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人《蜘蛛》

周建人《蜘蛛》
周建人《蜘蛛》

《蜘蛛》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领悟作者根据事物特征组织材料,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的方法。

2、学习如何抓住特征生动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1、领悟作者根据事物特征组织材料,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的方法。

2、学习如何抓住特征生动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世纪初,英国一位将军在战场上吃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一家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沮丧,茫然中,看见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拉丝织网,尽管丝一次次被风吹断,蜘蛛又一次次重新吐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将网织成。将军深受激励,重振旗鼓,终于在滑铁卢之役打垮了对手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威灵顿。

这个故事,不由得让我们对司空见惯的蜘蛛顿生敬意,那么,蜘蛛还有哪些生态特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周建人的《蜘蛛》。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演示:(自读课文、思考)

(1)课文是怎样引出说明对象蜘蛛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有怎样的生态特征?

(2)这篇课文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关蜘蛛的知识?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板书:

织网捕食、捕虫的方法、身体的机构、蛛丝的应用、不织网蜘蛛3、分组读课文、思考:围绕蜘蛛的生态特征,作者又是怎样安排这些内容的?

(1)师简单复习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本篇课文的说明顺序的逻辑顺序。

(2)学生简单说一说课文的说明顺序:由捕虫的方法到身体的机构,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由织网的蜘蛛写到不织网的蜘蛛,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教师总结过渡:依照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说明顺序,作者安排了课文中这些内容,使课文的结构十分清楚。同样,在语言方面作者也下了一点功夫,在说明方式上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生动说明。

三、学习生动说明事物的方法

1、什么是生动说明?

(投影演示)生动说明是用具体详尽、幽默风趣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摹事物、描述过程,使读者乐于了解、便于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2、课文哪些部分写得具体生动?(第2、3自然段)自读课文、回答。

第2、3自然段主要运用了生动说明书的方式。

3、以第2自然段为例,归纳生动说明事物的方法。(同座讨论)

(1)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2)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A、运用了一些形容词、动词、副词——准确传神再现情景

B、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读者获得形象的感受

四、出示蜘蛛相关图片,并要求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一篇关于蜘蛛的说明文,字数不限。

(1)学生临场作文

(2)学生朗读作文

(3)教师点评总结

板书设计

蜘蛛

周建人

织网捕食

捕虫的方法

身体的结构

蛛丝的应用

不织网蜘蛛

周建人《蜘蛛》

《蜘蛛》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领悟作者根据事物特征组织材料,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的方法。 2、学习如何抓住特征生动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1、领悟作者根据事物特征组织材料,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的方法。 2、学习如何抓住特征生动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世纪初,英国一位将军在战场上吃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一家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沮丧,茫然中,看见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拉丝织网,尽管丝一次次被风吹断,蜘蛛又一次次重新吐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将网织成。将军深受激励,重振旗鼓,终于在滑铁卢之役打垮了对手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威灵顿。 这个故事,不由得让我们对司空见惯的蜘蛛顿生敬意,那么,蜘蛛还有哪些生态特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周建人的《蜘蛛》。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演示:(自读课文、思考) (1)课文是怎样引出说明对象蜘蛛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有怎样的生态特征? (2)这篇课文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关蜘蛛的知识?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板书: 织网捕食、捕虫的方法、身体的机构、蛛丝的应用、不织网蜘蛛3、分组读课文、思考:围绕蜘蛛的生态特征,作者又是怎样安排这些内容的? (1)师简单复习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本篇课文的说明顺序的逻辑顺序。 (2)学生简单说一说课文的说明顺序:由捕虫的方法到身体的机构,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由织网的蜘蛛写到不织网的蜘蛛,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教师总结过渡:依照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说明顺序,作者安排了课文中这些内容,使课文的结构十分清楚。同样,在语言方面作者也下了一点功夫,在说明方式上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生动说明。 三、学习生动说明事物的方法 1、什么是生动说明? (投影演示)生动说明是用具体详尽、幽默风趣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摹事物、描述过程,使读者乐于了解、便于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羽太信子与周作人的悲剧人生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一位巨匠,和其胞兄鲁迅一起同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其在文学上的成就可以说是不亚于鲁迅。但是,周氏二兄弟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鲁迅在逝世后,尤其是解放后,其地位简直被神化了,而周作人却由于在抗日战争时期附敌当了汉奸而遭世人唾弃,晚年生活也是在“穷、病、闹”中悲惨度过的。可以说,周作人的人生,是悲剧的人生。产生这一悲剧的根源,当然跟周作人自己软弱怯懦和苟且偷生的性格有主要的关系。但是,周作人的妻子——日本女人羽太信子,对周作人的人生悲剧也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羽太信子,周作人可能不会去依附日本人当汉奸,没有羽太信子,更没有周作人晚年的“穷、病、闹”。 一、羽太信子的奢侈无度和日本身份是周作人当汉奸的原因之一 历史在必然的同时有很多偶然。假如周作人没有当汉奸,那么他一定也会跟他的大哥鲁迅一样功德圆满,一定会备受世人崇敬。但是这毕竟是假设。真实的历史是:周作人自1939年始“下水”当汉奸,抗战胜利后受到审判,1945年至1949年一直被关押在监狱,解放后,在困苦和屈辱中度过,1955年还被北京市法院判决剥夺政治权利终身,1967年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下寂寞的死去。 周作人当汉奸无疑是他悲剧人生的开始。关于周作人为什么要当汉奸的原因,学术界看法颇多。有人说是周作人自己骨头软没有民族气节。有人说是他和鲁迅失和后,故意为了塑造自己和鲁迅相对立的形象,这样一来,习久成真,鲁迅革命,他偏反革命,终于使自己滑入当汉奸的下场。有人说是迫不得已的,情有可原的;有人说是一念之差,偶尔失足的。还有人说是并非投降日寇,而是中国共产党人让他留在北平,深入敌人心脏搞地下工作的。还有人说,周作人本来也是准备南下的,但是舍不得多年苦心积累的藏品,所以留在了北京。 ①总之,说正说反的都有。但一般都忽略了他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对他当汉奸一事的影响。 1937年,北平陷落前后,学术文化界人士纷纷南下,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也宣布南迁。但是南下的队伍中始终没有看见周作人。周作人的很多朋友和关心中国文化前途的有识之士,都纷纷写信给他,或者在报纸上撰文,盼望周作人南下,据说,原本他也与诸同事好友计议着南迁。如果真是那样,也许逃难的颠簸竟可以抵消他此后一生的坎坷与羞耻——他可以就此躲过了任伪职当汉奸的机会,可以堂堂皇皇地做一辈子教授。但是,为何周作人最终还是没有南下呢,最终以至于沦落为汉奸呢?我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1、周作人的性格喜欢安宁平和,不想颠簸流离地逃难。受到日本人胁迫时(1939年元旦有特务刺杀周作人,但子弹正好打在腹部的铜钮扣上才没有丧命)缺少骨气,苟且偷生做了汉奸。 2、周作人对抗战胜利缺乏信心。他对当时形势有错误的估计,他曾经对别人谈过:我是学海军的,我很知道海军的作用,而中日之间海军的数量是很悬殊。我们这样一个海军,去对付日本那样一个海军,是对付不了的。所以他认为中国是必败的。 3、周作人早年留学日本的经历以及他妻子是日本人,使他对日本文化有特殊的感情,他一直把日本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4、羽太信子的拖累。 前三个原因,论述的人很多,这里我只论述第四点。我列举以下几个论据来说明: 1、羽太信子是贪图享乐的人,一直过惯了奢华的生活,自然不肯颠沛流离地加入到难民的队伍中。况且,占领北京的是来自她祖国的军队。 据周建人讲:“她(羽太信子)并非出身富家,可是气派极阔,架子很大,挥金如土。(在北京兄弟失和前)家中有管家齐坤,还有王鹤拓及烧饭司务,东洋车夫,打杂采购的男仆数人,还有李妈、小李妈等收拾房间、洗衣、看小孩等女仆二三人。……更奇怪的是,她经常心血来潮,忽然想起要吃饺子,就把饭菜退回厨房,另包饺子。被褥用了一、两年,还是新的,却不要了,赏给女佣人,自己全部换过。这种花样,层出不穷。”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试讲)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名言导课 (课件)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谁的名言)板书,鲁迅。是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周建人的女儿小周晔为纪念大伯父而写的文章。故题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补题,揭题,齐读。检查搜集资料,汇报交流师补充资料,课件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二、检查预习 (一)检查词语 课件:1、挽联追悼吊唁咳嗽绷带殡仪馆 2、囫囵吞枣恍然大悟饱经风霜 3、张冠李戴挨打挨骂北风怒号 读—纠音—议(每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齐读 (二)小周晔叙述了伯父生前典型的几件事?(课件)师:小标题多为短语(可用自己的话,也可捕录文中的语句)交流:板书:1、笑谈水浒2、笑谈碰壁3、救助车夫4、关心女佣 (三)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板书: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三、探究学文 1、学习《水浒传》部分 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一代文豪于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于上海病逝。当小周晔想

到再也无法享受到伯父的关怀!怎能不万分悲痛呢?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想到了——】学生读:评价——齐读。板书:深切怀念 2、站在伯父的灵柩前,小周晔可能会想起那些点点滴滴呢?(学生想象) 《表》苏联《小约翰》都是伯父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的。他时刻想着帮帮孩子,关爱孩子。 (二)学习救助车夫部分 1、除了孩子还有哪些人受过先生的关爱?生汇报把最能拨动你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边读边画)。并汇报 2、生读(爸爸跑得伯父家里——扎好绷带。)谈感受 师:这段文字读一两遍,显然是不够的请你再细细品读,边读边看文中插图,先生的哪个动作最能触动你?(谈体会)(半跪)谈体会——引导咀嚼,半跪 孩子,怎样的跪才是半跪?你能做一个动作吗?这样半跪着的感觉是什么?(引导学生看插图)图中半跪的正是鲁迅先生请闭上眼睛想象这样的画面: 鲁迅先生小心翼翼的夹着,一点一点地洗着,轻轻地敷着,一圈一圈地包扎着…… 我们真切的感受到这凄风冷雨中,鲁迅先生就这样跪了许久许久…….睁开双眼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一位先生? 这就是真实写照。课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是的,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小周晔。她看到伯父怎样的表情呢?(读-出示)(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原文、知识点 及教案 【导语】本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姿态、待人接物、读书写作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情趣、气质以及高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原文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在鲁迅先生家里做客人,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的

工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比较少。还记得有一次谈到半夜了,一过十二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一个段落就看看旁边小长桌上的圆钟,十一点半了,十一点四十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反正已十二点,电车也没有,那么再坐一会儿。”许先生如此劝着。 鲁迅先生好象听了所讲的什么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以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 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有一天约好我去包饺子吃,那还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带了外国酸菜和用绞肉机绞成的牛肉,就和许先生站在客厅后边的方桌边包起来。海婴公子围着闹得起劲,一会儿把按成圆饼的面拿去了,他说做了一只船来,送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不看它,转身他又做了一只小鸡。许先生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客厅后没到黄昏就先黑了,背上感到些微的寒凉,知道衣裳不够了,但为着忙,没有加衣裳去。等把饺子包完了看看那数目并不多,这才知道许先生我们谈话谈得太多,误了工作。许先生怎样离开家的,怎样到天津读书的,在女师大读书时怎样做了家庭教师,她去考家庭教师的那一段描写,非常有趣,只取一名,可是考了好几十名,她之能够当选算是难的了。指望对于学费有点补足,冬天来了,北平又冷,那家离学校又远,每月除了车子钱之外,若伤风感冒还得自己拿出买阿司匹林的钱来,每月薪金十元要从西城跑到东城…… 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那一天吃得是很好的。 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因为鲁迅先生的胃不大好,每饭后必吃“脾自美”胃药丸一二粒。 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着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我一走进卧室去,他从那圆

给鲁迅抬棺的人共有16人

给鲁迅抬棺的人共有16人,他们的名气一个比一个大。这16个人分别是:胡风、巴金、黄源、鹿地亘、黎烈文、孟十还、靳以、张天翼、吴朗西、陈白尘、肖乾、聂绀弩、欧阳山、周文、曹白、萧军。 胡风,原名张光人,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是当时左翼作家联盟的主要领导,是鲁迅挚友。 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1982年4月,获得但丁国际奖。 黄源,原名黄河清,是鲁迅先生晚年亲密的弟子和战友,于上世纪30年代帮助茅盾、鲁迅编辑《文学》、《译文》月刊,并译著了许多外国名著和著作。 鹿地亘,日本进步作家,本名濑口贡,东京帝国大学毕业,日本无产阶级作家联盟负责人之一。因发表许多反战言论而受到日本军国主义的迫害,1935年流亡到上海,从事反对日本侵华的活动,与鲁迅等进步作家往来亲密。抗战胜利后,鹿地亘于1946年6月回到日本,致力于日中友好活动,直至1982年去世。 黎烈文,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教育家,巴黎大学研究院文学硕士,1932年起任《申报·自由谈》主编,发表了鲁迅、茅盾等许多左翼作家抨击时弊的杂文作品,1935年与鲁迅等组织译文社。后为台大外文系教授。 孟十还,原名孟显直,作家、编辑、俄国文学研究者,曾留学苏联10年,在黎烈文主编的《译文》上发表许多俄国和苏联文学译文,与鲁迅合作翻译《果戈理选集》等书,与鲁迅来往密切,《鲁迅全集》里收有多封鲁迅写给他的信。 靳以,本名章方叙,作家,193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贸易系,抗战期间任重庆复旦大学教授,兼任《国民公报》副刊《文群》编辑。建国后,曾作《收获》主编,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 张天翼,原名元定,著名作家,主要作品为小说与儿童文学。1931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它的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的工作,协助编辑《十字街头》等刊物。 吴朗西,编辑家,1934年,在上海创办的大型《美术生活》月刊担任文学编辑。9月该公司又创办《漫画·生活》月刊,该刊有一半篇幅刊登杂文和小品文,因而与鲁迅、茅盾、巴金等作家有交往。 陈白尘,原名陈增鸿,剧作家、戏剧活动家、小说家,1930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从事戏剧活动,曾参加南国、摩登等剧社。抗战开始后,在各地坚持进步的戏剧活动,创作了大量剧本。陈白尘对于讽刺喜剧有着独到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的果戈理”。 肖乾,曾用名肖炳乾,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后在天津、上海、香港任《大公报》记者、编辑,主要著作收入《肖乾选集》。1986年被挪威王国授予政府勋章。 聂绀弩,著名诗人、散文家,1935年,出版首部短篇小说集《邂逅》。1936年2月,聂绀弩和胡风、萧军、萧红等在鲁迅支持下创办文学杂志《海燕》。聂绀弩以杂文名世,且其旧体诗别具一格,甚获推崇。 欧阳山,原名杨凤岐,现代作家,16岁那年第一篇短篇小说《那一夜》在上海《学生杂志》上发表,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 周文,原名何稻玉,曾任“左联”党团成员,开始从事创作,他将苏联著名小说《毁灭》、《铁流》改编成通俗本,得到鲁迅的赞许。

小度写范文两代人之间-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模板

两代人之间-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在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前夕,《北京晚报》刊登了一篇鲁迅胞弟、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建人的访问记。文中讲到周老为了不让家里的锅炉鼓风机的噪声影响邻近居民,多次提出改装,不然宁可受冻,不生暖气。后来锅炉往里挪了,虽然家里噪声大了,周老还是很乐意。这篇访问记刊出不久,报社收到北京消声器厂的一封来信,信中讲到几个青年工人感于周老关心他人的高尚情操,要为周老安消声器,“将敬爱的周老从噪声危害中解救出来”。九十四岁的周建人同志读了这封信,又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从这书信来往中,就仿佛看到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正同周建人老人促膝谈心,看到两代人相互关心、相互勉励的可贵的精神风貌。现将两信发表,以飨读者。编者周建人同志的信你们转来北京市宣武区消声器厂的来信,信中说到他们厂里几名青年人,看了《北京晚报》上登载的我的居家烧暖气的鼓风机吵得邻居不得安宁,我让工人把鼓风机搬地方的事,想着为我家的鼓风机装一个消声器。我很感激他们对我的关心。但这已是几年以前的事情了。现在鼓风机已搬得离邻居远了,对邻居对我们自己都没有什么影响。因此消声器已不需要,但那几名青年人的精神是值得我感谢的。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曾经高度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这种精神表现在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毛泽东同志的这些话,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勉励去做到的,而且不仅表现在一时一事上,要表现在一辈子的工作中。我们的能力有大小,但是只要有这点精神,我想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高尚的人。近几年来,许多人都在议论青年人。鲁迅早在几十年以前就说过一句话,“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虽然也有人说这句话是进化论的思想,但我还是相信这句话是正确的。当然,无论是青年还是老人都有先进和落后之分,

鲁迅与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

鲁迅与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 谈到周建人,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就是他的两个哥哥,鲁迅和周作人。 这二人对他的一生影响巨大,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他们几乎左右着他的命运和生活。特别是鲁迅,这种影响伴随了周建人的一生。直到现在,介绍周建人,必须要加上,他是谁的弟弟。打个不恰当的比喻,鲁迅好比是太阳,周作人则是月亮,周建人就是星星了。我一直觉得,周建人并不愿意生活在太阳和月亮的光芒之下,没有人愿意被别人照亮,而不是自己发光。他的生活空间被两位哥哥占据着,留给他的地方太小了,他一直在努力地想摆脱这种影响,但是徒劳无益。对于这种种的宣传和送上门的优惠,他无力阻拦,也无法挣脱,只能消受。我想,这种内心的苦楚,应该是有的。何况,他是一个有着强烈自主意识的人。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周氏三兄弟鲁迅、周作人、周建人常与同时代的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相提并论,他们的影响都是空前的,但就文化意义讲,宋氏三姐妹则远远无法与周氏三兄弟相颉颃。

三兄弟各有所长,也各有命运。鲁迅与周作人都博有文名,是文化界的棋手和栋梁,周建人则一直在两位哥哥的盛名之下,夹缝之中,名位略显尴尬。世人对三人的评价也各有千秋。鲁迅身披民族魂,被推上圣坛,被万人景仰;而周作人则因为附逆,身败名裂,遭千夫所指;周建人一生谨慎,先抑后扬,看似无功无咎,终得颐享天年。同为兄弟,身世相同,命途迥异。百年之后,回头再看,套用稼轩词:了却尘世平生事,赢得生死不同名,可怜同胞生。 周氏兄弟同出一门,后兄弟阋墙,家庭分分合合,外人很难厘清,道是治丝益棼,越搞越乱。而且,搞清楚又能怎样?与其再花力气判断他们的家务事,还不如看看他们兄弟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还有哪些积极的社会意义,可供今人效法学习。 按照当今成功学的推论,一个人成功的背后,往往会有几个关键的要素,包括:遗传、家庭、环境、教育、机遇、个人努力等等,这是一个相互关联的链条,似乎缺一不可。 拿这套理论来分析周氏三兄弟,也大致能对上号。不过一个人的一生远不是几个符号或者是几个概念能够解释的。假如抛开鲁迅的地位,还原他的作家身份;不提周作人那段历史,

周建人为何毁掉鲁迅给他的300多封信

周建人为何毁掉鲁迅给他的300多封信 鲁迅的书信:从周建人毁掉鲁迅给他的300多封信谈起 据报载,周建人将鲁迅生前写给他的约300多封信看过即毁,至今“只字未存”。看过这则消息我不禁大吃一惊。我无法判 断此消息的来龙去脉及其可靠程度,但我们遍翻《鲁迅全集》,确实找不到一封鲁迅致周建人的信,故此事确需有待相关专家学者深究其因。鲁迅的书信卷帙浩繁,内容丰富, 从数量到质量都堪可与他的其他著作并称。从内容上看,它包罗文化、政治、现实、历史等各方面的丰富内容,而其涉及人数之多,尤非其他著作可与伦比,所以鲁迅书信乃是研究鲁迅和现代文学乃至现代文化、政治、历史等的珍贵文献。而且随着受信人职业、年龄以及与作者关系等等的不同,书信的语言风格、艺术技巧也各不相同,所以鲁迅书信的艺术风格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故鲁迅书信即使是断简残篇、只言片语亦弥足珍重,因此历来那些得到鲁迅书信的人们无不视如珍宝,经心保存,有的甚至珍藏半个多世纪,有的则直至身后由其后代献出。当年,鲁迅先生逝世不久,许广平先生征集鲁迅书信准备编辑《鲁迅书简》时,有的书信主人即要求拍照之后将原件返还。凡此种种,即足见鲁迅书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实际上,早在 周建人踏向社会之前,鲁迅已是文坛名人,作为兄弟怡怡,

手足情深的鲁迅的三弟,周建人怎么会不了解鲁迅及其书信的价值呢?他怎么可以将鲁迅的信随看随毁呢?对于此举我们虽不便多所指责,但说成是严重的失误当不为过分。试想,如果受信人都像周建人这样,我们今天还能看到1400多封鲁迅的书信吗?据说“鲁迅书信大约有5000余封”(陈漱渝《鲁迅佚文全集》序),那么这其中自然应该包括周建人毁掉的300多封了。其实,鲁迅书信损失的岂止这300多封,而最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我们打开《鲁迅全集》就可以发现,1910年以前只有致蒋抑卮一封信。难道鲁迅先后在南京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上学的三年中一封信也没写,而自1902年4月至1909年7月在日本留学7年多的时间里只写了给蒋抑卮的那一封信吗?回答当然应该是否定的。因为作为长子,鲁迅早在离家上学之前就已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上孝敬母亲,下爱护诸弟,堪称母子情深,兄弟怡怡,因此,他在南京上学和日本留学长达十年多的漫长岁月里,不可能一封家信也不写。当然,也不可能不与朋友通信。这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以当时鲁迅(周树人)的地位和影响,相关的人们还不会想到要保存他的书信。然而,这只是有关鲁迅书信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何尝不想看到别人致鲁迅的书信?就像《两地书》那样的集子。如致李秉中的240924号信,鲁迅竟是披肝沥胆,自我解剖,简直是毫无保留地向对方敞开心扉,袒露心迹,让

《西行漫记》与四位宁波人

《西行漫记》与四位宁波人 《西行漫记》(英文原名《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的一部杰作,是第一部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红军和中国共产党的著作。作者于1936年独自进入被国民党大部队重重围困着的陕北红军根据地,在延安,他与包括毛泽东在内的许多中共领导人进行谈话,搜集了关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带回了几公斤重的共产党的杂志、报纸和文件。他成为在延安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位西方记者。斯诺所采访的新闻,在他从苏区返回的一个月内,就在国内外各种英文报刊上登载出来,有些甚至是头版头条。斯诺和他的报道一起轰动了世界。这部书就是他这些报道的综合。 而该书中重点介绍过的红军工程师徐承志,为毛泽东和斯诺当翻译的吴亮平,以及先后将《红星照耀中国》译成中文的翻译家冯宾符和董乐山都是宁波人。本文将讲述与《西行漫记》由着密切关系的这四位宁波人的故事。 一、载入《西行漫记》的红军工程师徐承志 斯诺在《西行漫记》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曾以较多的篇幅记载了甬籍红军工程师徐承志的事迹。 徐承志(1900―1989),原名徐诚炽,鄞县鄞江镇光溪

村人。先后在家乡培才学堂和宁波工业学校就读,1918年赴日本东京学习日语,准备官费考试,后因中日邦交恶化而弃学回国。他从上小学及至出国留学,全部生活及读书费用都是由一位同族祖辈徐原祥先生提供的。徐原祥先生(1851―1923)是远近闻名的慈善家,他将家产积蓄都用于扶贫救灾、兴修水利和兴办教育事业,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曾亲笔题赠“急公好义”匾予以表彰。 1918年,徐承志去上海,先后任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教员、美商慎昌洋行动力部设计师、杨树浦电厂工程助理、中华铁工厂顾问工程师等,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上海电力公司的第一个党员。所著《工程图学》(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在国内工程学界颇有影响。1936年6月,他受党组织派遣率领5名技术工人支援陕北中央根据地,从事我党早期军工生产,曾受到毛泽东、朱德的接见。他担任了红军供给部的工程师,协助叶季壮部长工作,但更多的时间是在吴起镇下属兵工厂里,主要是研究制造子弹、枪械。在延安他改名朱一之,“朱”即红色,“一”是统一,“朱一之”意即用红色(共产党)来统一中国。但不久有红军同志开玩笑说,国民党里有个大坏蛋朱益之(朱培德字益之),红军里没有“朱一之”,只有朱之一,这样译来译去,在《西行漫记》的中译本中就写成了朱作其。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我在吴起镇遇到一个电

周建人觉得祖父很慈爱,鲁迅为何却恨了一辈子

周建人觉得祖父很慈爱,鲁迅为何却恨了一辈子? 作者:金满楼作为近代大文豪,鲁迅的个性和文风与祖父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只不过,这种联系主要是一种负面关系。事实上,鲁迅因对祖父周福清的反感而产生的偏见往往到了不近情理的地步。如其烧掉祖父几十年的日记,再如其对祖父自挽联的看法。周福清去世前,曾自挽一联,曰:死若有知,地下相逢多骨肉;生原无补,世间何时立纲常。据说,这幅挽联是周建人在办完祖父丧事后才发现的,后来他拿给鲁迅看时说:“可惜我早没有看到,不然的话,在丧事中可以在灵堂里挂一挂。” 鲁迅看后,却冷冷地回了一句:“这是在骂人。” 应该说,周福清的这幅自挽联或许有些愤激情绪,但与其说是骂人,倒不如说是自伤。然而,在鲁迅看来,祖父的挽联似乎话外有话,其说的是死后才有骨肉,活着的儿孙辈却无纲常,这当然是在骂人了!鲁迅何以有这种先入之见?或许他也意识到自己对祖父的冷漠,才会有“祖父用挽联骂人”的想法吗?对于鲁迅的看法,周建人却认为:“我听了大哥的解释,觉得有道理。可是又觉得我们也许没有真正弄懂他的意思。”这当然是对鲁迅看法的一种很委婉的不同意。事实上,在兄弟三人中,鲁迅跟祖父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大概只有一年上下,是最短的一个。这种陌生感,或许也是他对

祖父看法有较大偏差的原因之一。相比于鲁迅,周作人对祖父的态度要平和许多。有一段时期,因为叔父周伯升(比鲁迅小几个月)要去南京水师学堂读书,周作人顶替叔父到杭州去陪护仍在监的周福清。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周作人对这段日子及对祖父的观感做了如下描述:“祖父虽然在最初的风暴里(鲁迅曾祖母的丧事中,周福清突然失态,大发脾气)显得很可怕,但是我在他身边的一年有半,却还并不怎样,……却并不对于我生气,所以容易应付。……总之我在他旁边过来的一年半的日子,实在要算平稳的,觉得别无什么要诉说的事。” 对于祖父定下的规矩,周作人觉得最受不了的就是去菜市场买豆腐时,还必须得穿上长衫,这一度使他产生了脱逃家庭、前往南京读书的念头。1904年周福清去世时,周作人正好从南京学堂回家。因作为长孙的鲁迅在日本未回,他便顶替大哥作为承重孙,很是忙乎了一番。总的来说,周作人对祖父的叙评还算公允平和,虽然谈不上有多少好感,但至少没有像鲁迅那般偏激与偏见。而周建人,或许因为与祖父相处时间最久,他是兄弟三人中对祖父态度最为正面的一个。在其回忆和描述中,祖孙关系基本是正面和温馨的。直到晚年,周建人仍称祖父是“慈祥而可爱的老人”。在《鲁迅故家的败落》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有一次周建人玩风筝,周福清看见后不但没有责怪,而且还亲自“戏棍”示范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2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回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片段、细节,抒发了萧红对先生真切的情感。被安排在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属自读课文。这一单元人文主题是“杰出人物”。学习要求是“学习精读 ....,..,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和段落,字斟句酌 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透过细节描写 ....,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 学生从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开始学习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第四单元开始训练圈点勾画批注的阅读方法,不少学生已能运用这种方法自主阅读,部分学生还需继续指导、训练,以提高阅读效率,培养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课堂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落实单元目标中对人文主题的理解和语文要素的训练。本单元第一课《邓稼先》在教学中采用精读,引导学生勾画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含义,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随文学习了副词。第二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也是教读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勾画精彩语句,揣摩体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赏析文中细节描写。在前两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用学到的方法开展自主阅读,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以萧红《呼兰河传》中一段文字导入,简单重温作者及其作品语言真实、细腻的特点。再设计“一读”、“二品”、“三说”、“四 比”四个学习环节。“一读 ..... ....、品析细节描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二品 ..”是重点,揣摩语言 写.,解决旁批问题,要确保将近三十分钟的时间完成,指导学生从问题式批注 ..... .....和评价式批注 两个角度入手细读文本,再全班交流分享,同时随文学习 ..知识。“二品”做 ....课文补白的介词 好了,“三说 ..”是课外阅..”(总结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总结写法)就水到渠成。“四比 读作业。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将课内阅读习得的方法延伸到课外阅读中。一节课完成这篇长文的学习必须要有一个保障,即学生充分预习!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课文,概括内容,思考解决旁批中的问题。 2.品味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特征,理解作者的情感。 3.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品细腻的语言。 教学重点:概括内容,品味细节,理解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细节描写真实再现人物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思考旁批中的问题,圈点勾画批注,自学课本中介词知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