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创作论文

合集下载

美术考研论文范例

美术考研论文范例

美术考研论文范例山水画,是一种表现山川之妙并能为人类寻求某种精神寄托的画种。

中国的山水画起源甚早,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已有了山水画,但实物未见流传。

而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山水画,当是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中的背景山水。

前面我们在人物画一节中已谈到,顾恺之的这两幅画是以表现人物为主体的,山水只是人物背景的衬托。

但是,作为人物背景组成部分的山、兽、林、鸟却结合得很完整,表现得也很真实。

山石开始依靠线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面,依靠层次来表现不同的山峦变化,利用俯视的角度来表现纵横的山川。

这些都是后来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技法,尽管这种表现还停留在比较幼稚的阶段,但却为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顾恺之的名字,不但与中国人物画的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而且也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顾恺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勃然兴起,出现了一批能画山水画的画家和第一批专论山水画的论文。

但是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一幅当时的山水画作品流传下来,我们只能根据当时的有关山水画的文献,来认识那一时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水平。

不过从此之后,山水画艺术以较完备的表现技法和系统的理论登上了中国画坛。

中国山水画到了隋唐时代,有了一个大的发展。

隋代以展子虔为代表的画家们的作品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山水画状况提供了重要材料。

展子虔,是今山东一带的人,他曾历任北齐、北周、隋三朝的大夫,是一个绘画的多面手,据说对于人物、山水、界画和车马无不精湛。

被世人称为“唐画之祖”。

但是,他的最为杰出的贡献还是在于山水画方面,而现今留传下来的他的惟一作品,就是现保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

《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

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

“六法”对我工笔花鸟画创作的启示

“六法”对我工笔花鸟画创作的启示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六法”对我工笔花鸟画创作的启示姓名:左希文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画(花鸟)指导教师:江宏伟20090414摘 要 自南朝谢赫在综合了前人的经验,对中国画的理解列出了“六法”条目以后,“六法”成为中国画最重要、最概括的评画标准。

所谓“六法精论,万古不移”,谢赫的六法说,其实已超越了绘画本身而成为中国美学思想的精髓,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 其所蕴含的美学理念为不同时代的画家所充实、发展。

本文即是结合十余年中国画创作的实践,谈谈我对“六法”的理解。

 关键词:“六法” 工笔花鸟画 创作体会 Abstract“six methods”(“liu fa” for short.) is a very important standard of Chinese Painting since Xie He advanced in Nan dynasty.The theory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aesthetics,and reflects the spitits of China.Besides it develops with the times.The thesis is my experience of my study over the past few years.Key Words: “six methods”(“liu fa” for short.),meticulous flowers and birds painting,experice.前言前 言 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在总结了前人绘画经验的基础之上,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展现在世人眼前,即“六法”论。

它将绘画的内在精神、画家本人对描绘世界的情感和体验,以及绘画创作过程中的用笔和赋彩、构图和模写等一一涵盖其中,表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代。

而“六法”也成为后代画家衡量绘画作品水平的标准。

美术鉴赏论文

美术鉴赏论文

美术鉴赏论文浅谈对中国画的认识首先我想说对于我们建筑学来说,对国画的认识是更有裨益的。

各类的中国画首先给人一种意境美和音乐美,在使人在了解画的同时,也得到审美能力的锻炼在着我就谈一下自己对中国画的认识,我觉得了解中国画首先应该了解中国画的产生,发展及其内在精神山水画萌芽于晋朝,顾凯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山水画已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我觉得人对人自己认识太深才觉得每幅画人的言态表现得不尽人意,山水可夸大其气势表达出其意境即可,狗马只须表达出其形而已从顾凯之仅有的山水画《洛神赋图》中可以窥见当时山水画初期形态的端倪,基本上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所记载的样子,传本〈洛神赋图〉中的山水部分,确实如其所言“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拮”,或“水不容泛,人大于山”无论是山水还是树石,都表现为高度的概括化,比如树的表现,银杏树仅象征性地以三五片银杏叶概括,树枝的“列植之状”也是“若神臂布指,离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印行树有很大距离,正如前边所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山石仅以“高古游丝”线条勾勒,而没有皴法,但我认为,水法和云法的表现是极为纯熟的,水云的流态动势相当完美,由此可见,山水画的表现在当时已达到的艺术水准只是没有后来的布局合理罢了初期的山水画往往是人物活动的背景,配景,即使独立为一个专门画种也是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的,山水画初期的这种形态是不足为奇的,虽然我们现在已不能得睹六朝时期的山水画作品而且见于史料的早期山水画家也不是很多,顾凯之,宗炳,王微等人关于山水画论的发展为当世山水画的发展和成熟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历隋唐,五代诸朝,山水画渐盛。

他们可谓山水画的先驱,六朝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的真正起点,虽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却导致了美学上的最灿烂,我认为这应该归功于当时不忍心目睹石灰的琴棋书画的隐士,且当时类似于陶哦渊明,谢灵运的隐逸思想普遍流行,此时人们对自然美有了更深的认识更促进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谢灵运《山居赋》中所记载的始宁山就是典型的例证,他的山水诗开拓了山水诗写实的审美之路,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正说明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也益于诗的发展和衍生。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3000字论文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3000字论文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3000字论文美术史是美术学院的一门公共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中国美术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在世界艺术史中占据独特重要的地位。

【1】中国美术史教学初探对于美术学院的学生,了解中国美术的发展脉络,流派,重要画家,及其风格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化的重要位置,可以为个人创作积累经验,为深入学习研究打好基础,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人才成长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中国美术史教学工作者,科学地、系统地研究中国美术史,探究中国美术的优秀传统,总结经验,探寻规律,向学生传授中国美术史知识是其本职。

经过几代美术史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中国美术史教学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中国美术史和时代的政治、经济、各种文化思想的发展密切相关,现行教材在知识内容上较为丰富,在对学生启发性思考方面依然有所欠缺。

由于中国美术史涉及博大丰富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在有限时间内,可传授的知识内容太多,详略重点的处理不好把握,教师教学时力求面面俱到,内容太多,使初入大学的学生学起来感到吃力,找不到重点,师生间的互动研讨交流难以达到。

因此,美术史的教学中往往出现重视美术知识的积累、视觉审美经验的积累,以期为自己创作研究打下基础,但容易出现对作品深层社会意义开掘不够,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难以达到对学生创作的指导。

再有大量的中国美术名作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及其他海外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小城市教师学生很少有机会见到名作真迹,美术史教学研究实物资料不足,印刷品又难以真正呈现中国画之美。

这样就很难在课堂上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国画之美,让他们在艺术美的海洋里徜徉,从而自觉自发的主动学习研讨中国美术史。

总之,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美术史教学不可避免存在不足,在学习美术史等艺术理论课上,部分同学思想上存在中轻视和应付的念头,他们重视艺术技巧的学习,轻视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思想层次上缺乏高度,其画作也很难达到一定层次。

中国画鉴赏结课论文

中国画鉴赏结课论文

中国画鉴赏结课论文班级:11地质2班姓名:张飞飞学号:201114460225 记得,在我上学的每一学期,都会学习美术,但对于这些,我每每都是抱着一种走马观花的态度,直到进入高中,在美术欣赏老师的影响下,我渐渐的对中国画产生了兴趣,于是乎,进入大学后,毅然选修了这门中国画鉴赏。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

它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

它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越不同的时空,经历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它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

我很喜欢中国画,应为它总蕴含着淡淡的意境令人百看不厌。

它的“抒情”不是直接抒发出来或直接呐喊出来的,是通过“景”间接暗示出来的,所以它的形象性特别强,让人回味无穷。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史等。

吴(今江苏苏州)人。

出身于商人家庭,居吴趋坊,和文徵明同岁而略长数月。

少有俊才,博雅多识,与张灵友善。

初学画于周臣,后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结交,人称“吴中四才子”。

二十九岁时由诸生举应乡试,得第一名解元,名声大噪,故人称唐解元。

翌年,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被罢官为吏,自后灰心仕途,终日诗酒,或漫游名山大川。

自刻印章“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以卖画为生。

曾应江西宁王朱宸濠之请,聘往南昌,因不惯藩府生活,不久辞归。

在绘画上,他是一个取材广博的画家。

山水多取法于南宋李唐、刘松年,一变斧劈皴为细长清劲线条皴法,并兼及元人法。

画人物工笔,写意俱佳。

画花鸟喜用水墨,清隽峭利,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画家。

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

兼善书法,工诗文。

晚年好禅学,。

思想趋向解脱颓放。

自号“六如居土” (谓人生如幻、梦、泡、影、露、电),著有《六如居士全集》其实,我蛮喜欢唐伯虎的画的,但是我们老师觉得他的画太浅,不浓厚。

工笔花鸟小论文

工笔花鸟小论文

工笔花鸟小论文经过五周的工笔课程已经结束了,通过这几周的学习和了解,我对工笔些许的了解,让我知道学好工笔是个巨大的工程。

其中在画工笔的时候,因为以前学习过白描都懂得要自己心情要平稳,不能起伏太大,要有足够的耐心。

花鸟画是以花早虫鱼蔬果鸟兽为题材和内容的绘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翻开中国绘画史可以看出来花鸟画的产生和发展是先有工笔,后有写意。

作为中国画的一部分花鸟画所经历的革新之路总体来说与其他题材的中国是一致的。

学习花鸟画,过去一直是师带徒的传承式,大都是从临摹开始入手。

实践证明,这是学习花鸟画的较佳途径。

要具有较强的写生和造型能力也就可以从写生入手,在熟悉和掌握写生对象之后,在进行临摹跟创作。

起初,老师要我们临摹宋代小品名画,介绍了工笔画的作画步骤。

画工笔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又因为以前学过白描,现在画起来就比较容易。

工笔画是一种以单线勾勒和设色的描画方法,它既是考验我们练习中对于线描技法的基本功掌握,也是一种独立的绘画表现形式。

起初我以为也就是随意勾勒和上上颜色这么简单可就在上色上,,我就遇到了困难,上色的浓浅,调色上,我就掌握不好,呈现颜色没有层次感,但我看了钟老师试画后和有些同学的上色,我在用色上,就懂了些,要巧用底色,在用颜料上要掌握浓浅程度,在重彩上,要渲染滋润设色时要层层渲染,不能一气就成,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中国工笔画,不仅能坚持继承和研究工笔画艺术的优秀传统,同时也是吸取其画种的优点,让工笔画艺术的语言、语汇更具有时代精神。

而且能帮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应用的更灵活。

对我来说临摹是向传统学习写生是到生活中去,观察生活,熟悉生活,表现生活,为创作积累素材,学习花鸟画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创作,技法训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都是为了花鸟创作做准备。

课业结束,我的作业也完成了,或许作业的水平不是很高。

但我想我在努力了我享受画画的那个过程,也享受作品完成后的喜悦。

中国画教学创新论文

中国画教学创新论文

中国画教学的创新与探索中国画和西画是两种迥然不同的体系,在发展的道路上两者都有交流和吸收的情况,但总的面貌是不会改变的。

千百年来,中国的画家在国画程式的表现上,有过很多的创造,但是根据时代的要求,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即使是古人创造得比较完美的程式,也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要求,于是必须进行改革和重新创造。

总之以程式的方法来创造画面,是中国画表现形式上的重点特点。

有人认为程式是一种僵死的符号,我认为程式应该是一种代表物象特性的美的因素的有节奏的生动的组合。

比如古人创造了用“介”字或“个”字的字形,用于表现美的单元素。

又如以斧劈皴表现坚实的岩面,以披麻皴表现草木丛生的山坡,人物画上的一些描法,何尝有不是如此。

然而由于时代不同,人们的思想感情、审美意识也不一样。

你可以在竹子上找到一种先所未有的美的单元,创造新的程式,新的笔墨。

同样在山水、人物上都可以创造新的程式。

然而,中国人物画在近几十年的演进中,有一种和中国传统艺术相反的趋向,它似乎在脱离传统表现艺术的范围,走到西方艺术的圈子中去了。

谈到中国人物画的继承和创新问题的时候,大有必要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一次讨论。

一、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物画已很萧条。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拯救人物画,一方面在民间年画中吸取养料,一方面引进了俄国契斯柯夫的素描教学法,以培养人物画的造型基础。

在当时画坛上活跃的:一是单线平涂的年画,一是彩墨画。

它们在解放初期对新形式的宣传画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其社会功能应该给予足够的肯定。

五十年代中期前后,美术学院在老一辈画家的直接影响下,与新一代既具有一定的传统国画基础,又具有写实能力的年轻画家的努力探索下,浙江的水墨画比开国初年的彩墨画,在吸收与运用的传统技法上开了生面,全国独树一帜。

直到六十年代“文革”以前,当时所开创的,被誉为“浙派”的人物画已传播全国,影响甚大。

更为值得一提的,当时一些优秀的人物画,曾在五彩缤纷的国际展厅里显露了长久沉沦中国人物画特有的风貌,得到了高度评价。

西方绘画艺术对我国国画发展影响论文

西方绘画艺术对我国国画发展影响论文

西方绘画艺术对我国国画发展的影响摘要:现代国画发展的历史过程,其实是一部对本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进行批判、继承、改革以及不断创新,同时对西方艺术思潮加以参考、借鉴以及吸收的历史。

文章阐述了西方艺术的主要内容以及特点,并且对中国画的选材、构思、造型、色彩、绘画内容与形式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作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分析西方艺术对于现代国画产生的影响,以及国画将怎样进一步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绘画艺术;国画;影响西方艺术是世界艺术历史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不但对于西方绘画的发展发挥了积极正面的推动作用,并且影响到近、现代中国画的进一步发展。

富于创新意识的国画家参考、借鉴并吸收了西方艺术中的技术长处,充分结合中国画的笔墨技巧,改变了中国画在很长的时期以来主要为仿古的作画习惯,使得中国画的面貌焕发了勃勃生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画的技艺以及审美领域。

一、西方绘画艺术对国画艺术风格产生的影响我国画家一代名师徐悲鸿、刘海粟以及林风眠等在某种程度上都充分参考、借鉴并吸收了西方艺术的长处,使得自己的艺术水准得到提高,形成了独具特色艺术风格。

1.题材的选取。

国画所选择的题材一般以自然山水为主。

西方绘画艺术自从希腊时期开始,长期以来所选取的题材主要是人物。

中世纪大部分的宗教画均选取群众为题材。

比如米开朗基罗的壁画《最后的审判》中的人物非常众多。

直到十九世纪,枫丹白露派的兴盛,才开始出现独立的风景画。

其后人物画也当仁不让,时至今日裸体画仍然为西方绘画所选择的主要题材。

受到这种影响,国画也很快突破了主次之分,产生了山水、人物以及花鸟等各种特色的题材。

2.构图的特征。

中国画构图的主要特征是注重平面化的效果,最终实现多种构图元素的协调统一,十分注重平面上各种元素相互之间的关系。

比如宾主关系、开合对应、藏露虚实、动静结合、繁简相宜、疏密相间、纵横交错、奇正以及向背等是国画当中十分常见的构图手法,是调整画面当中不同构图元素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后来由于受到西方绘画写实手法的直接影响,也开始注重空间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春韵》的创作感想
学生姓名:毛熙茜指导老师:杨耀华
这次我的毕业创作选择了以山水的形式完成。

一方面原因是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山水画在国画领域里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仅凭寸方可见天地却表现了意境深远的千丈重峦,是从古至今雅俗共赏且观赏性强的作品。

另一方面,便是我个人对山水画的喜爱,自从上大学以来,我游历过很多大山名川,收集了许多珍贵的图像资料并铭记于心。

今年4月,游绛县小北山,见迎春花漫山红遍,又整理素日积累素材,由有此作。

为了更好的完成创作,我针对这一题材选了一些具有时代性标志和山水鼻祖的名画作为参考,也翻阅了许多作品和书籍,从中选择了一些我的创作可以用到的东西。

写这篇论文不只是为了介绍我的作品,更是想要从中学习总结一些知识,写下来会帮助我更好的记忆
一、《春韵》的取材及它的审美意义
(一)、《春韵》的取材
鉴于我的毕业创作《春韵》绘画形式选择画了山水, 就艺术作品来说,任何作品都是要经过自己长期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的相互融合加之个人的修养酝酿而成。

谢赫所云六法中以气韵生动为先,只有融入自己真情实感的作品才可以有气韵二字.创作才有可能成为一幅好的作品。

因此我的取材自己亲身游历过感触深刻的山水和春景加以融合。

古人言:“至山水之全景,须看真山,其重叠压覆,以近次远,分布高低,转折回绕,主宾相辅,各有顺序。

”1看过真山后才可以真正的了解山的走势结构,才可以更好的构图。

因此通过亲身的踏青经历提炼而来的取材有利于更好的完成绘画作品,我选择的春天和山水,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正面催人上进的力量。

面对美景,仿佛使人避离了城市的喧嚣与浮躁,释放心情,感受自然。

所以在创作过程中我会赋予它更多的真实情感。

贴近生活,反应内心世界的深邃、纯洁、朴实。

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

许多古人也都是以绘画的形式借景抒情,同时也让其他人领悟感受到美景,与作者的心情。

取材贴近生活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选题上反复斟酌,又与指导老师多次讨论,最后终于确定了《春韵》这幅作品的定稿。

(二)、《春韵》的审美意义
山水画有着诸多传统文化内涵精髓。

中国山水画从来就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模拟,而是将人对自然山水的感觉与知觉上升为感情与想像相结合的山水意境,将观者引向文化的自在和精神的超脱之境,从表像深入到内在的精神内涵。

《春韵》这幅作品巧妙的借鉴了古代山水画的构图形式,以及着色基调。

以小青绿山水设色,使主题画面愈显幽深繁郁,大胆应用大面积曙红为暖色调,使整幅作品显得即古朴稚雅,又不失活泼。

山水情怀在画面中呈现温暖和舒适感。

而就这次创作而言,创作过程中使我对美有了新的认识的同时陶冶了情操,我想这就是这幅作品多我而言最大的审美意义。

1清唐岱、《绘事发微》
二、《春韵》的绘画技法以及色彩基调
(一)春韵的绘画技法
说到绘画技法,不得不先说说用笔及墨法。

在这次创作中我运用古人的笔法来作山水,但并不是全然的抄袭,而是对于传统的重新解读和阐释是我们继承传统的一种途径。

“山川之气本静,笔躁动则静气不生。

”2要想画出山水的静,绘画时还需要心静。

至于墨色,清代王翚在《青晖画跋》中曾说过“凡作一图,用笔用浓有淡,有干有湿,方为好手,若出一律,则光矣。

”说的就是用笔表现出的不同墨色应主要干湿浓淡,若是千篇一律,不区分开来,这画就没有什么可看的。

因此我在创作《春韵》的时候十分注意用笔的干湿浓淡。

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去表现空间的虚实从而尽量使画面变得生动有机。

在春韵最初画几遍的时候,这方面由于我的疏忽,把画折起一部分一部分的画,没有整体的布置笔墨,所以造成了我的作品整体感不强,后来经过老师的悉心指导,我认识到自己作品存在的问题,最终在交定稿之前弥补了这一缺憾。

同时我也总结了这一问题:“画画必须整体画,只有这样画面才可以整体。

”以前我虽然也碰到过这样的问题,但由于自己的认识,没有得到自己足够的重视。

这次创作使我深刻的明白的了究竟什么才是整体。

《春韵》这幅作品我主要用的是解锁皴,它是线皴线的一种,线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根基,这种用线的感觉最早甚至可上溯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装饰线条,如漩涡纹等。

我对这种如行云流水的线条特别感兴趣,我将它提取出来并使之纯粹化、符号化、用这种传统线条去描绘“山水”这一传统形象,但表达的是当代人的审美感受。

而我在细节上也非常重视。

清末明初的著名山水画家龚半千说“画树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

”“画树之功,居诸事之半,看画先看树……”这说明树在山水画中的重要性。

在画树的过程中,我特别留意了墨色的变化和树枝的变化。

树枝有前后,有穿插关系,所谓“点叶粒粒宜分,若先模糊,后则不见笔法矣。

”3如果不多加注意就很有可能使画面显得很平,没有虚实空间关系。

构图方面我借鉴了传统山水画,但画中山水已非传统形象的简单再现,而是把山水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藉此表达我对传统的理解和重新解读及反思,在当今社会传统正逐渐成为记忆,我们所触摸到的只是传统的碎片而已。

无数动的线条构成的画面却是宁静、古典的,寓动于静,个体内心的悸动最终消融于永恒的自然,正如老子所说:万物复归于静。

无始无终的线条,循环往复,生生不已,体现了一种古老的东方宇宙观。

流动的线条又象水,水既无形又可以是任何形,随物赋形,顺其自然。

正如道充塞于天地之间,无形无名,却又生成万物。

我采用横构图的散点透视法,使整个画面显得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

营造了中国山水画全的景式空间。

书画同源,我知道无论再书法中还是在山水画中都讲究沉着二字,所谓用笔要稳切忌浮躁。

都说学国画的人要多练习书法,在这方面我没有做的很好,这既是我大学四年的遗憾,也是我作品中所欠缺的。

我会尽力弥补。

(二)、《春韵》的色彩基调
中国山水一直推崇“水墨为上”,把墨分为五色,焦、浓、重、淡、请。

色即是墨,墨即是色。

设色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设色多法,各视其宜。

《春韵》这幅作品就是以小青绿山水设色,色是“补笔墨之不足,显笔墨之妙处”,以春季绿色为主要基调,在
2清汤贻汾《画筌析览》
3清龚贤《半千课徒画说》
水墨的基础上施以青绿为主的颜色,颜色淡雅,设色透明、清淡。

三、通过创作给我的几点启示
这次毕业创作让我对山水画的学习从学的方法、对画面的把控和对物像的主观处理还有在这方面以后如何提高都有了新的认识。

就我收获的经验有以下几点:
1.要想有好的创作作品日常练习和平时素材的积累很重要,作品应将自己的思想融于山水景物,于意境于作品,创作应做到”胸中丘壑”,这样在作画时才能得心应手。

2.国画的透视空间与西方的焦点透视方法不同,国画的散点透视更应当注重画面效果的整体性,和构图布局的合理性、协调性,画面要有虚实空间,即近景、中景、远景。

须突出重点,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使画面没了画眼。

这也是我创作时犯过错误的地方,我以后会多加注意。

3.学国画,我们不仅仅要画画,还应该修心、养气。

更应该注重书画同源,将书法和国画同时进行学习练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自己的绘画之路走的更远。

注释:①清唐岱、《绘事发微》
②清汤贻汾《画筌析览》
③清龚贤《半千课徒画说》
参考文献:愈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精读》.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1月,366页,354页
谨以此文留念即将毕业的大学时光。

回首大学四年我们在老师的教导和校领导的关怀下不断的成长,学到的东西有许多,但是仍然有不足的地方。

一篇论文带表不了大学四年的所有,但是却融入了点点滴滴我们平日所学知识。

知识需要总结,生活也需要总结。

通过这次绘制毕业创作和写论文的经历,让我看到自己身上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但是,请老师和校领导放心,走出校门后我们依然不会停下努力向前的脚步。

大学四年即将毕业之际,在这里,我想感谢有悉心指导过我的老师,感谢你们!是你们的教导让我在这大学四年中成长,毕业在即猛然回头我发现遗憾的是我还有许多许多没有做好。

在这里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杨耀华老师在这次毕业创作中对我耐心细致的帮助!她严谨治学、工作精益求精,从题材的选择到创作作品的最终完成,杨老师一直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

感谢行卫东老师和刘松江老师曾经对我的帮助!
四年的大学生活离不开老师、同学以及我的家人和那些真挚朋友的关怀,感谢……想感谢的人有很多!他们的支持与情感,是我永远的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