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与胃粘膜屏障
幽门螺杆菌致病因子与胃黏膜屏障

血 、穿 孔 等 并 发 症 的 发 生 率 。 长 期 服 用 N A D 患 S Is
( C ) H O一 ,构 成 所谓 的 黏液一 碳酸 氢盐 屏 障 .当 H
逆 向 弥 散 时 .与 正 向扩 散 的 H 0 - 遇 ,使 H 得 到 C 3 相 中 和 ,这 样 便 形 成 了黏 液 层 的 p 梯 度 。当 腔 内 p H H 为 2 3 ,上 皮 表 面 p 保 持 在 6 75 胃蛋 白酶 不 ~ 时 H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两个主要 机制损 害 胃黏膜 :① 破坏 胃黏膜 屏障 ,因
为N A D S Is多 系弱 酸脂 溶性 药 物 ,能 直接 穿过 胃黏
膜屏障导致 H反弥散造 成黏膜损伤 ;② 抑制 前列腺 +
维普资讯
专 家 评 说
Cl c i af ni Medc t n J r aj ia i ou n o
H O一 C .从 而对维 持细胞 内的酸碱平 衡起重要作 用
1 十 二 指 肠 黏 膜 屏 障 - 2 十 二 指 肠 液 D 接 近 中 性 .且 十 二 指 肠 黏 膜 有 H
吸 收 H 的 作 用 .所 以 H+ 的逆 向 弥 散 对 十 二 指 肠 黏
盐 的分 泌 . 胃上皮 细胞 问的 紧密连接 及脂 蛋 白层 .
下 H 不 能向胃黏膜反渗 .同时钠离 子不能 由浆膜 面 +
消化性溃疡病因和机制

消化性溃疡病因和机制病因和发病机制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
概括起来,是胃、十二指肠局部黏膜损害因素 (致溃疡因素)和黏膜保护因素 (黏膜抵抗因素)之间失去平衡所致,这是溃疡发生的基本原理。
(一)损害因素1.幽门螺杆菌感染(Hp) 现已公认Hp 为消化性溃疡的一个重要发病原因。
Hp感染破坏了胃的黏膜屏障,使氢离子和胃蛋白酶渗入黏膜,发生自身消化作用,形成溃疡,严消除Hp可降低消化性溃疡复发率。
2.胃酸和胃蛋白酶在损害因素中,胃酸一胃蛋白酶,尤其是胃酸的作用占主导地位。
此外,胃蛋白酶的蛋白水解作用与胃酸的腐蚀作用一样,是引起消化性溃疡形成的组织损伤的组成部分。
胃酸加胃蛋白酶更具有侵袭力。
3. 药物非甾体类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消炎痛等,除具有直接损伤胃黏膜的作用外,还能抑制前列腺素和前列环素的合成,从而损伤黏膜的保护作用。
此外,肾上腺皮质激素也可与溃疡的形成和再活动有关。
4. 饮食失调粗糙和刺激性食物或饮料可引起黏膜的物理性和化学性损伤。
不定时的饮食习惯会破坏胃酸分泌规律。
饮料与烈酒除直接损伤黏膜外,还能促进胃酸分泌,咖啡也能刺激胃酸分泌。
这些因素均可能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和复发有关。
5.精神因素持久和过度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精神因素可引起大脑皮质功能紊乱,使迷走神经兴奋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促使溃疡形成。
6.吸烟研究证明吸烟可增加CU和DU 的发病率,同时可以影响溃疡的愈合,但机制尚不很清楚。
(二)保护因素1.胃粘液一黏膜屏障该屏障可以阻碍胃腔内H4反弥散人黏膜。
2.黏膜的血液循环和上皮细胞的更新胃、十二指肠黏膜的良好血液循环和上皮细胞强大的再生力,对黏膜的完整性起着重要作用。
3.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对黏膜细胞有保护作用,能促进黏膜的血液循环,促进胃黏膜细胞分泌黏液及HC03-是增强黏膜上皮更新,维持黏膜完整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其他因素1.遗传因素研究发现,0型血型者比其他血型容易患DU。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黏膜组织TGF-βRI表达的影响

【 关键 词】 幽门螺杆 菌 ; 受体 , 转化生长 因子 ; 癌前状态 【 中图分类号】 R 37 8 .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2— 7 3 8 6 ( 2 0 1 3 ) 2 4 — 3 7 2 9— 0 2
幽门螺杆菌 ( 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 , H. p y l o r i ) 感 染是慢性 胃炎
1 6 S r R N A检测 、 H . p y l o r i 快速尿 素酶试验 ( H p R U T ) 和 C . 尿素呼 气试验 ( C - U B T ) 同步检测 4 9例 C S G( C S G 组) 、 3 9例重度 I M( I M组 ) 和2 O例 中重度 D y s ( D y s 组) 组 织 中 H. p y l o i 感染情 况, r 并以免疫 组化方 法分 别
参 考文献
1 赵光斌 , 韩盛喜 , 刘雅玲 , 等. 结肠镜 检查 前几种肠 道 准备方 法清 洁 效果对 比观察 . 中国误诊学杂志 , 2 0 0 3, 9: 1 3 3 2 — 1 3 3 3 . 2 王桂珍 , 杨丽娟 , 英秀 梅 , 等. 磷酸 钠盐 口服液用 于肠 道准备 的效 果
1 . 1 一般 资料
选取我 院 2 0 0 8年 2月 至 2 0 0 9年 4月 间 胃镜
的主要病 因, 已被世 界 卫生 组 织列 为 胃癌 的 I 类 致 癌 危险 因
素… 。 胃癌 的发 生是一个 多 阶段 渐进 的过 程 , H . p y l o r i 在正常
活检标本 , 筛选 1 0 8例 进入 研 究。其 中 C S G 4 9例 ( C S G组 , H.
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方案

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方案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被普遍认为是引起胃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它潜伏在胃黏膜中,不仅破坏肠胃的黏膜屏障,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还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治疗是消除感染的最有效手段,目前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三联疗法、四联疗法和两联疗法。
三联疗法是当前最常用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方案,它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两种抗生素的联合应用,通常是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
此外,可以选择其他抗生素,如呋喃唑酮或甲硝唑等,但这些药物需要避免与负荷菌株耐药的可能性。
三联疗法一般需要口服7-14天,其疗效可达到80-90%左右。
四联疗法是在三联疗法基础上增加了一种胃粘膜保护剂,通常是铋剂。
四联疗法的疗程与三联疗法相似,可以提高疗效,特别是在耐药菌株较为常见的地区。
然而,由于幽门螺旋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加,传统的三联和四联疗法的根除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为此,两联疗法在近年来也逐渐被提出作为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
两联疗法是指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和抗生素(通常是阿莫西林)的组合治疗。
虽然根除率相对低于三联疗法,但对于个别患者而言,尤其是在传统疗法失败后,两联疗法可能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耐药性较强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一些新的治疗策略和药物也在研究中。
例如,利福平和利奈唑胺等新型药物在一些研究中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可以作为替代方案。
除了药物治疗,一些辅助治疗也可能有助于提高根除率。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接受营养支持、改善生活方式、减少烟酒摄入以及降低精神压力等措施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胃病问题,而根除治疗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不同的治疗方案在根除率和治疗持续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耐药性来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黏膜NADPH氧化酶DUOX2和NOX2表达的影响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黏膜NADPH氧化酶DUOX2和NOX2表达的影响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胃黏膜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它被认为是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主要病因之一。
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过程中,菌体会与胃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紧密结合,并产生一系列的毒力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从而导致黏膜损伤和疾病的发生。
在这个过程中,胃黏膜NADPH(二磷酸腺苷二核苷酸磷酸二酸)氧化酶DUOX2(dual oxidase 2)和NOX2(NADPH氧化酶2)的表达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NADPH氧化酶是一类重要的酶系统,能够催化NADPH的氧化反应,产生一氧化氮(NO)和超氧阴离子等活性氧分子。
DUOX2和NOX2是NADPH氧化酶家族中的两个重要成员,在胃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中广泛表达。
它们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调控氧化应激的平衡,维持正常的细胞功能和信号传导。
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显著影响DUOX2和NOX2的表达。
实验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DUOX2和NOX2的表达水平升高,并增加其产生的活性氧分子。
这些活性氧分子进一步激活炎症反应,诱导上皮细胞凋亡,并影响胃黏膜的屏障功能。
此外,DUOX2和NOX2的高表达还会刺激上皮细胞释放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8(IL-8),进一步加剧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还可以通过干扰DUOX2和NOX2的调控机制,进一步扰乱细胞内氧化应激平衡。
研究发现,感染过程中,幽门螺杆菌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酸和胃酸的中和作用,抑制胃黏膜细胞表达DUOX2和NOX2,并减少其产生的活性氧分子。
这可能是幽门螺杆菌潜伏和侵袭黏膜下层组织的机制之一。
总结起来,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黏膜NADPH氧化酶DUOX2和NOX2的表达有着显著影响。
感染导致DUOX2和NOX2的过度表达,并增加其产生的活性氧分子。
这些活性氧分子进一步激活炎症反应,影响黏膜屏障功能,加剧组织损伤。
幽门螺旋杆菌对胃黏膜的损伤及危害

医学研究 >>194幽门螺旋杆菌对胃黏膜的损伤及危害熊仕相贵州省清镇市新店镇中心卫生院摘要: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
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
2017年10月27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被确定为一类致癌物。
自从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以后,才认识到幽门螺旋杆菌几乎是能够突破这一天然屏障的唯一元凶。
我们把幽门螺旋杆菌对胃粘膜屏障在破坏作用比喻作对“屋顶”的破坏给屋内造成灾难那样的后果,故称为“屋漏”学说。
关键词:螺旋杆菌;胃黏膜;损伤; 危害胃部是一种高酸的环境,细菌一般很难在里面生存。
但幽门螺旋杆菌是一个例外,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在人胃中生存的细菌。
幽门螺旋杆菌具有传染性,它可通过共用餐具、接吻、食物等进行传染。
其典型症状会表现出上腹不适、进食后饱胀、疼痛、体重减轻等,严重的病人还会出现身体乏力,脸色苍白、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损害肾功能等。
幽门螺旋杆菌还是引发冠心病的一种潜在诱因。
据了解,在我国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已经超过了50%。
幽门螺旋杆菌进入胃部后产生毒素,损伤胃粘膜,导致胃溃疡;。
此外,幽门螺旋杆菌还会诱发人体免疫性炎症反应,导致胃炎;幽门螺旋杆菌还会抑制胃酸分泌,造成胃壁细胞的损伤和凋亡,导致胃粘膜萎缩,严重时,还会诱为胃癌。
幽门螺旋杆菌会传染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食物和饮用水进入人体内。
如果身边的人群存在这方面的疾病,就应该尽量分餐,注意改善卫生环境等措施,以避免再次感染。
那么,幽门螺旋杆菌却导致哪些胃部疾病的发生呢?1. 螺旋幽门杆菌会导致慢性胃炎:好多慢性的胃炎的病人在治疗胃炎的过程中,总是反反复复,在通过对胃粘膜的检测之后才发现是螺旋幽门杆菌呈阳性导致的。
螺旋幽门杆菌能够附着在病人的胃粘膜上,破坏胃粘膜,对胃部的防御系统进行破坏,导致毒素作用于胃部,从而引起胃炎,并间接导致胃部的其他病症,它一般是通过尿毒酶以及黏附因子等手段影响胃部健康的。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微生态的关联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微生态的关联胃肠道微生态是指人体胃和肠道内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种群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在胃肠道内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如消化、吸收和免疫调节。
然而,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扰乱这种微生态平衡,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寄居在胃及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细胞附近。
它以其特殊的生存环境适应性和高度耐受力而闻名。
全球范围内,大约50%的人口被幽门螺杆菌感染,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人群感染率更高。
这种细菌因能够生产尿素酶等多种因子,能够抵抗胃蠕动和低pH值环境,并通过黏附和侵袭上皮细胞来存活。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微生态失调密切相关。
一方面,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引起胃肠道的炎症反应,导致胃黏膜糜烂、溃疡甚至癌变。
另一方面,该菌还会改变胃肠道的微生态环境。
研究表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肠道内益生菌丰度明显降低而致病菌增多。
胃黏膜炎症过程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蠕动减弱,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从而使肠道菌群失去了原本的居民稳态。
同时,幽门螺杆菌的外毒素和内毒素对胃肠道黏膜细胞产生损伤,诱导胃肠道免疫反应,进一步加重了炎症反应。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胃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还可以导致肠道屏障功能紊乱,促进致病菌的侵袭和增殖。
胃肠道微生态失调进一步增加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风险。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可以使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位点减少,减弱幽门螺杆菌在胃肠道中的定植能力。
此外,肠道菌群的平衡还可通过产生抗菌物质和竞争营养物质等方式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和繁殖。
因此,维持良好的肠道微生态能够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少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为了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维护良好的胃肠道微生态平衡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1. 合理饮食:饮食要均衡,多摄入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酸奶、蔬菜、水果等,增加肠道有益菌的含量。
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原理

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原理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治疗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生素治疗:使用抗生素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首选方法。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和氯霉素等。
抗生素可以杀灭幽门螺杆菌,从而消灭感染源。
2. 酸抑制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胃酸分泌增多,从而加重胃黏膜损伤。
因此,通过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来减少胃酸分泌,可以帮助减轻炎症和溃疡症状,促进溃疡的愈合。
3. 胃黏膜保护剂:幽门螺杆菌感染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使胃黏膜易于受到胃酸和消化酶的侵害。
因此,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铋剂和胃粘膜保护剂等药物,可以帮助修复受损胃黏膜,减轻炎症和症状。
4. 免疫调节治疗: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体对幽门螺杆菌的免疫力,从而加速感染的清除和胃黏膜的修复。
例如,使用胃泌素类似物和抗氧化剂等药物,可以促进黏膜修复和治愈。
需要注意的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一般采用联合治疗,即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药物进行治疗,以增加治疗效果并降低耐药性的发生。
治疗过程一般持续1
至2周,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此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医嘱合理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品,以帮助胃黏膜的修复和治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粘液凝胶
小的离子和溶质可通过 胃蛋白酶无通透性 胃粘膜表面有连续的粘液层
HCL,胃蛋白酶不能损害上皮细胞层
胃粘膜糖蛋白
由四个基本等大的亚单位,二硫键连接的聚合物
糖基化部分(碳水化合物侧链环绕的蛋白质核心)
亚单位
非糖基化合物
糖蛋白---高粘性、不溶于水、有弹性凝胶
胃粘膜表面活性磷脂(SAPL)
“胃象瓷器一样耐腐蚀!”
1855年
法国实验生理学家Bernard提出:
“胃壁包绕胃酸,就象瓷器一样
耐腐蚀!”
1. Werther LJ. The Mount Sinai Journal of Medicine. 2000;67(1):41-53 2. 胃粘膜损伤与保护—基础与临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P31
•厚度:平均180µ m,呈连续性分布 •主要成分: H+ 表层:糖蛋白 减慢H+扩散, + - 形成pH阶差 次层:磷脂 HCO3 •保护作用: 润滑与机械保护,阻止细菌,抗H+反弥散
1胃粘膜病变的病理学探讨,医学论坛(日本):1992 2 胃粘膜损伤与保护—基础与临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P33
DNA损伤 致癌物形成 细胞增殖
胃酸分泌增高 D.U 胃酸分泌正常或降低 萎缩,癌
Naito Y. et al 2002
Hp毒力因子
1) Hp是最具有基因多态性的细菌之一 2) 各菌株都有6-7%特异编码区,与其他菌株不同 3) 70%基因功能不明,其中一半位于高变区(变异带) 4)Cag A、Vac A基因型的不同与菌株地理分布有关, 与疾病种类关系不明显 5) IL-6、IL-8在Hp感染早期出现,随后有IL-10、IL12、IFN-(干扰素)产生 Stein M, et al. 2001
早期修复:损伤后数分钟,EGF促进损伤 周边(愈合带)上皮细胞移行覆盖创面。
晚期修复:EGF促进上皮细胞分裂,分化, 增殖,完成再上皮化;促进某些低分化细 胞进入溃疡底部肉芽组织形成小管,转 化为腺体。
1Tarnawski A, et al. Scand J Gastroenterol 1995,30 (Suppl 208):9-13 2 胃粘膜损伤与保护—基础与临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胃粘膜损伤与保护—基础与临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防御修复第四层次:免疫细胞-炎 症反应
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定居在 固有层,作为警戒细胞感受 异体成份,释放炎性介质, 增加粒细胞浸润,形成适当 炎症反应
Normal
Mild
Moderate
Marked
炎症是“双刃剑”,既有 防御作用,其产生的 “氧 自由基”也有损伤作用
防御修复第二层次:上皮屏障
胃上皮细胞顶膜能抵御高浓度酸 胃上皮细胞之间紧密连接 胃上皮抗原递呈,免疫探及并限制潜在有害物质 持续快速更新:人胃上皮细胞每分钟脱落50万个, 2-4日完全更新一次
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扫描电镜观察 正常胃粘膜上皮层 HE
1.Digestion, 1986,35:182-8 2. 胃粘膜损伤与保护—基础与临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P35
Hp毒力因子(1)
定植因子 1)鞭毛----运动 2)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与 胃酸中和,产生近中性的微环境,以 利生存 3)粘附因子----Hp与胃粘膜上皮特异性 结合是Hp造成上皮损伤的先决条件
HP感染 PU的危险性(10-20%)
空腹血清胃泌素中度升高 餐后,促胃泌素释放肽刺激后明显增高 健康个体经促胃泌素释放肽可升高3倍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为6倍)
HP感染
胃窦SS 胃泌素
抑制SS与粘膜受体的结合 DU时炎症局限于胃窦,壁细胞总数 HCL
HP感染
定植在球部胃粘膜化生区 十二指肠酸负荷增加引起炎症
自由基清除系统
氧自由基
生成
白细胞 浸润
胃粘膜损伤
胃粘膜损伤与保护—基础与临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P36
其他防御修复因子:热休克蛋白 (HSP)
生物界广泛存在的一类高度保守性蛋白。正常状态下低水 平表达,与蛋白转位、折叠和装配有关,称“分子伴侣” 应激状态下(热休克、葡萄糖饥饿、病原菌感染等)高表达, 抑制应激诱导的胃粘膜细胞凋亡
防御修复第五层次:修复重建因 子…1
EG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表皮生长因子):单链多肽,生理 状态主要由颌下腺和十二指肠Brunner腺分泌。粘膜损伤时溃疡区 附近细胞(ulceration-associated cell lineage)能合成并分泌EGF,在 局部与EGF受体结合,促进上皮修复:
1.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of Gastritis, the updated Sydney System.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ical Pathology,1996,20(10):1161-81 2.胃粘膜损伤与保护—基础与临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HSP70在大鼠应激 状态下 胃粘膜组织的表达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2,10(8):969-71
胃粘膜表面的完整性
上皮细胞
– 紧密联结
– 上皮修复过程
– 粘膜血流 – HCO3分泌 – 胃粘液
粘液
(0.1-0.2mm厚 胶质层)
上皮细胞分泌(HCO3-) 动态平衡维持 来自腔面的侵蚀 粘液为一种粘膜屏障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第一道防线)
攻击-防御因子的平衡是 维护胃健康的基础
1963年 Shay和Sun提出: 胃粘膜攻击-防御因 Protective Factor 子平衡理论
Aggressive Factor
1.胃粘膜损伤与保护—基础与临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序1 2.Hotta.Trends in Glycoscience and Glycotechnology. 2000;12(63):59-68.
防御修复第三层次:胃粘膜血流
胃粘膜血流(Gastric Mucosal Blood Flow,GMBF),在保护机制 中处于基础地位:
运输氧、养分、胃肠激素,维持胃粘膜的 结构功能与更新 促进粘液生成和分泌 胃粘膜毛细血管含有“窗孔”结构,摄 取壁细胞产生的HCO3-,运输至上皮细胞 分泌入粘液层 如酸或其他损伤因子反流入粘膜,将引 起神经介导的GMBF升高,对限制损伤促 进修复意义重要 前列腺素PGs,一氧化氮NO,降钙素基因相 关肽CGRP能显著增加GMBF
粘膜受损
溃疡
HP在球部似不能直接导致溃疡
HP感染
磷脂酶A2(PLA2)
HP,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合成PLA2 特异性水解粘液中的卵磷脂(PC,PE,DPPC) 损害粘膜表面活性磷脂(SAPL)
血小板活化因子(PaL)溶血磷脂酸和磷脂而成 PaL影响微循环,粘膜广泛出血、糜烂
HP感染
HP能合成PLA2、PLA、PLC(磷脂酶C) 降解PC,PE
提高胃粘膜疏水性
减低粘液H+的通透性
SAPL主要成份是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34-35%)
磷脂酰乙醇胺(15-32%)
SAPL来源
粘液颈细胞 壁细胞的层状小体 主细胞
屏障破坏因素
胆盐、乙醇、NASIDs 阿司匹林 ---破坏SAPL降低凝胶的疏水性 其致溃疡作用可被下列物质抑制
Identification of H. Pylori on gastric biopsy is the gold standard for diagnosis
HP ----- 屏障破坏因子
损伤SAPL
溶解粘液
HP感染
பைடு நூலகம்
十二指肠、胃窦、胃底粘液凝胶层厚度减低 粘液凝胶的多聚结构减低 粘液细胞顶端的富含磷脂区破坏 抑制粘液分泌细胞对各种促分泌素的分泌应答 抑制粘液的糖基化和硫基化
其它防御修复因子:三叶肽
小分子多肽,带有三对二硫键,呈三叶状结构;非常稳定,能抗酸、抗蛋 白酶分解、抗热;有三种类型,以部位特异性方式在胃肠上皮表面表达: TFF1 TFF2 TFF3 遍布胃上皮 远端胃上皮和十二指肠腺 全小肠和大肠上皮
保护作用: 与粘液凝胶层中糖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加强粘液凝胶层 是粘膜损伤的快速反应肽,在早期修复阶段上调表达:愈合带上皮 基侧面受体结合腔内三叶肽,与EGF协同,促进上皮细胞的迁移修复
HP磷脂酶是重要的毒力因子 具有细胞外作用
铋剂、硫糖铝能抑制HP的PLA2
Hp感染导致不同胃部疾病的因素
Hp方面: 致病因子. CagA致病岛起主要作用 宿主方面 1. 遗传易感性决定: 氧化应激,亚硝基化作用 炎症分布. 胃窦为主: 胃体为主: 2. 感染年龄越小,胃粘膜病变越严重 环境方面 胃液中Vit C,饮食因素(亚硝基化合物)
羊乳、羊胃液中可培养(+)
昆虫:苍蝇胃肠道中可发现活Hp
M.F.GO. 2002
H. Pylori is easily diagnosed on Standard Gastric Mucosal Biopsy
Hematoxylin & Eosin Stain
Warthin-Starry Silver Stain
1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1,28(5):257-63 2 胃粘膜损伤与保护—基础与临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P353
其他防御修复因子: 巯基-氧自由基清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