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课件】第四章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新编教育社会学课件

新编教育社会学课件
(一)宏观角度的研究 (二)中观角度的研究
(三)微观角度的研究
(四)综合角度的研究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
赛宾斯、华德、杜威
• 一、早起经典代表人物:马克思、孔德、韦伯、曼海姆、涂尔干
二、学科成型时期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的转移 (二)教育社会学的早期发展
三、社会学化时期
(一)研究范式的转型 (二)现代教育社会学的创立
3、教师角色实践
(二)教师角色社会化的阶段:1、教师预期社会化 2、教师继续社会化 (三)教师职业倦怠:1、职业倦怠的两种观点 2、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
3、职业倦怠的过程 4、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5、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四)影响教师角色社会化的因素
第二节
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 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
2、社会代表着与同事角色的冲突
(二)教师群体内部的地位差别 (三)性别与教师的地位 (四)教师与非教学人员
四、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与角色地位
(一)教师的阶层身份特征:1、向上流动性 2、利益集团性 3、多重身份性 (二)教师的只是与权力
五、教师角色社会化
(一)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1、教师角色期待 2、教师角色领悟
•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
(一)依据方法划分的研究范式
1、实证研究范式 2、人文研究范式
(二)依据研究角度划分的研究范式
(三)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
1、功能范式 2、冲动范式 3、互动范式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 • 二、研究课程的形成
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社会学 从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四个角度分析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公关论坛将不利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教育。

4.缺乏网络诚信诚实守信自古以来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在虚拟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同样也要求社会成员遵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

但是一些大学生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为了满足自我的私利,出现了种种失信的行为,这种不良现象一旦泛滥,将成为危害社会安全稳定的一股毒瘤。

当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借助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在网站课程上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学生在完成的时候更有可能会采用投机取巧的方式来完成。

以及在网络考试之中,出现诸多的作弊行为。

在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的驱使下,大学生的网络守信责任意识愈加淡薄。

5.沉迷网络游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游戏应运而生。

一些网络游戏开发者或者运营者为了博取流量,吸引广大用户的关注,提高玩家的参与度,进而赚取丰厚的利润,不惜花费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当中,使游戏人物更加多样,游戏场景更加逼真,让玩家群体的体验感更强更佳。

大学生玩网络游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增长知识,减少日常生活学习的压力,但是部分网络游戏中暴力、血腥的场景容易使大学生在游戏里对他人进行言语攻击,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较于义务教育阶段,大学生的空余时间更加充裕,且少了之前家庭学校的严格管束,多数大学生在体验游戏所带来的放纵与自由的感受之后,越来越沉溺于网络游戏世界中,导致网络游戏成瘾。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因素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之后,深入剖析影响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有的放矢地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一)网络信息内容监管约束力度不够网络信息监管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对网络中的内容监管约束力度不够,导致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着网络世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大学生网络道德的选择。

一方面,网络信息内容审核机制有待健全。

在网络空间当中,每个用户都可以突破身份、地位的限制,成为信息内容的发布者与传播者。

校园文明与不文明现象课件

校园文明与不文明现象课件
丰富课余生活
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团和兴趣小组,提供多样化 的课余活动选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营造文化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明,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
06 总结与展望
课程总结与回顾
知识梳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系统梳理了校园文明与不文明现象的定义、类型、成因和影响, 形成了对这一现象全面深入的理解。
学生们能够自觉遵守校园 卫生规定,不乱扔垃圾, 保持教室、图书馆等公共 场所的整洁。
爱护公物
学生们能够爱护校园的公 共设施和财物,不随意破 坏或损坏,共同维护良好 的学习环境。
绿化环保
学生们积极参与校园绿化 和环保活动,倡导节约用 水、用电等环保行为,营 造绿色校园。
守时守信
准时到校
学生们能够按时到校上课、参加 活动,不迟到、不早退,养成良
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遵守纪律
学生们能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 纪律要求,自觉维护校园秩序,树 立良好的校风。
诚信为本
学生们在学术、考试等方面能够诚 实守信,不抄袭、不作弊,树立正 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03 校园不文明现象
扰乱校园秩序
吵闹、喧哗
在图书馆、教室等学习场所大声 喧哗、吵闹,影响他人学习。
乱丢垃圾
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文明礼仪实践活动,如礼仪比赛、文明志愿服务等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校园文化宣传
利用校园宣传栏、官方网站等渠道,定期发布文明礼仪知识,营 造文明氛围。
发挥师生榜样作用
教师榜样
教师应以身作则,遵守校园规章 制度,展示文明礼仪,为学生树 立正面榜样。
学生楷模
选拔在文明礼仪方面表现优秀的 学生作为楷模,通过他们的实际 行动影响和带动更多学生。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一)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1、失范的生物学解释19世纪,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体质变态说"的出现。

意大利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Cesare Lombroso)是这一解释的创始人。

他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得的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这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2、失范的心理学解释心理学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心理缺陷说",另一种是"挫折一一侵犯说"。

一些心理学家力图把越轨、犯罪解释为"心理缺陷"的结果,认为正常人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而"心理缺陷者"不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

而"心理缺陷"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所造成。

另一些心理学家则强调"挫折一一侵犯说",认为越轨者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

而挫折的程度是与需要强度或者受阻的程度为基础的,进而推断,侵犯的强度是与挫折的强度有关的。

3、失范的社会学解释社会学把重点放在导致越轨行为产生的社会环境上。

社会学的解释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研究取向:(1)"结构模式",主要从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角度去探讨。

另一种是"过程模式",(2)过程模式主要从越轨的过程进行分析,以"标签论"为代表。

美国社会学家贝克(H.Belker )是这一理论的代表,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

这种理论主要运用互动理论探讨了越轨-犯罪的过程,而非它的原因,强调了违法、犯罪是社会创造的,而非本体所赋予或自然发生的。

其要点为:第一,失范是一种政治现象,权力常常是决定谁去贴"失范者"这个标签,以及谁被贴这个标签的关键因素;第二,必须改造的是社会关系,而不是失范者;第三,认为失范与控制失范是同一社会现象的两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

这种理论因此特别强调了犯罪的过程,分解了从"初级越轨者"到"次级越轨者"的变化过程。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一)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1、失范的生物学解释19世纪,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体质变态说"的出现。

意大利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Cesare Lombroso)是这一解释的创始人。

他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得的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这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2、失范的心理学解释心理学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心理缺陷说",另一种是"挫折——侵犯说"。

一些心理学家力图把越轨、犯罪解释为"心理缺陷"的结果,认为正常人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而"心理缺陷者"不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

而"心理缺陷"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所造成。

另一些心理学家则强调"挫折——侵犯说",认为越轨者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

而挫折的程度是与需要强度或者受阻的程度为基础的,进而推断,侵犯的强度是与挫折的强度有关的。

3、失范的社会学解释社会学把重点放在导致越轨行为产生的社会环境上。

社会学的解释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研究取向:(1)"结构模式",主要从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角度去探讨。

另一种是"过程模式",(2)过程模式主要从越轨的过程进行分析,以"标签论"为代表。

美国社会学家贝克(H.Belker)是这一理论的代表,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

这种理论主要运用互动理论探讨了越轨-犯罪的过程,而非它的原因,强调了违法、犯罪是社会创造的,而非本体所赋予或自然发生的。

其要点为:第一,失范是一种政治现象,权力常常是决定谁去贴"失范者"这个标签,以及谁被贴这个标签的关键因素;第二,必须改造的是社会关系,而不是失范者;第三,认为失范与控制失范是同一社会现象的两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

这种理论因此特别强调了犯罪的过程,分解了从"初级越轨者"到"次级越轨者"的变化过程。

学生失范行为及其教育控制

学生失范行为及其教育控制

学生失范行为及其教育控制●马和民 学校秩序的建立和维持依赖于学校生活的两种运行机制:学校的组织管理与对学生行为的教育控制。

换言之,就是通过使学校生活结构化、使学校成员的行为规范化,从而形成学校秩序。

而学校对学生行为的控制,又具体涉及两类工作机制:其一是对规范行为的激励;其二是对失范行为的制约。

对学生失范行为的控制渗透于学校工作的几乎所有层面。

诚然,对学生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实则依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这里,主要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立足于学校教育主阵地的立场,探讨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以及教育控制的理论应用。

一、学生失范行为的界定及其表现学生失范行为是指违反教育规范的行为。

教育规范是制约和控制学校成员个人行为合理性的重要途径,可以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类。

正式规范是以法律、,对违反者有特定的惩罚;非正式规范是不成文的,但能被学校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

根据违反教育规范的程度,可以区分出三类失范行为:越轨行为、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越轨行为是可能引起非议或轻微惩罚的行为,违法行为则是违反了各种教育法律与法规的行为,这种行为必然遭到执法机构的轻度处罚,而犯罪行为是最严重的失范行为,它是一种触犯刑律并受到严惩的行为。

从三种失范行为的数量看是依此减少,从影响看渐趋严重,从惩罚手段看则愈益严厉。

具体而论,学生越轨行为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即违规、违纪行为,大致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不守纪行为等。

学生的普通违法行为主要是指小偷小摸、打架、流氓行为等。

普通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的社会危害性还不足以用刑罚来惩罚。

普通违法行为与越轨行为的区别是前者的危害性显然比后者严重,因而遭到的惩罚方式、执行力度也截然不同。

当前学生的失范行为尤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或称校内暴力,主要涉及三类,一是对教师的暴力事件(殴打教师),二是以学生群体为背景而发生的学生之间的暴力事件(如学生之间打群架、欺辱弱小同学),三是毁坏学校设备等事件。

4第四讲---学校社会工作理论

4第四讲---学校社会工作理论
一周过后,同学们似乎感受到老师对韩磊同学态度的转变。韩磊自己也感 受到了。他听课的状况开始改变,老师提问时,他不再是一副“事不关己” 的样子,开始跟上老师上课的节奏。周会上,实习老师特地问全班同学 “这一周谁的进步最大?”他的同桌马上说“韩磊!”这得到了老师和同 学们的认可。这时的韩磊红着脸不好意思,但窘态中分明透着一份喜悦。
6、(思考)我国的教育目的
1、宏观的教育结构论
——认为教育体系不能摆脱社会、文化、政治及经济结构的影响, 教育体系必然与其它社会体系有所关联。
——教育活动的进行必须协调这些不同体系,强化教育的结构,以 建立健全的教育环境。
2、微观的教育结构论
——重视教育关系的分析
——就教育关系而言,在任何教育情景中,都有施教者和受教者的 存在,因此教育活动的结构就有一对多,一对一,多对一,多对 多等不同的交互关系。
生为教育的中心,2重视身体健康的教育、3、重视学 生个性的发展) 缺陷:忽视社会价值与不重视文化遗产
3、功利主义的教育目的(十九世纪斯宾塞的功利主义) 观点: ~在于预备将来完美的生活。(1身体的保健,2
谋生的职业,3做父母的准备,4公民的道德活动,5休 闲与娱乐) 缺陷:过分重视未来的社会需要,而忽略了学生现在的 成长;
但观察发现他极有自尊,如被同学欺负,他必定做出双倍还击; 他也希望同学们接纳他,常做怪异的动作以期引起同学的注意, 但常受到冷落;他的智力并不差,只是基础不好,关键是缺乏 学习自信心。
这是一个典型的“局外生存者”!他被班级拒绝,同时也被老 师拒绝。当实习生向原班主任了解情况时,她满不在乎的回答: “他呀!没救了,别管他!只要没有生命危险就行,交不交作 业无所谓。”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社会学的相关理论 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教育学的相关理论 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一)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1、失范的生物学解释19世纪,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体质变态说"的出现。

意大利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Cesare Lombroso)是这一解释的创始人。

他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得的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这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2、失范的心理学解释心理学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心理缺陷说",另一种是"挫折——侵犯说"。

一些心理学家力图把越轨、犯罪解释为"心理缺陷"的结果,认为正常人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而"心理缺陷者"不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

而"心理缺陷"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所造成。

另一些心理学家则强调"挫折——侵犯说",认为越轨者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

而挫折的程度是与需要强度或者受阻的程度为基础的,进而推断,侵犯的强度是与挫折的强度有关的。

3、失范的社会学解释社会学把重点放在导致越轨行为产生的社会环境上。

社会学的解释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研究取向:(1)"结构模式",主要从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角度去探讨。

另一种是"过程模式",(2)过程模式主要从越轨的过程进行分析,以"标签论"为代表。

美国社会学家贝克(H.Belker)是这一理论的代表,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

这种理论主要运用互动理论探讨了越轨-犯罪的过程,而非它的原因,强调了违法、犯罪是社会创造的,而非本体所赋予或自然发生的。

其要点为:第一,失范是一种政治现象,权力常常是决定谁去贴"失范者"这个标签,以及谁被贴这个标签的关键因素;第二,必须改造的是社会关系,而不是失范者;第三,认为失范与控制失范是同一社会现象的两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

这种理论因此特别强调了犯罪的过程,分解了从"初级越轨者"到"次级越轨者"的变化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