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单

合集下载

《气象科普小报》气象科普,小报大智慧

《气象科普小报》气象科普,小报大智慧

《气象科普小报》气象科普,小报大智慧气象,这个看似神秘却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总是充满着无尽的奥秘和惊喜。

一张小小的气象科普小报,就如同一个知识的宝库,蕴含着大大的智慧。

我们每天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天气变化,晴天的温暖、雨天的清凉、风天的吹拂、雪天的洁白。

然而,你是否真正了解这些天气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呢?气象科普小报,便是打开这扇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

首先,让我们来聊聊天气的形成。

大气的运动是天气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太阳的热量不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导致了大气的受热不均。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从而形成了大气的环流。

这种环流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空气传送带”,将不同地区的热量和水汽进行交换和运输,进而产生了各种天气现象。

例如,在温暖的海洋上空,大量的水汽蒸发进入大气。

当这些饱含水汽的空气上升冷却时,水汽会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云。

如果云层中的水滴或冰晶足够大、足够重,就会在重力的作用下掉落下来,形成降雨或降雪。

而风的形成也有着相似的原理。

由于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导致气压的不同。

空气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这就形成了风。

季风就是一种典型的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的风系。

在夏季,陆地升温快,形成低压区,海洋相对较冷,形成高压区,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则相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气象科普小报还会为我们介绍各种气象灾害以及应对方法。

比如,暴雨可能会引发洪水和山体滑坡。

在暴雨来临前,我们要关注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如清理排水管道、准备应急物资等。

遇到洪水时,要迅速向高处转移,避免进入低洼地区。

台风是另一种极具破坏力的气象灾害。

台风来临前,要关好门窗,固定好室外的物品。

尽量避免外出,如果必须外出,要远离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物体。

雷电也是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

在雷雨天气,不要在大树下避雨,不要使用金属物品,尽量待在室内。

如果在户外,要远离孤立的建筑物和高处。

除了灾害,气象科普小报还会关注气候变化这个全球性的问题。

《气象科普小报》气象奥秘-一网打尽

《气象科普小报》气象奥秘-一网打尽

《气象科普小报》气象奥秘,一网打尽气象,这个看似遥远却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充满了无尽的奥秘和惊喜。

从天空中变幻莫测的云彩,到四季交替带来的温度和降水变化,再到那些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气象的每一个现象都像是大自然精心编排的一场精彩演出。

首先,让我们来聊聊天气的主角——云。

云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像那洁白如棉的积云,通常在晴朗的天空中悠然飘荡,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而层云则像是一层薄薄的灰色毯子,常常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小雨。

卷积云像是鱼鳞般排列整齐,美丽而独特。

当我们抬头看到不同类型的云时,其实就是在接收大自然传递给我们的天气信号。

再来说说风。

风是空气流动的结果,它不仅能给我们带来凉爽,也可能带来灾害。

微风轻拂时,让人感到舒适惬意;但狂风大作时,却可能摧毁房屋、树木,造成巨大的破坏。

风向和风速的变化,对于航海、航空等领域至关重要。

气象学家通过各种仪器和技术来测量和预测风的情况,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重要的参考。

降水是气象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雨、雪、冰雹等降水形式的出现,与大气中的水汽含量、温度和气压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场及时的雨可以滋润干涸的土地,让农作物茁壮成长;而暴雨则可能引发洪涝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威胁。

雪在冬季为大地披上银装,给孩子们带来欢乐,但过多的积雪也会给交通带来不便。

气温的变化更是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炎热的夏天,我们渴望凉爽;寒冷的冬天,我们寻求温暖。

气温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季节,还受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

在赤道附近,常年高温炎热;而在两极地区,则是极度寒冷。

即使在同一个地区,一天中的气温也会有明显的波动。

气象中的这些元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复杂多变的天气系统。

比如,冷锋和暖锋的相遇会带来明显的天气变化。

冷锋过境时,气温下降,可能伴有大风和降雨;暖锋过境时,气温上升,天气逐渐转晴。

气旋和反气旋也是常见的天气系统。

气旋往往带来风雨天气,而反气旋则通常是晴朗干燥的天气。

农业气象科普

农业气象科普

农业气象科普日月星辰,鸟兽虫鱼,我们生活在一个广袤的自然空间里,看到五彩斑斓的蝴蝶,听见清脆雀儿的鸟鸣声,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

我们包裹在自然的世界里,而其中与我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就是气象了。

气象指的是发生在天空中大气的物理现象,包括风、云、雨、雪、霜、露、虹、晕、电、闪等现象,这个普通的名词经过这么一番科学的解释后,竟觉得有些晦涩难懂了,其实这一切都是光、水、风、电的杰作了。

曾忘掉七年级时学过的一篇文章《看看云识天气》,讲诉的就是气象大家庭中云的故事,当我们看看天时,从未真的轻飘飘的白云里竟涵盖了那么多科学道理,总会直白的指出就是自然的杰作,学多了以后才逐渐明白现象的奥秘,而人类对气象的心智也就是这样从肤浅迈向深层的。

历史上像苏轼一样的气象观察家不多,他的《与章子厚书》中写到“黄州鄙陋多雨,气象昏昏也”,这话说得满口“之乎者也”,其实不过是苏大文豪被贬时抑郁不平的写照罢了。

苏轼看着满天的阴云,愁苦难平,便提笔写下了这封书信,而“鄙陋多雨”其实也是气象的一种。

当然身为气象观察家的他,不可能只有那么点料儿,在他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就大篇章的描绘了雨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人看着墨云白雨的自然现象,趁着浓浓的醉意也会挥毫写下这壮丽奇景,足见对气象热衷之狂。

就在文人墨客在气象奇景间抒写自我情怀时,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也没有很忙,创作着属他们自己的诗,即为谚语。

什么“朝霞不回家,晚霞行千里”、“天上钳云,地上雨淋淋”、“燕子盘旋蛇楼梯,春雨马上就走进”都就是他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得出的经验救赎。

所以气象于农民而言有著极其特定的意义。

精确地预报天气就是工农业生产的关键。

近代,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气象的认知早已天翻地覆,各种发明的应用能令人更好地了解气象的奥秘,如古人不能解释的虹现象,在当今社会连一个中学生都可以用光的折射来解释这一现象,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无止境的开发与利用,使环境问题愈发严峻,如酸雨的产生,就是工业化所带来的问题。

农业知识科普了解农业生产中的气象因素

农业知识科普了解农业生产中的气象因素

农业知识科普了解农业生产中的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发育。

了解和利用气象因素,能够帮助农民更好地规划农业生产活动,提高产量和农作物的质量。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气象因素,并探讨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光照条件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光照不足会导致植物光合作用受限,进而影响植物的养分吸收和能量储存。

而过度的光照,特别是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可能会导致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氧自由基对植物细胞造成伤害。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植物种类和生育阶段,合理安排光照条件,以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二、温度条件温度是农业生产中另一个重要的气象因素。

不同植物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温度过高会导致植物失水,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同时也会促进害虫繁殖和病原菌的生长。

而温度过低则会导致植物冻害,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植物种类和生长阶段,合理调控温度条件,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三、降水量和湿度降水量和湿度直接关系到土壤湿度和空气湿度,对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农作物生长都有影响。

降水量过少会导致土壤干旱,植物无法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造成生长受限。

而过度的降水量则会导致土壤过湿,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和养分吸收。

湿度过高也容易导致病虫害的滋生,对农作物造成威胁。

因此,农民需要掌握当地的降水规律和湿度变化,合理安排灌溉和排水,以保证农作物获得适宜的水分和湿度条件。

四、风力和风向风力和风向对农业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

适度的风力可以调节空气温度、湿度和CO2浓度,促进农作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

而过大的风力则会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容易造成植物倒伏和损坏。

风向的变化对农作物的授粉和传播病虫害也有影响。

因此,了解当地的风力和风向变化,合理规划农田布局,使用风力设施和防护措施,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主要农作物科普知识【粮网遥感】汇总.

主要农作物科普知识【粮网遥感】汇总.

主要农作物科普知识目录一、冬小麦 (2)(一)冬小麦物候期 (2)(二)小麦农业气象灾害 (2)(三)冬小麦病虫害 (3)二、水稻 (6)(一)水稻物候期 (6)(二)水稻农业气象灾害 (6)(三)水稻病虫害 (8)三、玉米 (11)(一)玉米物候期 (11)(二)玉米农业气象灾害 (11)(三)玉米病虫害 (13)四、大豆 (15)(一)大豆物候期 (15)(二)大豆农业气象灾害 (15)(三)大豆病虫害 (16)五、棉花 (19)(一)棉花物候期 (19)(二)棉花农业气象灾害 (19)(三)棉花病虫害 (20)六、油菜 (23)(一)油菜物候期 (23)(二)油菜农业气象灾害 (23)(三)油菜病虫害 (24)一、冬小麦(一)冬小麦物候期(旬/月)(二)小麦农业气象灾害1、小麦干热风害:小麦生育后期经常遇到的气象生理病害。

麦株的芒、穗、叶片和茎秆等部位均可受害。

在小麦灌浆至成熟阶段,遇有高温、干旱和强风力是发生干热风害的主要原因。

在此阶段,遇有2-5天的气温高于32℃,相对湿度低于30%,风速每秒大于2-3m 的天气时,小麦蒸发量大,体内水分失衡,籽粒灌浆受抑或不能灌浆,造成小麦提早枯熟。

2、小麦冻害:指越冬期间长时期的0℃以下的低温或剧烈变温所造成的伤害或死亡。

小麦受冻后由于机械损伤加上养分消耗,细胞脱水,从而使对生物具有毒性的无机或部分有机化合物浓度加大,积聚在生物膜附近,降低了生物膜的活性,发生不可逆变化,使细胞死亡。

3、小麦霜冻害:伴随日最低气温下降,植物茎、叶温度下降到0℃或0℃以下,致使正在生长发育的作物收到冻伤,从而导致减产、绝收或品质下降。

小麦霜冻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晚霜冻使小麦返青后发生霜冻,另一种是冬霜冻在冬季温暖时期江南小麦由于冷空气入侵而发生的霜冻。

4、小麦湿害:小麦湿害可发生在各个生育时期。

播种阶段湿害会导致烂种烂芽成苗率低;苗期湿害,使小麦苗僵苗瘦,茎部叶片黄化快;拔节开花期湿害,则植株矮小,叶片由下至上渐黄至全叶发黄,根呈水渍状,分蘖和颖花退化增加,成穗小花结实率低;灌浆至成熟期湿害,根系腐烂发黑早衰,叶片很快枯死,籽粒瘦瘪,千粒重降低;成熟期连阴雨易造成倒伏,穗发芽,千粒重降低,霉变加重,造成烂麦场。

气象科普宣传方案

气象科普宣传方案

气象科普宣传方案一、目标与意义气象科普宣传旨在提高公众对气象知识的了解,增强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培养科学的生活方式。

通过本次宣传活动,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提升公众气象科学素养,普及气象基本知识。

增强公众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倡导科学、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受众分析本次活动面向全社会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家庭主妇、老年人等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群体。

三、宣传内容气象基本知识:天气现象、气候类型、气象观测等。

气象灾害及防范:暴雨、台风、雷电、高温、寒潮等灾害的成因、预警信号及应对措施。

气象与生活:气象对健康、出行、农业、能源等方面的影响。

气象环保与低碳: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环保理念及实践。

四、宣传形式与渠道线上宣传:(1)官方网站与社交媒体:发布科普文章、视频、图解等多媒体内容,邀请专家进行在线讲座或互动问答。

(2)网络直播:组织气象专家进行直播讲解,实时回答网友提问。

(3)合作媒体:与主流媒体、自媒体合作,扩大宣传覆盖面。

线下宣传:(1)举办科普讲座:邀请气象专家、学者深入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举办科普讲座。

(2)制作宣传品:设计制作气象科普海报、宣传册、挂图等,免费发放给公众。

(3)开展互动体验活动:组织气象观测站开放日、气象灾害应急演练等活动,让公众亲身体验气象科学的魅力。

五、实施计划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和时间表,明确各项任务的责任人。

筹备线上线下宣传所需的物料和资源,包括文章、视频、海报等。

与合作媒体、机构进行沟通协调,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在活动开始前进行预热宣传,提高公众关注度。

活动期间密切关注公众反馈,及时调整宣传策略和内容。

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提供参考。

六、预算与资金筹措根据活动规模和宣传形式的不同,制定详细的预算方案。

资金来源可以通过政府拨款、企业赞助、社会捐赠等多种途径筹措。

七、效果评估通过以下方式对气象科普宣传效果进行评估:线上数据统计:统计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平台的访问量、点赞量、评论量等指标,分析公众对宣传内容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气象科普宣传知识

气象科普宣传知识

气象科普宣传知识1、什么是天气:天气是指短时间(几分钟到几天)发生的气象现象,如雷雨、冰雹、台风、寒潮、大风等。

2、什么是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期内(月、季、年、数年、甚至数百年等)各气象要素长年的平均值。

是一个地区的冷、暖、干、湿等天气状况基本特征的综合反映。

3、气候资源:气候资源是指广泛存在于大气圈中的光能、热能、降水、风能等可以为人们直接或间接利用,能够形成财富,具有使用价值的自然物质和能量,是一种十分宝贵的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已被广泛用于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

4、小气候:小气候是在具有相同的大气候背景的范围内,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方位、土壤条件和植被不一致,使该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状况。

小气候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个别气象要素变化剧烈,以及个别天气现象上的差异。

5、城市气候:在大气候或区域气候的背景条件下,由于城市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局地气候或小气候。

城市气候呈现出所谓“五岛”的特征,即“热岛”、“湿岛”、“干岛”、“雨岛”、“混浊岛”。

6、热岛效应:热岛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由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和吸热率,使得城区储存了较多的热量,并向四周和大气中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

7、为什么冬天的气压比夏天高:气压是指地球上空气柱在单位面积上产生的压力。

一个地方的气压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当气压降低时,天气阴雨,气象升高时,天气转晴。

气压发生变化有许多原因。

其中空气温度的变化是引起气压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当空气冷却时,空气收缩,密度增大,单位面积上承受的空气柱重量增加,气压也就升高。

因此,冷空气一到,总是伴随着气压的升高;而在暖空气来临的同时,气压常常降压。

《气象科普小报》小小气象员,科普报领航

《气象科普小报》小小气象员,科普报领航

《气象科普小报》小小气象员,科普报领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天气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

无论是出门旅行、运动健身,还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准确的气象信息都至关重要。

而在传播气象知识、提高公众对气象科学的认识方面,气象科普小报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气象科普小报的世界,看看它是如何成为引领我们探索气象奥秘的向导。

气象科普小报,就像是一个小巧而丰富的知识宝库。

它以简洁明了的文字、生动有趣的图片和图表,将复杂的气象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让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气象的基本要素。

气温,这是我们最常感受到的气象指标之一。

炎热的夏日,高温让我们渴望清凉;寒冷的冬天,低温则提醒我们添衣保暖。

而气温的变化不仅仅取决于季节,还受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在同一时间,沿海地区的气温通常会比内陆地区更加温和,这是因为海洋具有调节气温的作用。

接着是降水。

下雨、下雪、下冰雹,这些都是降水的形式。

降水对于农业来说至关重要,适量的降水能够滋润庄稼,保证农作物的生长;但过多或过少的降水却可能导致旱灾或涝灾。

了解降水的形成原理和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合理利用水资源。

风,也是气象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微风拂面让人感到舒适,狂风肆虐则可能带来破坏。

风的形成与气压差有关,不同地区的气压差异导致空气流动,从而形成了风。

风向和风速的变化对于航海、航空和能源开发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再来说说云。

云的形态各异,有的像棉花糖,有的像鱼鳞。

它们不仅是天空中的美丽景观,还能反映出天气的变化。

例如,卷积云通常预示着晴朗的天气,而积雨云则往往是雷雨的前奏。

气象科普小报不仅介绍这些基本的气象知识,还会告诉我们一些有趣的气象现象。

比如彩虹,它是在雨后阳光照射下,空气中的水滴折射和反射光线形成的美丽弧形。

还有海市蜃楼,这是一种由于光线折射和全反射而产生的虚幻景象,让人仿佛看到了远处不存在的城市或物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气象科普知识
常言道:“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可见,气象条件对于农业生产的极其重要性。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不同的农作物要求的适宜气象条件不同,气象条件是农业生产不可脱离的自然环境。

充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气候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首要目的,只有“顺天时,量地力”,才能丰产丰收。

光、热、水、二氧化碳等气象要素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能量和物质。

农作物和其他植物中的干物质,有90%~95%是利用太阳辐射中的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其吸收的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而形成的;热量资源的多少和变化规律,是决定当地作物布局、农业结构、品种搭配和种植制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表示方法有农业界限温度、积温、无霜期、最热月和最冷月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和最低温度等;“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表现了水资源对于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性,农作物水分关键期的水分盈亏,极大影响到农业生产效益。

气候是农业最重要的资源,不同地区气候不同,可以开发利用的农业气候资源不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天有不测风云”,是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气候资源,也带来了多种多样的气象灾害。

气象要素的波动,有时超出了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所需要的正常气象条件范围,出现旱涝、霜冻、冻害、冷害、冰雹、大风、干热风等气象灾害,造成农作物生长发育受阻甚至停止,农业产量低而不稳。

因此,要分析各种农业气象灾害
的发生时期、地理分布规律,确定为害指标,研究危害机理,探索和改进防御气象灾害的技术方法,不断提高农业防灾减灾的能力,趋利避害,获得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因地制宜”,说明通过栽培管理技术可以积极利用和改造小气候,达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增产增收的目的。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控制和改善大气候条件存在一定困难,但是可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和改善局地小气候。

由于地形、坡向、水域等影响,可以形成不同的局地气候。

烟台苹果、莱阳梨得益于山东半岛夏无酷暑,秋季降温缓和,利于糖分积累;大泽山葡萄得益于半岛中部山脉的阻挡,7~9月份降水少,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金丝小枣得益于鲁北夏季炎热,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大;均可谓“得天独厚”。

各种农业新技术就是为了选择和开发适合的小气候环境,提高对光、热、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营造防护林和农田林网可以减少大风危害、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水分蒸发速度,地面覆盖可以调节土壤温度和湿度、延长生长季,遮阳网可以防强光、防高温,建造温室、畜禽舍、贮藏库等气候工程可以调控或创造必须的小气候条件,使过去不能生产的许多作物和品种得以生产,不能生产的季节可以利用,低产的变高产,还形成了许多名、特、优、新、稀产品的生产基地,农业生产向着工厂化发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泰州黄桥小分队
2012年7月4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