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武举制的最后实施与废除

合集下载

清朝末年,慈禧经历戊戌政变、庚子国难后,最终下旨废除科举制

清朝末年,慈禧经历戊戌政变、庚子国难后,最终下旨废除科举制

清朝末年,慈禧经历戊戌政变、庚子国难后,最终下旨废除科举制公元587年,隋文帝杨坚为国家选拔人才,采用了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的新制度,自此,科举考试在中国存在了一千多年。

科举制在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发展以后,科举制在不断完善的同时,其弊端也日益凸显出来,其中最受世人指责的便是明朝所创的八股文。

八股文统一了文体,方便了选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极大的束缚了思想。

清朝康熙年间,也曾经废除过八股考试,但是没过五年,就又恢复了。

到了乾隆朝,也曾经有过废除八股文的议论,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清朝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另一方面,西学的传入极大的挑战着科举制度。

戊戌变法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积极提倡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取士制度。

当时的改革家们都是从挽救国家危亡的角度来提议废除八股考试的,他们从鸦片战争后的一次次遭受列强欺辱的苦难中领悟到:要想国家强大,不受列强欺辱,就应该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学习西方的先进方法,办新式学校。

到百日维新中,康有为连续向光绪帝上了七个请求废除八股的奏折。

据史料记载,光绪帝命军机处拟旨,但是军机处大臣刚毅马上阻拦,并搬出了慈禧太后:“此事重大,愿请懿旨。

”光绪见此,便说:“可请旨。

”这样,过了几日,慈禧最终的懿旨还是发下了:同意废除八股考试。

实际上这一次的科举改革主要是考试形式的改革,即文体的改革。

考试的改革对于当时已经接受新思想的读书人来说,自然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然而,任何历史变革都会出现巨大的阻力,尤其是对于那些埋头读书数十年的八股世人来说,废除八股不亚于当头一棒,因而这些人中的激进者甚至扬言要刺杀康有为。

戊戌政变后一个多月后,慈禧太后又亲自下旨命令把新式的策论考试废除,恢复旧制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即八股取士制度又重新恢复。

当初,慈禧也是同意废除八股的,但是她看到光绪下诏实施废除八股后,引起了朝廷大量的旧官僚的不满,慈禧太后自然想收买人心,同时,她也不能容忍光绪的维新措施,所以,维新派的科举改革就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流产了。

清朝废除武举制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巨大影响

清朝废除武举制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巨大影响

清朝废除武举制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巨大影响武举制度从唐朝的武则天时期到清朝光绪年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存在了一千两百多年。

作为封建王朝甄选武术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及深远的影响。

清朝的武举制度虽然是从明朝制度中继承而来,但是却更加发达,在前朝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选拔体系。

形成了一套从童试到乡试,再到会试,最后殿试的考核制度,更加完善了“文武兼备”型人才的选拔标准。

但是在清朝的末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入侵,以往的武举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于是在朝堂之中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最终在清朝灭亡之前被完全废除。

清末的武魁牌匾武举制度的产生与建立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中绵延数千年,而武举制度能够在唐朝产生从而确立,与当时唐朝完善的政治体系、较为先进的文化和相当发达的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政治上,唐朝继承了隋朝很多先进的先进的制度,并且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在此制度上进行了改进使其更加完善。

凭借着这些措施,唐朝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富强的国家,并且是当时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

从唐太宗到唐玄宗,几代帝王开拓进取,使得唐朝的封建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政治在这一段时间里也较为稳定,这样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在经济上,由于唐朝早期的君主们有着较好的领土开拓意识,使得唐朝的国土面积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顶峰,少数民族与汉族大量融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政治上的稳定局面,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在思想、文化上,唐朝的君主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改变以往选拔人才先看出身的限制。

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进一步加深,一些外国和少数民族的文化经过丝路流传到中原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相融合,在中外文化的融汇、交流中,唐朝的文化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出现了繁荣的盛世景象。

社会政治的稳定,文化与经济的繁荣都为武举制度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武举制在清朝初年体现出了极大的价值自1644年,清军入主中原后,为了能够保持政局的稳定,采取了一些强硬的措施来稳定社会。

中国近代史纲要清末新政及破产

中国近代史纲要清末新政及破产

中国近代史纲要清末新政及破产
清末新政是指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光绪帝的支持下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新政试图通过西式近代化来挽救滞后的国家命运,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以失败告终。

清朝晚期,中国面临着外敌入侵、内忧外患、社会动荡等多重危机,国家日益衰落。

康有为等人认识到中国必须走向现代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试图通过借鉴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经验,来改善中国的状况。

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旨在推行宪政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却遭到清廷保守派的反对和外国干涉的打压,最终以失败告终。

百日维新则是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反对派发动的一场改革,试图加强教育、开放民主、改革政治制度等,但同样被清朝保守势力和外国势力打压。

清朝的破产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政治上,清廷无法有效应对国内外的危机和挑战,官僚制度腐败,统治能力日益下降。

经济上,中国面临着贸易不平衡、商品结构单一、农业技术落后等多种问题,无法与欧美列强竞争。

社会上,封建主义的束缚难以适应现代化进程的需要,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总之,清末新政虽然带来了一定的变革,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以失败告终,清朝破产的根源则是多方面的。

- 1 -。

清末新政重要知识点总结

清末新政重要知识点总结

清末新政重要知识点总结一、背景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19世纪下半叶,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清朝的统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面对这一局面,清朝政府开始意识到必须进行改革才能挽救国家。

于是,在清朝政府的主持下,于1898年发动了戊戌变法,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来振兴国家。

二、内容1. 政治改革(1)废科举,设学堂。

废除科举制度,实行学堂制度,推行新式教育,培养人才。

(2)设立帝国议会。

试图建立议会制度,以解决政治上的问题。

2. 经济改革(1)铁路改革。

修建铁路,以促进经济发展。

(2)设立银行。

设立现代银行,推动货币制度改革。

(3)改革税收。

对传统的赋税制度进行改革,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3. 军事改革(1)组建新军。

准备成立一支现代化的国民军队,以提升国防实力。

(2)引进西方武器。

从西方引进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

4. 文化改革(1)兴办报刊。

鼓励出版报刊,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2)兴办学校。

推广新式教育,培养人才,提高国家整体素质。

5. 社会改革(1)废除官绅剥削。

试图通过改革来废除官绅剥削,减轻农民负担。

(2)废除农民田赋。

试图通过改革来废除对农民的过重赋税。

三、影响1. 政治影响清末新政虽然开始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此举不仅未能有效解决国家的政治问题,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了戊戌维新失败。

同时也加速了清末革命的发展,最终导致清王朝的灭亡。

2. 经济影响在经济方面,清朝新政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来振兴经济,但由于推行不力,以及遭到外国列强的干涉等原因,这些改革举措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3. 社会影响尽管清末新政未取得成功,但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早期的改革探索。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潮和变革,这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清末新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总结失败的原因,以便更好地推动国家的发展。

清末改革和社会变迁名词解释

清末改革和社会变迁名词解释
上谕发布后,立宪派内部出现分歧,一部分认为请愿已有成效,可停止请愿,另一部分人坚持宣统三年召开国会的原议,准备再次请愿
清政府态度坚决,宣布禁止请愿,请愿活动走到尽头,国会请愿代表团被迫宣布解散
国会请愿运动具有民主运动的性质,立宪派采取和平请愿的方式,广泛地宣传了宪政思想,提高了国民的民主觉悟和爱国思想
1905年,清廷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科举制度至此废除,科举制的废除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近代化的发展
晚清教育改革
晚清教育改革主要包括创办新学堂、鼓励留学和改革科举制,其目标是建立近代教育制度,这次教育改革直接导致科举制废除和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科举考试停止后,学习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清政府于1905年成立了主管全国教育事业的中央机构——学部,学部建立后颁布了学堂考试章程,这样子“癸卯学制”初步建立近代教育体系,中国近代教育制度至此日臻完善
从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到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清政府为了抵制革命进行了一系列的整体改革,但在这一过程中,清政府不仅不能满足立宪派速开国会的请求,而且试图通过改革将全力集中到满清贵族集团手中,从而引起了立宪派和地方督抚的不满,失去了民心
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清教育改革
科举制度的废除
1901年起,清政府开始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一方面修改科举考试内容,把传统的四书五经扩大到适应时代发展的近代科学知识,另一方面逐渐减少科举名额,使科举和学堂最终合流
第一次国会请愿运动
1909年江苏谘议局成立后,议长张謇通电各省谘议局,约请共同发动速开国会请愿运动,16省谘议局代表齐聚上海举行“请愿国会代表团谈话会”,1910年,请愿速开国会同志会在北京提交请愿书,清廷以民智未开为理由,拒绝了这次速开国会的请愿,第一次请愿失败

清末新政的成败

清末新政的成败

清末新政的成败2011-10-03 第09版:中外历史作者:高放来源:学习时报字数:6181 清廷顽固派首领慈禧太后1898年镇压了维新派的戊戌变法之后,很快引发了 1900年义和团的暴动和八国联军的入侵。

在国难加深的险境下,慈禧为了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大清王朝的世代威权,不得不从 1901年重新开启变法,推行新政。

以往史学界对新政多加否定,甚至认为“新政实际上是一种苛政”。

这有失偏颇。

我认为清末新政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政府在新世纪最早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在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上迈出新的一步。

清末新政历经10年多,大体上可分为前5年与后5年两个时期,在经济、政治、军事、文教、法制方面的成就后期比之前期更为显著。

但是新政终归失败。

其得失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非常值得重新总结。

经济方面,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

1902年 2月的上谕强调提出:“农工商业,为富强之根本,自应及时振兴。

”同时又指明:“振兴农工商业,以保利权。

”(《光绪朝东华录》总节 4830页)可见振兴农工商业,旨在保护国家利益主权以抵御外国资本入侵,这个宗旨是明确的。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尤其是义和团的内乱和八国联军的外祸给农业造成很大破坏,所以新政从恢复农业起步。

主要措施是激励开荒屯田,扩大耕地面积,改进农业技术,大力兴修水利。

由官方兴办农事试验场,是破天荒的新举措。

1902年首先在保定办一所农事试验场,1906年进而在福州、北京、济南、盛京(沈阳)等地增设开办,引进日、美等国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农具(如洋犁、畜力机器、割麦器、玉米自束器)等。

现代化工业也开始由官方倡导。

1901年开始由北京进而在多省设立工艺局或劝工局,用招股办法开办股份制企业。

官办企业与民办企业并举。

我国的民族工矿企业到1901年仅有156家,到1911年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就达到700多家,资本总额拥有1.3亿元,产业工人增加到60万人。

20世纪的头10年,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高峰。

浅谈清末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

浅谈清末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

浅谈清末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作者:范子乐来源:《山东青年》2018年第09期摘要: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在随后的封建王朝里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考试制度,即使到现代选拔公务员的制度也有科举制度的影响。

1905年清廷正式废除科举制度,但是这一决定并非其制度积弊难返,而是体现了科举与学堂之争。

本文基于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角度,探讨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深层次的原因。

关键词:科举制度;清末;考试制度前言:学界关于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制度本身的缺陷,越来越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

部分学者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来作为清廷废除科举制度的主要论据。

但是这一论据,并不能有效支持此论点。

早在明末清初,科举制度就已出现清末时期的缺陷和弊端,随着对其制度的完善和改革,才使得这一制度沿用至清末。

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新式学堂的推广和普及有关。

一、新式学堂的出现冲击了科举制度的存在价值以洋务运动为开端,随着越来越多的进步人士开眼看世界,站在世界的角度看待问题,使得科举舆论的控制态势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同时庚子事变作为科举舆论的重要转折点,其所造成的舆论影响已越来越小。

当时对于科举制度的反思和批判,立足于八股文而非制度本身,批评者反而肯定了该制度对国家、社会的重要作用。

但是这种对待科举的主流看法,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推广,产生了对科举制度合理性的怀疑和否定。

在庚子事变后,关于科举的改革已从考试内容转变为减少选拔人才数量,实现逐渐废除该制度的思路。

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强调了通过人才培养实现国家富强,新式学堂的出现,为清廷提供了选拔人才的又一途径,并且这些人才更符合改革的需要。

加之,清廷对新式人才的重视,使得科举制度影响力和吸引力降低,这位清廷废除科举奠定了一定的舆论基础。

自鸦片战争以来,清廷与列强的战争败多胜少,加之国外思潮对国人的强烈冲击,使当时的国人产生“中不如外”的自卑情绪,在这种情绪影响下人们对于改革的愿望日趋强烈,态度也更加急功近利。

清末新政的内容

清末新政的内容

清末新政的内容:
1、编练新军
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清政府对此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8月29日,清政府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

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

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为了在全国推行编练新军计划,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九年12月4日设立练兵处,任庆亲王奕劻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

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

清政府还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

2、倡导商业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

这些章程规定,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

3、教育改革
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9月4日,清政府命令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12月5日,颁布学堂科举奖励章程,规定学堂毕业生考试后可得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

4、改革官制
改革官制是清政府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包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对统治机构作了一些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方式 , 可在封建社会里将领 的主要来源还不是武举 , 而是荫袭 制和带有奖励性 质的军功制 。 武举 不过 是二者的补充形式而 已。 康有为 等在光绪二 十一年 ( 1 8 9 5年 ) 的《 公 车上书 》 中有 这 样一段话 : “ 武科 弓刀步石无用甚矣。 “ 武科 弓刀步石 ” , 这些内容
兴办学堂使得西方的教育制度也就随之进人了我国而学校体育正是在这股潮流中进人的使在学校体育中开展武术活动成为可能同时竞技体育也在这个时期进人了中国这对后来武术的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搏击・ 武术科学
2 0 1 3 年1 2 月
第 l 0卷 第 l 2期
【 武术发展研 究 】
清 末武举制 的最后实施与废 除
“ 募士” 的标准来看 , 已相差甚 远 , 所选拔的人才未必就符合战场 的实际需要 , 更何况对 于当时使用高度发展 的火器 , 更是 “ 无 用
甚矣 ” 。 罗尔纲在 《 晚清兵志》 中记述了奏上 内阁奉上谕说 : “ 及经 过庚 子之役 , 光绪二 十七年 ( 1 9 0 1 年) 七月壬辰 , 两宫西 狩将 回
碑” 制度 , 也没有专载其事的书籍 , 对整个清代武科概况 , 不要说 我们 , 就是当时人也不能言其 详。晚清 时期 , 与武术有较大关 系 的事情 就是废除科举 , 兴 办新学堂 。 武举制度属于科举 制的一个 范畴 , 所 以废除了科举也 就废 除了当时仍然还在实行的武举制 ,
即使在冷兵 器为主的时代也无大用 , 以戚继光 、 何 良臣“ 练将 ” 、
使得以习武 为仕途 的路子被彻底堵死 ,也就是说使用 冷兵 器的
武术已被统 治者深刻地认识到落后于时代。兴办学堂使得 西方 的教育 制度也就随之进人 了我 国,而学校体育正是在这股潮流
中进人的 , 使在学校体育 中开展武术活动成 为可能 , 同时竞 技体
育也在这个 时期进人 了中国,这对后来武术的发展有 着极 其深
我 国历史上 的武举制度约创始于唐代。武则天于长安二年
( 7 0 0年 ) “ 诏天下诸 州宣教武艺” , 并确定在兵部 主持下 , 每年为 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 , 考试合格者授予武 职。一般认为 , 这就 是我 国科举制度 中“ 武举 ” 或“ 武科” 的正式出 台。 自此以后 , 武举 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 承袭 ,成 为封建 国家 网罗武备人材 的
举 与兵事无 涉。于是光绪二十七年( 1 9 0 1 年) , 不 得不 下令废止 武举 。其谕 曰 : “ 谓武举一途 , 本 因前 明 旧制 , 相沿 已久 , 流弊滋 多, 而所 习硬 弓刀石及马步射 皆与兵事无涉 , 施之今 日, 亦无所
从 唐朝 时创立 , 到清末废止 , 最终 因属 于冷兵器时代 的军事武艺 的结束 而走到历史的尽头。 然而 , 武术却并没有 因军事武艺的告 终而打上一个休止符 , 相反得到了更为广泛 的开展 。 这种同一历 史条件下 的发展走 向 ,这是 由两者不 同的文化属性所决定 的。 “ 武举 制” 持续 了 1 2 0 0多年 , 到清末寿终正寝 , 这是历史 的一大 进步 , 更是近代武术史上 的一件大事。
朴仁 洙 ( 辽 宁 民族 师 范高 等专科 学校 , 辽 宁 沈 阳
1 1 0 0 3 3 )
摘 要: 文章以历史为线索, 辩证地 阐述清代末年武举制的实施情况以及废 除的根本原 因。废除的直接 原 因就是 火 器 大量的应 用 于战场 , 限制 了刀抢 剑棍 等 冷兵 器 的适 用 范 围, 八 国联 军的入侵 , 清 军的惨败 , 更加

清代 以来 , 武学 陆续 在各地建立 , 武举制受 到了限制 , 加上 火器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 , 武科制显然不合时宜了。 光绪二十 四
武举制 作为我 国古代封建社会选拔 军事人才 的考试制 度 ,
年( 1 8 9 8年 ) , 内外 臣工请 变更武举 旧制 , 废 弓、 矢、 刀、 石, 试枪 炮, 未许 。两年后 , 八国联 军的入侵 , 清军的惨败 , 再次说明 了武
清代是重文轻武的。 其表面上清廷大讲 “ 文武并重 ” , 实 际上
武科社会地位 比文科低得多。文科殿试揭 晓后 ,新科进士 的姓 名、 籍贯及 名次都要郑重其事地刻在“ 进 士题名碑 ” 上, 这些碑至 今还完整地保存着 。 此外 , 官私刊 印的书籍很多。因此摸清 清代 文科进士 的情况并不是难事。武科 就大不相 同了。 既没有“ 题名
证 明了武举与军事无涉。 武举制从唐代建立到废止 , 历时了 1 2 0 0 年, 对培养军事武术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张三 甲作 为 清朝 最后 一 个武 状元 的 英名 载入 史册 。其 精 湛 的武 艺 、 高 尚的武德 和 与平 民休 戚相 关 的情操 , 永
远 激 励 着后 人 。
刻 的影 响 。
1 武 举 制 的 最 后 废 除
遣 了一些 留学生 , 但作为一个标志性的制度 , 即武科却迟迟未能 废 除。 废 除武举制 , 使我 国军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走上了一条新
路; 随着 武举的废除 , 练习“ 弓刀步石” , 在过去也是走 向仕途 的 块“ 敲门砖” , 也 因 而成 了一 种 真 正 的 民 间 习武 的 健 身 手段 。
关键 词 : 武举制 废 除 中 图分 类 号 : G 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4 -5 6 4 3 ( 2 0 1 3 ) 1 2 —0 0 O 7 —0 2
用, 自应设法变通 , 力求实际。 嗣后 武生童考试及武科 乡、 会试著
銮, 乃谕下整顿兵制停 止武科 , 命 各省于省会建立武备学堂 , 以 图振作说 : ‘ 现在整顿兵制 , 停止武科 , 亟应 于各直省会建立武各 学堂 , 以期 培养将材 , 练成劲旅 。 ” ’ 虽然在“ 停止武科 ” 以前 , 我 国 的军 队中也 已聘请过洋教习 , 也兴办了一些武备学堂 , 同时也派
重要制度 。
即一律永 远停止 。” 武举制从唐代建立到废止 , 历时 1 2 0 0年。 从
武举制发展 的趋 势看 , 清代 的武科和唐 、 宋 以至明代相 比, 可 以
说是更加 完备 , 更加制度 化了。 它为封建统治者提供 了许多能征 善战的将领。 但 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 武举制虽然是选拔将才的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