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郁角度探讨乳腺癌发病机理及中医药干预的分子机制_吕雨桐

合集下载

中医治疗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的增效与减毒作用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的增效与减毒作用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的增效与减毒作用研究进展胡智慧;巴根那;李冀;韩向中【摘要】乳腺癌的发生是情志失调、痰浊阻滞,肝肾内伤,脾虚体弱,气滞火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化疗治疗乳腺癌的同时也被认为是外邪入侵,客于五脏六腑,可加重阴虚火旺、肝肾亏损之症,痰瘀互结之象更甚,且毒副作用严重.常用于乳腺癌化疗患者中以达到增效与减毒作用的中药成分有黄芪多糖、薄芝糖肽、白藜芦醇等,中成药制剂有参芪扶正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等,汤剂大多是选用经验方并辨证加减,其他中医技术包括时辰化疗、针灸、经络按摩、穴位按摩、中药沐足等.未来,需进一步研究如何对乳腺癌化疗患者选用规范的中医治疗方案以达到最理想、最经济的增效与减毒效果.【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9(025)013【总页数】5页(P2674-2678)【关键词】乳腺癌;中医;化疗;增效;减毒【作者】胡智慧;巴根那;李冀;韩向中【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通辽02800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通辽市医院呼吸内科,内蒙古通辽0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乳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40~60岁女性。

在世界范围内,乳腺癌的发病率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其在我国的发病率稍低于西方国家[1]。

研究证实,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和年轻化趋势,对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危害[2]。

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乳腺癌病例17万,每年约有4万人死于该病,故需加强重视[3]。

化疗是乳腺癌患者的常用治疗方法,目前常用化疗药物包括环磷酰胺、氟尿嘧啶、阿霉素等,这些药物虽然能杀灭恶性肿瘤细胞,但效果不甚理想且不良反应严重,因此如何增强乳腺癌化疗患者的效果、减轻不良反应成为临床医师普遍关注的问题[4-5]。

中医药药性温和,安全可靠,用药成本低,容易被患者接受;而中医技术遵循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体质与证型辨识理论,优势独特。

中西医治疗乳腺癌并发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治疗乳腺癌并发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治疗乳腺癌并发抑郁症的研究进展【摘要】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患者常常伴随抑郁症,给治疗带来挑战。

中医治疗以调理气血、平衡阴阳为核心,已取得一定疗效;西医注重手术、放疗、化疗,但并未完全解决患者心理问题。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并发抑郁症研究日益深入,展现出巨大前景。

抑郁症不仅影响患者心理健康,还可能加重疾病进展、降低生存率。

进一步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并发抑郁症的机制和临床效果,为未来临床实践提供更多可靠依据。

建议在治疗乳腺癌的兼顾患者心理健康,实现综合治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乳腺癌, 抑郁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 研究进展, 预后, 挑战, 前景,未来研究方向, 临床实践建议1. 引言1.1 乳腺癌并发抑郁症的临床特征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乳腺癌患者往往同时伴随着抑郁症。

抑郁症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发生率相较于一般人群要高出许多,这给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了额外的困难。

乳腺癌并发抑郁症的临床特征表现为情绪低落、失眠、食欲减退、自责、社交恐惧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乳腺癌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由于病情的不确定性和治疗带来的身体不适,很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而抑郁症的存在又可能影响患者对治疗的积极性和依从性,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

及时有效地识别和治疗乳腺癌并发抑郁症,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需要特别关注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健康,对抑郁症的早期筛查和干预至关重要。

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制定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和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专业的心理支持团队也应该在乳腺癌治疗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帮助患者应对抑郁症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共同战胜疾病。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必要性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并发抑郁症的必要性在当前医学领域备受关注。

乳腺癌患者往往在治疗过程中面临着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抑郁症成为常见并发症之一。

患乳腺癌莫慌中医辅助治疗效果好

患乳腺癌莫慌中医辅助治疗效果好

家庭医药 2016.0370由于乳腺癌的发病年龄与内分泌密切相关,从25岁开始发病率随年龄上升,45~50岁达高峰。

乳腺癌如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一般不会致命;但由于乳腺癌细胞丧失了正常细胞的特性,细胞之间连接松散、容易脱落,游离的癌细胞可以随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全身形成转移,使治疗效果变差。

因此,部分患者误认为只有全切手术才是最安全的。

其实,随着医学发展,乳腺癌的治疗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综合治疗”的方法,即先行手术,后期通过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和中医药治疗进行辅助调理。

在西医治疗乳腺癌的过程中加入中医治疗,能缓解很多西医治疗的不适,从而提高整体疗效。

肝气不舒易致“乳岩”乳腺癌在祖国医学中被称之为“乳石痈”、“乳岩”、“炻乳”、“乳癌”等,最早见于晋朝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

中医认为,“乳头属足厥阴肝经,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房外属足少阳胆经”,因而乳房的病变多与这些经络所属脏腑功能的紊乱有关。

历代中医学家运用中医理论对乳腺癌的症状进行辨证分析,归纳乳腺癌的病因是情志不畅、抑郁成疾,认为其病机是肝气不舒、气机运行不畅,致使经络、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气滞血淤,痰凝聚瘕,蕴毒成瘤。

结合相关病例分析,目前临床上大体将乳腺癌分为4个证型:肝气郁结型 患者被七情所伤,或所愿不遂,致肝郁气滞而胸胁胀痛,急躁易怒,乳房部肿块皮色不变,块硬如石,舌质正常或有淤点,舌苔薄黄或薄白,脉弦有力。

治当疏肝解郁,健脾消核,以方剂“加味逍遥散”加减治疗。

冲任失调型 表现为月经不调,伴有腰膝酸软,乳块皮核相亲,推之不移,舌淡或紫暗,苔薄,脉濡细无力或涩。

治当健脾利湿,软坚散结,以方剂“二仙汤”加减治疗。

毒热蕴结型 表现为身心烦热,便干溲赤,乳房□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王 鸣/蒋 婷结块增大,肿块处青筋暴怒,创破翻花,溃流黄水或污血,乳头内陷,舌绛红,苔薄黄或中剥,脉弦数。

治当清热解毒,活血化淤,以方剂“清瘟败毒饮”加减治疗。

乳腺癌病因病机及中医证治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病因病机及中医证治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病因病机及中医证治的研究进展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其发病原因和病机复杂。

近年来,中医作为一种综合治疗手段,在乳腺癌的病因病机及证治上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

乳腺癌的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等。

遗传因素是乳腺癌的一大发病原因,目前已发现多个与乳腺癌发生相关的基因突变。

内分泌因素是导致乳腺癌的重要原因之一,雌激素水平过高或使用激素替代治疗会提高乳腺癌的风险。

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如高脂肪饮食、肥胖、缺乏运动、吸烟和暴露于有害物质等也与乳腺癌的发病相关。

乳腺癌的病机主要包括气血不和、瘀血生成和毒邪侵袭等。

气血不和是中医常见的病机,指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导致病变的发生。

瘀血生成是乳腺癌病程中重要的病机环节,主要是由于气机升降失常和气血不畅导致的血液滞留,引起瘀血的生成和积聚。

毒邪侵袭是乳腺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毒邪会侵犯乳腺组织,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在中医的证治上,乳腺癌的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中药的应用可以通过调节气血、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方面起到治疗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桑白皮、乳香、川贝母、丹参等,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此外,针灸也是中医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增强机体免疫力,起到治疗乳腺癌的作用。

研究表明,中医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对于初期和中期乳腺癌的患者,中医治疗可以有效减轻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提高生存质量。

对于晚期乳腺癌的患者,中医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命,缓解症状,提高生存率。

然而,目前关于中医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中医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尚未得到充分验证,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

其次,中医治疗乳腺癌的机制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的基础研究来解析。

最后,中医治疗乳腺癌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总之,乳腺癌的发病原因和病机非常复杂,中医在乳腺癌的病因病机及证治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

王昊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癌验案举隅

王昊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癌验案举隅

王昊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癌验案举隅
胡雨桐;王昊(指导)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年(卷),期】2023(47)2
【摘要】王昊教授认为,肝气郁滞为乳腺癌主要病因,疏肝解郁的治则应贯穿治疗始终,根据其多年临床经验,灵活应用加味逍遥散治疗乳腺癌,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加减化裁,并辅以顾护脾胃、滋养阴液药物,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总页数】3页(P94-96)
【作者】胡雨桐;王昊(指导)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衡阳市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3.79
【相关文献】
1.郭会卿教授运用失笑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型强脊炎验案举隅
2.高荣林运用膏滋方治疗血虚肝郁型失眠症验案举隅
3.王秀阁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验案举隅
4.王昊教授治疗气阴亏虚型癌性发热验案举隅
5.王昊教授治疗阴虚毒热型肺癌验案举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治疗乳腺癌,需注重疏肝解郁,调畅情志

中医治疗乳腺癌,需注重疏肝解郁,调畅情志

中医治疗乳腺癌,需注重疏肝解郁,调畅情志
临床上,乳腺癌首选治疗方式是手术,其次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内分泌治疗等。

但无论何种治疗,都应该配合中医药辨证施治。

应用扶正祛邪中药,可以调整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功能,改善机体物质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于放化疗也可以起到减毒增效作用。

同时,还能维持机体“阴平阳秘”状态,做到“正气内守”,减少乳腺癌的复发转移机率,提高生存质量,延长总生存期。

杜新亮认为,乳腺癌初起,以肝气郁结,痰瘀毒结为主;经过手术、放疗或者化疗等治疗之后,邪去正衰,以气血亏虚,肝脾肾功能受损为主;癌肿复发转移,体内残存伏邪作祟,以正气不足,痰瘀癌毒流窜为主;病至晚期,全身转移,脏器衰竭,以癌毒弥漫三焦,肝肾冲任涸竭为主。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肝郁、脾虚、肾亏、冲任失调密切相关,病理因素主要为气滞痰瘀互结成毒。

现代生活节奏较快,工作生活压力过大,加之女性绝经期前后心理生理原因,容易出现情志失常,忧恚抑郁,肝气郁结,疏泄不及,气血运行迟滞,壅聚肝经循属之地乳络;或者肝气升发太过,血随气逆,阻于乳络,久则乳房气血不通,瘀血聚结,癌毒内生。

中医治疗乳腺癌,除了兼顾疏肝解郁,调畅情志,还要对患者及家属予以耐心解释、劝导。

使其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坚定信念,激发信心,应以平和的心态泰然对之,积极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及社
交活动,从而调动患者自身免疫力,配合治疗顺利进行。

另外嘱咐患者家属注意保持家庭和睦,关爱患者,给予其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消除患者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肝郁证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肝郁证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肝郁证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许楠;王旭;陆澄【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4(000)011【摘要】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肿瘤,近20年里,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现已位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谱之首。

中医对乳腺癌的病因病机早有认识,古今各大医家对乳腺癌的辨证治疗也有独到见解,而肝郁始终被认为是乳腺癌病因病机的关键,也是辨证施治的要点。

这不仅说明了肝郁证在乳腺癌中的重要地位,也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均发现肝郁证与乳腺癌密切相关。

因此,进一步研究肝郁证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不仅可能有助于筛查乳腺癌高危人群,提高早期诊断率,也有能助于寻找新的药物靶标。

【总页数】5页(P2449-2453)【作者】许楠;王旭;陆澄【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 210023;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南京 2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相关文献】1.乳腺癌组织中乳腺癌缺失基因1的表达研究进展 [J], 李云芬;杨晓娟;张婷;陶春英;聂建云2.乳腺癌ER信号途径中HSP90作用之研究进展——一种乳腺癌新的靶向治疗思路的理论基础 [J], 张柯基;张凤春3.多学科乳腺癌团队在乳腺癌患者决策辅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韦文棋;吴珂;贾会英;周梦;妮娜;王粲霏;NiraKumariShahi;彭歆4.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三阴性乳腺癌和HER2阳性乳腺癌中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J], 吉芃;龚悦;狄根红5.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管理中的研究进展 [J], 梁良;曾福仁;杨虹;束永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乳腺癌(中医)医学课件

乳腺癌(中医)医学课件

乳腺癌(中医)医学课件汇报人:2023-12-25•乳腺癌的中医认识•中医治疗乳腺癌的方法•乳腺癌的预防与保健目录•乳腺癌的案例分析•问题与解答01乳腺癌的中医认识情志失调长期精神抑郁、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导致肝气郁结,气血不畅,进而引发乳腺癌。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等食物,损伤脾胃,痰湿内生,长期积累可导致乳腺癌。

冲任失调月经初潮早、绝经晚或生育少的女性,或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导致冲任失调,气血不和,易患乳腺癌。

乳房出现无痛性、质地较硬、边界不清的肿块,是乳腺癌的典型表现。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乳房胀痛、刺痛等不适症状。

非哺乳期出现乳头溢液,颜色多为血性或黄色。

乳房皮肤出现凹陷、橘皮样改变等。

乳房肿块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房皮肤改变情志失调导致气机不畅,气血瘀滞,形成肿块。

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冲任失调饮食不节导致痰湿内生,与瘀血相互搏结,形成肿块。

冲任二脉主宰女性生理功能,冲任失调则气血不和,易生癌瘤。

03020102中医治疗乳腺癌的方法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开具合适的中药方剂,如四君子汤、逍遥散等,以调节气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中药内服将中药制成药膏或散剂,外敷于肿瘤局部,通过皮肤吸收,达到缓解症状、缩小肿瘤的目的。

中药外敷针对无法进食的患者,采用中药灌肠的方法,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肠道,减轻症状。

中药灌肠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提高机体免疫力,缓解疼痛等症状。

针刺治疗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炷,在特定穴位上进行熏烤,以温通气血、扶正祛邪。

艾灸治疗通过手法按摩,缓解患者疼痛、肌肉紧张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推拿按摩利用罐具吸拔患处,以排出体内湿气、毒气,缓解局部疼痛。

拔罐治疗推拿治疗调整身体姿势,放松肌肉,使身体舒适自然。

调身调节呼吸,使呼吸深长、缓慢、均匀。

调息调节心理状态,消除负面情绪,保持心情平静、愉悦。

调心气功治疗03乳腺癌的预防与保健保持饮食多样化,摄取丰富的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植物药活血力较强者三七,虫类药中活血通络力较强者水蛭,以增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效。

三诊过后,诸症好转,效不更方,继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加减治疗而愈。

5小结糖尿病冠心病基本病机以气阴两虚为本,瘀血阻滞、痰湿内阻为标。

临证当首辨其虚实,虚当辨气虚、阴虚、阳虚之所在;实当辨瘀血与痰湿之所别,但总以虚中夹实最为多见。

治疗上需标本兼治,攻补并施,在益气养阴治本基础上,佐以活血、化痰、祛湿等通络之品,取其“以通为补、以通为助”之义。

但证有轻重缓急之别,所以临床辨证治疗本病要灵活变通,或以益气养阴为主,或以活血化痰祛湿通络为主。

特别是当本病以标证为主要矛盾时,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原则,可先治疗标实证,后治疗本虚证。

总之,需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结合临床实际灵活运用益气养阴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冠心病,方可取得确切疗效。

收稿日期:2013-03-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273946);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81072802)作者简介:吕雨桐(1985-),女,黑龙江人,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防治肿瘤的基础与临床。

通讯作者:李杰(1971-),男,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复发和转移,E-mail:drjieli2007@gmail.com。

参考文献[1]王丹丹,李敬林.从脾胃论治糖尿病合并冠心病[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3):18-19.[2]迟家敏.实用糖尿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30-431.[3]胡东鹏,倪青.巧定病性明标本,中医合参论治疗-林兰辨治糖尿病心脏病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7):289.[4]徐梓辉,陈大舜,周世文.糖尿病性冠心病中医病机分析及组方构想[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2):150-152.[5]倪青,于丽红,陈世波.1274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证治规律数据挖掘[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9):99-100.[6]林兰.糖心平治疗糖尿病冠心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8):46.[7]魏玲玲.益心舒胶囊治疗糖尿病性冠心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4):374.[8]马春,杨丽华,杨戈.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5,21(4):1.[9]王加瑞.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冠心病60例[J].国医论坛,2007,22(4):37.[10]蒋凤荣,张旭,范俊,等.麦冬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刊,2006,24(2):236-237.[11]张莉,李霞,田建卿.人参、西洋参及其主要活性成分的抗糖尿病作用研究进展[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9,9(2):122-124.[12]赵洪海,王晓蕾,张可兴,等.五味子的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0,27(4):123-125.[13]李仪奎,姜名瑛.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26-129.从肝郁角度探讨乳腺癌发病机理及中医药干预的分子机制吕雨桐,李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北京100053)摘要:情志不畅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预后密切相关。

文章对古代医家及现代学者就肝郁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辨病施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对情志因素与乳腺癌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从调控免疫抑制细胞的角度探讨了中医药干预的分子机制。

作者认为,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肝郁是基本病机,疏肝健脾是基本法则,调控免疫抑制是中药分子机制。

关键词:肝郁;乳腺癌;中医药;分子机制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9-1815-03Investigation on Pathogenesis of Breast Cancer and TCM Drug InterventionMolecular Mechanism from View of Liver DepressionLYU Yutong,LI Jie(Guang'anmen Hospital,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100053,China)Abstract:Depressive disorder is associated with the incidence of breast cancer development and prognosi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view of the ancient physicians and modern scholars on the occurrence of liver depression and breast cancer develop-ment and disease differentiation therapy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factors and breast cancer and explor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TCM intervention from the immunosuppressive cells point of view.Liver depression is the basic patho-genesis and the regulation of immune suppression is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incidence of breast cancer development with method of soothing liver and strengthening spleen.Key words:liver depression;breast cancer;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olecular mechanisms乳腺癌属全身性疾病,有多重因素可调控其发病,中医学认为情志内伤所致的肝气郁结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古今各大医家对乳腺癌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方面均有独到见解,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古代医家关于乳腺癌的认识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指出:“乳子之母,不知调养,怒忿所遂,郁闷所遏,厚味所酿,以致厥阴之气不行,故窍不得通,而汁不得出,阳明之血沸腾,故热甚而化脓”,“所乳之子,膈有滞痰,口气焮热,含乳而睡,热气所吹,遂生结核”。

朱丹溪认为从经络辨证来看,乳房为阳明气血汇集之处,乳头为厥阴肝经所属,肝气郁滞、阳明热盛均可导致乳岩的发生。

“若于始生之际,便能消释病根,使心清神安,然后施以治法,亦有可安之理”。

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恶抑郁,肝失疏泄,气运不畅,有形之物结于乳络,久之发为乳岩。

其治疗亦应从肝胃施治,分别予青皮、石膏疏厥阴之滞、清阳明之热,同时应用瓜蒌子以消肿导毒,生甘草以行肝浊之血。

《疡科心得集》认为:“夫乳属阳明,乳中有核,何以不责阳明而责肝。

以阳明胃土最畏肝木,肝气有所不舒,胃见木之郁,惟恐来克,伏而不扬,气不敢舒;肝气不舒,而肿硬之形成;胃气不敢舒,而畏惧之色观。

”故高秉钧认为,治肝而不必治胃,治肝则肿自消矣。

《医略存真》指出:“乳岩,乃七情致伤之症,以忧思郁怒,气积肝胃而成。

气滞于经则脉络不通,血亦随之凝泣,郁久化火,肿坚掣痛”。

《外科证治全生集》认为:“初起乳中生一小块,不痛不痒……此因哀哭忧愁,患难惊恐所致”,“乳岩乃心肝二经,气火郁结,七情内伤之病……惟逍遥散最为稳妥”。

由此可见,古代医家早在几百年前就认为乳岩的发病与情志有关,疏肝解郁之品,兼以调畅情志是乳岩治疗的关键。

2现代医家基于肝郁角度对乳腺癌的认识2.1肝郁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2.1.1肝郁与痰饮林丽珠[1]认为乳腺癌患者多因情志抑郁,阻滞气机,肝失疏泄,阴虚痰结。

痰饮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

长期的抑郁情绪导致气机不畅,运化失职,内生顽痰,阻滞经络,内生肿瘤。

痰阻气机,加重气机壅塞,变生百病。

2.1.2肝郁与脾虚焦中华[2]认为,肝郁伤脾是乳癌发病的重要内因。

乳腺癌患者多因情志不舒或忧思伤脾导致肝气失疏,横逆犯脾,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津液,内生痰浊,阻滞经络,聚结成块。

又因冲任乃气血之海,血随气行,若冲任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气血瘀滞,阻于乳络,亦可变生癌肿。

总之,虽然乳腺癌的病位在乳,但与肝、脾、胃、冲任等脏腑经络失调密切相关。

2.1.3肝郁与疏泄失职周仲瑛[3]认为,肝为风木之脏,其主疏泄,主藏血,可疏调机体气血津液。

倘若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气不化津,津聚为痰,血脉不利,气滞血瘀;若风木太过,五行相克,脾气被遏,脾失健运,遂凝结为痰,结而不散。

总之,本病多因肝郁而致肝失疏泄,进而使痰瘀癌毒凝阻乳络所致。

2.1.4肝郁与经络宋俊莲[6]认为,乳腺癌属肝络为病,符合久病入络伤血特点,易滞易癖、易入难出、易积成形。

肝气失调,络气受阻影响人体微循环,导致局部血流不畅,瘀血形成。

2.2肝失疏泄与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关系密切乳腺癌术后邪未尽去,正未全安,全身机能紊乱,冲任失调,气血失衡,邪毒极易复发转移。

王明武[4]认为,肝失疏泄是乳岩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病机。

肝失疏泄不但影响乳房的气血运行,还会影响其他脏器的气机活动。

肝气调达,肺部气血便可运行通畅,积聚之津液,也可随气而散。

肝失疏泄,则肺气贲郁,络脉不畅,气滞血瘀,渐成积块。

故肺是乳腺癌极易发生转移的器官之一,肝失疏泄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可致乳腺癌的肺部转移灶增大,反之,则有可能缩小。

刘胜[5]认为,情志不调是乳腺癌发生的内在病因,女子以肝养先天,从肝论治乳腺癌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虽然患者所处临床阶段不同,但肝失疏泄始终是乳腺癌术后的主要病机。

2.3疏肝健脾法是乳腺癌治疗的基本法则李佩文[7]在乳腺癌用药方面注重扶正培本、补肾养精、同时强调疏肝散结、清肝利湿。

他认为,乳腺癌患者在化疗及内分泌治疗中多发生肝功能异常,出现口苦咽干、心烦失眠、头晕头痛等肝火上炎之症,予青皮、柴胡、玫瑰花、土茯苓、薏苡仁、木瓜、虎杖等清肝火利湿热,保护肝脏功能。

而对于乳腺癌术后的患者多伴有肝气郁结之证,可长期服用郁金、香附、合欢皮、绿萼梅等补肝血调肝用。

林丽珠[1]认为乳腺癌患者治疗重在疏肝养肝,兼顾柔肝缓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