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高中阅读)
第三讲:古典诗歌的多义性及解读

相思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 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 闲愁。 明发又为千里别,相思应尽一生期 明朝匹马相思处,知隔千山与万山。
丁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愁肠岂异丁香结,因离别,故国音 书绝。 愁绪多于花絮乱,柔肠过似丁香结。
第一、词语的多义性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远
时间?空间?遥远?久远?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丁香花 你说你最爱丁香花 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她 多么忧郁的花 多愁善感的人啦 当花儿枯萎的时候 当画面定格的时候 多么娇嫩的花 却躲不过风吹雨打……
4、言外意与深层意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宋高僧传》: (翱)初见俨,执经卷不顾,侍 者白曰:“太守在此。”翱性褊急, 乃倡言曰:“见面不似闻名。”俨 乃呼,翱应唯。曰:“太守何贵耳 贱目?”翱拱手谢之,问曰:“何 谓道邪?”俨指天指净瓶曰:“云 在青天水在瓶。”翱于时暗室已明, 疑冰顿泮。”
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一、双关义:两个意义并存 1、借助多义词。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远:时间、空间)
碧玉妆成一树高。 (碧玉:碧玉装饰;小家碧玉)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虚室:虚空闲静的虚室;内心) 遥见千幅帆,知是逐风流。 (风流:风吹水流;风流情事)
2、借助同音词
莲——怜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丝——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君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 晴——情
2、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3、蒋捷《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少年、中年、暮年 歌楼、客舟、僧庐 浪漫、漂泊、凄苦 个人的一生,也是南宋亡国前后的写照
三、象征义 使用象征手法派生出的意义(用具体事物象征 抽象意义、用客观事物象征主观心理情感)
1、《咏怀》《感遇》之类的诗,作象征的事物 广泛,但表现的多为政治感慨,忧时、伤世、 不得志。
阮籍:西方有佳人 陈子昂:兰若生春夏 张九龄:江南有丹橘
2、公认的象征 美人香草——理想 松菊——高洁
东篱——洁身自好,远离尘俗 3、个人的象征 李商隐以牡丹象征自己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凋落更愁人。
4、南浦:(南边的浦口;离别色彩) 屈原《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 人兮南浦。 此后南浦具有别离色彩。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 南浦,伤如之何! 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 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辛弃疾《祝英台近》:宝钗分,桃叶渡,烟 柳暗南浦。
5、凭栏、倚栏 (倚靠着栏杆;怀远、吊古、抑郁愁苦、悲 愤难慨) 杜牧:闻君亦多感,何处凭栏杆?
例说古诗的多义性

例说古诗的多义性文/刘昌贵人们欣赏古诗歌,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所谓“诗无达诂”。
实质上,这是因为诗歌常常具有多义性,也正是由于这种多义性的存在,才使得诗歌更加富有韵味。
营造诗歌多义性的方法,最常见也最为大家所熟悉的是双关。
此外还有创设深层义、悖论义及联想义等方法。
一、深层义。
深层义指隐藏在字句表面之下,可层层剖析而得之义。
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小诗看似纯然写景,但寓意深刻。
这枝囿于柴扉的红艳芬芳的杏花,代表的正是园主人不愿与世相争,恬然淡泊的心境。
然而由于园主人品行日隆,他那高洁的名声早已为世人所知,又岂能为“墙”所拘束呢?二、悖论义。
悖论义是指表面上是悖情悖理的陈述而实际上寓含着细腻的情思。
古典诗歌往往运用这种看似逆情悖理的陈述,来倾吐人物内心的强烈情感,抒发诗人胸中淤积的忿懑。
仔细揣摩其妙处,对理解诗歌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不喜秦川水,生恨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复经年。
”(唐·刘采春《罗嗊歌》)夫婿的离去,夫婿的一去不归,皆由夫婿而起,这与水和船毫无关系,但作者却去恨江中的水、水上的船,恨它“载儿夫婿去”,这是没有道理的。
然而正因如此,才足以说明作者对丈夫的忠贞,同时也反衬“夫婿”一去不归,未免太无情了。
这种委婉含蓄的写法,把缠绵的情怨、脉脉的相思倾诉于字里行间,颇能引起人们的同情。
三、联想义。
有些诗歌通常不把某种感情脉络连续呈现出来,而是留下空白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这种因联想而有所悟的意义就是联想义。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从字面上看,是写景而不是写人,可实际上却处处浸染着人的思绪。
试想一下:诗人伫立风雪之中,深情地目送着友人。
友人渐行渐远,在“山回”处,终于消失在茫茫风雪中。
望“君”人不见,唯见马蹄东。
然而这雪地上的蹄印,也渐渐由清晰变为模糊,最终被“北风”一扫而平了。
古诗词的多义性作文

古诗词的多义性作文
咱来说说古诗词这玩意儿,它可有意思啦,其中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多义性。
你瞧,一首古诗词,不同的人读,那理解能差出十万八千里。
就好比那首“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有人读着,就觉得是诗人在单纯描绘春天早上睡懒觉的惬意场景;可有人就觉得,这是诗人在感慨时光匆匆,美好的春天稍纵即逝。
为啥会这样呢?这就得怪诗人太“狡猾”啦,他们不把话说明白,就爱给咱留点儿想象的空间。
就像猜谜语一样,谜底不唯一,全看你怎么想。
比如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般咱都觉得这是在表达对亲人朋友的美好祝愿,希望大家就算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一轮明月,感受彼此的牵挂。
但要是换个角度想,说不定诗人是在借这明月感慨人生的无常,相聚的难得呢。
再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面上看是鼓励咱们要想看得远,就得站得高。
可要是往深了琢磨,这是不是也在说,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就得不断进取,突破现有的局限呢?
古诗词的多义性啊,有时候就像一个万花筒,稍微转一转,就能看到不同的图案和色彩。
这也正是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同一个句子,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情下读,都能咂摸出不一样的味道来。
所以啊,读古诗词可别死脑筋,得多转转脑子,说不定就能发现新的天地。
不然,可就辜负了诗人留给咱们的这些“小玄机”啦!。
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而闻名于世。
然而,与其它形式的文学作品相比,中国古典诗歌具有一种独特的多义性。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古典诗歌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被理解和解读,这使得它呈现出了丰富而多样的意义。
首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体现在其文字和语言的隐晦之中。
在古代,诗人在创作诗歌时经常使用隐喻、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以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诗歌可以被理解为对自然景色、人物形象或情感状态的描绘,同时也可以被理解为对社会现象、政治事件和文化背景的隐喻和批判。
这种多义性给了读者广泛的解读空间,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和探索性。
其次,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还体现在其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之中。
古代的中国诗歌往往受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影响,诗人们通过诗歌表达对时代变迁和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这些诗歌可以被理解为对历史事件和时代精神的见证,同时也可以被理解为对人类存在和命运的思考。
通过深入研读和解析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此外,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还可以在其音韵和韵律之中找到。
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相对复杂,每个字的音调和声调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诗人们善于利用这种韵律,通过押韵和平仄的变化来增加诗歌的韵律美和音乐性。
这种多义性使得古典诗歌不仅可以通过文字和意义传达情感和思想,还可以通过声音和音律传达诗歌的美感和表情。
然而,正因为多义性的存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和欣赏也并非易事。
对于一些偏远的乡村诗人或特定的文化背景,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可能显得模糊和晦涩。
因此,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的理解和解读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不仅需要对诗歌本身有着深入的了解,还需要对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土壤有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是其独特魅力的一部分。
它不仅体现在文字和语言的隐晦之中,还体现在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的深沉之中,同时也体现在音韵和韵律的音乐性之中。
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4、深层义 深层义隐藏在字句的表面意义之下,有时可以
一层一层地剖析出来。如欧阳修《蝶恋花》的最 后两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古今词论》引毛先舒云:“词家意欲层深,语 欲浑成。……‘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 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 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 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 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 而意愈入。”
“新亭”: 辛弃疾《水龙吟》:“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刘克庄《贺新郎》:“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
除了公认的象征义,还有属于个人的象征义, 这是诗人临时创造出来的,带有强烈个性色彩。这 类象征义是诗人自己的创造,因为个性色彩很浓, 所以比较难懂。李商隐的诗因为较多地用了这种个 人的象征,所以显得朦胧。
《江亭》 杜甫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5、言外义:言外之义是诗人未尝言传,而读者 可以意会的。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 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象征义有两个特点: 一、用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象征抽象的意义; 二、用客观的事物象征主观心理和情绪。
例如:以松菊象征高洁,以美人香草象征理想,
等等。有些词语由于反复使用,已经有了固定的 公认的象征义。
“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刘眘虚《九日送人》:“从来菊花节,早已醉东篱。” 苏轼《戏章质夫寄酒不至》:“漫绕东篱嗅落英。” 李清照《醉花阴•九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 袖。”
多义性解读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分析_1

多义性解读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多义性解读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分析一、运用多义性解读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缘由和意义古代诗歌内容和方式的表达上多接受一语相关的含蓄表达手法,这些诗歌大多接受比较隐晦的表达方式进行词句的铺排,我们对古代诗歌的主旨涵义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理解。
再加上古代诗歌的写作年月距今少则百年多则千年,在历史长河里,汉语的词义和句式都随着历史的时代演化而发生转变,造成了读者理解上的困难,甚至理解上的歧义,因此,我们不能从现代汉语的规律方式去理解古代诗歌想要表达的含义,而应当从古代汉语的语言运用特点和和运用规章去理解古代诗歌的真实意义。
我国古代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简洁的文学意境。
中职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多义性解读可以促进同学在学习古代诗歌时语言素养和多向思维的培育,增加同学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力气,从而培育他们的文化创新精神。
在多义性解读的引导中,老师应当学会重视和敬重每个同学对于古代诗歌的多义性解读,把其共性化的解读向其有利的方向引导,从而获得共性化的文学学问认知,为同学日后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促进其语文学习解读技巧的培育。
二、多义性解读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1. 通过各种修辞手法多义解读诗歌中的词义我国古代诗歌在表达方式上多用悦耳含蓄的手法,这种表达方式大多是通过修辞的手法去表现。
在老师进行古代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和提示同学适当留意诗歌使用的修辞手法,通过理解使用的修辞手法对诗歌进行多义性的解读。
我国大部分的古代诗歌接受象征和比方的修辞方法,表达丰富的艺术形象。
在诗歌的时代语境里,同学就可以利用词的同音性和多义性的特点,充分理解诗歌中的词句的多义性。
在诗歌中,接受象征的手段描述的事物往往和象征体没有直接的关联。
但恰恰是这种看似分别,实则结合的事物特征性的刻画和描写,可以给同学以宽敞的想象余地,从而使同学在多义性解读中充分体会到想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以这种象征的修辞手法为切入点,可以引导同学利用多义性解读去理解诗歌中的词义,最终达到多义性解读的课堂运用的目的。
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高中阅读)

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对诗歌多义性的深入研究,是20世纪以后随着语义学的建立而开展起来的。
语义学是符号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语言符号和它所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
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
这就涉及诗歌多义性的问题了。
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艺术,无疑是一条途径。
但是,决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
英国的恩普逊在其《意义暧昧的七种类型》一书中,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其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诗歌艺术的研究。
所谓多义并不是暧昧和含糊,而是丰富和含蓄。
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多义性有相通的地方,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以取得多义的效果,然而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按照词汇学的解释,由于语言中词的数量有很,不可能一对一地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义词。
然而,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而且这些意义都是为社会所公认的。
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这种多义性不同。
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激起种种感情的波澜。
诗人写诗的时候往往运用艺术的手法,部分地强调着或改变着词语的意义,赋予它们诗的情趣,使一个本来具有公认的、确定的意义的词语,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色彩。
而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
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
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完全一样。
可见,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另外,词汇学里讲词的多义性,是把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加以总结,指出它的本义和引申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对诗歌多义性的深入研究,是20世纪以后随着语义学的建立而开展起来的。
语义学是符号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语言符号和它所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
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
这就涉及诗歌多义性的问题了。
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艺术,无疑是一条途径。
但是,决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
英国的恩普逊在其《意义暧昧的七种类型》一书中,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其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诗歌艺术的研究。
所谓多义并不是暧昧和含糊,而是丰富和含蓄。
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多义性有相通的地方,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以取得多义的效果,然而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按照词汇学的解释,由于语言中词的数量有很,不可能一对一地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义词。
然而,
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而且这些意义都是为社会所公认的。
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这种多义性不同。
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激起种种感情的波澜。
诗人写诗的时候往往运用艺术的手法,部分地强调着或改变着词语的意义,赋予它们诗的情趣,使一个本来具有公认的、确定的意义的词语,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色彩。
而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
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
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完全一样。
可见,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另外,词汇学里讲词的多义性,是把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加以总结,指出它的本义和引申义。
如果孤立地看,一个
多义词固然有多种意义,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一般说来,一次却只用其一种意义,歧义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语言时需要特别避免的毛病。
但是在诗歌里,恰恰要避免词义的单一化,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
中国古典诗歌的耐人寻味,就在于这种复合的作用,“诗无达话”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是不能解释的,那么这句话自然是错误的,如果从诗歌的多义性上理解,这句话倒也不无道理。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1.下列关于“诗歌的多义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取得多义的效果,变得丰富和含蓄,这说明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有相通之处。
B.诗人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抒情状物,并艺术地运用词语构成意象和意境,会使诗歌最终产生多义性的效果。
C.无论是诗人写诗时部分地强调或改变词义,还是读者读诗时因人因时体会不同,都会让诗歌中词语的意义带上一定的主观色彩。
D.人们读诗时会有自己不同的体会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的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论述了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的共通之处,以及二者的区别并以论述前一方面为主。
B.作者以恩普逊的书为例,一方面说明诗歌多义性研究与语义学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也引出下文对二者区别的论述。
C.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从诗人创作和读者阅读两个方面,分析了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原因。
D.文章最后两段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词汇学中词的多义性与诗歌多义性的区别,并论及二者的高下和优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恩普逊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不等于对
诗歌艺术的研究,因此它不能作为研究诗歌艺术的一个角度。
B.与词汇学中用词时通常一次只用其一种意义不同,诗歌中的词要尽可能地有歧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从而使诗歌耐人寻味。
C.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栏”中“凭栏”除有“倚靠着栏杆”之意,还会令读者有抑郁悲苦的联想,这就体现出诗歌的多义性。
D.“诗无达话”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歌因其词语的多种意义,而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则是完全正确的。
答案解析
1.D
2.D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