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选举之后:新政府的新颜色

合集下载

德国选举制度

德国选举制度

德国选举制度一、概述德国选举制度是指用于选举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制度。

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6个州组成的联邦共和国。

德国选举制度注重代表性和多元化,旨在确保公正的选举结果和广泛的政治参与。

二、选举原则德国选举制度遵循以下原则:1. 平等原则每个选民的选票都应该有相等的价值,没有人应该被歧视或优惠对待。

2. 直接原则选民直接选举代表,而不是间接选举或通过代理人选举。

3. 普遍原则凡年满18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无论性别、种族、宗教或其他身份。

4. 秘密原则选民的投票必须保密,以保障其个人隐私和自由选择。

5. 自由原则选民有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并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进行选举。

三、选举制度类型德国选举制度采用了混合制,结合了比例代表制和单议席选区制。

具体包括以下类型:1. 基础选举制度德国的基础选举制度采用了比例代表制。

根据选民的投票比例,政党将按照比例分配议会席位。

这样可以确保政党在议会中的代表性与其在选民中的支持率一致。

2. 补偿席位制度为了保证议会的代表性和多元化,德国引入了补偿席位制度。

在分配议会席位时,政党在地区选区中获得的席位将与其在全国范围内获得的选票比例相补偿,以确保议会反映全民意愿。

3. 多数制度除了比例代表制,德国还采用了多数制度。

在选举中,选民可以投票给他们支持的候选人,而不仅仅是政党。

在单议席选区中,获得最多选票的候选人将赢得席位。

四、联邦议院选举德国最重要的选举是联邦议院选举,也被称为“联邦选举”。

以下是联邦选举的具体程序:1. 选举频率联邦议院选举每四年举行一次。

选举日期通过国家选举法规定。

2. 验票日选举前一天是验票日。

选民可以在这一天提前投票,并在选举日通过邮寄投票或投递给选举办事处。

3. 选民资格凡年满18岁的德国公民都有选举权。

选民必须在选民名单上登记,以确保其选举权的有效性。

4. 候选人提名政党和选民可以提名候选人参选。

政党必须在选举办事处提交提名名单,而个人候选人需要提供一定数量的签名支持。

德意志列国历代国旗赏精品(图文)

德意志列国历代国旗赏精品(图文)

德意志列国历代国旗赏!精品!(图文)皇帝的黑鹰旗帜(Imperator Romanorum Semper Augustus)。

注意红色的鹰爪和鹰嘴。

整个图案构成了代表德意志民族的黑红黄三基色。

近现代德国历史上,经常采用黄地黑鹰的标志,作为其国徽图案。

而德国历史上的萨克森等诸侯国,也用类似的黑鹰图案来作为国徽和王室徽记。

其来源,都可以追溯到这面古老的旗帜。

奥地利帝国的墨黑-金黄双色国旗,其基色也来源于此。

(*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不是德国的皇帝,而被认为是西罗马帝国的继承者,罗马的皇帝。

只是其统治地区大多在今天的德意志境内而已。

神圣罗马帝国的法定语言也不是德语,而是拉丁语)这是奥地利帝国的国旗。

1918年11月12日最后一次飘扬在欧洲最遥远、最荒芜的阿尔巴尼亚的山谷中。

二、德意志邦联时期(1815-1852)这是德意志邦联的旗帜拿破仑战争之后,哈布斯堡的奥地利皇帝宣布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神圣罗马帝国灭亡。

德意志诸邦国组成了松散的德意志邦联(Deutscher Bund)。

有38个组成成员,包括:1个帝国:奥地利8个王国:普鲁士丹麦(其国王属于荷尔斯泰因-哥道普家族,作为荷尔斯泰因公国的领主而享有德意志邦联成员身份,直到1864年的普丹战争为止)巴伐利亚萨克森巴登荷兰(其国王作为卢森堡大公而享有德意志邦联成员身份)英国(国王源自德国汉诺威公国,享有德意志邦联成员身份)黑森大选帝侯3个大公国:符滕堡黑森-卡塞尔萨克森-魏玛11个公国:萨克森-哥达萨克森-柯堡-梅宁根萨克森-阿尔滕堡萨克森-柯堡-哥达不伦瑞克-沃芬巴赫荷尔斯泰因-奥尔登堡梅克伦堡-什未林梅克伦堡-斯特雷利茨安哈特-德骚安哈特-伯恩堡安哈特-哥滕11个亲王领地:霍亨佐伦-黑兴根霍亨佐伦-西格马林根拿骚列支敦士登施瓦岑堡-桑德豪森施瓦岑堡-鲁多尔施塔特瓦尔戴克-皮埃蒙特长系琉森幼系琉森绍姆堡-利佩利佩4个自由市:吕贝克法兰克福(美因河),不莱梅汉堡德意志邦联使用黑红金三色旗,是1813年由吕佐率领的自由军团的旗帜。

德国新一届政府上台后的教育政策及倾向

德国新一届政府上台后的教育政策及倾向
国 、 盟委 员会和 联合 国 教科 文 组 织 等 国际 机构 的联 系 欧
与合 作 。
W o l du a i n If r t n 2 0 . r E c t n o ma i 0 8 1 d o o
维普资讯
体 化 进程 。
随着高 等教 育 国际 化 的趋 势 ,德 国 高等 教育 面 临繁
重的改革任务 ,建立欧洲统一
的重 要组成 部分 。
是欧洲一体化进程

为在德 国高 校 引进 竞争 机 制 ,全 面提 高 德 国科研 水 平 ,05 6 , 罗德政 府 启动 了精英 大学 计划 。该计 20 年 月 施
精 英 大学第 二轮 初选 结果 揭晓 , 所 大 学 、4 博 士研究 8 4个
生院 和 4 0个 研 究 中心 获得 提 名 , 选结 果 于 2 0 评 0 7年 1 0
月公 布。
权等。其核心内容包括 : ①高校具有招生和结业决定权 ; ②联邦放弃对教育规划的参 与权, 教育规划由各州负责 ③人事制度更加灵活 ,把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公务 员工 资和待遇专项权下放给各州;④取消了联邦今后对扩建
府对高 校 的投 入不 足 ,06 起德 国 实施 了 高校 可 以 自 20 年 由征 收 学费 的制 度 , 目前大 部分 ' 高 校 已 开始每 学 期 J 1 怕勺 征 收 50 元学 费。 0欧 20 年 4月 ,联 邦和 各 州 在 柏 林 签 署 了 第 3 个 06 5
法》 并于 20 年 5 , 06 月推 出《 00 2 2 年高校 公约 》 取代了 ,
《 高校 框 架法 》 成 立 了专 门 的 “ 洛 尼亚进 程 进展 工作 ; 博
《 高校基建框架方案 》, 20 从 07年 1月起 , 各州可单独

德国政府工作制度

德国政府工作制度

德国政府工作制度德国是联邦议会制国家,政府由联邦总理领导,对联邦议会负责。

德国政府工作制度具有以下特点:一、政府组成与任期德国政府由联邦总理和联邦部长组成。

联邦总理是政府首脑,负责组建政府并提出内阁成员候选人。

联邦部长则协助联邦总理处理政府事务。

德国政府成员一般来自联邦议会,其中主要是基督教民主联盟(CDU)、基督教社会联盟(CSU)和社会民主党(SPD)等主要政党。

德国政府任期与联邦议会任期相同,为四年。

在联邦议会选举结束后,联邦总统邀请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担任联邦总理,并授权其组建政府。

联邦总理在获得联邦议院信任投票后,正式组建政府。

政府成员需要在联邦议院宣誓就职。

二、政府职能与权力德国政府行使国家行政权力,负责实施国家政策、法律和法规。

政府职能主要包括: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法规;领导和管理各部门;代表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活动;签署国际条约;向联邦议会报告政府工作;等等。

德国政府拥有广泛的权力,但受到宪法和法律的限制。

政府权力主要包括:制定政策、法规和行政命令;任命和解除公职人员;签订合同;等等。

政府还可以向联邦议会提出立法动议、财政预算和政府工作计划等。

三、政府与议会的关系德国政府与联邦议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

政府对联邦议会负责,联邦议会可以对政府进行信任投票。

政府提出的立法动议、财政预算和政府工作计划等,需要得到联邦议会的通过。

此外,联邦议会还可以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通过提问、质询和辩论等方式,对政府工作进行评估。

德国政府还可以向联邦议会提交紧急法案。

紧急法案是指在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重大利益需要时,政府可以提交的立即生效的法案。

联邦议会在收到紧急法案后,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讨论,但无法对其进行修改。

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未能通过紧急法案,政府可以再次提交紧急法案。

四、政府与总统的关系德国政府与联邦总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

联邦总统是国家元首,代表国家形象,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力。

绿党:联邦德国的环保主义政党

绿党:联邦德国的环保主义政党

绿党:联邦德国的环保主义政党作者:高荣伟来源:《检察风云》2020年第09期绿党是由倡导环境保护理念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而来的一个政党。

1980 年1月13日,德国各地的环保派别和团体联合起来,成立了联邦一级的统一政党——绿党。

绿党,这个以颜色作为其名称的政党,在此后40年的发展进程中,在整个欧洲的政治舞台上刮起了一阵阵“绿党”旋风,其绿色环保理念日渐深入人心。

目前,绿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最成功的生态政党。

二战后,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在欧洲,尤其是在德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人们甚至怀疑:工业文明能否让人类更加进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德国绿党应运而生。

绿党成立之后,其发展速度之快,出乎人们的预料。

1983年,德国绿党在全国大选中获胜,首次进入联邦议会,成为议会中的第四大党。

1998年,联邦议院大选,绿党结束其反对党的历史,与社会民主党组成红绿联盟,走上了执政的前台。

绿党是崇尚自然的。

绿党之所以把绿色作为自己的名称,一方面表明它对自然的密切关注;另一方面,表达了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关心,它要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绿党之绿,不仅体现在他们的理念上,还体现在他们的穿衣打扮上。

一般的西方政治家在公众场合总是西装革履,而德国绿党的政治家多是休闲的打扮:他们穿着羊毛衫、牛仔裤、运动鞋,有的男性议员留着长头发。

他们的衬衫总是敞着领,外面套上一件休闲西服,领带很少出现在他们的脖子上。

如同其他党派,在自己的基本纲领中,绿党对内政外交各个领域都有系统阐述,不过,最突出的当然还是环保领域。

绿党的理论主张建立在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理念基础上,并逐渐向外延伸。

绿党主张,为了和谐的生态环境,工业化发展进程不应该没有止境。

生态、社会和经济政策应该结合起来,和谐的生态环境要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和技术政策。

由于生态保护不可能由一个国家单独完成,因此绿党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推进环保运动。

德国选举制度历史

德国选举制度历史

德国选举制度历史导言:德国选举制度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自那时起,德国一直在积极探索不同的选举制度,以确保政治体系的民主性和代表性。

本文将探讨德国选举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对德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第一部分:起源和演变1. 德国帝国时代的选举制度在德国帝国时代(1871-1918年),选举制度主要基于财产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

这种制度强调富裕阶层的统治地位,限制了较低社会阶层的参与。

同时,也存在对议会权力的限制,由君主行使更多的实权。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发生了革命和政治动荡。

1919年,威玛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实现了更广泛的选举权,包括男女普选权。

这标志着德国选举制度迈向更为开放和平等的方向。

3. 纳粹德国时期的选举制度纳粹德国时期的选举制度存在严重的操控和歧视。

纳粹党利用选举来巩固其极权统治,通过操纵选举过程,排除政敌并向选民灌输纳粹意识形态。

这对德国的政治发展造成了巨大破坏,并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4. 战后德国的选举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政府致力于重建民主制度和恢复选举自由。

1949年,德国基本法确立了全民平等参与选举的原则,并建立了联邦选举制度。

这一制度注重党派代表性和议会多元化,为德国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德国联邦选举制度1. 选举规则和机制德国联邦选举采用比例代表制,即根据政党在选区的得票比例确定议会席位的分配。

选民通过在选票上对政党或候选人进行投票来表达意愿。

根据选举结果,国会议席分配给政党,并确定政府组成。

2. 政党组织和选民参与德国政党在选举中起着重要作用。

政党通过竞选活动和政策宣言来争取选民支持。

选民可以通过参加政党的会员集会、公开辩论和媒体报道来了解各政党的政策观点和理念,并做出选择。

3. 补选和党派联盟德国的选举制度还允许发生补选,以填补因议员任期结束、去世或辞职而产生的空缺席位。

此外,政党之间也可以建立联盟,并在选举中共同参与,以增强选举成功的机会。

德国选举制度

德国选举制度

德国选举制度
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6个联邦州组成,每个州都有自己
的州议会和州领导。

德国的选举制度由联邦选举法和州选举法组成。

联邦选举法规定了德国联邦议会(Bundestag)的选举制度。


国联邦议会有598个议席,选举每四年一次。

选举使用比例代表制,
即根据每个政获得的选票比例来分配议席。

选民可以在选票上选择一
个政或一个个别候选人。

在比例代表制中,每个政需要获得至少5%的选票,或者获得三个直接选区的胜利,才能在联邦议会中获得代表。

在联邦选举中,选民
有两票,第一次选票选出直接选区的胜者,第二次选票选出政。

另外,德国联邦选举也有“超额席位”和“补选”机制。

当某个
政在单独选区或全国范围内获得的席位超过其在比例代表制中应有的
席位时,该政将获得超额席位。

补选机制是当有空缺席位需要填补时,由各州的选举委员会组织补选。

除了联邦选举,德国还有州议会选举、欧洲议会选举和市政选举
等选举。

在德国州议会选举中,选举使用比例代表制,规则与联邦选
举相似。

在欧洲议会选举中,所有欧盟公民都可以投票,每个政或联
盟必须获得超过2.5%的选票才能获得代表。

德国的选举制度是公正和透明的,并且保证政治多元化。

通过选举,德国的议会代表可以更好地反应选民的需求和思想。

德国现在的政体演变趋势

德国现在的政体演变趋势

德国现在的政体演变趋势
德国的政体演变正在经历以下趋势:
1. 再次强调民主:自20世纪初以来,德国一直在努力重建其民主制度。

自二战以来,德国一直在经历多年的重建和重塑,以确保其成为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

2. 加强联邦制度:自1990年东西德统一以来,德国联邦制度加强,地方政府的自治权得到了更多的保障和扩大。

3. 重视欧盟关系: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德国越来越意识到其作为欧盟最重要经济体和强国的角色和责任。

德国政府将欧盟关系的重要性放在首位。

4. 对外开放:德国国内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提高,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德国愿意与其他国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5. 多元化:随着德国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多元化,政治舞台也越来越多元化,不同政治派别和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综上所述,德国政体演变的趋势是朝着更加民主、联邦、国际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媒体习惯于用各政党的标志色指代政党本身,如默克尔的基民盟-基社盟是“黑色”,其政治同盟———自由民主党是黄色,基民盟-基社盟在德国政治舞台上最强劲的对手———泰因布吕克领导的社会民主党是红色,德国左翼党是深红色,绿党顾名思义,自然是绿色了。

相应地,德国立法选举也往往被媒体渲染为“颜色大战”,自东西德统一以来,常见的“颜色大战”场景,是“红绿联盟”即社民党-绿党联盟,和“黄黑联盟”即基民盟-社民盟和自民党联盟间的对决。

和其他欧美国家相比,战后德国的政治“色谱”显得有些另类。

首先,经常出现具有强民意支持率和高号召力的政治领袖,但这样的政治领袖,其个人支持率未必能转化为对其政党的高支持率,甚至政党败选、其领导人却仍享有高支持率的现象也曾出现过;其次,能够进入国民议会(下院)的政党通常只有四五个,但极难出现某个单一政党独占议会半数以上席位的局面,战后德国历史上,只有1957年阿登纳领导基民盟-基社盟实现过一届单一政党的单独责任内阁,两德统一后这种局面更是一次也没出现过。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德国独特的政治结构设计(5%得票率的下院政党准入门槛,立法选举中的“两张票”即一张选议员、一张选党派制度等),另一方面,德国社会汲取当年纳粹上台教训,不愿轻易让单一政党一家独大,而宁可让政治家和政党“戴着镣铐跳舞”。

这种复杂而独特的政治情结和政治文化,同样造就了本届德国选举中,默克尔和基民盟-基社盟五味错杂的胜利。

如果仅就选举数据而言,默克尔和基民盟-基社盟可谓大获全胜:默克尔第三次连任,成为继只有西德开国总理康拉德·阿登纳和一手主导两德统一的赫尔穆特·科尔后,战后德国第三位拥有三个总理任期的人,并有望成为整个欧洲执政时间最长的女性领导人;基民盟-基社盟合计获得41.5%的选票,同比增长7.8%,这不仅是1990年两德统一后一个德国政党所获得的最高得票率,更离单独组阁仅一步之遥。

问题恰就出在这“一步之遥”上。

这是因为尽管默克尔和她的“黑色”赢了,但“黄色”———自由民主党却输了:4.8%的得票率不仅创下历史新低,而且跌破下院准入门槛,这意味着默克尔和“黑色”赢得再多,也无法组成和上一任期一样的“黑黄联合政府”。

基民盟-基社民盟是中右政党,而自民党则代表商业界利益,双方理念相近,“黑黄联合政府”也因此得以高效运转,这无疑是默克尔在欧洲金融危机背景下,让德国在经济和就业两方面都交出满意答卷的坚实基础。

可如今“黄色”无奈消失,“黑色”又无法单独组阁———下院总共有598席,“黑色”独占311席,比上届多出74席,离单独组阁门槛316席只差5席,可就是这5席费了难。

如前所述,德国下院并没有很多党派,事实上本次选举后只剩下4个:基民盟-基社盟,社民党(192席),左翼党(64席)和绿党(63席)。

理论上,未来内阁可以至少有四个颜色组合:黑红(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党)、黑深红(基民盟-基社盟和左翼党)、黑绿(基民盟-基社盟和绿党),以及红红绿(除基民盟-基社盟外的三党)。

但实际上,后三种颜色组合几乎不可能实现,奥妙就出在左翼党的血统上。

左翼党是从原东德执政党———统一社会党脱胎演变而来,在原东德地区尚有相当影响力,但在原东德地区以外则几乎是“负能量”,且其秉持的较传统社会主义主张,在德国多数地区也缺乏共鸣,很显然,不论右翼、左翼其他政党,都不能不虑及和“深红”联盟所可能带来的负面政治影响。

至于绿党,由于其内部近来始终处于派系斗争中,此次选战屡屡犯下低级失误,且早早宣布“不会以任何形式和默克尔的党组建联合政府”,可以说,除非出现奇迹,“黑绿联合政府”的出现概率同样近乎为零。

于是不管默克尔和施泰因布吕克如何不情不愿,像2005-2009年那样,组建一个被俗称“大联合政府”的“黑红联合政府”,恐怕是除了重新大选外唯一的选项了。

上一次“黑红联盟”,默克尔和“黑色”大占上风,“红色”处处受制,这对社民党人而言,既是前车之鉴,又是此次极力想避免的覆辙。

从选情看,“黑色”固然大胜,“红色”也并没有输,其选票和议席都有相当程度的增加。

从目前情况看,“红色”不会拒绝组建“黑红联合政府”,但绝不甘心再当有名无实的小伙伴,而“黑色”挟大胜之威,所肯付出的交换代价,只怕也是有限的。

由于默克尔名为中右翼,实则是手腕高明的实用主义政治家(曾有绿党成员感慨她“除了不是绿党党员以外什么都比绿党党员都像绿党党员”,“红色”或“绿色”党派在她看来有利的政策,她会毫不客气据为己有,以至于让政治对手无从下嘴),加上近年来德国社会和选民明显表现出重经济轻政治色彩、重本国事务轻国际义务的倾向,在大多数问题上,“黑色”和“红色”并没有原则性分歧,除了内阁席位分配这个最难、也最容易的传统话题外,最棘手处恐在于两党对如何解决政府财政问题思路迥异:左翼的社民党主张加税,而中右的基民盟-基社盟反对。

此外,对替代能源的态度,如何分配政府财政投入,德国应在履行欧盟义务、尤其救助欧洲债务危机国家方面投入多少等等,也将成为“黑色”和“红色”间讨价还价的节点所在。

从目前看,两党都摆出一副“不着急”的姿态,既不拒绝合作,但也不着急摊牌,其目的自然是在“大联合政府”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主导权。

如无意外,“黑红联合政府”的组成和默克尔的连任都只是时间问题,但这样一个“色差”巨大的“大联合政府”究竟能否如“黑黄联合政府”般发挥高效率,默克尔和“黑色”为说服“红色”合作,将付出怎样的代价,都值得跟进关注。

(作者系旅加学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