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学案《齐桓晋文之事》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学案(学生版)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学案(2015年10月日)【课题】《齐桓晋文之事》【学案序号】9【课型】复习【课时】2课时【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注释,背诵、默写、翻译最后一段;2.梳理并掌握文中文言现象:①掌握“爱”“度”“诚”等实词含义,整理“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②掌握“可以”“以及”等古今异义词;③梳理本课词类活用现象;④梳理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
自主学习【考题体验】一、解释下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之: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2010湖南2008天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10湖南)2.乎: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010江西)3.于: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2007天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2014 淄博模拟)4.者:五十者可以衣帛也。
()(2010上海)5. 以:是以君子远庖厨也()(2014 淄博模拟)二、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七十者衣帛食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13天津卷)2.谨痒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湖北卷\浙江卷)【知识梳理】一、找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1. 无以,则王乎()2.盖亦反其本矣()3.刑于寡妻()4.是罔民也()5.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 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7. 然则废衅钟与()8.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9.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
1. 若无罪而就.死地()2. 不识.有诸()3.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4.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5.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6.无伤.也,是乃仁术也()7. 则王许.之乎()8.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9.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10.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11.殆.有甚焉()12.犹缘.木而求鱼也()13.其.若是,孰能御之()14.吾惛.,不能进于是矣()15.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16.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17. 谨.庠序之教()18.是诚.何心哉?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学案(含部分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言文的结构、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者所论述的“保民而王”的思想,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会孟子的仁者之心。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感受论辩特色,体会艺术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孔孟”的儒家思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文意的理解。
难点: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预习案【知人论世】孟子(前372—前30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称为“亚圣”。
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的思想,哲学上提出“性善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作品介绍】《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哲学思想、社会活动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孟子善辩,故《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背景链接】1.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2.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
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
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1第1课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2、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3、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四、教具:实物投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语设计:二)、解题: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研读课文1——14节(一)学生朗读课文1——14节;(二)指名学生翻译课文;(三)学生质疑;(四)教师点拨归纳:1、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我)闻;(2)无以,则王乎?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对……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1)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4)牛何之?归纳:宾语前置的条件: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C、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教师版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教师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齐桓晋文之事》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3)分析并评价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齐桓晋文之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深入探讨文章的内涵和外延;(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练地朗读课文,增强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
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 文章分析: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让学生掌握文章的逻辑思路。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背诵《齐桓晋文之事》;(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3)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思考。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写作等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内容。
3. 背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背诵比赛,检验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梁宏坤20120601明确学习方向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3、体会比喻在文中的运用和作用,并尝试运用比喻进行论辩。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效的研读与合作讨论,理清文章的论辩理路。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1、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并对此有个人认识。
课时安排:4课时课前导读:一、孟子与《孟子》1、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1、民本主义思想。
2、邦国的主权在民。
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5、用人以民意为准。
6、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
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
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2、《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首先是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书中对只图享乐,而又妄想称霸的齐宣王;对平时不行‚仁政‛,到关键的时刻施一点小恩小惠就沾沾自喜的梁惠王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其次是雄辩。
孟子的散文特别显示了灵活多样的论辩方法,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
高三语文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译文

高三语文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译文原文《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晋侯入于齐,齐侯问曰:‘臣有五事欲请于先君名臣,先君不能纳我,今臣请于君。
’晋侯曰:‘请言之,吾必尽言之。
’齐侯曰:‘昔者,先君有罪于楚,晋国救之。
先君不能报晋国之劳,以旦暮之累散。
晋国由是亡,此先君之罪也。
故臣以为先君之事不可以居于《公羊传》。
臣闻国有常法,两君有累散之务,则有洪范之说。
先君不报晋国之难,亦不能自解。
请问曰:晋国既无补于先君,惜哉!则使君将何以莅之?’” “第二曰:鲁夫人无子,先君举宋公而立之。
宋公十有二年,先君没。
今鲁夫人死之十年,鲁不得为萧。
夫人有宗庙,男女同之。
若鲁服于宋之君,则所属之地,归于鲁矣。
今鲁服于其庶子,不服于其君。
以夫人之故,而为庶人之用,是不替也。
请问曰:君将何以莅之?” “第三曰:先君为楚伐郑,破其北门,而后赐其田宅之地于楚人,以为永固之计。
故臣以为,先君之事不可以居于《左传》矣。
不然,楚人虽得田宅之地,其也贵之乎?请问曰:君将何以莅之?” “第四曰:西鄙有陆地百里,先君使田於楚,业千户,其租入之所,晋年子多受之。
其後,晋有难,晋年子胜之,而使先君之墓墓于西鄙,以示不识敬死者之名。
故臣以为,先君之事不可以居于《春秋》矣,请问曰:君将何以莅之?” “第五曰:先君贵国之人,使固吏,城鄢陵,雒邑,恐其叛。
固何以堪其民哉?是故有《管辂之诰》。
由此观之,苟君不能自明伐罪,而曰我以先君之故,不可轻矣,请问曰:君将汰之乎?”译文《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晋侯纳见齐侯时,齐侯提出了五个问题,他曾希望在先前的君王名臣面前提出但没有被接受,但是齐侯今天向晋侯提出这些问题。
晋侯表示:“请提,我必全部回答。
”齐侯说:“从前,先王犯有罪行被楚国惩罚,晋国曾援助先王。
然而,当先王无法回报晋国的恩情并加重债务之时,晋国为此灭亡。
这是先王的罪行。
我认为这件事不能载入《公羊传》中,我听说国家有常规、两国有债务,对于累散之事,就有所谓的洪范之说。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精选7篇)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精选7篇)《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篇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的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式。
2、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思想。
3、分析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运用多种论辩技巧和修辞方法的引人入胜的论辩语言,增强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文的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式。
【学习难点】欣赏本文中孟子的论辩特色。
【方法指导】本文篇幅较长,涉及到的文言基础知识较多,同学们要反复诵读,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在此基础上深刻领会孟子的政治主张,感受孟子论辩的艺术魅力,并学有所用。
【知识链接】孟子思想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写作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诵读孟子:1、仁则荣,不仁则辱。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教师版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教师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齐桓晋文之事》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齐桓晋文之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学会如何运用文本中的理论和观点进行论证和表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并理解《齐桓晋文之事》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句子和词汇的理解;(2)如何运用文本中的理论和观点进行论证和表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要求学生查找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2)分析课文内容,揭示文章主旨。
5. 练习与拓展:(1)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理论和观点进行论证和表述。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齐桓晋文之事》;2. 完成相关练习题;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思考。
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复习学案二十一《齐桓晋文之事》考纲与教材【考纲解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①理解 Ba.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c.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d.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②分析综合 Ca.筛选文中的信息b.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文言文阅读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而且近年的考查难度有加大的趋势。
《考试大纲》对考查内容进行了细化。
命题规律1、考查内容:①从选材上看,以人物传记为主,例如2012年课标全国卷《萧燧传》。
同时兼及其他的文体,如2012湖南卷《自戒》、2012大纲全国卷《闲话扬子津》。
②主要考查实词、虚词,筛选信息、内容概括、翻译是必考题,2012年各套都涉及。
2、考查形式:实词理解、虚词理解、筛选信息、概括分析为选择题,句子翻译是主观题,选择题每个3分,翻译题一般为10分。
命题趋势1、热点预测:2013年命题变化不会太大,仍遵循2012年模式,实词理解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仍是热点。
2、趋势分析:课标区注重传记作品的同时,兼及非传记作品。
【教材分析】1、《齐桓晋文之事》是第五册第4单元“以天下为己任”第一课讲读文本,要求熟练背诵最后一段,要求准确翻译全文。
2、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并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掌握文中的语言点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重要语句4、充分感受文本的丰富内涵,掌握归纳积累文言知识点的方法,为阅读课外文言文打下基础5、积累与本课相关的写作素材,补充自己的作文素材库由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1、掌握积累“度、明、易、道”等重点实词和虚词“若、之、为”的意义和用法。
2、准确翻译重点语句学习难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及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学情分析:复习课,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需要让学生在巩固文本知识的基础上,联系高考,提高学生的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并能为其作文素材库增加内容。
教学目标:1、掌握、积累“度、明、易、道”等重点实词和文言虚词“若、之、为”的意义和用法,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准确翻译重点语句3、积累写作素材教学重点:1、掌握、积累“度、明、易、道”等重点实词和虚词“若、之、为”的意义和用法。
2、准确翻译重点语句教学难点: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与媒体:回归文本、落实文言点、学案、拓展延伸、多媒体课件【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度、明、易、道”和文言虚词“若、之、为”等的意义和用法,准确翻译重点文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熟读并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重难点分析】重点:1、掌握文言实词“度、明、易、道”和文言虚词“若、之、为”等的意义和用法。
2、熟读并背诵课文第三段难点: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培养。
【学习过程】一、名句积累考纲: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训练学生准确记忆,规范书写侧重于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性的名句,特别要注意易混字、易错字的字形。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下可运于掌。
(2)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仲足以事父母,__________ _____;乐岁终身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民之从之也轻。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重点实虚词1、实词考纲: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考试卷中的文言实词一般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复习的过程应该由面到点。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若无罪而就死地4、百姓皆以王为爱也5、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6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7、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8、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9、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10、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1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13、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14、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15、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16、犹缘木而求鱼也1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18、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19、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20、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2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2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一词多义:(1)度①他人有心,予忖度之②度,然后知长短③王请度之④度我至军中⑤猿猱欲度愁攀援⑥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⑦崔九堂前几度闻⑧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⑨高祖常有大度(2)明: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②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③是故明君制民之产④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⑤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⑥火尚足以明也。
⑦亦以明死生之大⑧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易①何可废也?以羊易之②冯唐易老,李广难封③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⑤国虽小,不可易也(4)道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④道芷阳间行⑤遇泥泞,道不通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虚词考纲: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高考试卷中的文言虚词第二个选项,均是课文中原句;所以必须熟悉课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若:①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②若无罪而就死地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⑤若是其甚与⑥其若是,孰能御之⑦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⑧若入前为寿⑨更若役,复若赋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⑾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⑿曾不若孀妻弱子(2)为①百姓皆以王为爱也②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③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④为长者折枝⑤为肥甘不足于口与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⑦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⑧若属皆且为所虏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3)之①莫之能御也②牛何之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④百姓之不见保⑤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⑥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⑦然后从而刑之⑧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⑨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⑩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⑾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⑿宋何罪之有三、重点语句翻译考纲:a.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b.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要想拿到翻译10分,就要注意翻译的原则及要点。
如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需要翻译到位)1、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2、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4、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5、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四、高考链接(一)名句链接现场说法,让学生明白此文在高考名句默写中的重要性及其考查方法。
(1)谨痒序之数,_____________,____ 。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
百亩之田,,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二)文段链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扩大学生视野,了解高考文言文的考查内容与考查形式。
.赵璜,字廷实。
少从父之官,坠江中不死。
稍长,行道上,得遗金,悉还其主。
登弘治三年进士,授工部主事。
出为济南知府。
猾吏舞文,积岁为蠹。
璜择愿民教之律令,得通习者二十余人,逐吏而代之。
汉庶人①牧场久籍于官,募民佃。
德王府奏乞之,璜勘还之民。
阅七年,政绩大著。
正德初,擢顺天府丞,未上,刘瑾恶璜,坐巡抚朱钦事,逮下诏狱,除名。
瑾诛,复职。
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
寻调山东。
河滩地数百里,赋流民垦而除其租。
番僧乞征以充斋粮,帝许之,璜力争得免。
曲阜为贼破,阙里林庙在旷野,璜请移县就阙里,从之。
擢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
以边警改理畿辅②戎备。
事定,命振顺天诸府饥,还佐部事。
世宗即位,进左侍郎,掌部事。
裁宦官赐葬费及御用监料价,革内府酒醋面局岁征铁砖价银岁巨万。
嘉靖元年进尚书。
刘谨创玄明宫,糜财数十万,瑾死,奸人献为皇庄。
帝即位,斥以予民,既而中旨令③仍旧。
璜言,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
帝即报许。
会方修仁寿、清宁宫,费不继。
磺因请与石景山诸房舍并斥卖以资用,可无累民,帝可之。
诏营后父陈万言第,估工值六十万,磺持之。
万言诉于帝,下郎中、员外二人诏狱。
璜言:“二臣无与,乞罪臣。
”帝不听。
其后论救踵至,万言不自安,再请贷。
二人获释,工价亦大减。
诏建玉德殿,景福、安喜二宫,璜请侯仁寿宫成,徐议其事,帝不许。
顷之,以灾异申前请,帝始从之,并罢仁寿役。
璜为尚书六年,值帝初政,锐意厘剔,中官不敢挠,故得举其职,后论执不已,诸权幸嫉者众,帝意亦浸疏。
璜素与秦金齐名,考察自陈,与金俱致仕。
廷臣乞留,不许,驰驿给夫廉如故事。
璜有干局,多智虑。
事棼镨,他人相顾愕眙,璜立办,既去,人争荐之。
十一年召复故官,未上卒。
赠太子太保,溢庄靖。
(节选自《明史·赵璜传》)[注]①汉庶人:指因叛乱被贬为庶人的汉王朱高照。
②畿辅:国都附近的地方。
③中旨令:皇帝白宫廷发出的亲笔命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调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庶人牧场久籍于官籍:登记B.坐巡抚朱钦事坐:因,受牵连C.诏营后父陈万言第第:府第宅院D.中官不敢挠,故得举其职举:被举荐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逐吏而代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B.帝即位,斥以予民作《师说》以贻之C.璜因请特石景山诸房舍并斥卖以资用不如因善遇之D.万言诉于帝此非孟德之田于周郎者乎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赵璜体恤民生的一组是①行道上,得遗金,悉还其主②德王府奏乞之,璜勘还之民③河滩地数百里,赋流民垦而除其租④璜言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⑤璜因请与石景山诸房舍并斥卖以资用⑥二臣无与,乞罪臣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⑥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璜治理政务政绩卓出。
任职济南时,不良权贵,保住了农户租种的牧场的土地。
B.璜烙尽职守,担任左侍郎时,能大胆裁减内廷开支,缩减皇室的工程造价。
C.尽管赵璜没有听从朝廷大臣的意见依然辞职、但朝廷对他的车马供应仍按旧例。
D.赵璜很有才干,在他人为纷乱错杂的事件观望惊讶时,他能立即找到处理的办法。
5.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帝即报许。
(3分)(2)其后论救踵至,万言不咱安,再请贷。
(4分)(3)后论执不已,诸权幸嫉者众,帝意亦浸疏。
(3分)五、课后反思通过课后反思,梳理所学重点知识,将知识内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