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儿中的理想主义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珍珠鸟》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珍珠鸟》

认真读红色字体的词语,你知道这是表示什么的词语?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 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 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渐渐地它胆子大 了,竟然落到了我的小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 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 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后来,它完全放心 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
我的书桌上玩
小家伙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
有一天,它居然在( )。 课外阅读筱敏的《鸟儿中的理想主义》。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我的肩膀上睡着了
眸子( )
葱茏(

有一天,它居然在(
)。
初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
作者说的“信赖”不光是人和鸟,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同样需要信任。
因为 “我” (

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 抓住鸟的动作,神态来写,赋予鸟人的灵性,像个娇憨顽皮的孩子,居然懂得看人的脸色行事,多聪明的鸟呀,也看出作者喜欢珍珠鸟!
只要心中有爱,我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都会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和谐与美好的境界。
小鸟出世了,起先这个小家伙只在 珍珠鸟对作者的感情变化:
微风吹过,拂过瓜蔓,瓜蔓花儿在舞蹈呢!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
( 课外阅读筱敏的《鸟儿中的理想主义》。

鸟儿愿为一朵云的哲理

鸟儿愿为一朵云的哲理

鸟儿愿为一朵云的哲理
鸟儿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生物,它们可以在天空中自由飞翔,随心所欲地探索世界。

然而,有时候鸟儿也会有一些愿望,比如,它们希望自己可以变成一朵云。

这个愿望或许听起来有些奇怪,但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首先,鸟儿愿为一朵云是因为云朵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存在。

云朵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位置,它们可以自由漂浮在天空中,任意变幻。

这与鸟儿的自由自在非常相似,因此,鸟儿希望自己可以像云朵一样自由自在。

其次,鸟儿愿为一朵云是因为云朵可以带来美丽的景色。

云朵有时候会在天空中形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如羊群、鱼群、花朵等等。

这些美丽的云朵不仅可以让人们欣赏,还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鸟儿也希望自己可以变成一朵美丽的云朵,为人们带来美丽的景色和惊喜。

再次,鸟儿愿为一朵云是因为云朵是一种自然的存在。

云朵是大自然的产物,它们不需要人类的干预就可以自由存在。

鸟儿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它们与自然息息相关。

因此,鸟儿希望自己可以变成一朵云朵,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好。

最后,鸟儿愿为一朵云是因为云朵可以带来清新的气息。

云朵是由水蒸气形成的,它们可以带来清新的空气和湿润的环境。

鸟儿也希望自己可以变成一朵云朵,为大自然带来清新的气息和生命的力量。

总之,鸟儿愿为一朵云是一种哲理,它表达了鸟儿对自由、美丽、
自然和生命的向往。

这个哲理也告诉我们,大自然是美好的,我们应该珍视它,保护它,与它共生共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16《珍珠鸟》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16《珍珠鸟》

你认为究竟是什么拉 近了我和珍珠鸟之间的距 离?
信赖 “我”
鸟 爱
“我”从和 鸟儿的相处中 得到了什么感 受?
关爱、尊重、宽容、理 解、平等、自由等产生信 赖,信赖创造美好的(和 睦、和谐、和平)境界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是打开和谐美满的金钥匙! 信赖,往往________________
“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 笼里去”——一个淘气而又听话的乖孩子。 “蹦到我的杯子上,伏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 瞧瞧我的反映”,然后,“放开胆子跑到稿 它居然也懂得看脸色行事。 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 “啄我颤动的笔尖”,“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 和“我”的关系是 指”“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 3.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吴均) 4.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 (唐)王勃
5.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
6、未闻笼中鸟,飞去肯飞还。 (唐· 白 居易)
7、野性思归久,笼樊今始开。虽知主恩 重,何日肯重来。 宋· 司马光《放鹦鹉》 8、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宋· 欧阳修《画眉鸟》
成年珍珠鸟的 表现 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觉得安全,传出又细又亮的 叫声,格外轻松自在,可爱 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 来 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 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 出来
朗读课文,画出你 喜欢的体现小珍珠鸟 可爱的句子,并说说你 的理由。
小珍珠鸟长得这么漂亮,而作者把它描绘的也 同样可爱。找出课文中描绘鸟儿动作和神态的 语句并赏析。

陶诗中的飞鸟意象分析

陶诗中的飞鸟意象分析

陶诗中的飞鸟意象分析陶诗鸟意象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政治、官场的厌倦。

陶渊明一生曲折多变,东晋门阀士族社会的森严等级与他的情趣、追求构成了强烈的反差。

日益贫困的家庭条件,备受冷落的社会地位,动乱矛盾的社会现实,与高洁纯朴的个人志趣,便是陶渊明追求自由生活的基础。

这种追求是难能可贵的,尽管它发展到极端,具有明显的消极避世色彩。

陶诗中的鸟意象真实形象地把作者的思想展现在读者面前。

《饮酒》这组诗较为集中地代表了陶渊明的思想。

在这组诗中,作者多处使用鸟意象来表现自己的矛盾、痛苦的思想与追求。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他把自己时隐时仕这般生活看作是失群之鸟,脱离了自由的鸟群,从早到晚孤独无依飞翔不止,甚至到了晚上连栖息的地点也变幻不定、悲声不绝。

终于,疲倦的鸟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傲岸不屈的松树,松作为鸟的辅助意象此时此地与鸟相同,亦是孤独的。

孤松孤鸟正是陶潜本人久在樊笼孤苦无依的象征,表现了作者失去自由的痛苦心情。

与此相对应,作者也在《闲情赋》中以“鸟凄声以孤归"来表现形孤影只无所依托的悲哀。

在各种矛盾异常尖锐的社会,陶渊明把自己入身仕途看作是鸟入笼中,随时都有不测之祸,因此,终日惶恐不安。

“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

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

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

”《归园田居》之一中也视社会为网,认为自己入仕是"误人尘网”,一个“误”字把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把自己不愿“口腹自役”,“违己交病”的心情尽情宜泄了出来,而“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则真实吐露了满腔渴望,表现了依恋旧林、怀念故土及对自由安乐祥和之土的苦苦追求。

而此时能够脱离尘网冲出樊笼是多么不易。

当作者把鸟的自由与自己的不自由联系到一起的时候,便意识到自己并非真正的鱼鸟,鱼鸟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而自己则终日奔波劳累却无可奈何,这时,一种惆怅愧怍之情便油然而生。

被现实唤醒——从大江健三郎早期思想构成分析作品《鸟》

被现实唤醒——从大江健三郎早期思想构成分析作品《鸟》

文献8 6 1 0 ( 2 0 1 3) 5 - 0 0 4 7 — 0 3
短 篇小说 《 鸟》 发 表于 1 9 5 8年 , 是 大江 在 2 3岁左 右写 的, 当时他还是一位在校大学生 。大江 曾在《 大江健三 郎 口述 自传 》 中讲 : “ 也 就二 十二三岁 ……不过 , 当时 我可是 一个全
被 现 实 唤醒
从 大江健 三郎早期 思想构成分 析作 品《 鸟》
o谢 恭 瑜
( 东华大学 , 上海 2 0 1 6 2 0 )
[ 摘 要】大江健 三郎的短篇小说《 鸟》 讲述 了一个 刚满 2 0岁的青年大 学生与 自己幻想的鸟群 一起 生活
了一年 多 。他 惧 怕现 实 社 会 , 拒绝与外界接触。直到有一天 , 一 个 似 乎 能 理 解 他 的男 子 出现 , 青 年 以为 找 到 了 知 音 。 青 年 为 了证 明 幻 影 的 确 实 存 在 , 走 出 了房 间 。男 子 欺 骗 了他 的感 情 , 他 们 间 的信 任 消 失 , 这 令 青 年 无 比 痛 苦, 他 面 临 着 残 暴 没 有 人 情 的 外界 世 界 , 冰 冷 的精 神 病 院 , 一切令他 不安、 绝 望 。 他 试 图用 幻影 来 帮助 自 己 逃 离这 个 现 实 世 界 , 而 最 终 幻 影 没 有 出现 , 青 年 陷入 绝 望 , 最 后 被 现 实 唤 醒 。本 文 以 主 人 公 遇 见 男 子 后 幻 影 中
充满美好幻影 的幸福 的世界里。好像只要他踏 出房 门 , 将会
有难 以承受 的事物在等待着他 。
这里是 “ 秋天的早晨 , 在他横躺着的身体周 围, 无数 的鸟
拼命 地抖动着 翅膀 ……它们 只是沉 默着 ,拼 命地振 动着翅 膀” , 秋天本该萧条的季节里出现了欢快 的鸟群。 “ 灰 暗的房 间” , 对它们来说却像 是“ 密密层层 的森林 ” , 突然 , “ 鸟群们被 惊 动 ,这突如 其来 的不 安威胁着 鸟群们 ,使 鸟群们 不能平 静” ,他 听到了楼下母亲跟一名男子在小声说 话的声音 , “ 原 来 如此 , 他 温柔地 同鸟群解释 , 不 要振翅 , 没什 么可害怕 的 ,

筱敏《鸟儿中的理想主义》原文阅读(内含练习和答案)

筱敏《鸟儿中的理想主义》原文阅读(内含练习和答案)

11.鸟儿中的理想主义筱敏2008年04月19日星期六 18:51①我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一直怀有敬意。

②几乎每一只不幸被捕获的鸟,刚囚入笼中都是拼命扑翼的,它们不能接受突然转换了的现实场景,它们对于天空的记忆太深,它们的扑翼是惊恐的,焦灼.不安的,企图逃离厄运的,拒绝承认现实的。

然而一些时日之后,它们大都安静下来,对伸进笼里来的小碗小碟中的水米,渐渐能取一种怡然的姿态享用。

它们接受了残酷的现实,并学会了把这看成生存的常态。

它们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

适应能力强,这对人,对鸟,对任何生物,都是一个褒奖的词语。

它们无师自通,就懂得了站在主人为它们架在笼中的假树杈上,站在笼中的中心位置,而不在笼壁上徒劳地乱撞。

就像主人期待的那样,优雅地偏头梳理它们的羽毛。

如果有同伴,就优雅地交颈.而眠。

更重要的是,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或主人逗弄的时候,就适时适度地婉转地歌唱,让人感到生活是如此的自由、祥和、闲适。

而天空和扑翼这种与生俱来的事情,也就是多余的了。

③但有一些鸟的适应能力却很差,这大抵是鸟类中的古典主义者。

它们对生命的看法很狭隘,根本不会随现实场景的转换而改变。

在最初的惊恐与狂躁之后,它们明白了厄运,它们用最荏弱的姿态来抗拒厄运。

它们是安静的,眼睛里是极度的冷漠,对小碟小碗里伸过来的水米漠然置之,那种神态,甚至于让恩赐者感到尴尬,感到有失自尊。

鸟儿的眼睛里一旦现出这样的冷漠,就不可能再期待它们的态度出现转机,无论从小笼子换到大笼子,还是把粗瓷碗换成金边瓷碗,甚至于再赏它一个快乐的伙伴,都没有用了。

这一切与它们对生命的认定全不沾边儿。

事实上,这时候它们连有关天空的梦也不做了,古典主义者总是悲观的、绝望的,它们只求速死。

命运很快就遂了它们的心愿。

④而我一直怀有敬意的,是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者。

这种鸟儿太少,但我侥幸见过一只,因为总是无端想起,次数多了,竟觉得这鸟儿的数目似乎在我感觉中也多了。

⑤我见到这只鸟儿时候,它在笼中已关了很久了,我无从得见它当初的惊恐和焦灼,不知它是不是现出过极度的冷漠,或者徒劳地撞击笼壁,日夜不停地用喙啄笼壁的铁枝。

谐剧诗人笔下的启蒙———再议阿里斯托芬《鸟》的政治含义

谐剧诗人笔下的启蒙———再议阿里斯托芬《鸟》的政治含义

谐剧诗人笔下的启蒙———再议阿里斯托芬《鸟》的政治含义作者:黄薇薇来源:《中国储运》 2018年第9期摘要:阿里斯托芬的《鸟》展示了一次革命行动,一群鸟推翻宙斯的统治,另立鸟国。

革命发生前,这群鸟接受了一番教育,告知它们应该夺回主权,推翻宙斯,统领天地。

然而,鸟国建立后,实际领导者既不是鸟,也不是宙斯,而是煽动他们起来造反的人。

鸟儿的生活并没有发生实质变化,反倒刺激了人类的生活,致使人类对自由的爱欲推向极致。

因此,《鸟》展示的其实是一场启蒙。

文本分析表明,阿里斯托芬通过《鸟》揭示了启蒙的实质,以此反思雅典民主制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阿里斯托芬;《鸟》;启蒙;自由;爱欲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阿里斯托芬全集》翻译和研究”(16WXC020)中图分类号:I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8)08-0095-05■阿里斯托芬笔下的主人公总是具有一股力量,这股力量随剧情的发展不断膨胀,最终出其不意地爆炸,给剧中人物带来巨大冲击,也给观众带来巨大震撼。

与主人公发生冲突的对象,有时是另一个主人公,比如《云》中的苏格拉底;有时是歌队,比如《阿卡奈人》中的阿卡奈老人;有时是另一股潜在力量,比如《鸟》① 中的传统习俗和宗教。

在《鸟》中,庇斯特泰罗斯等人逃离雅典,说服鸟儿与之结盟,建立鸟国,制定法律,统治鸟类和人类,最后在普罗米修斯的建议下,攫取宙斯的统治权,成为宇宙的最高统治者。

因此,《鸟》展示的是主人公与传统习俗和宗教的对抗和冲突,庇斯特泰罗斯成功地推翻了旧有的制度和诸神,代之以新的城邦和新神,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鸟》展示了一次启蒙的过程。

一、反抗旧法人能否拥有鸟儿一样不受约束的自由?世上是否存在不受法律限制的地方?欧厄尔庇得斯和庇斯特泰罗斯两人逃离雅典,想去寻找这样的地方,过一种安稳的生活。

雅典不够安静,法律太多,他们要找一个“清静之地”②。

换言之,他们逃离雅典,不是针对城邦,而是针对城邦的法律,他们并不想摆脱城邦,只是想摆脱法律。

鸟之诗解读

鸟之诗解读

《鸟之诗》解读
《鸟之诗》原文:
我是一只鸟
一直到坠落
我是一棵树
一直到枯萎
我是一粒土
却又永恒
却又存在
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解读:
《鸟之诗》是一首富有诗意的歌曲,通过表达鸟儿的存在和自由飞翔所传递出的各种情感,寓意着人们对自由、美好生活以及对追求梦想的向往和渴望。

这首歌曲由它的创作者以及歌词中所表述的意象一同组成,为听众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情感和感受,使得这首歌曲与众不同。

鸟儿的象征意义是自由,它们拥有翅膀的力量,可以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这象征着解放、独立和自由的精神,也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由、美好生活和追求梦想的向往和渴望。

此外,这首歌曲的歌词也表达了对于生命、存在、时间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以鸟、树、土为象征,传达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贵,以及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感悟。

这些象征在诗歌中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和意义,让人们对于生命和存在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总之,《鸟之诗》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歌曲,它通过表达鸟儿的存在和自由飞翔所传递出的各种情感,寓意着人们对于自由、美好生活和追求梦想的向往和渴望。

同时,它也表达了对于生命、存在、时间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让人们对于生命和存在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鸟儿中的理想主义
作者:筱敏
来源:《小品文选刊》2018年第11期
我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一直怀有敬意。

几乎每一只不幸被捕获的鸟,刚囚入笼中都是拼命扑翼的,它们不能接受突然转换了的现实场景,它们对于天空的记忆太深。

它们的扑翼是惊恐的,焦灼不安的,企图逃离厄运的,拒绝承认现实的。

然而一些时日之后,它们大都安静下来,对伸进笼里来的小碗小碟中的水米,渐渐能取一种怡然的姿态享用。

它们接受了残酷的现实,并学会把这看成生存的常态。

它们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

适应能力强,这对人,对鸟,对任何生物,都是一个褒奖的词语。

它们无师自通,就懂得了站在主人为他们架在笼中的假树杈上,站在笼子的中心位置,而不是在笼壁上徒劳地乱撞。

就像主人期待的那样,优雅地偏头梳理它们的羽毛。

如果有同伴,就优雅地交颈而眠。

更重要的是,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或者主人逗弄的时候,就适时适度地婉转地歌唱,让人感到生活是如此的自由、祥和、闲适。

而天空和扑翼这种与生俱来的事情,也就是多余的了。

但有一些鸟的适应能力却很差,这大抵是鸟类中的古典主义者。

它们对生命的看法很狭隘,根本不会随现实场景的转换而改变。

在最初的惊恐与狂躁之后,它们明白了厄运,它们用最荏弱的姿态来抗拒厄运。

它们是安静的,眼睛里是极度的冷漠,对小碟小碗里伸过来的水米漠然置之,那种神态,甚至于让恩赐者感到尴尬,感到有失自尊。

鸟儿的眼睛里一旦现出这样的冷漠,就不可能再期待它们的态度出现转机,无论从小笼子换到大笼子,还是把粗瓷碗换成金边瓷碗,甚至于再赏给它一个快乐的伙伴,都没有用了。

这一切与它们对生命的认定全不沾边儿。

事实上。

这时候它们连有关天空的梦也不做了。

古典主义者总是悲观的、绝望的,它们只求速死。

命运很快就遂了它们的心愿。

而我一直懷有敬意的,是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者,这种鸟儿太少,但我侥幸见过一只,因为总是无端想起,次数多了,竟觉得这鸟儿的数目似乎在我感觉中也多了。

我见到这只鸟儿的时候,它在笼中已关了很久了,我无从得见它当初的惊恐和焦灼,不知它是不是出现过极度的冷漠,或者徒劳地撞击笼壁,日夜不停地用喙啄笼壁的铁枝。

我见到它的时候,它正在笼子里练飞。

它站在笼子底部,扑翼,以几乎垂直的路线,升到笼子的顶部,撞到那里,跌下来,然后仰首,再扑翼……这样的飞,我从来没见过。

它在笼中划满风暴的线条,虽然这些线条太短,不能延伸,但的确饱涨着风暴的激情。

它还绕着笼壁飞,姿态笨拙地,屈曲着,很不洒脱,很不悦目,但毕竟它是在飞。

它知道怎样利用笼内有限的气流,怎样训练自己的翅膀,让它们尽可能地张开,尽可能地保持飞翔的能力。

在这样一只鸟的面前,我感觉惭愧。

一般我们很难看见鸟是怎样学飞的,那些幼鸟,那些被风暴击伤了的鸟,那些在岩隙里熬过隆冬的鸟,还有那些被囚的鸟。

这是一件隐秘的事。

我们只看见过它们在天空中划过,自由地扑翼,桀骜地滑翔,我们只羡慕上帝为它们造就了辽阔的天空。

但在看到那只在笼中以残酷的方式练飞的鸟之后,我明白,天空的辽阔与否,是由你自己造就的,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

上帝只是说,天空和飞翔是鸟类的生命形式,而灾难和厄运也是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形式。

至于在灾难和厄运中你是否放弃,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

选自《意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