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公约》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合集下载

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国际法保护的产生与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历史由来已久。

在古代的中国就有朴素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思想,并在文献著作中有相关记载。

但这些思想在当是并没有形成具体、成熟的保护制度。

而在国外,早在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中就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规定,如对牧场、林木进行保护。

不过,古代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速度相当缓慢。

到了近现代,生物多样性保护才发展得相当迅速。

18世纪,欧洲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革命的影响,原始森林明显减少,生态环境破坏速度加快,促使人们以采取保护地域的形式来保护自然。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1872年美国建立黄石国家公园,把广大原始地区开辟为永久性的保护区,随后世界各国相继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自然保护区。

可见,早在19世纪甚至更早以前,国际社会就已经有了调整个别生物多样性问题的国际法规则。

不过,作为对生物多样性问题作出而诞生的现代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还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

由于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保护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国际法的发展,经历了由慢到快、由简单变复杂、由零散到系统的过程。

这个发展过程,根据其保护理念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利用价值保护20世纪50、60年代之前,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环境法;相应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法也处于萌芽状态。

这一阶段的国际法主要是根据个别物种对于人类的利用价值(主要是经济价值)提供保护,而对生物物种的内在价值、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则很少涉及。

历史上,野生生物的利用和保护一直被认为是国内法的事项,反映了各国对其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

不过,尽管国家拥有重要的利益,野生生物很长时间以来便是国际合作的内容。

因为野生生物的活动范围并不总是停留在某个国家的政治和地理疆界之内。

例如侯鸟等在多个国家间迁徙的物种,其保护就需要进行国际合作。

类似的,其栖息地横跨几个国家、或者位于国家管辖范围之外的国际公域的非迁徙物种,其保护也自然需要进行国际合作。

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和公正和公平分享其利用所产生惠益

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和公正和公平分享其利用所产生惠益

决心进一步支持有效执行《公约》的获取和惠益分享规定, 认识到需要采取一种创新的办法,以便处理跨界情况下发生或 无法给予或征得事先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公正和公平地分享利用遗 传资源和与遗传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所产生的惠益, 认识到遗传资源对于粮食安全、公共健康、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以及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认识到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特殊性质、独有特征和需要独特解决 方案的问题, 认识到各国在粮食和农业遗传资源方面相互依存,且遗传资源 对于实现世界粮食安全以及可持续性的农业发展在减贫和应对气候 变化方面的特殊性质和重要性,并承认《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 国际条约》和粮农组织粮食农业遗传资源委员会在这方面的根本作 用, 意识到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国际卫生条例》以及为了公众 卫生防范和应对的目的确保获得人类病原体的重要性, 承认获取和惠益分享方面其他国际论坛当前进行的工作, 回顾在与《公约》相协调情况下制定的《粮农植物遗传资源国 际条约》的获取和惠益分享多边制度, 认识到本议定书和同本议定书相关的其他国际协定应该相互支 持, 回顾《公约》第8(j)条对于同遗传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以及公 正和公平分享利用此种知识所产生惠益的重要性, 注意到遗传资源与传统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其与土著和地方社 区密不可分的性质,传统知识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其 组成部分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土著和地方社区可持续生计的重要 性, 认识到存在着与遗传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为土著和地方社区持 有或拥有的多种多样的情况,
3
2
《获取和惠益分享名古屋议定书》
《获取和惠益分享名古屋议定书》
意识到土著和地方社区有权在自己社区内查清其与遗传资源相 关的传统知识的正当持有者, 又认识到存在着一些国家自己拥有口头形式或有文献记录的传 统知识的独特情况,这种传统知识反映了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 持续利用有关联的丰富的文化遗产, 注意到《联合国土著人民权利宣言》,以及 申明本议定书的任何规定均不得被解释为削弱或取消土著和地 方社区的现有权利, 兹协议如下:

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地球生命多样性的国际承诺

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地球生命多样性的国际承诺

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地球生命多样性的国际承诺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和维护地球上的生命多样性,国际社会制定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旨在通过全球合作加强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背景、目标以及国际社会的努力,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多样性。

一、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背景生物多样性公约,即《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是在1992年的里约地球峰会上通过的一项国际法律文件。

该公约的通过是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的警示,旨在减缓和逆转这种趋势。

公约由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分别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和公众意识、参与和受惠的公平分配。

它被广泛认可为全球最重要的环境保护协定之一。

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目标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持续利用和公平分享。

具体而言,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目标包括:1. 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建立和管理保护区、保护和恢复栖息地,防止物种灭绝,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独特性和可持续性。

2. 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鼓励利用生物资源的可持续方式,确保物种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保护和促进传统知识和实践的保留和传承。

3. 公平分享:促进公平分享物种资源的权益,特别是对开发中国家的支持,确保他们在利用生物资源和进行研究时获得合理和公正的利益。

三、国际社会的努力自生物多样性公约通过以来,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保护和维护地球上的生命多样性。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1. 建立自然保护区:各国根据公约的要求建立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区,用于保护和维护关键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这些保护区不仅提供了栖息地,还为繁衍和保护物种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

2. 倡导可持续利用:国际社会呼吁采取可持续利用的方式来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通过更加谨慎和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可以降低对生物多样性的压力,并确保资源的长期可持续性。

《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于1992年6月1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的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内罗毕通过,1992年6月5日,由签约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

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

常设秘书处设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是全球履行该公约的最高决策机构,一切有关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重大决定都要经过缔约国大会的通过。

该公约是一项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球上的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以造福于当代和子孙后代。

公约规定,发达国家将以赠送或转让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补充资金以补偿它们为保护生物资源而日益增加的费用,应以更实惠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从而为保护世界上的生物资源提供便利;签约国应为本国境内的植物和野生动物编目造册,制定计划保护濒危的动植物;建立金融机构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实施清点和保护动植物的计划;使用另一个国家自然资源的国家要与那个国家分享研究成果、盈利和技术。

截止到2010年10月,该公约的缔约方有193个。

中国于1992年6月11日签署该公约,1992年11月7日批准,1993年1月5日交存加入书。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会议2004年2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第七次部长级会议在吉隆坡举行,会议通过《吉隆坡宣言》。

>>2010年10月,为期两周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次缔约方会议在日本中部城市名古屋举行。

会议通过了规定遗传资源利益分配的《获取与惠益分享名古屋议定书》,同时提出2010年至2020年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数值目标。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

它包含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

• 《公约》要求各缔约国不仅要采取研
究、培训、教育和宣传措施,而且采 取技术和应付突发情况的措施以支持 国家水平的政策。
• 土著民族或地方居民在保护生物多样
性中具有重要作用,与此相关的知识 和实践经验应得到保护。
3.有关获取(Access)的议题
• 《公约》谈判中争议最大的议题。 • 为了把《公约》变成间的需求。 为了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 的目的,更多的资金从 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 家。
三.制定《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意义
经过无数次的教训之后,人们终于认识到, 由于人类本身的管理失误,造成了地球物 种灭绝,并导致了灾难。决心采取共同行 动,制订有约束力的国际公约。 公约不仅阐述了防止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 破坏的问题,也强调人类发展的目标和策 略。 保护生物资源已成为国家最高的义 务。
DIVERSITAS项目的5个核心组分为: 1.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过程的 影响; 2.生物多样性起源、维持和变化; 3.系统学编目与分类; 4.生物多样性监测; 5.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持续利用。
2.生物多样性恢复研究
生物多样性破坏的严重性已经有 目共睹,生物多样性恢复研究己 是当务之急,也是DIVERSITAS 中核心组分5中的重要内容。 植物是第一性生产者,唯有首先 恢复植物群落才能逐步恢复其他 生物群落。
举 例
草地的维持:可采用合理放牧、 刈草来维持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 性。 林区:目前很难全面恢复成林, 只有维持多种类型生态系统,保 持景观及生境异质性才能维持生 物多样性。
对于掠夺式地利用生
物资源所形成严重退化的 生态系统,必须采取积极 措施予以恢复或重建。
3 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生物多样性 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 技术支撑,信息系统主 要由数据库、图形库、 模型库和专家系统组成。

《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国际社会为保护地球上生命有机体及其遗传基因和生态系统的多样化,避免或尽量减轻人类活动使生物物种迅速减少的威胁而订立的全球性国际公约。

该《公约》于1992年5月23日在内罗毕通过,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向各国开放签字,并于1993年12月29日生效。

我国于1992年6月11日签署该《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由序言、41条正文和2个附件组成,其宗旨是:加强和补充现有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持久使用其组成部分的各项国际安排,并为今世与后代的利益保护和持久使用生物多样性。

《公约》的目标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持久使用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公平合理地分享由利用遗传资源而产生的惠益。

《公约》的原则是:各国有按照其环境政策开发其资源的主权权利,同时亦负有责任,确保在其管辖和控制范围内的活动不致对其他国家的环境或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造成损害。

《公约》还对其管辖范围,缔约国之间的合作,保护和持久使用方面的一般措施,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的
持久使用,保护和合理使用的鼓励措施,研究和培训,公众教育和认识的提高,影响评估和不利影响的尽量减少,遗传资源的取得途径,技术的取得和转让,信息的交流,技术和科学合作,生物技术的处理及其惠益分配,资金和财务机制的设立,缔约国会议和秘书处的设立及其职责,科学和技术及工艺学习事务附属机构及其职责,争端的解决等,作出了比较全面的规定。

《生物多样性公约》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生物多样性公约》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生物多样性公约》产生的背景和意义《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背景是对地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减少的日益严重的担忧。

随着经济急剧发展,人类所有的活动(如城市化、农业、采矿、林业、旅游和工业化)和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都给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威胁,从而阻碍了人类获得食物基础以及许多新药和产品的发展。

《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框架,旨在激发全球范围内有关国家和各社会团体之间的协作和愿景,以确保系统性和可持续地保护地球上现存的生物多样性。

激励各国政府和社会利益相关者,有效地控制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并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水平。

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个旨在保护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国际协议。

该公约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并于同年6月5日正式生效。

生物多样性公约旨在阻止物种灭绝、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物种的多样性,包括各种生物体及其不同层次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张和全球化的加速,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极大的威胁。

过度的土地利用、污染、气候变化和非法贸易等人为因素,以及入侵物种和疾病传播等自然因素,都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生物多样性公约包括三个主要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和公平分享相关利益。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公约设有一套工具和机制,包括国家报告、国际合作、技术转让和容许制度等。

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2年生效以来,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环境公约之一。

到目前为止,公约已有197个缔约方国家和欧盟作为成员,形成了一个全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合作网络。

公约通过制定行动计划、开展科学研究、促进教育和意识提高等方式,努力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然而,尽管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目标是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但目前的情况并不容乐观。

物种灭绝的速度正在加快,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许多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危机,生态系统服务也在逐渐丧失。

这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负担。

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国际社会需要加大保护力度。

政府应加强立法和执法,确保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政策得到充分执行。

此外,科研机构和学者应加强研究,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支持。

企业家和社会组织也应积极参与,采取行动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总之,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协议,其目标是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面临的挑战仍然巨大。

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合作,采取切实的行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多样性公约》产生的背景和意义‘邓绍瑛欧阳珊邓宗觉(南昌大学法律系,南昌330047)(南昌大学生物科学工程幕.南昌330017)擒要‘生物多样性公约)是在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了“技术圈”和“经济啊”的背景条件下产生的.它完全与人有关,必须受法律制约.而至B前为止,国家的、地区的和国际问的有关法律、法规为‘公约)的执行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公约’的产生与人类的生活和直接经济利益有关,同时也关系着地球和人民的共同未来.关键调t生物多样性公约)背景意义1992年6月3~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有170多个联合国成员国的代表团、10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联合国国际组织代表参加会议,从而被誉为联合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人数最多,筹备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国际会议。

在这次著称于人类环境与发展史中的空前盛会上,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等3个文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两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

1992年6月11日当地时间16时】8分至40分(北京时间6月12旨3时18分至40分),中国总理李鹏在《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上签字,从而使中国成为该公约的第64个签约国。

从此.“生物多样性保护”便成为当今生态学和法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之一。

关于“生物多样性”,在t公约》第二条中阐述得十分简明,即指。

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并在3个层次上被理解为遗传物质、生物物种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中国环境报社,1992)。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球生物多样性在逐渐丧失,这一严重事实所带来的危机感乃是《公约》产生的土壤、基础和时代背景。

l物种灭绝的浪潮全球生物约有300(500)万~l000万种,其中,被人认识和命名者不过150万种。

其中,高等植物大约27万种,但已经灭绝和受到威胁的有1.4万种,近年来则猛增至2.5万种。

严重的是,每灭绝一种植物便有lo~30种包括动物在内的异养生物随之灭绝。

实际上,目前有67%的脊椎动物都是由于无家可归、无食可觅而面临绝境的(叶居新,1993)。

以鸟类而论,从1600~1800年的200年间,只有25种灭绝+但从1800~1950年,仅150年就灭绝78种,现今,每3年便有两种鸟灭绝。

估计到2000年时,可能每年灭绝1种。

1975年和1986年的资料指出,全球已经有1000种以上的脊椎动物濒临灭绝,在前西德、·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105荷兰、奥地利和西班牙,有40%以上的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其中,鸟类占全部鸟类种数的33%~60%i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共有哺乳动物l234种,鸟类3912种,二者都有11%的种面临灭顶之灾。

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

大自然已经造就了35亿种生物,但99%都已灭绝。

自从进化出人类,物种灭绝便远远超过大自然从容不迫的步伐。

特别在近400年内,每3年便有一个物种消失。

当人类迈入20世纪之后,每8个月灭绝一种生物。

而现今,每天都有1~2种生物灭绝,今后,其灭绝速度将以小时计算。

据估计,2000年到来之日,也就是100万种生物灭绝之时。

这是自恐龙灭绝以来的最大灭绝浪潮。

人们有理由发问:在下一个大的灭绝浪潮中,轮到灭绝的物种是否将会是入类自己?在我国,情况大抵相似,在过去的数十年乃至一两百年中,我国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人口数激增的严重压力,大面积森林被砍伐,尤其是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使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丧失而遭灭绝。

麋鹿E缸p^“n‘5幽以如n“s、野马l瓷口“s声MzM厶^if、虎P4枞er4t培协、高鼻羚羊s口增口ld缸“c口、雪豹Pdn址f朋“nc妇、朱鹃M缈o,l妇H咖、白鳍豚L枷5wz讲^r、黑嘴鸥ImHss㈣n蚰"f等动物绝迹或濒危.另外,全国约有4ooo~5ooo种高等植物处于濒危和受威胁状态(叶居新,1993)由于现代品种的取代,一批传统的地方土著作物、家禽、家畜的品种资源已丧失。

从而直接和间接地降低了生物圈的生物多样性。

2物种灭绝的原因《公约》在“序言”中提到:“关切一些人类活动正在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严重减少”.由于人类作用于自然的手段不断加强,所以对自然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1森林消失地球表面的森林最初有76亿hm2覆盖着地上2/3的陆地面积。

但是,在1862年,森林面积降到55亿hm2,1963年为38亿hm2,1972年为28亿hm2。

现在世界上每分钟都有50hm2森林丧生于刀斧与火灾。

每年都有相当于丹麦、荷兰、比利时三国总国土面积的森林消失。

据我国学者估计,到本世纪末,可能只剩18亿hm2森林残存于地球。

森林是动物的家团。

森林消失被认为是北美象牙嘴啄木鸟c口呻印^以w一一n确b口z如灭绝的直接原因;毛里求斯茶隼F口打Dp“nmf“s是毛里求斯岛上的优势鸟种,后来岛上80%的森林被开发为甘蔗田,致使这种猛禽濒于灭绝;我国武夷山的挂墩和大竹岚曾以盛产两栖爬行动物及昆虫的新种模式标本闻名于世,如今由于森林被毁使这座物种宝库致受威胁。

造成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松花江、嫩江流域遭遇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森林砍伐是原因之一。

2.2环境污染白头海雕丑口z妇甜“szcw∞印^口z∞是美国国鸟。

由于其羽毛可作装饰品而追捕杀I由于环境污染,使该种的繁殖受阻,从而濒临灭绝。

1984年,一只名叫“轰炸机”的白头海雕准备在7月28日的奥运会开幕式上亮相表演,但由于在训练中吸入大量空气污染物而死亡.所谓的“森林癌症”,最初被发现于德国。

其病因来自酸雨.症状是森林枯菱、鸟兽逃通。

在1982年,德国有8%的森林丧生,1983年增至34%,1984年达50%,1985年为55%。

酸雨使德国湖水的酸碱度值降至3.9,水产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多湖之国瑞典10ooo个湖泊中18ooo处已经酸化,有4ooo个湖的水质酸碱度值小于5.O;挪威132万hm2的湖泊由于酸雨威胁水生生物的繁衍;美国阿迪龙克山区,至少有40个湖泊成为酸性的“水域沙漠”。

目前,全世界的油船有40%航经地中海,每年仅冲洗蓄油罐的废水中就含有50万吨石1106.油}再加上沿岸农田每年淋洗汇流到地中海的lo万吨除莠剂、6万吨农药和大量化肥·使地中海水质逐年变坏。

这样,海豚so抽z妇c^跏cns打、里海虾虎c缸p如∞mnm印i“m等基本消失,日本鲭s倒l,16盯如垆删掂“s、狐鲣s4r如m一d已成倍减少,鲱鱼a砷e口^4黜g“s和比目鱼P口rdd拈^矾”sspp.都日趋贫乏。

2.3不负责任的引进和无度开发80年代初查明,美国佛罗里达有16%的植物是外来种,这些被引进的植物,由于种群暴发而使当地植物种相继消失。

在16世纪时,欧洲人来到南大西洋中距离西非海岸1950km的圣赫勒拿岛,他们带来的山羊在岛上大量繁殖,结果,自1810年以来,这座面积只有122km2的小岛上特有的33种植物已有22种绝迹。

1886年,几根伊乐藻E如出口∞”d出n5缸被顺手抛到列别日远河里.这种植物迅速地到达了贝加尔湖,当地的水生生物竞争不过这种植物均相继灭绝,从而使这个被誉为“水域澳大利亚”的淡水湖泊生态系统濒临崩溃边缘。

与此相反,那些具有经济价值的物种则由于过度开发而濒临灭绝。

3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法治由于注意到现代经济开发,社会发展对物种、继而对人类生息,繁衍造成的威胁,各国、各地大多纷纷制定了关于物种保护的法律、法令。

但《公约》强调了“为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促进全球性合作的必要性。

”事实上,这种全球合作也已经具备了可能性的基础条件。

到1980年为止,世界各国已有40多个多边公约或协定直接与生物多样性的管理有关。

其中被公认比较成功的则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这个公约于1973年3月3日缔结,1974年12月由缔约国签字通过,1975年7月正式生效。

至1979年6月,全世界有53个国家参加;至1986年参加国已增加到87国。

我国于1980年6月25日正式加入.并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

这个公约在华盛顿签订,故又名《华盛顿公约》,它包括25项内容和3个附录。

其中规定,凡由于贸易的影响而可遭到灭绝的生物.其任何植株、个体、器官、组织及用之生产的产品,必须有原产国出口许可证和进口国进口许可证才能进行贸易.在公约的附录中,有限制贸易的动、植物名录。

在植物中,如仙人掌科、兰科及芦荟属、仙客来属、大戟属及其他若干肉质或多浆植物种均被列入名录。

1979年3月19~30日在哥斯达黎加首都圣约瑟召开的缔约国会议上,代表们认为名录中应增加捕蝇草属、茅膏菜属和猪笼草属植物。

据1986年资料,名录中所列动植物已达552种(禁止贸易种),在另一附件中,约有2500种动物和2500种植物为“监督贸易种”(麦克尼利等,1991)。

在执法过程中,有关种属的确认则由配套的科学组进行鉴定。

此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尚有(世界资源研究所等,1993):t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野生动物迁徙物种保护公约》及若干有关大型哺乳类、候鸟、移栖物种保护的区域性、双边性协定,还有《非洲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公约)、《西半球保护野生生物和自然保护公约》、《南太平洋自然保护公约》、《欧洲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栖所公约》等。

湿地物种丰富,必须加强保护。

国际湿地保护公约是1971年缔结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该公约缔约国有84个,我国于1992年加入。

该公约的湿地名1】07录中列入总面积达4400万hm2的670处湿地。

其中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浅水湖泊、高原咸水湖、盐沼、海岸滩涂、水田、水库等各种类型。

我国的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海南东塞港、青海鸟岛等自然保护区均被纳入名录。

以上的公约和协定都具有法定的制约性,对促进全球合作保护生物多样性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奠定了基础。

4《公约》的意义人类的整个文明就是建立在榨取自然以满足自我基础上的文明。

正是由于人口与人的物质欲的飞速增长,才有“杀鸡取卵、蝎泽而渔、废林而猎”的开发经营。

于是,森林在木材交易中被毁,环境被片面追求利润的工业厂家所污染;随着农业经营者对优良品种的片面追求,大量作物、家畜的品种基因资料被丢失抛弃,直接和间接地降低了生物圈的生物多样性。

4.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公约》一开始就谈到,。

缔约国,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内在价值,和生物多样性及其组成部分的生态、遗传、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和美学价值,还意识到生物多样性对进化和保持生物圈的生命维持系统的重要性。

”从人类近期的,直接的经济利益来说.农业系统由于品种单一、基因资源匮乏而降低丁生物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难以抵御环境的波动和病虫害的侵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