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与身体一同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思维与身体一同运动

——记香坊区第七届卓越杯体育赛课所见所思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模式中,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动技能技术却成了课程的唯一目标,无论是教师教、学生学还是大大小小的考试,运动技能技术都是唯一的内容,学生不过是运动机器而已。学生虽然按照老师要求老老实实地上完体育课,但并不能长时间对体育课教学的内容形成记忆,加之被动的学习锻炼让学生兴趣索然,让体育教师们的上课效果大打折扣。

自我们香坊区进修学校提出生命化教育这一理念以来,我与我们体育团队的骨干教师们也在不断思考: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体育课“活”起来。来自数学团队的“大问题教学”和来自《教学勇气》的“创建学习共同体”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与部分老师进行讨论与尝试,感到收获很大,恰逢我区第七届卓越杯教师专业素养大赛,我们就把“想大问题、做共同体”作为我们本次赛课的主题和评价参考,下面我就结合第七届卓越杯体育赛课所见所思谈谈我的个人体会。

想与做,一内一外,在体育课教学当中学生“想”的机会并不多,而且大多数是在想“记住老师的示范,完成老师的要求”,这种被动的“想”会给学生一种任务感、疲惫感甚至是逆反情绪。在我们这次的赛课中,却体现了不一样的“想”:

要动起来。来自哈平小学的邱海洋老师上了一节跳绳课,在学生多而器材少的情况下,他问学生:在器材不够用的时候,怎样才能让所有同学都参与活动?学生们开始思考并说出几种跳绳的方法,在让学生们分别尝试、体验之后,找出一个有点难度的跳法:4人嵌套跳2绳(见图)让学生们分组尝试。

学生分组后边“吵”边练,当学生每个小组都能跳几个时,新问

题来了:如何把更多小组连起来一起跳?

这下子有难度了,学生们不停的练习,不停的讨论,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活了,在不断的尝试和失败、思考和讨论中下课铃响了,孩子们还没有上够,分别问老师“什么时候还上啊?”安抚好学生后,邱老师遗憾的对我说:课没有上完,学生掌握的不好,我想让他们多想想,后面的内容没时间进行了。但我对他说:从学生的反应看,没上完更是一节好课,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会把没掌握的技能在课后自己研究、练习,这是体育课最希望看到的效果,如果你这节课教的东西他们很容易掌握,就不会进行深度思考和讨论,课是上完了,但没有余味的教学也就彻底结束了,不会再给

学生留下太多痕迹。我看到的是学生的思维在和身体一同在运动,这节体育课已经留在学生的心里了。

“做”是一种外在行动,体育课本身就是要以身体行动为主要教学手段。“做共同体”指的是在我们体育课上形成一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习共同体,这次赛课上,就出现这样的“做”。

课例二:共同的任务,使学生体验团队学习、练习的力量大于个人的学习力量。风华中学董长春老师的一节掷实心球一课,其中两个环节让学生体验到了团队的学习力量。在一个游戏中,4组学生在不用手的情况下运送10个实心球到指定位置,学生们开始讨论,研究出2人前胸夹1球、1人颈间夹球褪间夹球等很多方法,而最终获胜的一组是2个高大同学抬着一名瘦小同学,瘦小同学身上放了5个实心球。学生们为他们的智慧和合作纷纷鼓掌,这个方法也出乎了老师的预计,给予他们高度的赞扬。第二个是尝试练习:看谁投掷的远,学生们分组尝试,各种姿势各种方法,练习之后分组讨论怎样更远,学生们在研究之后,很多动作、方法竟然指向了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老师的点拨、鼓励之后,学生们互相指导,对照,研究,最后的动作竟让有模有样,已经无需老师的讲解与示范了。这种学习,已经让学生们聚到一起,互相帮助,形成了简单的小团队。虽然距离我们心目中的“学习共同体”还有很大距离,但是师生们已经尝到了这种教学、学习的乐趣,在今后的体育课上,我相信会出现更多的、更深入的学习共同体出现。

其实不止这两个课例,本次赛课还有更多的体育老师在不同角

度、不同环节上尝试“大问题”与“共同体”。这次赛课后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大问题”与“共同体”并不是两个理念,而是内外结合、思行合一的统一体,就好比武术中的内功与招式。行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行则怠,两者贯通则教、学皆顺。回想这一年来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悟,感觉到这种融合先进理念的体育课也应当有适当的流程,当然我更相信教无定法,这里想到的流程仅作引玉之砖,希望更多的专家、领导、同仁们给出更科学、适合的流程,引领我们体育学科教师掌握更有效的育人之法,让学生的思维与身体一同运动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