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成瘾和依赖性
药物成瘾和药物滥用

奖赏系统的主要神经结构
1.中脑边缘DA系统 是脑内奖赏系统的基本神经节结构
。其中,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和伏隔核(NAc)是介 导奖赏效应和记忆奖赏的中心神经结构。
2.杏仁复合体 杏仁对情感刺激物有定向和记忆作用 3.前额皮层 该部位的DA神经与工作记忆等功能有关
三、药物成瘾与药物滥用
药物滥用(drug abuse)是指与医疗目的无关的反复使
药物成瘾(drug addiction)
➢ 精神依赖性 ➢ ➢ 生理依赖性
药物成瘾
6
二、药物成瘾与脑内奖赏系统
(一)强化效应和奖赏 强化效应是指药物或其他刺激引起动物的强制性行为,分正性 和负性强化效应。引起强化效应的药物或刺激称为强化因子 ,根据强化效应性质分为: 1.正性强化因子 能引起欣快或精神愉快舒适的感受,造成人 或动物主动的觅药行为的强化效应,正性强化因子又称为奖 赏。 2.负性强化因子 能引起精神不快或身体不适,促使人或动物 为避免这种不适而采取被动觅药行为的强化效应,又称厌恶 。
“连续使用后易产生生理依赖性,能成瘾癖的药 导致松弛、沉迷、萎靡不振、冷漠、嗜睡等行为与人
②长期脱瘾治疗 ≤180d ②长期脱瘾治疗 ≤180d
品。” 一 、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
(三)尼古丁(N受体激动剂) 控制戒断症状的方法较为成熟; 持久睡眠、疲乏无力、精神萎靡、抑郁等
11
药物滥用 (drug abuse)
广义的药物滥用是指不合理应用药物。
错误用药 (drug misuse)
12
狭义的药物滥用(drug abuse):
背离医疗、预防和保健目的,间断/不间断地自行过 度使用具有依赖性药物的行为。 特征:非医疗目的反复用药;用药个体精神和身体 的危害;进而酿成社会的严重危害。 区别:对用药适应症选择不当/无正确适应症/用量 过大、疗程过长等错误用药行为(drug misuse) 。
药物依赖性

药物依赖性一、药物依赖性的定义药物依赖性是专用术语,又称药物成瘾或药物成瘾性,也俗称“药瘾",是指药物长期与机体相互作用,使机体在生理机能、生化过程和/或形态学发生特异性、代偿性和适应性改变的特性,停止用药可导致机体的不适和/或心理上的渴求。
这个概念是60年代逐渐形成的。
在此之前,人们所说的成瘾性只单指身体依赖性,而将心理依赖性称之为习惯性。
药物的成瘾性和习惯性早为人们所知.但由于人们在使用上述两术语时常出现混淆现象,故有必要确定一个更为科学的术语。
为此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于1964年用“药物依赖性”这一术语取代了“成瘾性”,和“习惯性”,并于1969年对药物依赖性的含义作了如下描述:药物依赖性是由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具体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地要连续或定期用该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目的是要感受它的精神效应,有时也是为了避免停药引起的不适,可以发生或不发生耐受。
用药者可以对一种以上药物产生依赖性。
总之,不是为了医疗需要,而是由本人主动连续地或周期性地使用药物,造成轻重不等的慢性或周期性的中毒状态,称为药物依赖。
二、药物依赖性的分类依赖性可分为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一)躯体依赖性主要是机体对长期使用依赖性药物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状态,包括耐受性和停药后的戒断症状.(二)精神依赖性是指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效应,表现为对药物的强烈渴求和强迫性觅药行为。
依赖性倾向可以在动物或人体的药物研究过程中反映出来.非临床药物依赖性研究可为临床提供药物依赖性倾向的信息,获得的非临床试验数据有利于指导临床研究和合理用药,警示滥用倾向。
三、可产生药物依赖性的药物分类1、酒精-巴比妥类:乙醇,巴比妥类及其他催眠药和镇静药,例如苯二氮卓类(benzodiazepines).2、苯丙胺:苯丙胺,右旋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哌唑甲脂(利他灵,methylphenidate)与苯甲吗啉(phenmetrazine).3、大麻:大麻制剂,例如大麻(marihuana)和印度大麻(hashish)。
药物滥用及药物依赖

二、酒相关精神障碍(alcohol related
psychosis)
(一)酒依赖
诊断依据: 耐受性的提高 戒断症状出现 躯体状况受损 社会功能受损 多次戒断,多次复发。
2、酒依赖形成后的行为表现:结合其他体征可早期诊断
•将饮酒看成生活中最重要或非常重要得事 •饮酒量逐渐增加 •饮酒速度增快,尤其是开始几杯 •经常独自饮酒,自斟自饮 •以酒当药,用酒来解除情绪困扰 •有藏酒行为 •酒后常忘事 •晨起饮酒,或睡前饮酒用酒帮助睡眠 •因饮酒常与家人(尤其是配偶)争吵 •曾经戒过酒,但时间不长又旧病复发
又称心理依赖性,俗称“心瘾”。表 现
为对药物的强烈渴求。
基本概念(5): 耐受性
(Tolerance)
随着连续的反复用药,机体对原有剂 量药物变得不敏感,个体需要获得原有 药理作用或心理体验,不得不增加剂量。
基本概念(6): 不同类别成瘾药物
的依赖性特征各异
• 大部分依赖性药物同时兼具身体依赖性
又称生理依赖性或躯体依赖性。系指 大多数具有依赖特性的药物经过反复使 用所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其特点是一 旦停止用药,将发生一系列具有特征性 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症状与体症,称为 戒断综合征(Withdrawal Syndrome),其发生标志着身体依赖 性的形成。
基本概念(4): 精神依赖性
(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 用药产生欣快感和松弛宁静感,过量引起呼吸
抑制
• 方式主要是抽吸、鼻吸或注射 • 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毒品
注册吸毒人数
• 2000年:85万 • 2001年:97万 • 2002年:100万 • 2003年:105万
阿片类依赖(1): 戒断综合症
药瘾与行为瘾

• 3、戒瘾过程中常见病人有失眠、焦虑等情绪反应。 此时宜采用不成瘾镇静剂,如安他乐、小量奋乃 静、氯丙嗪或泰尔登等。焦虑反应明显时,可适 当用抗焦虑药物,如舒乐安定、安定等。硝基安 定兼有抗癫痫作用,可以预防减药过程中出现癫 痫大发作。 • 4、外有采用替代疗法,即用成瘾性较弱的药物替 代之,特别在海洛因成瘾的治疗中,如用美散酮 替代吗啡、海洛因成瘾。
白质氨基酸,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
抑制性神经传达物质。当人体内GABA缺乏时,会
产生焦虑、不安、疲倦、忧虑等情绪,一般长久
处于高压力族群如身处竞争环境中的人群、运动
员、上班族等,都很容易缺乏GABA,需要及时补
充以便舒缓情绪。
• 此类药物作用主要见于GABA能神经传递的突触。
• 苯二氮卓类机制:苯二氮䓬类能增强GABA能神经
什么是安眠药成瘾?
• 治疗焦虑和诱导睡眠的处方用药可以引起心理和
躯体依赖,使人们对药物有强烈的渴求、以满足 其精神效应(欣快)和躯体适应。
安眠药成瘾成因
• 抗焦虑药物和安眠剂 成瘾是由于对苯二氮 卓类、巴比妥类、导 眠能、水合氯醛和眠 尔通等处方药过于依 赖而引起。
作用机制
• γ-氨基丁酸(简称GABA)是一种天然存在的非蛋
焦虑。有些人则可能有记忆力缺失、判断力错误、
注意范围缩小以及情绪波动等。老年人可以有痴
呆的表现--说话缓慢,思维和理解力方面存在障碍,
经常易跌倒,因而导致骨折,尤其是髋关节骨折。
安眠药成瘾的治疗方法
• 抗焦虑药物和安眠剂成瘾的治疗:医生处理戒断
反应时往往使用同类小剂量药物,并经过几天或 几周逐渐减小剂量。 • 药物:异卡波肼片 奋乃静片 艾地苯醌 劳拉西泮片 盐酸帕罗西汀片 阿普唑仑片
药物滥用与依赖

(选填题)药物依赖性:又称药物成瘾是由于连续地或周期性地用药而产生的人体对药品的心理上、生理上或兼而有之的一种依赖状态,表现为定期或持续地强迫性用药,以期体验精神效应,并避免停药后引起不快感和痛苦。
包括:(注意区分)①身体依赖性,又称生理依赖性②精神依赖性,又称心理依赖性。
身体依赖性:指长期使用依赖性药物,机体对药物产生适应,形成生理上的依赖,一旦突然停药生理功能就会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以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为主的严重症状和体征,此即戒断综合征精神依赖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效应,通常表现出强烈的心理渴求和周期性、强迫性觅药行为,强迫用药者不顾一切地去不断寻求毒品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断药后无明显戒断症状。
一旦产生,很难祛除。
是造成滥用者不断追求用药的最主要因素。
导致意志衰退和人格缺陷,对社会危害较大。
药物滥用:指非医疗目的地使用有致依赖性潜能的精神活性物质的行为。
药物耐受性定义:指连续多次用药后机体对药物反应性减弱,药物效应降低,必须增加剂量才能达到原有效应的现象。
致依赖性药物分类、表现特征及其依赖性形成机制一、致依赖性药物分类(一)麻醉药品(narcotics)——是指对中枢神经有麻醉作用,连续使用、滥用或不合理使用易产生身体依赖性、能形成瘾癖的药品。
(二)精神药品(psychotropic substances)——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产生精神依赖性的药品(三)其它③烟草(tobacco)④乙醇(alcohol)⑤挥发性有机溶剂(volatile organic solvents)依赖性:阿片类药物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潜力,反复使用很容易产生依赖性。
戒断综合症:反复用药并不断加大用量使滥用者的机体很快进入身体依赖性状态,这时若突然断药将产生戒断症状,有如下表现:①在停药后的最初8~12小时期间出现不安,失眠,呵欠,出汗,流涕,流泪,食欲不振,散瞳,汗毛竖起(鸡皮疙瘩)和震颤。
②戒断症状在36小时达到顶点,患者的激动不安加重,明显食欲不振,猛烈打呵欠,流涕流泪均加重,恶心,呕吐,腹泻,明显发冷,交替发热与大汗淋漓,一阵阵汗毛竖起,皮肤近似拔毛的火鸡皮,通常称这种景象为“冷火鸡”(cold turkey)。
药物依赖性与成瘾机制研究

药物依赖性与成瘾机制研究在当今社会,药物依赖性与成瘾问题日益严重,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和危害。
了解药物依赖性与成瘾的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一问题至关重要。
药物依赖性是指个体对药物产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赖,表现为对药物的强烈渴求、耐受性增加以及戒断症状等。
成瘾则是药物依赖性的严重阶段,个体往往失去对药物使用的控制,不顾后果地持续用药。
从生理机制来看,药物进入人体后,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例如,一些药物能够刺激大脑中的奖赏系统,导致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大量释放。
多巴胺是一种与愉悦感和满足感相关的神经递质,当药物引发多巴胺的过度释放时,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快感。
这种强烈的愉悦体验会让大脑记住并渴望再次获得,从而逐渐形成依赖性和成瘾。
以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海洛因)为例,它们能够与大脑和脊髓中的阿片受体结合,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同时产生欣快感。
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会导致身体对其产生耐受性,需要不断增加剂量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一旦停止使用,就会出现戒断症状,如焦虑、颤抖、恶心、呕吐等,这些痛苦的症状使得患者难以摆脱药物的依赖。
另外,药物还会影响神经细胞的适应性变化。
长期暴露在药物环境中,神经细胞会调整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药物的存在。
例如,一些神经元的受体数量会发生改变,或者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会出现异常。
这些变化进一步加剧了药物依赖性和成瘾的形成。
心理因素在药物依赖性和成瘾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个体的性格特点、心理压力、生活环境等都可能增加对药物的易感性。
例如,那些具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的人,可能更容易通过使用药物来寻求暂时的解脱。
此外,社会环境中的因素,如同伴的影响、家庭环境的不稳定、文化观念等,也可能促使个体尝试药物并发展为依赖性和成瘾。
药物成瘾不仅对个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还会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
长期滥用药物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肝脏损伤、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身体疾病。
在心理方面,成瘾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认知功能障碍等问题,影响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
药物依赖性-药物毒理学 ppt课件

六、可卡因类
➢ 具有兴奋作用 ➢ 明显欣快感,进而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
障碍,甚至失去自我控制能力。 ➢ 停药后出现轻度戒断综合征,出现疲乏、
嗜睡、精神抑郁、心动过缓及过度摄食等 症状。
药物依赖性机制
强化效应和奖赏系统的概念
脑内有一种奖赏机制,在采取有利生 存和繁衍的行动后,可以给予一种愉快 舒适的感受(正性奖赏),促使人继续 采取这种行动;如果遇到对生存和繁衍 不利的情况,则给予痛苦和不舒适的感 受,称为惩罚(负性奖赏)。
药物依赖性-药物毒理学
第十七章 人类药物成瘾和依赖性
主要内容
➢ 基本概念 ➢ 生理学基础 ➢ 致依赖性药物分类及特征 ➢ 药物依赖性机制 ➢ 药物依赖性评价
1. 药物依赖性
“药物依赖性,也称药物成瘾,是由精神活性 物质与机体长期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 表现为强制性地连续不间断地用该药的行为和 其他反应,目的是去感受该药物所产生的欣快 性精神效应,或是为了避免由于停药所引发的 戒断症状所带来的严重不适感。
国际禁毒公约将具有依赖性特性的药物分为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两大类进行国际管制,统 称为“精神活性药物”(psychoactive drugs);另外还有一些具有依赖性潜力的化 学物质没有被列入公约管制,因此,将具有依 赖性特性的药物分为三大类:
1. 麻醉药品(narcotic drugs) 麻醉药品指连续使用后易产
药物依赖性又可进一步分为心里依赖性和生 理依赖性。
2.心里依赖性
又称精神依赖性,它使人产生一种愉快和满足的 欣快感觉,并在精神上驱使该用药者形成一种周 期性地或连续用药的欲望,产生强迫性用药行为, 以获得满足或避免不适感。
断药后一般不出现生理戒断症状。药物的精神依 赖性是构成药物滥用倾向的重要药理特性。
惊!不为人知的药物成瘾.docx

惊!不为人知的药物成瘾药物的成瘾性又称依赖性、药瘾或病态嗜好,它分为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两种。
精神依赖是指病人对某种药物的特别渴求,服用后在心理上有特殊的满足;躯体依赖是指重复多次的给同一种药物,使其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了某种生理或生化方面的变化,致使对某种药物成瘾,也就是说需要某种药物持续存在于体内,否则药瘾大发产生戒断症状。
实际上心理的依赖较之于躯体的依赖更常见,而且可发生于任何剂量。
常见的成瘾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1、镇痛药此类药应用比较广泛,疗效好,见效也快,但其成瘾性也同样快,如不合理使用,2周即可成瘾,且具有异常强烈的精神、躯体依赖性。
此类药物包括吗啡、鸦片、杜冷丁、可待因、美散酮、镇痛新等。
2、镇静催眠药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等,这类药易产生精神依赖,但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发生躯体依赖。
另外,速可眠、安眠酮、水合氯醛成瘾也非常多见。
3、安定类药通用名为苯二氮卓类药,是一类作用于中枢神经的抑制药,目前主要在抗焦虑、镇静、催眠、肌肉松弛、抗惊厥、抗癫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临床上的常用药。
由于其具有稳定情绪、减少焦虑紧张状态、改善睡眠等作用,对常见的情绪烦躁、失眠、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等均有好的疗效,副作用较其他药物少,易被患者接受,但安定类药具有成瘾性和依赖性等副作用。
4、精神兴奋药中枢神经兴奋药以中枢兴奋作用为主,代表药物包括甲基苯丙胺在内的苯丙胺类兴奋剂,它一方面有减少睡眠、消除疲劳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有较强的成瘾性,一般小剂量即可成瘾。
5、静脉全麻药静脉全麻药氯胺酮,俗称K粉,有时也可用作兽用麻醉药。
一般人只要足量接触二、三次即可上瘾,是一种很危险的精神药品。
服用氯胺酮开始时身体瘫软,一旦接触到节奏狂放的音乐,便会条件反射般强烈扭动、手舞足蹈,“狂劲”一般会持续数小时甚至更长,直到药性渐散,身体虚脱为止。
氯胺酮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服用后会产生意识与感觉的分离状态,导致神经中毒反应、幻觉和精神分裂症状,表现为头昏、精神错乱、过度兴奋、幻觉、幻视、幻听、运动功能障碍、抑郁以及出现怪异和危险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基苯丙胺是本类中毒性最大的一种,使用一次 便会产生精神依赖性,久用可致精神失常甚至致 中毒性精神病。
摇头丸是一种与苯丙胺极为相似的混合物。服用 后使人产生幻觉妄想,极度兴奋等。
15
致幻剂类
致幻剂类,又称拟精神病药(psychologenic drugs)。致幻剂是一类不影响意识和记忆的情况 下改变人的知觉、思维和情感活动的一类化合物。 除下面所列的药物外,很多其它药物,如抗胆碱 药物、溴化物、可卡因、苯丙胺及类固醇激素等, 当达到一定剂量时,都可以引起幻觉和情绪障碍。 致幻剂也称迷幻药物(psychedelics)。按致幻剂 对神经递质的影响不同分为3类:
8
9
镇静催眠药 Sedative-hypnotics
镇静催眠药包括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 (BDZ)及其它催眠药,该类药物有严重耐 受性,身体依赖性及精神依赖性。
10
1.各类药物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相似,包括中枢 神经系统抑制、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低血压、低 体温、肺水肿等。
巴比妥类中毒特点表现为中枢神经和心血管抑制、 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低血压、低体温等。
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 有依赖性的药物反复使用后产生的一种特殊身体状态。 一旦中断用药,机体产生严重的精神和身体症状,出现异常
痛苦的感受,并有明显的生理功能紊乱,甚至危及生命,称戒断 症状。
3
交叉依赖性(cross dependence):
人体对一种药物产生生理依赖性时,停用该药所引 发的戒断综合症可能为另一性质相似的药物所抑制,并 维持已形成的依赖状态,称交叉依赖性。
药物成瘾与依赖性
111235001
1
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
药物依赖性是由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 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地或定期用该药 的行为和其他反应,为的是要体验它的精神效应,有时也是为 了避免由于断药所引起的不舒适。
同一人可以对一种以上的药物产生依赖性。 相关药物及毒品等 : 麻醉药品:阿片类(如吗啡、美沙酮)、可卡因、大麻类 精神药品:镇静催眠药、抗焦虑药、中枢兴奋药、致幻剂 其 它:烟草、酒精
16
1.ACh能致幻剂:该类主要增加脑内 ACh的含量, 包括:ACh 、DA、毒扁豆碱。
2.NA能神经致幻剂:主要能增加脑内NA含量, 包括麦司卡林和三甲氧基安非他明(TMA)
12
苯丙胺类 amphetamines
苯丙胺类包括苯丙胺(amphetamine)、甲基苯丙 胺(methylamphetamine,冰毒)、摇头丸等。
苯丙胺为中枢兴奋剂,能促进去甲肾上腺素能神 经末稍释放NA,兴奋中枢,并且能抑制食欲,Hale Waihona Puke 广泛用于减肥,但同时也产生了依赖性。
本药有很强的精神依赖性和耐受性。目前认为中 枢多巴胺系统是形成心理依赖的关键因素,其它如 5-HT、ACh、GABA等也可能参与调整。尽管对兴奋 剂是否形成躯体依赖仍有争论,但戒断症状即使少 量短期应用也会出现,其表现恰与中毒症状相反。
BDZ中毒症状较轻。巴比妥类抗焦虑和催眠作用渐 被BDZ代替
水合氯醛中毒的唯一特征是对消化道具有腐蚀作用, 出现恶心、呕吐等胃炎症状,重者有出血性胃炎。 少数病人可有黄疸、蛋白尿、心律失常。
甲丙氨酯中毒的特征为持续的低血压,中枢神经系 统抑制程度较轻。
11
2.戒断症状:短效巴比妥类药物,在停药后2~ 3天即可出现戒断症状,而长效的同类药物的戒断 症状在停药后10天可出现。如失眠、烦躁、焦虑、 震颤、恶梦、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体位性低血 压、瞻妄、惊厥、视幻觉、听幻觉等,但轻于阿 片类。短效BZD停用后1~2天出现,长效BDZ停用 后2~4天出现戒断症状,如焦虑、失眠、内脏不 适、肌痉挛、夜惊、精神异常、高热、死亡等。
5
药物依赖性的特征及临床表现
特征 (1)渴求和强迫性: (2)耐受性 (3)有精神依赖性和/或身体依赖性的产生
6
常见依赖性药物的中毒症状、戒断症状 阿片类 opioids
本类药物如鸦片、吗啡、海洛因等具有严重的精 神依赖性和身体依赖性,也有严重的耐受性。
7
1.急性中毒症状: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瞳孔缩 小成针尖大小、呼吸抑制三联症,其它如心动过 缓、体温降低、低血压休克、肺炎等。
2.戒断症状: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海洛因,中 断用药后的6~8小时出现戒断症状,24~72小时 达高峰,5天后逐渐减轻,7~10天平息。哌替啶 成瘾者在停药后3小时出现,8~12小时达高峰, 4~5天平息。长作用类的阿片类药物美沙酮的戒 断现象则发生在停药后的24小时,持续1~2周。 主要表现为:打哈欠、流泪流涕、出汗、烦躁、 瞳孔散大、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冷 火鸡(鸡皮疙瘩)、激动、震颤、恳求、抱怨、 肌肉痉挛、踢腿反应,甚至虚脱等。
两药药理作用可相互替代,亦可为部分药理作用的 交叉依赖。
4
药物耐受性(drug tolerance)
人体在重复用药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减 弱的状态。如果获得同样的药物效应需要增加药物的剂量。
特点: ① 对药物不同作用的耐受程度并非完全相同 ② 具有可逆性 ③ 化学结构或作用机制类似的药物产生交叉耐受性 ④ 药物依赖性常同时伴有对该药的耐受性。
2
药物依赖性
身体依赖性(生理依赖性) 精神依赖性(心理依赖性)
精神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药物使人产生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欢愉、满足感)。 这种虚幻的欣快情绪驱使用药者欲求周期性/连续反复用药, 以满足欢愉感觉和对用药的渴求,避免停药所致的严重精神不适, 出现强迫性用药行为。
13
苯丙胺作用:精神兴奋,消除疲劳,提高情绪, 活动过度,情感冲动,欣快,嗜舞,偏执,妄想, 自我约束力下降,幻觉,性欲亢进。
中毒症状:烦躁易怒,不安,话多,头昏头痛, 心悸,恶心,呕吐,无力,失眠,震颤,焦虑, 幻觉,精神混乱,定向力障碍,惊恐,敌意,易 致人身伤害。
戒断症状:抑郁、行动缓慢、动作刻板、疲乏无 力、嗜睡或者多梦、饥饿感和再次使用兴奋剂的 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