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之死
浅析孔子的丧葬观

浅析孔子的丧葬观摘要:孔子作为周礼的维系者有着自身的丧葬观,他主张行丧葬之礼却又强调以哀为本,他主张三年丧期却又强调心安为上。
看似矛盾的主张实则耐人寻味,仔细看来孔子也只是维系礼制的凡人而已,有着礼制的束缚也有着常人的情感,丧则哀葬则敬,礼与情的交融才是其追求的理想状态。
关键词:丧葬观;礼;哀中国传统文化中丧葬之礼历史悠久,孔子的丧葬思想可谓对后世丧葬思想影响甚大,而孔子丧葬思想可作如下分析。
一、孔子丧葬观的基本主张文献《周易·系辞下》也记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直至周朝,丧葬之礼更是随着周礼的不断细致和系统而逐步成为一种社会习俗稳定下来。
到孔子的时代,周室衰微礼崩乐坏,各种破坏礼制的现象让孔子致力于恢复并维系周礼,而这其中就包含了丧葬之礼。
在追求丧葬之礼的过程之中,孔子不断的以身作则并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丧葬理论,概括之则为:丧则哀,葬则敬,礼为用。
《论语》记载:“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这里的“祭思敬,丧思哀”正是孔子思想中对于丧葬之事的一个基本的观点。
孔子将丧葬分成丧和葬两个部分,其中关于发丧的问题其认为“丧致乎哀而止”,只要充分表现了悲伤就足够了;而在对待下葬问题上,其认为“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不管下葬是否关乎自己,孔子表示都要严肃恭敬。
孔子毕生周游列国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以恢复周朝的礼制为责任,以“正名”为其政治目标,这种政治思想对于孔子的丧葬观也产生了甚大影响。
从丧到葬,不管是哪个部分孔子都主张要遵循“礼制”。
文献中记载“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在丧葬之时,礼为之用成为孔子丧葬观点之一。
孔子认为只有遵循礼制才是孝子和臣子的行为,才是一种合理并合适的丧葬。
二、对孔子丧葬观的简单剖析总体来说,孔子“丧则哀,葬则敬,礼为用”的丧葬观可以分为“情”与“礼”两大内容三个部分来进行具体阐述:一是行丧葬之礼,遵守礼制;二是表悲恸之情,流露哀伤;三是以情为重,情礼交融。
孔子是怎么死的?病死的?不,是气死的。

孔⼦是怎么死的?病死的?不,是⽓死的。
孔⼦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圣、⾄圣先师、⼤成⾄圣⽂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被列为“世界⼗⼤⽂化名⼈”之⾸。
孔⼦被尊为儒教始祖(⾮儒学),随着孔⼦影响⼒的扩⼤,孔⼦祭祀也⼀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祀”。
这种殊荣除⽼⼦外万古唯有孔⼦⽽已。
⼀、孔⼦的家庭背景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年)9⽉8⽇,孔⼦⽣于鲁国陬⾢昌平乡(今⼭东曲⾩城东南)。
因⽗母曾为⽣⼦⽽祷于尼丘⼭,故名丘,字仲尼。
孔⼦的⽗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
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建⽴过两次战功,曾任陬⾢⼤夫。
叔梁纥先娶妻施⽒,⽣9⼥,⽆⼦。
⼜娶妾,⽣⼀⼦,取名伯尼,⼜称孟⽪。
孟⽪脚有⽑病,叔梁纥很不喜欢,于是⼜娶颜征在。
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史书上记载,孔⼦是叔梁纥与颜征野合⽽⽣。
孔⼦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的天下,施⽒为⼈⼼狠⼿毒,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年被施⽒虐待⽽死,孔⼦母⼦也不为施⽒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与孟⽪移居曲⾩阙⾥,⽣活⼗分艰难。
孔⼦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
孔⼦19岁娶宋⼈亓官⽒之⼥为妻,⼀年后亓官⽒⽣⼦,鲁昭公派⼈送鲤鱼表⽰祝贺,孔⼦感到⼗分荣幸,给⼉⼦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在鲁国。
鲁国为周公旦之⼦伯禽封地,对周代⽂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鲁襄公⼆⼗九年(前544年)吴公⼦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
鲁昭公⼆年(前540年)晋⼤夫韩宣⼦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思想的形成有很⼤影响。
另外,孔⼦的家庭背景对孔⼦思想的形成影响最⼤。
孔⼦有⼆句话⼀直被⼈曲解。
第⼀句是“男尊⼥卑”。
孔⽗死后,家产尽被施⽒所占,孔母为了养活孔⼦和孟⽪,不得不经常外出或帮⼈打⼯,留下年幼的孔⼦和残疾的孟⽪在家。
仲尼之将丧内容解读

仲尼之将丧内容解读
仲尼之将丧是指孔子在丧父期间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和言论。
孔子的父亲去世时,他非常悲痛,表现出了深深的哀伤和尊重。
孔子以他的悲痛和对父亲的敬爱,树立了一个榜样,成为后世子孙们尊敬和效仿的对象。
孔子在丧期间,他剪去了头发,穿上了粗布衣服,不再参与社会活动,以示对父亲的哀悼。
他还停止了教学和学术研究,全身心地致力于父亲的丧礼和葬礼。
他对于礼仪的坚守是为了表达对亲人的尊重和敬意。
在丧期间,孔子不再追求个人的享乐和欲望,而是专注于反思人生和追求道德修养。
他说:“父母在,不敢至于声色之间,虽有怨,不敢有怨言。
”这句话表明孔子在悲痛的同时,也深深反省了自身的言行举止,力求做到无愧于父母的期望。
此外,孔子还谨慎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和言行。
他说:“吾何以知死生之非患乎?人固有一死,死之藐藐,如何可得而患之?”这句话表明孔子对死亡的态度,他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应该过于悲伤和苦恼。
他希望自己能够坦然面对死亡,以及在人生的有限时间内,做出有意义的事情。
总之,仲尼之将丧是孔子在父亲去世期间所展现出的一系列行为和言论,体现了他对亲人的尊重和敬意,以及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他以自己的行为树立了一个榜样,成为后世子孙们追求道德和修养的楷模。
孔子死亡观新议

2012年5月第35卷/第3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May.2012Vol.35No.3收稿日期:2012-02-17基金项目: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103195);2009年度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基金项目(项目编号:W2009B08)作者简介:苏俊霞(1970-),女,河北无极人,哲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儒家哲学研究。
孔子死亡观新议苏俊霞(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摘 要:死亡如幽灵一样徘徊在人类身边,引起了古今中外众多哲人的思考。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死亡观内容极其丰富。
在孔子看来,死亡既具有必然性,又具有偶然性。
死亡可悲并且可恶。
当生命与仁德发生矛盾时人们要选择杀身成仁。
在鬼神观上,他怀疑鬼神有知觉。
他重视丧葬祭祀等死亡仪式,主张进行丧葬祭祀时要依礼而行。
关键词:孔子;死亡观;杀身成仁;鬼神;礼中图分类号:B 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87(2012)03-0016-06 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死亡”这一词汇很少被人们直接使用,人们更习惯用其他的词汇来表达死亡,诸如“逝世”、“去世”、“长辞”、“诀别”、“仙逝”等等。
死亡这一词汇人们可以回避,但是死亡这一问题人们是无法回避的。
死亡如幽灵一样徘徊在人类身边,引起了古今中外众多哲人的思考。
对死亡现象的思考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开始了,只不过当时的认识水平有限,人们对死亡的认识还很肤浅。
到了先秦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死亡的认识逐步加深了。
这一时期儒道两家关于生死的论述十分丰富。
由于两家价值观不同,致使他们的死亡观在内容上存在很大区别。
我们这里对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死亡观着力进行探讨。
孔子对死亡很重视。
有人根据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1](《先进》)这句话断定孔子对死亡持一种回避态度,只重生不重死[2],这是对孔子思想的误解。
孔子曰吾死之后原文翻译注释

孔子曰吾死之后原文翻译注释
摘要:
1.孔子的人生观及其影响
2.孔子的死亡及其后的影响
3.原文翻译及注释解析
正文: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影响了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
在他的一生中,他致力于提倡道德伦理、礼仪制度,并倡导仁爱之道。
在他去世之后,他的学说更是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基石。
孔子在生前就享有极高的声誉,他的学说受到了许多国君的推崇。
在他逝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了传承和发扬他的教诲,开始将他的言论整理成书。
这部书就是后来的《论语》。
《论语》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涵盖了道德、政治、教育等诸多方面,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在孔子去世后,他的学说逐渐形成了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强调仁爱、忠诚、礼义等道德观念,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这一学派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还对后世的政治制度、教育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原文翻译及注释:
孔子曰:“吾死之后,世道必将大乱,诸侯互相征伐,家人互争财产。
言辞虚伪,道德沦丧,礼崩乐坏。
你们要遵循仁爱之道,以礼待人,方能立足于
世。
”
这段话反映了孔子对后世社会的担忧,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弟子们的期望。
他希望弟子们在乱世中坚守道德,传承礼义,以期挽救社会风气。
综上所述,孔子的一生及其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他生前的教诲,更在于他逝世后的传承。
他的学说成为了儒家学派的基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孔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并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仁爱、礼义等美德。
【doc】论孔子之死

论孔子之死第29卷第5期2006年9月辽宁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Liaoni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V o1.29Sep,NO.52006论孔子之死李华(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要:死亡是人生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哲学家所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孔子的学问是生命哲学,对死亡的意识和认识自然成为他所探讨的重要问题.孔子的死亡观具有积极人世的理性主义,他一生亦积极实践这种死亡观,他的生命成为他学问最好的脚注.孔子之死,成为他人生之中最凝重,也是最精彩的一笔.关键词:孔子;死亡观;死亡历程;超越死亡中图分类号:K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51(2006)05—0125—04 ontheDeathofConfucius'LIHua(SchoolofHistory,CultureandTourism,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29,China )Abstract:Deathisanissuefromwhichnoonecanescapeandalsoaquestionthatmustbeanswe redbyphilosophers.Confucius'knowledgeislifephilosophy,andtheawarenessandcognitionofdeathhasnaturallybecomethemajorissueofhisexploration. ConfuciusactivelycarriedOuttheviewofdeathwithactiveattitudeandrationalism,andhis1i feistheactivepracticeofhisviewofdeath.Sohislifeisthebestfootnoteofhisknowledge,andthedeathofConfuciusisthemostd ignifiedandthemostbrilliantpartofhislifetime.Keywords:Confucius;viewofdeath;courseofdeath;transcendenceofdeath.在孔子的研究上,自古以来侧重于评价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甚少涉及孔子之死.死亡是普世众生共同面临的严肃课题,研究孔子之死,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历史上的孔子,亦对今人之人生具有某种程度上的重大参考价值.本文拟从孔子的死亡观谈起,并进一步追溯孔子的死亡历程,从中窥探他的生命如何成为他学问的脚注,以及他如何超越死亡实现不朽.一,孔子的死亡观当代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人生论是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中国哲学家所思所议,三分之二都是关于人生问题的.世界上关于人生哲学的思想,实以中国为最富,其所触及的问题既多,其所达到的境界亦深."【1]毫无疑问,生死问题是诸多人生问题中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孔子的学问是生命哲学,对死亡的意识和认识自然也就成为他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他直接探讨死亡的地方较少,但他的言论与行动却基本上规定了先秦儒家生死观的基本内容.孔子的死亡观具有积极人世的理性主义,下面将孔子的死亡观归纳为如下几点:1.坦然地接受死亡.孔子以理性着称,这在他的死亡观中亦有所体现.殷周时期盛行鬼神之说,认为人死后而灵魂存在.孔子不信鬼神,绝口不谈关于怪异,暴力,悖乱,神鬼等违背情理,惑乱人心的事情.子路问生死,子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樊迟问何谓知,子日:"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也I'子贡问死人有知无知,子日:"吾欲言死者有知耶,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曲I由此可见,孔子对鬼神持有一种"怀疑主义"的精神[|].正是在这种远鬼神的思想前提下,他以理智的态度对待死亡——坦然地接受死亡.孔子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之言[.]"_,也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话.人生在世,都避免不了终归要死亡的命运.当弟子伯牛有疾时,他虽然惋惜不已,却也只能感慨万千地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朱熹释为"命收稿日期:2006-05-17.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W145)作者简介:李华(1981-).女,辽宁东港人,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一125—李华:论孔子之死禀于有生之初,非今所能移也".孔子的生死定数之论,听起来似乎消极,但却有其合理的成分,肯定了死亡是任何人所无法逃避的,也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对于这种"生死之命",人既无法左右,也无法预知的.也就是说,人无法知道他何时死亡,也无法知道他的寿命究竟有多少.在这种无从把握的"命"面前,人只能坦然地接受其"必然性"的作用,即坦然地接受死亡.只有了解,认识了死亡,才能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孔子本人就不畏惧死亡,从他在生命受到威胁,面临困厄之际所做出的反应,亦可得知.在《论语》之中有不少关于孔子处于危险境况的记载:子畏于匡,日:"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史记》也有相同的记载: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魑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日:"可以速矣".孔子日:"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以上数段引文都展露出孔子临危不惧,面对死亡泰然自若的态度,亦是他不畏艰难,敢于承担大任的宣示.孔子之无畏精神是源于对死亡的了解和认识,也是基于其对"命"的达观看法.孔子认为"天生德于予",他本人承担了传文王之道的天赋使命,负有实践并彰显文王之道的大任.依孔子看来,道之兴与废,有着人力不能控制的因素,那是天命,是由天所主宰的,匡人或桓魑等凡俗之辈岂能违反天意?孔子洞察到此点,亦即他所谓的知天命,故无所畏惧,且坦然处之. 2.以生观死."未知生,焉知死?"这是孔子有关死亡最广为人熟知的言论.对于"死亡是怎么一回事",他并没有作出正面直接地回答.我们认为,这并非回避死亡问题,而是把重点放在"生"的问题上.孔子认为,生的道理还没有弄明白,怎么能够懂得死亡?言下之意是,世人应把重点放在现世努力上,在现实中做出一番事业和贡献,从生之中实现生命的意义,死亡也就可以得到理解了.?孔子认为人活在世上,除了"自然生命"之外,还有一个"价值生命",人必须藉自然生命已实现其价值生命.孔子曾批评原壤"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IZz]"宪m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只有自然生命,纵然活得很长寿,却无法实现其价值生命,则是偷生之"贼".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孔子称之为"无道"之世.面对如此混乱动荡的社会局势,有些人愤而厌世,进而出世,避世,更有甚者混世,玩世,则不求有所作为.如,晨门,长沮,桀溺等人皆是古之隐士,均以为乱世应避居隐遁.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t于,,"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也!"[.]'赞"由此可见孔子积极人世之精神.他大声疾呼"克己复礼",力求恢复周礼,用道德规范来改造社会,恢复社会秩序.在实际行动上,孔子一生奔波劳累,游说诸侯,传授弟子,席不暇暖.孔子的所作所为都是以在世俗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目的,希冀通过个人的努力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这种使命使孔子积极人世,顽强进取,努力争取有所作为.尽管在这一过程之中,尝尽艰辛,但他"不怨天,不忧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不懈奋斗,"知其不可而为之".由此,孔子重生,因为只有生一126一存,才能实现抱负,决不能如"匹夫匹妇"那样轻视生命,"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同,.孔子虽然主张积极人世,但决不为一己之私利而更改做人的道理.他把"直"视作内心所具有的道德意识来看待,重视正直品质.他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2]{嚏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谋道不谋食"[z]"公","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日",均表现出这种价值取向.这就说明,在孔子看来,只有禀持"直"这种道德准则,人生才有意义,生存才有价值;而"不义"则是人生走向扭曲的歪门邪道,生不如死.3.舍身殉遭.孔子虽然重生,但反对"以生害仁",主张舍身殉道.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仁,朱熹释之为: "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 甚至更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舢,使"仁"的精神达到最高境界.这样看来,舍身殉道就是在承认生死有命的前提下,积极努力地实现人的价值理念.孔子反对因贪生而损害"仁",而主张勇于"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由此可见,"儒家不以死为意,所注重的是得其正而死.,,Ee1人的生命是惟一的,短暂的,故而弥足珍惜;但人又有道德生命,它是人类崇高的精神理念,亦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而道德生命却是无限的.孔子认为,道德生命远远高于个体之生命.儒家的这种舍身殉道精神,给后世以积极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能够产生无数志士仁人的传统精神,形成中华民族伟大的风骨气节.4.注重把死与礼联系起来.孔子强调"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磕,'只有把礼贯彻于人的生死始终全过程,才是尽善,尽孝,尽礼;事生而不事死,慎始而不及终,则礼就不完整,不彻底了.在"葬之以礼"这个问题上,孔子主张"三年之丧",他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宰予认为三年之丧的时间太久,认为"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因而服丧礼一年即可.孔子批评宰予的这种观念,君子居丧期间,"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不能遵守"三年之丧"的人,则是不仁.以宰予守一年即可的心态而言,纵使守三年,也还是不敬,不孝,不仁,是故孔子说:"汝安则为之"[.]''童".同时,孔子强调,"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檀弓","丧,与其易也,宁戚.''[2]('^慵') 办理丧事,与其把礼仪办得周到详备,不如过度哀丧;与其办得简单,不如过度哀丧."予乡者人而哭之,遇于一哀而出涕.予恶夫涕之无从也,小子行之."[7](《祭义》)孔子在死亡情境中皆表现得十分悲伤: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日:"子恸矣!"日:"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z]"先进"孔子之卫,遇旧馆人之丧,人而哭之哀[8]('孔}l".颜渊死,子路死,甚至伯牛有疾,旧相识的逝世,孔子皆表现出相当的悲伤.孔子又强调,不应"以死伤生",把对死的感伤哀痛提高到理智上的冷静判断.喜怒哀乐,须发而中节.无论感情上李华:论孔子之死如何刨痛,都不应该弄到形容枯槁的地步,这并非君子所为. 毕竟生死有别,我们对这生死离别要如实地接受.从中亦可看出孔子以生为重的思想.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日:"谁与哭者?"门人日:"鲤也".夫子日:"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檀弓上".子路有姊之丧,可以除之矣,而弗除.孔子日:"何不除也?"子路日:"吾寡兄弟而弗忍也."孔子日:"行道之人皆弗忍,先王制礼,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者企而及之."子路闻之,遂除之[]''擅-匕".在"祭之以礼"上,孔子强调"祭则观其敬而时也",祭祀的关键是"崇敬"和"守时"."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 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望I祭祀的核心是"敬","祭思敬"[.]"舶,以恭敬的态度进行祭祀仪式.要做到"事死如生","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愉","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IT]"巾|"如果自己不能亲自进行祭祀,不能让别人代替,"吾不与祭,如不祭."IT]"愉""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目的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而'慎终"指丧礼而言,死者永远的离开我们,如果送终之礼有所不周全,将后悔莫及,所以应当慎重."追远"指的是祭礼,对死亡已久者,不断的追思.百姓以恭敬的态度祭祀逝世的祖先和父母,追念祖先和父母,表达自己铭记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情,秉承和发扬其遗志的决心.丧葬的礼仪能够"尽其哀与诚,可以激发人心,使人道民心日趋于敦厚.由此可见,孔子讲究丧礼祭礼,并非信鬼神,不过是要用.慎终追远"的手段来达到.民德归厚"的目的.先秦时期的儒墨道诸家都对死亡问题进行探讨.儒家视死亡为自然生命的结束,死的是形体,不死的是其道德精神.儒家的孔子主张积极入世,或治国平天下,或着书立说, 以求身后留名,超越死亡.儒家之死,死得有礼,其死也安,其死也正.而道家是自然而化的死亡观,认为能依顺自然之道而修养自我,即能远祸而安,不役于物,精神逍盗自在,更进而安然顺受死亡.《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李耳无为白化,清静自正."老子主张无为,采取远离政治,归隐逃遁的隐逸途径,独善其身,游方之外.老子行事,不甚可考.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一生拒绝仕途,未走入世,救世之路.但他也未出世,他的人生态度和方式是.超世".庄子之学,与老子相似而实不同."老子之主清虚,主卑弱.仍系为应事起见,所谈者多处事之术;庄周则意在破执,专谈玄理."[B]汉以后,道家向宗教信仰演变,成为道教,而老子亦成为道教的祖师.墨家的墨子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1o]''II1-~',喀Ⅷ"而终于.自为其道",成为儒家的反对派.墨家和儒家当时都号称显学,儒墨之争是当时"百家争鸣的发端.墨家死亡观在墨子思想中表现为.明鬼"与.节葬"两个方面..明鬼"与.节葬"在于对生人之利..于墨子之法.不失死生之利者此也..]"节葬"墨子法大禹的.形劳天下",.日夜不休,自苦为极."[I']"*_"墨子.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实践了自己的死亡观.夏曾佑指出:.墨子既欲节葬,必先明鬼……有鬼神则生死轻,而游侠犯难之风起,异乎儒者之尊生."[.]墨家主张损己杀身以利天下,奉死亡为最高价值,前提是这种死必须是就义之死,即是为了崇高的理想而死.墨门弟子多为勇士,"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泰族训》)入汉,墨翟之学失其传,而儒道独尊于后世.二,孔子的死亡历程面对死亡,圣哲孔子也无法逃避.《左传》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孔丘卒[】.《史记?孔子世家》亦记载,孔子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是年孔子73岁.在迟暮之年,他还能做些什么呢?面临死亡,他是否恐惧而哀伤呢? 孔子周游列国14年后返回鲁国,自知再也遇不到一位可以辅弼的明主以实现生平的抱负,便退而修书讲学.他致力于教授弟子,整理典籍,传授斯文."学道不倦,诲人不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亏: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巾|",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鲁哀公十四年(前477年),即孔子去世之前的两年,有人在大野捕获一只野兽,人们从未见过这种兽,"故怪之,以为不祥也."孔子看后说:"麟也".麟的出现令他心中的不祥预感越来越强烈.在此之前,他曾说:"河不出图,雒不出书, 吾已矣夫!"《易传?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集解》孔安国日:"圣人受命,则河出图,今无此瑞. 吾已矣夫者.伤不得见也."意思说,河图洛书出现,圣人把它们作为法则.时至今日河不出图'雠不出书,预示圣人不会出现.不遇圣人,自己的主张和理想就无法实现.颜渊死,孔子日:"天丧予!"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他称赞颜渊"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馕在众弟子之中,颜渊最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无论是从德行上还是学问上,颜渊都是诸弟子中最出色的.由此可知,颜渊是孔子道统文化的继承者,而他早逝意味着孔子后继无人.《集解》何休日:"天生颜渊为夫子辅佐, 死者是天将亡夫子之证者也."如今麟又被捕获,"此天亦告夫子将殁之证".孔子禁不住发出"吾道穷矣"和"莫知我夫" 的悲叹.孔子的这几声叹息,将他胸怀大志却抱投无门,一生不得志的伤感抒发的淋漓尽致.生平抱负无法实现,不免悲伤叹息,此乃人之常情也.但孔子毕竟是智者圣人,虽不用于世,但他"乐天知命","不怨天,不尤人."孔子从种种异常的现象中,意识到命不久矣,于是说:"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君子痛恨他身后没有好名声传世,为世人作楷模.孔子所虑的是身后之名,是.死之日,民无德而称"还是"民到于今称之"的问题[.]"?氏I.于是孔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挥其余力,依据鲁国史料,作《春秋》.并非为一己之私利,而是有感于.天下无道久矣",对当时礼制废驰,纲纪不新的痛心,希望.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孔子暮年,回首其一生在进德,为学,从政的历程,将其概括为34个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27—李华:论孔子之死从生命的不同阶段在修养上所达到的程度,来讲人生的几种不同的境界.哲学家的生命分为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人在生理上有生老病死,这种有形的生命便是人的肉体生命;人的思想和精神的存在就是人的精神生命,两种生命为一体. 7O岁可以随心所欲的做任何事情而不会违反任何的规矩, 可谓达到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达到"生命的最终完美状态,,["3.当他的精神生命达到顶峰时,他的肉体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E23"'这是其生命衰竭的征兆.孔子志欲行道于天下,其最所心仪向往的是周公.所以常在梦寐中见到周公, 和他进行思想交流.暮年的孔子,意识到行道于天下是不可能实现,没有此心,于是就不再有此梦.孔子感叹至深,"叹己之衰,而叹世之心则更切."[】.3不久,孔子患病,子贡拜见老师,孔子问道:"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此叹息,歌唱道:"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接着潸然泪下.在临终之际,孔子所表现出的悲哀,不是对死亡的恐惧,也绝不是个体生命对人世的留恋,而是伤感道之不行,表现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七El后,孔子病逝.其身后之事,古书多所记载,如:《左传》哀公十六年:孔丘卒,公诔之,日:"吱吴天不吊,不愁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子贡日:"君其不没于鲁乎.夫子之言日:'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一人,非名也.君两失之."《礼记?檀弓上》:孔子之丧,门人疑所服.子贡日:"昔者夫子之丧颜渊,若丧子而无服,丧子路亦然.请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孟子?滕文公上》: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人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 独居三年,然后归.《史记?孔子世家》:弟子及鲁人,王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日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局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鲁国君臣虽不能用孔子,而心中十分敬重孔子,所以诔之.孔子以其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德行,赢得了弟子对他无限的尊崇和敬仰.弟子和鲁人从墓而家者百余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受到人们的奉祀.三,结语孔子之死,成为他学问最好的脚注.孔子一生"志于——128?——道",以天下为己任,在春秋后期的政治舞台上栖遑奔走,并致力于教育及古代文献典籍整理的事业中.孔子能够感知,认识死亡现象,始终持有一种"最终有一死的紧迫感,危机感与责任感."[2o3他删《诗》《书》,定《礼》《乐》,作《易传》,编《春秋》,将前代的思想加以阐述,并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理念和精神内涵.当死亡来临时,孔子勇敢,庄重地正视和面对死亡.孔子之死,成为他人生之中最后,也是最精彩的一笔.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太史公日:"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张载称赞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13由此可见,殒落的只是孔子的肉体,但其道德精神却获得不朽.参考文献:[1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65.[2]论语(诸子集成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6.[3]刘向撰,向宗鲁校正.说苑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7.E43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EM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80.E53班固.汉书EM3.北京:中华书局,1962.[6]傅伟勋.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M3.台北:中正书局, 1994:161.E73杨天宇.礼记译注EM3.上海:上海古籍}b版社,1997.E83司马迁.史记EM3.北京:中华书局,1999.E93钱穆.论语新解[M3.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3.Elo3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EM3.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35.El13淮南子:诸子集成本EM3.北京:中华书局,1996.ElZ3樊树志.国史概要:第3版EM3.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6. E133墨子.诸子集成本EM3.北京:中华书局,1996.E143庄子.诸子集成本EM3.北京:中华书局,1996.E153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第2版[M3.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E163杜预.春秋经传集解EM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818.[17]高亨.周易古经今注EM3.北京:中华书局,1984.E183张文修.(论语)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表达方式Ec311~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古史文存:先秦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434.E193钱穆.孔子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01.Ezo3李向平.死亡与超越EM3.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168. Ez13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责任编辑:都媛]。
孔子的丧葬观

摘要:中国的厚葬之风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形成,大量的资料可以证明孔子是丧葬礼仪的研究者和传承者,而不是厚葬的倡导者。
孔子从没提倡过厚葬,相反,他是重孝养轻丧葬的倡导者;但由于礼的自相矛盾和礼的束缚,他反对厚葬的力度远不如其他薄葬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关键词:孔子孝养厚葬简葬如今很多人认为中国人的厚葬之风源于儒家老祖宗孔子,可据我们所能阅读到的有关孔子的一些资料看来,这么说对孔子而言是有失公允的。
理由如下。
一、孔子重孝养轻丧葬礼仪研究是孔子一生所从事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而丧葬礼仪由于受夏商两代,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的差异的影响,在周代呈现出丰富而复杂的状态。
孔子及其弟子经常为他人主持葬礼,因而留下了很多有关丧葬的资料,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从来就没有提倡过厚葬。
相反,孔子一直是提倡简葬薄葬的,对葬礼的运用也是灵活变通的。
1.孔子更重视孝养如何处理孝养与丧葬的关系?穷人如何孝敬父母?孔子与学生对此有一段对话:一天,子路感叹道:“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
”子路的父母死得比较早,那时他们家也很穷。
子路做官后一直为自己当年没能很好地赡养和安葬父母而内疚。
孔子告诉他:“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为礼。
”[1]P189意思是:吃粗粮,喝白水,能让父母开心,这就是孝。
(父母死了)整理好他们的遗体,随即下葬而仅用薄薄的棺材,丧葬的安排与自家的经济状况相称,这就尽到礼数了。
2.孔子反对越礼而葬孔子的丧葬原则又是什么呢———“称家之有亡”。
一天,学生子游问孔子办丧事要准备哪些东西,孔子答:“称家之有亡。
”子游又问“有亡”有没有一个界限或标准,孔子答:“有,勿过礼。
苟亡矣,敛首足形,还葬,县棺而封,人岂有非之者哉”[1]P181关于丧葬之礼,孔子说:“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祀,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1]P176“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孔子出生及死亡时间介绍

孔子出生及死亡时间介绍孔子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那么你对这位著名人物有哪些了解呢?是否知道他出生和死亡时间呢?如果你想了解这个问题,那么你就更加不能错过这篇文章了!答: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人物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鲁国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
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
孔圣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同时精通易经《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经典语录1、小人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摘孔子《论语》(小人成全他人的坏事,而不成全他人的罪行。
小人与此恰好相反。
)、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论语》(政就是正的意思。
假如你能带头走邪道,谁还敢不可邪道呢?)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小人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摘孔子《论语》(假如名分不正实际上便讲欠亨,实际上讲欠亨,工作便办不成;……因而,小人给某种事物起名字时,就必定要在实际上讲得通,在理论上就必定能行得通。
)3、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克不及专对;虽多,亦奚认为?——摘孔子《论语》(固然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让他行止理政事,却办欠好;派他出使国外,却不克不及自力地依据详细状况应对自若;如许的人,读的即便再多,又有什么用途呢?)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 r s C n u is iw fd a h;c u s fd a h;ta s e d n eo e t y wo d : o f cu ;v e o e t o r eo e t r n c n e s p y a dt ea a e esa d c g io f e t a a u a yb c met e j r s u f i e po ain n w e g f hl o h , n h w rn s n o nt no ah h sn t rl eo o s eo s x l rt . si o i d l h ma i h o
从 孔 子 的死 亡 观 谈 起 , 进 一 步 追 溯 孔 子 的 死 亡 历 程 , 中 并 从
中 亦 有 所 体 现 。殷 周 时 期 盛 行 鬼 神 之 说 , 为 人 死 后 而 灵 魂 认 存 在 。孔 子 不 信 鬼 神 , 口 不 谈 关 于 怪 异 、 力 、 乱 、 鬼 绝 暴 悖 神 等 违 背 情 理 、 乱 人 心 的 事 情 。 子 路 问 生 死 , 日 : 未 能 事 惑 子 “
Ab ta t De t sa s u r m ih n n a s a ea d a s u s in t a s e a s r d b h l s p e s s r c : a h i n is e fo wh c oo ec n e c p n lo aq e t h tmu t n we e y p i o h r .Co f cu ’ o b o n u i s
‘ LI H u a
( c o l f Hi o y u tr n o rs Lio ig No m lU ie s y S h o o s r ,C l e d T u i t u a m, a n n r a n v ri ,Da in 1 6 2 ,C ia t l 0 9 hn ) a 1
Co f c u c ie y c r id O tt ev e o e t t c i ea tt d n a in l m ,a d h s1 ei h c i ep a tc f i iw n u i sa t l a re u h iw f a h wi a t t i ea d r t a i v d h v u o s n i i t ea t r c i eo s v e f s v h
题 , 究 孔 子 之死 , 助 于 我 们 更 全 面 地 认 识 历 史 上 的孔 子 , 研 有
1 坦 然 地 接 受 死 亡 。孔 子 以 理 性 著 称 , 在 他 的 死 亡 观 . 这
亦 对 今 人 之 人 生 具 有 某 种 程 度 上 的 重 大 参 考 价 值 。 本 文 拟
人 , 能事 鬼 ? [“ ”樊 迟 问 何 谓 知 , 日 : 务 民 之 义 , 焉 ” ] 。 子 “ 敬
o e t .S i i st eb s o t o e o i k o e g ,a d t ed a ho n u i si h s i n fe n h s rl a t fd a h o h sl ei h e tf o n t fh s n wld e n h e t f f Co f cu st emo t g i d a d t emo t i i n d i b l
维普资讯
第2 9卷 第 5期
20 0 6年 9月
辽 宁 师 范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 u n l fLio ig No ma ie st ( o ilS in eEdto ) o r a a nn r lUnv r i S ca ce c i n o y i
.
在 孔 子 的研 究 上 , 自古 以来 侧 重 于 评 价 孔 子 生 平 及 其 思
死 亡 观 具 有 积 极 人 世 的理 性 主 义 , 面 将 孔 子 的死 亡 观 归 纳 下
为 如下几点 :
想 , 少 涉 及 孔 子 之 死 。死 亡 是 普 世 众 生 共 同 面 临 的严 肃 课 甚
亡 的 意识 和认 识 自然成 为 他 所 探 讨 的 重 要 问 题 。 孔 子 的 死 亡 观 具 有 积 极 人 世 的 理 性 主 义 , 一 生 亦 积 极 实 他
践 这 种 死 亡 观 , 的 生 命 成 为 他 学 问最 好 的 脚 注 。孔 子 之 死 , 为 他 人 生之 中最 凝 重 , 是 最 精 彩 的一 笔 。 他 成 也
Vo . 9 N O 12 .5
Se p,
2 06 0
论 孔 子 之死
李 华
( 宁 师 范大 学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 宁 大 连 1 6 2 ) 辽 辽 1 0 9
摘
要 : 亡 是人 生 不 能 回避 的问 题 , 是 哲 学 家 所 必 须 面 对 和 回 答 的 问 题 。孔 子 的 学 问 是 生 命 哲 学 , 死 死 也 对
关键词 : 子 ; 亡 观 ; 亡 历 程 ; 越 死 亡 孔 死 死 超
中 图分 类 号 : 2 5 K 2 文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0 1 5 ( 0 6 0 — 1 50 1 0 — 7 1 2 0 )5 0 2 — 4
on t e De t fCo f c u h a h o n u i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