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曾国藩父亲连考17次中秀才 对现代人有何启示

合集下载

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_为人处世

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_为人处世

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风云际会的杰出人物。

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竟能成就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的给现代人带来怎样的启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供大家阅读!曾国藩曾国藩成功之道:1、治事:大处着眼,小处下手管理最忌讳的就是全无实际而空谈误事。

曾国藩从一开始就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强调“军事是极质之事”,来不得半点虚浮的东西。

他厌恶听到高谈阔论,只喜欢平实之言、平实之行。

曾国藩的管理风格亦是以“勤、实”二字为核心。

他认为,带兵一定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步步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日积月累,见到成效。

2、作战:扎硬寨,打死仗曾国藩用兵,很少有出奇制胜的战例,他有自知之明,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不低估对手的智商,由此发展出了一套“扎硬寨,打死仗”的笨工夫,稳慎徐图,稳扎稳打,反而一步步地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占尽了上风。

3、组织:还我真面,复我固有曾国藩说过:“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在曾国藩的身体力行之下,湘军形成了一种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组织文化。

这种坦诚相待的“湘军精神”,也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来源。

4、理念: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许多人心目中的曾国藩是权谋家的代表,这是对他的误解。

曾国藩的领导艺术虽不无权谋因素,但其核心却是“忠义血性”的儒家理念。

曾国藩生于雍、乾后,举国风气的败坏,几乎达到了顶点。

在曾国藩看来,最可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统治阶级本身的人心陷溺、人欲横流。

因此,曾国藩与罗泽南等人,宣讲举世都不宣讲的儒家学说,以传承圣人的价值体系为己任,最终排除千难万险,成就了“以转移社会风气来造就一代之人次”的功业。

5、用人:尚朴实,耐劳苦如果说在理念上曾国藩高扬的是“血性忠义”,那么在人才的选拔上,他选择的则是能够切实认同这种理念并加以践行的“朴拙之人”。

曾国藩从最根本的选人环节入手,提出军官一定要选“质直而晓军事之君子”,兵勇则一定要选“朴实而有土气之农夫”。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这本书主要围绕曾国藩的人生发展道路展开,记录了他从一个普通士人到成为晚清核心股肱之臣的过程。

在阅读过程中,我摘录了一些让我深受启发的语句,并在每个章节后面记录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在第一章“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中,我了解到曾国藩曾屡试不第,连考七次才中。

他的家庭并非书香门第,上两辈在读书方面也没什么造诣,且教育方法存在问题,但他通过不断思考和迭代学习方法,最终有所作为。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使没有优越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资源,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依然可以取得成功。

在第二章“为什么要‘学做圣人’”中,我看到了曾国藩从一个浮躁、傲慢、虚伪、好色的人,通过写日记、自我反省和实践,逐渐成为一个内圣外王的圣人。

他的经历让我明白,人是可以通过自我管理和不断学习来改变自己的。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浮躁、对家人态度不好等,并决定向他学习,更加注重自我修养和完善。

第三章“惊人的进阶之道”讲述了曾国藩通过自我管理和十二条军规,在十年内做到省部级的经历。

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对朋友的真诚相待。

这让我明白,一个人的成功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

在第四章“从前的官场愣头青”中,我看到了曾国藩在官场中的碰壁和挫折。

他因性格耿直和过于理想化,开罪了咸丰皇帝和同僚,遭遇了家庭变故和人生低谷。

这让我明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适应环境,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第五章“‘曾剃头’的长沙之辱”中,我看到了曾国藩在长沙遭遇的挫折和非议。

他因急于建功立业,对土匪用重典,甚至不依据国家法度而擅加杀戮,虽然稳定了社会,但却伤害了国家的根本。

这让我明白,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策略,以避免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在第六章“湘军为什么牛气”中,我看到了曾国藩在创建湘军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他面对着人、制度以及钱等各方面的困难,但他一一解决之,最终打造了一支强大的湘军。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知识文库 第17期4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曹 鑫 郭 岩曾国藩因政治家、军事家的身份而被人们熟知,但他在教育方面也有着成熟完整的理论。

我们从《曾文正公家书》中就可以看出曾国藩教育思想的冰山一角。

中国传统的家书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有关道德教育的内容,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承中华的道德传统,教育出符合主流道德标准的人格。

曾国藩的家书中蕴含了其对自己兄弟子孙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曾国藩给子侄兄弟的家书之中充分体现了他的家庭教育思想,最为代表性的家书有集治家、修身、劝学、交友、旅行等为一体的《曾文正公家书》,这一家书深刻具体的反映出了其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为当今家庭教育的展开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1、重视道德观教育曾国藩不仅重视子女的知识教育,还非常重视子女道德教育,注重对子女的品德培养。

从他给儿子曾纪鸿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十分重视道德观的教育。

这对于当前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家长应努力避免知识的硬性灌输,避免过分的功利主义教育,要加强对子女的道德教育,为子女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家庭基础。

2、重视名利观教育曾国藩教育子女时,经常强调不求子女做官发财,甚至也不求子女早日成名,只求子女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一个“学而优则仕”的思想,鼓励学习好的人去做官,造成了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范进中举”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他读书并不是为了修身,而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荣华富贵,所以在中举之后才能喜极而疯,这完全是与曾国藩的教育思想背道而驰的。

3、重视言传身教曾国藩本身是个严于律己的人,他祟尚俭朴、勤奋工作,对待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每日自晨至晚不稍歇息,到了晚年右目失明,仍然批阅公文,写作诗文日记。

曾国藩严格要求自己,非常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子女的影响,凡要求子女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

他日理万机,但只要一有时间,就给子女写信,还常常与子女交换学习、修身养性的心得体会。

清朝人物志清朝名臣曾国藩之父曾麟书二三事

清朝人物志清朝名臣曾国藩之父曾麟书二三事

清朝人物志清朝名臣曾国藩之父曾麟书二三事曾国藩,晚清明臣,他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因为镇压太平天国的爆乱而饱受争议!但我今天想说的却不是他,而是他的父亲曾麟书,因为没有他的父亲便不会有这么成功的他。

曾麟书之子曾国藩曾麟书名毓济,字竹亭,祖籍湖南衡山县白果,出生于湘乡县荷塘。

初为山乡塾师,43岁时参加第17次乡试,终于考中秀才。

然自知才短,无望跻身仕途的更高阶梯,遂发愤教育督促诸子,希望诸子能功成名就。

他在我眼中,有两样事情做得非常让人钦佩,第一是“孝敬”。

第二是“教子”。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曾麟书却几年如一日,对病倒在床上的父亲服侍得周到细致。

曾玉屏,曾麟书之父,晚年患了中风病以致瘫痪,卧床不起。

到次年更是连话不能说,只能以眼神示意,其它仆人皆难称心如意,唯有经常服侍他的曾麟书能解其意。

因此,晚上照顾曾玉屏的事情就全落在曾麟书身上。

当时曾玉屏一晚要小解六七次,曾麟书常常在暗夜里聆听父亲的动静,适时将便器送上。

寒冬时节,曾玉屏要大解时,曾麟书以身躯为父亲遮风挡寒,亲手为父亲洗净弄脏的内衣内裤,换内衣内裤时,也尽量不将父亲翻动得太历害,整个晚上,都屏声静气,轻手轻脚。

曾玉屏病了三年多,这期间,曾麟书没有睡过一夜安稳觉。

时间越久,照顾得越周到,态度越恭敬。

久而久之,那些孙子,孙媳妇们,无论内外长幼,都为曾麟书的精神所感动,大家争着为曾老爷洗涤弄脏了的衣物,不以为臭,反以为乐。

而此时曾麟书也是年及花甲之人了。

此等孝心,实属难得。

试问有几人能做到。

曾麟书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是不遗余力的。

他认为读书要有收获,有长进,首先贵在有恒。

他特别嘱咐曾国藩兄弟,只管专心读书,其他事情一概不要去考虑。

他说”心志不专则业不精,心驰于外,则业荒于内。

“甚至于曾国藩的祖父去世了,他都让他不必回来。

只要子弟们在学业上有点滴长进都他看到眼里,然后对他们因势利导,给予鼓励。

只要曾国藩兄弟专心于学,并且学有长进,他总是为他们多方创造条件,从不吝惜钱财。

历史趣谈:晚清重臣曾国藩的早年 七次参加科考只中个秀才

历史趣谈:晚清重臣曾国藩的早年 七次参加科考只中个秀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晚清重臣曾国藩的早年七次参加科考只中个秀才导语:曾国藩的一生办过很多大事,而且手段都非常高明、精明。

但其实曾国藩的智商并不是特别高,从家庭遗传的角度来看,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在读书曾国藩的一生办过很多大事,而且手段都非常高明、精明。

但其实曾国藩的智商并不是特别高,从家庭遗传的角度来看,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在读书的时候脑子就很笨,从十几岁开始考秀才,一直考到43 岁,前后足足考了 17 次,最后头发已经花白了,才中了一个秀才。

30 岁以前基本是个平庸的人曾国藩自己的科举道路,一开始和他的父亲有点像。

前6 次考秀才都失败了,一直到第7次才勉强中了一个秀才。

为什么说是“勉强”呢?因为他的名次是倒数第二。

关于曾国藩的天资,当时人就有很多议论。

他的朋友左宗棠经常在和一些亲友的通信中评论曾国藩,说曾国藩“欠才略”、“才太短”、“才艺太缺”,“兵机每苦钝智”。

他的学生李鸿章当他的面说他“儒缓”,说他做事反应太慢。

曾国藩在30 岁以前,性格方面有很多平常人常有的缺点和毛病。

在他到北京做官之后,他每天用于社交的时间特别多,到处去喝酒、聊天、听戏、下棋,用于读书的时间特别少,读书也往往坐不住。

有一次,翰林院放了40 天的假,在假期结束的时候,曾国藩在日记中做了一个自我总结,说自己这40 天做了什么事情?除写了几封家书之外,什么事都没做,稀里糊涂就混过去了。

他为人傲慢、修养不好、脾气比较暴躁,曾经和别人发生过几次比较严重的冲突。

其中一次是和同乡的一个京官郑小山,两个人因为吃饭的时候意见不合就打了起来。

什么脏话都骂了出来,甚至“问候”了双生活常识分享。

卫道

卫道

“卫道”与“创新”:曾国藩的理学思想2009/10/16 12:01:24摘要:晚清经世派代表人物曾国藩,为清朝三大中兴名臣,其经世思想对于当时和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他的经世的内容、思想渊源以及简要的评价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对曾国藩的经世思想加以分析。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作为清王朝执掌重权的汉族封疆大吏,他既是封建社会末期最后一尊精神偶像,也是近代思想文化的重要代表。

曾氏服膺程朱理学,又全力研习经世之学,当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交相侵袭,几欲颠覆之时,是他创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进而平定东南半壁江山,大清始有同治中兴;不仅如此,近代中国首艘兵轮,首炉钢水,首批技术工人的诞生,首批中国学童远赴泰西深造等,均与曾国藩及其同道的倡导与活动紧密相关。

曾国藩也因此成为咸丰、同治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思想驳杂、颇富特色的理学经世派,其经世思想对中国近代社会和近代文化的变迁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一、整饬吏治方面曾国藩从整顿吏治入手,转变全国官场风气,以应时变。

面对清朝吏治的严重弊端,曾国藩尖锐地指出,现在官场“大率以畏葸为慎,为柔靡为荣”。

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

退缩者,即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动辄请旨,不肯任咎;琐屑者,斤斤计较,不顾大体。

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

“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国家一旦有事,则满廷皆疲沓泄,相与袖手”。

在曾国藩主政一方后,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吏治腐败的恶果,深以吏治腐败和民心不满为忧。

认为要从整顿吏治,挽回民心入手,“若不从吏治人心痛下功夫,涤肠荡胃,断无挽回之理”。

于是他抱定“以吏治人心为第一义”,收拾人心,以缓和“民乱四起”的社会矛盾。

曾国藩在整饬吏治上提出首先要有一定的制度和法规,作为考察和制约官吏的标准。

“窃以为吏治有常者也,可先立法而后求人。

”他以州县为整饬单位,因为“吏治之兴废全系乎州县是之贤否”1。

历史趣谈令曾国藩父子“低头一拜”的人物

历史趣谈令曾国藩父子“低头一拜”的人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令曾国藩父子“低头一拜”的人物
导语:1864年,经过多年的征战,曾国藩率领他的湘军终于平定了太平天国,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

对于清王朝的顶梁柱和救命恩人,清王朝并不吝
1864年,经过多年的征战,曾国藩率领他的湘军终于平定了太平天国,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

对于清王朝的顶梁柱和救命恩人,清王朝并不吝惜赏赐,给了他极高的封赏,此时的曾国藩荣宠至极。

然而,这并没能给曾国藩带来多少快慰,相反,他却有一种临深履薄的惊心。

在一首给其弟曾国荃的诗中,曾国藩道出了自己当时的境况和心态: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无独有偶,二十年之后,他的儿子曾纪泽在万里之外的英伦,也写下了意象相似的诗文:
不可淹留是岁华,鬓毛斑白尚天涯。

深知恋栈空馀豆,颇欲安炉去炼砂。

故国音书多懊恼,中年诗集半伤嗟。

低头一拜陶彭泽,万事乘除问酒家。

诗中提到的屠羊说和陶彭泽是什么样的人?有着怎样的嘉言懿行,竟令声名煊赫的曾氏父子也对他们顶礼膜拜呢?
屠羊说是《庄子》中的一个人物,故事是说春秋时楚昭王丧失了王位,屠羊说跟随昭王逃难。

后来,昭王回国又夺得了王位,要赏赐跟随他一起逃亡的人,包括屠羊说。

屠羊说却说:“大王丢失了王位,我失去了屠羊的职业;现在,大王恢复了王位,我也恢复了从前的职业。

既然我的俸禄已经恢复了,又何必再行赏赐呢?”。

曾国藩的智慧:守拙成巧的人生哲学

曾国藩的智慧:守拙成巧的人生哲学

曾国藩的智慧:守拙成巧的人生哲学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很独特,就是“尚拙”。

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这种人生哲学得自他独特的人生经验。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知道自己这辈子靠读书发达无望,遂“发愤教督诸子”,对长子曾国藩更是毫不松懈。

但是他的教育方法十分落后:只知道一味用蛮力。

他要求曾国藩,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

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

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

积苦力学的经历给了曾国藩独特的启示。

他发现笨拙有笨拙的好处。

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

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打击能力特别强。

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

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困免之功”,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

所以,“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不留遗弊。

虽然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七次,但是一旦开窍之后,后面的路就越来越顺。

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举人;又四年,高中进士。

而那些早早进了学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来一个。

既然天性钝拙,曾国藩就充分发挥钝拙的长处。

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

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

曾国藩在《送郭筠仙子南归序》中这样说:“君子赴势甚钝,取道甚迂,得不苟成,业不苟名,艰难错迕,迟久而后进,铢而积,寸而累,及其成熟,则圣人之徒也。

”这正是曾国藩的自我写照。

他一生成功,得益于“笨拙”精神。

他创建湘军,选拔将领,专挑不善言辞的“乡气”之人,盖因其敦实淳朴,少浮滑之气。

他甚至讨厌那些“善说话”的人:“将领之浮滑者,一遇危险之际,其神情之飞动,足以摇惑军心;其言语之圆滑,足以淆乱是非,故楚军历不喜用善说话之将。

”他招士兵,也专要“朴实少心窍”的山民。

曾国藩打仗靠的也是笨拙精神。

他一生善打愚战、笨战,不善打巧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曾国藩父亲连考17次中秀才对现代人有何启示
导语:曾国藩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草根家庭,其祖上一直重视读书,代代都有机会在私立学校接受“之乎者也”的教育,但素无鸿儒显达之辈。

到了
曾国藩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草根家庭,其祖上一直重视读书,代代都有机会在私立学校接受“之乎者也”的教育,但素无鸿儒显达之辈。

到了曾国藩父亲这一辈,曾氏家族在考取功名的道路上取得了“零的突破”——
曾国藩父亲,曾麟书,学习积极性很高,也很刻苦,但无奈智力平平,连续16次应试都名落孙山。

43岁那年,他在第17次考试中取得“秀才”学位。

您可不要小看这一成绩。

因为这是曾麟书一生的最高学历,也是湖南曾氏家族追求功名的“零的突破”,实属不易!要知道,从曾国藩的太高祖曾贞桢算起,曾家通过读书追求功名的时间,已经历了500多年!所以,我们还是对学业有成的曾老先生表达最热烈的祝贺吧!
然而,曾国藩父亲43岁中秀才的历程,对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呢?
一、出人头地,何其艰难!
自古以来,要想出人头地,可不是件简单事。

曾老先生读了一辈子书,作别青春华年,穷尽大半生精力,在43岁大龄之时才弄了个有名无实的秀才头衔,不可谓不难!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一马当先,出类拔萃,同样是很不容易的。

“高考”也好,“公务员考试”也好,都类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之激烈,希望之渺茫,并不比200多年前逊色多少。

放眼各行各业的战线上,要想出人头地,就要不怕艰难困苦。

在困苦中超越自我、练就内功,拥有职场、市场或官场终极必杀技,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