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部编本)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一. 教材分析《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的一课,主要讲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失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进一步理解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具体史实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会对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和过程产生好奇心,但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细节和影响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失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失败。

2.难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原因,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失败。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交流自己的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材。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3.视频:准备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感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为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七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本课主要讲述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发生以及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的过程。

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本课内容包括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危害。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甲午中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等历史事件。

但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相关知识,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理解和掌握本课内容。

同时,本课内容较为沉重,学生可能对战争的残酷性和中国的弱势地位产生负面情绪,需要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态度的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认识近代中国遭受外来侵略的历史教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和影响,《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2.教学难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辛丑条约》签订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炼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情感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战争的残酷性和中国的弱势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PPT课件。

3.资料:收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教案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教案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教案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2.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是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伟大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通过评价义和团运动,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权的灭亡,促进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发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时,也说明旧式的农民战争抵挡不住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境况中沉沦下去;通过学习《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3.通过学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农民阶级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挫败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重点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

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

义和团这时提出来“扶清灭洋”口号,这是当时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勇猛的冲击。

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使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

人教部编版八上第七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上第七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上第七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一、课标内容明白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要紧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阻碍。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初步把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差不多方法,能够自己通过阅读、观看影视作品等方式独立地了解一些历史事件的大致情形,然而仅局限于感性认识,缺乏理性认识。

由于本课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既有识记层次的要求,又有运用层次的要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采纳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了解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同时,深入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阻碍。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威严再一次遭到破坏。

由于社会制度的落后和清王朝的腐败,尽管发生了义和团运动,中国人民进行了坚强的抗争,但中国的民族危机仍旧连续加深。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潭。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八年级学生深入认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专门必要的。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说明、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要紧通过讲解、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说明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通读教材,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问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觉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说出义和团兴起的背景及进展过程;小组合作讨论,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及其进步与局限性。

培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重点)目标3:阅读教材,说出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刻、参与国;观看课件中图片,说出侵华的过程,认识到帝国主义侵华的罪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重点)目标4:阅读教材,记住《辛丑条约》签订的时刻;小组合作讨论:列举《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峻危害。

通过回忆所学知识,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比分析,明白得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一、课程内容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理解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口号;理解《辛丑条约》签订的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比《辛丑条约》、《马关条约》、《南京条约》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方面给中国带来危害之沉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历史理解的眼光看待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通过分析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使学生明白:只有代表国民利益的政府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

三、教材分析本课为教材第二单元最后一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承:戊戌政变导致激进派和温和派的势力削弱,顽固派重新占据要职,由于他们对国际政治的现实毫无所知,所以拒绝外交和与各国互相迁就,提倡一种顽固的抵制政策,以慈禧为首的清廷怂恿排外主义。

下启:由于清政府不再代表本国国民利益、同时腐败、背信弃义、翻脸无情、外交不成熟,这样的一个政府被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的签订。

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不断遭受着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忍无可忍,义和团运动兴起;由于受到排外主义的清政府的支持,义和团运动迅速扩大影响;其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利益,列强以此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和部分爱国官兵英勇抵抗,但最终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关于义和团运动,史学界争议很大,作为教师,在授课时要用历史理解的眼光带领学生看待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而不是让学生觉得义和团运动是一场笑话。

四、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7课,主要内容是抗击八国联军。

本课教材通过介绍义和团运动的发展以及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教材中插图、文献资料丰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细节和影响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反抗外来侵略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2.难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相关历史事件。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7课。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引发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详细讲解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念。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教材分析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农民阶级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挫败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反帝史实;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内容及危害;2、通过对“扶清灭洋”、义和团失败等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梳理八国联军、义和团、清政府之间的活动,学会整理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会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帝国主义侵略者凶恶而贪婪的本质,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重要根源之一,从而增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课前准备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起主要侵略方式有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为救亡图存。

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而事实证明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行不通。

与此同时,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这就是席卷了中国北方,震撼世界的义和团运动。

二、进入新课(一)义和团运动1、背景根本原因:民族危机加深直接原因:洋教势力猖獗组织基础:义和团组织2、兴起:(1)1898年,冠县赵三多竖起“扶清灭洋”大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义和团运动的基本史实;义和团运动口号及其局限性;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和主要罪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从中引导学生分析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从而得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要想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必须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的内容难点:《辛丑条约》的历史影响。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义和团运动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在某种意义上是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

面对八国联军的侵略,义和团进行了英勇抵抗,但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下失败。

义和团运动是如何兴起的?他们是如何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又给中国带来怎样的严重后果?本课我们来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二)、讲授新课一、义和团运动1、背景:19世纪末,随着西方列强加快争夺中国的步伐,争先恐后掠夺在华权益,强租海湾,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胡作非为,配合外国的侵略活动的猖獗,中华民族和外国侵略势力矛盾尖锐。

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2、清政府态度: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承认其合法地位。

于是,义和团纷纷进入天津、北京。

他们沿途张贴文告,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通过捣毁教堂、拆毁铁路、砍断电线等方式,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

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3、口号:扶清灭洋“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❶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义和团运动和“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❷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签订
《马关条约》而告结束。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不仅支付了
巨额的赔款,
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
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
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
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
种的关头。

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
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
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义和团运动
1.
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
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
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
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

他们在中国建立
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
提问: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到《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即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三、课堂总结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的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暴露出清政府的腐朽反动。

一些本来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的人彻底清醒过来,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起,决心以武力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本节课讲述的是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史,要突出“抗击”二字,以展现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敌侵略的不屈抗争。

通过启发式诱导教学,让学生了解义和团运动的抗争历程,辩证地认识“扶清灭洋”的局限性和进步性。

同时,要清楚《辛丑条约》的影响,以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以凸显历史的先后联系性和关联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