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记》与《声无哀乐论》“和”之音乐美学思想比较
浅析《声无哀乐论》与《乐记》中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

浅析《声无哀乐论》与《乐记》中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
《声无哀乐论》和《乐记》都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经典著作,它们对音乐美学的探讨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两部著作中,作者们分别探讨了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功能以及音乐美学的规律等问题,但在具体观点和理论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异同。
本文将从音乐美学思想的角度对《声无哀乐论》和《乐记》中的异同进行分析和比较。
我们来谈谈《声无哀乐论》和《乐记》中对音乐的定义和本质的探讨。
在《声无哀乐论》中,作者王阳明认为音乐是一种抒发情感的媒介,音乐的本质在于表达人的情感和心情。
他认为音乐应该符合人的情感和个性,只有这样的音乐才是美妙动人的。
而在《乐记》中,作者对音乐的本质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一种有序的声响,具有一定的旋律和节奏,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声音。
他还强调了音乐的审美功能,认为音乐是一种通过听觉传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从这两部著作对音乐本质的论述可以看出,《声无哀乐论》强调音乐的情感表达功能,而《乐记》则更加注重音乐的艺术形式和审美功能。
虽然《声无哀乐论》和《乐记》都是音乐美学思想的经典著作,但它们在对音乐本质的认识、音乐功能和价值的理解,以及对音乐美学规律的探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声无哀乐论》着重强调音乐的情感表达功能,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审美体验,而《乐记》则更加注重音乐的艺术形式和社会功能,更加强调音乐的社会价值和审美规律。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作者对音乐美学的不同认识和理解,也丰富了我们对音乐美学思想的认识和探讨。
在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经典著作的学习和思考,进一步深化对音乐美学的理解,也可以为当代音乐美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浅析《声无哀乐论》与《乐记》中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

浅析《声无哀乐论》与《乐记》中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
《声无哀乐论》与《乐记》均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著作,它们都涉及到音乐的美学及其与人类情感的关系,但在具体观点上存在一些异同。
《声无哀乐论》是一篇由南朝梁朝文学家谢朓所著的文章,他在文中提出了“声无哀乐”这一观点,主张音乐只是一种声响,在表达情感方面并没有独立的意义。
相比之下,《乐记》是一篇由西汉乐学家、音乐家集体编写的音乐理论著作,它主张音乐可以通过声音的特点和演奏的方式来表达情感,音乐需要具备悦耳、和谐的特点。
对于音乐的表达方式,《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只是一种声音,没有自己独立的情感表达能力,只能通过与诗词、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结合,来表现情感。
而《乐记》则主张音乐可以通过音色、节奏、音高等音乐元素来表达情感,音乐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演奏来唤起人们的情感。
《声无哀乐论》与《乐记》还存在着对音乐价值的不同看法。
在《声无哀乐论》中,谢朓认为音乐的价值在于其适应性和可怀旧性,通过音乐可以表达人们对过去时光的记忆和思念。
而在《乐记》中,音乐被视为一种可以净化人心、陶冶人性、提升人的修养的艺术形式,强调音乐对于人的精神和情感的影响。
两篇文章在对于音乐要素的关注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声无哀乐论》主要关注音乐的形式和节奏,认为音乐的美在于其旋律的流动和节奏的韵律感。
而在《乐记》中,除了形式和节奏外,音色和音高也被视为音乐美的重要要素,它们可以改变音乐的情感表达和听众的感受。
《乐记》与黑格尔《美学》“音乐篇”共同之比较

《乐记》与黑格尔《美学》“音乐篇”共同之比较【摘要】本文将对《乐记》和黑格尔《美学》“音乐篇”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介绍了两部作品的背景和重要性。
正文部分分析了《乐记》与黑格尔《美学》“音乐篇”的共同点,探讨了它们在音乐观念和审美标准方面的相似之处,讨论了两者对音乐表现力和情感传达的观点,比较了它们对音乐的艺术性和创造性的看法,并探讨了两者对音乐与社会关系的看法。
结论部分总结了《乐记》与黑格尔《美学》“音乐篇”的共同之处,并展望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两部重要文献在音乐美学领域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乐记》、黑格尔《美学》“音乐篇”、比较、共同点、音乐观念、审美标准、表现力、情感传达、艺术性、创造性、音乐与社会关系、总结、研究方向。
1. 引言1.1 介绍《乐记》和黑格尔《美学》“音乐篇”《乐记》是中国古代音乐领域的重要著作,作者为司马迁。
这部书主要记录了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音乐的分类和乐器的演奏技巧等内容。
而黑格尔《美学》中的“音乐篇”则是西方哲学家黑格尔对音乐艺术进行的系统性研究和论述。
《乐记》和黑格尔《美学》“音乐篇”都是音乐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作,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对音乐的理解和探讨。
《乐记》主要以史料的形式呈现了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和音乐的社会功能,而黑格尔《美学》“音乐篇”则从哲学角度对音乐的本质、意义和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通过比较《乐记》和黑格尔《美学》“音乐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拓展音乐研究的视野。
1.2 阐述比较的重要性比如字数在比较《乐记》和黑格尔《美学》“音乐篇”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探讨音乐这一艺术形式。
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和相似之处,进而揭示出音乐所蕴含的普遍性和深刻意义。
比较也可以帮助我们拓展视野,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解读音乐,使我们对音乐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从《乐记》《声无哀乐论》比较儒家、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从《乐记》《声无哀乐论》比较儒家、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从《乐记》《声无哀乐论》比较儒家、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先秦诸子音乐美学思想在整个古代音乐思想史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影响了随后整个封建社会的音乐文化基础,是我们在探讨民族特色的音乐美学体系时非常值得研究、借鉴的一笔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乐记》和《声无哀乐论》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两朵重要的奇葩,它们分别代表了儒家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对这两部著作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可以看出儒家,道家不同的音乐美学观点,还可以由此窥见音乐的本质、社会功能、音乐与知觉者的关系以及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先秦儒家美学思想及其集大成者《乐记》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以及整个古代音乐思想史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而《乐记》便是一本集中体现了儒家音乐美学的论述,因此它是先秦儒家美学思想集大成者。
《乐记》一书讨论了音乐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关于音乐的本质,《乐记》中有着精辟的论述,肯定了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
音乐有着深刻的艺术性,感情深厚的音乐可以打动人心,反之一个社会的音乐也可以反映国家的盛衰。
《乐记》关于音乐本质的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2.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乐记》认为,音乐是表达情感的事物,它和礼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音乐和社会伦理想通,不同的人对音乐的要求不一样,不同的音乐表达不一样的思想感情,不同思想感情的音乐对人的作用和影响也各不相同。
3.礼乐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之一《乐记》主张使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治、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
[2] 《乐记》作为儒家思想论著,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的一面。
作为一部音乐美学著作,又有抽象概括问题、寻求一般规律的特点即绝对面。
这就是它音乐美学理论的价值所在。
二、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独创性名作《声无哀乐论》《声无哀乐论》立足于老庄的哲学理论,来阐述声无哀乐即音乐不能表达人喜怒哀乐的情感这个命题。
_乐记_与_声无哀乐论_比较研究

_乐记_与_声无哀乐论_比较研究
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直被津津乐道的“乐府诗”就注定蕴藉着浓浓的乐趣和婉转的传统
精神,其中《乐府诗集》中最出名的就有康熙时期的汪廷琚、和清朝广陵金·乐记和声无
哀乐论。
正是这些作品完整地保留着古代乐考显示出古代艺术家们对于乐理的巨大进步所在。
因此,比较研究《乐记》和《声无哀乐论》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
首先,从乐律处来看,《乐记》和《声无哀乐论》之间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从
乐理角度来讲,《乐记》延续了古人对和声的追求,传统的显示了半音、三度、七度的和
声理论,以及通过根据音调的变化来解释和声技巧,另外,乐记记载的歌曲经该乐方处理,歌词集中在“明张暗绝之间,和谐转弱之下”,即乐曲中声乐回荡景象的技巧。
而《声无
哀乐论》作者金·提出了与传统乐理不同的乐律观点,认为对于字的使用更贴近和声法,
他的论述更多的弱化了某些古时候的乐理定论观点,他把“明张暗绝”进行了小说化、以
及融入了自然之声的表达,使得乐曲中的声乐变得更加细腻、柔和,但却未达到现代音乐
表现出的精细。
《乐记》和《声无哀乐论》在传统乐律理论方面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国古乐考
追求柔和平稳,乐人着重传统领域中的和声法技巧,以及使用“半音”以及处理以及“三度”、“七度”来表现歌曲的和谐音律。
《乐记》侧重于和声的处理,而《声无哀乐论》
注重于乐曲的句式和乐谱的关系,其乐律论述体现出对于声乐的细节处理,重于传统和声
定论,并且乐赋与传统乐谱和声曲的差异更加突出。
浅析《声无哀乐论》与《乐记》中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

浅析《声无哀乐论》与《乐记》中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声无哀乐论》与《乐记》是中国古代著名音乐美学理论著作,分别由刘勰和清代音乐家乐史编著。
两部著作都探讨了音乐的本质、美学特征以及音乐与人的关系,但在思想观点和观念阐述上略有不同。
本文将对这两部著作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浅析,探讨它们的异同之处。
首先我们来看《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刘勰在书中提出了音乐的基本属性和美学特征。
他认为音乐的本质是一种用声音来表达情感和意志的艺术,音乐具有情感表达和意志沟通的功能。
刘勰进一步分析了音乐对人的心灵的影响,他认为音乐可以感染人的情绪和情感,可以使人产生愉悦或悲伤的情绪体验,从而对人的心灵产生作用。
刘勰认为,音乐的美学特征在于其对人的情感和心灵的影响,因此音乐的美学评价要以其对人的情感和心灵的影响为标准。
刘勰还对音乐的创作和表演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规范,他认为好的音乐作品应该注意情感的真实性和表现力,音乐的演奏者要有良好的技术和表演能力,才能把音乐作品演绎得好。
从以上对《声无哀乐论》和《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这两部著作在音乐美学思想上的一些异同之处。
从对音乐的本质和功能的认识上来看,《声无哀乐论》强调了音乐对人的情感和心灵的影响,认为音乐的美学特征在于其对人的情感和心灵的影响,而《乐记》则更多地强调了音乐在社会中的作用,认为音乐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人们的交流和沟通,因此乐史对音乐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提出了更深入的探讨。
在对音乐的审美标准的认识上,《声无哀乐论》更强调了音乐作品的情感表现和情感表达能力,认为音乐的审美价值在于其对人的情感和心灵的影响,而《乐记》更强调了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的协调和谐美,认为好的音乐作品要具有美妙的旋律和节奏,要具有深刻的情感表达和气质上的高雅。
可以看出,《声无哀乐论》更注重音乐作品的情感表现和情感表达能力,《乐记》更注重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的协调和谐美。
浅析《声无哀乐论》与《乐记》中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

浅析《声无哀乐论》与《乐记》中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声无哀乐论》和《乐记》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文献。
两部著作虽然都讨论了音乐美学问题,但其立论、内容、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立论背景与目的《声无哀乐论》是南朝梁代思想家谢灵运撰写的音乐美学文献,其立论背景是反对乐律的束缚,提倡“自由发挥”和“随心所欲”的音乐创作方式。
谢灵运认为,音乐应该符合人的情感需要,不必拘泥于规矩和约束。
《声无哀乐论》提出了“音与声”、“气韵生动”等创作原则,反映了梁代民族心理和审美趣味。
《乐记》是春秋时期的音乐家、文化名流郑玄整理的一部音乐理论书籍,其目的是系统地总结中国古代音乐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规范音乐的演奏、演唱和创作。
《乐记》强调音乐要尊崇礼乐之道,符合社会规范和意识形态的要求,主张音乐和道德、政治、宗教等方面相互关联。
《乐记》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具有深远影响。
二、观点与立场《声无哀乐论》中,谢灵运主张音乐要符合人的真实情感,追求形式的自由、多样和变化,强调人性的自由和个性的表达,重视审美主义和以人为本的美学思想。
他认为音乐的作用是表达情感而不是进行道德、政治宣传。
相较之下,《乐记》的立场更加宗教化和道德化,主张音乐是一种可以改变人心、引导社会生活的工具,应当按照社会规范和宗教信仰要求来定制。
郑玄强调音乐和社会道德、人生观、宗教信仰等方面相互关联,而把音乐创作和演奏作为宣扬和维护这些价值观念的手段。
相对于谢灵运的“以人为本”,《乐记》更加注重“以社会为本”的立场,更加强调音乐的规范性、普世性和道德感染力。
三、音乐创作和审美理想在音乐创作和审美理想方面,《声无哀乐论》和《乐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谢灵运认为音乐应该简洁、明快,具有华丽、生动的音乐形象和响亮、悦耳的音乐效果,当然也可以运用一些严谨、古典的元素,但不应该被义无反顾地束缚在其中。
谢灵运重视个性和变化,强调音乐要多样,要表达出各种情感和思维状态。
论《乐记》与《声无哀乐论》美学思想之间的区别

158艺术家The artists论《乐记》与《声无哀乐论》美学思想之间的区别□李吉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乐记》和《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历史上两本著名的传统音乐美学著作,包含着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两本著作都涉及音乐美学的观点、特征及功能。
然而两本著作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乐记》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思想,更强调音乐教化人心的功能,认为音乐和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声无哀乐论》体现的是道家学派的思想理念,更强调音乐中乐音形式的美,以及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强调的是音乐中的自然人性,认为音乐是自然之和。
两本虽然同为音乐美学著作,但是观点却处于相互补充、对立的关系。
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引发了音乐学者们的思考与讨论,也给音乐美学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对音乐本质问题的探讨《乐记》与《声无哀乐论》分别对音乐本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乐记》中,开篇便提出“乐由心生”的观点。
其认为人内心喜、怒、哀、乐的情,源自外界事物的刺激,随后由人内心的情感产生了音乐。
音乐源自情感,同时音乐也能影响人的情感。
情绪如果激动,那么所表演出来的音乐也是欢快、急切的;反之,如果情绪忧郁,那么音乐也会随之变得缓慢、低沉。
这似乎与约翰•凯奇的作品《4分33秒》所拥有的内涵如出一辙,由此阐述了音乐的本质是人的情感。
而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指出音乐本质并不在于人的情感,而在于音乐本身。
音乐也并非体现人的情感,而是一种完整和谐的自然属性。
在他看来,音乐是不同于人类情感的一种客观事物,不受人的意志影响,所以音乐也不能影响人的情感。
在文中,嵇康还以酒为比喻指出,酒有甘与苦的差别,人也有乐与哀的差别,虽然酒可以让人们产生乐或是哀的情感,但这并不能表明酒拥有同样的情感。
由此阐述了音乐的本质在于音乐本身。
二、对音乐功能方面的比较儒家学派一直以来都强调音乐对政治教育的功能,认为音乐与社会伦理、思想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倡导音乐 可以与政治、教育产生关联,使之成为教化人心的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大 乐与 天地 同和 , 大礼 与 天 地 同节 。和 ,
故 百物不 失 ; 节, 故 祀 天祭 地 。 ”
过吹奏乐器便能测知 四时风气是否 和畅, 判断是否 适 合农 耕 了 。这就 是将 音乐 与 自然风气 的和谐程 度 联 系起 来 , 并作 用 于指 导农 事生 产 。
随着人 们 对 “ 和” 的问题 的重 视 , “ 和” 渐 渐独 立 开来 , 自成 一 个 概 念 与 范 畴 。譬 如 史 伯 将 “ 和” 与 “ 同” 区别 开来 : “ 夫 和 实生 物 , 同则 不 继 。 以他平 他 谓 之 和 ……故 先王 以 土与金 、 木、 水、 火杂 , 已成 百 物
一
、
义、 作用等方面联系起 来。虢文公在劝谏周宣王时 曾说道 : “ 先时五 日, 瞽告有协风至 , 王即斋官 , 百官 御 事 … …是 日也 , 瞽 帅 音官 以风 土 …… ” [ t 2 3 3 -  ̄. 瞽”
是 指乐 师 , “ 协” 即“ 和” 的意 思 , 即懂 音 律 的乐 师 通
的根基 , 再分析它们 因细微差别而衍化出的相异 的 走 向乃 至本 质上 的不 同时 , 我 们 的 比较 才算 是 真正
有 价值 的 。
有哪些 , 是什么样 的文化场域造成了种种衍变, 它的
我们发现 , 在《 乐记》 和《 声无哀乐论》 这两部典
籍 中, 都 出现 了大量用 “ 和 ”的思 想 来 阐发 音 乐 功
成书于汉代的《 乐记》 与魏晋时代 的《 声无哀乐
也。 ”
论》 是 中国古代两部至关重要 的音乐理论典籍 。历 来, 《 声无哀乐论》 被看作是 对《 乐记》 的颠覆 , 将两
者进 行 比较 的言 论 比 比皆 是 。实 际上 , 任 何 两 个 现
.
“ 声音 以平和为体 , 而感物无 常; 心志以所 俟 为主 , 应 感 而发 。 ” 从 上 述 言论 中可见 , “ 和” 在 这 两部 音 乐 典籍 中 都 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 和” 是我们理解 《 乐记》 和 《 声无哀乐论 》 乃 至整个 中国音乐美学 的一个 关键 词 。这两 部典 籍 的成 书 时代 相 距 并 不 远 , 且 都 在 中
国音 乐史 上 拥 有 着 里 程 碑 式 的 意 义 。我 们 不 禁 要 问, 它们 是否 有共 同的根基 , 其 细微 而深 刻 的差别 又
象最 具 可 比性 的 地 方 并 不 在 于 它 们 截 然 相 反 的路 径, 而在 于他 们在 某 一 方 面 同源 而 异 流所 擦 出 的火 花 。 即是 说 , 只有 当我 们 在 两 声无哀乐论》 言道 : “ 音声有 自 然之和 , 而无 系于人 情, 克谐之 音成于金石 , 至和之 声得 于管弦也。 ” “ 若 言平 和 , 哀 乐正 等 , 则无所先发 , 故 终
得躁 静 ; 若 有所发 , 则是 有主 于 内, 不 为 平 和
和 五 味 以调 口 … …和 六 律 以 聪 耳 …… 声 一 无
J o u na r l o f 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f o r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No . 4 Vo I . 3 3 No . 4 2 0 l 5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 乐记》 与《 声 无哀乐 论》 “ 和” 之音乐美学思想 比较
周 寒 千
( 湘 南学 院 音乐系 , 湖南 郴州 4 2 3 0 0 0 )
摘要 : 《 乐 记》 和《 声无哀乐论》中都含 有非常丰 富的“ 和” 的美学思想 , 其理论 根源均来 自先秦 时代“ 和” 的思想。 然而 。 “ 和” 音乐美 学思想在这 两部典籍 中分别有着不 同的性质、 地位 、 面貌 与作 用 , 《 乐记》 倡 导的是“ 礼乐” , 要求鉴
听, 色一无文 , 味一无果 , 物一不讲 ……” u l J ] 史伯不
收稿 日期 : 2 0 1 5 - 0 5 - 3 0 基金项 目: 湖南省情 与决策咨询课题 “ 音乐审美教育在构建 和谐 社会 中的作用研究” ( 项 目编号 : 2 0 1 5 B Z Z 1 5 6 ) 。 作者 简介 : 周寒 千( 1 9 7 4 一) , 湖南株 洲人 , 副教授 , 中南大学艺术哲学博士研究 生 , 主要研究方 向为艺术哲学 。
实际上任何两个现象最具可比性的地方并不在于它们截然相反的路径而在于他们在某一方面同源而异流所擦出的火即是说只有当我们在两部典籍中找到了共同的根基再分析它们因细微差别而衍化出的相异的走向乃至本质上的不同时我们的比较才算是真正有价值的
第3 3 卷 第 4期 ( 2 0 1 5 年 第 4期 )
湖北 民族学院学报 ( 哲 学社 会 科 学 版 )
怨 以怒 , 其政 乖 ; 亡 国之音 哀 以思 , 其 民 困。 ” “ 是故 乐在 宗庙 之 中 , 君 臣上 下 同 听之 , 则 莫不和 敬 ; 在族 长 乡里之 中 , 长 幼 同 听之 , 则 莫
不和顺 ; 在 闺 门之 内, 父 子 兄 弟 同 听之 , 则 莫 不
和亲 。 ”
赏者具备礼乐 文化 , 培养 的是君子人格 。《 声无哀 乐论》 倡 导的是“ 和乐” , 引导鉴 赏者 的 自然人 性。这些对 当今 音乐
仍有思考意义 。
关键 词 : 和; 音乐; 儒家 ; 道 家 中图分类号 : B 8 3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4 — 9 4 1 ( 2 0 1 5 ) 0 4 — 0 0 8 1 — 4 0
能、 音乐 本 质 、 音乐 鉴赏 者心 态等 方 面的论 述 。 《 乐记 》 中记载 :
“ 是 故 治世之 音 安 以 乐 , 其政和 ; 乱世 之 音
现代意义又何在?这些都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 。 《 乐记》 与《 声无哀乐论》 中“ 和” 之同源 早在先秦 时期 , “ 和” 便 是一个 非常普 遍 的概 念 。人 们常 将 “ 和” 的概 念 或 内涵 与 音 乐 的产 生 、 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