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猪的驯化史

合集下载

家猪驯化历史

家猪驯化历史
家猪驯化历史
时间段
地点
主要事件与特点
距今约10,000至9,000年前
中东(如土耳其)、中国(如河南贾湖遗址)
人类开始独立地驯化野猪。野猪被诱捕并关在围栏里,逐渐适应人类环境和喂养,变得温顺和肥壮。
距今约9,000年
土耳其查耀努遗址、中国河南贾湖遗址
最早的饲养家猪痕迹被发现,标志着家猪驯化的早期阶段。家猪开始成为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
距今约行,成为定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距今约5,300至4,300年前
长江流域(如杭州良渚遗址)
长江流域也开始出现大量养猪的痕迹,家猪饲养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地区。
后期发展
全球多个地区
随着人类迁徙、交流和杂交,不同地区的家猪产生了多样化和改良。家猪成为世界各地农业社会的重要家畜,不仅用于食用,还参与祭祀和其他生产活动。

家猪的起源与驯化分析

家猪的起源与驯化分析

收稿日期:2018-07-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01000)作者简介:顾京晶(1981-),女,北京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动物基因组学研究工作。

猪在动物学上的分类属于哺乳动物纲,偶蹄目,非反刍目,猪科,猪属。

约4000万年前,猪科(Suidae)动物在欧洲被发现。

约1500万年前,猪属(Sus )动物在欧、亚、非大陆上有了相当广泛的分布。

1起源现代野猪(Sus scorfa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长白山区、黄土高原、西南山区以及华中、华南山地丘陵地区。

野猪分为若干亚种(如华南亚种、四川亚种、台湾亚种等),但亚种划分还存在争议。

现有的科学研究表明,家猪(Sus scrofa domesticus )是由野猪驯化而来。

人们之所以认为家猪是由野猪驯化而来的,其主要依据有以下3点。

①野猪和家猪之间并无生殖隔离,在偏远山区的养猪农户经常会发现,家母猪生下来的小猪,和野仔猪外观习性相似。

②野猪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从遥远的青藏高原到印度尼西亚的小海岛,均发现了野猪的踪迹。

③大量野猪和家猪生活在同一个地域,很多饲养家猪的地区,也有野猪的存在;④野猪和家猪在形态、行为、生理等许多指标上都非常近似。

2驯化全球动物遗传领域的科学家们对于家猪的驯化及其起源问题非常感兴趣。

通常科学家们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2.1为什么人类把野猪驯化成了家猪有些科学家认为,野猪驯化为家猪的过程,应该和早期人类聚居地周围产生的人类生活垃圾有关,仍有营养价值的残余食物吸引了附近的野猪来此觅食,一些性情较为温顺的野猪通过和人类长期近距离的接触,被人饲养,形成家猪的雏形。

2.2人类什么时候开始驯化野猪现有考古证据显示,人类开始驯化野猪大概在10000年前。

2.3野猪的驯化起源地驯化起源地是在某一个地区被集中驯化后,再扩散到全世界其他地区的,还是在全球某些地区在某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由当地的古代人类,独立将野猪驯化为家猪,并且以当地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

生猪养殖发展简史

生猪养殖发展简史

生猪养殖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农业活动之一,其发展历程悠久而丰富。

以下是生猪养殖发展的简史:1. 早期驯化(约公元前8000年):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猪最早是在东南亚的森林中被驯化的,后来传播到其他地区。

早期的人类利用猪的杂食性和适应能力强,将其作为食物来源和劳动力。

2. 古代文明(公元前2000年):在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中,猪已经成为重要的家畜。

古罗马时期的农业技术书中就有关于猪的饲养和管理方法的记载。

3. 中世纪(公元500年-1500年):在欧洲中世纪时期,猪的养殖更加普及,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猪不仅提供肉食,还能提供肥料,对农业有着重要的贡献。

4. 工业革命(18世纪末至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生猪养殖开始规模化。

机械化生产的引入提高了养殖效率,同时也推动了猪肉加工业的发展。

5. 现代养殖(20世纪初至今):20世纪初,生猪养殖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遗传育种技术的应用、饲料工业的发展、疫病防控措施的改进以及养殖环境的控制,都极大地提高了生猪养殖的效率和产量。

6. 生物技术和环保(21世纪初至今):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猪养殖开始采用更加科学的饲养方法,如精准饲养、疫病基因检测等。

同时,环保意识提升,生猪养殖开始注重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如粪便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

7. 中国生猪养殖发展:在中国,生猪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生猪养殖经历了从传统散户养殖到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转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现代化和环保的重视,生猪养殖行业正在向着绿色、高效、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生猪养殖的发展不仅仅是生产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见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生猪养殖将继续向着更加高效、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六畜兴旺 中国古代六种家养动物何时出现

六畜兴旺  中国古代六种家养动物何时出现

六畜兴旺中国古代六种家养动物何时出现?六畜兴旺中国古代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说,“六畜”这个词最早出自《左传·僖公十九年》(公元前641年)的“古者六畜不相为用”。

另外,在《周礼》里,有“其畜宜六扰”的记载,汉代郑玄注:“六扰,马、牛、羊、豚、犬、鸡。

”可见马、牛、羊、猪、狗和鸡是中国古代的六种主要家养动物。

研究这六种家养动物起源或出现的时间、地点、作用等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时期,没有发现家养动物。

属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的年代均在距今12000年以前。

研究人员在这些遗址中分别发现了栽培稻的植硅体、陶器、石器和骨器等。

据此,可以把中国古代栽培作物及制作陶器起源的时间追溯到距今约12000年以前。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遗址里发现的动物种属都属于野生动物,现在还没有任何依据可以证明当时已经存在家养动物。

依据我们的研究,中国的家养动物最早出现于距今约10000年左右,较栽培作物及制作陶器起源的时间晚了将近2000年左右,这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特点。

这里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狗、猪、羊、牛、马、鸡等主要家养动物出现的状况。

狗按照目前为止所知的材料,中国最早出现的家养动物是狗。

狗是由狼驯化而来的。

在距今10000年左右的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出土了一块狗的左下颌骨,它的下颌缘有明显的弧度,与狼的下颌缘呈笔直的状况不同;齿列长度为79.40毫米,这个尺寸比狼要小;其牙齿的排列也比较紧密,与狼的牙齿排列比较稀松区别明显;其下颌骨上的各个测量点的尺寸都比狼要小。

依据这些判断,可以肯定南庄头遗址出土的这块下颌骨属于狗。

在距今大约9000年前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中,有11条狗被分别埋葬在居住地和墓地里,这是当时人对狗的一种有意识的处理,显示出当时的人和狗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贾湖遗址的狗的下颌骨齿列及各个测量点均小于南庄头遗址的狗。

可见在人的饲养过程中,狗的齿列长度随着年代的推移逐步变短。

“与猪同行”中国古代猪类的驯化与饲养(文字版)

“与猪同行”中国古代猪类的驯化与饲养(文字版)

“与猪同行”中国古代猪类的驯化与饲养(文字版)“谷豕是飨”的农耕传统曾对中国周邻地区产生过广泛的辐射影响,同时猪的驯化与饲养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传播过程中意义重大。

中国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猪类驯化和饲养中心,猪的驯化、饲养与选育技术在中国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

甲骨文中的“家”字便写为,即房屋里面有一头猪,其本义为蓄养生猪的稳定居所,后来才引申为今天我们熟知的涵义。

另外家猪还是中国古代先民最主要的肉食来源,可见它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一直至今天也依然如此。

“谷豕是飨”的农耕传统曾对中国周邻地区产生过广泛的辐射影响,同时猪的驯化与饲养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传播过程中也意义重大。

我国猪类资源十分丰富,其系统演化过程也相当完整,并有多学科的证据表明我国家猪是由全新世的野猪驯化而来的。

目前,国际动物考古学界研究初步显示,猪类驯化经历了一个跨越数千年的漫长过程。

尽管野猪与较成熟的家猪在身体形态与比例上有较明显的区别,但在驯化初期的家猪骨骼形态的变化可能并不十分明显,这一时期的家猪的判定工作则更多的依靠考古文化现象和新的科技手段,如食性分析、牙釉质病理观察等。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与猪相关的文物为中国古代猪类的驯化和饲养提供了宝贵的物证,弥足珍贵。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前仰韶文化时期到了前仰韶时期(距今9000~7000 年),家猪饲养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渐已出现。

其中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第一期遗存中即出土有家猪骨骼标本,年代可早至距今9000 年左右,这是目前可确认的国内年代最早的家猪。

由于该家猪标本的齿列扭曲,而这种骨骼形态变化需要较长时期的积累,故而表明我国家猪驯化的时间还可往上追溯。

当然,家猪饲养作为一种生产经济,其起源终究不能脱离新石器时代早期(约距今12000~10000 年)及其初步发展的考古学背景。

大致可以推断,我国猪类驯化的时间可能早到距今 10000 年左右,但应不会超出距今12000 年。

对于前仰韶时期各地区考古遗址出土猪群的群体特征(身体尺寸、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数量比例等)的比较研究表明:它们显现出较鲜明地域差异,至少整体上可分为南方和北方两个大的类群。

中国古代的养猪业与猪肉祭祀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养猪业与猪肉祭祀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养猪业与猪肉祭祀的演变一、史前时期猪的饲养与祭祀(一)猪的驯化与原始家猪的饲养猪是中华先民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

在距今七八千年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和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中,人们不仅大量饲养猪,还塑造了许多生动的陶猪。

据专家研究,这些原始家猪的吻部相对较短,头胸部和腹臀部约各占身体的二分之一。

这些特征介于野猪和现代家猪之间,是一种人工驯化的结果。

由于驯化的环境和途径不同,当时已有华北家猪、华南家猪之分。

在稍后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猪的饲养也越来越普遍。

在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属大汶口文化)中,出土有猪鬶。

在距今五六千年的辽宁后洼遗址中,出土有滑石猪。

这些都是史前养猪业已经有了相当发展的产物。

史前时期的人们在住地饲养家猪,为了防止野兽侵扰和家猪外逃,人们还建有猪栏。

在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一处直径1米的圆形猪栏,周边以60根木桩围起。

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和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中,都发掘有猪栏。

三里河遗址的猪栏内,还有5个小猪的遗体。

由于不实行去势,猪群内杂交,近亲繁殖,又早交早孕,猪既瘦又小,这可能是原始养猪的特点①。

(二)史前人类以猪随葬的习俗除食用外,史前时期的人们大量用猪随葬和祭祀。

在大汶口文化中,人们普遍以猪头随葬,一些富人甚至还以整猪随葬。

这样做,一是供死者享受,二是借此夸富。

在晋南襄汾陶寺龙山文化晚期的墓地中,大型墓用整猪随葬,中型墓普遍出土有猪下颌骨。

史前时期的人们如何用猪祭祀,我们尚不得而知。

但现代民俗志的一些数据给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一些线索。

在海南岛,黎族人祭祖时杀猪,将猪放在火上反复烧烤,直到把猪毛烧掉为止,然后用刀刮掉毛,用水冲洗,然后才开膛取出内脏②。

二、夏商周时期猪的饲养与祭祀(一)夏商周养猪业的初步发展夏商两代时,「猪一类繁殖能力旺盛、易于饲养而经济效益来得快的牲畜,可能向小规模饲养发展,成为一般社会阶层肉食品的基本来源」③。

在夏代东方的山东泗水尹家城岳石文化层中,出土有大量家猪的骨骼。

第二部分 中国养猪业的发展-王

第二部分 中国养猪业的发展-王

第二部分中国养猪业的发展人类在新石器代前期(距今约八千到一万年前)开始驯化了野猪经考古发掘,继在旧石器代开始驯化羊、狗之后,到了新石器代前期(距今约八千到一万年前),已经饲养和驯化了野猪。

伊拉克库尔德斯坦的贾尔木遗址中发掘的猪骨,距今约有8500年,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家猪中最原始的材料。

就现有的历史资料看,我国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饲养家猪。

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新石器时代,公元前5000多年)中,发现了许多猪的头骨和骨胳,其中有许多是幼猪的骨胳。

人类到新石器时代,由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方式,这才有了圈养家畜的可能,猪和牛、羊或马不同,它在游牧时不容易被带走,因而不被游牧民所重视,而到了定居之后,由于其产仔多,生长期短,不会远离等特点,而很快被人们所重视,促使猪比其他家畜更为发展。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罐(公元前5000多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公元前5000多年)我国家猪的起源,据研究一般可分两大类型,即华南猪与华北猪。

这两个类型的猪,无论在体型、毛色、繁殖力等都迥然不同,华北地区的家猪与华北地区野猪(分布于华北、四川、安徽等地)相近,而华南地区的家猪与华南野猪相似。

这是家猪来源不同的有力证明,说明在我国猪驯化不是一个中心,而是早在新石器时赛,居住在我国华北和华南的居民,各自驯化了当地的野猪。

我国南、北各地所培育出的优良种猪,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作出的贡献。

(华南猪、华北猪照片)在黑龙江宁安县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1963年在肃慎人原始社会遗址出土几件陶猪,经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3025±90年、2985±120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周时期。

陶猪体形丰满肥硕,已经脱却“狼奔豕突”的野猪体态,而与近代家猪十分相似。

夏、商、周猪的人工选择在几千年就在我国用于生产之中了。

商代有关叫韦()的人相传是我国最早的猪的选种专家。

《周礼》中,记载了有关各种猪的不同叫法。

二师兄进化史:中国猪的前世今生

二师兄进化史:中国猪的前世今生

二师兄进化史:中国猪的前世今生猪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已有3600万年的历史,而人类只有300多万年的历史。

众所周知,家猪缘自野猪的驯化。

目前,家猪遍布世界各地,而亚洲野猪仅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爪哇、苏门答腊和新几内亚等地区。

家猪与野猪在形态和习性差异明显,凶猛的野猪是如何驯化为形态、习性迥然不同的家猪呢?家猪起源于何时、何地?系单一起源,抑或多个起源呢?人间美味为什么驯养的是野猪猪能成为史前社会中与人类关系较为密切的动物,能被古人驯养,主要基于以下原因:1、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食用植物的种植、狩猎技术不断提高;2、圈养能带来巨大的好处:可以增加捕获动物的载肉量、可以自主调节动物食物的消费、可以繁殖后代,减少狩猎次数;3、猪是杂食动物,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不高,人类饲养他们以后,可以调整不同的方式以满足猪的食物要求,便于饲养;4、猪不是经常迁徙住所的动物,居住范围不大,这与习惯于定居生活的人类特别是农耕民族的生活相适应,因此从事农耕的定居民族多半都饲养猪。

5、圈养场所和配套饲养技术的建立家猪起源的前提在新石器时代,家猪作为最早出现的家养动物之一,应具备以下前提:1、传统狩猎获得的肉食资源的方式已不能满足肉食的需求,需要寻求新的肉食资源;2、居住地周围存在着一定量的野猪,特别是出生不久的幼小野猪,容易获得驯化对象;3、对水稻、粟等特定农作物的播种、管理、收获等一系列栽培工艺的成功,巩固了古人有意识地种植植物性食物的信心,同时也促使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对动物进行驯化;4、收获的粮食有了一定的剩余,可以用来对动物进行饲养。

家猪的祖先与驯化历史家猪和现在的野猪有着共同的祖先,即原生野猪,野猪生活的范围相当广泛,在人类开始训话它们之前,早已广泛分布在非洲和欧亚大陆。

在中国,家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

(一)远古时期四大巨猪1、巨猪:体型堪比野牛生活在古近纪,大约距今6500万年,长相并不是巨大的猪,而是在较短的时间内体型发展到野牛这么大,故有“巨猪”之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人类学
放任婴儿哭泣有损脑部发育
一位英国育儿专家最近 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将再度 引发对婴儿哭泣做出反应的 大讨论。
据英国《每日邮报》 உᩃ͘Ѽԧ༟೷f഼ࡇ (Penelope Leach)博士认 为,放任婴儿哭泣不利于健 康,他们长大后出现问题的 机率较高。她声称,新研究 证实,婴儿长时间哭泣会损害脑部发育,造成往后生 活出现学习障碍。
李契博士是1997年出版的《婴儿与幼儿:从出生 至5岁》一书的作者,她说:“放任婴儿哭泣可能是 有害的,这不是意见而是事实。如果现在知道了,为 什么还要冒险?”
李契博士的理论与通常的育儿理论背道而驰,这 些理论认为,家长可以让婴儿哭泣20分钟。
《超级保母育儿通》的作者福特与一些专家建
议,父母要严格控制新生儿 的生活,包括让他们哭一段 时间,直到形成有规律的睡 眠方式。但李契博士说,新 生儿的心智还不成熟,无法 学习在正确的时间睡觉。
᧲ַࡳ࠰ࣞᓞ‫ࣞة‬᏿ሂሞᷤඣfச෠‫ࠛר‬ᢥͦ “过去对欧洲家猪的研究表明,欧洲最早的猪类起源 于近东地区,之后,这些最早被饲养的猪类被欧洲野 猪的后代所取代。然而中国的家猪却不同,尽管今天 中国各地都活跃着独具遗传特征的野猪种群,它们却 从未与中国的家猪杂交。”
这项研 究,使科学家得 以描绘人类在东 亚的复杂的迁徙 路线。猪在东南 亚被驯化为家畜 后,便随着人类 向南部和东部迁 徙,直到新几内 亚岛,最终抵达 遥远的太平洋, 包括夏威夷岛、 塔希提岛及斐济 岛。 DNA分析还发现,好几千年以前,野猪还在印度 和东南亚半岛等许多地区被驯养过。由于目前没有当 地的考古记录来证明这些发现,研究团队将这些地区 喻为“秘密驯养区”。将来,新的考古发掘也许可以 为我们揭开谜底。 这项研究结果,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猪的驯化 历史,因而更好地理解早期人类的迁徙过程。 (彭遥遥/文)
NATURE
AND
SCITECH
自然与科技
2010年5、6月号
>>> 考古学
中国家猪的驯化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项最新 的考古学和遗传 学研究表明,今 天在中国饲养的 家猪是古代猪类 的直系后代,而 这些古代猪类是 早在1万年前第 一批被人类驯养 的动物。
以英国达 勒姆大学及中国 农业大学为首的 国际研究团队, 对1500多头现代猪以及18头古代猪的基因序列进行了 研究。
她说:“被放任一旁 哭泣的婴儿最后不哭,不是 因为他(她)心甘情愿地独 自睡着了,而是因为他哭累 了,对于获得帮助不再抱有希望。” 李契博士说:“婴儿一直哭泣,产生的‘压 力激素’皮质醇量会增加。长时间哭泣会产生更多 的皮质醇,有损婴儿的脑部。这不表示婴儿不应该 哭,或是婴儿哭的时候,妈妈应该担心。所有的婴 儿都会哭,有些婴儿哭得比较厉害。哭泣本身对婴 儿不是不好,而是哭泣时没有得到父母的回应,才 对他们不好。”
(曹淑芬/文)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