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张贤亮
张贤亮轶事

他说 : “ 谢谢 。麻烦你们 了。”简短的交谈 ,使我感到他的亲切和人怕见面”,我同他似乎一见 如故。我和
张 贤 亮 同 志在 一 起 虽然 只 有 短短 的六 天 时 间 ,但 他 的平 易近 人 、坦 率 诚 恳 、才 思 敏捷 、善 于 言谈 ,却在 我 的 心 田打 下 了深 深 的烙 印。 陪伴 张 贤 亮 无论 是 白昼晚 间 ,还是 茶 余 饭后 ,亦 或下 乡的 路 上 ,采
皿
鸭 绿 江f Y A L U J I A N G
他 看 上去 挺 年 轻 的 。也 就三 四十 岁 的样 子 , 实际 上是 人 到 中年 。他
精力充沛 , 当金河介绍后, 我俩握手时, 我感到他的手掌微热而有力,
锐利 的 目光透 过近 视镜 片 闪射 出来。 我说:“ 热 烈欢迎 您到 辽 宁来 !”
遵夫人之命
大 学 中文 系毕业 即到 辽 宁省 作 家协会 从 事 编辑 工作 。1 9 9 7 年
5月加 入 中 国作 家协 会 , 曾经 参 与编 辑 《 鸭绿 江》《 辽 宁文 艺》 《 文 学 大观 》 《 文 学之友》《 书缘 》
张 贤亮来辽宁农村采访的起 因是这样的:1 9 8 6年 4月 2 8日, 当晴朗的白昼被人们繁忙 的工作挤跑 ,电视机便乘势抛 头露面 ,像 热情 而神 速 的邮递 员 ,向一 个个 家庭 送去 时代 、 社 会 和生活 的信 息 。 在 宁夏银 川的 一座小 楼里 , 五十 岁的张 贤亮 同他 的夫人 冯剑 华 , 并排 坐在 沙发 里看 电视 ,五 岁 的儿子小 小 已经进 入甜 蜜 的梦 乡。
访 的间隙 ,他讲了很 多自己亲身经历 ,像一部有趣的自传 ,对于我 的问题 。他也一一予以回答 ,给我 以兄长般的亲切感觉 。所受教益 颇深。张贤亮在 乡村的一言一行 ,也是值得称道的。
张贤亮:老照片

张贤亮:老照片张贤亮:老照片我与祖父、父亲三代人的合影,是1996年访问台湾时我姑母给我的。
这张照片大约摄于我十二岁在南京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1949年随她到了台湾。
照片前左的中年人是我父亲。
在大陆,我的家庭照片早已在一次次政治运动中一批批地暗中毁掉了。
仅剩下一张我进劳改队都保存着的我父亲的单人相片,我在一篇散文中记述过:1971年“一打三反”运动在农场展开的第一天早晨,对我采取“突然袭击”,要把我再次关进“土牢”的时候,我乘看守不注意,从装我全部“财产”的一个破纸箱里抽出来偷偷地揣进衬衣,然后把它塞进一条水沟的泥底了。
倘若当时被搜出来,那可是一份确凿的“资产阶级孝子贤孙”的证据,对“右派分子”兼“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我,凭这张照片就可以立即逮捕判决的。
这次从姑母那里,总算我又有了父亲的遗像。
1971年那天早晨,我们这些“犯人”的工作是脱土坯。
不知用这个“脱”字是否对,方言音是“tuo”,动词,“脱土坯”就是把搅拌了草秸的胶状泥浆捣进木模使它成型,晒干后当做砖盖房子,那土坏房就是被称为“干打垒”的了。
为了就近取材,劳动场地设在水沟边,这样,把沟底的泥捞出来拌上草秸便可以捣进模子了。
多少年后,我又一次到这条小水沟边凭吊。
小沟早已干涸,成了公路旁的路沟,长满丛丛杂草。
指向天空的根根芦苇,抽出白色羽毛般的长穗,像一条条招魂的灵幡在风中摇曳。
人的肉体被消灭了,灵魂飞散了,印有躯体模样的那张被叫做“照片”的纸,被深埋在泥土中最终也化为泥土,也许还变成了“干打垒”的一部分,也许已与我后来住的“干打垒”的土房融为一体。
这么说,父亲的阴魂始终没有离开我。
长久地立在路边,似乎听见周围响起某种宗教在安葬仪式中吟诵的如怨如诉的祷文:泥土归泥土,魂魄归魂魄!台湾的姑母翻箱倒柜地将我们祖孙三代的合影找出来给我。
我曾在我选集的扉页上发表过,如今我一直把这张照片置于我的案头。
前一阵子,被称为“老照片”的旧时代的摄影作品忽然流行起来,和“重复建设”一样,不少出版社竞相重复出版,还有什么“红镜头”、“金镜头”、“黑镜头”之分。
76岁知名作家张贤亮回应5个情人传闻

76岁知名作家张贤亮回应5个情人传闻:无中生有
其怒称“无中生有”
本报讯日前,有网友“做他的情人”曝知名作家、宁夏西部影视城主席张贤亮包养情人,更爆猛料称76岁的张贤亮共有5个情人,该网友还大爆两人的性爱细节,尺度之大令众网友咋舌。
张贤亮昨日怒称“完全是无中生有”。
“做他的情人”在微博中称10月1日和“老太爷”分手了,而这位“老太爷”就是知名作家、宁夏西部影视城主席张贤亮。
该网友更爆猛料,称已过古稀之年的张贤亮包养了5个情人,自己是其中一个,老三是华夏西部影城马樱花里的王荣。
“做他的情人”还抱怨,“有钱人养情人就像养小猫小狗一样”,并透露张贤亮给每位情人的工资是一月三万。
张贤亮是国家一级作家、收藏家和书法家。
在文学和商业方面造诣颇深,代表作品有小说《绿化树》、《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由其创办并担任董事长的宁夏西部影视城公司,也已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西部最著名的影视城。
(陈家堃)。
性与政治的纠缠——张贤亮小说创作管窥

在 中国 当代 文 学 的版 图上 ,张 贤 亮 的 名 字 是 和 “性 描写 ”联 系 在 一 起 的。提 到 张 贤亮 ,必 然 提 到《男人的一半是女 人》;提 到《男人 的一 半是女 人》,必然提到性描写 。张贤亮 自己也相 当享受 、 看 重这 种联 系 ,并 夸耀 自己 的数 个 “开风 气 之先 ”: “在 中 国大陆 ,我 是 第 一 个 写 l生’的 (《男 人 的一 半 是 女人 》—— 一 九 八 五 )、第 一 个 写 城 市 改 革 的 (《男人 的风格 》— — 一 九八 三 )、第 一 个 写 中学 生 早恋的 (《早安 ,朋友》——一九八 六 )、第 一个写 知识分子 没落感 的 (《习惯死亡 》——一九八 九。 不客气地说 ,平凹的《废都》晚我五年 ,当然他的写 法 与 我不 同 )、第 一 个 揭 示 已被 很 多人 遗 忘 的 ‘低 标 准瓜 菜 代 ’对 整 个 民族 ,尤 其是 知 识 分 子 的生 理 和心 理损 伤 的 (《我 的菩 提 树 》——一 九 九 四 ) … … 你可 以说 我 写 得 不 好 ,但 我 毕 竟 开 了风 气 之 先 ,是 功 是 罪 ,我 以 为 只 有 后 人 才 有 资 格 评 说 。” l J( 当 然 ,事 实 上 ,在 评 论 家 那 里 ,评 头 论 足早 已开始。例如 ,许 子东便 指出 ,“把 ‘政治 ’和 ‘女人 ’(革命 和 爱 情 )扭 在 一 起 并 寻 求 其 间 最 佳 组合方案 ,本是 ‘五四 ’以来很多 中国作家一直想 做一 直在 做 的 事 。张 氏 的 独 特 之 处 ,是 将 两 者 都 推到 ‘屈 辱 ’的极 端 (政 治 犯 +性 无 能 )并 绞 在 一 起 打 了个 结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互 为 因果 ,在 结 构 意 象 上互 相 隐 喻 。” 2 H”在 这 里 ,许 子 东 指 出 了将
张贤亮远去的“堡主”

张贤亮远去的“堡主”作者:李蕊娟来源:《新西部》2014年第10期他出生于名门望族,“文革”中却因一首《大风歌》招来22年的牢狱之灾;他以小说《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成为新时期“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花甲之年跃入商海,在西部沙漠废墟上“玩”出了一座名扬全国的西部影城,靠“出卖荒凉”成为中国作家中的首富。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历经沧桑。
但他从不抱怨命运和苦难,反而感激那段荒唐而悲情的岁月,让他与宁夏的一切溶为一体,并在这片土地上成就了人生传奇。
2014年9月27日,一代文学大家张贤亮因病猝然离世,享年78岁。
从养尊处优的名门少爷,到饱受22年劳教之苦的“右派”,再到名震中外的伤痕文学作家、拥有亿万财富的西部影城董事长,乃至整个宁夏的“形象代言人”,张贤亮用他的经历告诉人们,人的一生可以多么悲惨,也可以多么辉煌。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人生经历其实就是一部厚重的小说。
”没落贵族因诗劳教22年1936年,张贤亮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父是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官,父亲张友农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后弃政从商,开过工厂,做过证券交易,与张学良、戴笠等人都有交情;张贤亮的母亲同样出自官宦世家,曾是燕京大学的高材生。
张贤亮的童年是在上海高恩路的花园洋房里度过的,无忧无虑。
他不会自己系鞋带,但他的脚能分辨出羊毛地毯和化纤地毯。
家里有两辆车、两个司机、六个厨子、一个英国管家和一个教书先生,下人们都称他“少爷”。
上海在日军炮火中沦陷后,父母带着张贤亮兄妹俩移居重庆生活了9年。
1945年,一家人又回到上海,但因当时国民党内部的政治斗争和迫害,他父亲很快又被排挤到了北京。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张友农作为旧官僚被投进监狱,不久就去世了,张家从此衰落。
自古雄才多磨砺,一系列家国变故,让张贤亮这个昔日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名门少爷,迅速成熟起来。
1954年,张贤亮18岁,在北京读高中。
因为出身“官僚资产阶级家庭”,上学期间备受欺辱。
张贤亮

• 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 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 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 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 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 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1988年还写成第一 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 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间的较 量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 第三次高潮的主要特点是 "个人化写作"。最有代 表性的作家作品有林白的《同心爱者不能分手》、 《子弹穿过苹果》、《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 《与往事干杯》、《私人生活》;徐小斌的《对 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迷幻花园》、《双 鱼星座》;徐坤的《先锋》、《游行》、《行者 妩媚》;海男的《我的情人们》、《疯狂的石榴 树》;张欣的《绝非偶然》、《真纯依旧》;须 兰的《红檀板》、《纪念乐师良宵》、《思凡》, 以及翟永明的组诗《女人》、卫慧的《上海宝贝》 等。
• 所谓“女性文学”,应该是指一种由女性作家创作的主 要表现女性意识的文学。
余华,浙江海盐人, 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 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 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曾当 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 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 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曾在北 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 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余华在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 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
张贤亮生活糜烂

张贤亮生活糜烂
张贤亮,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名人,如今却陷入了生活的糜烂之中。
曾经的他是一个备受瞩目的明星,拥有无数的粉丝和赞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生活却变得越来越糜烂。
曾经的张贤亮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年轻人,他在娱乐圈中闯荡多年,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竞争的加剧,他的事业开始走下坡路。
一时间,他陷入了迷茫和失落之中,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生活的糜烂并不只是指他事业的失败,更多的是他个人生活的颓废和堕落。
他沉溺于酒精和荒淫的生活,放纵自己,不顾一切地追求快乐和享乐。
他的家庭关系也因此而破裂,他的妻子和孩子们离他而去,让他陷入了更加深重的绝望之中。
然而,即使生活再糜烂,也总会有一丝希望的存在。
在最黑暗的时刻,张贤亮意识到了自己的堕落和沉沦,他开始努力改变自己,寻找新的生活方向。
他戒掉了酒精,重新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努力寻找新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慢慢地,张贤亮的生活开始有了转机,他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重新赢得了家人和朋友们的信任和支持。
他开始过上了健康、积极的生活,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张贤亮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再糜烂,也不要轻易放弃。
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是重要的是要勇敢面对,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找到重新振作的力量。
生活中总会有转机和希望的存在,只要我们不放弃,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
张贤亮

80年代的文学拓荒者:张贤亮9月27日中午,作家张贤亮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8岁。
当这一消息在网上传播,引起了许多人对这位作家以及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回忆。
浴火重生和王蒙等作家一样,张贤亮的文学生涯始于上世纪50年代,又因反右等原因沉默长达20余年,直至文革结束,才有机会重新走上文坛。
他们既是1949年后的文学新生代,却也是迅速沦落的“伤痕一代”,而在精力血与火的锤炼后,他们的新作品赢得了更有力的生命。
在上世纪80年代,张贤亮的《绿化树》《灵与肉》等作品畅销一时,影响了一代人。
张贤亮曾说:“我是中国第一个写饥饿的,第一个写城市改革的,第一个写中学生早恋的,第一个写劳改队的…….”中途止步张贤亮等上世纪80年代作家如同拓荒者,一边捂住尚未完全愈合的伤痕,一边在新时期文学荒地上播撒种子。
遗憾的是,张贤亮并没在文学道路上走得更远。
由性到人性,由人性而探索更为深刻的人的命运问题,这是许多文学作品获得不朽的重要原因。
虽然“伤痕文学”在那个时代起到了反思与刺激的作用,但在这之后,包括张贤亮等一些伤痕文学作家却没能继续以文学的探索,回应时代的精神渴望。
张贤亮的文学生命,犹如突然中止的壁钟,从此陷入了尴尬和沉默之中。
此后的各种文学荣誉与职务,都不过是对他此前文学创作的追认与加封。
华丽转身但在文学意外,张贤亮提供了文人从商的一个榜样。
他以另一种方式,投入了时代的洪流。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张贤亮基本上是弃文从商,创办了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
张贤亮并不避讳自己的创作在上世纪90年代处于休眠状态,他称自己是“华丽的转身”,从文学跳入市场,用此前获得的70多万版税办起了影视城。
那会儿他在想,宁夏能搞什么第三产业?他想到了劳改时的南梁农场,那里的荒凉恰好适合拍电影,于是谢晋的《牧马人》、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红高粱》,冯小宁的《红河谷》,《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等作品也是在那里拍摄的。
这个地方几乎成了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外景拍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