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菌血培养仍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合集下载

需氧和厌氧血培养瓶的血量分布 以前的操作要求将抽出后的血平均分到需氧瓶和厌氧瓶中

需氧和厌氧血培养瓶的血量分布 以前的操作要求将抽出后的血平均分到需氧瓶和厌氧瓶中

需氧和厌氧血培养瓶的血量分布
以前的操作要求将抽出后的血平均分到需氧瓶和厌氧瓶中。

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这一操作受到了质疑,因为自70年代开始有许多报道厌氧菌血症开始下降的现象。

几乎在同时,许多研究的数据支持了常规抽血只在需氧瓶中培养的概念,而厌氧瓶仅在有选择的患者身上使用。

因此,许多作者推荐常规仅用需氧瓶。

近来有报道提出对这些推荐作法持高度怀疑态度。

在这一研究报告中指出,与单独只进行需氧瓶培养相比,需氧和厌氧瓶搭配的培养可以培养出更多的葡萄球菌,肠球菌科细菌和厌氧菌。

由于这些数据有争论且尚没有定论,而且厌氧血培养瓶局限用于某些选择性患者中的这一推荐,无法在临床中定义这些患者群体,以进行对照性研究。

因此推荐常规血培养应包括配对的需氧和厌氧血培养瓶。

当抽血量少于推荐的培养血量,血标本应首先接种到需氧瓶中,剩下的血标本再接种到厌氧瓶。

这一接种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多数菌血症是由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引起的,而它们在需氧瓶中可以更好的生长。

此外,致病性酵母菌几乎无例外的在需氧瓶中生长,如同严格需氧菌,例如假单胞菌属和窄食单胞菌。

对于那些仅使用需氧瓶的实验室来说,重要的是抽取两瓶血进行每次血培养,以确保学标本量的充足。

血培养常见问题探讨

血培养常见问题探讨

2 不正确采样
不熟悉血培养采集指征,没掌握采集最佳时机,
即没有在患者寒战和发热前30min-1h或抗菌药物使
用之前抽血,有时采血量不足,皮肤消毒没有严格执
行无菌操作等。正确的血培养标本采集,能提高血培
养的阳性率,而且能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病原学诊断,
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临床采样指征: (1)菌血症 患者出现发热(≥38 ℃ )或低温(≤36 ℃ ),或寒战; 白细胞计数增多(计数>10.0×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或白 细胞计数减少(计数<3.0×109/L);有皮肤黏膜出血、昏迷、 多器官功能衰竭、休克等全身感染症状体征,只要具备其中 之一,又不能排除细菌、真菌血流感染的,就应进行血培养。 尤其伴有以下情况之一时,应立即进行血培养: a医院获得性肺炎; b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等血管导管大于48h; c有免疫缺陷伴全身感染症状。
血培养采血时机
细菌浓度
体温
0
30 时间 (分钟)
60
三、 临床和实验室需要解决的问题
1 送检率低
血培养能直接从血液标本中检出病原菌,为临床
医生提供准确、直观的血流感染病原学诊断。
(1)临床不重视;
(2)送检率不高,不能做到双侧双瓶。
采血套数
表皮葡萄球菌的临床意义
阳性套数 采集套数 临床意义
实验室与临床医生沟通之后,发现抗生素给药 时机存在问题,患者透析治疗于输注抗生素后2h内 进行。所选抗生素蛋白质结合律低,血透时易滤过, 导致疗效降低。通过调整给药时间,患者感染症状 得以缓解。
(2)感染性心内膜炎 凡因原因不明的发热,持续1周以上,伴有心脏杂音或心 脏超声发现赘生物,或原有心脏基础疾病、人工心脏瓣膜植

谈厌氧菌检验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谈厌氧菌检验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谈厌氧菌检验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目的:研究厌氧菌检验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方法:结合临床经验,回顾性阐述厌氧菌检验的注意事项。

结果:厌氧菌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致病作用日益受到临床重视。

临床感染的很多实例证明开展厌氧菌检验极为必要。

结论:不同地区和不同医院厌氧菌的耐药谱不同,经验用药时要根据本地区和本实验室的药敏谱选药。

因此,为提高疗效,减少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最好根据药敏试验选择药物治疗。

标签:厌氧菌;无氧;培养;检验厌氧菌是一类在无氧条件下比在有氧环境中生长好的细菌,这类细菌缺乏完整的代谢酶体系,其能量代谢以无氧发酵的方式进行。

它能引起人体不同部位的感染,包括阑尾炎、胆囊炎、中耳炎、口腔感染、心内膜炎、子宫内膜炎、脑脓肿、心肌坏死、骨髓炎、腹膜炎、脓胸、输卵管炎、脓毒性关节炎、肝脓肿、鼻窦炎、肠道手术或创伤后伤口感染、盆腔炎以及菌血症等。

厌氧菌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致病作用日益受到临床重视,临床感染的很多实例证明开展厌氧菌检验极为必要。

1 厌氧菌检验概况过去我国厌氧菌培养在实验室检验中开展的并不理想,临床医生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实验室没有将厌氧菌培养作为常规检验开展,加上厌氧菌培养方法学落后,且受培养基的配制和保存的限制,制约了厌氧菌培养在实验室中的正常开展,造成厌氧菌的漏检率很高。

据报道[1],我国从未开展过厌氧菌培养的实验室占77%之多,有90%的实验室没有鉴定厌氧菌的设备,几乎所有临床细菌室均不开展厌氧菌药敏试验。

近年来,国内从临床感染病例中分离出厌氧菌的报道日益增多,临床医生已认识到厌氧菌在感染性疾病中的重要性,并能识别厌氧菌的重要特征,能认真、正确地采样、送检,且随着厌氧菌培养技术的不断进步,厌氧菌检验已成为临床细菌学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提高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水平,开展厌氧菌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据资料显示,如仅做需氧菌培养,在23份漏检标本中检出9株厌氧菌,这说明在做细菌需氧菌培养的同时应做厌氧菌培养[2],否则将会造成大量病原菌漏检,它不仅关系到疾病诊断的正确性,且影响治疗效果或导致治疗不彻底。

血培养采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血培养采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但并非越多越好,超过一定数量的采血量会稀释培养瓶内的肉汤,使肉汤无法有效 中和血中的抑制物质(补体、抗体、抗生素),所以血液与肉汤的最佳比例为1:4-1: 10
接种血量
成人一套标本(需氧+厌氧2个培养瓶),每瓶8-10ml, 共20ml,双侧双瓶即40ml
婴幼儿推荐的采血量应少于患儿总血容量的 1%,每瓶不 少于2ml
采血时间
细菌浓度 0
30 时间 (分钟)
体温 60
采血时间
寒颤和发热初起,心内膜炎(持续性菌血症)例外 在应用抗菌药物之前 如果患者已经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应该在下一次用药之前
采集血培养
采血套数
基本概念
成人“一套” 血培养包括:需氧瓶和厌氧瓶各一个 注意:一次穿刺采血,算“一套”,采集第二套应从另一穿刺点获得
➢ 应室温储存的却低温储存 ➢ 标本没有及时检验,导致微生物检测延迟 ➢ 实验室人员没有认真核查接收标本(采血量不够、培养瓶有破损
等)
血培养阳性结果的处理不够及时
➢ 没有及时将结果反馈给临床 ➢ “时间就是生命”
目前血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护理人员
采血消毒不够严格,导致污染率偏高
➢ 皮肤消毒不够严格 ➢ 培养瓶的消毒问题
这些研究中,使用“配对需氧/厌氧血培养瓶”比用“两个需氧 血培养瓶”能检出更多的金葡、肠杆菌科细菌和厌氧菌
推荐常规血培养要包括配对的需氧/厌氧血培养瓶
CLSI 2007 M47-A
厌氧瓶平均报阳时间快于需氧瓶
h 35
30 25 20 15 10
5 0
大肠埃希菌
厌氧瓶平均报阳时间 需氧瓶平均报阳时间
“双瓶双侧”,是指从一个部位采血接种一套培养瓶,再从另一部位 采血接种另一套培养瓶,一次静脉采血注入到多个培养瓶中应视为

血培养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血培养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血培养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血流感染的发生发展可以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其正确诊断不仅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误用和滥用,同时可以大大地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医疗花费。

而血培养这项实验室试验正是来确定导致患者感染的微生物是否已经侵入患者的血液,是血流感染的检测“宝典”。

正确的血培养标本采集方法在提高血流感染诊断水平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标本采集1.1 采血时间一般情况下,采集血培养标本阳性率较高的时间是:患者出现寒颤,体温升高之前;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立即采集血液做培养(心内膜炎例外);不能暂时停用抗菌药物且无明显寒颤阶段,应在第二次用药前采血。

1.2 采血次数1.2.1 多次采取血培养标本菌血症患者多数为间歇型,不管临床症状经历的严重程度,但患者血液中的病原菌浓度水平相当低。

多次采血科提高阳性检出率,减少漏检(尤其是暂时性菌血症),据此要求临床多次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培养,但24小时内一般不超过3次。

1.2.2 每次采集间隔时间每份血培养间隔时间应不超过5分钟,因为网状内皮系统对于一过性菌血症和间歇性菌血症在15-30分钟内可清除(CLSI规定每份血培养应同时获得,或尽可能短的时间内)1.3 接种血液数量1.3.1 血液标本采集量通常每毫升血量中含菌量很小,血培养的阳性率与血标本容量有关,据报道每增加1ml血标本可使血培养阳性率上升3%,所以采血量要足够。

通常采血量与培养基(肉汤)之比以1:5-1:10为宜,成人一次采血10-20ml,平均注入两个培养瓶(需氧、厌氧瓶)中,婴幼儿采血量为全血量的1%(1-2ml),儿童采集3-5ml。

当发生菌血症时,通常成人血液中含有的菌量小于1CFU/ml,而在儿童让生菌血症时,血液中含有的菌量常超过100 CFU/ml,所以婴幼儿、儿童采血量少于5ml不会影响培养的阳性率。

1.4 使用含添加剂培养瓶和无添加剂的血培养瓶相比,含有添加剂的血培养瓶的阳性率更高,但同时污染菌的生长也会更迅速。

规范做好血液培养

规范做好血液培养

规范做好血液培养卫生部北京医院 张秀珍什么是CLSI的M47文件★血液培养的临床价值 ★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从血液中检出致病菌的关键因素 特殊血液培养(真菌,分支杆菌,导管相关,感染性 心内膜炎,岢养细菌) ★血液培养危急报告 ★质量评定指标 ★生物安全血液培养是最有价值的诊断 败血症的方法 快速报告血培养结果可降低死亡率CLSI谈血培养的重要性在病人血液中培养出活的细菌可以明确病原及 提供抗生素敏感试验,合理的选择抗生素. 血培养阳性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说明原发感染 部位抵抗力下降,不能清除病灶,病原的种类有 重要的意义.血培养是危机感染的预警 败血症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血液中的微生物在3分钟内到达每个器官 阳性的血培养报告应被视为潜在的医疗紧 急状态警报。

发展为败血症的比率高达40%~90%。

血培养阳性的患者应尽可能快地给予适当 的抗感染治疗。

菌血症的结局 Outcome of Bacteremia死亡-菌血症 17% 死亡-疾病 15% 死亡-菌血症 9% 死亡-疾病 7%痊愈 68%痊愈 84%接受不适当的抗感染治疗接受适当的抗感染治疗Adapted from Phillips et al., 1990巴黎公立医院集团(AP-HP) 2003-2008年血培养数量 平均 : 5.5万瓶/年.2000床 130瓶/日.千床 (按200个工作日计)1.台大医院:2009年全年71,915套 (2000张床位的三级综合性大型医院) 2.美国:30,000套(565张床的三级综 合性医院),约20%的病人至少进行过 一次血培养。

3.中国医院现在的血培养量:2010年全年 11,661瓶(1300张床的三级综合性大型医 院)(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Oct. 2006,)不同部位感染败血症发生率 Sites of Primary Infection in Severe Sepsis50Patients With Sepsis (%)4036%3020%2019% 13%107%5%0 肺部 早期血流感染 腹腔感染 尿道 皮肤 其他Fish DN. Am J Health Syst Pharm. 2002;59(suppl 1):S13-S19.血培养诊断败血症微生物或其产物在血液中引起 疾病•败血症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血液中的微生物在3分钟内到达每个器官. •在死于败血症的患者中,尽管采用抗生素给与合适 的治疗,1/4的人死亡时,血中循环的微生物为 10/cc或更少71620480102030405060SIRS SEPSIS SEVERE SHOCK 死亡率%血培养#1#2。

要加强我国临床细菌室厌氧菌的培养技术

要加强我国临床细菌室厌氧菌的培养技术

染 的重要原 因之 一 , 当深 部脓 肿 、 血症 等常规 细 菌 败
学 检 查 阴性 时 , 往 源 于 厌 氧 茵 感 染 。 厌 氧 菌 感 染 往 是 一 种 内 源 性 感 染 , 种 遍 厦 临床 各 科 , 体 的 各 十 病 人 部 位 , 种 器 官 均 可 发 生 厦 氧 茵 感 染 据 文 献 报 各
室中约 9 % 实 验 室 用 厌 氧 罐 作 为 厌 氧 检 测 设 备 8
极 个 别 的 实 验 室 具 备 用 气 相 色谱 仪 鉴 定 菌 种 有 9 % 实验 室 无 鉴 定 厌 氧 茵 的 设 备 几 乎 所 有 ・ 细 O 床
菌 室 均 不 开 展 厌 氧 茵 药敏 试 验 。 。
厦氧 菌 已不 能 存 活 、建议 应尽 量采 纳 床 边 采, 丧标 拳 不能立 即送栓 的 或 解
问题 有 自动 血 培 养 分 析 仪 的 实验 室 . 充 分 利 用 应 设备 中厦 氧血 培 养瓶 辁 测 血 液 、 液 等 无 菌 体液 中 脓 的 厌 氧 茵 。 应 注 意 匆将 注 射 嚣 中 的 气 体 注 入 瓶 内 但 三 、 床 细 菌 室 开 展 厌 氧 培 养 的 可 行 性 临 1 临库 医 生 已认 识 到 厌 氧 茵在 感 染 性 疾 病 的 重要性 , 认 真 采样 和送检 , 能识 别厌 氧 茵感 染 的 能 并 重要 特 征 。 感 染 局 部 产 生 气 体 . 泌 物 有 恶 臭 、 如 分 带 血 或 呈黑 色 , 染部 位在肛 门、 感 口腔 、 窭 、 颊 等 粘 鼻 咽
道【 :在 茵血 症 中有 l % 可检 出厌 氧 茵, 牙 源 , 0 在
性 口面 部 感 染 病 例 中 有 9 % , 嗄 入 性 肺 炎 厦 肺 脓 4 在 肿 时 有 9 % , 妇 产 科 各 种 感 染 性 疾 病 中 有 10 , 3 在 0% 直 腩 周 围脓 肿 有 7 % 可检 出厌 氧 茵 , 且 有 相 当 一 7 而 部 分病例 是 单一 的厌 氧茵 感染… 。 2 厌 氧 菌感染在 诊 断 和 治疗 上 的 特殊 性 : 出 检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症)46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症)46例疗效观察
方 法 治疗 痹 证 4 6例 , 果 显 著 。 效 1 资料 与 方 法 11 一 般 资 料 . 4 痹 证 病 人 均 为 我 科 的 r诊 患 者 , 有 6例 J 所
本 四种治法 , 给予 中药 自拟方 口服 , 配合针灸及外蒸治疗。
13 1 自拟方方 解如下 : .. 天麻、 萆薜 为君 , 以祛风通络 , 利浊
时, 厌氧菌获得适 当的生长 环境 , 才能繁 殖生长 。多数厌 氧 菌感染时都并 发需 氧菌感染_ 。由于厌氧菌感染 用 医院常 2 ] 规细菌培养方法不 能检 出, 常用抗 生素 也多无效 , 使它成 为 临床上许多疑难杂症 , 如无菌性感 染或 脓肿 、 因不 明的发 原
热 , 及某 些 感 染 性 疾 病 迁 延 不愈 和 反 复 发 作 , 且 有 相 当 以 而

周病及牙体牙髓 炎症病人细菌鉴定 分析 、 腔粘膜溃疡面感 l E 染细菌 的检测 、 分析 E臭与 主要产臭菌 、 l 分析龋病 中厌氧 菌
群分布和引起龋病 的原 因、 镜下颌面部 间隙感染病人 的菌群
分类等 。因此 , 开展 E腔厌氧 菌感染 的检测 , 为 口腔疾病 l 将
的基础研究和临床 工作 提供更 全面 的参 考依据 。对判断有
痹证 是 由于身体 虚弱 、 阳气不足 , 腠理不 密、 卫外 不固, 风寒
湿邪侵犯人体 , 伏于筋 骨 , 脉闭阻 , 经 气血瘀滞 , 从而 引起 关
节疼痛 , 屈伸不利等一类疾 病 , 本病相 当于现代 医学的类 风 湿性关节炎 , 笔者 在长期 的临床实 践 中, 运用 中西 医结合 的
维普资讯
54 5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 年第 2 卷第 5 08 1 期
J dT er P a V 1 1 N . , y 0 8 ho & r o 2 , o 5 Ma 0 Me c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述评#厌氧菌血培养仍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张军民周贵民20世纪70年代血培养厌氧菌分离率高达20%~30%[1],其中脆弱拟杆菌群占78%,在革兰阴性菌中仅次于大肠埃希菌占第二位[2]。

厌氧菌主要来源为胃肠道和女性生殖道,占69%,死亡率达24%~31%[3]。

由于这一时期厌氧菌在临床的重要性,对厌氧菌的培养备受关注,如适合实验室常规开展厌氧菌分离培养的GasPak厌氧菌培养缸以及治疗药物甲硝唑就是这一时期研制并应用于临床。

血培养除需氧菌外也必做厌氧菌培养,形成了需氧、厌氧菌培养的常规血培养模式。

随着对厌氧菌菌血症的深入研究,临床对其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不断完善以及其他一些医院感染病原菌,如念珠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在血培养中的分离率有所增加,导致血液中厌氧菌分离率明显下降,仅占015%~9%,平均4%[3]。

常规血培养是否还采用需氧瓶加厌氧瓶模式成为争论的焦点,由此导致在很多医院,甚至一些三级甲等医院出现血培养只做需氧菌而放弃厌氧菌培养的现象。

形成临床得不到厌氧菌菌血症相关资料,更进一步加剧了对血液厌氧菌感染忽视的恶性循环。

关于厌氧菌菌血症的临床意义及治疗结果,Sa lonen等[4]对57例厌氧菌菌血症回顾性研究发现,28例经验治疗有效,该组死亡率为18%;另有18例起初用药不正确,但根据血培养结果调整了治疗药物,死亡率为17%;其余11例起初用药不正确,也没有修正治疗方案,死亡率高达55%。

可见临床经验治疗仅能覆盖一半的厌氧菌菌血症,而近年厌氧菌耐药性的出现使经验治疗面临挑战。

厌氧血培养结果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显而易见,死亡率可由55%降至17%。

因此,忽视厌氧血培养将导致严重临床后果[4,5]。

近年来,尽管血培养厌氧菌各地报告结果不同,但由于厌氧菌的耐药性问题和血培养技术的不断改善,分离率已出现上升趋势,血培养厌氧菌问题再次受到关注。

韩国报道[3]一岁以下儿童1974)1983年脆弱拟杆菌菌血症为115%,1984)1993年上升至417%;儿童和成人厌氧菌菌血症同期则由217%上升至614%。

2004年西班牙Ru iz-G iar d i n等[6]报道,1985)1986年为4124%,而1996)1997年则上升至5108 %。

美国1984)1992年的血培养结果分析也呈类似现象[7]。

国内尚缺乏完整、系统的血培养厌氧菌流行病学资料,但相关文献报道也呈现较高比例。

如黄晓元等[8]对烧伤患者血培养分析显示,厌氧菌败血症占2014%。

董庆元等[9]对儿童医院败血症患儿厌氧血培养639例分析,单纯厌氧菌(418%)及复合感染厌氧菌(311%)合计厌氧菌阳性率达719%。

在综合性医院血培养中厌氧菌也占有一定比例,如北京医院张秀珍等[10]对1800份血培养分析,厌氧菌分离率(拟杆菌属和无芽胞革兰阳性菌)占8%。

由此可见,厌氧菌在血液中不仅存在,而且某些疾病、某些地区呈现较高的分离率。

放弃厌氧菌血培养,将对菌血症患者,尤其是高危厌氧菌感染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产生不良影响。

厌氧血培养除培养严格厌氧菌外,另一个值得重视的作用就是提高临床常见兼性厌氧菌的检出率和早期报告时间。

资料显示16%的链球菌和17%的肠杆菌科细菌血培养时仅厌氧瓶报告阳性[2]。

Khanna 等[11]对7072份同时做需氧瓶和厌氧瓶的血培养结果分析显示,640份血培养阳性,阳性率为9%。

其中需氧和厌氧瓶同时阳性为55%,仅需氧瓶阳性为26%,仅厌氧瓶阳性为19%。

如果把出现阳性时间考虑在内,需氧瓶有9%比厌氧瓶早1天报告结果,而厌氧瓶也有5%比需氧瓶早1天报告结果。

因此,只做需氧菌不做厌氧菌培养,将有19%的菌株不能发现,另有5%的血培养延迟1天报告阳性结果。

国内储从家等[12]分析591份需氧厌氧血培养,其中81份阳性,血培养阳性率13171%。

分离菌株82株(其中1份血培养为复合菌,需氧瓶为苍白杆菌,厌氧瓶为季也蒙念珠菌)。

需氧、厌氧瓶均阳性50份(6215%),仅需氧瓶阳性7作者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微生物科份(816%),仅厌氧瓶阳性23份(2814%,其中9份为厌氧菌,另外14份为兼性厌氧菌)。

如果不做厌氧血培养,将会漏检23份血培养或24株菌。

血培养阳性率也将从13171%下降为9181%。

如果血培养只做需氧菌培养漏检的不仅是严格厌氧菌,也会降低兼性厌氧菌的分离率及报告阳性结果的时间。

采血量是影响血培养阳性率的重要因素。

因此,需氧、厌氧血培养模式亦保证了足够的采血量。

研究表明,每增加1m l采血量可提高3%左右的血培养阳性率[13]。

如果只做需氧血培养,由于采血量减少,将导致血培养阳性率下降。

用两个需氧瓶并根据临床感染情况选择做一个厌氧菌的方式,阳性率提高了6%,也证实了采血量与血培养阳性率的关系。

但对于一个患者同时做两个需氧培养瓶的临床依从性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对临床医生、护士等进行必要的解释工作[11]。

对于两个需氧瓶与需氧厌氧瓶组合临床应用情况O c Donnell等[14]进行了比较。

从8620份血培养中分离出704株有临床意义菌株,2组均阳性分离菌株为487株,占6912%,另有86株仅需氧需氧瓶组分离,占1212%;131株仅需氧厌氧瓶组分离,占1816%。

统计学显示病原菌分离总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大肠埃希菌除外)、厌氧菌分离率,需氧、厌氧瓶组均显著高于需氧瓶组。

显示厌氧血培养瓶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高危因素或人群选择做厌氧血培养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

高危因素或人群包括腹腔感染、妇产科疾病、外科手术、创伤、肿瘤、免疫抑制、吸入性肺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其实这些因素或人群涵盖了大多数住院患者[2]。

也就是说多数住院患者需要做厌氧菌血培养。

另外判断是否需要做厌氧菌血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临床医生的经验,由于很多医生对此并不十分熟悉加之某些厌氧菌感染症状不典型而经常延误诊断[15]。

文献报道16%~28%的厌氧菌菌血症临床医生并没有申请做厌氧菌血培养,其中多数是肿瘤或免疫抑制患者。

1995)1996年M ayo C linic所发生的厌氧菌菌血症中,约50%没有得到正确判断[16]。

有关厌氧菌血培养的争论还将继续。

常规是否做厌氧菌血培养除考虑经济因素、厌氧菌分离率外,不应忽视厌氧菌菌血症死亡率高、厌氧菌耐药性问题以及厌氧菌血培养在兼性厌氧菌培养中的作用。

不做厌氧菌血培养不仅漏检严格厌氧菌,也将降低最常见的兼性厌氧菌的分离率,对临床诊断、治疗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将产生严重后果。

为了规范我国临床血培养操作,2004年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公布了5临床微生物学血培养操作规范6[17],把用不适当类型的培养瓶收集标本列为不合格血培养标本的处理范畴,建议立即与临床医师联系,报告标本不合格的具体理由,及时补做血培养。

相信随着对厌氧菌血培养意义的再度重视,血培养操作规范化的进一步落实,血培养现状将会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1Ja m es P A,a-l ShafiK M.C li n i cal val ue of anaerob i c b lood cu lt u re:a retros pecti ve anal ysis of pos itive pati en t ep is odes.J C li n Patho,l2000,53:231-233.2B artl ett J G,D ick J.Th e con trovers y regard i ng routi ne an aerob ic b lood cu lt u res.Am J M ed,2000,108:505-506.3Goldstei n E J.Anaerob i c bactere m i a.C li n In fectD is,1996,23Supp l1:S97-101.4Sal onen J H,H ero l a E,M eur m an O.C li n i cal s i gn ifican ce and ou tco m e of anaerob i c bactere m i a.C li n I n fectD is,1998,26:1413-1417.5W at an abe K,M i ka m o H,Tanaka K.Inci den ce,treat m en t and outco m e of anaerob ic bactere m ia.N i ppon R i nsho,2004,62:2330-2336.6Ru i z-G i ard i n J M,Noguerado A sens i o A.Anaerob i c bacteri e m i as:clinical and ep i de m i ol ogical characteri s tics of anaerob i c bactere m i as i n ten years.An M ed In terna,2004,21:425-432.7C ock erill FR3rd,H ughes J G,Vetter EA,et a.l Analys is of281797consec u ti ve b l ood c u ltures perfor m ed over an eight-year peri od:trends i n m icroorgan is m s i sol ated and the val ue of anaerob ic cu lt u re of b l ood.C li n Infect D i s,1997,24:403-418.8黄晓元,马恩庆,龚连生,等.26例特重烧伤厌氧菌败血症临床分析.中华外科杂志,1995,33:752-753.9董庆元.败血症患儿厌氧血培养639例.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8,21:40.10张秀珍,宣天芝,胡云建.全自动血培养系统临床评价.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8,21:297-299.11Khanna P,Colli gnon P.Anaerob i c bottl es are s till i m portan t i n b l ood cu l ture set s.Eu r J C li n M icrob i ol I n fect Dis,2001,20:217-219.12储从家,孔繁林,罗次节,等.需氧厌氧双份培养对提高血(体)液细菌培养阳性率的意义.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0,23:285.13Rei m er LG,W il son M L,W ei n stei n M P.U pdate on detecti on of bactere m i a and f unge m ia.C li n M icrob i ol Rev,1997,10:444-465.14R il ey J A,H eiter B J,B ourb eau PP.Co m pari son of recovery of blood c u lture is o l ates fro m t w o Bac T/ALERT FAN aerob ic b l ood cu lt u re bottles w i th recovery fro m one F AN aerob i c bottl e and on e FAN anaerob i c bottl e.J C li n M icrob i o,l2003,41:213-217.15O c Donnell J A,A s belLE.Bact eroides frag ili s bact ere m i a and i nfected aorti c aneu rys m presen ti ng as fever of unkno w n ori gin:d i agnostic delay w ithout routi ne anaerob i c b l ood cu lt u res.C li n In f ect D i s,1999,29:1309-1311.16Ros enb latt J E.Can w e afford to do anaerob i c c u ltures and i d enti fi cati on?A positi ve po i nt of vie w.C li n Infect Dis,1997,25Supp l2:S127-131.17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微生物学血培养操作规范.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124-126.(收稿日期:2005-07-28)(本文编辑:毛家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