u r s e i s n o t o n l y e x p r e s s h u m a n ’S g o a l ,b u t a l s o t h e m a i n ma nn e r t o c o n s t r u c t i n t e m u b j e c t i v i t y .
c o n  ̄n s u s .Di s c o u r s e,a s t h e l a n g u a g e i n u s e,wh i c h i s a l o s t h e c h o i c e o f l a n ua g g e s y s t e m g u i d e d b y t h e g o l -ma a i n l y r e p r e s e n t s t h e
( T h a l e s )的水本原说,到笛卡尔的 “ 我思故我在” ,再 殊在者的语言在人及其世界之中的存在方式。使语言摆 到维特根斯坦的 “ 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 脱了工具论的牢笼,而进入本体论研究 的维度。话语
( d i s c o u r s e )是具体使用中的语言, 是语言系统中的实 中” , “ 语 言 是存 在 之 家,人居 住 在 语 言 的寓 所 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大多以话语为方式,并在 中” L 2 』 ( ’ ,哲学 家们不断变换角度 ,探究世界的本 话语中实现的。话语既是人与人交往 的手段,也是人与 原。“ 第一阶段搞本体论——直逼 ‘ 存在是什么?世界 人,以及生活世界之间关系的建构方式。那么,作为现 i n t e s r u b j e C — 的本质是什么? ’——遇到了打不破的坚冰,只好转向第 实存在的话语同具有社会共性的主体间性 (
译者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语言和文化上的差距、不同或差异,客观上导致了翻译的“不 忠实”的现实,进一步可以推论出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中不可避免 的一个因素。
钱钟书
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 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
“讹”是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有关差异给翻译造成的不可 避免的“走样”和“失真”。
语言形式传达出了多个修 饰词在语义上的强调意味 和一定的铺陈对称效果。
这一过程表现出原译语不同互文 经验间的对话,其结果是体现出一种 典型的文本与互文本间的审美创造。 霍氏这种多词竖状分行,通过整齐的 篇幅排列以示强调的审美创造在后文 其他地方多次出现,即体现了译语清 晰明确的文学审美个性,又在一定程 度上弥补了源文本的阅读表达效果。 这样,从文本结果来看,原语的语言 形态在译本中虽然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变化,但其语言个性却在译语文化语 境的关照下获得了创造性的发展,体 现出原译语文本间的互文对话。
寻求译者与作者和读者的视界融合
• “视界融合”理论对处理好译者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具 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 伽达默尔的观点,翻译需以“完全理解陌生的语言,而且 还以对被表达东西本来的理解”为前提。 •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理解甚至根本不能被认为是 一种主体性的行为,而要被认为是一种置自身于传统过程 中的行动,在这过程中过去与现在经常地得以中介。”
译者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在翻译中的具体体现
《飘》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You know there isn’t going to be any war,” said Scarlett, bored.
“哪来的什么战争!”思嘉不耐烦的说。(傅东华译)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尊重原文,保留原文的基本意义和信息的基础上,对原文的内容进 行了省略和再创造。语言形式上进行了改编和通俗化。 译文中,译者没有直译“bored”一词,根据原文的上下文关系推断含义,体现了译者翻 译中的创造性。
211070943_主体间性、套层结构、复调对话:当代影像的反身性叙事探析

FILM THEORY电影理论在后结构主义对电影理论与思想文化的影响普遍化之后,瓦解和破除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代表的主体性概念,拆解普遍存在的秩序性结构,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影界等艺术界的主流声音。
既然要予以破除与拆解,那么主体、结构或调性等这些本源性概念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无论是电影艺术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要在新的知识型下探究如何成为一种主体、成为主体意欲何为、旧的结构为何失效、又该以怎样的新秩序取而代之等问题。
一、主体间性在结构或后结构主义与精神分析学的盛行下,主体或主体性问题成为电影学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摄影机镜头中作为被摄物占据画面中心的“主体”,也是影片中反复出现并承载一定意义的母题“主体”。
[1]整部影片紧密围绕的意义“主体”,都伴随着本质主义与中心主义的瓦解面临着解构和重构的窘境。
尤其在新浪潮以后的现代电影中,空镜头的频繁使用、声画分离带来的失散感、反零度剪辑导致的错乱时空与电影语言中越来越明显的反人类中心主义倾向都清晰地表明这一点。
此时,重新引入拉康的主体间性概念或可为主体——这一结构/后结构主义语境中无处安放的言说性存在找到一条合法化路径。
拉康的主体间性概念联系着其分裂哲学或离心性哲学,这一结构几乎贯穿于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的每个角落。
在这种哲学范式中,一种像语言一样被结构的无意识,以他者话语形式构成了一种“非主体”的主体。
由于沉浸在无意识的、他者的话语之中,主体很难到达和理解这一彻底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另一重场景。
于是,拉康的主体便是某种“不可能”的主体,是“在语言的切割下消隐的主体,主体的真理成真相并不在主体自身之内,而总是在无法企及的‘彼处’”。
[2]拉康的主体间性概念并不认为主体等本源性概念已经失效,而是明确地指向一种结构性的、普遍先在的结构在主体间的存在。
它的存在令传统意义上的自主主体发生了变化,成为一种“间性主体”且只能以这种方式存在的主体。
对于电影的结构或意义而言,主体间性概念尽管没有打开新的方法入口或意义通道,却以一种各部分相互联系、可以进行拓扑学转换的环状结构替代了语言学模式中的符号链条与段落等级。
关于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思考

关于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思考I. 前言:概述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概念和意义A. 主题与主体性的定义B. 主体间性的概念II. 主体的形成过程与影响:A. 社会化和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主体的形成;B. 主体性如何影响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和表现;C.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影响主体形成的因素III. 主体性的发展与实践:A. 主体性的发展与成长;B. 如何培养和发展主体性;C. 主体性与个体实践的关系IV. 主体间性的理论探讨与实践:A. 主体性的多样性与主体间性的关系;B. 主体间性的多元性;C. 主体间性与社会问题的联系V. 结语:总结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思考。
A. 对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思考的价值;B. 对当今社会实践的启示;C.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第一章前言:概述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概念和意义主体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是指具有自我意识、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人或物。
主体是一个极其深刻和综合的文化范畴,是人类历史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中,都有关于主体的讨论和研究。
主题是一个基本概念,指具有独立意识和意识体验的种类和个体。
主体性则指主体的行为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而主体间性则指个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这三个概念均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并共同构成人类个体的现实和生存环境。
主体的概念关系到人类的社会性、文化性和历史性。
它与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密不可分,这三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强的表现,如个体对社会、对他人的互动,以及个体自身的内心世界的表达等。
有良好的主体性是对持续性自我成长的基础,有助于个体对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相应的,主体间性则承载了社会团结的力量,使社会不同成员间能够和谐共处。
本章从主体、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三方面展开,旨在全面分析和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从本质上来看,主体涉及到人类的实践经验和生命意义,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深入研究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更深刻的哲学和社会问题。
第二章主体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在个体的生命周期中,主体形成具有不同的阶段和特点。
分析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间性意蕴

分析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间性意蕴近年来,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对主体间性问题的研究,而实际上,马克思的哲学中就包含着深刻的主体间性意蕴。
当然,我们须先阐明,主体间性并不是对主体性的否定,而是力图通过对主体性形而上学的拒斥,向主体性思想中植入一种宽容的胸怀,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对主体性的营救。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正体现着这种情怀。
一、在交往实践中求证人的公共性存在本质与其他主体间性哲学思想家相比,马克思并没有抽象地谈论所谓移情共在,也没有把语言放在一个核心的位置上,他对人的存在的考察,是从人的感性活动,从实践出发的。
也正是如此,马克思将一生的大部分经历用于研究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的矛盾。
马克思认为人的生活是由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构成的。
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人最基础的关系,包括个人生命、婚姻、家庭以及交际等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人通过劳动生产着自身,并且通过繁殖生产着他人。
可以说,日常关系是人最基本的自然关系,但是人的本质却不是通过自然关系来体现的,而是通过社会关系来体现的。
而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科学等领域的社会关系,则是非日常生活关系。
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涵盖了人的生活的全部内容。
前者体现了人的现存性,后者则体现了人的现实性。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研究人的本质的出发点。
而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一方面是实践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一个关系的世界,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也就是说,人根本上是一个关系性的存在,实践也是在交往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以此为基点,便形成了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枢纽之所在,也是本着这种实践立场,马克思从不抽象地谈论问题,他总是从人的生活世界中发现问题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他对实践本身的考察,也是在资本主义的生活状态中进行的。
正是在对实践的现实考察中,他得出了实践的关系之维。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是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来具体地考察人的实践活动的。
走向主体间性的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

走向主体间性的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纪蓉琴(华东交通大学外语学院)摘要:本文探讨了主体同性理论与语篇翻译中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问题。
通过对主体间性理论和元语篇概念的阐释。
指出由于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处于不同的交流层面上。
在语篇翻译中,译者应建立元语篇意识。
要能够通过原文中的元语篇手段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评价、鉴赏原文作者试图表达的思想和命题内容.并借助这些元语篇手段和方式。
与译文读者对话。
增强与读者的亲合力.达到主体间的视域融合。
关键词:主体同性;元谱篇;语篇翻译;译者;作者;读者1、引言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主体同性理论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新视点。
在主体间性理论的视域下。
翻译研究认识到译者的主体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作者和读者的作用紧密相连.原文作者。
译者和译文读者。
分别是不同性质的主体即刨造主体、翻译主体和接受主体。
这三者构成平等的主体问的关系。
翻译不再是主体对于客体的征服.而是主体问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翻译研究应由译者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
从语篇视角开展的翻译活动.要求译者具有完整的语篇意识。
语篇分为主语篇和元语篇f l l。
主语篇关注语篇的命题表达.元语篇侧重于语篇的组织和作者的态度、立场和风格的传递。
语篇构建者既通过主语篇清楚明白地传递信息.也借助元语篇将自己投射到语篇中,使读者理解、接受其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因此,语篇意识既强调语篇在交际过程中的完整性和一体性.也强调语篇的交际功能、交际意向统辖对语篇诸层次的体现和构建。
译者不仅要从原文主语篇的角度审视原文的命题信息和内容表达.也应从元语篇的角度。
恰当地理解、接受和传递原文作者建立的元语篇信息.创造出符合目的语语篇特点和读者要求的译文。
达到原文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的视界融合。
2、翻译的主体问性主体同性是人与人之同的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关系中体现出的内在属性。
它是使不同主体之间相互理解成为可能的前提性的东西.是对不同主体而言的共同有效性和共同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研究编者按:如果引进与诠释是中国语言哲学建立和发展的前提,那么专题研究则是其核心所在。
本期刊发成晓光、杜世洪和赵玫三位先生的成果《语言哲学视域中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建构》、《关于语言源于“音乐习得机制”的哲学思考》和《后现代绘画语言的哲学反思》,旨在给亲爱的读者朋友奉送多维度推进语言哲学研究的精神大餐。
语言哲学视域中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建构3成晓光(东北师范大学,长春130024;辽宁师范大学,大连116029)提 要:言语使用形成人的独特的生存方式。
在基本言语层面,言语建构人的主体性,为人类表征世界提供资源。
在功能言语层面,功能性言语标记又使主体间性成为可能。
本文在语言哲学的视域中考察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建构过程,指出,人的主体性在语言作用下走向主体间性是一种哲学必然。
关键词:主体性;主体间性;功能性言语;语言哲学;语言建构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9)01-0009-7Con structi on of Subjecti v ity and I n tersubjecti v ity fromthe Perspecti ve of the Ph ilosophy of LanguageCheng Xiao2guang(Northeast Nor mal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L iaoning Nor mal University,Dalian116029,China)D iscourse has shaped the unique f or m of hu man life.On the level of p ri m ary discourse,discourse constructs the hu man sub2 jectivity and p r ovides res ources for hu man rep resentati ons of the world,and on the level of metadiscourse,metadiscourse markers supp lies possibilities f or hu man intersubjectivity.This paper,fr om a pers pective of the phil os ophy of language,exam ines the con2 structi on p r ocesses of 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 and hypothesizes that there is a phil os ophical necessity for hu man subjec2 tivity t o devel op int o intersubjecitivity.Key words:subjectivity;intersubjectivity;metadiscourse;the phil os ophy of language;language constructi ons 1 引言在西方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人在哲学研究中的地位。
在这个问题上,哲学经历了由前主体性到主体性再到主体间性的历史过程。
本体论阶段的哲学属于前主体性哲学。
这时的西方哲学是从人的视域之外来探讨所谓“客观”世界的本体及其起源。
近代认识论阶段进入本体性哲学,企图在坚持以人的主观视角为看待世界的唯一合法视角的前提下,统一主客二分的世界。
但到了语言哲学阶段,主体性哲学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忽视主体与主体之间关系的历史局限性受到质疑,主体间性哲学应运而生。
哲学不再从笛卡尔绝对先验的“我思”出发,而是建立在主体与客体的自然相互关系以及主体与主体的社会相互关系的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之上。
这一切改变都源于哲学对语言的反思和对语言学研究成果的运用。
由于语言和世界同构,对语言的考察就成了了解人类生存状态最好的,也可能是唯一2009年第1期总第146期 外语学刊F ORE IG N LANG UAGE RESE ARCH 2009,No.1Serial No.1463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汉英亚言语的修辞语用功能对比研究”(07JA740015)的阶段性成果。
的方法(钱冠连2005)。
本文将在语言哲学的视域中探讨语言对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建构。
2 主体性与主观性语言(包括原始语)的产生不可避免地催生了其使用者的“自我概念”(self2concep t),从而建构人的主体性。
人所使用的言语和符号就是人本身。
没有语言,自我概念就不存在。
所以,语言和主体性在逻辑上必须是一种因果关系。
中文里的“主体”或“主体性”和“主观”或“主观性”在英文里是同根词:subject或subjecti2 vity.一词多译的现象并不少见,但是作为哲学概念,中文“主体”与“主观”的意义和影响却非同小可。
subjectivity一向被译为具有唯心主义内涵的“主观性”。
“主体性”的译法对中国哲学界来说则是最近的事(金惠敏2005)。
中文的“主观”是一个由两个词素的主谓偏正结构组成的复合名词。
“主”相对“客”而言,取“主人”、“主体”之意。
“观”就是“观察”、“观点”。
因此,“主观”就是主人或主体的观察或观点。
任何观点自然是观察主体的观点,或许“唯心”,也可能“片面”,但是任何认识活动必须有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
在这个意义上,语言的本质就是二元的,一定是主体观察客体。
如果客体能够进行观察或表征观点,那客体岂不就成了主体、客观就成了主观?诚然,“客观”可以解读为一种隐喻或一种境界。
我们希望在认识活动中能够尽量摆脱片面性,尽量做到“客观”。
但是,每个认识主体必须先建立一个观察视角,才能进行认识活动。
所谓“客观”,在本质上应该指个体性认识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个体的主观视角应尽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他人的主观视角相重叠,这样才能形成所谓“客观”。
“客观”就是主体间性,这也正是本文探讨的话题: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建构。
主体和主体性只能通过语言来建构。
Ben2 verniste认为,“主体性就是言者把自己建构为主体的能力”(Benverniste1971:224)。
他还说,“人在语言中并通过语言把自己构造成一个主体,因为只有语言才能建立现实的‘自我’概念。
这个现实就是存在的现实”(同上)。
他的这种说法同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居所”(海德格尔1982)这一著名论断如出一辙。
钱冠连提出人是活在语言中的观点(钱冠连2005)。
李洪儒也认为“人的存在方式就是语言”(李洪儒2006)。
在使用语言时,言语者必须使用“我”,“我”即主体性的根源。
当然,“我”也是语言使用的结果。
因此,语言是人的主体性的载体。
言语者用人称代词“我”建立起一个观察和认识主体,从而建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
没有代词“我”的话是没法说话的。
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世界上哪个自然语言缺少人称代词系统,尽管其他语法项如性、数、格、时态、语气等等千差万别。
“我”就是说话者的区别性标志,没有这些区别性标记名称,说话和思维不可能进行。
语言的主体性现象和语言结构中的“自我”内涵在言语使用中无所不在。
许多词类和语法结构中都渗入了“自我”这一标志着语言主体性特征的语义成分。
如使用频率极高的指示标记,除人称指示词外,还有时间指示词“昨天”、“今天”,空间指示词“这里”、“那里”、“上”、“下”、“前”、“后”,甚至趋向动词“来”和“去”,还有某些语言中的时态系统等等。
这些语言项都有两个共同的特征:(1)它们的所指意义只能在具体言语行为中才能确定,(2)它们都以言语者的“自我”为基点。
“这类语言结构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不援用‘主观性’概念是无法解释清楚的。
”(Ly ons1995: 341)所以,言语不仅仅用来表述和交际。
为了表述和交际,言语者总是先构建自己为言语主体。
言语就是人的主体性载体。
语言提供主体的表达形式,而语言形式的使用,即具体的言语行为,则产生人的主体性。
3 主体性、主体间性与语言建构一部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即人的语言认识活动和外部世界关系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形成和变化史。
本体论阶段属前主体性阶段。
“本体论”并不是否认主体的存在。
柏拉图讲的是“灵魂”和“绝对理念”,知识的获得要靠灵感,而主体在灵感的状态下不可能是纯粹主体,而只是某种绝对知识的传达者,所以即便叫做主体,充其量也不过是“借贷主体”,一个因借贷他人资产而形成的派生性主体(Jo wett1997)。
这是一种本体认识论,而不是主体认识论。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启动了认识论的转向。
从怀疑借贷本体的不确定性和追求人的“理性”开始,笛卡尔把认识活动中的主体由神转向人。
人成了不仅能够自主而且能够决定他物甚至决定自身的基点和核心。
但是笛卡尔是矛盾的,因为“我思故我在”具有二元性:“我”既是一种超越有限的纯思(精神),同时又需要一个有限的、存在着的“我”(物质)。
一个有限的、不完满的主体怎能去“思”一个无限的、完满的客体呢?于是,笛卡尔不得不去寻找一个在“我”之外但能够将其置于“我”的意识之内的、绝对完满的无限实体,这就是有限实体的创造者和终极原因的上帝。
笛卡尔这个观点虽然后来受到很多批判,但它却给“我”的解构和主体间性的建构打下了基础。
一方面,它指出把“我”或“思”建立成为真正的决定性主体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既然“我”是不完满的,那“我”就不是唯一的存在了,在“我”之外一定还有“他”。
这里就产生了主体间性的可能性。
笛卡尔这个有限的主体和无限的客体之间的矛盾一直遗留到今天,并派生出各种各样的说法。
毫无疑问,人是认识的主体,但人究竟能不能认识客体,无限能不能产生于有限?对此,康德的解决方法是把上帝悬置起来,将其当做一个“自在之物”。
“自在之物”超出主体的认识能力。
人所认识的不是“自在之物”本身,而是与它的碰撞及对它的体验。
换言之,人所认识的只是这个“客体”的现象。
康德说的现象不是假象,“而是显现给直觉和经验的对象,因而就是知识的源泉。
现象不能自己成为知识,是主体赋予其普遍性”(金惠敏2005:51)。
人作为认识主体,是以现象为基础建构知识的。
由于把客体分为自在之物与现象,康德就树立了理性对现象的权威,提升了人的主体性。
康德的现象说后来被许多哲学家所发扬,其中胡塞尔的现象学就把认识主体发展到极致。
针对19世纪科学主义的发展,胡塞尔认为,真正的“科学”只有一个,这就是对事物本身的真理的认识。
一般的自然科学是较低层次的,因为它不包含对科学的科学、对认识的认识(自我意识),所以它总是建立在某些非批判的假定之上,只涉及看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