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我国的语文教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对我国古代、近代、现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的轨迹从语文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求对其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
从而为更好地借鉴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推进语文教育教学健康和理性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古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源源流长的,它经历了言文教育期和古文教育期。
言文教育期是指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中期的语文教育。
古文教育是指从奴隶社会中期至语文独立设科前的语文教育。
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主要有:(一)从语文教育理论来看,有了语文教育的最基本的规律。
这一时期,语言来自生活,生活是学习语言的大课堂。
可以说,学生活就是学语言,学语言就是学生活。
这一朴素的道理却是语文教育的最基本规律,与人们今天常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同一道理。
(二)从教育内容来看,口头语言不断发展,出现口头文学。
这一时期,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中,靠口耳授受的方式传播和学习劳动技能,从而促使口头语言不断发展,以致创造了谚语、歌谣、神话、寓言等口头文学。
而谚语、歌谣、神话、传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哲理散文;汉魏六朝的辞赋;汉代的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的田园山水文学;唐代的诗歌、传奇、散文;明代的散文、小说;清代的小说,都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内容,有不少作品被选入现代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
(三)从教学方法来看,出现以文字读写训练为基础的教学。
这一时期,文字读写训练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而且文字数量多,结构繁,难认难写,花费时间,因而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这种以文字读写训练为基础的教学传统,对以后绵延了几千年的语文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至今天仍为人们所重视。
(四)从语文教材方面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供少年儿童习读的识字教材,唐代以前,较流行的是西汉史游编撰的《急就篇》,唐以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为最风行的识字课本。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下 ,解放 区 的语 文 课程 设 置 力求 实 际 、精简 、集 中、 连 贯 , 所 编 教材 强 调 政 治 ,注 莺实 际 ,讲 究 实 效 。
( _) 从教 育 内容 来看 ,在近 代 语 文教 育发 展 巾太 平 天
提 倡 白话 文 。 l 世纪 9 年 代 与 白 话文相 适应 的 困语 运动 蓬 9 O
朴 素 的道 理 却是语 文教 育 的最 小规 律 ,与 人们 今 天 常说 的
“ 文 学 习的 外延 和 生 活 的外 延 { ”是 一 道理 。 语 等
( )从 教 育 内容 来石 , [头 语 音不 断 发展 , 出现 口头 ] 文学 。 这 时 划 ,人们 在 生 产实 践和 社 会交 往 中 ,靠 f耳授 _ = = l
活 动 巾 t有 较 人 的 比重 。这 种 以文 字读 写 训练 为 基础 的 教 学
( )从 教育 方 法来 看 ,首 先 是继 承 占代 语 文教 育 的方 三
次 是在 语文 教 学 中强 调记 忆 ,对 课 文 巾好 的段 落 或精 美文 章 的全 篇 ,要 求 熟读 、 背诵 , 并在 此基 础 上领 会 字 、词 、句 、 篇 的 内在含 义 。 再次 是注 蓐 讲解 ,讲解 成 为课 掌 教学 的 主要 方 法 。除 此 之 外 ,我 的一 些 语 文 教 育家 , 经 过 艰 苦 的 探
展 , 以致创 造 了谚沿 、歌 谣 、神 话、 寓 苦等 【头 文学 。而 谚 ] 语 、歌 薛、神 话、传 说 是我 困语 文 教 育 的重要 内容 。另 外 , 代 的乐府 民歌 ;魏 晋南 北朝 的 田园 I水 文学 :唐 代 的 诗歌 、 J l J
传奇 、 散文 ; 明代 的 散文 、小 说 ;清 代 的小 说 ,都 是 我 国语 文教 育的传 统 内容 ,有 不 少作 品 被选 入 现代 语 文教 材 , 作为 语 文教 学 的 内容 。 ( ) 从教 方 法 来石 ,m现 以 文字 读 写训 练 为基 础 的 二
1949~1978语文教育发展

1949~1978年间的语文教育1949~1978年的语文教育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可谓是一波三折,称为语文教育的曲折发展期。
在这曲折的发展历程中,语文教育体现了这个时代独有的特征。
下面主要从语文教育思想、主要教育家、教材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进行简要概述。
一、思想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语文学科在新的政治条件下更新发展。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大环境的要求,语文学科更致力构建一种与新的时代相契合的教育模式,彻底肃清个人主意,建立革命的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帮助他们树立一个崇高的、为人民事业奋斗的宏大理想和志向。
这一时期的语文思想在具体的不同时段又有着些许不同:(一)、语文定名期(1949~1956)叶老曾说:“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文。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全国统一的语文课本,在《编辑大意》里说:“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汉语文课程正式更名为语文。
语文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1)思想教育为主,政治意味浓重。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1951年7月出版的初级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中指出:“无论那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思想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显得更重要。
”同时还指出:“要通过语文课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能单靠几篇说理的论文,凡小说、诗歌、历史故事、乃至自然科学的故事都应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这些规定无不体现着语文课的思想政治要求。
(2)听说读写并重,全面训练语文能力。
针对过去“国文”教学重“文”忽“语”即只重视文字的东西而忽视口头的的现象,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的1950年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中说:“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项,不可偏轻偏重。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随着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语文教育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阶段来回顾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演变。
第一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界出现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倡导着现代化的语言和思想。
此时,已有不少语文教育新的实践者和理论家,如胡适、钱钟书、吴宓等人,他们关注的是句法、语法、文学和思辨等方面。
第二阶段:民国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民主共和国国家开始建立。
这个时期,国家制定了教育法规,语文教育也逐渐得到正规化。
各种语文教育体系也自然而然地出现,使中国的语文教育得到了发展。
第三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中国的语文教育也随之而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资源得到了普及,教育和语文教育成为了新中国建国和发展的支柱。
语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大幅度的改变,重点变成了以后代国际文化为中心,其它学科的教学也相应地贴近了现实。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
此时,新的语文教育改革也相应进行。
主体方面,国家逐步落实了全面素质教育的方针,语文教育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良好的德育。
形式方面,学习媒介的改变引起了教学方法的变革。
数字化教学和多媒体技术逐渐应用到语文教学中。
总之,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经历了新文化、民国、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的发展变革。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中国的语文教育也在越来越高水平,为培养更多的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断努力。
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

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从古代经典文化到现代语言学科的发展,探讨语文学科的演变和进步。
一、古代经典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古代经典文化是中国语文学科发展的基石。
在转变为文字社会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存在。
随着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古代经典文化逐渐形成。
《尚书》、《易经》、《论语》等古代经典著作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经典文化到古代教育的过渡古代经典文化的传承与普及需要一定的教育手段与机构的支持。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体系完备的教育体系,其中语文学科逐渐成为了重要的课程内容。
古代的文人学士通过对古代经典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深化对语文学科的理解与传承。
三、近代语文教育的发展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教育观念的引入,语文学科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得到了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发展。
清末时期,各类西式学校相继出现,提供了更加规范和系统的语文教育。
新式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语文学科也开始强调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四、建国以来的语文学科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改革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得到了广泛重视和推进。
《新编语文课本》等一系列教育教材的编写推陈出新,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培养学生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阅读能力。
同时,改革开放的浪潮也给语文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五、现代语文学科的发展与前景展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语文学科也在适应时代需求进行转型与创新。
语文教育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介,借助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等方式得到了拓展。
此外,对语言学习的研究也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总结起来,语文学科从古代经典文化的孕育到现代语言学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它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自古以来,语文学科一直被视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语文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沟通、传达信息的方式和技巧,包括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则、交流的技巧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内容。
在中国,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甲骨文,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革,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方法论。
古代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文字是中国语文学科的起源,它记录了古人在兽骨或龟甲上所刻的文字,是对古代生活、宗教、政治等方面的重要见证。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也为后来的语文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文字逐渐演变为汉字,这是中国独特的文字系统。
在古代,语文学科的发展与文人士大夫的崛起密不可分。
古代的士大夫阶层是中国社会的精英,他们不仅通晓礼制、仪轨,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文字和演讲技巧。
由于古代社会以文化程度为分级标准,文人士大夫们都要经过严格的科举考试,其中一项关键考核就是对语文学科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这样的选拔与比较,使得语文学科得以在古代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宋朝的诗词和明清时期的戏曲成为了中国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朝是文化繁荣的时代,文人雅士们以诗词为媒介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造诣。
大量的诗词作品被留传了下来,成为了后人学习语文的经典文本。
而明清时期的戏曲,则是民间文化与宫廷文化交融的产物,通过歌唱、舞蹈和表演等形式进行艺术表达,不仅传承了古代的文化智慧,也为后来的散文、小说等文体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快,语文学科也随之发展进步。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得语文学科开始以新的视角审视传统文化,探讨语文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
在那个时期,鲁迅等一批优秀的语文学者和作家涌现出来,他们通过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观点和方法。
这些观点和方法对于语文学科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语文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育的发展历史亦离不开自然的法则。
忽视这个特殊的规律,就不能很好的把握事物的本质。
不过,任何一种社会现象或者事物的出现和发展必然受到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等历史条件的影响,所以分析中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就要结合中国的历史来研究。
语文教育史隶属于社会发展史而不等于社会发展史,它既不是通史、革命斗争史,也不同于科技发展史或文学史。
语文教育史之所以是语文教育史,就因为它是反映语文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历史。
所以在分期时,必须兼顾语文教育自身的个性。
只有将这两个因素全部考虑在内,才能对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史有一个客观的、准确的严谨的划分。
基于以上所述,我将语文教育发展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即从上古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古代语文教育期,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近代语文教育期,从1949年以来为现代语文教育期。
一、古代语文教育期随着人类在地球的出现,伴随而至的是人类伟大的文明,在这文明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就是人类语言。
正是这颗明珠人类社会从此有了语文教育,而它的萌芽始于原始社会,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变化的漫长历史时期。
在原始社会,语文教育独立,人类都是在劳动中实行学习,经受教育,这个社会形态的语文教育称为“潜语文教育”。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我们的祖先已经把的教育从劳动中分化出来,人们通过语言学习各种劳动的技能,这时的语文教育被称作“前语文教育”。
在古代语文教育时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教育与劳动的逐渐分离,并出现了专门的语言教育学校。
古代语文教育期人类社会结合劳动和生活所实行的言语和文字的教育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育。
从奴隶社会中期至语文独立设科前为古文教育期,这个时期实行的内容广泛的古文教育是语文独立设科的酝酿和准备。
二、近代语文教育时期1840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军舰和大炮打开了中国闭锁的大门,中国社会开始逐步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育的发展历史亦离不开自然的法则。
忽视这个特殊的规律,就不能很好的把握事物的本质。
然而,任何一种社会现象或者事物的出现和发展必然受到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等历史条件的影响,所以分析中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就要结合中国的历史来研究。
语文教育史隶属于社会发展史而不等于社会发展史,它既不是通史、革命斗争史,也不同于科技发展史或文学史。
语文教育史之所以是语文教育史,就因为它是反映语文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历史。
因此在分期时,必须兼顾语文教育自身的个性。
只有将这两个因素全部考虑在内,才能对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史有一个客观的、正确的严谨的划分。
基于以上所述,我将语文教育发展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即从上古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古代语文教育期,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近代语文教育期,从1949年以来为现代语文教育期。
一、古代语文教育期随着人类在地球的出现,伴随而至的是人类伟大的文明,在这文明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就是人类语言。
正是这颗明珠人类社会从此有了语文教育,而它的萌芽始于原始社会,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变化的漫长历史时期。
在原始社会,语文教育独立,人类都是在劳动中进行学习,经受教育,这一社会形态的语文教育称为“潜语文教育”。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我们的祖先已经把的教育从劳动中分化出来,人们通过语言学习各种劳动的技能,这时的语文教育被称作“前语文教育”。
在古代语文教育时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教育与劳动的逐渐分离,并出现了专门的语言教育学校。
古代语文教育期人类社会结合劳动和生活所进行的言语和文字的教育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育。
从奴隶社会中期至语文独立设科前为古文教育期,这一时期进行的内容广泛的古文教育是语文独立设科的酝酿和准备。
二、近代语文教育时期1840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军舰和大炮打开了中国闭锁的大门,中国社会开始逐步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七七
近代中国语 文教育的发
展
鸦片战争一 1919年 “五四”
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 立—1960年
1960年—— 当代
学制
语文改革运动
1923年国语课程 纲要的制定 课程标准
50年代的教育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90年
代 当代
一、 1840年鸦片战争一1919年 “五四”运动
• 4、90年代初: ●不过到了90年代初,思想教育重新得到加强。1991年颁布的《中小 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试用)》开篇指出“江泽民同志指示 ‘要对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 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的教育。”为了在语文教 学中全面、有效地贯彻江泽民同志的指示精神,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 教育,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则 专门阐述了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例如,1980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指出,“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1988年 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大纲(初审稿)》进一步提出要正 确处理语言文字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既要防止只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 忽视思想教育:又要防止脱离语言文字的训练,空谈思想教育。
三、1960年-当代
• 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 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 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 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大纲对语文教育的思 想性只字未提,可见,工具论的提出是语文为政治服务走向极 端之后的一种矫枉,对学科建没有着深远意义。”
• 1、60年代初: • ●针对1958年“大跃进”时期语文教育质量出现严重下降的现
(1) 两个学制的奠基:
●“壬寅一癸卯学制”( 1902-1904 ) 确立了中国近代新型教育的基础,标志着“中国文学”正式设科,从此 语文逐步走上了独立化、学科化的道路。但其本质是封建的一“中体西 用” 。 ●“壬子一 癸丑学制”( 1912-1913 ) 本质是资本主义教育。语文学科自此有了自己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 目的。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的语文改革运动蓬勃开展,针对言文不一 致,有白话文运动;针对方言分歧,有国语运动;针对汉字难学,有拼 音运动。
• 这些国语和国文课程纲要,是近代第一次较为全面而系统地阐述语文学 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教材体系、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及分阶段教 学要求等,初步形成了现代语文学科的纲领性文件,为规范20年代的语 文教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成为以后中央制定和修正国语、国文课程 标准的蓝本。 从此, 语文学科教育开始被置于一个要求比较明确而相对形成一个系统 的基础之上。
• 2、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国语》、《初 级 中学国文暂行标准》和《高级中学普通科国文暂行课程标准》这三 个语文课程的文件正式叫做“课程标准”。 此时语文课程的名称,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
• 3、 50年代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 ●1951年7月,由宋云彬、朱文叔、蒋仲仁等编辑、人民教育出版社出 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共六册。课本的《编辑大意》强调:“无 论哪一 门功课,都有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 更显得重要。”同时还指出,“要通过语文课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 任务,不能单靠几篇说理的论文,凡小说、诗歌、历史故事乃至自然 科学故事的教学都应该注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 • 5、当代
●一直到2000年开始课程标准的研究工作之后,语文学科意识形态的 色彩才得以淡化。课程标准的编制立足语文学科,着眼于培养学生的 语文素养。
●例如,教育部2003年4月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 “教科书编写建议”中明确指出,“ 教科书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
•
实,语文界开展了关于语文教育目的任务和怎样教好语文课的 大讨论。 • ●1961年后,语文界明确提出了“加强双基”的口号。 • ●1963年, 张志公提出了著名的“工具说”,阐明了语文学科 的性质。 • ●1963年5月, 教育部在这场大讨论的基础上,颁布了《全日制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60年
• 1、1923年国语课程纲要的制定
• 内容: • (1)《新学制小学国语课程纲要》(吴研因拟) • (2)《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叶绍钧拟)
(3)《新学制高级中学必修科本科特设国文科学程纲要》(穆济波拟) (4)《新学制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科国语科学程纲要》(冯顺伯拟) • 影响:
●70年代前几年的语文教育仍是语录加大批判的“文革语文”的延续。 ●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 ●从1978年开始,一大批有思想的语文教育实践者从教材、教法入手大规 模地开展语文改革实验,沿着语文读写训练科学化的道路展开了语文教 育的“灾后重建”工作。
3、80年代初:
• ●80年代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时开始要求正确处 理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