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茨和齐默尔曼的_实证会计理论
实证会计理论的性质、目的和方法论

实证会计理论的性质、目的和方法论摘要:以验证为中心的实证会计的目的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
从瓦茨和齐默尔曼关于实证会计的性质和目的等方面的表述不难发现,他们深受工具主义的影响,用有用性来衡量会计理论的优劣。
关键词:实证会计;方法论汤云为,赵春光(2001)将广义的实证会计研究称为经验会计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种方法:实验室实验、实地试验、实地研究或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和档案研究,所研究的领域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的各个方面。
实证会计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有必要研究实证会计理论的性质、目的和方法论等基本内容。
一、实证会计理论性质实证会计理论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那么。
首先就必须了解科学的定义。
科学是一个方法的集合,也是一个态度的集合,它坚持精确性、一致性、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这些方法产生于有目的地为消除主观性、偏见和随机因素影响而构成的规则,简单地说,这些规则用于提高科学结论的信度(盖伊,2004)。
科学方法是一种运用抽象严谨的思维方式。
系统地观察。
归纳我们身边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从而产生累积性的知识。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应该建立在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验证上。
也就是说,知识的科学化是建立在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推理及实证考察的相互冲击上。
因此,会计知识的科学化,也要有以推理为中心的分析性会计学及以验证为中心的实证会计学(洪剑峭、李志文,2005)。
实证会计研究中的科学强调的是客观和忠实地反映会计现象,而不是指哪一种方法是科学的。
事实和理论科学是一个与我们发现和积累的事实直接相关的方法和态度的集合。
事实暗指一定程度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事实(或观察到的现象本身)如果没有被组织、概括和简化,对于会计研究的价值是有限的。
事实和现象是理论产生的源泉。
更简单地说,理论就是主要为概括和解释现象的相关陈述的集台。
理论必须得到验证。
实证会计理论的特点就是接受会计事实的检验。
许多理论比其他的理论更为有用是因为一些理论并没有很好地反映事实。
实证会计理论的性质、目的和方法论

会计开始逐渐采纳 国际惯例 。暂行 规定明 确 了所得税是企业的一项费 用 ,应 在计算 企业净利润前予 以扣除。所得税会计 处理 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 :应付税款法 和纳税 影响会计 法。前者体现 了税 法原则 , 也就是 财务会计 核算遵从税法的规定 ,其确认所 得税费用与企业按税法规定缴纳的 当期所 得税金额一致。后者则体现两者分离 的原 则, 财务会计 遵循财务会计 理论 , 强调按配 比原则进 行所得税 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税 法规 定与财务会计 规定的差异通过确认所 得税 负债 或资产的方式予以体现。在纳税
如果完美的理论不存在, 那么对不完善
的理论进 行选择 的一个 重要决定因素是理 论对使用者的价值。在选择理论时 , 使用者
把实证会计理论理解为
果关系 的发现 和解释 以
还应考虑建立预测理论的成本。 理论的预测
价值在于解释 为什么我们并不抛弃一种带
睢广到更大范 围的会 计
产生预测能力。 论的 目的 的领军人物 , 瓦茨 和齐 仑 .的 目的是解释和预 测
会计理论能够解释 和预测会计现象 , 那么会 计理论就是有用的, 他们用“ 有用性” 来衡量 会计理论的优劣。 三、 实证会计理论的方法论
理论应能预测 未观察到 系统证据的现象。 们 他
里 括那些 已经发生 , 尚 但 r e pl 和H m e的观点运 用
日 理论 由两个部分组成 : 和变量之间的逻辑联 假设。假定 、 定义和逻辑 理解所研究的经验性现 分析 中派生的预测。不
个 图形或蓝图, 它代表
E 应该是什么样的。模型 奉, 它往往包括或来源于
论一样 , 模型应该依据它
否正确进行判断( 盖伊 ,
的过程 , 然会 忽略会计 现象的一些关键特 必
读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评析心得

会计研究方法比较—读《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评析》有感勿庸质疑,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已成为当代会计理论研究之中的两种主流。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两种研究的支持者们互不相让,曾掀起一场理论大“论战”: 实证会计研究者批判传统规范会计研究涉及太多的价值判断,只关注规范性命题,缺乏解释力和预测力,因而是不科学的。
而由于实证会计研究也同样遭到规范会计研究者的猛烈抨击,他们认为会计研究过程不可能完全排除价值判断。
这场论战也恰恰反映了我国会计研究者对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存在着的普遍模糊认识。
因此,当前迫切需要探讨会计研究方法理论。
盖地、吕志明在《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评析》中对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某一种会计研究方法不可能“一统天下”,各会计研究方法应该和谐共处, 实现优势互补, 共同为会计研究的百花园填姿增彩。
一、会计研究的环境背景和实际发展状况决定会计研究方法的地位首先,作者引入了著名的“休谟侧刀”理论,根据“休谟铡刀”可知,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是从会计研究的性质层面对其进行的划分,其根本区别在于:规范会计研究关注“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主要用于描述,如描述应该如何计量收益;实证会计研究关注“是什么”的问题,不涉及价值判断,主要用于解释和预测,如用于解释和预测公司管理层对新会计准则的反映。
同时根据1985年霍珀与鲍威尔提出的关于会计研究的四象限分类法得出,所谓的“主流会计研究”就是指实证会计研究,它始于客观主义社会观。
所谓的“解释性会计研究”就是指规范会计研究,它始于主观主义社会观,认为实在被社会性地予以创建并通过人类的交往予以客观化,因而主要关心的是对会计实务活动的社会性质的解释。
最后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哪种会计研究方法属于“主流会计研究”,取决于各国会计研究的环境背景和实际发展状况。
从我国目前会计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看,实证会计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而规范会计研究则居于“主流会计研究”地位。
会计理论研究的经济学理论分析——瓦茨和齐默尔曼的《会计理论的需求与供给:市场解释》评析

瓦茨是著 名的会计 学家 、 会计教育 家 , 罗切斯特 大学 威廉 ・ 是 E 西蒙工商管理研究生院的教授 。16 ・ 9 6年 , 瓦茨毕业于澳大 利亚 的纽卡斯 尔大学 (nvr to N w at) U i sy f e c se ei l 获得学 士学 位 , 分别 于 并
《 解释》一文共分五个部分论证和阐述了作者的学术观点,
其基本框架如图 l 。 瓦茨和齐默尔 曼在 该文 中首先提 出 了绝 大 多数会计 理论 都
是规范性 的原 因和为什么没有单一的可广泛接受 的会计理论 。该
ma dfr n u py0 c u t g h 0is h r e r x u e , n dsp l f c 0 ni e re:teMak to c ss 以 oa a nt f E
下简称 “ 解释 ”) 一文认 为会计理论 研究 的 目标在 于解释 与预测 广义上的会计实务 , 并将 会计理论 视为一种经 济商品运用经 济学 的供需理论解释 了对会计理论研究的需求 。
的会计文献大量 涌现 , 瓦茨和齐默尔曼合著的 《 关于决定会 计准则 的实证理论 》 《 和 解释 》 是其 中最具 代表力 的文献 。该 文原载 于
17 年 4月 《 99 会计评论 》( co n n R ve 第 5 卷第 2 。 A cu t g ei i w) 4 期
二 、 解释 》 《 的基本结构
计学 家 , 曾担任香港大 学和香港科技 大学 的访 问学者 。齐 默尔曼 的研究 和教学 领域主要集 中于财 务和管理会 计等方 面 , 因其独 到 的见解与高质量的理论价值而多次获奖。 2 纪6 O世 O年代 , 受经济学 和理财学 对有效市场假说 ( MH) E
实证会计研究在美国的发展回顾——瓦茨与齐默尔曼《实证会计理论:十年回顾》评析(上)

与启示 , 同 os . Wat) 和杰 罗尔 德 ・L 齐 默尔 曼 L瓦 R sL t s ・ 二、 实证 会计 理论 的发展历程 ( ) 一 实证会计理论 的早期发展 过程 在 2 0世纪 6 0年代 , 当
理论 》 的问世 , 实证会 计研 究成为财务会 计研 究的主流 , 关国的实证会计 理论研 究也进入一个新 的发展 时期 。时至今 日, 实证会计研 究仍是方兴未艾 , 大量研 究成 果为推动会计理论 发展做 出了重要 贡献。为 了借鉴 与学习西方会 计研 其
究方法 , 本刊特 约请 组织有 关学者 , 关国权威会 计 专业期 刊上公 开发表 并为 学界 所公认 的主要 经典 实证会计研 究 对
、
文献 内容 的背 景
《回顾 》 一文 中指 出,9 8年的 《 17 理论 》 有助于实证会计 的产
生, 实证 会计文献对实践进行 了解释 , 出了契 约成本 的重要性 , 指
并发现未知的某些经验规律 。17 9 9年的 《 解释 》 引发 了一场有 关 方法论的讨论 , 但并不是富有成效的 。这篇综述分析性的论文 , 试
的关注和尝试。受 实证 经济 学的影响与启发 ,实证研 究逐 步被 引入会计领域 并得 到 了迅速 发展 。七十年代 以来, 以 Wat Zm r a 、 erchaS ak l r、hvi、 id 、 s V ne t t i mem n V r ci、hc e odS el Fe sl 和 ic n 等为代表 的会 计 学者们 进行 了大量开拓性 的 s、 e f n l y 卓有成效 的实证会计研 究 , 并相继在 《 会计 评论 》、 会 计研 究杂志 》 《 等权威会计 专业期刊上发表 了一 系列 实证会 计 理论 文献 , 从而使得 实证会计研究得到 了进一步的认可 、 普及 和发展 。八 十年代 , 随着 Wa s Zmm r a <实证会 计 t 和 i em n< t
会计经典名著选读

三式记账法的结构和原理》,井究雄治,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 1992 《巴其阿勒会计论》,R.G布朗等,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8 《财务会计理论》,威廉姆.R.司可脱,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政府预算与会计的未来-权责发生制改革纵览与探索》,楼继 伟,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新中国会计五十年》,项怀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管理会计学概论》,李天民,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94 《我的会计观》,王世定,人民出版社,1996 《论财务会计概念》,(美)FASB,娄尔行译,中国财政经济出 版社,1992 《现代中国财务会计》,曲晓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会计准则研究-借鉴与反思》,曲晓辉等,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9 《中外会计准则比较》,庄恩岳,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现代企业制度与现代企业会计》,乔彦军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9
以下一些书(从37至44)可能无法购到,只能在国家图书馆等处 查阅 37、《连环账谱》,蔡锡勇著,蔡琦、蔡峰整理,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出版 38、《簿记学》,谢霖著 39、《改良中式簿记概说》(八版),徐永祚著,上海:徐永祚会 计师事务所,1935 40、《中国政府会计论》,雍家源,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长 沙4版) 41、《无形资产论》(四版),杨众先著,施仁夫译,上海:商务 印书馆,1948 42、《苏联会计述要》,潘序伦,徐可南编,上海:立信会计图书 用品社,1952 43、《簿记核算原理》,[苏]弗· 哥· 马卡洛夫著,中国人民大学 簿记核算教研室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52 44、《社会主义会计的几个理论问题》,顾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29、《现代主计长手册》,吉姆斯.D.威廉森等,经济科学出版 社,2000 30、《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美]阿妮塔.S.霍兰德,埃里 克.L.德纳,J.欧文.彻林顿著,杨周南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31、《初级会计学(第三版)》,朱小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1 32、《高级会计学(第三版)》,阎达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2 33、《社会会计》,阎达五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34、《国际会计前沿》,王松年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5、《实证会计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6、《会计学》(第三版)(上)(下),查尔斯. T.亨格瑞,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会计研究方法(3)

(三)收集资料 收集数据资料是实证会计研究的前提条件。 数据资料的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 1. 实际调查取得的数据资料,主要是问卷调 查取得的数据资料; 2. 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主要是上市公司公 告的财务会计报告; 3.政府部门发布的统计年鉴; 4.商业数据库。
(四)验证真伪 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应采用适当的方法,
3.政治成本假设 政治成本假设认为:若其他条件不变,公司 的政治成本越大,其经理人员就越有可能选择将 报告收益从当期递延至以后各期的会计程序。
西方学者认为,政治活动是一种为财富转移
而进行的竞争。
对于企业来说,政治成本就是由于政治活动 使企业所承担的财富转移额。
引起政治成本原因: (1)公司具有高盈利能力; (2)公司规模。
题,而会计研究书籍几乎完全致力于回答含有
“应该做什么”性质的问题,对会计实务几乎不
产生实质性的作用。
詹森认为,要建立实证会计理论,用这种理 论解释为什么会计具有目前的状态,为什么会计 师从事他们目前所做的工作,会计实务对人们和 社会资源的应用产生了何种影响。
詹森预言,如果没有这种实证理论,不仅会 计理论界,而且实务界都无法在那些孜孜以求的 规范问题答案上取得重大进展。
accounting”,另一个是“positive accounting”。 我国会计界,将前一个术语译为“经验会计”;
将后一个术语译为“实证会计”;也有学者不加
区分,将这两个词统一译为“实证会计”。
从上述的对比来看,经验会计与实证会计应 当是有所区别的。但作为与规范会计研究相区别 的一种理论流派,它们同属于一类。
目前二者的研究问题的差别越来越小。因此, 一般将二者统称为实证会计。
(二)实证会计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实证会计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包括可证伪性、 价值中立、可重复性。
实证会计研究在美国的发展回顾——瓦茨与齐默尔曼《实证会计理论:十年回顾》评析(下)

控制需要一种关于被接受会计方法集如何改变 的理论 ,但这种理 论不存在 。无法控制被接受集合 的不 同导致 了在试验 中另外一个
相互联系的遗漏变量问题 , 如果样本公 司从不 同的行业抽取 , 而不
是在 同样 的行业抽取样 本公 司 , 相互 联系 的遗漏变 量 ( 和模型设
立) 问题会更严重 。
另外一种 假设 能够解 释实 证会计 文章 中 的红利 计划 、债务 H a 试图通过运用净应 计制作为 等式 左边变量 ,但净应计 制变 与权益 比率 、 司规 模结果 。该 问题 产生 的原 因有 : 1) el y 公 ( 如果会 量是 由管理者控制的净 应计 制的干扰计量 。某 些影 响应计 制的会 计系统是 公 司 明确契 约 或不 明确 契 约 的有 效 集合 的一 部分 , 会 计决定在早期 已经做出 , 在计量时 由管理者决定 。 应计 制应该在 计选择 是内部产 生 的 , 净 契约 、 资 、 投 生产决 策是被 共 同决 定 的 , 使 没有控制下计 量 , 因为这些变量被排除在等式左边变量之外 , 它需 用 的契约类 型 ( 括会计方 法 ) 包 依赖于公 司的投资机会集合 。因 要一个 应计 制模 型 , 该模 型现 在还不 存在 ( oe 9 8 M N - 但 M yr 8 ; c i 此 , 司 的投资机会 集是与公 司财务 、 1 公 股利 、 补偿 、 会计政策相关 。 co &Wi o 8 ; e neo 9 8 。( 等式 右边 变量。 hl s l n 9 8 D A gl 8b) 3) s 1 1 会计选 Smt& t ( 9 6) 现公司 的投资机会集 合、 i h Wat 1 8 发 s 财务政 策 、 利政 股 择研 究中的某些变量被错误计量 。 例如 , 契约 的近似度 ( 也就是在 策 、 补偿政策之间有重大的截面相关 , 债务权益 比与会计选择之间 契约中规定 的数据与实际数据 的差额 ) 。契约 的存 在可能是会计 以及红利计划 与会计选择之 间的相互联系可能是 由于财务与补偿 选择 的重要决定 因素 , 但债 务和权益 比率本身 是对 限制的近似度 、 政策和契约 的最佳会计程序集合 的相互联系而产生 。 而 , 然 大多数 限制的存在性不精确地计量 ,运用 0至 1 变量来计量红利计划效 的研究者将这些联系归 因于管理者 的机会主义行为 ,而没有考虑 果很 简单 。B l F s r 18 ,8 指出 , a & ot ( 92 14) l e 支出的其他组成部分 , 如 以效率为基础 的假 设 。 2 会计选 择在政治过程 中也是 内在产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斯・L.瓦茨是一位著名的会计学家和会计教育家。
他的著述颇丰,曾在《会计评论》等许多著名杂志上撰写或与人合著了“收益与现金流的关系”等论著。
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也是一位著名的会计学家,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财务和管理会计等方面,其研究因具有独到的见解而多次获奖。
1986年,瓦茨和齐默尔曼合著并公开出版《实证会计理论》一书,这是第一部汇集实证研究成果的会计理论专著。
这本书不仅全面、系统、深入地回顾、总结和评价了实证会计研究的经典文献,而且提出了实证会计理论的初步研究框架,为实证会计理论的发展和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逻辑安排:基本采用序时法正如瓦茨和齐默尔曼在该书最后一章所指出的:“本书目的不只是为了介绍实证研究的现状,而且是为了使人们懂得如何进行实证研究和评估实证研究。
基于后一种原因,本书基本上是按照实证会计研究的时间顺序加以安排的。
”他们还指出:“理论通常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
通过分析现存理论的预测误差,理论就可以得到修正。
因此为了了解现行理论,人们必须了解它的演变过程。
”所以采用序时法介绍有关实证研究,不仅阐述了实证研究过程,而且着重指出了实证研究如何从“不成熟”走向“较成熟”。
从本质上说,早期的实证研究存在方法论上的弊端,这些弊端被随后的研究加以纠正,而且早期研究所做的简单化假设也被随后的研究拓宽了。
这样随着研究过程的演变,我们就会发现哪些假设是至关重要的。
当这些假设被拓宽时,人们就会获得新的研究思路,并由此提出更丰富的理论。
采用序时法还提供了探索方法论的机会。
为此,瓦茨和齐默尔曼不仅在该书第一章中详细地论述了经验性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而且在剖析学术文献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研究时,力图通过与较早期研究的联系来阐明各种文献所采用的方法论问题(如推理、样本选择偏见、显著性检验和验证有效性等)。
由于拥有对事后认识的优势,所以能够充分地理解早期研究存在的方法论问题。
但是采用序时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就是对同一个研究问题的阐述不得不列示于不同的章节,同一研究文献也会在许多不同地方多次出现。
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该书时能前后联系,这样才既能加深对研究过程的理解,又能对某一研究问题有系统的认识。
二、主体内容:重点介绍实证研究文献有学者认为,实证会计理论最重要的学术贡献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了会计数据的潜力,检验了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二是提出并检验了分红假设、契约假设和规模假设,解释了会计数据在制定和执行报酬计划、债务契约中的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会计程序选择行为。
所以在该书中,作者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详细介绍了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在上述两个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
(一)实证会计的性质及理论基石一般认为会计理论的目标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但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会计研究者主要注重于描述已观察到的实务,此时绝大部分会计理论属于规范性的。
与规范性理论相区别,在经济学中所采用的理论概念传统上被称为实证理论。
实证理论概念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在会计文献上,瓦茨和齐默尔曼认为这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信息需要;二是教学需要;三是辩解需要;四是信息技术以及经济学和理财学理论的发展。
由此可见,实证会计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对会计实务进行解释,以及能够为会计程序的选择进行预测和决策。
理财学中的有效市场假说、资本资产计价模型以及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契约理论)、政府管制理论等是实证会计的理论基础。
正如瓦茨和齐默尔曼所言:“实证理论概念是公司理财理论发展的结果,而公司理财的概念则继承经济学的概念。
”理财学对实证会计的影响主要是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对有效市场假说进行验证的结果与规范性会计理论的基本假设相矛盾,导致了一大批对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之间关系、会计程序变化与股票价格之间关系的经验性研究,它还引起了实施公司信息揭示管制的有关理论基础的变化。
资本资产计价模型是20世纪60年代从公司理财学中引进的,该模型的含义促使研究者去探讨会计数据、预期现金流量及其风险和会计盈利的时间序列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1.会计盈利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研究。
这类文献直接起源于鲍尔和布朗(1968)的研究,他们都假定有效市场假说是成立的并据此解释经验性研究的结果。
所有这类研究的结果都表明:盈利与非正常报酬率相关,盈利能够向股票市场传递新信息;市场可以预见会计盈利,其他信息来源在决定盈利的信息含量时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公司报告季度盈利,年度盈利的信息含量就会减少。
2.会计程序变动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研究。
通过对会计程序变动与股票价格之间关系的相互矛盾的有效市场假说(无效应假说)与机械性假说的研究,卡普兰和罗尔、鲍尔、桑瓦茨和齐默尔曼的《实证会计理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蔡传里许家林(博士生导师)2006.9财会月刊(会计)・63・□会计名著导读・□德、莱克斯、拜多和林达夫等发现,虽然有的结果与有效市场假说一致,有的结果与机械性假说一致,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变量选择偏见、样本群集等问题,它促使后来的研究人员放弃早期研究所使用的无信息成本和无交易成本假设并用这些成本去解释会计程序变动。
3.会计数据在证券估价中作用的研究。
非盈利会计数据在证券评估中的明显运用,促使早期的实证会计研究者去研究会计数据是否反映影响证券计价的因素。
研究表明,非盈利会计数据与影响证券价值的因素相互关联:会计数据与破产可能性具有一定联系,也与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有关;会计数据与股票和债券的风险相关,会计数据可用于预测证券的风险。
4.会计盈利数据的时间序列研究。
研究证据表明,盈利变化对股票价格变化产生巨大影响,年度盈利呈随机游走状态而季度盈利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这一结果使人们对管理人员的年度盈利均衡化假设产生怀疑;利用季度收益比利用单纯的随机游动模型更能准确地预测年度盈利。
由于人们对会计程序变动的研究以及针对政府对信息揭示管制而进行的争论,使得研究人员意识到以会计信息价值为中心的理论不能圆满解释会计惯例,信息成本、代理成本、政治成本不为零,从而产生了信息揭示管制理论。
这一理论承认会计程序变动可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和股票价格,且能够解释管理人员在信息揭示管制下变更一些会计程序的原因,所以《实证会计理论》一书的后半部分主要是介绍建立在信息揭示管制理论基础上的会计程序选择的实证研究。
(三)会计程序选择的实证研究1.会计程序选择的基本理论。
瓦茨和齐默尔曼认为会计程序选择的实务是建立在企业理论(契约理论)和政府管制理论基础上的。
企业理论(契约理论)表明企业可能存在会计程序的选择与变更,会计程序的选择和变更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和股票价格。
政府管制理论把政治活动解释为各利益集团为转移财富而展开的竞争,此时存在非零的信息、游说和联盟成本。
政治活动会使用会计数据,所以政治活动影响到会计程序的选择,最终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和股票价格。
2.会计程序选择的经验检验。
经验表明,会计程序的选择可能随着政治成本和契约成本的变化而变化;有报酬计划的企业管理人员更可能选择可提高当期盈利的会计程序(分红假设);负债对权益比率越高的企业,其管理人员越有可能选择可提高当期盈利的会计程序(负债对权益比率假设);规模越大的企业,其管理人员越有可能选择可降低当期盈利的会计程序(企业规模假设)。
但这些经验研究的变量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预测不同行业在会计程序选择方面的差异,因此需要建立更有效的理论来检验债务、报酬计划和政治活动对会计程序选择的影响,从而增加理论的预测能力。
3.会计程序变动的股票价格效应。
会计程序变动分为强制性变动和自发性变动两种。
所有进行强制性会计程序变动研究的人员均发现会计变动(会计准则的变动)的宣布与股票价格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他们还发现股票价格截面数据差异与某些契约和政治成本变量(尤其是债务变量)有关。
但是不同的研究运用了不同的变量,不同变量对不同研究具有不同的重要性。
对会计程序自发性变动的研究则没有发现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瓦茨和齐默尔曼认为该结果是预料之中的,因为市场能预期自发性会计变动。
契约理论和政府管制理论为会计及会计变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样也为审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契约理论为审计师对独立性和信誉的关注,为职业审计协会和大型审计事务所的发展,以及为审计事务所采用的组织形式提供了直观的解释。
此外,当法规并未要求进行外部审计时,债务契约变量可用以预计什么样的企业将自动聘请职业审计事务所。
政府管制影响了审计的性质,同时也为审计师提供了开展其他业务的机会,如提供有关会计准则影响的信息等。
政府管制也给审计师对增加会计的复杂性提供了游说的机会,因为这样可增加审计收费。
经验性研究发现审计师的变更、审计师和其客户经理对拟议中的会计准则所持立场之间的关系以及经理人员对拟议中的会计准则的立场与契约理论和政治活动理论所涉及到的变量有关。
三、重要提示:实证会计理论的局限性及未来发展通过对资本市场和会计程序选择的实证研究文献的回顾,瓦茨和齐默尔曼认为实证会计理论在解释会计和审计实务方面是卓有成效的,它提供了一个解释会计和审计实务的框架。
但是,实证会计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一是利用粗略的替代变量来表示契约成本与政治成本;二是限定的线性模型缺乏依据,在所假设的模型中预测能力较低;三是契约中的变量都是线性的,忽视了相互之间存在着共线性,这样就很难分析各个变量的独立影响。
前两个局限是由于经济学上缺乏丰富的企业理论和政治管制理论导致缺乏完善的实证会计理论而引起的,因此实证会计理论的发展将会随着相关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发展。
但是,会计研究并不必等待这种发展。
瓦茨和齐默尔曼认为,虽然契约理论和政治理论还不完善,但它们不会被其他理论完全代替,而且这方面研究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由于缺乏能够解释契约和政治成本如何随着会计程序的变化而变化的经济契约和政治理论,因此瓦茨和齐默尔曼认为对于会计研究人员来说,最有前途的做法是对这些差异本身进行调查研究。
总之,《实证会计理论》一书在引进有效市场假说与资本资产计价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上作用的检验,提出了信息成本不为零的观点。
由于信息成本、代理成本和政治成本等的存在,从而发展出企业理论(契约理论)和政府管制理论,并对会计程序的选择及其股票价格效应进行了检验。
由此可见,该书介绍和评述了许多著名的实证会计研究成果,阐述了实证会计理论在20世纪60~80年代的发展历程。
《实证会计理论》自1986年正式出版以来,已成为美国广大工商管理硕士和博士生的必读著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已成为启蒙、普及实证会计研究的“圣经”,成为被引用最多的经典会计著作之一(黄世忠,2000)。
我国会计理论界首次于1989年翻译该书并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又于1999年经原译著的部分译者修订后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再次出版,并被收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于2004年1月出版的《西方会计学名著导读》一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